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篇】 积 极 修 辞 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乙类 意境上的辞格

    一 比  拟

    将人拟物(就是以物比人)和将物拟人(就是以人比物)都是比拟。《诗人玉屑》卷九载杨万里论比拟说:

    白乐天《女道士》诗云,“姑山半峰雪,瑶水一枝莲,”此以花比美妇人也;东坡《海棠》诗云,“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此以美妇人比花也。

    一切比拟就像这样,可以分作两类:一如此处前例,将人拟作物的,称为拟物;一如后例,将物拟作人的,称为拟人。

    (甲)拟人

    拟人是一种常用的辞法。在描写、抒情的语文中,几乎时常可以见到,而尤以童话为多。童话多是全篇纯用拟人辞法,因为太长,不便引用。今举比较简短的例于下:

    (一)那春天实在很愉快。从早晨起,黄莺 和杜鹃这些音乐高强的先生们便独唱 ,蜜蜂小姐们和胡蜂姑娘们是合唱 ,蝴蝶的姐儿们是舞蹈 ,到晚上,青蛙堂兄的诗人们便开诗社 ,开演说会 ,一直热闹到深夜 。这些集会里,鲫鱼也到场 ,用了可爱的口吻 ,去谈那个国土的事 。(鲁迅译《爱罗先珂童话集·鱼的悲哀》)

    (二)每当日光隐灭的时候,黄昏便从地下起来 。这黄昏 ————一个大的夜的军队 ,有几千不可见的部队和几百万的战士 。这强大的军队 ,自从不可记忆的年代以来 ,与世界相反抗 :每朝退走 ,每晚得胜 。从日入以至日出 ,是他为王 ;在白日里 ,被打败了 ,躲在窠里等候着 。(《现代小说译丛·影》)

    (三)当菜花披着黄袍 ,

    称霸于绿野时 ,

    豆花不曾屈服 ,

    依然黑白分明 !(刘大白《旧梦·泪痕》三十六)

    (四)阳春召我以烟景 ,大块假我以文章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五)饥来驱我去 ,不知竟何之。(陶潜《乞食》诗)

    (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诗)

    (七)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诗)

    (乙)拟物

    拟物也多见于描写抒情的语文中,但不像拟人那样的常用,用也多是部分的。现举数例于下:

    (一)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鸿鹄歌》,本事见《汉书·张良传》;高帝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后不果。戚夫人泣涕。帝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的便是这一首歌辞。歌辞是把太子拟作鸿鹄,说他得了四皓为辅,羽翼已成,不能动了。)

    (二)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结句,木兰自拟)

    (三)浓妆呵,娇滴滴擎露山茶 ;淡妆呵,颤巍巍带雨梨花 。(乔孟符《扬州梦》第三折)

    (四)桃脸儿 通红,樱唇儿 青紫,玉笋 纤纤不住搓。(《董西厢》)

    以上两种辞法,都是发生在情感饱满,物我交融的时候。虽然用有多少,并非质有上下。中外许多论文说话的书中,多只收录拟人,不说拟物,除出个人的癖好之外并没有什么坚强理由。又两者拟比的分量也尽可以有种种的差别,并没有一定的规限,如拟物,从“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那样,单将眼光一部分来拟物起,直到《鸿鹄歌》那样全部拟物止,都可以存在。这中间可以分成无数的等级。拟人也是如此。

    二 讽  喻

    讽喻是假造一个故事来寄托讽刺教导意思的一种措辞法。大都用在本意不便明说或者不容易说得明白亲切的时候。但说了故事,往往仍旧把本意说了出来,而使故事只成了对象事件的形容。又故事也往往造得极其粗略,不曾具体化到可以独立存在的地步,有时简直连形容也不充分,非加说明不容易知道寄托的本意在哪里。这大半由于情急境迫,没有充分时间来构思设想的缘故。

