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峰集卷之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畏。而必加省察。萌于心者。原于理则扩而充之。生于欲则遏而绝之。动于气者。自反而直则勇往为之。不直则怯然而退。养其心以存义理。养其气以配道义。凡所思虑。无非义理之当然。凡所动作。自无非僻之得干。其心之灵。管乎事物之理。其气之大。塞乎天地之间。皆以义理为之主。而心与气每听命焉耳。此儒者之道。具于人伦日用之常。行于天下万世而无弊。先生常以语学者也。虽然。义理之在人。固为甚大。而心乃吾身之主。气亦吾身之所得以生者。不得不重之也。彼老释窃明心养气之说。诳诱愚俗。故人多乐闻而信从之。往往知道者虽力言以辟之。但斥其不合于吾道者而已。故闻者犹未知其孰为得失也。唯先生先明二氏之旨而后折以吾道之正。故闻者莫不昭然若发矇。异端之徒亦有从而化之者矣。此先生之大有功于名教者也。于是。又述其意。作此三篇。以示学者。其言心气者。皆用二氏之语以明其旨。尽底其蕴奥而的言之。且其语意浑然。不见其有斥之之迹。故虽使其徒观之。亦皆以为精切而悦服之也。及以理形之。然后吾道异端之偏正。不待辨说而自明。彼虽欲有言。其将何以哉。此先生辟二氏。固非泛然论列者比。又非大厉声色极口诋毁者之比也。抑或有人。徒见其不斥也。以为三教一致。故先生作此以明其道之同耳。则非知言者也。故愚不揆鄙拙。略为注释。又引其端。以所闻于先生者明之耳。洪武甲戌夏。阳村权近序。

    心问

    此篇。述心问天之辞。人心之理。即上帝之所命。而其义理之公。或为物欲所胜。而其善恶之报。亦有颠倒。善或得祸。而恶乃得福。福善祸淫之理。有所不明。故世之人。不知从善而去恶。唯务趋于功利而已。此人之所以不能无惑于天者也。故托于心之主宰。以问上帝而质之也。

    乙卯季冬。几望之夕。天净月明。群动就息。

    季冬。涸阴冱寒之极。而春阳欲生之时。几望。月光渐满。而其明复圆之日。以譬人欲昏蔽之中。而天理之复萌也。天净月明。群动就息。以譬人欲净尽。天理流行。方寸之间。莹彻光明。而外物不能以动其中。

    若有一物。朝于上清。立于玉帝之庭。称臣而告曰。臣受帝命。为人之灵。

    一物。指心而言。上清。上帝之所居也。玉帝。即上帝。贵而重之之称也。称臣者。心之自称也。臣受帝命。为人之灵者。心自言其受上帝所命之理。以为人之主宰。而最灵于万物也。○此章。设言吾心主宰之灵。朝见上帝之庭。称臣而问之也。然其曰朝者。岂别有一物为帝。而又有一物朝之者哉。方寸之间。私欲净尽。则吾心之理。即在天之理。在天之理。即吾心之理。吻合而无间者也。其曰朝者。设言以明之也。

    人有耳目。欲色欲声。动静语默。手执足行。凡所以为臣之病者。日与臣争。

    此章。言物欲害吾心之天理也。盖凡有声色貌相而盈于天地之间者。皆物也。日与人之身相接。而人之有目。莫不欲色。有耳莫不欲声。至于四肢百骸。莫不欲安佚。故天理虽根于吾心固有之天。而其端甚微。人欲虽生于物我相形之后。而其发难制。是其日用云为。顺理为难而从欲为易。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此之谓也。且人之此身。不能一日离物而独立。小有不谨则凡外物之害此心者。投间抵隙。攻之甚众矣。此天理之所以病也。

    志吾之帅。气吾徒卒。皆不坚守。弃臣从敌。以臣之微。孤立单薄。

    志者。心之所之也。吾亦心之自称也。孟子曰。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注曰。志固心之所之。而气之将帅。气亦人之所以充满于身。而为志之卒徒也。心为天君。以志统气而制物欲。犹人君之命将帅。以率徒众而御敌人也。故曰志吾之帅。气吾徒卒。然志苟不定。则物欲得以夺之。

    而理不能以胜私矣。故其志之为帅与其气之为徒卒者。皆不能坚守其正。反弃吾心而从物欲。故吾之此心。虽曰一身之主。卒至孤立单弱而薄劣也。

    诚敬为甲胄。义勇为矛戟。奉辞执言。且战且服。顺我者善。背我者恶。贤智者从。愚不肖逆。因败成功。几失后获。

    甲胄。所以卫身之具。矛戟。所以制敌之物。○此承上章之末而言。以我一心之微。而当众欲之攻。虽甚微弱而薄劣。苟能以诚敬为甲胄而自守。则所以操存者固。而志不可夺矣。义勇为矛戟而自卫。则所以裁制者严。而欲不得侵矣。内外交相养之道也。奉帝之命。使知理之不可违。声彼之罪。使知欲之不可从。彊者战而胜之。弱者降而服之。其顺我命者。合乎理而为善。其背我命者。悖乎义而为恶。知善而率从者为贤智。不知而背逆者为愚不肖。彼虽不从。我则益勉。此心几为物欲之敌所败。至于覆没。然以此心之理。终不泯灭。故更自策砺。终有所获。此勉强而行者。及其成功一也。

