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释名卷第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释疾病第二十六

    【题解】

    疾病,泛指病。《周礼·天官·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贾公彦疏:“疾病两言之者,疾轻病重。”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本篇记录了疹、疚、痛、痒等疾病名称及其症状表现,解释各种类型的疾病名称的得名之由,字里行间蕴含着传统的中医思想,侧面展现了古人的医学智慧。

    26.1 疾病者,客气中人急疾也①;病,并也②,并与正气在肤体中也③。

    【注释】

    ①客气:中医指侵害人体的邪气。中(zhòng)人:伤害人。急疾:快速,急切。

    ②并:一起,一同。

    ③正气:中医指人体内的元气,即人体的防御、抵抗和再生的功能,与“邪气”对言。肤体:犹“体肤”。身体和皮肤,也指躯体。

    【译文】

    疾病,是邪气伤人急切所致;病,得名于“并”,体内的元气与外来的邪气一并存在于身体里。

    26.2 疹①,诊也②,有结气可得诊见也③。

    【注释】

    ①疹(zhěn):皮肤上起的红色疙瘩,也指痘疮。

    ②诊:候脉察病,诊断。

    ③结气:犹“气结”。中医谓气留滞不行。诊见:察知,看见。

    【译文】

    疹,得名于“诊”,有留滞郁结的气血在诊断时能够看出来。

    26.3 疚①,久也②,在体中也③。

    【注释】

    ①疚(jiù):宿疾,久病。患重病多年而久治不愈。

    ②久:滞留,久留。

    ③体中:身体内。

    【译文】

    疚,得名于“久”,在身体里面。

    26.4 痛①,通也②,通在肤脉中也③。

    【注释】

    ①痛:疼痛。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

    ②通:通行,流通。

    ③肤脉(mài):皮肤至血脉。

    【译文】

    痛,得名于“通”,病痛通行于皮肤和血脉里。

    26.5 痒①,扬也②,其气在皮中欲得发扬③,使人搔发之而扬出也④。

    【注释】

    ①痒:皮肤或黏膜需要搔擦的感觉。

    ②扬:掀播,簸散。

    ③气:指脉气(运行于经脉中之精气)和营卫(血气)方面的病象。得:能够。发扬:散发,播扬。

    ④搔:以指甲或他物轻刮。发:开启,打开。

    【译文】

    痒,得名于“扬”,病气在皮肤里想要能够散发簸扬,使得人们挠破皮肤而散扬出去。

    26.6 眩①,悬也②,目视动乱③,如悬物遥遥然不定也④。

    【注释】

    ①眩:即眩疾,头晕目眩的病。

    ②悬:吊挂,系挂。

    ③目视:眼见,目睹。动乱:晃动昏乱。

    ④遥遥:同“摇摇”。摇摆不定的样子。

    【译文】

    眩,得名于“悬”,眼睛所看到的事物晃动昏乱,就像悬挂的物体摇摇晃晃地不稳定。

    26.7 历匘①,匘从耳鼻中出②,历历然也③。

    【注释】

    ①历:即鼻渊,俗称“脑漏”。鼻孔中常流黄色腥臭浊涕,久则鼻塞不通,嗅觉减退,甚至头目眩晕。,原作“”,据卢文弨、疏证本校改作“”。,同“脑”。下同。

    ②耳鼻:耳朵和鼻子。此偏指鼻。疏证本、吴志忠本删去“耳”字。疏证本曰:“‘耳’疑衍,脑止从鼻中出,与耳无涉。”

