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维摩诘经疏卷第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上宫皇御制

    文殊问疾品第五上来虽复命五百声闻八千菩萨。各陈昔日受屈皆辞曰不堪。一无欲往。故不成问疾。但至此文殊奉旨即就方丈。正陈佛意方成问疾。故因为品目也。从此品以下。入见阿閦佛国品讫其事讫已还复本处举众皆见以来。经三段中第二正说也。就中开为二。第一从此品以下讫香积品凡有六品。明净名正在方丈之内。自宣不思议权实二智之理化三根人。第二从菩萨行品以下。入见阿閦佛国品讫举众皆见以来。明从方丈就于庵罗。与佛共明种种妙法证成方丈不思议之说也。一云。正说唯在初六品。从菩萨行品以下。为流通说也。而至处当释。就第一净名正在方丈化三根人中自有三。第一问疾与不思议二品化上根人。第二观众生与佛道二品化中根人。第三入不二法门与香积二品化下根人。就第一举二品化上根中亦有二。第一问疾品中。人则唯净名一人。事则唯现疾一事。故名为略明不思议。第二不思议品中。人则诸佛菩萨皆现。事则广明种种不思议之事。故名为广明不思议也。上根之人闻此广略二说。生信益解。改凡成圣。一云。就第一正在方丈宣不思议中。但开为二。问疾一品略明不思议。不思议品以下五品广明不思议也。五品即因上事而来故分文。亦即当品而释也。然今据前释而述也。就此问疾品。初开为二。第一从初讫更不可见。名问疾缘由。第二从且置是事以下。正明问疾。就第一问疾缘由中。亦开为六。第一佛命。第二文殊奉旨。第三从于是众中以下。明大众愿与文殊共往。第四从于是文殊以下。文殊与大众共入方丈。第五从尔时长者以下。明净名知文殊与大众俱来。空其室内。第六从维摩诘言以下。明净名与文殊略申宾主之礼。往伏除疑。第一可见。就第二奉旨中亦有二。第一先叹净名难酬之德。第二从虽然以下。正明承旨可往。就第一叹难酬中。亦有二。第一总叹。彼上人者难为酬对是。第二从深达实相以下。举法门别叹。就中有九句分为三重。第一初四句据四辨为叹。第二有四句就杂门作叹。第三有一句举二智结叹。深达实相者。义辨。真理绝伪超于有相。故称实相。善说法要者。辞辨。辨才无滞者。乐说辨。智慧无阂者。法辨。从一切菩萨以下四句。第二就杂门为叹。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者。善达因地一切诸行。诸佛秘藏无不得入者。明善达果地所说十二义也。肇法师云。近知菩萨之仪式。远入诸佛之秘藏。秘藏谓佛身佛身口意秘密之藏。此二句困果相对。明困果之理无所不达。降伏众魔者。明降四魔也。此句叹其刚用。亦可。外化行。游戏神通者。乘于五通化物适意。即义同游戏。此句叹其柔用。亦可。自行。此二句刚柔相对。明刚柔之义无所不能。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者。第三举二智结叹。慧者实智。方便者横智。明能具此二智故。上所叹诸德亦悉清。从虽然以下。奉旨中第二正明承旨可往。第三第四可见。

    但就第五明净名知文殊与大众来空其室内中自有二。第一明净名空其室内以为论端。第二从既入其舍以下。明文殊见室空。夫论现疾之情。欲令新学菩萨虽遇疾患。而起大悲安心化物莫有惓废。空其室者。正为欲遣众生是非之惑。而就别为论。因空室生五事。由现疾生六论也。因空室生五事者。第一文殊见室空问净名。居士此室何以空。净名答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非但我室。第二文殊问。何无侍者。净名答言。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第三身子见室空作念。此诸菩萨大弟子等当于何坐。净名知意。先举至理呵不应求坐曰。唯舍利弗。为法耶。为床坐耶。即借坐于灯王。仍广明菩萨种种不思议之理也。第四普现色身菩萨见室空问净名。居士父母妻子及诸知识悉为是谁。象马车乘奴婢仆使皆何所在。净名答言。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即广显大士种种之行。第五身子见室空作念。日时已室。此诸菩萨当于何食。于是净名知意。先以八解脱为呵曰。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即请饭香士。以一食充满一切。因显种种作佛事之义。因空室生五事略如是。由现疾生六论者。第一文殊问言。居士此疾何所因起。