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峰集卷之九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奉化郑道传著)

    佛氏杂辨

    佛氏轮回之辨

    人物之生生而无穷。乃天地之化。运行而不已者也。原夫太极有动静而阴阳生。阴阳有变合而五行具。于是无极太极之真。阴阳五行之精。妙合而凝。人物生生焉。其已生者往而过。未生者来而续。其间不容一息之停也。佛之言曰。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于是轮回之说兴焉。易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又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先儒解之曰。天地之化。虽生生不穷。然而有聚必有散。有生必有死。能原其始而知其聚之生。则必知其后之必散而死。能知其生也得于气化之自然。初无精神寄寓于太虚之中。则知其死也与气而俱散。无复更有形象尚留于冥漠之内。又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天地阴阳之气交合。便成人物。到得魂气归于天。体魄归于地。便是变了。精气为物。是合精与气而成物。精魄而气魂也。游魂为变。变则是魂魄相离。游散而变。变非变化之变。既是变则坚者腐存者亡。更无物也。天地间如烘炉。虽生物。皆销铄已尽。安有已散者复合。而已往者复来乎。今且验之吾身。一呼一吸之间。气一出焉。谓之一息。其呼而出者。非吸而入之也。然则人之气息。亦生生不穷。而往者过。来者续之理。可见也。外而验之于物。凡草木自根而干而枝而叶而华实。一气通贯。当春夏时。其气滋至而华叶畅茂。至秋冬。其气收敛而华叶衰落。至明年春夏。又复畅茂。非已落之叶。返本归源而复生也。又井中之水。朝朝而汲之。爨饮食者。火煮而尽之。濯衣服者。日暴而乾之。泯然无迹。而井中之泉。源源而出。无有穷尽。非已汲之水。返其故处而复生也。且百谷之生也。春而种十石。秋而收百石。以至千万。其利倍蓰。是百谷亦生生也。今以佛氏轮回之说观之。凡有血气者。自有定数。来来去去。无复增损。然则天地之造物。反不如农夫之生利也。且血气之属。不为人类则为鸟兽鱼鳖昆虫。其数有定。此蕃则彼必耗矣。此耗则彼必蕃矣。不应一时俱蕃。一时俱耗矣。自今观之。当盛世。人类番庶。鸟兽鱼鳖昆虫亦蕃庶。当衰世。人物耗损。鸟兽鱼鳖昆虫亦耗损。是人与万物。皆为天地之气所生。故气盛则一时蕃庶。气衰则一时耗损。明矣。予愤佛氏轮回之说惑世尤甚。幽而质诸天地之化。明而验诸人物之生。得其说如此。与我同志者。幸共鉴焉。

    或问。子引先儒之说。解易之游魂为变曰。魂与魄相离。魂气归于天。体魄降于地。是人死则魂魄各归于天地。非佛氏所谓人死精神不灭者耶。曰。古者。四时之火皆取于木。是木中元有火。木热则生火。犹魄中元有魂。魄煖者为魂。故曰钻木出火。又曰形既生矣。神发知矣。形。魄也。神。魂也。火缘木而存。犹魂魄合而生。火灭则烟气升而归于天。灰烬降而归于地。犹人死则魂气升于天。体魄降于地。火之烟气。即人之魂气。火之灰烬。即人之体魄。且火气灭矣。烟气灰烬。不复合而为火。则人死之后。魂气体魄。亦不复合而为物。其理岂不明甚也哉。

    佛氏因果之辨

    或曰。吾子辨佛氏轮回之说。至矣。子言人物皆得阴阳五行之气以生。今夫人则有智愚贤不肖。贫富贵贱寿夭之不同。物则有为人所畜役。劳苦至死而不辞者。有未免网罗钓弋之害。大小强弱之自相食者。天之生物。一赋一与。何其伪而不均如是耶。以此而言释氏所谓生时所作善恶。皆有报应者。不其然乎。