    ③历历:犹“沥沥”。液体不断滴落貌。

    【译文】

    历匘,脑汁从鼻子里流出来,漓漓拉拉不断滴落的样子。

    26.8 秃①,无发沐秃也②。

    【注释】

    ①秃:头无发。

    ②沐秃:头秃无发貌。

    【译文】

    秃,头上没有头发光秃秃的样子。

    26.9 毼①,头生创白瘕②,毼亦然也。

    【注释】

    ①毼:通“鬝(qiān)”。鬓秃,斑秃。按,本条原与上条相连,据吴志忠本提行别起,另成一条。

    ②创:通“疮(chuāng)”。皮肤或黏膜上的溃烂处。白瘕(jiǎ):斑秃,局部头发脱落。白,原作“曰”,据吴志忠本校改。

    【译文】

    毼,头上生疮鬓发脱落,斑秃也是这样。

    26.10 盲①,茫也②,茫茫无所见也③。

    【注释】

    ①盲:目失明。

    ②茫:迷蒙,模糊不清。

    ③茫茫:渺茫,模糊不清。

    【译文】

    盲,得名于“茫”,模模糊糊的看不到什么。

    26.11 瞽①,鼓也②,瞑瞑然③,目平合如鼓皮也④。

    【注释】

    ①瞽(gǔ):目失明。特指无目之盲,即眼睑平合如鼓皮之盲者。

    ②鼓:圆桶形或扁圆形的打击乐器。中间空,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

    ③瞑瞑:昏暗的样子。

    ④鼓皮:蒙鼓的皮革。

    【译文】

    瞽,得名于“鼓”,昏暗不明的样子,眼皮平坦地闭合着就像鼓上蒙的皮革。

    26.12 矇①,有眸子而失明②,蒙蒙无所别也③。

    【注释】

    ①矇(méng):盲,目失明。特指眼珠外观无异常而目盲。

    ②眸子:瞳仁。亦泛指眼睛。失明:丧失视力。

    ③蒙蒙:模糊不清貌。别:明辨,区分。

    【译文】

    蒙,有眼睛却丧失了视力,朦朦胧胧的辨别不出什么形象。

    26.13 瞍①,缩坏也②。

    【注释】

    ①瞍(sǒu):目失明。指有目无珠。

    ②缩坏:萎缩坏死。

    【译文】

    瞍,眼球萎缩坏死。

    26.14 瞎①,迄也②,肤幕迄迫也③。

    【注释】

    ①瞎:本指一目失明,后来也指双目失明。

    ②迄:通“汔(qì)”。接近,至。

    ③肤幕:皮膜。此指眼睑。幕,通“膜”。迫:闭,笼罩。

    【译文】

    瞎,得名于“迄”,眼皮挨挤蒙闭。

    26.15 眸子明而不正曰“通视”①,言通达目匡一方也②。又谓之“丽视”③。丽④,离也,言一目视天⑤,一目视地,目明分离⑥,所视不同也。

    【注释】

    ①通视:眼睛斜视。

    ②通达:通行,旁达。匡:同“眶”。眼眶。一方:一边。

    ③丽视:斜视。一种眼病。当一只眼睛直视目标时,另一只眼便斜向一侧。多由眼球位置不正,或眼肌平衡失调所致。

    ④丽(lí):通“离”。

    ⑤一目:一只眼睛。

    ⑥明:眼睛,视力。分离:分开。

    【译文】

    瞳人明亮却不端正叫作“通视”,说的是通向眼眶的一边。又叫作“丽视”。丽,得名于“离”,说的是一只眼望天,一只眼看地,两只眼睛的视线分离,看到的也就不一致。

    26.16 目匡陷急曰“眇”①。眇,小也。

    【注释】

    ①陷急:凹陷狭窄。急,狭窄,狭隘。眇(miǎo):眼睛小。

    【译文】

    眼眶凹陷狭窄叫作“眇”。眇,是“小”的意思。