净名答言。菩萨病者以大悲起。第二文殊问言。居士此疾其生久如。净名答言。从痴有爱。即我病生。第三文殊问言。居士此疾当云何灭。净名答言。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即我病灭。第四文殊问。居士此疾为何等相。净名答言。我病无形不可见。第五文殊问。菩萨云何慰喻有疾菩萨。净名答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等义而可慰喻。第六文殊问言。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净名答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先应令识病因后教作观。因疾生六论略如是也。而文殊普现发口显问。舍利弗但念而已者。二大士与净名同是大乘。所以若心有怀即便发口相问无所惭也。但身子既为小乘。于诸大士即进退难便。所以不能发口。但念而已也。从时维摩诘以下。第六略申宾主之礼。就中亦有二。第一主先赞宾。第二从如是居士以下。宾谦答。就第一主赞宾中。自有二意。一善来文殊师利者。直赞来。当物机必有深益。去来者向背为语也。从方丈望庵罗为来。从庵罗望方丈为去。不来相而来者。实中为论。庵罗一涉即谢不至方丈。故云不来相。而假中作论。庵罗一涉相续不灭来至方丈。故云而来。二不见相而见者。亦实中作论。庵罗文殊即谢。无至方丈可见。故云不见相。而假中作论。庵罗文殊相续不灭。即至方丈而得见。故云而见也。此二句赞来不存相也。从文殊言以下。第二宾谦答。就中亦有二。第一直述。第二释述。如是者。明居士所言理无非是。若来已更不来者。若假中来竟者。实中更有不来也。若去已更不去者亦同次应有若见已更不见。但文略耳。从所以者何以下。第二释。标疑云。所以去来无定者何。来者无所从来者。假中来者实中为论。庵罗之涉即灭于庵罗。方丈之涉只生方丈。故云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者。假中去者实中为论。庵罗文殊自灭于庵罗。不去至方丈。故言无所至所可见者。假名道中庵罗与方丈有相见之义。而实中为论。庵罗见即灭不至方丈。彼此各生各灭。文殊无能见之义。净名亦无所见之功。故云更不可见也。从且置是事以下。第二正明问疾。就中亦开为三。第一先传佛问意。第二从居士是疾何所因起以下。陈其私怀。第三从说是语时以下。时众得益也。且置是事者。将欲传佛相问故请止初论也。从居士以下。正传佛相问。即有三问。一居士是疾。宁可忍不。二疗治有损。三不至增乎。世尊殷勤致问无量者。仍传如来深意。言非但问此三句。大悲无极广问一切。从居士是疾以下。第二陈其私怀。就中亦开为二。第一只就方丈内事作论。第二从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慰喻有疾菩萨以下。泛为外诸新学菩萨作论也。就第一只就方丈内事作论中。亦开为三。第一因病作论。第二从文殊师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以下。因室空作论。第三从居士所疾为何等相以下。因疾寒热相作论。就第一因疾作论中亦有二。第一文殊以三事问净名。第二净名答其三问。三问者。一问。居士是疾何所因起。此句问其起疾之因。此是因疾生六论中第一论。二问。其生久如。此句问其得起病日数久近。此是因疾生六论中第二论。三问。当云何灭。此句问疾见差迟速之期。此是因疾生六论中第三论。就第二净名答三问中亦有二。第一先答后二问。第二从又言是疾以下。追答其第一问。就第一先答后二问亦第三。第一正答后二问。第二从所以者何以下。双释。第三从譬如长者以下。寄譬重显答意。上第二问云其生久如今答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者。言众生由有痴爱实病用感菩萨。故菩萨亦有应病。上第三问言当云何灭。