    且生时所作善恶。是之谓因。他日报应。是之谓果。此其说。不亦有所据欤。曰。予于上论人物生生之理悉矣。知此则轮回之说自辨矣。轮回之说辨。则因果之说。不辨而自明矣。然子既有问焉。予敢不推本而重言之。夫所谓阴阳五行者。交运迭行。参差不齐。故其气也有通塞偏正清浊厚薄高下长短之异焉。而人物之生。适当其时。得其正且通者为人。得其偏且塞者为物。人与物之贵贱。于此焉分。又在于人。得其清者智且贤。得其浊者愚不肖。厚者富而薄者贫。高者贵而下者贱。长者寿而短者夭。此其大略也。虽物亦然。若麒麟龙凤之为灵。虎狼蛇虺之为毒。椿桂芝兰之为瑞。乌喙堇茶之为苦。是皆就于偏塞之中而又有善恶之不同。然皆非有意而为之。易曰。乾道变化。各定性命。先儒曰。天道无心而普万物。是也。今夫医卜。小数也。卜者定人之祸福。必推本于五行之衰旺。至曰。某人以木为命。当春而旺。当秋而衰。其象貌青而长。其心慈而仁。某人以金为命。吉于秋而凶于夏。其象貌白而方。其心刚而明。曰水曰火。莫不皆然。而象貌之丑陋。心识之愚暴。亦皆本于五行禀赋之偏。医者诊人之疾病。又必推本于五行之相感。乃曰。某之病寒。乃肾水之證。某之病温。乃心火之證之类是也。其命药也。以其性之温凉寒热。味之酸咸甘苦。分属阴阳五行而剂之。无不符合。此吾儒之说。以人物之生。为得于阴阳五行之气者。明有左验。无可疑矣。信如佛氏之说。则人之祸福疾病。无与于阴阳五行。而皆出于因果之报应。何无一人舍吾儒所谓阴阳五行。而以佛氏所说因果报应。定人祸福。诊人疾病欤。其说荒唐谬误无足取信如此。子尚惑其说欤。

    今以至切而易见者比之。酒之为物也。曲蘖之多寡。瓷瓮之生熟。日时之寒热久近适相当。则其味为甚旨。若蘖多则味甘。曲多则味苦。水多则味淡。水与曲蘖适相当。而瓷瓮之生熟。日时之寒热久近。相违而不相合。则酒之味有变焉。而随其味之厚薄。其用亦有上下之异。若其糟粕则委之污下之地。或有蹴踏之者矣。然则酒之或旨或不旨或上或下或用或弃者。此固适然而为之耳。亦有所作因果之报应欤。此喻虽浅近鄙俚。亦可谓明且尽矣。所谓阴阳五行之气。相推迭运。参差不齐。而人物之万变生焉。其理亦犹是也。圣人设教。使学者变化气质。至于圣贤。治国者。转衰亡而进治安。

    此圣人所以回阴阳之气。以致参赞之功者。佛氏因果之说。岂能行于其间哉。

    佛氏心性之辨

    心者。人所得于天以生之气。虚灵不昧。以主于一身者也。性者。人所得于天以生之理。纯粹至善。以具于一心者也。盖心有知有为。性无知无为。故曰。心能尽性。性不能知检其心。又曰。心统情性。又曰。心者。神明之舍。性则其所具之理。观此。心性之辨可知矣。彼佛氏以心为性。求其说而不得。乃曰。迷之则心。悟之则性。又曰。心性之异名。犹眼目之殊称。至楞严曰圆妙明心。明妙圆性。(按楞严经曰。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言心则从妙起明。圆融照了。如镜之光。故曰。圆明妙心。性则即明而妙。凝然寂湛。如镜之体。故曰宝明妙性。)以明与圆。分而言之。普照曰。心外无佛。性外无法。又以佛与法分而言之。似略有所见矣。然皆得于想象髣髴之中。而无豁然真实之见。其说多为游辞而无一定之论。其情可得矣。吾儒之说曰。尽心知性。此本心以穷理也。佛氏之说曰。观心见性。心即性也。是别以一心见此一心。心安有二乎哉。彼亦自知其说之穷。从而遁之曰。以心观心。如以口龁口。当以不观观之。此何等语欤。且吾儒曰。方寸之间。虚灵不昧。具众理应万事。其曰。虚灵不昧者。心也。具众理者。性也。应万事者。情也。惟其此心具众理。故于事物之来。应之无不各得其当。所以处事物之当否。而事物皆听命于我也。此吾儒之学。内自身心。外而至于事物。自源徂流。一以通贯。如源头之水。流于万泒。无非水也。如持有星之衡。称量天下之物。其物之轻重。与权衡之铢两相称。此所谓元不曾间断者也。佛氏曰。空寂灵知。随缘不变。(按佛氏以为真净心。随缘是相。不变是性。如一真金。随大小器物。等是随缘相也。本金不变是性也。一真净心。随善恶染净。等是随缘相也。本心变性也。)无所谓理者具于其中。故于事物之来。滞者欲绝而去之。达者欲随而顺之。其绝而去之者。固已非矣。随而顺之者。亦非也。其言曰。随缘放旷。任性逍遥。听其物之自为而已。无复制其是非而有以处之也。是其心如天上之月。其应也如千江之影。月真而影妄。其间未尝连续。如持无星之衡。称量天下之物。其轻重低昂。惟物是顺。而我无以进退称量之也。故曰。释氏虚。吾儒实。释氏二。吾儒一。释氏间断。吾儒连续。学者所当明辨也。

