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篇】 引 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见泰山,便常把泰山来喻事情的重大,生在古代的常见飞矢,便常把飞矢来喻事情的快速;或则对应写说者的心境和写说者同读听者的亲和关系、立场关系、经验关系,以及其他种种关系,因此或相嘲谑,或相反诘,或故意夸张,或有意隐讳,或只以疑问表意,或单以感叹抒情。种种权变,无非随情应境随机措施。

    这种随情应境的手法,有时粗看,或许觉得同题旨并无十分关系,按实正是灌输题旨的必需手段。语言学家巴利曾经说过:我们说话便是一种战斗。因为人间信念、欲望、意志等等,都还不能完全吻合,这人以为重大的未必旁人也以为重大,这人以为轻微的未必旁人也以为轻微,因此每有两人接触,便不能不开始所谓语辞的战斗,运用所谓语辞的战术。有时辛辣,有时纡婉,有时激越,有时和平,有时谦恭愁诉,简直带有伪善的气息。必须如此,才能攻倒对方壁垒的森严,传达自己的意志到对方,引起对方的行动。而所以说话的目的,方才可以如愿达到(见所著《语言活动和生活》)。他因此断定语言活动便是社会的生活的表现,语言便是椅桌间折冲的武器。我们倘若也用武器来做譬喻,便也可说修辞是放射力、爆炸力的制造,即普通所谓有力性动人性的调整,无论如何,不能说是同立言的意旨无关的。

    总之,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即使偶然形成华巧,也当是这样适应的结果,并非有意罗列所谓看席钉坐的饤饾,来做“虚浮”的“装饰”;即使偶然超脱常律,也应是这样适应的结果,并非故意超常越格造成怪怪奇奇的“破格”。凡是切实的自然的修辞,必定是直接或间接的社会生活的表现,为达成生活需要所必要的手段。凡是成功的修辞,必定能够适合内容复杂的题旨,内容复杂的情境,极尽语言文字的可能性,使人觉得无可移易,至少写说者自己以为无可移易。略如福洛贝尔教导他的弟子莫泊桑的“一语说”所谓无论什么只有一个适切的字眼可用而写说者就用那个唯一适切的字眼来表出的一样,或更说得切实些,竟如卢那卡尔斯基所谓“内容自在努力,趋向一定的形式”的一样。

    五 修辞的技巧和修辞的方式

    这种修辞技巧的来源有两个:第一是题旨和情境的洞达,这要靠生活的充实和丰富;第二是语言文字可能性的通晓,这要靠平时对于现下已有的修辞方式有充分的了解。技巧是临时的,贵在随机应变,应用什么方式应付当前的题旨和情境,大抵没有定规可以遵守,也不应受什么条规的约束。只有平日在这两面做下了充分的准备工夫,这才可望临时能够应付裕如。除此便是天资的关系。

    这两面的工夫,前者是关于语言文字之外的,后者是关于语言文字本身的。两面之间,临时大抵有所偏重。临时大概必要心眼中只有题旨情境才好。而平时必当两面并重。一面充实生活,同时也不当荒废语言文字的观察和研究。详察精究之后,运用时才能心中无法,手上有法,或心中无法,口上有法,可望做到应手应口的地步。或竟能够更进一步,独出心裁,别开生面。

