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篇 晚周文学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一章 楚辞之起源

    春秋以前,我国文学为四言诗,所谓《三百篇》是也。春秋以后,南方文学勃兴,是为楚辞。楚辞者,诗之变也。刘勰曰: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固已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岂去圣之未远、而楚人之多才乎?又曰:楚辞者,体漫于三代,而风雅于战国。乃雅颂之博徒,而辞赋之英杰也。《文心雕龙·辨骚》。盖自春秋以还,诗人不作。楚承南音,代以骚体。屈原始创,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踵其余绪,作者渐夥。荀卿北方大儒,宦游于楚,曾为歌赋以遗春申君。今所传《赋》篇及《成相辞》亦风骚之流也。故骚赋起于战国,而作者则悉为楚人。以时言则上继葩经,以地言则划分南北,其变迁之迹至显。今述其缘起如下。

    一、关于北方文学者 《汉书·艺文志》曰: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又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也。春秋之后,周道寖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谕。咸有恻隐古诗之义。班氏谓辞赋之起由于聘问歌咏之事废,极为有见。考春秋时行人往来,辞命为先。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子产有辞,诸侯赖之”是也。顾欲善其辞命,厥惟学《诗》。故孔子以诵诗专对并举。观《左传》所载诸侯聘会宴燕享之时,必借赋诗歌诗以为周旋酬酢之助者,不可胜数。其最著者,如襄公二一七年《传》: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赋《草虫》,伯有赋《鹑之贲贲》,子西赋《黍苗》,子产赋《隰桑》,子太叔赋《野有蔓草》,印段赋《蟋蟀》,公孙段赋《桑扈》,举座无不赋者,可谓极一时之盛事矣。又如昭公十二年《传》,记宋华定来聘,为赋《蓼萧》,弗如,又不答赋,昭子谓其必亡。而襄公十六年《传》:晋侯与诸侯宴于温,使诸大夫舞,曰:歌诗必类。齐高厚之诗不类,荀偃怒,曰:诸侯有异志矣,使诸侯大夫盟高厚,高厚逃归。盖尔时赋诗歌诗之重要如此。楚本后起,文化较低,北方诸侯皆夷之。及其盛也,与中土交际渐繁,聘会渐多,感实用之需要,受大学之熏陶,遂不得不研习《三百篇》,而同化于诸夏矣。故《左传·文公十年》,楚子舟引《大雅·烝民》及《民劳》。宣十二年,叔孙引《小雅·六月》,楚子引《周颂·时迈》。成二年,申叔跪引《卫风·桑中》,子重引《大雅·文王》。襄二十七年,薳罢如晋,赋《既醉》。昭三年,楚子享郑伯,赋《吉日》。昭七年,芊尹无宇引《小雅·北山》。昭二十三年,沈尹戌亦引《文王》。二十四年,又引《大雅·桑柔》。而昭十二年《传》,子革且引逸诗《祈招》以谏,此皆楚人通达《诗经》之证也。故骚体文中,每句用一兮字,此种形式亦出于诗。而屈子《天问》且纯为诗之遗体。考《诗经》泰半皆黄河流域产品,然则谓楚辞之起原,实受北方文学之影响也何疑。

    二、关于南方文学者 《诗》三百篇无楚风,然江汉之间,皆为楚地。《汉广》、《江沱》诸诗,列于二《南》,《汝坟》在河南之南部,地与楚境相近。《野麕》之白茅本亦楚产,即《左传》所谓包茅,可知亦为南方诗歌,是《诗》无楚风,而实为风首也。《汉书·地理志》陈国今淮阳之地,盖古豫州之东南,而今河南湖北及安徽一部之地。则诗中之《陈风》,亦当属之南方。春秋末楚灭陈有其地,又悉兼并其附近诸小国。故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楚境既广,故其时南方诸国之文学亦遂占而有之。蕴蓄既久,华实斯茂。迄于战国,楚辞崛起,有由来矣。又老子亦楚苦县人,其所著《道德经》五千言,虽非文学作品,然《道德经》中多为韵文,且其形式亦与楚辞之《九歌》相同。例如十五章云: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此类哲理诗。极似骚体文之先驱。特其兮字之位置微有不同,遂觉音节稍促耳。此外南方诗歌之散见于古籍者,有《说苑·至公》篇所载之《子文歌》,颂楚令尹子文刑其族人事。《正谏》篇《楚人歌》,咏楚庄王纳诸御已之谏而罢筑层台事。《新序·节士》篇之《徐人歌》,咏吴公子挂剑事。《论语》有《楚狂接舆歌》,《孟子》有《孺子沧浪歌》。《左传》有公孙有山氏之《庚癸歌》。皆古南方诗歌之可信者。形质虽极幼稚,然其胚胎楚辞之功则甚著。其尤者为《说苑·善说》篇之《越人歌》。歌曰: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按此诗原文不可晓,本越方言,译为楚文如此。据《说苑》此诗当在楚康王时。前五五〇顷。词旨委婉,音韵悠扬,若就形式观之,骚体文之成立固远在屈宋之先矣。

