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创造宣言 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干那化学的把戏。一天,他听说皇家研究所享盛名的化学家兑斐(Davy)要在伦敦公开演讲。适有一位顾客来,他问这位顾客可否做回东请他到伦敦去听演讲。这位顾客满口允许,买了四张入场券送他。法拉第便进城听讲,一面听,一面记下来。回店后,他写了一封长信给兑斐,将笔记附去给他看,要求一见。兑斐回信请他去谈,他大胆要求兑斐在皇家研究所给他一些工作做,使他可以学科学。这大胆的请求,在一个月后是慷慨的允许了,从此法拉第便以每星期二十五先令之工资做兑斐的助手。这是法拉第一生的大关键,也是世界学术上一个大关键。

    法拉第,发电机,电化世界,通通都是从一个手脑双用的订书徒弟那儿来的。

    化磁为电

    我们看了法拉第的故事,心中总不免要问问“他的发电机是怎样发明的呢”?

    一八二〇年,法拉第的老师兑斐(Davy)在一根软铁的周围通了一个电流,竟把它变成了一块磁石。一八二二年法拉第在自己的笔记簿上写着:“我当化磁为电。”

    发电机便是从这样一个决心里创造出来的。“兑斐既能化电为磁,我怎么不能化磁为电?”这便成了法拉第今后之抱负。

    一八三一年十月十七日他偶然得到了一根四分之三英寸直径、八英寸半长的棒磁。他用了二十二丈长的铜线绕成一个圆筒。在这铜线上他接了一个电流计。

    他把磁石的一端放近铜线:电流计丝毫不受影响,指针一点儿也不动。他把磁石忽然穿入铜线绕的圆筒,针立刻转动。他又把磁石忽然抽出,针又转动。这便是破天荒之诱导电流(inducedcurrent)之发明。凡导体运动时能横截磁力线则生诱导电流。这里面的奥妙,便是运动与横截。导体不运动,即运动而不横截,磁力线都产生不出电流。

    从此法拉第便根据这个原理进行他的机器之创造。他把一个圆的铜盘之边缘放在一块铁磁两极之间,用铜片、铅片和盘之边缘接触,并将电流计接起来。铜盘一转,电流即通。这便是一个小小的发电机,这个小小发电机便是现代电化文明之泉源。

    佛兰克林————小徒弟列传之一

    一

    佛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生于公元一七〇六年,死于一七九〇年,活了八十四岁。他死了之后,墓碑上刻有几行字:

    他从皇帝的手里夺来了政权,从天上夺来了电气。

    这一篇很短的墓志铭,不啻为佛兰克林一生功业学问之小影。他是一位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你如果读一读他的自传,便要惊讶地发现这位伟人只是从一个小徒弟出身的。他参加美洲独立运动的功绩,谁都知道,不必我来多话。我只要叙述他做徒弟时代之小史和他在科学上之贡献。

    他八岁进拉丁文小学,九岁改入算写学校,十岁便因家计困难,辍了学,跟着他父亲学做蜡烛和肥皂。他不欢喜做这个手艺,却善游泳,会划船,常想航海去。父亲知道他的倾向,很是担忧,便时常带他在街上参观木匠、砖匠、铜匠、辘轳匠及其他匠人的工作,以便选择一行,作为终身职业。这是个个父母或教师应该尽的责任。可是走马观花的参观也没有多大用处。我们必须引导小孩们仔细地看,看了做出来,才有效验。佛兰克林在自传里说这种亲切详细的参观对于他很有影响。后来,家里东西破了,用不着匠人,他自己会修理。科学实验要仪器用,自己也可以做。这些本领都是从参观手艺中得来的。

    他虽是在蜡烛店里做徒弟,但是好看书。两年后他父亲便因此叫他去学印刷业。一七一七年他的哥哥詹姆士从英国带了印刷机和字模到波士顿来设立印刷所,他便秉承父命和詹姆士立约做九年徒弟。这时他才是十二岁,要到二十一岁满约。他自从在印刷所里做了徒弟,便认识了好些书铺里的徒弟,于是全城的书铺便成了他的流通图书馆。他每逢借了书来,连夜就要看完,因为照规矩次日早上是必须还人家的。这样他虽是做徒弟,同时也算是做学生,因为他自己看的书比平常学校里的学生所看的还要多好几倍咧。

