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编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以功拜西域都尉。”按西域都护、西域都尉与西域长史,是否为一官之异名,虽不可知,但相信其职位必相等。疑晋之称长史者,注重屯田治民,盖沿曹魏之旧。张骏改为都护,或都尉,注重治军,故称营;营,军垒之号也。若然,是咸康元年为西域长史或都尉者为张植。又据斯坦因所获文书中,有“西域长史张君座前”之语注77。是否即为咸康元年之张植,抑为天锡朝西域校尉之张颀,虽不能判定,但由咸康元年至前凉末王之张天锡,西域仍继续设长史,或都尉,似可确信。若然,是楼兰故地之放弃,当在前凉之末,即公元376年也。至苻秦灭前凉,内地与西域交通移转于鄯善、车师,而此地遂荒废矣。

    (三)鄯善与中原三朝之交涉及其衰亡

    自苻秦灭凉,拥有凉土,兼制西域,西域诸国亦相率朝秦。《晋书·苻坚载记》云:“〔前秦苻坚〕建元十七年,车师前部王弥襀、鄯善王休密驮入朝,坚引见于西堂,悉依汉法。并请置都护,若王师出关,愿为向导”云云。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以骁骑将军吕光为使持节都督西讨诸军事;十九年春,兵发长安,加鄯善王休密驮使持节都督西域诸军事,车师前部王弥NDC21使持节平西将军、西域都护。是为鄯善与前秦关系密切之证。及苻坚败于淝水,领土瓦解,不复能控制西域。以〔西凉李箏〕建初二年(公元406年),鄯善王一度遣使贡献方物于西凉李箏,然亦无多交涉。〔北凉沮渠蒙逊〕玄始九年(公元420年),沮渠蒙逊率众攻敦煌,灭西凉,鄯善王比龙又入朝于蒙逊,西域诸国皆相率称臣。当五凉之互据甘肃也,拓跋魏亦雄张于山陕,渐次向西北扩展。时沮渠蒙逊拥有凉土,史称北凉。在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元公439年),魏太武帝破凉州,沮渠牧犍被执。其弟无讳奔敦煌。《十六国春秋》云:“真君初(宋元嘉十八年)无讳谋渡流沙,遣其弟安周西击鄯善,王比龙恐惧欲降,会魏使者至,劝令拒之,安周与战,连旬不克,退保东城。明年,无讳将万余家弃敦煌,西就安周,未至,鄯善王畏之,将四千余众西奔且末。其世子乃从安周,国中大乱,无讳因据鄯善。”时鄯善之北高昌,为凉州人阚爽所据。鄯善之东敦煌,为西凉后裔李宝所据。而柔然与魏,又雄强于东北外围。鄯善当南道之冲,为谋控制西域之势力所必争。时魏已拥有凉土。势必扩展至西域,乃必然之势也。无讳与魏为敌,魏决不使无讳安据要冲,亦为必然之势也。故无讳亦谋向西北发展,因谋攻阚爽,即率众从焉耆东北趣高昌。遂留屯高昌。无讳卒,其弟安周继据之。清光绪中,德国人奈柯克在高昌故城中,发见有沮渠安周造寺碑,及所写佛经注78,可以为证。则沮渠氏之王高昌,固有若干年矣。时无讳既去鄯善,而魏遂乘机而入。据《魏书·西域传》,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鄯善王阻隔交通,魏太武帝遣万度归讨之,擒其王真达,以韩牧为假节征西将军,领护西戎校尉鄯善王,以镇之,赋役其人民,比之郡县。鄯善遂为魏有。但魏虽平定鄯善,尚不及且末,故且末仍为鄯善王所据,及西魏大统八年(公元542年),其兄鄯善王米率众内附,而旧时鄯善领土,遂全入于魏矣。按史书记载称鄯善始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至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亡,共有国凡五百二十二年。