    26.17 目眦伤赤曰“”①。,末也,创在目两末也②。

    【注释】

    ①目眦(zì):眼眶。(miè):目红肿不明。按,本条原与上条相连,据卢文弨、疏证本等提行别起,另成一条。

    ②创(chuāng):创伤。

    【译文】

    眼眶受伤红肿叫作“”。,得名于“末”,创伤在两眼的末梢。

    26.18 目生肤入眸子曰“浸”①。浸,侵也②,言侵明也,亦言浸淫转大也③。

    【注释】

    ①肤:斑,膜。浸(qīn):同“侵”。触犯,侵占,又指逐渐。此指一种眼病。

    ②侵:侵袭,谓一物进入他物中或他物上。又指侵蚀,逐渐地损坏。

    ③浸(qīn)淫:逐渐蔓延、扩展。

    【译文】

    眼里长了斑并进入瞳人叫作“浸”。浸,得名于“侵”,说的是损害视力,也说的是逐渐蔓延变大。

    26.19 聋①,笼也②,如在蒙笼之内③,听不察也④。

    【注释】

    ①聋:听觉失灵或闭塞。

    ②笼:笼罩,遮掩。

    ③蒙笼:蒙盖的笼子。或指草木茂盛之处。字或作“朦胧”。朦胧,形容模糊貌。

    ④不察:不清楚。

    【译文】

    聋,得名于“笼”,就像人在蒙盖着的笼子里面,听得模糊不清。

    26.20 鼻塞曰“鼽”①。鼽,久也②,涕久不通③,遂至窒塞也④。

    【注释】

    ①鼻塞:鼻腔由于黏膜肿胀或鼻中隔弯曲等而堵塞。鼽(qiú):鼻塞不通。

    ②久:稽留,滞留。

    ③涕:鼻涕。

    ④窒塞:闭塞,堵住。

    【译文】

    鼻子堵塞叫作“鼽”。鼽,得名于“久”,鼻涕长久不通流,终于到了闭塞的程度。

    26.21 龋①,朽也②,虫啮之齿缺朽也③。

    【注释】

    ①龋(qǔ):蛀牙。

    ②朽:腐烂,腐朽。

    ③啮(niè):咬,啃。

    【译文】

    龋,得名于“朽”,虫子咬啮的牙齿腐朽残缺。

    26.22 瘖①,唵然无声也②。

    【注释】

    ①瘖(yīn):嗓子哑,不能出声,失音。

    ②唵:同“喑(yīn)”。哑,无声。

    【译文】

    瘖,喑哑无声。

    26.23 瘿①,婴也②,在颈婴喉也。

    【注释】

    ①瘿(yǐng):囊状瘤。多生于颈部,包括甲状腺肿大等。

    ②婴:绕,围绕。

    【译文】

    瘿,得名于“婴”,囊肿在脖子上包围着喉咙。

    26.24 痈喉①,气著喉中不通②,蓄成痈也③。

    【注释】

    ①痈(yōng)喉:同“喉痈”。发生于咽喉部位的痈疮。相当于西医的扁桃体周围脓肿。喉痈起病急,发展迅速,常导致咽喉肿塞,吞咽、呼吸受影响。痈,肿。

    ②气:呼吸的气息。著:通“伫”。滞留。

    ③痈:肿疡。一种皮肤和皮下组织化脓性的炎症,多发于颈、背,常伴有寒热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并发败血症。

    【译文】

    痈喉,气息滞留在喉咙里不能流通,积蓄成为痈肿。

    26.25 消①,,渴也,肾气不周于胸胃中浸润消渴②,故欲得水也。

    【注释】

    ①消(kě):即“消渴”。口渴,善饥,尿多,消瘦。包括糖尿病、尿崩症等。,同“渴”。

    ②肾气:肾精化生之气,表现为肾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以及气化等功能活动。不周:不至,不到。浸润:沾濡,滋润。消渴:消除干渴。

