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八 周初文治之宏模及其文学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周之先曰弃,唐虞时为农官,号曰后稷。姓姬氏。其母曰姜嫄,相传为帝喾元妃。三传至公刘,虽在戎狄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民赖其庆,百姓多怀归之。周道之兴自此始。十二传,至古公亶父,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为薰育所逼,民怒欲战,古公不忍;遂去豳(一作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豳人举国扶老携幼以从。周室由是始盛。古公有少子名季历。季历生季昌,为殷西伯。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诸侯皆向之。纣囚西伯于羑里,寻释之。虞、芮争讼,求决于西伯;至周,见耕者让畔,惭而去。卒,谥为文王。子发嗣,以太公望为师,周、召为辅,率诸侯伐纣,破之于牧野,遂代殷而即位,都于镐京。分封宗室功臣,立五等之爵。封太公于齐,周公于鲁,召公于燕。当时列为诸侯者,凡兄弟十五人,同姓四十人,异姓二十余人。是为姬周开国之始。

    武王没,成王以冲龄践祚,叔旦周公为冢宰,摄政,召公奭为太保,辅焉。康王继位,召公复辅翼之。故成康两代,天下大治,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是为周之极盛时代。

    康王之子昭王,享国甚久,南游不返,周室始衰。传子穆王,好远略,周游天下,尤失诸侯之心。再传至懿王,戎狄之祸渐起。至于厉王,暴虐无道,为国人所逐,共伯和行天子事者十四年。(此从《竹书》)迨宣王立,四夷离畔,狁逼京师,王乃命尹吉甫伐狁,方叔讨荆蛮,召虎征淮夷,王乃亲征徐戎;以仲山甫辅政,周室德政。是为周之中兴时代。

    宣王之子幽王不道,嬖褒姒,世子宜臼出奔申。时犬戎猖獗,弑王于骊山下,郑桓公死之。宜臼嗣位,是为平王。东迁于洛邑,以避戎患,此西元前七百七十年事也。是为周之东迁时代。

    周自东迁以后,天子威严日坠,内则诸侯强横,互相攻伐;外则夷狄交侵,兵戎迭起。桓王一朝,鲁,卫,郑,宋,齐,秦皆弑其君,郑且射王中肩,楚则僭称王号,蔡杀陈厉公,齐杀鲁桓公。强国恣兼并之欲,下民兴靡骋之嗟,社会纷乱,至斯极矣。计自平王四十九年,迄敬王三十九年,(前七百二十二至四百八十一。)前后凡二百四十二年,是为春秋时代。

    敬王再传,至贞定王,三晋灭智氏。又再传,至威烈王,始命韩赵魏为诸侯。而田和亦篡齐自立。至安王末,韩赵魏共灭晋,分其地,与齐楚燕秦为七国。自是诸侯兼并愈亟,以迄于秦之一统,其间号为战国时期。

    周显王时,秦孝公用商鞅之法,始强盛。历慎靓王至赧王,秦益强。赧王五十九年卒。后七年,秦庄襄王灭东西周,遂亡。周自武王有天下,至赧王,凡三十四传,约八百余年。此其兴亡之大概也。

    后稷之生,有异闻焉。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忻然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牛羊腓字之。徙之山林,为人所收养。移至冰上,而鸟复翼之,得不死。姜嫄以为奇,遂长养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其事之诞,与简狄生契同。我国帝王之生,类有此等怪事,后人谓古人于其先或不知所出,或故表其异以为瑞征,则托而神之,理或然欤?《大雅·生民》一诗特咏其事,屈子《天问》盖尝疑之。惟《诗》称后稷儿时为游戏,即好树艺,长而耕稼,五谷丰收,则似可信。盖我国地理气候适宜,农事之发明甚早,后稷以来,殆已植农业国家之基矣。故其子孙世其官守,不失其业,卒以此大其宗,建其国,自西而东,代殷而有天下。其迁徙建国之经历,《大雅·绵》及《公刘》二诗言之最详。至其文明大启,乃在克商以后,其关系大抵系之周公。周公多材艺,吐哺握发,以待贤士。武王既没,周公辅成王,摄政七年,平武庚、管、蔡之乱,营成周之邑,体国经野,设官分职,制礼作乐,天下大治。由是文物彬彬大备。斯时我族文化之进步,乃突过前代矣;孔子所以称其郁郁乎文也。兹略述其大有关于文学者如次:

    1.《易》。《易·系辞传》云:“《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又云:“《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后人遂多谓伏羲作卦,文王作卦辞爻辞,孔子作“十翼”,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也。司马迁亦谓西伯幽而演《周易》,证以忧患之言,则卦爻二辞并为文王作矣。然验诸爻辞,多文王以后之事。“升”卦“六四”,“王用亨于岐王”。武王克殷之后,始追号文王为王。若文王作爻辞,不应王云。“随”卦“上六”之王用亨于西山,亦与此同例,又“明夷”之“六五”言箕子之明夷。武王观兵后,箕子始被囚奴,文王不宜豫言。又“既济”之“九五”言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说者皆云西邻谓文王,东邻谓纣。文王岂容自言己德,受福胜殷,抗君之国,而曰东西相邻耶?《左传》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云:“吾乃知周公之德。”周公被流言之谤,出居于东,亦得为忧患也。故马融、陆绩等并以为卦辞文王所作,爻辞则周公所作,与郑说异,此盖可从。(以上本孔氏《周易正义》)后儒强为之解,乃有岐山箕子之异说,不足信也。

    2.《书》。我国史官之建立甚早,迄于周而益盛,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内史、外史等目。《周书》者,史官之所记也。今《尚书》中所存数十篇,其与周公有关盖十余篇。按《史记·鲁世家》,武王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又按《书序》,武王有疾,周公作《金縢》。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诰》。成王归自奄,在宗周,诰庶邦,作《多方》。成王既伐管、蔡,以殷余民封康叔,作《康诰》、《酒诰》、《梓材》。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作《洛诰》。成周既成,迁殷顽民,周公以王命诰,作《多士》。周公相成王,召公不说,周公作《君奭》。成王即政,周公作《无逸》及《立政》。凡十三篇,而逸篇伪篇不与焉。虽曰史官记述,载笔或不必出于周公,然周公之言与事大抵在是矣。此外《逸周书》之《成开》、《作雒》、《皇门》、《大戒》、《周月》、《时训》、《月令》、《谥法》、《明堂》、《本典》、《官人》、《王会》等篇,并周公之遗训遗制可考者也。

    3.《诗》。周初有采诗之官,掌采民间歌谣;朝廷借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者也。(语本《汉书·艺文志》)故周之歌诗特盛,“三百篇”之所以兴,盖由于此。(说详下章)其与周公有关者,则《豳风·七月》一篇,序以为周公遭变,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鸱鸮》一篇,则周公救乱,遗成王之诗也;而《小雅·南有嘉鱼》下及《菁菁者莪》,《大雅·生民》下及《卷阿》十余篇,《诗谱》亦以为周公成王时之诗,其言近是。(《吕览·古乐》篇又以《文王》一诗为周公作。)至《周颂》三十一篇,虽不尽出周公,而《时迈》、《思文》二篇,《国语》明云周文公之颂矣。其中若《清庙》、《维天之命》、《维清》、《天作》、《我将》等篇,或祀文武,或郊天地,明堂象武之奏,受厘陈戒之辞,亦明为周初之诗。盖“周颂”者,周室成功,致太平德洽之诗,大抵周公摄政时之所制也。(参阅下章。)

    4.《礼》。《周礼》郑注云:“周公居摄,而作‘六典’之职,谓之《周礼》。”《礼记·礼器》篇:“经礼三百,曲礼三千。”郑注云:“经礼,谓《周礼》也。曲,犹事也;事礼谓《今礼》,其中事仪三千。”而《仪礼疏序》谓《周礼》、《仪礼》并是周公致太平之书。《周礼》国之大经,有关文事者较少,今勿具论。若《仪礼》十七篇,————吉礼三、凶礼四、宾礼三、嘉礼五、军礼皆亡。此五礼即周公所制。其间器物陈设之多,行礼节次之密,升降揖让裼袭之繁,可谓至矣。然三千之事,重在节文,故仪式所在,必有文辞以附之。其可见者,则《士冠礼》及《少牢馈食礼》中周公所制诸祝醮等辞是也。制礼作乐之实,于此征之。

    5.《乐》。今《诗》中“雅”“颂”之乐,颇有周公所手定者;故《庄子·天下》篇谓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吕览·古乐》篇亦谓武王命周公作“大武”。而《汉书·礼乐志》又谓武王作“武”周公作“勺”。按“勺”即《周颂》之《酌》,《序》所谓告成“大武”者。又《维清》奏象舞,即《左传·襄二十九年》季子观乐,见舞象者是也。《内则》所谓十三舞“勺”,成童舞“象”者,亦是也。盖“勺”“舞”“象舞”并周公所制,以颁行于成均者。而《周礼》又称大司乐以乐德、乐语、乐舞教国子(按乐舞中有“大武”),大师则教以“风”、“雅”、“颂”、“赋”、“比”、“兴”六诗,《乐记》亦谓以乐立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