    今答言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者。明若众生用感菩萨痴爱实病灭。则菩萨应病亦随灭也。从所以者何以下。第二双释。标疑云。所以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众生病灭则我病灭者何。菩萨为众生痴爱实病故入生死。有生死则菩萨亦有应病。故云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且众生痴爱实病灭。则菩萨亦无余病。故云众生病灭则我病灭。从譬如长者以下。第三寄譬重显答意。即开合有二。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者。显上从痴有爱则我病生。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者。显上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第二舍可见。从又言以下。答三问中第二追答第一因起问。又言是病何所因起者。牒上语。菩萨病者以大悲起者。正答其问。明若非妙本大悲则应病亦无由起。故云以大悲起也。就中略举五幡问答作料简。第一问者。文殊问疾本在佛命。而今净名何故不答佛问。唯答文殊私问耶。不答佛问略有三意。一者必方丈事毕。净名与文殊共就如来当面敬答。故此不答也。二者文殊传佛命次即陈私问。无间答佛问。故亦即不答也。三者实而为论。虽命文殊私问。即是佛问。何则上既云世尊殷勤致问无量。文殊即领此意而问。则此中文殊所问无非佛意。所以净名亦不别答也。第二问者。上三问中先问起病之因。何今答中先答后二问耶。释曰。大众未明菩萨之病但应非实。若即先答第一因起问曰菩萨病者以大悲起者。则便谓菩萨犹有实病以大悲起者。是以先答后二问曰菩萨本无实病唯有化物应病者。众生因此方悟若尔菩萨病者但应非实。即次明菩萨病者以大悲起者。使悟众生实病因痴爱而生。菩萨应病以大悲而起。所以先答后二问。后答第一问也。第三问者。然则文殊应先问第二其生久如。第三当云何灭。而文殊未达此义故。犹先问因起耶。而既云维摩诘文殊同是已登正觉之大圣也。岂复方有胜负之异也。释曰。何其不达而文殊先问因起者。欲显大悲是菩萨万化之元。净名先答后二问者。欲显大士之病唯应非实。若文殊不先问因起。则无由显大悲是菩萨万化之元。净名若不先答后二问者。亦无由显菩萨之病但应非实。是盖二圣同达当时之宜互相出之耳。第四问者。如言大士本无实病但为物病者。亦可因痴爱而起用答第一何所因起问。何不犹言因痴爱而起也。释曰。众生有痴爱实病以感菩萨。菩萨有大悲心故亦有应病。然则立于应病望众生痴爱。既为远缘。但菩萨大悲既亲。所以今取亲作因用答第一因起问也。第五问者。菩萨有大悲心故亦有应病者。则应菩萨应病从有大悲而生。用答第二其生久如问。何故不然也。释曰。不得。何则既云大士本无实病。唯有化物应病。所以答云从有众生痴爱实病则我病生也。所以亦差必须众生痴爱实病灭也。若言从大悲而生。以答第二其生久如问者。大悲则菩萨自事故。病亦自生非由物感。若尔则但为物病之旨不知所在也。且大悲无无时故。则应常日寝床。而大悲虽常亦不恒寝。所以不得言从有大悲而生也。或解言。三问中先答后二问者。病本为物。所以欲先显为物之意故先答屯。亦可。有迹必有本。有本未必有迹。所以先答迹也。答第二问其生久如曰从痴有爱则我病生者。明由众生有痴爱烦恼得生死病以感菩萨。菩萨以有大悲故。应同其病。明众生痴爱无始故。菩萨大悲病亦无始也。答第三问当云何灭曰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者。明众生既无尽。我病亦何时灭。此明病无终也。此是旧义所须。推寻此释。直言众生痴爱实病无始终故。菩萨大悲应病亦无始终也。而新义又释曰。夫众生实病凡有二种。是故菩萨应病亦从有二。一者生死烦恼常病。为此菩萨亦有入生死大悲常病。二者须现寝疾所得除灭痴爱别病。为此菩萨亦有现寝别病。若以通入生死常病为论。亦复可然。而今所问者。但是现疾可灭痴爱别病。非问通入生死大悲常病也。何则若是入生死大悲常病故须现寝床者。则诸圣皆应寝床。岂独净名。且若是大悲常病者。只是净名亦应恒日常卧。而或有不寝。且必是常病无始终者。寄譬结答。岂可言其子病愈父母亦愈也。世子病必有愈时。而未闻旧义穷释。但私怀者。亦可。恒日常寝绝不寝。亦可。诸圣皆寝。只一净名犹不寝。何则寝与不寝岂是圣人自有。是必众生感机不同故然。若见净名病愈起行。而或见犹寝床者。是则所谓恒寝亦绝不寝也。且若有缘则诸圣皆现寝。无缘只净名亦不寝。众生亦有见诸圣皆寝。或见唯净名寝绝不寝。岂有定哉。以此为推。众生痴爱实病无始终故。菩萨大悲应病亦无始终者。无可慊也。从文殊师利言以下。论方丈内事中第二因空室作论。就中自有二。第一明文殊问净名。第二净名答文殊问。就第一文问中。自有二问。一问此室何以空。问意者。既为白衣。应有事业。且身居疾。应须供养之具。而今室内悉无所有故致问也。此是因室空生六论中第一论。二问何无侍者。问意者。亦居疾之时。必须看养。