    依据情境急迫的程度和故事独立的程度,我们可以把讽喻分做两类:一类是情境急迫,故事只是忽促之间捏造出来,并没有充分的独立性的,这在我们日常语言之间,大概叫做“比方”。以下所举便是几个出名的比方。如所谓“画蛇添足”,所谓“鹬蚌相争”,所谓“狐假虎威”,都已成为口头常说的成语。这类比方因为故事造得太没有独立性,往往非连同描写背景和说明本意的文辞一起看,不能明晓它到底是在那里说什么。像下面的“土偶与桃梗”的一例,便仿佛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举例的时候,不能不将那描写和说明的文辞一起录下来。我们计拟把它跟讽喻的本身分行写,让大家比较容易看清楚运用比方的实际:

    (一)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陈轸曰:“异贵于此者何也?”曰:“唯令尹耳。”陈轸曰:“令尹贵矣,王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也:(以下讽喻)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巵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巵,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巵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以上讽喻)

    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得八城,不弱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战国策·齐策》二)

    (二)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赵)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以下讽喻)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以上讽喻)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燕策》二)

    (三)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对曰:(以下讽喻)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以上讽喻)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战国策·楚策》一)

    (四)孟尝君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苏秦欲止之。孟尝君曰,“人事者,吾已尽知之矣;吾所未闻者,独鬼事耳。”苏秦曰,“臣之来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见君。”孟尝君见之。谓孟尝君曰,“今者臣来,过于淄上,(以下讽喻)

    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以上讽喻)

    今秦四塞之国,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尝君乃止。(《战国策·齐策》三)

    还有一类是情境比较的不急切,故事构造得比较完整,比较有独立性的,这在我们言谈之间大概叫做“寓言”。寓言有写得很长的,如班酿的《天路历程》等,现在只举几个简短的例:

    (五)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列子·汤问》篇)

    (六)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痴无所知,到余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轩敞疏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财钱,不减于彼,云何顷来而不造作如是之楼?”即唤木匠而问言曰:“解作彼家端正舍不?”木匠答言:“是我所作。”即便语言:“今可为我造楼如彼。”是时木匠,即便经地垒墼作楼。愚人见其垒墼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而问之言:“欲作何等?”木匠答言:“作三重屋。”愚人复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为我作最上屋。”木匠答言:“无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云何得造第三重屋?”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为我作最上者。”时人闻已,便生怪笑,咸作此言:“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百喻经·三重楼喻》)

    以上两个例,一个寄寓智而怕难,不如愚而努力的意思,一个寄寓努力应当依照程序,应当从下层基础做起的意思,都是故事本身便已显示得明白周到,无须再加说明。

    讽喻的故事,固然多是随机捏造的,故事里的人物也多是应境捏凑。如曾经过易水,便说是鹬蚌怎样怎样,只好讲鬼事时便说是土偶和桃梗怎样怎样。捏凑的时候也多对于部类不加鉴别。有时假托人类(如富愚人),有时假托人类以外的生物(如狐虎)或无生物(如土偶)。若是假托人类以外的生物或无生物,那故事里面一定同时含有两种比拟的成分,就是一定是用拟人的手段来寄托拟物的意思,如“狐假虎威”一例,便是外表是使狐虎做人的言动,是拟人,而内里却把狐虎来比拟人类,是拟物。其余一切同类的例,也都如此。

    三 示  现

    示现是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见如闻的辞格。所谓不见不闻,或者原本早已过去,或者还在未来,或者不过是说者想象里的景象,而说者因为当时的意象极强,并不计较这等实际间隔,也许虽然计及仍然不愿受它拘束,于是实际上并非身经亲历的,也就说得好像身经亲历的一般,而说话里,便有我们称为示现这一种超绝时地超绝实在的非常辞格。

    示现可以大别为追述的、预言的、悬想的三类。追述的示现是把过去的事迹说得仿佛还在眼前一样:

    (一)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长桥卧波 ,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 ,不霁何虹 ?高低冥迷 ,不知西东 。歌台响暖 ,春光融融 。……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 。绿云扰扰 ,梳晓鬟也 。渭 流涨腻 ,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 ,焚椒兰也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

    预言的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是把未来的事情说得好像已经摆在眼前一样:

    (二)他敢不放我讨去,你宽心!远的破开步将铁棒 。近的顺着手把戒刀钐 。有小的 ,提起来将脚步撞 ;有大的 ,扳下来把髑髅砍 。瞅一瞅 ,骨都都翻了海波 ;滉一滉 ,厮琅琅振动山崖 。脚踏得赤力力地轴摇 ,手攀得忽刺刺天关撼 。(《西厢记·寺警》)