    附:鄯善与楼兰国都问题

    楼兰历史既如上述。至楼兰与鄯善之都城问题,因近数十年来,罗布淖尔遗址续有发见,关于国都位置问题,遂引起东西学者之注意。今据考古上之材料,参稽古籍,为之疏证如下。

    1.在南说

    此为斯坦因等所主张,日本人藤田丰八和之。据斯坦因《西域考古记》所述,在1907年1月,在密远西藏堡垒工作时,发现古西藏文书所记录之地名,有大纳布城、小纳布城。按大纳布城即若羌,小纳布城即密远,可证密远遗址,即为衘泥城旧址,“中国史书称此为鄯善的古东城”注79。按斯坦因氏所述“中国史书”,即指北魏时郦道元之《水经注》。郦注《河水篇》引《释氏西域记》云:“且末河东北流,径且末北,又流而左会南河,会流东逝,通为注宾河。注宾河又东,径鄯善国北,治伊循城,故楼兰之地也。……其水东注泽,泽在楼兰国北,衘泥城,其俗谓之东故城。”按且末河即今车尔臣河,东北流,与塔里木河会而东流,注宾河盖其末流也。其水由西而东,故先径鄯善国之伊循城,东至衘泥城注泽。斯坦因氏以今卡尔克里克附近之古迹,当汉之伊循城;密远旧址,当衘泥城。又以《水经注》有楼兰国北衘泥城之语,遂以衘泥城为楼兰旧都也。由是言之,是伊循城在衘泥城西,而衘泥城在东也。如此,则与《新唐书·地理志》所述不合。《新唐书·地理志》引贾耽《道里记》云:“又一路,自沙州寿昌县西十里,至阳关故城。又西,至蒲昌海南岸千里,自蒲昌海南岸,西经七屯城,汉伊循城也。又西八十里,至石城镇,汉楼兰国也。亦名鄯善,在蒲昌海南三百里。唐康艳典为镇使,以通西域者。”又敦煌写本《沙州图经》云“石城镇,东去沙州一千五百八十里,本汉楼兰国。唐贞观中,康国大首领康艳典东来居此城,亦曰典合城。”又云:“屯城西去石城镇一百八十里,汉遣司马及吏士屯田伊循以镇抚之,即此城也。胡以西有鄯善大城,遂为小鄯善,今屯城也。”如《图经》所述,除七屯城作屯城,西八十里作一百八十里外,余与《新唐书·地理志》大致相同。据上所述,是汉之伊循城,即唐之屯城,当即今之密远。唐石城镇即汉之衘泥城,当即今之卡尔克里克,若然,是伊循城在东,而衘泥城在西也。与《水经注》所述方位,完全相反。近日人藤田丰八作《鄯善国都考》,赞同斯坦因氏之主张,并引《魏书·西域传》“沮蒙安周退保东城”之语,谓即《水经注》之东故城,证明北魏时鄯善国都之伊循城,在衘泥城之西。《新唐书·地理志》及《沙州图经》颠倒东西位置也。按《沙州图经》及《新唐书·地理志》,并无石城镇为汉衘泥城之语。本楼兰国一语,乃泛指楼兰国境言。楼兰即鄯善未迁时之名,故《新唐书·地理志》有汉之楼兰国亦名鄯善之语,本非两国,故互举以言之。细审《沙州图经》之语,石城镇为唐上元二年所改,其城初置于隋,未久即废。唐贞观中,康国人康艳典重修筑,改名典合城,即今卡尔克里克附近之废墟是也。现地方人士在此城中,尝得陶器及开元钱,已证明为隋、唐时遗址。若指为楼兰国之旧都衘泥城,或为鄯善之伊循城,应有西汉遗物。今察无一见,可证非西汉遗址。且《水经注》明言泽在楼兰国北衘泥城,是城临泽旁,与《史记》“楼兰、姑师,临盐泽”之语相合。时泽在北岸,由今之地文学者,检查地形,及近今之水复故道,已可证明,则旧衘泥城亦应在此,不过尚未发见耳。若以衘泥城,当今密远,或卡尔克里克,相差数百里矣。至密远遗址,据斯坦因氏发掘报告,皆为公元后2世纪至4世纪遗物,正当鄯善隆盛时期。由上文所述鄯善历史,可以考见。《水经注》明言鄯善治伊循城,则以今之密远当古时伊循城,至为适当。据此,则《沙州图经》与《新唐书·地理志》所述,并无不合,与《水经注》亦无违反。斯坦因欲以密远与卡尔克里克,配合汉之伊循城与衘泥城,未免武断。而藤田丰八等,又欲以《水经注》之伊循城与东故城,配合唐之屯城与石城镇,亦陷于时空不相容之谬误,两者皆非也。

