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篇】 积 极 修 辞 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 积极修辞纲领

    积极的修辞和消极的修辞不同。消极的修辞只在使人“理会”。使人理会只须将意思的轮廓,平实装成语言的定形,便可了事。积极的修辞,却要使人“感受”。使人感受,却不是这样便可了事,必须使看读者经过了语言文字而有种种的感触。语言文字的固有意义,原是概念的、抽象的,倘若只要传达概念的抽象的意义,此外全任情境来补衬,那大抵只要平实地运用它就是,偶然有概念上不大明白分明的,也只要消极地加以限定或说明,便可以奏效。故那努力,完全是消极的。只是零度对于零度以下的努力。而要使人感受,却必须积极地利用中介上一切所有的感性因素,如语言的声音,语言的形体等等,同时又使语言的意义,带有体验性、具体性。每个说及的事物,都像写说者经历过似地,带有写说者的体验性,而能在看读者的心里唤起了一定的具体的影像。

    这种积极的手法,也如消极的手法一样,可以分做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内容方面大体都是基于经验的融合。对于题旨、情境、遗产等等为综合的运用。就中尤以情境的适应为主要条项。所以颇有人以所谓联想做这方面的各样手法分类的根据。形式方面,大体是我们对于语言文字的一切感性的因素的利用,简单说,就是语感的利用。前面已经说过积极修辞可以分为辞格和辞趣两类。辞格便是两方面综合的利用,辞趣便是形式一方面单独的利用。

    二 辞  格

    如今先说辞格。辞格以前颇有种种的分类。或分为思想上的辞格、语言上的辞格等两种,把设问、感叹、呼告等归入前种,层递、省略、对偶等归入后种。或分为文法上的辞格,修辞上的辞格等两种,把飞白、复叠、节缩等归入前种,譬喻、借代、设问等归入后种。或分为类似、关连、反对等三种,而以所属不明的列入“杂”类。又或分为譬喻、化成、布置、表出等四种。分类之多,简直难以列举。

    本书的分类,大体依据构造,间或依据作用。同先前所有的分类,都不尽同。因为我相信这样分时,说明比较便利。这种分类,或许也有不大自然的地方,但实际,经过十几次的修改。对于名称,也很慎重,大抵都曾经过仔细的考量,又曾经过精密的调查,凡是中国原来有名称可用的都用原来的名称,不另立新名。今请列举本书所要分讲的辞格于下:

    (甲类)材料上的辞格:

    一、譬喻     二、借代     三、映衬

    四、摹状     五、双关     六、引用

    七、仿拟     八、拈连     九、移就

    (乙类)意境上的辞格:

    一、比拟     二、讽喻     三、示现

    四、呼告     五、夸张     六、倒反

    七、婉转     八、避讳     九、设问

    一○、感叹

    (丙类)词语上的辞格:

    一、析字     二、藏词     三、飞白

    四、镶嵌     五、复叠     六、节缩

    七、省略     八、警策     九、折绕

    一○、转品    一一、回文

    (丁类)章句上的辞格:

    一、反复     二、对偶     三、排比

    四、层递     五、错综     六、顶真

    七、倒装     八、跳脱

    总计三十八格。各格之中又有若干式。别人说的一格,往往只当本书的一式。若把各式尽作一格算,总计当有六七十格。我们应当知道的辞格已经包括无余了。以下请就各格顺序细细地分说。

    甲类 材料上的辞格

    三 譬  喻

    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文章上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这格的成立,实际上共有思想的对象、另外的事物和类似点等三个要素,因此文章上也就有正文、譬喻和譬喻语词等三个成分。凭着这三个成分的异同及隐现,譬喻辞格可以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类如下表:

    一、明喻————是分明用另外事物来比拟文中事物的譬喻。正文和譬喻两个成分不但分明并揭,而且分明有别;在这两个成分之间,常有“好像”“如同”“仿佛”“一样”或“犹”“若”“如”“似”之类的譬喻语词绾合它们。例如:

    (一)我的佳偶在女子中,好像百合花在荆棘内 。(《旧约· 雅歌》)

    (二)这……是黄昏时候,高寒明净的月光,漫盖山野,田野尽头冒着薄霭,如在梦里 ;树林含烟,仿佛浮着一般 ,低的河柳的叶尖的积露,珠子一样 的发光。(《现代日本小说集·少年的悲哀》)