    佛氏作用是性之辨

    愚按佛氏之说。以作用为性。庞居士曰。运水搬柴。无非妙用。是也。(按庞居士偈曰。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须取舍。处处勿张乖。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盖性者。人所得于天以生之理也。作用者。人所得于天以生之气也。气之凝聚者为形质为神气。若心之精爽。耳目之聪明。手之执足之奔。凡所以知觉运动者。皆气也。故曰。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人既有是形气。则是理具于形气之中。在心为仁义礼智之性。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情。在头容为直。在目容为端。在口容为止之类。凡所以为当然之则而不可易者是理也。刘康公曰。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故有动作威仪之则。以定命也。其曰。天地之中者。即理之谓也。其曰。威仪之则者。即理之发于作用者也。朱子亦曰。若以作用为性。则人胡乱执刀杀人。敢道性欤。且理。形而上者也。气。形而下者也。佛氏自以为高妙无上。而反以形而下者为说。可笑也已。学者须将吾儒所谓威仪之则与佛氏所谓作用是性者。内以体之于身心。外以验之于事物。则自当有所得矣。

    佛氏心迹之辨

    心者。主乎一身之中。而迹者。心之发于应事接物之上者也。故曰。有是心。必有是迹。不可判而为二也。盖四端五典万事万物之理。浑然具于此心之中。其于事物之来。不一其变。而此心之理。随感而应。各有攸当而不可乱也。人见孺子匍匐入井。便有怵惕恻隐之心。是其心有仁之性。故其见孺子也。发于外者便恻然。心与迹。果有二乎。曰羞恶曰辞让曰是非。莫不皆然。次而及于身之所接。见父则思孝焉。见子则思慈焉。至于事君以忠。使臣以礼。交友以信。是孰使之然耶。以其心有仁义礼智之性。故发于外者亦如此。所谓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者也。彼之学。取其心不取其迹。乃曰文殊大圣。游诸酒肆。迹虽非而心则是也。他如此类者甚多。非心迹之判欤。程子曰。佛氏之学。于敬以直内则有之矣。义以方外则未之有也。故滞固者入于枯槁。疏通者归于恣肆。此佛之教所以隘也。然无义以方外。其直内者。要之亦不是也。王通。儒者也。亦曰。心迹判矣。盖惑于佛氏之说而不知者也。故并论之。

    佛氏昧于道器之辨

    道则理也。形而上者也。器则物也。形而下者也。盖道之大原。出于天。而无物不有。无时不然。即身心而有身心之道。近而即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远而即于天地万物。莫不各有其道焉。人在天地之间。不能一日离物而独立。是以。凡吾所以处事接物者。亦当各尽其道。而不可或有所差谬也。此吾儒之学所以自心而身而人而物。各尽其性而无不通也。盖道虽不杂于器。亦不离于器者也。彼佛氏于道。虽无所得。以其用心积力之久。髣髴若有见处。然如管窥天。一向直上去。不能四通八达。其所见必陷于一偏见。其道不杂于器者。则以道与器歧而二之。乃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按此一段。出般若经。言目前无法。触目皆如。但知如是。即见如来。)必欲摆脱群有。落于空寂见。其道不离于器者。则以器为道。乃曰善恶皆心。万法唯识。随顺一切。任用无为。猖狂放恣。无所不为。(按善心将生。随顺一切。任用无为。恶心将生。猖狂放恣。无所不为。心之所有。识乃为之。惟善惟恶。非心无识。非识无心。心识相对。善恶生灭。)此程子所谓滞固者入于枯槁。疏通者归于恣肆者也。然其所谓道者。指心而言。乃反落于形而下者之器而不自知也。惜哉。