    至于悬想的示现,则是把想象的事情说得真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未来全然没有关系:

    (三)他此夕把云路凤车乘 ,银汉鹊桥平 。不甫能今夜成欢庆 ,枕边忽听晓鸡鸣 。却早离愁情脉脉 ,别泪雨泠泠 。五更长叹息 ,则是一夜短恩情 。(白朴《梧桐雨》杂剧第一折)

    (四)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诗。时杜甫身在长安,家在鄜州;所谓闺中只独看等等只是想象的话。)

    (五)……驷玉虬以乘鹭兮,溘埃风余上征。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义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凤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率云霓而来御。(屈原《离骚》)

    此外像下面的几个例也属于这一类:

    (六)李天王……出师来斗,大圣也公然不惧。……就于洞门外列成阵势。你看 ,这场混战 ,好惊人也 。寒风飒飒 ,鬼雾阴阴 。那壁厢旌旗飞彩 ;这壁厢戈戟生辉 。滚滚盔明 ,层层甲亮 。滚滚盔明映太阳 ,如撞天的银磬 ;层层甲亮砌岩崖 ,似压地的冰山 。(《西游记》第五回)

    (七):…··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好猴!你看他瞑目蹲身 ,将身一纵 ,径跳入瀑布泉中 。(《西游记》第一回)

    还有用断定式来表示推定的,也属于这一类:

    (八)今大王……弃忠信之言,以顺敌人之欲,臣必见 越之破吴,豸鹿游于姑胥之台,荆榛蔓于官阙。(《吴越春秋》九,子胥语)

    (九)暗想那织女分,牛郎命,虽不老,是长生。他阻隔银河信杳冥,经年度岁成孤另。你试向天宫打听,他决 害了些相思病。(白朴《梧桐雨》杂剧第一折)

    四 呼  告

    话中撇了对话的听者或读者,突然直呼话中的人或物来说话的,名叫呼告辞。呼告也同比拟和示现一样发生在情感急剧处,而且常常带有比拟或示现的性质。如有必要,不妨随它带有的性质分为比拟呼告和示现呼告两类。

    甲 比拟呼告

    (一)宝玉抡着钓竿等了半天,那钓丝儿动也不动。刚有一个鱼儿在水边吐沫,宝玉把竿子一幌,又吓走了。急得宝玉道,“我最是个性儿急的人,他偏性儿慢,这可怎么样呢?好鱼儿 !快来罢 !你也成全成全我呢 !”说得探春、岫烟、李纹、李绮四人都笑了。(《红楼梦》第八十一回)

    (二)宝玉忙忙来至怡红院中,向袭人、麝月、晴雯笑道,“你们还不快着看去!谁知宝姐姐的亲哥哥是那个样子,他这叔伯兄弟形容举止,另是个样子,倒像是宝姐姐的同胞兄弟似的!更奇在你们成日家只说宝姐姐是绝色的人物,你们如今瞧见他这妹子〔宝琴〕,还有大嫂子的两个妹子〔李纹、李绮〕,我竟形容不出来了。老天 !老天 !你有多少精华灵秀 ,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

    (三)硕鼠 ,硕鼠 ,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卫风·硕鼠》篇)

    (四)东方半明大星没,独有太白配残月。嗟尔残月勿相疑 ,同光共影须臾期 !残月晖晖,太白睒睒,鸡三号,更五点。(韩愈古诗《东方半明》)

    乙 示现呼告

    (五)知客引了智深,直到方丈,解开包裹,取出书来,拿在手里。……清长老读罢来书……唤集两班许多职事僧人,尽到方丈,乃云:“汝等众僧在此,你看我师兄智真禅师好没分晓!这个来的僧人,原来是经略府军官。原为打死了人,落发为僧。二次在彼闹了僧堂,因此难安他。你那里安他不得 ,却来推与我 !待要不收留他,师兄如此千万嘱咐,不可推故;待要着他在这里,倘或乱了清规,如何使得?”(“你”指不在眼前的智真)(《水浒》第五回)