    (三)君子之交淡若水 ,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山木》篇)

    (四)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譬如田猎 ,射御贯则能获禽 ;若未尝登车射御 ,则败绩厌覆是惧 ,何暇思获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五)人之有学也,犹木之有枝叶也 。木有枝叶犹庇荫人,而况君子之学乎?(《晋语》九)

    这类的譬喻,往往用较熟悉较具体的事物作比,使人对于正文格外看得真切。如:

    (六)王小玉……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空际 ,不禁暗暗叫绝。哪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 ,以为上与天齐 ;及至翻到傲来峰 ,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 ;及至翻到扇子崖 ,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 ,愈翻愈险 ,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老残游记》第二回)

    (七)有人的性情,例如我自己的,如以气候作喻 ,不但是阴晴相间 ,而且常有狂风暴雨 ,也有最艳丽蓬勃的春光 。(《曼殊斐儿》)

    又往往就用眼前的事物作比,使眼前的两件事物格外密切。如:

    (八)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 。(鲁迅《药》)

    (九)糠和米本是相依倚,却遭簸扬作两处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与夫婿 ,终无见期 。丈夫便是米呵 ,米在他乡没处寻 。奴家便是糠呵 ,怎地把糠来救得人饥馁 ?好似儿夫出去 ,怎地教奴供养得公婆甘旨 !

    思量我生无益,死又值甚的,倒不如忍饥死了为怨鬼!只是公婆老年纪,靠奴家共依倚,只得苟活片时!片时苟活虽容易,到底日久也难相聚!漫把糠来比 ,这糠尚有人吃 ,奴的骨头知他埋在何处 !(《琵琶记·吃糠》)

    要用譬喻,约有两个重要点必须留神:第一,譬喻和被譬喻的两个事物必须有一点极其相类似;第二,譬喻和被譬喻的两个事物又必须在其整体上极其不相同。倘缺第一个要点,譬喻当然不能成立;若缺第二个要点,修辞学上也不能称为譬喻。例如:

    (十)上排牙齿如同下排牙齿 。

    (十一)火车的汽笛如同轮船汽笛一般发响了 。

    这样单单举了相同的事物同正文排叠的,虽然也有类似点,也有“如同”一类的绾合词,决不能算是明喻。又如:

    (十二)他很鄙薄城里人,譬如用三尺长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 ,未庄叫“长凳” ,他也叫“长凳” ,城里人却叫“条凳” ;他想 :这是错的 ,可笑 !油煎大头鱼 ,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 ,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 ;他想 :这也是错的 ,可笑 !(鲁迅《阿Q正传》)

    这样单单举出正文中特殊事物来做例证的,虽然也和正文有类似点,有“譬如”之类的绾合词,也只是例证,不是明喻。

    明喻通常都如上文所举各例,在白话里常有“如同”“好像”等词,在文言里常有“犹”“若”“如”“似”等词标明。这是详式。至于略式,大抵省去这等语词,把正文和譬喻配成对偶、排比等平行句法。如:

    (十三)富润屋 ,德润身。(《大学》)

    (十四)流丸止于瓯臾 ,流言止于智者。(《荀子·大略》)

    (十五)狡兔死 ,走狗烹 ;高鸟尽 ,良弓藏 ;敌国破,谋臣亡。(《史记·淮阴侯传》)

    (十六)离娄之明 ,公输子之巧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师旷之聪 ,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以上譬喻在前)

    (十七)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中庸》)

    (十八)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谚语————以上譬喻在后)

    备览————“明喻”这名,系沿用清人唐彪所定的旧名(见《读书作文谱》八)。唐彪以前,曾有宋人陈骙称它为“直喻”。《文则》卷上丙节条举十种“取喻之法”说:

    一曰直喻。或言“犹”,或言“若”,或言“如”,或言“似”,灼然可见。《孟子·梁惠王》曰,“犹缘木而求鱼也,”《书·五子之歌》曰,“若朽索之驭六马”,《论语·为政》曰,“譬如北辰”,《庄子·大宗师》曰,“凄然似秋”。此类是也。