    二

    佛兰克林做徒弟的时候看书写作差不多都是自己教自己。一天他得了一册《旁观周刊》(Spectator)之合订本,高兴极了,每读一篇,把要点录下,过几天,自写一文,与原文比一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种功课是在每天开工前完工后及星期天偷闲干的。因为学的法子好,所以进步很快。

    他十六岁的时候,偶然遇了特里翁(Tryon)写的一本劝人吃素的书。他读了这本书,受了深刻的影响,便立志不吃荤。一个十六岁的孩子不吃荤,真是一桩新闻。谁知这件事于他的学业有不少的帮助。他的老板哥哥和同事们在一家邻居寄饭,他一个人在店里吃素。他的食谱是饼干、面包、葡萄干、酸苹果和一杯清水。饭钱省下一半可以多买书看。一餐饭,只要几分钟便吃完,又多加了一些时间去用功。他自己说,吃得少,头脑格外清爽。

    现在他得到赛诺芬(Xenophon)写的《苏格拉底言行录》(Memo-rable Things of Socrates),倾倒于苏格拉底的对话法。他开始用谦虚的问话,怀疑的态度,把人家逼得无话可说,有时连素负盛望的名人都被他问倒。他在青年的伙伴中居然成了一位苏格拉底,波士顿便是他的雅典。

    一七二一年他的哥哥开办《新英吉利报》。这时佛兰克林已经会做文章,但怕哥哥轻视他年幼,不给登载,便用假名投稿,每次都被披露,听人称赞几句,非常欢喜。后来,他哥哥因登载政论,得罪议会当局,被捕一月,(报社)靠佛兰克林之支持,得未停顿。詹姆士被开释仍不准办报,便以弟弟之名顶替,佛兰克林于是以一个十七岁,徒弟还未做满的孩子,居然做起报馆的总经理和主笔来了。

    詹姆士虽是亲哥哥而虐待佛兰克林如一般师傅之虐待徒弟,有时竟行凶毒打。兄弟二人因此决裂,佛兰克林丢了报馆,卖书凑盘费向纽约去谋生。船过布洛克岛(blockisland)大家开始捉鳖鱼烧来吃,吃得津津有味。有人请他吃鱼,他因吃素,犹豫不决。忽然看见一个大鳖鱼的肚子破开,里面有几个小鱼是它生前吃进去的。他便说:

    “你既可以惨吃同胞,我也看不出有什么理由不可以吃你。”

    三

    佛兰克林离开波士顿做了几年生意之后便自己开了一个书店。他这店里卖书是没有二价的。我听得有这样一段故事。

    一天一位客人来买书,问:“这本书卖几多钱?”

    柜台上的徒弟说:“两块钱!”

    客人说:“太贵了!一元八角吧。”

    徒弟说:“现在涨价了,要卖两块二角咧。”

    客人说:“你才说过两块钱,怎么又要两块二角呢?”

    徒弟说:“现在要两块四角了。”

    客人以为徒弟故意敲竹杠,便与徒弟闹,佛兰克林老板从里面走出来,客人便向他质问为什么一会儿就加了四角钱。

    佛兰克林笑嘻嘻地拿了那本书对他说:“时间值钱呀!敝店做买卖是不还价的,先生要买这本书给两块钱好了。”

    四

    我没有叙述佛兰克林从天上夺取电气之前,先要叙述佛兰克林时代一般人对于电之见解。

    天空中之闪电打雷,自有人类以来,谁都看见过,听见过。古人遇了这种恐怖的现象便以为是下界犯罪,所以上帝震怒,差遣雷公电母来收服妖怪、猛兽、恶人。他们以为雷电是天神,被天神打死的都是罪大恶极,犯了天条。中国现在一般愚人,还是这样地迷信着。佛兰克林时代的欧美人民对于天然电气也抱有大同小异的见解,往往闹出离奇的笑话。

