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维摩诘经疏卷第中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菩提空故不可以身心也。从寂灭是菩提以下。正呵中第二广明菩提之相。上则除荡众相皆空不可得。则物情无寄。故此就名用明无相之相是菩提之妙相。一云。上明能得果人空。从当令此诸天子以下。明所得菩提果空。就中凡有二十五句。分段各各不同。而今随文宜释。寂灭是菩提者。菩提是西国之音。此言道种智。此智明照寂灭之境。故从境立名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者。释所以寂灭是菩提。明不存诸相故也。一云。智体即空故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者。种智从境而生。智体既寂故诸相不得。故云灭诸相故。不观是菩提者。明智不存前境可观。离诸缘故者。明缘体既空故不观。一云。观体即空故云不观。离诸缘故者。观体即空故不缘诸缘故也。不行是菩提者。智不行前境。无忆念故者。无前境能生忆念故。一云。行体即空故不行。无忆念故不行也。断是菩提者。诸见尽亡为菩提。何则离诸见故。然断非种智。但能严智。故以能严明菩提也。又解。直云智能舍诸见故言断是菩提。离是菩提离诸妄见故者。智体妙绝妄想诸倒。一云。断与离皆是空之异名。断是菩提。亦空是也。离是菩提者。五见空故亦是也。障是菩提障诸愿故者。智障生死诸愿。不入是菩提无贪着故者。智无贪着。不与六尘相涉。入生死故。云不入是菩提也。一云。达烦恼即空故。不见十二入相会入。顺是菩提顺于如故者。智顺真如空。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者。智住真空性。智体即空。不出空法性也。至是菩提至实际故者。智至照实际。一云。智体空极同空际也。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者。智观不二之理。意者智。法者境。离之言空。智境皆空不二也。等是菩提等虚空故者。智观平等之理。如虚空无高下也。一云。智·境皆空如虚空无差别。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者。智观空理不见三相有为。一云。智境皆空则是无为。无为无生住灭。是菩提也。智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者。佛果圆智明了众生心行差别是菩提。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者。智能不见根尘十二入相和会也。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者。智观烦恼即空。乃至无余习故。无烦恼聚合生死。一云。不与六尘合是菩提。何则不合时能离烦恼习故。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者。明空观不见形色所处是菩提也。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者。智观乃至名字皆空。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者。明一切皆空也。一云。智体即空如化故无取舍。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者。佛定常是静是菩提。智体即空绝于动乱。何则真谛之理常自静故。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者。佛顺寂灭之理常清净。一云。智体善寂本来清净。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者。明不见前境可取。离攀缘故者。攀缘体即空故。一云。智体即空无取。何则离于攀缘故。无异是菩提。不见前境可异。诸法等故者。明一切皆空平等故。一云诸佛功齐故云无异。十力四无畏等故。言诸法等故。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者。智非譬况所及。一云。佛并绝金刚以下之所形待故言无比。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者。智体微妙绝于尘累。非下情所测。故云难知也。从世尊以下。