    及至其报。事多反复。背者寿考。顺者夭折。从者贫穷。逆者富达。故世之人。尤臣之为。不从臣命。惟敌之随。

    报。谓善恶之应效也。人有所为而天报之也。尤。咎责也。人为善则天报之以福。为恶则天报之以祸。犹人臣有战功则君赏之以爵禄。败绩则君加之以刑戮。此理之常也。今心奉上帝之命。与物欲之敌相战。敌不能胜。惟心之命顺从则是为有功于天也。宜富贵寿考。以受为善之福。而反至贫穷夭折。敌既胜之。背逆此心之命。宜贫贱夭折。以受为恶之祸。而反富贵寿考。天之报应。反复乖戾如此。故人之所为。宁从彼敌利害之诱。不从其主义理之命。人之所以不能无惑也。故下文呼天而问之也。

    惟皇上帝。实主下民。始终何乖。与夺何偏。臣虽鄙愚。窃有惑焉。

    皇。大也。尊之之辞。○此呼上帝而告之曰。大哉上帝。实位乎上。以主下土之人。福善祸淫。是其理之常也。始者赋命之初。必与人以仁义礼智之性。是欲使人循是性而为善也。至其终而报应之著则善恶之效。反复如此。是何始终所命之乖戾耶。彼背且逆而得寿考富达者。天何所爱而厚之。此顺且从而得夭折贫穷者。天何所憎而薄之欤。是其一与一夺。又何偏而不公如是也欤。臣心虽甚鄙愚。而窃有惑于斯也。

    天答

    天答

    此篇。述天答心之辞。天能以理赋予于人。而不能使人必于为善。人之所为。多失其道。以伤天地之和。故灾祥有不得其理之正者。是岂天之常也哉。天即理也。人动于气者也。理本无为而气用事。无为者静。故其道迟而常。用事者动。故其应速而变。灾祥之不正。皆气之使然也。是其气数之变。虽能胜其理之常者。然此特天之未定之时尔。气有消长。而理则不变。及其久而天定。则理必得其常。而气亦随之以正。福善祸淫之理。岂或泯哉。

    帝曰噫嘻。予命汝听。予赋汝德。在物最灵。与吾并立。得三才名。

    帝。上帝也。噫嘻。叹息也。予。上帝之自予也。汝。指心而言。德即仁义礼智之性。天之所令而人之所得者也。三才。天地人也。○此章。设为上帝答心之辞。叹息而言。予有所命。惟汝人心其听之哉。予既赋汝以健顺五常之理。而汝得之以为德。方寸之间。虚灵不昧。具众理应万事。而在万物最为灵矣。故能与我与地并立而得称三才之名也。

    又当日用之间。洋洋焉开道引迪。使尔不昧其所适。予所以德汝者非一。汝不是思。或自弃绝。

    洋洋。流动充满之意。尔。亦指心而言。○此承上言人伦日用之间。莫非天命之流行发见。汝在父子则当亲。在君臣则当敬。以至一事一物之微。一动一静之际。莫不各有当行之理。流动充满。无小欠缺。是孰使之然哉。皆上帝所以开道启迪于斯民。使之趋善而避恶。以不昧于其所适从也。然则上帝之所以为德于汝者。非可以一二计也。而尔曾不以是而致思。乃或背善从恶。以自弃绝之也。

    风雨寒暑。吾气也。日月吾目也。汝一有小失。吾之气乖戾。吾之目掩食。汝之病我者亦极矣。何不自反。而遽吾责欤。

    吾。亦上帝之自吾也。○风雨寒暑。为天之气。日

    月。为天之眼。而人者。天地之心也。故人之所为。一有小失其正。则天之风雨寒暑必至于乖戾。日月必至于掩食。是人之所以病乎天地者亦可谓极矣。盖天地万物。本同一体。故人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人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是天地之有灾祥。良由人事之有得失也。人事得则灾祥顺其常。人事失则灾祥反其正。何不以是自反其身。以修汝之所当为者。而乃遽然责望于天乎。

    且以吾之大。能覆而不能载。能生而不能成。寒暑灾祥。犹有憾于人情。吾如彼。何哉。汝守其正。以待吾定。

    且夫天体至大。能无所不覆而不能载。能无所不生而不能成。天职覆地职载。天主生地主成。天地固有所不能尽也。当寒而暑。当暑而寒。降灾降祥。不得其正者。此人情所以犹有憾于天地也。盖天地之于万物。无心而化成。能施其理之自然。而不能胜其气之或然。如彼人之所为。虽上天其如何哉。言天非有所容心以为之也。汝但当固守其理之正。以待其天之定而已。所谓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是也。申包胥曰。人众胜天。天定亦能胜人。天人之际。虽交相为胜。然人之胜天。可暂而不可常。天之胜人。愈久而愈定也。故淫者必不能保其终。而善者必有庆于后矣。盖一时之荣辱祸福。自外而至者。皆不足恤。惟当力于为善。以不获罪于天。可也。

    序

    序[权近]

    道之不明。异端害之也。吾儒尚赖先哲之训。以知异端之蔽。而往往有不能固守其道者。亦怵于功利之私而已。故高不溺于空虚。则卑必流于污贱。此道之所以常不明不行。而异端之徒亦指以为卑近而斥之也。且其善恶报应之效。亦多参差不齐。故善者以怠。恶者以肆。而举世之贸贸然沦胥于利害之中。而不知义理为何物。释氏之徒又得售其因缘之说而人愈惑焉。呜呼。道之不明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三峰先生尝有言曰。辨老佛邪遁之害。以开百世聋瞽之学。折时俗功利之说。以归夫道谊之正。其心气理三篇。论吾道异端之偏正殆无馀蕴。愚已训释其意矣。先生又尝作心问天答二篇。发明天人善恶报应迟速之理。而勉人以守正。其言极为精切。使怵于功利者观之。可以祛其惑而药其病矣。故又加训释以附三篇之后。夫辟异端然后可以明吾道。去功利然后可以行吾道。此先生之作所以关于世教为甚重。而吾今日编次之意也。观者幸毋忽。甲戌夏六月。阳村权近序。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