    人造电气的历史也很古,但在佛兰克林以前只是一些零碎而不可以解释的小把戏。摩擦猫皮生火花,摩擦玛瑙吸灯草,这种把戏人类至少是耍了二千多年。葛雷(Stephen Gray)在二百年前开始在伦敦用丝线包绕的几十丈长的粗绳,将摩擦的电从这一头通到那一头。这葛雷是一位穷老翁,靠玩电的把戏赚小孩们的钱,养活自己。他黑白分明地写在纸上说这种火花响声之性质很像雷电。

    法国的都费(C. F. Dufay)复演葛雷的把戏,能将摩擦的电通过一二五六〇(即英尺)长之线。他是第一个人发现电之两性,称为玻璃电(vitreous electricity,即后来所谓之阳电)和松香电(resinous electricity,即后来所谓之阴电)。他首先发现若使两种性质的电气接近,结果是同性相拒,异性相吸。

    一七三六年一位苏格兰修道士名叫戈登(Gordon)的,在德国发明了一个电铃:两边各安一铃,中间悬一丝线挂的金属球,球感了电即依同性相拒异性相吸的理,将铃持续地打起来。他还发现电感的水能把火酒烧起来。

    在这些零星的发明中,忽然跑出一个奇妙的来顿瓶(leydon jar)。一七四五年克来斯特(Dean Von Kleist)、一七四六年范麦圣布洛克(Pieter Van Musschenbroek),各自用玻璃瓶将摩擦的电储蓄起来。因为范麦圣布洛克是住在荷兰国来顿城,所以这瓶就叫做来顿瓶。其实依创制之先后,这荣誉是给错了地方。他们先是用水在玻璃瓶里蓄电,后来瓦曾(Watson)将瓶改良,用锡箔在瓶内瓶外对着贴起来代替水,格外有效。法国诺列(Abbe Nollet)叫皇帝的侍卫兵士们手拉手地站在那儿,组成电路,只要来顿瓶所储蓄的大量的电一接,这些兵便同时一齐打倒。

    这些是佛兰克林未上电气舞台前,人类所已经得到的关于人造电的知识。这时天空之电与人造之电是否相同,尚无证明:天空之电是当作神秘瞎猜,人造之电是摩擦着玩耍。

    五

    佛兰克林四十岁才开始电之研究。一七四六年司宾斯从苏格兰来到波士顿玩了一些电的把戏给他看,他觉得很有趣味,可惜司宾斯不是内行,玩得不大好。他回到费城之后,不久,伦敦皇家学会会员科林孙送给他的图书馆公司一根玻璃管。他便拿了这根玻璃管复演司宾斯没有玩好的电的实验。过不多时,他便成了这些实验的老手。许多朋友拜他做师傅。他便设了一个玻璃管制造室,吹了一些玻璃管分送给朋友们,因此会玩这些电的把戏的人便一天多一天。内中有一位名叫金耐尔司勒(Cinnersley),赋闲在家,佛兰克林劝他到各处表演电的实验,收听讲费过活。演词是佛兰克林代写。每天演讲,听众都很踊跃。演词中有一篇题为《闪电与电气是同一的东西》(The Sameness of Lightning and Electricity),寄给伦敦朋友,皇家学会会员们笑笑把它放在一边。但科林孙毕竟将它付印,连出五版,不久便译成法文、意文、德文、拉丁文,风行一时,竟成为当时电学唯一之杰作。法国科学泰斗诺列(Nollet)反对佛兰克林之新学说,但达利巴(Dalibard)与德罗(Delor)则于一七五一年根据佛兰克林著作中所建议之实验在马里(Marly)地方将闪电引到地下来证明佛兰克林学说之正确。巴黎人士蜂拥来到马里参观这破天荒的实验,从此,佛兰克林便一跃而为当时电学之权威。