    【译文】

    消,,得名于“渴”,肾精化生之气达不到胸腹胃里沾濡滋润以消除干渴,所以想要得到水分。

    26.26 呕①,伛也②,将有所吐,脊曲伛也③。

    【注释】

    ①呕(ǒu):吐。

    ②伛(yǔ):曲背,弯腰。

    ③曲伛:弯曲。

    【译文】

    呕,得名于“伛”,将要有呕吐的东西时,脊背便会弯曲起来。

    26.27 咳(欬)①,刻也②,气奔至,出入不平调③,若刻物也。

    【注释】

    ①咳(欬):咳嗽。

    ②刻:雕镂,用刀子挖。

    ③出入:出外与入内。平调(tiáo):平静,调和。

    【译文】

    咳(欬),得名于“刻”,气息奔涌而来,进出不均匀,就像雕刻物件那样。

    26.28 喘①,湍也②。湍,疾也③,气出入湍疾也④。

    【注释】

    ①喘:指气喘,也称哮喘。由于支气管发生痉挛性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呼吸困难、哮鸣、咳嗽的反复发作。

    ②湍(tuān):水势急速而回旋。

    ③疾:急剧而猛烈。

    ④湍疾:湍急。

    【译文】

    喘,得名于“湍”。湍,就是“疾”的意思,气息进出湍急。

    26.29 吐①,泻也②,故扬、豫以东谓泻为吐也③。

    【注释】

    ①吐(tù):不自主地从嘴里涌出,呕吐。

    ②泻:排泄。

    ③扬:即扬州。古九州之一。辖今之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诸省。豫:豫州。约当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河南东部、安徽北部地区。

    【译文】

    吐,等于说“泻”,所以扬州、豫州以东的人把“泻”说成“吐”。

    26.30 乳痈曰“妬”①。妬,褚也②,气积褚不通③,至肿溃也④。

    【注释】

    ①乳痈:乳疮,奶疮,即急性乳腺炎。妬(dù):乳痈。

    ②褚(zhǔ):储藏。

    ③气:指脉气(运行于经脉中的精气)和营卫(血气)。积褚:聚蓄,聚积。

    ④至:导致。肿溃:肿起溃烂。

    【译文】

    乳疮叫作“妬”。妬,得名于“褚”,脉气和血气积聚不通,导致痈肿溃烂。

    26.31 心痛曰“疝”①。疝,诜也②,气诜诜然上而痛也③。

    【注释】

    ①心痛:心脏所在部位感觉疼痛。疝(shàn):泛指体腔内容物向外突出的病症。

    ②诜(shēn):众多貌,紧密貌。

    ③诜诜:众多貌,紧密貌。

    【译文】

    心脏部位疼痛叫作“疝”。疝,得名于“诜”,脉气和血气一阵紧似一阵地上冲引起疼痛。

    26.32 脴①,否也②,气否结也③。

    【注释】

    ①脴(pǐ):同“痞”。中医指在腹腔内摸得到的硬块,又指称腹胸间气血阻塞不顺畅的症状。

    ②否(pǐ):闭塞,阻隔不通。

    ③否结:阻滞,郁结。

    【译文】

    脴,得名于“否”,脉气和血气闭塞郁结。

    26.33 小儿气结曰“哺露”①,哺而寒露②,乳食不消③,生此疾也。

    【注释】

    ①小儿:小孩子。气结:中医谓气留滞不行、积结一处。哺露:小儿因胃弱而呕吐的病症。原作“哺,哺,露也”,据吴志忠本校改。

    ②哺:给幼儿喂食。寒露:裸露受寒。

    ③乳食:以奶为食物,吃奶。又指奶水。不消:不消化。

    【译文】

    小孩子胃气留滞积结叫作“哺露”。哺乳时裸露受寒,奶水不消化,就生出这种疾病。

    26.34 注病①,一人死、一人复得②,气相灌注也③。

    【注释】

    ①注病:指传染性疾病。

    ②复:又,更,再。

    ③气:疾气,疾病之气。灌注:注入,流入。

    【译文】

    注病,一个人死了、一个人又得了,疾病之气递相灌进流注。

    26.35 泄利①,言其出漏泄而利也②。

    【注释】

    ①泄利:亦作“泄痢”。水泻,痢疾。利,通“痢”。

    ②漏泄:渗漏。利:疾,迅猛。又指排泄,大小便。

    【译文】

    泄利,说的是粪便排出渗漏而且迅疾。

    26.36 下重而赤白曰“”①,言厉而难差也②。

    【注释】

    ①下重:指排便时下腹部及肛门有沉重胀坠感。赤白:红色与白色。(zhì):亦作“”。赤白痢。中医称“滞下”,指大便中带脓血的痢疾。按,本条原与上条相连,据吴志忠本提行别起,另成一条。