第三因时众得益。故我不堪任诣彼问疾者。辞中第三结不堪。第二命光严菩萨。就中亦有命辞。辞中三重亦如前。就第二释辞中亦有三。第一出致呵之由。第二从直心是道场以下。正出呵事。第三从说是法时以下。因呵得益。就第一致呵之由中亦有四。第一明净名与光严相逢。第二明光严致敬问其所从来处。第三净名答从道场来。第四光严复问道场何所是。然所以此光严被呵者。就理为论。大士万行皆能利益众生。同归佛果故。莫非道场。而光严但识释迦得道摩竭道场。则疑路远来疾。更复近有道场。故请问何所是也。是以净名。呵其未广识也。就第二正出呵事中。亦有五阶。第一从初讫舍有为故。就诸行明场。第二从四谛是道场以下。就缘明场。第三从降魔是道场以下。就外化明场。第四从十力无畏是道场以下。就仰学佛地明场。第五从如是善男子以下。总结上四重。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者。道是能通为义。场以决判为义。道当佛果圆智。场据学地为明。明学地直心能判善恶远感佛果。故云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者。释信质直无虚假也。从此以下讫于三十七品是道场舍有为法故以来。皆是修心之美行。弘佛道之平等场也。发行是道场能辨事故者。直心既立则能发行众善。所以能发行。能辨事故。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者。众善既积其心转深。其心转深则增益诸功德。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者夫由直心则能发行。由发善行则心转深心。深心变为菩提心。何则上弘佛道下化苍生无所错谬。六度即兼自行外化。故皆是真道之美场。四无量心者。乃是大士广化众生之要行。故亦是道之尊场。神通者。由因地五通能得果上六通。故是道场。解脱者。谓八解脱也。方便者。善察药疾之宜化众入道。四摄。从已而化。二皆大士化物之巧行。成道之要场。故云是道场伏心者。修心二谛之理。而如理解乃称正观。道品者。若能备修则能舍生死有为之法。故云是道场。从四谛是道场以下。第二就缘明场。四谛是道场不诳世间故者。四谛为缘能生智解。终得如来不诳之果也。或云。四谛真实不虚诳世间。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者。缘起者十二因缘。因缘相感无尽也。亦可。因缘即空。空无可尽也。若能悟此因缘所由则智自明。智心既明则道心自成。故云缘起是道场。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者。解烦恼即空仍生明解得佛故。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此二句即同释烦恼。从降魔是道场以下。第三就外化明场。降魔是道场不倾动故者。明不为魔所动也。降魔非故强势逼恼。但欲令改恶从善生信入道。故知外化行。三界是道场无所起故者。但欲化物。虽处三界非业所系。故云无所起。师子吼是道场无所畏故者。说法度众一无所畏。如师子吼也。从力无畏是道场以下。第四就仰学佛地功德明场。力无畏不共法是道场无诸过故者。永绝诸恶故无过也。三明是道场无余闇故者。诸闇永尽无滞碍也。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者。一念知一切法者。谓金刚心。成就一切智者。仰学佛果一切智。从如是善男子以下。第五总结上四重。菩萨若应诸波罗密者。八地以上菩萨有无并照。永无出入之异。能以八万波罗密相应故云诸波罗密。此句明自行。从教化众生以下明外化。诸有所作举足下足皆从道场来者。八地以上菩萨所有施为。皆乘万善功德诸行而来向佛果。住于佛法矣者。至佛果方住。从佛果而望为来。从因而望为去。或云。诸有进止无非佛法故云住也。从说是法时以下。第三因呵得益。故我不任诣彼问疾者。辞中第三结不堪。第三命持世菩萨。就中亦有命辞。辞中三重亦如前。就第二释辞中亦有四。第一出致呵之由。第二从所言未讫以下。正出呵事。第三从即语魔言以下。明净名求女于魔。第四从尔时维摩诘以下。净名为天女说法。就第一致呵之由中亦有四。第一明魔至来之相。第二明持世不识是魔。从我意谓之以下是。第三明魔以天女施持世。从即语我言以下是。第四明持世辞不受。然所以净名致呵者。魔将欲娆持世宴坐之心。但恐持世不相与故。帝释是佛檀越。诸弟子敬重。所以变形作帝释而来也。而持世不识此事。故净名致此呵也。从所言未讫以下。第二正明被呵。非帝释也者。直呵己不识变形也。是为魔来娆固汝耳者。呵己不识魔来意也。从即语魔言以下。第三净名求女。