    佛氏毁弃人伦之辨

    明道先生曰。道之外无物。物之外无道。是天地之间。无适而非道也。即父子而父子在所亲。即君臣而君臣在所严。以至为夫妇为长幼为朋友。无所为而非道。所以不可须臾离也。然则毁人伦去四大。(按四大受想行识)其分于道远矣。又曰。言为无不周遍。而实则外于伦理。先生之辨尽矣。

    佛氏慈悲之辨

    天地以生物为心。而人得天地生物之心以生。故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此即所谓仁也。佛虽夷狄。亦人之类耳。安得独无此心哉。吾儒所谓恻隐。佛氏所谓慈悲。皆仁之用也。其立言虽同。而其所施之方则大相远矣。盖亲。与我同气者也。人。与我同类者也。物。与我同生者也。故仁心之所施。自亲而人而物。如水之流盈于第一坎而后达于第二第三之坎。其本深。故其及者远。举天下之物。无一不在吾仁爱之中。故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此儒者之道。所以为一为实为连续也。佛氏则不然。其于物也。毒如豺虎。微如蚊虻。尚欲以其身喂之而不辞。其于人也。越人有饥者。思欲推食而食之。秦人有寒者。思欲推衣而衣之。所谓布施者也。若夫至亲如父子。至敬如君臣。必欲绝而去之。果何意欤。且人之所以自重慎者。以有父母妻子为之顾藉也。佛氏以人伦为假合。子不父其父。臣不君其君。恩义衰薄。视至亲如路人。视至敬如弁髦。其本源先失。故其及于人物者。如木之无根。水之无源。易致枯竭。卒无利人济物之效。而拔剑斩蛇。略无爱惜。地狱之说。极其惨酷。反为少恩之人。向之所谓慈悲者。果安在哉。然而此心之天。终有不可得而昧者。故虽昏蔽之极。一见父母则孝爱之心油然而生。盍亦反而求之。而乃曰多生习气未尽除。故爱根尚在。执迷不悟。莫此为甚。佛氏之教。所以无义无理。而名教所不容者此也。

    佛氏真假之辨

    佛氏以心性为真。常以天地万物为假合。其言曰。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及第二月。(按此一段。出圆觉经。言众生业识。不知自身内如来圆觉妙心。若以智照用。则法界之无实。如空华。众生之妄相。如第二月。妙心。本月。第二月。影也。)又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立。(按此一段。出楞严经。言大觉海中。本绝空有。由迷风飘鼓。妄发空沤。而诸有生焉。迷风既息。则空沤亦灭。所依诸有。遽不可得。而空觉圆融。复归元妙。)佛氏之言。其害多端。然灭绝伦理。略无忌惮者。此其病根也。不得不砭而药之也。盖未有天地万物之前。毕竟先有太极。而天地万物之理。已浑然具于其中。故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千变万化。皆从此出。如水之有源。万泒流注。如木之有根。枝叶畅茂。此非人智力之所得而为也。亦非人智力之所得而遏也。然此固有难与初学言者。以其众人所易见者而言之。自佛氏殁。至今数千馀年。天之昆仑于上者。若是其确然也。地之磅礴于下者。若是其隤然也。人物之生于其间者。若是其灿然也。日月寒暑之往来。若是其秩然也。是以。天体至大。而其周围运转之度。日月星辰逆顺疾徐之行。虽当风雨晦明之夕。而不能外于八尺之玑。数寸之衡。岁年之积。至于百千万亿之多。而二十四气之平分。与夫朔虚气盈馀分之积。至于毫釐丝忽之微。而亦不能外于乘除之两策。孟子所谓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者。此也。是亦孰使之然欤。必有实理为之主张也。且假者。可暂于一时。而不可久于千万世。幻者。可欺于一人。而不可信于千万人。而以天地之常久。万物之常生。谓之假且幻。抑何说欤。岂佛氏无穷理之学。求其说而不得欤。抑其心隘。天地之大。万物之众。不得容于其中欤。岂乐夫持守之约。而厌夫穷理之烦。酬酢万变之劳欤。张子曰。明不能尽诬。天地日月以为幻妄。则佛氏受病之处。必有所自矣。要之其所见蔽。故其所言诐如此。呜呼惜哉。予岂譊譊而多言者欤。予所言之而不已者。正惟彼心之迷昧为可怜。而吾道之衰废为可忧而已耳。