    六

    佛兰克林自己和他的幼子则在次年即一七五二年六月在费城(Philadelphia)放那千古不朽之风筝。这风筝是值得叙述的。一般人只知道佛兰克林放风筝是人类第一次从天空取电下地,其实这是第二次。那上天取电的急先锋是达利巴与德罗,佛兰克林却是他们的参谋长。放风筝是佛兰克林亲自向天空作战。佛兰克林的风筝本身是用木架与丝网做的:木架上插一尖锐的金属丝,双股绳之下端系一铜锁匙和一根丝带,风筝放入云中,手持丝带站在门槛中,以防丝带为雨所湿。不久,只见双股绳之松纱怒竖如野猪刺,手指可与相吸,指骨碰着锁匙即发火花。他又将闪电引下蓄在来顿瓶中,证明它的动作与摩擦电无异。照近代电学理论看来,佛兰克林手持丝带离铜锁匙太近是要被电打死的。做这实验,人要离得很远才行。十四个月之后,俄国圣彼得堡有位物理学家用一铁棍取天空之电。走近测电计一看便被一球蓝火打死。佛兰克林之所以没有死,怕是因为他放风筝的那一天,只有少量的闪电,真是侥幸!否则佛兰克林必以生命殉科学了。

    佛兰克林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他从事科学之研究始终只有九年,而贡献于世界的有火炉、避雷针、以太光波学说、印磁铜板、印刷机、双视眼镜、自鸣钟与他的电的理论。据他自己说他的实验得力于徒弟时代之工艺参观很多,这种为择业而举行之亲切之工艺参观却是他的父亲,一位蜡烛肥皂匠,在儿童教育上之一大发明。

    笼统哥之统一

    笼统哥,姓甚名谁没有人知道。大家因为他说话笼统又因为他年纪大一些,所以称他为笼统哥。他是混沌国,含混省,糊涂县,囫囵村人氏。你问他贵庚,他说:“几十岁了。”你问他祖母高寿,他说:“老了。”你问他有几位公郎,他说:“好几个。”你问他一餐吃几碗饭,他说:“不少。”你问他一个月赚几块钱,他说:“不多。”你问他贵国离中国有多少路程,他说:“很近,很近。”你问他贵国离德国有多少路程,他说:“很远,很远。”有一年混沌国的总统闻了笼统哥的大名,便请他出山去办普及教育。这位总统大概是读过《三国演义》,一心要找一位庞统来帮助他。他把笼字认作庞字,于是笼统哥便一步登天把混沌国的小学教师都变成了笼统先生,小孩子都变成了小笼统。你若不相信。请看他们上一课吧!

    小笼统:“老师!日本有多么大?”

    笼统先生:“很小!小得很!”

    小笼统:“老师!日本有多少人?”

    笼统先生:“很多,多得很!”

    小笼统:“日本为什么要夺我们的东三省?”

    笼统先生:“因为东三省天然物产很富,富得很!怎么老是问我?我得问你们几句。小朋友,中国有多少大?”

    小笼统:“很大,大得很!”

    笼统先生:“对!下课。”

    小笼统:“立正!一、二、三。”

    混沌国从此便由笼统哥和他的徒子徒孙包办而统一了。这笼统的统一是枪炮攻不破,和议不须开,自然而然地一致对外————散思国(science)之文化侵略。

    十万封信之效力

    宁粤代表会议停顿后,教育界有人提倡要十万个学生: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每人写一封信向代表会议请求和平统一共御外侮。这是一个很有趣味的发明,这个发明引起我注意的地方,是它的数目方面的推测。

    假使个个学生都遵照这位发明家之指示各人写一封信,而每封信都投到戈登路伍公馆,那么,伍公馆今天必须预备两百张桌子,把这些信恭恭敬敬地收下来。

    因为外患急得很,代表们对于来信,等不及摘由,便随到随看,不使延误。

    这些代表都是党国要人,数年来,公事看得很快,像这样重要的信,就是有一目十行的本领,连拆带看,每封信一分钟怕是不能再少了。十万封信就得要十万分钟才看得完。平常工作是每天八小时,现在加紧办事,作算是要干十二小时,那么看这些信至少便要一百四十一天的工夫。你们以后要问代表们为什么还不快快地和平统一呢?他们可以回答说,诸位来的信我们还没有看了咧。等我们看完你们的信,自然一定照办。你们在明年三月二十七日,候我们的答复好了。