    ②厉:指病人。差(chài):原书无,据卢文弨、丁山、胡楚生校补。胡楚生《释名考》说:“慧琳《音义》卷二十五所引,‘难’下有‘差’字。”差,病除。

    【译文】

    下腹部及肛门有沉重胀坠感且大便红白混杂叫作“”,说的是人患了痢疾而难以痊愈。

    26.37 阴肿曰“隤”①,气下隤也②。又曰“疝”③,亦言“诜”也,诜诜引小腹急痛也④。

    【注释】

    ①阴:生殖器。隤(tuí):同“颓”。指疝气,小肠坠入阴囊内引起腹股沟凸起或阴囊肿大。

    ②隤:坠下。

    ③疝:指生殖器部位或腹部剧烈疼痛兼有二便不通的病症。

    ④小腹:指人体脐以下的部位。急痛:剧烈疼痛。

    【译文】

    生殖器肿胀叫作“隤”,脉气和血气下坠。又叫作“疝”,也得名于“诜”,一阵紧似一阵地引起小肚子剧烈疼痛。

    26.38 疼痹①,痹气疼疼然烦也②。

    【注释】

    ①疼痹:原作“疼卑”,据吴志忠本等校改。吴翊寅校议:“‘疼痹’连文,《内经》有‘痛痹’之证是也。《素问·痹论》岐伯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疼痹,指以关节疼痛为主证的痹证,又指痛风。