    日本人所著的修辞书中,历来都是根据这一条,把我们所谓明喻叫做直喻,近来中国也有人用这个名称,但我以为还不如明喻这一个名称显明。

    二、隐喻————隐喻是比明喻更进一层的譬喻。正文和譬喻的关系,比之明喻更为紧切;如用风喻君子之德,用草喻小人之德,在明喻应用“君子之德如风,小人之德如草”一类形式的,在隐喻却用下列两项形式:

    (十九)君子之德 ,风也 ;小人之德 ,草也 ;草上之风,必偃。(详式————《孟子·滕文公》上)

    (二十)君子之德 ,风 ;小人之德 ,草 ;草上之风,必偃。(略式————《论语·颜渊》)

    我们就此可以知道上列两类譬喻,表明正文和譬喻关系的形式,显然有点不同:明喻的形式是“甲如同乙 ”,隐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 ”;明喻在形式上只是相类 的关系,隐喻在形式上却是相合 的关系。这种形式关系的不同,冉看下举几例,更可了然:

    (二十一)处在资产阶级国家汪洋大海 包围中的我国,像一座巨大的石山一样屹立着。波浪一个接着一个地向它冲击,声势汹汹地要把它淹没,把它冲毁,但是这座石山仍然屹立不动。(斯大林《悼列宁》)

    (二十二)嗟怨之水 ,特结愤泉 。感哀之云 ,偏含愁气 。(庾信《拟连珠》)

    (二十三)怕听阳关第四声,回首家山千万程,博着个甚功名,教俺做浮萍浪梗 。(乔孟符《扬州梦》杂剧)

    (二十四)旧恨春江流不尽 ,新恨云山千叠 。(辛弃疾《念奴娇》词)

    (二十五)赵衰,冬日之日也 ,赵盾,夏日之日也 。(《左传·文公七年》)

    (二十六)杨布问曰:“有人于此:年,兄弟也 ;言,兄弟也 ;才,兄弟也 :貌,兄弟也 :而寿夭,父子也 ;贵贱,父子也 ;名誉,父子也 ;爱憎,父子也 ;吾惑之。”(《列子·力命》篇)

    备览————陈骙在《文则》卷上丙节里也曾说到隐喻。但他所谓隐喻,适当我们下文说的借喻,同此刻说的隐喻不同。

    三、借喻————比隐喻更进一层的,便是借喻。借喻之中,正文和譬喻的关系更其密切;这就全然不写正文,便把譬喻来作正文的代表了。如:

    (二十七)我觉得立在大荒野的边界 ,到处都是飞沙 。(《点滴·沙漠间的三个梦》;大荒野喻浊世,飞沙喻恶俗。)

    (二十八)缲成白雪 桑重绿,割尽黄云 稻正青。(王安石《木末诗》;白雪喻丝,黄云喻麦。)

    (二十九)这些雕,从古以来,几千年几万年地接连了燃烧 着一种的希望。(鲁迅译《爱罗先珂童话集·雕的心》)

    (三十)博陵崔师立种 学绩 文,以蓄其有。(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

    (三十一)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篇;借喻人在浊世才见得君子守正。)

    借喻如上所引,有只用一两个词的,有用全句全段的;那用全句全段的,就是世俗所谓“借题发挥”。

    用这类借喻有两件事应该独特留神:第一件事,应该避免混用几个借喻在一起。如说:

    社会革命的潮流 ,已在呼唤 我们了。

    这样混用“潮流”和“呼唤”两借喻在一起,就会使人觉得两种形象混杂不清,不大妥当。这同连用明喻或隐喻(就是《文则》十种“取喻之法”中所谓“博喻”)的情况不大相同。例如:

    狡兔死 ,走狗烹 ;高鸟尽 ,良弓藏 ;敌国破,谋臣亡。

    连用两个譬喻并不觉得有什么可议,有时还比单用一个较为有力。第二件事,应该避免采用容易引起误解的借喻。据《新约》,耶稣曾经用过这样一种借喻,现在就引了他的一段故事,来显示用这种借喻的无益有损:

    门徒渡到那边去,忘了带饼。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要谨慎,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 。门徒彼此议论说,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带饼罢。耶稣看出来,就说,你们这小信的人,为什么因为没有饼彼此议论呢?你们还不明白么?……我对你们说的话,不是指着饼说的,你们怎么不明白呢?你们却要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 。门徒这才明白他说的,不是叫他们防备饼的酵 ,乃是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教训 。(《马太传》第十六章)