    所以平时对于修辞的方式颇要有精密的观察和系统的研究。有精密的观察可免浑沦懵懂,认识不真;有系统的研究可免混淆杂乱,界限不清。

    一、精密的观察这有两层:(甲)个性的观察。如前所说,每个具体的切实的修辞现象,都是适应具体的题旨和情境的,我们应当把每个方式就题就境看出它的个别性质,这样才见语辞是有根的是活的,是有个性的,是不能随便抄袭,用做别题别境的套语的。其次,也应当分别观察因为所用语言不同而生的个别性质。我们知道文言口语,同用一个修辞方式,往往是口语中明白得多、自然得多。这中间必然含有大同小异的所在。我们也应当把那所在随时察出。即如前说藏词,文言中用的成语大抵采自《诗经》《书经》等几部知识分子比较熟悉的古书,口语中却就更进一步,只用一般人口头上熟习的成语。这就是使这方式更为亲切,更为有趣的原因。每次观察也应当把这种语言个性连同注意。还有体式、风格不同,也颇会形成了大同中的小异。例如把诗歌和歌谣相比,大抵是歌谣质朴得多,每用一个方式往往从头直用到底。这也要分别留神才是。(乙)功能的观察。即如前头说过的藏词,主意是在将所用的词藏去。单将所用的词藏去,旁人将必无从领悟,故必取一句中间含有这个词的人人熟悉的成语来,露出成语的别一部分,来贴套本词。那一部分,单任贴套,不表意义。意义仍在所藏的词,所以我们称为藏词。这种方式,大约魏晋时代便已盛行。例如陶渊明的诗(《庚子岁从都还》)中便有这么二句:“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利用《书经》上“友于兄弟”一句成语,把“友于”来贴套“兄弟”。不过那时民间流行的情形,现在已经很难考见了。只有宋代以后,笔记流传较多,我们还可以从笔记中约略查得一些事略。如宋吴处厚《青箱杂记》一云:

    刘烨与刘筠连骑趋朝,筠马病足行迟。烨谓曰,“君马何迟?”筠曰:

    “只为三更五一。”言“点”蹄也。烨应声曰:

    “何不与他七上八一?”意欲其“下”马徒行也。

    又如清褚人获《坚瓠二集》一云:

    吴中黄生相掀唇,人呼为“小黄窍嘴”。读书某寺中,一日,寺僧进面,因热伤手忒地,黄作歇后语谑之曰:

    “光头滑一,光头浪一,光头练一,光头勒一。”谓“面汤捵忒”也。僧亦应声戏曰:

    “七大八一,七青八一,七孔八一,七张八一。”盖隐“小黄窍嘴”四字。黄亦绝倒。

    照此看来,藏词方式显然不能望文生义,照字直解。假如有人照字直解,那就可说不懂它的功能。其次也应当留神历史或社会背景所印染成的色彩。即如藏词,总看各例大抵带有俳谐情味,就是构成,也同制造灯谜不相高下。自然要算用在有打灯谜那样欢乐的情境中最为合拍。

    二、系统的研究这也有两层:(甲)每式之内的系统。即如前说藏词,有藏去后部的,古来名叫歇后,如“友于”“贻厥”等各例都是。也有藏却头部的,古来名叫藏头,如曾有人称十五岁为“志学年”,称三十岁为“而立年”,便是藏却“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等成语头部的藏头语。如“续貂”一语,便是藏却“狗尾续貂”这一成语头部的藏头语。此外藏却腰部的藏腰语,也有人用过,如龚自珍《广陵舟中为伯恬书扇》诗:

    红豆生苗春水波,齐梁人老奈愁何!逢君只合千场醉,莫恨今生去日多 。

    以“去日多”言“苦”,用的便是藏词,也就是曹操《短歌行》里“去日苦多”句中间“苦”字的藏腰语;不过,这类藏腰语的用例,比较罕见。就是藏头语,也颇不多见。只有歇后语特别发达。照民间的用例看来,且有延展到譬解语,利用譬解语来做歇后语的倾向。那种歇后语,我们可以另称为新型歇后语。例如“猪八戒的脊梁,悟能之背”(无能之辈),便是一句民间流行的譬解语,上句为譬,下句为解。现在就渐渐有截去“悟能之背”一截,单说“猪八戒的脊梁”一截来贴套“无能之辈”的倾向,成为一种新型歇后语了。像这样每式内部的系统最好能够明了。(乙)各式之间的系统。再用藏词做例,我们不但应该明了藏词内部的各色情形,还应当明了藏词同析字、飞白以及譬喻、双关、回文等等一切方式的同异关系。明了之后,对于各种修辞方式方才不会将同作异,将异作同。一个修辞现象到前,一看便能了然。可以不再发生把我们所谓双关和某君所谓词喻,我们所谓析字和某君所谓字喻当作两种,又把我们所谓回文和某君所谓字喻混作一种的错误。应用起来,也可脱口而出,毫不踌躇。