    ②痹气:原作“气”,据吴志忠本校补。痹气,痹湿之气,指气血痹阻而致的一类疾病。疼疼:疼痛貌。烦:频繁搅动,烦扰。

    【译文】

    疼痹,痹湿之气一阵疼似一阵地频繁搅动。

    26.39 痔①,食也,虫食之也。

    【注释】

    ①痔:痔疮。

    【译文】

    痔,得名于“食”,虫子在啃蚀它。

    26.40 酸①,逊也②,逊遁在后也③。言脚疼力少,行遁在后④,以逊遁者也⑤。

    【注释】

    ①酸:人身肌肉过度疲劳或因病引起的酸痛无力的感觉。

    ②逊:逃遁,逃避。

    ③逊遁:退避,退隐。

    ④遁:隐匿。

    ⑤以:通“似”。

    【译文】

    酸,得名于“逊”,退避在后面。说的是腿脚疼痛力气小,行走时隐匿在后面,像是逃避的人。

    26.41 消①,弱也②,如见割削③,筋力弱也④。

    【注释】

    ①消:减耗,消瘦。

    ②弱:衰弱,瘦弱。

    ③割削:切割。

    ④筋力:筋力,体力。

    【译文】

    消,是衰弱的意思,好像被切削,体力变弱了。

    26.42 懈①,解也,骨节解缓也②。

    【注释】

    ①懈:疲困,松散。

    ②骨节:骨头,关节。解缓:解散弛缓。

    【译文】

    懈,得名于“解”,骨头关节解散弛缓了。

    26.43 厥①,逆气从下厥起②,上行入心胁也③。

    【注释】

    ①厥:病名。指突然昏倒、手足逆冷等症。

    ②逆气:中医指五脏六腑之气逆行不顺的病症,如气喘、呕吐、打嗝等。厥起:犹“蹶(jué)起”。突然升起。蹶,急遽,突然。

    ③上行:上升。心胁:心脏与肋骨之间,胸部。

    【译文】

    厥,逆行不顺之气从下面突然升起,上冲进入心胸部位。

    26.44 疟①,酷虐也②。凡疾,或寒或热耳③,而此疾先寒后热,两疾似酷虐者也。

    【注释】

    ①疟(nüè):疟疾。疟原虫以疟蚊为媒介引起的周期性发作的急性传染病。

    ②酷虐:残酷暴虐。

    ③或:有的。

    【译文】

    疟,因“酷虐”而得名。凡是疾病,有的发冷有的发热罢了,但是这种疾病先冷后热,冷热两种疾病好像过于残酷暴虐了。

    26.45 疥①,也②,痒搔之,齿也③。

    【注释】

    ①疥(jiè):疥疮。

    ②(xiè):牙齿相摩切。

    ③(jìn):闭口切齿。此指咬牙切齿的样子。

    【译文】

    疥,得名于“”,发痒了挠搔它,牙齿紧咬着。

    26.46 癣①,徙也②,浸淫移徙处日广也③,故青徐谓癣为“徙”也④。

    【注释】

    ①癣(xuǎn):皮肤感染霉菌的病。

    ②徙(xǐ):迁移,移转。

    ③浸(qīn)淫:逐渐蔓延、扩展。移徙:迁移。日:每天,一天一天地。

    ④青徐:青州和徐州的并称。

    【译文】

    癣,得名于“徙”,逐渐蔓延迁徙的地方一天天地扩展,所以青州和徐州一带的人把癣说成“徙”。

    26.47 胗①,展也②,痒搔之,捷展起也③。

    【注释】

    ①胗(zhěn):同“疹”。皮肤上生的红色斑点。一说指嘴唇上凸起的小疱。

    ②展:展开,舒张。

    ③捷:迅速,敏疾。

    【译文】

    胗,得名于“展”,发痒了一挠搔它,就迅速地舒展开来。

    26.48 肿①,钟也②,寒热气所钟聚也③。

    【注释】

    ①肿:肌肉浮胀。又指胀痛,痈。

    ②钟:汇聚,集中。

    ③寒热:冷和热。钟聚:汇集,聚集。

    【译文】

    肿,得名于“钟”,是冷热的脉气和血气汇聚的地方。

    26.49 痈①,壅也②,气壅否结裹而溃也③。

    【注释】

    ①痈(yōng):肿疡。皮肤和皮下组织化脓性的炎症,常伴有寒热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并发败血症。