    2.在北说

    此说初起于德人卡尔·希姆来(Herr Karl Himly)及孔拉特(A.Conrady),盖斯文赫定在公元1900年时,赴西域探险,在罗布泊涸海之北部,发见遗址一区,在经度89°40',纬度40°30',掘获木简及文书甚多,交德人喀尔亨利及孔拉特研究,二氏据其所获文书中有楼兰字样,遂定此城为楼兰城。后斯坦因博士于1906年再往考察,又发现不少遗物,沙畹博士研究遗物,亦赞同孔拉特之说。1910年,日人橘瑞超氏至此城,获得西域长史李柏文书,又有“海头”字样,我国王静安先生合并研究,以此地非古楼兰,其地当前凉之世,实名海头注80。我检斯文赫定所获文书,有晋泰始字样,大部分遗物,皆在晋武帝以后,并无西汉时之遗物。王先生以此非古楼兰城,其说甚是。虽文书中有“楼兰马厉”、“楼兰国主均那羡”等语,然不能据此,即指为古楼兰国所遗留。因楼兰国虽更名鄯善,而楼兰地名之称呼并未废,在史书记载中,亦常称述楼兰字样,如上文所举《水经注》、《新唐书·地理志》,皆其类也。故不能以有楼兰字样,即定为即古楼兰国都。又查此地有西域长史李柏书,李柏为前凉张骏时之西域长史,则此地为晋、宋时,中原王朝之西域长史所在地。我上文已详叙述矣。故以赫定所得之晋、宋遗址为西汉时楼兰国都,亦难凭信。然楼兰国都在何所耶?

    按研究楼兰国都城,当有一先决问题。而时间与空间之配合,最为重要,盖鄯善国本名楼兰,近汉,当白龙堆。汉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因楼兰王不恭于汉,大将军霍光遣傅介子刺杀之,立尉屠耆为王,更名其国为鄯善,都伊循城。故欲论楼兰之国都,当在元凤四年以前遗址求之。欲论鄯善之国都,当在元凤四年以后遗址求之。两者虽同为一国,但论其都城,不可混为一谈也。其次,汉通西域,原有二道:一为南道,一为北道。楼兰当北道之冲,由李广利出兵大宛之路线,及《史记·大宛传》之记录,可为证明。皆为未迁以前之事,鄯善当南道之冲,由前、后《汉书·西域传》及《汉书·冯奉世传》“奉世送大宛诸国客,至伊循城”一语,可为证明。皆既迁以后之事。因此,则鄯善国都之伊循城,在南道;楼兰国都衘泥城,在北道,似无可疑。我在上文述及鄯善之伊循城,根据《沙州图经》、《新唐书·地理志》,及考古上之发见,定为即今之密远废墟,大致可以确定。若楼兰国都在今何所,今尚无适当遗址可以当之,但决在北道上。又本《史记》“楼兰、姑师,临盐泽”一语,决距罗布淖尔古海不远也。又按《水经注》叙述河水入罗布淖尔,分为两道。一为南河,注引《释氏西域记》云:“南河自于田于东北三千里至鄯善,入牢兰海。”一为北河,注云:“河水又东径注宾城南,又东径楼兰城南,而东注泽。”按南河最后所会之河为且末河,发源于阿耨达大山,流行于且末城之北,是南河当南道,东流入泽。北河最后所会之河,为敦薨水,即今焉耆河,发源于焉耆山,流行于焉耆之野,东径墨山国南,为孔雀河,东流注泽,是北河当北道。河水流行既分南北二道,则入海处亦当为南北两海口,则所径行之城市,亦必有在南北两面可知。北河流行于楼兰城南,而东注于泽,则楼兰城在北河之北可知。此由河流之经行,可以推知者也。密远既在且末河入海之南,是故以密远当伊循城,与《水经注》所述实为暗合。援例推之,则楼兰城当在北河之北,即今库鲁克河之北也。但尚未发见耳。我推测古楼兰之衘泥城,必距我在1931年所发见之古烽燧亭遗址不远,或在其西,是固待于后来者之探寻者也。