    备览————“借喻”这名,系沿用元人范德机的定名(见《木天禁语》“借喻”条),此外所有的名称,如“隐语”(见元人陈绎曾所著《文说》论“造语法”条),如“譬况”(见明人杨慎所著《丹铅总录》卷十三“订讹”类“譬况”条,又卷十八“诗话”类“双鲤”条),如“暗比”(见清人唐彪所著《读书作文谱》卷八“暗比”条)等,或太浮泛,或同别的譬喻名称不很连贯,都觉得不大适用。

    以上三级的譬喻,从譬喻所以成立的根本上看来,原本没有什么区别,都是由于思想对象同取譬事物之间有类似点构成,可是:(一)譬喻越进了一级,形式就越简短起来;(二)譬喻越进了一级,用做譬喻的客体就越升到了主位。从形式上和内容上看来,都有不同的地方,因此它们实际的用处也就不免有些差别。大概感情激昂时,譬喻总是采用形式简短的譬喻;譬喻这一面的观念高强时,譬喻总是采用譬喻越占主位的隐喻或借喻。

    四 借  代

    所说事物纵然同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作者也可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如此借代的,名叫借代辞。一切的借代辞,得随所借事物和所说事物的关系,大别为两类。一为旁借;二是对代。

    第一,旁借————的关系,是随伴事物和主干事物的关系。在原则上是,用随伴事物代替主干事物,用主干事物代替随伴事物,都没有什么不可以。不过事实上是多用随伴事物代替主干事物;用主干事物代替随伴事物的,虽不是完全没有,却是不大有的,名为旁借,便是为此。旁借的方式,约有四组:

    (1)事物和事物的特征或标记相代

    (一)我拿了新闻看。长腿 装着无聊的脸,坐在安乐椅子上。(《现代日本小说集·沉默之塔》;长腿指有长腿特征的人,借特征代人。)

    (二)马氏五常,白眉 最良。(《三国志·蜀书·马良传》说:“马良字季常,……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也借特征代人。)

    (三)归来且看一宿觉,未暇远寻三朵花 。(苏轼《三朵花》诗。序说:“房州……有异人,常戴三朵花,莫知其姓名,郡人因以三朵花名之。”也借特征代人。)

    (四)纨袴 不饿死,儒冠 多误身。(杜甫《赠韦左丞诗》。纨袴是富贵子弟的标记,儒冠是文人学者的标记,诗中各借标记代人。)

    (五)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 了得!(李清照《声声慢》词,愁字代愁字所标记的情感,并非即指愁字这字,也借标记相代。)

    (六)我虽贫呵,乐有余;便贱呵,非无惮:可难道脱不的二字饥寒 。(郑光祖《王粲登楼》杂剧第一折。“二字饥寒”也是借代饥寒二字所标记的生活状况。)

    (2)事物和事物的所在或所属相代

    (七)严致和又道,“却是不可多心;将来要备祭桌 ,破费钱财,都是我这里备齐。”(《儒林外史》第五回。祭桌是祭品的所在,代祭品。)

    (八)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杜甫《饮中八仙歌》。筵代筵上的人们。)

    (九)严家家人掇了一个食盒来,又提了一瓶酒,桌上放下。揭开盒盖,九个碟子,都是鸡鱼火腿之类。严贡生请二位先生上席,斟酒奉过来,说道,“本该请二位老先生降临寒舍。一来,蜗居恐怕亵尊;二来,就要进衙门去,恐怕关防有碍:故此备个粗碟 ,就在此处谈谈,休嫌轻慢。”(《儒林外史》第四回。粗碟代碟里的鸡鱼火腿之类。)

    (十)余殷道,“彭老四点了主考了,听见前日辞朝的时候,他一句话回的不好,朝廷 把他身子拍了一下。”余大先生笑道,“他也没有什么说的不好;就使说的不好,皇上离着他也远,怎能自己拍他一下?”(《儒林外史》第四十五回。朝廷即代下文所谓皇上。)

    (十一)四海之内 ,皆举首而望之。(《孟子·滕文公》下。四海之内代四海之内的人。)

    (十二)万钟 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 于我何加焉?(《孟子·告子》上。钟代钟里所盛的粟。)

    (十三)大江 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大江说大江里的流水。)