    六 修辞研究的需要、进展和任务

    但是这样的观察和研究颇要耗费相当的时日,又不是人人一时所能双方并进的。因为精密的观察是注意方式中的小异,系统的研究却要留心方式中的大同。虽然研究也不是从头就可不注意小异,但当归纳时,必当用舍象法将小异舍去,抽出它的大同来,才能将它同别的有这大同的现象构成一个相当的系统。所以研究的注意必在同。而平日的观察却在异。同异双方同时注意,固然不是不可能,但必须先有相当的经验做基础。有了相当的经验做基础,再去做精密的观察,方才功能容易明白,个性容易看清,得益才更容易,才更大。

    我们的先辈似乎也颇知道此中的底细。故颇有相当的与人论文书传给我们。又常在诗话、文谈、随笔、杂记中,记下一些经验来,供我们开始观察时候参阅。但可惜多不是专为修辞说的,故内容颇杂,又多不是纯粹说明的态度,所收现象也多是偏于古典的。那于研究古典或古代某一部分的修辞现象,固然也可以做参考,却颇不适于我们想要系统地知道修辞现象者之用。因此颇有人想略仿西方或东方的成规,运用归纳的、比较的、历史的种种研究法,将所常见的,或文学史上还须说到的修辞现象,分别部类,做成一种修辞学。修辞学原是“勒托列克”(rhetoric)的对译语,是从“五四”以后才从西方东方盛行传入的。但最初用修辞这个熟语正名本学的,却是元代的王构(肯堂)。他曾著有《修辞鉴衡》一书,虽不甚精,似乎还是可以算是修辞专书的滥觞。不过那是属于萌芽时期的著作,自然同我们所谓运用归纳的、比较的、历史的研究法的修辞学没有直接的关系。

    修辞学的任务是告诉我们修辞现象的条理,修辞观念的系统。它担负实地观察、分析、综合、类别、记述,说明

    (一)各体语言文字中修辞的诸现象

    (二)关涉修辞的诸论著的责任,从(一)的原料和(二)的副料中归纳出一些条理一个系统来,做我们练习观察的基础,或直接做我们自由运用的资助。它不是立法者。就是出现某一实例的语言文字也不是立法者。没有什么权力可以约束我们遵从它。故所归纳出的,决不能误解作为条规。但实例是很重要的。它是归纳的依据,它有证实或驳倒成说的实力。近人常说“拿出证据来”,它便是证据。唐钺氏的《修辞格》在现在许多修辞研究中所以比较地可以认为有成绩,便是因为他极注意搜集实例的缘故。又旧著,不是为修辞写的,如王若虚的《滹南遗老集》,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对于修辞研究所以比较地有贡献,也便是因为他们极注重实例的缘故。实例除了助成归纳之外,本身还可显示修辞如何必须适合题旨情境的实际,故在条理归纳清楚之后还当将它保存,并且记明篇章出处,借便翻阅原文,细玩它的意味。至于各种论著,无论是中的外的古的今的,都只能做比较的研究或历史的研究的参考,备万一要解说某一现象而不能即得确当解说时的提示,或作解决方式的左证。如周钟游氏的《文学津梁》、郑奠氏的《中国修辞学研究法》便是在这一方面颇可备供参考的关于中国修辞古说的参考书。

    至于修辞学本身,它应该告诉我们下列几件事:

    一、修辞方式的构成 如譬喻,应该说明它由(1)思想的对象;(2)譬喻语词;(3)另外的事物三者构成。

    二、修辞方式的变化 如譬喻有三种变化:

    (1)明喻————譬喻语词指明相类,形式为“君子之德如风”。又有时隐去。

    (2)隐喻————譬喻语词指明相合,形式为“君子之德风也”。又有时隐去。

    (3)借喻————思想的对象和譬喻语词都隐去,单说“风”,如“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据《容斋五笔》,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的这两句,原作“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做好之后给李泰伯看,李泰伯教他把“德”字改做“风”字的。据此我们可以猜度这个“风”字是借喻“君子之德”。