    ②壅:聚积,拥塞。

    ③气:疾气,疾病之气。壅否(pǐ):阻塞不通。否,闭塞,阻隔不通。结裹:郁结,紧裹。溃:烂。

    【译文】

    痈,得名于“壅”,脉气和血气郁结裹聚导致溃烂。

    26.50 痳①,懔也②,小便难,懔懔然也③。

    【注释】

    ①痳(lìn):同“淋”。古人对石淋、劳淋、血淋、气淋、膏淋病的通称,其症状是小便频数而涩,有痛感。

    ②懔(lǐn):危惧,戒惧。

    ③懔懔:危惧貌,戒惧貌。

    【译文】

    痳,得名于“懔”,小便困难,战战兢兢的样子。

    26.51 创①,戕也②,戕毁体使伤也③。

    【注释】

    ①创(chuāng):创伤。

    ②戕(qiāng):毁坏,损伤。

    ③戕毁:损坏,毁伤。

    【译文】

    创,得名于“戕”,损坏身体使之毁伤。

    26.52 痍①,侈也②,侈开皮肤为创也③。

    【注释】

    ①痍(yí):创伤。

    ②侈(chǐ):张大,扩大。

    ③侈开:张开,裂开。

    【译文】

    痍,得名于“侈”,裂开皮肤成为创伤。

    26.53 瘢①,漫也②,生漫故皮也③。

    【注释】

    ①瘢(bān):创口或疮口愈合后留下的痕迹。

    ②漫:遮掩,覆盖。

    ③故:旧的。

    【译文】

    瘢,得名于“漫”,生出的新皮盖住旧皮。

    26.54 痕①,根也②,急相根引也③。

    【注释】

    ①痕:疮伤痊愈后留下的疤。

    ②根:物体的下部、基部,或前边、边沿。

    ③急:紧,缩紧。根引:牵连。

    【译文】

    痕,得名于“根”,紧密地像根那样互相牵连着。

    26.55 瘤①,流也②,血流聚所生瘤肿也③。

    【注释】

    ①瘤:体表或筋骨间组织增生所形成的肉疙瘩。

    ②流:通“留”。留滞。

    ③流聚:留滞积聚。瘤肿:肿瘤。或称为“瘤子”。

    【译文】

    瘤,得名于“流”,血液留滞积聚生出的肿瘤。

    26.56 赘①,属也②,横生一肉③,属著体也④。

    【注释】

    ①赘(zhuì):赘瘤,肉瘤。

    ②属(zhǔ):连接。

    ③横生:意外地产生。

    ④属著(zhuó):连着,附着。

    【译文】

    赘,得名于“属”,意外地长出一块肉,附着在身体上。

    26.57 肬①,丘也②,出皮上聚高,如地之有丘也。

    【注释】

    ①肬(yóu):同“疣”。肉赘。

    ②丘:自然形成的小土山。

    【译文】

    肬,得名于“丘”,在皮肤上冒出堆聚高耸,就像地面上有山丘那样。

    释丧制第二十七

    【题解】

    丧制,指治丧的礼制。本篇解释死者称谓(不禄、薨、崩),墓葬规格(冢、墓、陵),丧服,车饰,丧期,死亡方式如轘、烹,与年龄有关的死亡称谓如寿终、夭、殇,丧制礼仪时的丧礼制度如尸、含等。繁复的治丧礼制,体现了对逝去的生命的敬重和缅怀。作者特意将死亡、丧礼安排在全书的最后,用书的末篇暗合着人生的终点。

    27.1 人始气绝曰“死”①。死,澌也②,就消澌也③。

    【注释】

    ①始:才,刚。气绝:呼吸停止。

    ②澌(sī):尽,消亡。

    ③就:趋,趋向。消澌:消亡净尽。

    【译文】

    人刚刚停止呼吸叫作“死”。死,来源于“澌”,趋向完全消亡。

    27.2 士曰“不禄”①,不复食禄也②。

    【注释】

    ①士:介于大夫与庶人之间的阶层。亦泛称知识阶层。不禄:士死的讳称。

    ②不复:不再。食禄:享受俸禄。

    【译文】

    士人死了叫作“不禄”,再也不享受俸禄了。

    27.3 大夫曰“卒”①,言卒竟也②。

    【注释】

    ①大夫:古职官名。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级。后因以大夫为任官职者之称。又为爵位名。卒: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按,本条原与上条相连,据卢文弨、疏证本提行别起,另成一条。