    佛氏地狱之辨

    先儒辨佛氏地狱之说曰。世俗信浮屠诳诱。凡有丧事。无不供佛饭僧。云为死者。灭罪资福。使生天堂。受诸快乐。不为者。必入地狱。剉烧舂磨。受诸苦楚。殊不知死者。形既朽灭。神亦飘散。虽有剉烧舂磨。且无所施。又况佛法未入中国之前。人固有死而复生者。何故都无一人误入地狱。见所谓十王者欤。此其无有而未足信也明矣。或曰。释氏地狱之说。皆是为下根之人。设此怖令为善耳。程子曰。至诚贯天地。人尚有不化。岂有立伪教而人可化乎。昔有僧问予曰。若无地狱。人何畏而不为恶乎。予曰。君子之好善恶恶。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皆由中而出。无所为而为之。一有恶名至。则其心愧耻。若挞于市。岂待地狱之说然后不为恶乎。其僧默然。于此并书之。俾世之惑于其说者。知所辨焉。

    佛氏祸福之辨

    天道福善而祸淫。人道赏善而罚恶。盖由人操心有邪正。行己有是非。而祸福各以其类应之。诗曰。求福不回。夫子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盖君子之于祸福。正吾心而已。修吾己而已。福不必求而自至。祸不必避而自远。故曰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祸苟有自外而至者。顺而受之而已。如寒暑之过于前。而吾无所与也。彼佛氏则不论人之邪正是非。乃曰归吾佛者。祸可免而福可得。是虽犯十恶大憝者。归佛则免之。虽有道之士。不归佛则不免也。假使其说不虚。皆出于私心而非公道也。在所惩之也。况自佛说兴至今数千馀年。其间事佛甚笃如梁武,唐宪者。皆不得免焉。韩退之所谓事佛渐谨。年代尤促者。此其说不亦深切著明矣乎。

    佛氏乞食之辨

    食之于人。大矣哉。不可一日而无食。亦不可一日而苟食。无食则害性命。苟食则害义理。洪范八政。食货为先。重民五教。惟食居首。子贡问政。则夫子以足食告之。此古之圣人。知生民之道。不可一日而无食。故皆汲汲于斯。教以稼穑。制以贡赋。军国有须。祭祀宾客有给。鳏寡老幼有养。而无匮乏饥饿之叹。圣人之虑民远矣。上而天子公卿大夫。治民而食。下而农工商贾。勤力而食。中而为士者。入孝出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食。此古之圣人。知其不可一日而苟食。故自上达下。各有其职。以受天养。其所以防民者至矣。不居此列者。奸民也。王法所必诛而不赦者也。金刚经曰。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城。(按舍卫。波斯国名。)乞食于其城中。夫释迦牟尼者。以男女居室为不义。出人伦之外。去稼穑之事。绝生生之本。欲以其道。思以易天下。信如其道。是天下无人也。果有可乞之人乎。是天下无食也。果有可乞之食乎。释迦牟尼者。西域王之子也。以父之位。为不义而不居。非治民者也。以男耕女织。为不义而去之。何勤力之有。无父子君臣夫妇。则又非守先王之道者也。此人虽一日食一粒。皆苟食也。信如其道。诚不食如蚯蚓然后可也。何为乞而食乎。且食在自力则为不义。而在乞则为义乎。佛氏之言。无义无理。开卷便见。故于此论而辨之。

    佛氏其初。不过乞食而食之耳。君子尚且以义责之。无小容焉。今也华堂重屋。丰衣厚食。安坐而享之如王者之奉。广置田园臧获。文簿云委。过于公卷。奔走供给。峻于公务。其道所谓断烦恼出世间。清净寡欲者。顾安在哉。不惟坐费衣食而已。假托好事。种种供养。馔食狼藉。坏裂?帛。庄严幢幡。盖平民十家之产。一朝而费之。噫。废弃义理。既为人伦之蟊贼。而暴殄天物。实乃天地之巨蠹也。张子曰。上无礼以防其伪。下无学以稽其蔽。非独立不惧。精一自信。有大过人之才。何以正立其间。与之较是非计得失哉。噫。先正之所以深致叹息者。岂偶然哉。岂偶然哉。

    佛氏禅教之辨

    佛氏之说。其初不过论因缘果报。以诳诱愚民耳。虽以虚无为宗。废弃人事。尚有为善得福。为恶得祸之说。使人有所惩劝。持身戒律。不至于放肆。故人伦虽毁。义理未尽丧了。至达摩入中国。自知其说浅陋。不足以惑高明之士。于是曰。不立文字。言语道断。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说一出。捷径便开。其徒转相论述。或曰。善亦是心。不可将心修心。恶亦是心。不可将心...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