    (六)梁中书……问“杨提辖何在?”众人告道,“不可说!这人是个大胆忘恩的贼!……和七个贼人通同……押生辰纲财宝并行李尽装载车上将去了。……”梁中书听了大惊,骂道,“这贼配军!你是犯罪的囚徒 ,我一力抬举你成人 ,怎敢做这等不仁忘恩的事 !我若拿住他时,碎尸万段!”(“你”指不在眼前的杨志)(《水浒》第十六回)

    五 夸  张

    说话上张皇夸大过于客观的事实处,名叫夸张辞。说话上所以有这种夸张辞,大抵由于说者当时,重在主观情意的畅发,不重在客观事实的记录。我们主观的情意,每当感动深切时,往往以一当十,不能适合客观的事实。所以见一美人,可以有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之感;说一武士也可以有

    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垓下歌》)

    的话。所谓夸张,便是由于这等深切的感动而生。

    知道夸张辞的作用,在乎抒描深切的感动,我们赏鉴抒描感动的小说诗歌等类文辞时,遇有此种辞格,就当原情逆意,还它本来面目。好像孟轲说的,“说诗者,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 。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万章》篇上),这才可算真能领略夸张辞的真意。倘如对于杜甫的这两句诗: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古柏行》)

    沈括(存中)一定要说它“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梦溪笔谈》二十三《讥谑门》);黄朝英又一定要为杜甫辩护,说“存中性机警,善九章算术,独于此为误何也?古制以围三径一,四十围即百二十尺。围有百二十尺,即径四十尺矣;安得云七尺也?若以人两手大指相合为一围,则是一小尺,即径一丈三尺三寸,又安得云七尺也?武侯庙古柏,当从古制为定。则径四十尺,其长二千尺宜矣;岂得以细长讥之乎?”(《渔隐丛话》前集卷八引《缃素杂记》,今本《缃素杂记》无此条)那便犯了照字直解的错误,我们即使可以原谅他们的算法上的错误,也不能不埋怨他们的两盘算盘声,把我们夸张辞的真声音掩盖了。

    夸张辞可以分作两类:(一)是普通的,可以称为普通夸张辞;(二)是单单关于事象先后的,可以称为超前夸张辞。普通夸张辞的用处并不限于一面,古来注意它、论述它的也比较多,如所谓“增语”及“增文”(见王充《论衡》卷七八《语增》、《儒增》、《艺增》等篇),所谓“夸饰”(刘勰《文心雕龙》卷八《夸饰》篇),所谓“激昂之言”(《渔隐丛话》前集卷八引《诗眼》),都是专论这一类夸张辞。它在实际上是比较的普通的,所以我们就称为普通夸张辞。至于超前夸张辞,则是常有将实际上后起的现象说成在先呈象之前出现(至少说成同先呈的现象同时并现)的倾向的,就是常有落后者反而超越在前的特点的,因此我们便称它为超前夸张辞。

    一 普通夸张辞

    (一)明日一早定要回家去了。虽然住了两三天,日子却不多,把古往今来 ,没见过的 ,没吃过的 ,没听过的 ,都经验了。(《红楼梦》第四十二回)

    (二)严监生正在大厅陪着客吃酒,奶妈慌忙走了出来说道,“奶奶断了气了!”严监生哭着走了进去,只见赵氏扶着床沿,一头撞去,已经哭死了 。众人且扶着赵氏灌开水,撬开牙齿,灌了下去。灌醒了时,披头散发,满地打滚,哭得天昏地暗 ,连严监生也无可奈何。(《儒林外史》第五回)

    (三)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杜甫《登楼》诗)

    (四)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诗;坼,读如策,裂也。)

    (五)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六)一风三日吹倒山 ,白浪高于瓦官阁 。(李白《横江》词六首之一;瓦官阁在瓦官寺,古碑云:昔有僧……以瓦棺葬于此……寺中有阁,高三十五丈。)

    (七)谁谓河广?曾不容舠 。(《诗·卫风·河广》篇;舠音刀,小船形似刀者。)

    (八)千禄百福,子孙千亿 。(《诗·大雅·假乐》篇)

    (九)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书·尧典》篇;汤音伤,汤汤流貌;怀,包也;襄,上也。)

    (十)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书·武城》篇)

    就上举几个例看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