    三、关于楚国者 楚辞之发生与楚地关系最深。约言之,可分为三种。《汉书·地理志》曰:楚人信巫鬼而重淫祀。《匡衡传》谓陈夫人好巫鬼而民淫祀。《地理志》亦谓陈太姬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好五鬼。《陈风》所称击鼓于宛邱之上,婆娑于枌树之下。盖陈太姬之遗风也。而《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有巫门、巫里、巫山、巫城等名,则是时南方诸国巫风之盛可知。其后吴并于越,陈、越又先后灭于楚。故此风遂以楚为最盛,而其影响于文学者亦最大。盖巫觋唯一之任务为司祭祀,祭祀必有祈祷,祈祷必用祝辞与歌舞,祝辞所以为已,故诗歌兴焉。歌舞所以为神,故音乐舞蹈兴焉。斯时文学虽为宗教附庸,久渐蔚为大国。故迷信之风愈炽,文学之材料愈多。当此文学尚未完全脱离宗教之际,楚地沅湘之间,即有《九歌》之产生,专咏灵巫祭神歌舞之事。王逸曰: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出见俗人祭礼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楚辞章句·九歌》序。王氏虽误认《九歌》为屈原所作(详后)。然其说明楚辞与宗教之关系固甚了然矣。《吕氏春秋·侈乐》篇云:楚之衰也,作为巫音。此其关于民俗者一也。先秦之世,各国风谣不同,音乐亦异。风谣之播于声音者为土乐,土乐又影响于文学。此在诸国然,而楚为尤甚。按《左传·成公九年》传云:晋侯观于军府,见锺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与之琴,操南音。文子曰:楚囚,君子也。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又襄公十八年《传》云: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夫曰南音、曰南风、又曰土风,则楚乐必异乎北方之撰也。《汉书·礼乐志》谓房中初乐为楚声,盖本其调以制曲耳。楚为南方大国,楚声即可代表南方之音,故又曰南音,或曰南风,名异而实同也。又按《吕览》载涂山氏女作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是南音者,兮猗之音也。《候人歌》者,楚辞之滥觞也,故楚辞即南音之文学,由《候人歌》以演进者也。《候人歌》既可取为乐歌,本《吕览》高诱注。则楚辞之起与音乐之关系深矣。尝疑楚辞本亦可歌,与《三百篇》同。盖谱诸管弦者为楚声著于竹帛者为楚辞。汉宣帝召九江被公诵读楚辞,或即与古者歌诗无以异。《隋书·经籍志》谓隋有僧道骞者,善读之,能为楚声,音韵清切。至唐传楚辞者,皆祖骞公之音。可知通楚声者,隋唐时尚有人焉。此其关于音乐者二也。刘勰曰:及《离骚》代兴,触类而长。物貌难尽,故重沓舒状。于是嵯峨之类聚,葳蕤之群积矣。又曰: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屈平所以能洞鉴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文心雕龙·物色》。王夫之曰:楚,泽国也。其南沅湘之交抑山国也,叠波旷宇,以荡遥情。而迫之以崟嵚戍削之幽苑,故推宕无涯,而天采矗发。江山光怪之气,莫能掩抑。《楚辞通释序例》。二氏论屈子文得江山之助,诚为卓识。盖文学与地理有密切之关系,非独屈子为然。所谓地理者,大之如五狱四渎,屴漂汩。小之如鸟兽鱼虫,飞走蠕动。可以拓作者之胸襟,增文学之资料。后世赋家极乐铺叙地理,凡山川形势、水陆奇珍,乃至一草一木之微,靡不描摹尽致者,乃《风》《骚》之舆台,得其一体以自广者耳。今楚于山则有九嶷南岳之高,于水则有江汉沅湘之长,于湖潴则有云梦洞庭之巨浸,其间崖谷洲渚森林鱼鸟之胜,诗人讴歌之天国在焉。故《九歌·湘君》一篇言地理者十九,而《九章·涉江》所纪,亦绝似山水之写真。虽作者非必有意铺陈,然使其不遇此等境地,以为文学之资,将亦束手而无所凭借矣。此其关于地理者三也。以上参看拙著《楚辞概论》。