就中即有四。第一直索。第二从魔即惊惧以下。明魔怖畏欲隐舍去。第三从即闻空中以下。空中出声劝与。第四明魔奉女。魔以畏故俯仰而与是。可以与我如我应受者。言持世是出家菩萨故不宜受。净名白衣故应受也。次三重可见。从尔维摩时诘以下。第四为天女说法。就中亦有二。第一正为说法。第二从于是波旬以下。魔见说法竟。告女等共还天宫。就第一正为说法中亦有二。第一正说法。第二从汝等已发道意以下。复为说法乐以代其五欲乐也。就第一正说法中亦有三。第一令知属己。第二从今汝以下劝发心。第三从即随所应以下。各从所宜为说也。从复言汝等以下。第二复为说法乐。夫女人之性以乐为美。若不明法乐代其五欲乐者。恐难忘其五欲乐。所以明此法乐以代其五欲乐也。就中亦有四。第一净名开法乐劝应用。第二天女等问法乐之相。天女即问何谓法乐是。第三从答言乐常信佛以下。广列法乐。第四结。是为菩萨法乐是。就第三广列法乐中。亦开为四。第一就三宝明法乐。第二从乐离五欲以下。就厌离恶门明法乐。第三从乐随道意以下。就修善门明法乐。第四从乐伏众魔以下。就善恶杂门明法乐。夫天下事品虽罗。要在离恶取善。离恶取善。必以三宝为本。所以第一先就三宝为明也。第二厌恶纯是自行。就第三修善中。即自行外化兼明。则可见。第四杂门中。亦兼明自行外化。众魔者四魔。深法者大乘法。二乘畏故言莫畏。亦云。深法是无生理。凡夫若闻。畏而不信。故云不畏。三脱门者三空门。非时二乘中途果。同学者。发菩提心同求佛果之类。一云。凡同学谓己志所述。非同学者谓二乘。不同大士所行故云非同学。亦云。凡违我志者皆是非同学。恶知识者。忍恶不从圣教者也。善知识者。改慎从圣教者也。心喜清净者。随喜他善不使嫉妒。是为菩萨法乐者。第四结。从于是波旬以下。说法中之第二。魔见说法竟。告天女还天宫。就中有七重第一魔告女等欲还天宫。第二从诸女言以下。天女辞不欲还。第三从魔言居士以下。魔求放于净名。第四从维摩诘言以下。净名许放。第五从于是诸女问以下。天女请问住天宫之法。第六从维摩诘言以下。为说住天宫之法。第七从尔时天女以下。天女致敬随魔还天宫。我欲与汝俱还天宫者。上与者闻空中声畏而与。非其心故求欲还也。第二第三可见。第四净名许舍。我已舍矣汝便将去者。本为说法故受。说法既竟。无可惜也。令一切众生得法愿具足者。大士恒因事发愿。故云令一切众生得法愿具足。如魔得女愿心满也。第五天女问住天宫之法。我等云何止于魔宫者。昔为魔类。今作菩萨。则邪正有别。那得共住魔宫也。第六为说共住魔之法。就中亦有二。第一正举无尽灯法门劝学。第二从汝等虽住魔宫以下。劝流通。可见也。从尔时天女以下。第七明天女致敬随魔还天宫。从世尊以下。辞中第三结不堪。第四命善得菩萨。就中亦有命辞。辞中三重亦如前。就第二辞中亦有三。第一出致呵之由。第二从时维摩诘以下。正出呵事。第三从世尊说是法时以下。因呵得益。然所以被呵者。此善得立意。三年集财七日大施。净名呵者即有四意。一财施虽多犹有穷竭。二财不益神。三前来得精。后来得粗。四当于施时犹有先后。不能一时等与。所以今举法施呵己财施。然既言菩萨随机施化故则无所不为。且布施是六度之初行亦入四摄。何意为呵者。明非绝财施是不可为。但己财施为极故。净名致此呵也。其欲呵者即应早呵。所以既满七日方来呵者。财施虽不如法施。亦理非不修。若七日未满。则其所指无次第。所以须满七日方来呵也。就第二正出呵事中。开为五重。第一直举法施呵其财施。第二从我言居士以下。善得问法施。第三从法施会者以下。一往略举法施直答其问。第四善得复问法施体相。何谓也是。第五从谓以菩提以下。广列法施体相。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者。明不应三年聚财七日行施。此句正非其财施。当为法施之会者。明法施始有资神益解。终得微妙极果。此句劝法施。何用是财施会为者。结财施不应为也。我言居士何谓法施之会者。第二善德问法施。从法施会者以下。第三一往略举法施直答其问。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者。明法施不同财施有四劣之异。一言宣唱。有识同闻各各得益。远资法身慧命。是名法施会者。结法施。何谓也者。第四善德复问法施体相。上虽闻法施最胜一时同益。而未闻其体相。故今复间其体相也。或云。此言何谓也者。非善得语。此是净名将欲广明法施之相故。更自立问何谓也。从谓以菩提以下。第五广明法施体相。就中即有二。第一正明法施体相。第二从如是善男子以下。结劝法施。就第一正明法施体相中。即有三十二句分为二。第一初十七句明自行。第二从于身命财以下十五句明外化行。谓以菩提起于慈心者。解有二种。一云。欲化众生令得菩提果者。应起慈心。二云。若见前人欲以菩提乐施众者。教化令起慈心。下诸句亦然。