    (十四)张氏与卫公李靖将归太原,行次灵石旅舍;既设床,炉中烹肉,且熟。张氏以发长委地,立梳床前。公方刷马。忽有一人,中形,赤髯如虬,乘蹇驴而来。投革囊于炉前,取枕欹卧,看张梳头。公怒甚,未决,犹亲刷马。张熟视其面,一手映身摇示公,令勿怒。急急梳头毕,敛袵前,问其姓。卧客答曰,“姓张。”……问第几,曰,“第三。”·……张氏遥呼“李郎”,且来见三兄。公骤拜之,遂环坐。曰,“煮者何肉?”曰,“羊肉,计已熟矣。”……曰,“有酒乎?”曰,“主人 西则酒肆也。”(张说《虬髯客传》。主人为灵石旅舍所属,这里就用“主人”代灵石旅舍。)

    (3)事物和事物的作家或产地相代

    (十五)我们这里时时有人说,我是受了尼采的影响的。这在我很诧异,极简单的理由,便是我没有读过尼采 。(鲁迅《译了〈工人绥惠略夫〉之后》所引。尼采代尼采所著的文哲学书。)

    (十六)熟读王叔和 ,不如临症多。(《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王叔和曾采集众论,著《脉经》、《脉诀》、《脉赋》,又编次张仲景《伤寒论》为三十六卷;例中的王叔和是代王叔和编著的这些医书。)

    (十七)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杜康,人名,代酒。伊士珍《琅嬛记》中卷说:“杜康造酒,因称酒为杜康。”)

    (十八)常恐夜寒花索寞,锦茵银烛按凉州。(陆游《花时遍游诸家园》十首之八。洪迈《容斋随笔》十四说:“今乐府所传大曲,皆出于唐,而以州名者五;《伊》、《凉》、《熙》、《石》、《渭》是也。《凉州》今转为《梁州》,唐人已多误用,其实从西凉府来也。凡此诸曲,唯《伊》、《凉》最著。”)

    (十九)红儿谩唱伊州 遍,认取轻敲玉韵长。(罗虬《比红儿》诗。说明见上。)

    (二十)南山在其结匈国 东南,自此山来,虫为蛇,蛇号为鱼。……比翼鸟 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山海经·海外南经》。用比翼鸟这产物代比翼鸟的产地。张华《博物志》卷三“异鸟”条下有云“比翼鸟一青一赤,在参嵎山”,这里用“比翼鸟”三个字差不多等于用“参嵎山”三个字。)

    (二十一)又西曰仙弈之山。……其上有穴。……其山多柽,多槠,多筼筜之竹,多橐吾。其鸟多秭归。石鱼之山全石,无大草木。山小而高,其形如立鱼。在多秭归 西。有穴,类仙弈。(柳宗元《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后面一个“多秭归”系代仙弈山。)

    以上诸例中用产物代产地的只有二十、二十一两个例,用作物代作家的也极少见,这里不举例。

    (4)事物和事物的资料或工具相代

    (二十二)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地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 。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的,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鲁迅《呐喊·头发的故事》;洋布是国旗的资料,借代国旗。)

    (二十三)严致和道:“老舅怕不说的是。只是我家嫂也是个糊涂人,几个舍侄,就像生狼一般,一总不听教训;他们怎肯把这猪和借约拿出来?”王德道:“妹丈,这话也说不得了。假如令嫂令侄拗着,你认晦气,再拿出几两银子,折个猪价,给了王姓的;黄家的借约,我们中间人立个纸笔 与他,说寻出作废纸无用:这事才得个耳根清净。”(《儒林外史》第五回。纸笔代退据;纸是资料,笔是工具。)

    (二十四)说来说去,说的老太转了口 ,许给他二十两银子,自己去住。(《儒林外史》第二十七回。口代说话。)

    (二十五)平生闻若人,笔墨 极奇峭。相望二千里,安得接谈笑?(陆游《谢徐志父帐干惠诗编》诗。笔墨代诗文。)

    (二十六)无丝竹 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丝竹代音乐。)

    (二十七)田园寥落干戈 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干戈代战争。)

    (二十八)民有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 佩犊 ?”(《前汉书·循吏龚遂传》。牛代可以卖了买牛的剑,犊代可以卖了买犊的刀,都用资料名代本名。)