    第二章 屈原

    屈原传略 屈原名平,楚之同姓也。据《离骚》自述,父名伯庸。又据“摄提孟陬”一语,其生平略可推定。盖楚宣王二十七年戊寅正月也。周安王二十六年,前三四三。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离骚》自述云: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怀王时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同列上官大夫心害其能,怀王使为宪令,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因谗于王,王怒而疏之,作《天问》。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绐怀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绝齐使。及索地不得,兴师伐秦,大败。自是楚国外交失策,时而联齐,时而联秦。秦昭王初立,厚赂于楚。楚往迎妇,见《史记·楚世家》。屈原切谏,不听。被放汉北,作《抽思》及《悲回风》。寻复起用,昭王欲与怀王会,原云: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竟死于秦。顷襄王立,以子兰为令尹。屈原咎其劝王入秦,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顷襄王怒而迁之于江南。作《离骚》、《思美人》、《哀郢》、《涉江》、《橘颂》等篇。是时楚时削弱,屈原不忍亲见宗国之亡,而又感于怀王反覆无常,客死归葬,复作《怀沙》、《招魂》、《惜往日》以揲哀思,卒自沉汨罗江以死。死时年约六十,盖我国一人格最伟大之文学家也。

    屈原作品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屈原赋二十五篇。今所传《楚辞》,屈赋具在,并无散佚。惟诸家对于二十五篇之数算法不同,异谶滋多。有以《离骚》、《天问》、《远游》、《卜居》、《渔父》、《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为二十五篇者,自王逸以来多主之。至删去《九歌》之《国殇》、《礼魂》而加入《大招》、《惜誓》者,则姚宽之妄断也。见《西溪丛语》。以《九歌》之《礼魂》为前十章送神通用之曲而加《招魂》一篇者,则王夫之之创说也。以《九歌》之《山鬼》、《国殇》、《礼魂》三篇合为一篇而更加《大招》、《招魂》二篇以足其数者,则林云铭之好事也。见《楚辞灯》。以《九歌》之《湘君》、《湘夫人》合为一篇,《大司命》、《少司命》合为一篇,余则与林说同者,又蒋骥之异说也。见《山带阁注楚辞》。凡此或删割臆断,或妄加伸缩,总由于拘牵艺文之目而起。今班志原目不可见,王氏《章句》二十五篇或即刘向旧本,则其说为最古,当亦较为可信。第自屈原之死,后人哀思者多,而西汉辞赋盛行,作者飚起。故其间摹拟相继,真伪杂出,相传既久,遂多疑误,故王叔师于《大招》、《惜誓》二篇之作者尚不能明也。以今考之,《九歌》为古代南方之宗教文学,决非屈子所自造。而《大招》模仿《招魂》,《远游》为汉人黄老思想,《卜居》、《渔父》疑均出于后人所依托。所谓屈原赋二十五篇,止《离骚》、《天问》、《招魂》及《九章》等篇为可信耳。而《九章》尚不免赝鼎羼入其间,又吾人所当审察而详辨之者也。参看《楚辞概论》。

    屈原与文学 屈子之文上溯《风》、《雅》,下开汉武。其《离骚》一篇,长二千余言,更七十余韵,为古今第一长篇之抒情诗。其词旨大抵源出于《九歌》,所谓美人香草,周游求女者,皆袭《九歌》遗意,以寄其缠绵往复之思耳。兹先略论《九歌》。以见《离骚》之所自出。按王逸序《九歌》,目为屈原所作,实则非也。例如《少司命》云:

    秋兰兮糜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夫人自有兮美子,荪何以兮愁苦。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荷衣兮蕙带,倏而来兮忽而逝。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至兮水扬波。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孔盖兮翠旍,登九天兮抚彗星。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又如《离骚》一节云: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知吾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本作恒,避汉文帝讳改。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吾人试以《九歌》与《离骚》等篇较,即可知其非一人之作也。盖九歌句法短促,每句皆用兮字,且悉位于句中。兮字下恒承以二字或三字短句,《国殇》、《山鬼》二篇全为七言,其构造为四三句法。此与《离骚》等篇之形式俱以六七字为句,每间句用一兮字于句末者,根本不同。《九歌》句法屈原《九章》中间用之。且屈原诸赋泰半皆有乱辞或少歌等,而《九歌》则始终为一整个短歌,与《离骚》、《涉江》、《哀郢》、《抽思》、《怀沙》诸篇大异。即就篇幅之长短观之,屈赋长篇多用短篇少。长者如《离骚》、《天问》多至三四百句,短者如《橘颂》,亦数十句。而《九歌》最长者如《湘夫人》止四十句,次则《湘君》三十八句,余或十余句二十余句不等,最短者如《礼魂》一篇仅五句,以视屈赋之回环往复,三致其意者,不侔矣。况《离骚》中所用字面显系暗袭《九歌》,而其神话之气味尤与《九歌》之宗教色采有关。予故谓《九歌》者,实《风》、《骚》间之过渡作品,屈赋之近祖,亦楚辞之先驱也。