    ②卒竟:终尽。

    【译文】

    大夫死了叫作“卒”,说的是终结了。

    27.4 诸侯曰“薨”①。薨②,坏之声也③。

    【注释】

    ①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薨(hōng):死的别称。自周代始,以称诸侯之死。

    ②薨:重叠为象声词。亦用来模拟其他各种声音。

    ③坏:倾圮,倒塌。

    【译文】

    诸侯死了叫作“薨”。薨,倒塌的响声。

    27.5 天子曰“崩”①。崩②,坏之形也③;崩,硼声也④。

    【注释】

    ①天子:古以君权为天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崩:古代称帝王之死。

    ②崩:倒塌,山陷塌。

    ③坏:倒塌,毁坏。

    ④硼(pēng):象声词。

    【译文】

    天子死了叫作“崩”。崩,倒塌的形象;崩,“硼”的响声。

    27.6 殪①,翳也②,就隐翳也③。

    【注释】

    ①殪(yì):死亡,绝灭。

    ②翳(yì):遮蔽,隐藏,隐没。

    ③隐翳:隐避,隐没。

    【译文】

    殪,得名于“翳”,趋向于隐没。

    27.7 徂落①,徂②,祚也③,福祉殒落也④。徂亦往也⑤,言往去落也⑥。

    【注释】

    ①徂(cú)落:死亡。

    ②徂:死亡,凋谢。

    ③祚(zuò):福,福运。

    ④福祉:幸福,福分。殒(yǔn)落:死亡。此指消亡。

    ⑤徂:往,去。

    ⑥往:死,死者。去落:死亡的委婉说法。

    【译文】

    徂落,徂,来源于“祚”,福分消亡了。徂也是“往”的意思,说的是死者离开凋落了。

    27.8 罪人曰“杀”①。杀,窜也②,埋窜之③,使不复见也④。

    【注释】

    ①罪人:有罪的人。杀:死,致死。

    ②窜:伏匿,隐藏。

    ③埋窜:埋葬。

    ④见(xiàn):同“现”。显现,显露。

    【译文】

    有罪的人死了叫作“杀”。杀,来源于“窜”,埋葬起来,让他不再出现。

    27.9 罪及余人曰“诛”①。诛,株也②,如株木根③,枝叶尽落也④。

    【注释】

    ①及:涉及,牵连。余人:其余的人,他人。诛:杀戮,铲除。

    ②株:露在地面上的树根等,比喻牵连、株连。

    ③株:通“诛”。木根:树根。

    ④枝叶:枝条和树叶,比喻同宗的旁支。

    【译文】

    有罪而牵连其他人一同被处死叫作“诛”。诛,来源于“株”,就像铲除树木的根,枝条和树叶也就全都掉落了。

    27.10 死于水者曰“溺”①。溺,弱也②,不能自胜之言也③。

    【注释】

    ①溺:沉水,淹没。

    ②弱:衰弱,体力或能力差。

    ③自胜:独自承受得起。此指水中自救。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译文】

    人死在水里的叫作“溺”。溺,来源于“弱”,不能自救的意思。

    27.11 死于火者曰“烧”。烧,燋也①。

    【注释】

    ①燋(zhuó):同“灼”。烧灼。

    【译文】

    人死在火里的叫作“烧”。烧,来源于“燋”。

    27.12 战死曰“兵”①,言死为兵所伤也②。

    【注释】

    ①战死:在战斗中被杀死,阵亡。兵:战死。

    ②兵:兵器。

    【译文】

    人战死了叫作“兵”,说的是他被兵器所伤害而死。

    27.13 下杀上曰“弑”①。弑,伺也②,伺间而后得施也③。

    【注释】

    ①下:身份、地位低的人。上:身份、地位高的人。弑:杀。古代指卑幼杀死尊长,多指臣子杀死君主,子女杀死父母。

    ②伺(sì):窥探,侦候,暗中探察。

    ③伺间(jiàn):暗中等候时机。间,间隙,引申指空子,可乘的机会。得:可以,能够。施:施行。

    【译文】

    身处下位的人杀了在上位的人叫作“弑”。弑,来源于“伺”,暗中等候时机然后得以实施。

    27.14 悬绳曰“缢”①。缢,阨也②,阨其颈也。

    【注释】

    ①悬绳:悬挂于绳索,指上吊。缢(yì):勒颈而死,上吊。

    ②阨(è):控制,扼守。此指勒住。

    【译文】

    悬挂在绳上而死叫作“缢”。缢,来源于“阨”,扼住他的脖子。

    27.15 屈颈闭气曰“雉经”①,如雉之为也②。

    【注释】

    ①屈颈:勒脖子。屈,缠绕,勒。闭气:憋气,窒息。雉经:自缢。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