    思想的母亲

    行动是思想的母亲,科学是从把戏中玩出来的。

    杜威先生分析反省的思想之过程,列举了如下的步骤:(一)困难之感觉;(二)审定困难之所在;(三)设法解决;(四)在许多方法中选一最有效的试试看;(五)屡试屡验之后再下断语。这反省的思想之过程便是科学思想之过程。

    我拿杜威先生的道理体验了十几年,觉得他所叙述的过程好比是一个单极的电路,通不出电流。他没有提及那思想的母亲。这位母亲便是行动。路走不通才觉有困难。走不通而不觉得困难,这是庸人。连脚都没有动而心里却虚造出万千困难,这是妄人。走不通而发现困难,便想出种种法子来解决这困难,不到解决不止,这是科学家。所以我要提出的修正是在困难之前加一行动之步骤。于是整个科学的生活之过程便成了: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懒得动手去做,哪里会有正确的思想产生,又何能算是科学生活?

    莫轻看徒弟

    一百六十二年前发明蒸汽机之瓦特(James Watt)曾经做过徒弟,一百年前发明发电机之法拉第曾经做过徒弟。产业革命和电化文明是徒弟们在知识之最前线领导着。

    中国的希望,向来是放在学生身上。最初大家的目光都对着留学生。到了留学生失了信仰,大家又转移目光对着大学生。到了大学生失了信仰,大家又转移目光对着中学生,现在是渐渐地转移到小学生身上去了。如果先生和学生们没有根本觉悟,则中学生、小学生是同样地要令人失望。

    文明是人类用头脑和双手造成的。只会劳心而不会劳力和只会劳力而不会劳心的人都是没有希望,何况爱用空嘴说白话的人,那是更不可救药了。如果肯得用手去做,用心去想,那末,留学生大学生也有希望。否则两双手儿拢在袖里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那么,连中学生、小学生也有一天要叫人失望咧。我对于科学的青年的建议是:

    (一)做过学生的要做几年徒弟;

    (二)做过徒弟的要做几年学生。

    生存圈边

    人类的社会好比是一个圆圈。这圆圈我称它为生存圈。有些人是安安稳稳地住在圆圈的中心,叫做生存圈心的人;其余的是人山人海地拥挤在圆圈的边沿,叫做生存圈边的人。

    什么是生存圈心的人?什么是生存圈边的人?这在他们所穿的衣服上可以分别得出。

    生存圈心的人所穿的衣服不但是春夏秋冬四季齐备,二十四节气中每节气所穿的衣服都有几套恰恰与这节气相合。而且早有早衣,午有午衣,晚有晚衣,下雨有雨衣,吃饭有餐衣,打毽有毽衣,跳舞有舞衣,洗澡有浴衣,安眠有睡衣。一个人的衣箱可以把一个房子装满。从前康有为在西安过冬,刘镇华问他要什么皮衣,可以开单照办。康有为拿起笔来一挥,大大小小便开了七十二件。这七十二件裘衣他得到没有,不得而知,可是这个单子却是代表了一个想做生存圈心的人的野心。

    昨天晚上我和一位小朋友走过一家小典当门口,看见一个人拿了一包衣服来当,我们便跟他进去看了一忽儿。掌柜的把衣包打开,都是一些夏天的衣服,一共当了五元钱。他当时又拿了一张当票出来,问要几多钱取出,掌柜的算了一算,告诉他要四块半钱,他把五元票给掌柜的,掌柜的寻出一件大衣交给他,还找了他五毛大洋。他把大衣披上身,把五毛钱放在袋里去了。这五毛钱大概是他明天的伙食费吧?

    停一刻,一位穿着夹衣的老太婆,冷得抖抖地夹了一件棉袄来当,当得一块半钱。这位老太婆和她家里的孩子们是两天没有吃东西了。饿得不可耐,只好当棉袄买米去喂孩子。但是今晚虽顾了肚子不饿,安知明天不要冻死呢?

    这位老太太和她的孩子们是在生存圈边挣扎,一失脚便要跌到坟墓里去了!在那生存圈心过舒服生活的人们已否感觉到这人间的不平?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