    《史记》引淮南王《离骚传》曰:《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王逸曰:《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辞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楚辞章句·离骚序》。魏文帝《典论》云:优游按衍,屈原尚之。穷侈极妙,相如之长也。然原据托譬喻,其意周旋,绰有余度,长卿、子云不能及。而刘氏《辨骚》,尤极推崇。盖屈原文学之主干在是,楚辞代表之作品亦在是矣。故后人常称屈赋曰骚,称楚辞亦曰骚。昭明取以标目,彦和用以名篇,俱非专指《离骚》一篇言也。《史记》云:离骚者,犹离忧也。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夫屈原以旷代轶才,而又楚之懿亲,乃不见用于君,反获罪而窜逐穷荒,此固人情所不能忍者。故其文亦忧愁幽思,曲折回复,怨慕泣诉,迫于情之所弗容己,与乎世之无病呻吟者异也。世之读者,殆无不悲其遇,悯其志,感其词而竞为文以悼之。盖自贾谊、刘向、王褒、王逸以下,代不乏人。观扬雄吊屈原,作《反离骚》,投诸江流。又作《广骚》一篇,《汉书·扬雄传》。应奉著《感骚》三十篇,《后汉书·应奉传》。梁竦为《悼骚赋》,系玄石而沉之。《后汉书·梁竦传》。柳宗元贬永州司马,仿《离骚》数十篇。《唐书·柳宗元传》。而《世说》王孝伯且谓无事痛饮,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故陆放翁诗云:名士真须读楚辞。则其文之感人深矣。今观其文体在当时实一洗《三百篇》之面目,而开吾国文学上之新纪元,故其影响于艺林者亦最巨。约其特质言也:

    一、《离骚》固为一篇极长之抒情诗,然亦间兼叙事。其篇首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之初度兮,肇锡余之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此种自序体实为屈子所独创,故刘知幾曰:屈原《离骚经》,其首章上陈氏族,下列祖考。先述厥生,次显名字。自叙发迹,实基于此。《史通·序传》。按韦孟《讽谏诗》云:肃肃我祖,国自豕韦。扬雄《反离骚》云:有周氏之蝉嫣兮,或鼻祖于汾隅。灵宗初谍伯侨兮,流于末之扬侯。班固《幽通赋》云:系高顼之元胄兮,氏中叶之炳灵。庾信《哀江南赋》云:我之掌庾承周,以世功而为族;经邦佐汉,用论道而当官。凡此首陈世系,皆摹拟《离骚》者也。

    二、《离骚》自就重华陈词以后,设想渐奇。如言驷虬乘鹥,羲和弭节;饮马咸池,总辔扶桑;望舒先驱,飞廉奔属;鸾皇凤鸟之使,飘风云霓之御;叩帝阍,望阊阖;济白水,登阆风;求宓妃,见有娀;览观四极,周流上下。而曲终浪游昆仑一段,尤复恣意言之。此等幻想寓言,影响后世极大。秦汉以来之神仙思想,即其显著者也。近人廖平即据此疑《离骚》为秦博士所作。实非。即伪托之《远游》,司马相如之《大人赋》以及种种神怪小说,靡不出此。

    三、离骚中如女媭、灵氛、巫咸数段对话,已开《子虚》、《上林》诸赋问答之先声。而草木、鸟兽之侈陈,尤为汉赋之所祖。至其中多用双声叠韵之联绵字,如謇謇冉冉、緫緫、忽忽啾啾、领陆难、逍遥容与等词亦极为后之赋家所乐用。

    《天问》一篇王逸以为屈原放逐山泽所作,恐未可信。今观全文,绝无放逐痕迹。疑即上官夺稿,被谗见疏时之所作也。古籍湮没,文义多不可晓,柳宗元为作《天对》以答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