    三、修辞方式的分布 如譬喻遍布在古今文中,又遍布在文言和口语中,不过口语中把譬喻语词改作“好像”“如同”“一样”“就是”等等就是了。

    四、修辞方式的功能或同题旨情境的关联 如前引惠施所谓“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之类的说明。

    五、各种方式的交互关系 如譬喻同借代相近,而同前举藏词则相距颇远之类。

    以上五条,在修辞学书中,大抵把(一)(二)(三)说得较详,(四)(五)说得较略,或者只用界说或类别来提示。因为这样,比较可以免掉挂一漏万,而且条理也比较地清楚些。

    七 修辞学的功用

    像这样的修辞学,我们可以说是一种语言文字的可能性的过去试验成绩的一个总报告。最大的功用是在使人对于语言文字有灵活正确的了解。这同读和听的关系最大。大概可以分做三层来说:

    (一)确定意义 以前往往把修辞现象当作“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境域,其实修辞现象大半是可以言传的。我们既知道它的构成,又知道它的功能,大半就可确定它的意义所在,扩大了所谓言传的境域。例如所谓“笋席”便是竹席,所谓“笋舆”便是竹舆,倘若知道借代,便可不必繁征什么方言来证明,解说。

    (二)解决疑难 偶然有修辞上的疑难,也比较容易解决。例如柳宗元《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说:“又西曰仙弈之山。……其上有穴。……其鸟多秭归。石鱼之山全石,无大草木。山小而高,其形如立鱼,在多秭归西。有穴,类仙弈。”人往往以为“在多秭归西”一截不可解,也有人以为应该删去“在”字,而将“西”字连下读。其实倘若知道借代,又看过一点《山海经》的借代法,便可断定应该这样读,而且可以断定所谓“多秭归”,就是指上文仙弈山。

    (三)消灭歧视 人又往往以为文言可以做美文,口语只能做应用文。而所谓美文者,又大抵是指辞采美富而说。其实文言的辞采,口语大抵都是可以做到的。例如文言中有“春秋鼎盛”一句话,人或许以为“春秋”二字美,而不知“春秋”二字,实际是同口语中的“东西”两字同用一样的修辞法。倘若知道借代,也便可以将一切歧视文言口语的偏见立时消灭。

    其次便是可以顺次做系统的练习。因为修辞学已经把同类的辞例汇集在一起了,要做系统的练习,实际很容易。其次才是写说。修辞学可以说同实地写说的缘分最浅。因为实地写说,如前所说,是必须对应题旨情境的,决不能像读和听那样不必自己讲求对应的,容易奏效,也决不能像练习那样不必十分讲求对应的,容易下手。而一度试用有效的,又并不能永久保存作为永久灵验的处方笺,所以也决不能借为獭祭的方便。但同实地写说也不是全无关系。倘从好的方面说来,大抵可以疗治两种病象:

    (一)屑屑摹仿病 从前有些人不知修辞的条理,往往只知屑屑摹仿古人,现在条理明白,回旋的地位大了,屑屑摹仿病想必可以去了一半。而且也会知道有些地方是绝对不可蹈袭的,例如现在已经不常看见飞矢,为什么还要用飞矢来喻快速,已经知道泰山也不是异乎寻常的大山,为什么还要用泰山来喻重大或高大?

    (二)美辞堆砌病 又有些人不注意语言文字和题旨情境的关系,错觉以为有些字眼一定是美的,摘出抄起,备着做文的时候用。殊不知道语言文字的美丑是由题旨情境决定的,并非语言文字的本身有什么美丑在。语言文字的美丑全在用得切当不切当:用得切当便是美,用得不切当便是丑。近来有人把那些从前以为美辞丽句的叫做烂调套语,便是因为用得不切当的缘故。

    倘从好的方面说来,或许可以疗治这些病象。但也要看听的看的人态度如何,写的说的人方法如何。大概方式的选择要精,说述要明,举例要用意周到,评断要不违反现代语言文字的趋向和语言文字的本质,才能做到如此地步。一切健全的写说都是内容决定形式的,而内容又常为生活所决定。没有健全的生活(学术的或日常的)便不会有健全的内容,也就不会有健全的形式。修辞学的本身,也是如此。此刻有谁敢说能够做到如何健全呢?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