    (二十九)陆生昼卧腹便便,叹息何时食万钱 。(陆游《蔬园杂咏》五首之五,《咏芋》。万钱代用万钱为资料所换得的食品。)

    第二,对代————这类借来代替本名的,尽是同文中所说事物相对待的事物的名称,也可以分作四组如下:

    (1)部分和全体相代

    (三十)你历年卖诗卖画,我也积聚下三五十两银子,柴米 不愁没有。(《儒林外史》第一回。柴米代日用的全体。)

    (三十一)李纨道,“嗳呀,这硬的是什么?”平儿道,“是钥匙。”李纨道,“有什么要紧的东西 怕人偷了去,却带在身上?我成日家和人说笑:有个唐僧取经,就有个白马来驮着他;刘智远打天下,就有个瓜精来送盔甲;有个凤丫头,就有个你。你就是你奶奶的一把总钥匙,还要这钥匙做什么?”(《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梁章鉅《浪迹续谈》卷七说,“通行之语,……谓物为东西。物产四方而约举东西,犹史记四时而约言春秋耳”。也以部分代全体。)

    (三十二)夫魏,一万乘之国也,然所以西面而事秦,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者 ,以秦之强足以为与也。(《史记·魏世家》。说明见上。)

    (三十三)过尽千帆 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词。帆代船的全体。)

    (三十四)十目 所视,十手 所指。(《大学》。十目十手都说十人,也以部分的目手代全体的人。)

    以上借部分代全体。

    (三十五)汽笛曼声的叫了。汽船画着圆周,缓缓的靠近埠头去。埠头上满是人。为要寻出有否知己的谁,一意的注视着人们的脸。然而没有,并无一个人 。(鲁迅译《现代日本小说集·省会》。落末一个“人”字并非指埠头上全部的人,单指人中一部分的知己。)

    (三十六)子无谓秦无人 ,吾谋适不用也。(《左传》文公十三年,绕朝语;这人专指人中一部分的识者。)

    以上借全体代部分。

    备览————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里,曾经批评过从前注释家对这一组对代的误解。他说:“古人之文有举大名以代小名者,后人读之而不能解,每每失其义矣。《仪礼·既夕》篇‘乃行祷于五祀’。郑注曰‘尽孝子之情。五祀,博言之;士二祀:曰门,曰行’。推郑君之意,盖以所祷止门、行二祀,而曰五祀者,博言之耳。五祀,其大名也。曰门曰行,其小名也。祀门、行而曰五祀,是以大名代小名也。贾疏曰,‘今祷五祀,是广博言之,望助之者众’,则误以为真祷五祀矣。”他又说:“又有举小名以代大名者。《诗·采葛》篇‘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三秋即三岁也。岁有四时而独言秋,是举小名以代大名也。《汉书·东方朔传》‘年十二学者,三冬文史足用’,三冬,亦即三岁也。学书三岁而足用,故下云‘十五学击剑’也。注者不知其举小名以代大名,乃泥冬为说,云‘贫子冬日乃得学书’,失其旨矣。”他的所谓“以大名代小名”,就是我们所谓用全体代部分;他的所谓“以小名代大名”,就是我们所谓用部分代全体。

    (2)特定和普通相代

    (三十七)三人请问房钱;僧官说,“这个何必计较。三位老爷来住,请也请不到。随便见惠些须香资 ,僧人哪里好争论?”(《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不说银钱而说香资,是以特定代普通。)

    (三十八)孔子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 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礼记·檀弓》上。不说四方而说东西南北,也是以特定代普通。)

    (三十九)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 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 也,王谁与为善?(《孟子·滕文公》下。两个薛居州都是代善士。)

    (四十)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 也,夫何患三子者?(苏洵《管仲论》。第二个“仲”字代贤者。)