随欲可用。以救众生起大悲心者。明拔苦必以大悲。以持正法起于喜心者。言嫉妒能障诸善。故应起喜心。以摄智慧起于舍心者。智慧是无相之真解。若非舍心则正智无由可摄。故起舍心。以摄悭贪起檀波罗密者。教令起布施行。以化犯戒起尸罗波罗密者。教应起持戒行。以无我法起羼提波罗密者。若非忍则存彼我不能平心。故起忍。以离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罗密者。言能不存身心。必由精进而得。或云。若存身心则精进不成。以菩提相起禅波罗密者。菩提果必由禅定而得故。以一切智起波若波罗密者。一切智是果。波若是因。明果智必由因解而成。教化众生而起于空者。虽欲化物。若不由空则化存偏故。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者。言有无并用万事备成故。示现受生而起无作者。无作是空。即同上句。护持正法起方便力者。正法如来劝诫二教。与理不违故称正。为物作则故言法。若非方便无以护通正法故。以度众生起四摄法者。四摄为化物之要行。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者。可知。从于身命财以下。第二明外化行。于身命财起三悭法者。舍烦恼身命财。修法身·慧命法财也。于六念中起思念法者。于戒·施·天·佛·法·僧思念不忘。于六和敬起质直心者。身·口·意为三。四时得重养与人共之。五持戒清。六修漏尽慧。若行六即与物相和而有敬。非直心无以具六法。正行善法起于净命者。明若欲正行善法。不以邪心为命。故云起于净命。如法得财为净命。心净欢喜近贤圣。即令人心净和悦。近愚即生忧苦。不憎恶人起调伏心者。若能自调伏心。即三毒不起故不憎恶人。以出家法起于深心者。出家难事。薄心非成。故起深心。以如说行起于多闻者。虽欲如说行。若不多闻无由得故。以无诤法起空闲处者。空闲能无诤故。趣向佛慧起于宴坐者。非定心无由向佛慧故也。解众生缚起修行地者。若自行不能。安得济众。以具相好及净佛土起福德业者。非福德非可得成故。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智业者。不修因中智业。无由得佛果。此句据有为明。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者。据空为明。欲得佛果亡想真解者。必须因中修慧业而得。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业者。唯善能遣诸恶。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助佛道法者。佛道法者大乘无漏之法。从如是善男子以下。广明法施中第二结劝法施也。就中自有二。第一结。是名法施之会是。第二从若菩萨以下。劝明内得大施主之称。外为一切作福田。所以法施宜修也。从世尊维摩诘以下。释辞中第三因呵得益。就中亦有二。第一明时众得益。波罗门众中二百人皆发菩提心是。第二从我时心得清净以下。明善德自得益。就中亦有三。第一直言自得益。我时心得清净是。第二以三业赞。叹未曾有口业。礼足身业。若非内意身口二业无由可发。故知意业亦并也。第三从即解璎珞以下。以财报恩。就中亦有六。第一明即解璎珞报恩。第二明净名不受。不受意有二。一须得施主意。二应任受者之怀。第三善德请受。示其施意任受者怀也。从我言居士以下是。第四明净名受璎珞善为财施。上既言财施不如法施。而今善德犹以财施净名。净名亦受者。欲令净名复显善为财施之义。使亡时众不平等之心。何则如来既是可敬之最。乞人是可爱之极。尊卑虽殊。生福不异。故分为二。一分奉如来。一分施乞人。若尔如来即无尊可多奉。乞人无卑应少施。虽复财施。若能如是上下平等者。可言善为财施。非但显施。即现净土佛身。及种种庄严之事者。欲表若能平等作财施者。终必得如是之报也。璎珞变成四柱宝台者。表行满成佛四等普覆四生。四面不障碍者。表四辨化物无妨碍也。从时维摩诘以下。第五更举财施弘通法施。即有五句。

    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者。举下齐上明平等。言爱乞人等佛上敬心重。等于大悲不求果报者。举上齐下明平等。言敬佛等乞人上悲心重也。是则名曰具足法施者。结也。从城中贫人以下。

    第六明贫类见闻净名神力所变及其所说发心得益。故我不任诣彼问疾者。辞中第三结不堪。从如是诸菩萨以下。品中第二总结不堪也

    维摩诘所说经疏中卷(终)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