而今都无侍者故问也。此是因室空生六论中第二论。第二净名答中亦有二。第一答其室空问。第二答其何无侍者问。就第一答室空问中亦有二。第一举理空正答。第二从又问以何为空以下。举六幡问答往伏除疑。第一正答。维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者。明诸佛国土本来即空。宁复问此室空。问以事空。答以理空也。就第二举六幡问答往伏除疑中亦有二。第一切三幡明境空。后三幡明智空。第一问以何为空者。室以无物故空。今诸佛国土现见诸物。以何义说为空耶。答曰以空空者。明以真谛空故说为空也。又问空何用空者。若诸佛国土本来即空。直置自空。何用空室方明空耶。答曰。真谛以无分别故空。欲显无分别空故须空室也。若欲显真谛空故须室空者。则真谛空室空有二空故。又问。空可分别耶。真谛之理绝于分别故。答言。分别亦空。然但旧解小异。以何为空者。为是理空。因室空事空耶。答曰以空空者。明是理空故以空智来空。上空是境空。下空是智空。又空何用空者。明理自是空。何假空智耶。答曰以无分别空故空者。明理非假智。然非智无由可见。故以无分别空智来乃得此空也。智是有法。空是无法。便有二相可分别故。问空可分别耶。空中都无二相可分别。故云分别亦空。从又问以下。第二举三幡问答明智空。又问空当于何求者。恐惑者见二大士善谈空义。便谓空义在正不在邪。则此空智只应就二大士可求。故又问此空智当于何求。答曰。六十二见举体即空。于中可求也。既云空中可求。则无可求明矣。而物谓然则只应就外道可求。故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也。答曰。诸佛解脱空不异六十二见空。于中可求也。而物又计然则只应就诸佛可求。故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答曰。众生心行空亦无异诸佛解脱空。于中可求也。穷上极下及以中间。无相平等都无异相。若欲求正智。只应就此平等空中可求也。一家以互无解释。明六十二见中求正智不可。喻如无相中无智可得也。私怀。空智只就此三境举体即空可得也。从又仁所问以下。答第二何无侍者问。就中亦有二。第一正答。第二释。又仁所问何无侍者者。牒上问。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者。侍以伏从为义。众魔外道皆从我化。故云皆吾侍也。第二释。所以皆吾侍者何。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教令入道。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不动化令从己。故云皆吾侍也。从文殊师利言以下。只就方丈内事作论中。第三因疾相作论。此是因疾生六论中第四论。就中即问答为二。问言居士所疾为何等相者。寒热羸疲为病相。故问以何为相也。一云。四大之中为何等相也。第二净名答自有三。第一直言无病相可见。第二从又问此病身合耶以下。有二幡问答往伏除疑。第三从而众生病以下。结无病相。我病无形不可见者。病体即空。无病故无形状可见也。一云。法身之地本来无病相可见也。第二往伏除疑。又问此病身合耶心合耶者。或闻我病无形不可见。便谓别有一病无形不可见者。故问此病身合耶心合耶也。答曰非身合身相离故者身即空也亦非心合心如幻故者。心亦空也。明身心既空。无病可合也。一云。物疑病相微细与身心合故不可见。故问身合耶心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离故者。明法身已离身相也。亦非心合心如幻故者。明智无相也。肇法师直云。物闻我病无形不可见。便谓心病无形故不可见。身病微细故不可见。故为之生问也。答意同前。第二问。四大之中何大之病者。物疑犹是四大之病而不可见。故问四大之中何大之病也。答曰非地大者。地体即空也。不离地大者。明地外亦空也。余三大类此皆尔也。一云。四大是疾病之本故。更别问。故答曰非地大者。明法身非地大也。亦不离地大者。应病不离地大也。从而众生病以下。第三结无病。亦可。结法身无实病相可见。从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以下。文殊陈其私问中。第二泛为外诸新学菩萨作论。就中亦开为二。第一明慰喻。第二明调伏。然慰喻是外化行。调伏是自行。何则文云菩萨云何慰喻有疾菩萨。调...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