    附记————以定数代不定数,也是以特定代普通的一格。清人汪中曾考明中国古书中,常用定数“三”代多于一二的不定数,又常用定数“九”代“三”还不能充分表明的极大的不定数。他著的《述学》一书中,有《释三九上》一篇,专论这一格;他说的话还算精密,时常有人引用它,现在节录于下,以便阅览:“生人之措辞,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九以见其极多。此言语之虚数也。实数可稽也,虚数不可执也。何以知其然也?《易·说卦》‘近利市三倍’,《诗·大雅·瞻印》篇‘如贾三倍,《论语·微子》‘焉往而不三黜’,《春秋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为良医’,《楚辞》作九折肱 此不必限以三也。《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乡党》‘雌雉……三嗅而作’,《孟子·滕文公》下‘陈仲子食李三咽,此不可知其为三也’。《论语·公冶长》‘子文三仕三已’,《史记》‘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三战三走’(《管晏传》),田忌三战三胜(《田完世家》),范蠡三致千金(《货殖传》),此不必其果为三也。故知三者虚数也。《楚辞·离骚》‘虽九死其犹未悔’,此不能有九也。《诗·豳风·东山》篇‘九十其仪’,《汉书·司马迁传》‘若九牛亡一毛’,又‘肠一日而九回’,此不必限以九也。《孙子·形》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此不可以言九也。故知九者虚数也。推之十百千万,固亦如是。”汪氏原文,《汉书》误作《史记》,“九牛”下又多了一个“之”字。

    (四十一)人叫他(胡七喇子)新娘,他就要骂,要人称他“太太”。……后复嫁了王三胖,王三胖是一个候选州同,他真是太太了。他做太太又做的过:把大呆的儿子媳妇,一 天要骂三 场;家人婆娘,两 天要打八 顿。(《儒林外史》二十六回。一天三场,两天八顿,都只是多的意思。)

    (四十二)十 目所视,十 手所指。(《大学》)

    (四十三)百 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中庸》)

    (四十四)来往烟波,此生自号西湖长;轻风小桨,荡出芦花港。得意高歌,夜静声偏朗。无人赏,自家拍掌,唱得千 山响。(正喦《点绛唇》词)

    (四十五)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 岁之后,吾魂魄犹乐思沛。(《汉书·高帝纪》)

    (四十六)有情潮落西陵浦,无情人向西陵去;去也不教知,怕人留恋伊。忆了千千万 ,恨了千千万 ,毕竟忆时多,恨时无奈何。(萧淑兰《菩萨蛮》词。这五例中,十、百、千、万、千千万,也只是极多的意思。)

    以上用特定代普通。

    (四十七)到了除夕,严监生拜过了天地祖宗,收拾一席家宴,同赵氏对坐。吃了几杯酒,严监生掉下泪来,指着一张橱里,向赵氏说道,“昨日典铺内送来三百两利银,是你王家姐姐的私房。每年腊月二十七八日送来,我就交与他,我也不管他在哪里用。今年又送银子来,可怜就没人 接了。”(《儒林外史》第五回。这“人”专指王氏。)

    (四十八)彼此说着闲话,掌上灯烛,管家捧上酒、饭、鸡、鱼、鸭、肉 ,堆满春台。王举人也不让周进,自己坐着吃了,收下碗去。(《儒林外史》第二回。这“肉”单指猪肉。)

    以上用普通代特定。

    (3)具体和抽象相代————具体和抽象两词,歧义很多,这里说的具体概指事物的形体,抽象概指事物的性质、状态、关系、作用等类而言:

    (四十九)饮食男女 ,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礼记·礼运》篇。男女代男女的关系。)

    (五十)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王维《辋川闲居赠裴迪》。落日指落日的残光。)

    (五十一)无穷江水与天接,不断海风吹月 来。(陆游《泊公安县》诗。月代江中的月色流光。)

    (五十二)平生最喜听长笛 ,裂石穿云何处吹。(陆游《黄鹤楼》诗。笛代笛声。)

    这都是用具体代抽象。

    (五十三)正义 完全胜利。却跋多烧成灰烬,住民不分男女老少,都砍杀了。(《点滴·酋长》。正义代仗正义的日耳曼人。)

    (五十四)天下有道,小德 役大德 ,小贤 役大贤 。天下无道,小 役大 ,弱 役强 。(《孟子·离娄》上。小德大德,小贤大贤,尽代人;小大弱强,尽代国。)

    (五十五)被坚 执锐 ,义不如公。(《史记·项羽纪》,宋义语;坚说铠甲,锐说兵器。)

    (五十六)死伤 未收而弃之,不惠也;不待期而薄人于险,无勇也。(《左传》文公十二年。死伤说死伤的人。)

    (五十七)白鸥没浩荡 ,万里谁能驯?(杜甫《赠韦左丞》诗;胡仔《渔隐丛话》前集卷三说:“浩荡,谓烟波也。”)

    (五十八)忆欢 不能食,徘徊三路间,因风觅消息。(无名氏《读曲歌》八十九首之二十二;欢代恋爱关系的对方。)

    (五十九)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 肥红 瘦。(李清照《如梦令》词;绿代海棠叶,红代海棠花。)

    (六十)伫立多时,徘徊半晌,猛听得塞雁南翔,呀呀的声嘹喨,却原来满目牛羊,是兀那载离恨 的毡车,半坡里响。(马致远《汉宫秋》杂剧第三折。离恨代怀抱离恨的王昭君。)

    这都是用抽象代具体。

    (4)原因和结果相代

    (六十一)故乡吴江多好山,笋 舆篾舫相穷年。(范成大《题金牛洞》诗;笋舆就是竹舆,用原因的“笋”代结果的“竹”。)

    (六十二)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长恨歌》;“倾国”代“佳人”。汉李延年歌说:“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因此就算佳人是原因,倾国是结果。这里用结果代原因。)

    (六十三)文公曰,“……矢石之难,汗马 之劳,此复受次赏。”(《史记·晋世家》。汗马 代力战,也是用结果代原因。)

    关于这借代格,曾经有人揭举过运用时种种必须注意处:如用特征或标记代主体时,必须该特征或标记真真足以代表该主体,所以用代旧女子的“脂粉”等字来代现在的女性就不可通;用资料或工具代主体时,也须那资料或工具是该主体的主要的资料或工具,所以从前用以代替音乐的“丝竹”等字,如果用在现在的西乐上也就不大合用,必须另行创造。诸如此类的繁琐规例,我们倘能洞明上述此格构成的条理,就可触类旁通,不必备举。

    五 映  衬

    这是揭出互相反对的事物来相映相衬的辞格。约分两类:一是一件事物上两种辞格两个观点的映衬,我们称为反映;二是一种辞格一个观点上两件事物的映衬,我们称为对衬。作用都在将相反的两件事物彼此相形,使所说的一面分外鲜明,或所说的两面交相映发。

    (甲)反映

    (一)宝玉说:“关了门罢。”袭人笑道:“怪不得人说你无事忙 !这会子关了门,人倒疑惑起来,索性再等一等。”(《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无事忙”原是宝钗讥诮宝玉的话,见同书第三十七回。)

    (二)好聪明的糊涂法子 !你们两个之间还用得着这种过节么?(《费德利克小姐》第一幕)

    以上两例,都是关于一件事物的两种辞格的映衬。它的前半截,都是本书中的别一种辞格。如“无事忙”的“无事”便是借代辞,“事”字的原意是“紧要的事”;“好聪明的糊涂法子”的“好聪明”便是倒反辞,正意是“好糊涂”。

    (三)萧金铉道:“今日对名花,聚良朋,不可无诗,我们分韵何如?”杜慎卿道:“先生,这是而今诗社里的故套:小弟看来,觉得雅的这样俗 ,还是清谈为妙。”(《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

    (四)我们到那里出兵,只消几天没有水吃,便活活的 要渴死 了。(《儒林外史》第三十九回)

    (五)嘉会难再遇,三载 为千秋 。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李陵《与苏武诗》三首之二)

    (六)举秀才 ,不知书 ;举孝廉 ,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黾 。(《后汉书》逸文;此据《古诗源》及《古谣谚》两书录引。同《抱朴子·外篇》卷十五《审举》篇所引略有不同。《审举》篇说:“灵献之世,阉宦用事,群奸秉权,危害忠良。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夫选用失于上,则牧守非其人矣;贡举轻于下,则秀孝不得贤矣。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盖疾之甚也。”)

    以上四例,都是两个观点的映衬。也如上文两例前半截是本文以外的辞格一样,它的前半截是本文以外一个观点上所得的结果。如“雅的这样俗”一句中所谓“雅”便是“觉得俗”这个人以外人们的意见,“活活的要渴死”一句中所谓“活活的”便是“要渴死”以前的观点所有的景象。

    (乙)对衬

    (七)吃素菜彼此相爱 ,强如吃肥牛彼此相恨 。(《旧约·箴言》十五章十七节)

    (八)本位应在幼者 ,却反在长者 ;置重应在将来 ,却反在过去 。(鲁 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