    (四)吐谷浑之侵入与隋、唐之经营

    约当公元5世纪之间,在中国西北部有一突起之民族,先吐蕃而进入西域者,曰吐谷浑。后魏神龟元年(公元518年),宋云往西域取经,过鄯善,称其城主为吐谷浑王第二子,则鄯善此时,已为吐谷浑王所并无疑。又考《梁书·西北诸戎传》,有吐谷浑者,弟嗣位,避之西徙。“西上陇,度襂罕,出凉州西南,至赤水而居之。其地则张掖之南,陇西之西,在河之南,故以为号。其界东至叠川,西邻于阗,北接高昌,东北通秦岭,方千余里,因姓吐谷浑,亦为国号。”按鄯善在于阗之东,高昌之南。今称北接高昌,西邻于阗,则鄯善、且末已属吐谷浑领土可知。又《梁书·高昌传》亦有南接河南之语,河南为吐谷浑王号,是与《西北诸戎传》所述相合。但吐谷浑自何时始侵入鄯善,则史无明文。《魏书·西域传》于阗条云:“太武时击吐谷浑,慕利延驱其部渡流沙,西入于阗,杀其王,死者甚众。”据《魏书·世祖纪》为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事。《宋书》亦有同样记载。《吐谷浑传》云:“宋元嘉十六年,改封慕利延为河南王。十九年,为拓跋焘所破,西奔白兰,因攻破于阗。”宋元嘉十九年,即魏太平真君三年(公元442年)。虽其年代微有差异,然必同记一事。按于阗在鄯善之西,白兰据丁谦考证,即今柴达木盆地,正当鄯善之南。与柴达木隔阿尔金山。然由柴达木至卡尔克里克,有大路可通行,谅古与今同。若然,则慕利延攻于阗时,必取道鄯善、且末,而西至于阗。《魏书》传中有“渡流沙”一语,其形迹至为显然。若然,则鄯善、且末之并入吐谷浑,始于慕利延,即(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三年,或六年事也。又按《魏书》(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平凉,(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沮渠无讳谋渡流沙,三年至鄯善,袭据高昌,六年魏遣万度归伐鄯善,擒其王真达,以其地为郡县。如慕利延在太平真君三年过鄯善伐于阗,则适当无讳据鄯善,时无讳势力尚强,拥有鄯善、且末、高昌,未必让吐谷浑通过。如过鄯善在六年,则适当万度归伐鄯善时,吐谷浑亦不敢经过。故慕利延之攻于阗,必不在太平真君三年或六年之间。鄯善之并入吐谷浑,决不在此时。又按《魏书》称,兴安元年(公元452年)拾寅始居伏罗川,时太武被弑,国内乱,无暇顾及西陲。故吐谷浑得乘机扩充其势力。是吐谷浑之兼并鄯善、且末,疑在魏文成帝兴安元年以后也。以后,魏与吐谷浑虽迭有攻战,然均不足以制吐谷浑之发展。至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伏连筹之子夸吕立,渐强盛。魏孝庄帝永安三年(公元530年),始称可汗,居伏俟城。史称夸吕所据,东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故夸吕时为吐谷浑最盛时期,而鄯善、且末为其服役久矣,故宋云至鄯善时,为吐谷浑王第二子所统也。历周至隋,其境宇均未有变更。《隋书·吐谷浑传》云:“隋炀帝时,伏允为铁勒所败,帝出兵掩之,伏允南遁,故地皆空。自西平、临羌以西,且末以东,祁连以南,雪山以北,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皆为隋有,置郡县镇戍。大业末,天下乱,伏允复其故地。……”按此为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事也。是大业四年以前,鄯善仍为吐谷浑所有,炀帝灭吐谷浑,置鄯善郡,统显武、济远二县,且末郡统肃宁、伏戎二县,与西海郡、河源郡,同隶雍州,此炀帝大业五年事也。隋并筑鄯善镇以镇抚之,所筑之城,即今所见卡尔克里克之遗址。是鄯善在隋时,一度为隋所并,及大业末,隋乱,而伏允仍居故土,鄯善仍为吐谷浑所统。至唐初灭吐谷浑,而鄯善遂内属于唐矣。《新唐书·吐谷浑传》云:“隋末慕容伏允寇边,郡县不能御。太宗初,屡侵掠,贞观九年,诏李靖、侯君集率六总管讨之,伏允西走图伦碛,将托于阗,会追及,伏允遂自杀。”可以为证。是吐谷浑拥有鄯善、且末,始于魏文成帝兴安元年(公元452年),灭于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约一百八十余年。藤田丰八以鄯善属吐谷浑,自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至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凡七十二年,实不止此数也。

    (五)康艳典东来与吐蕃之侵入

    据《新唐书·地理志》附贾耽《西域道里记》云:“石城镇,亦名鄯善,在蒲昌海南三百里,康艳典为镇使,以通西域者。西二百里至新城,亦谓之弩支城,艳典所筑。”(《新唐书》四十三下)有认为康艳典为康国人。伯希和于1908年,搜获敦煌千佛洞写经,得唐时《沙州志书》一卷,卷中有开元年号,盖为公元8世纪前半期所写。罗振玉影印入《鸣沙石室遗书》中,定名为《沙州图经》。后伯希和氏又得一写本,卷末附有《沙州都督府图经》卷第三,并附有永昌元年所录歌谣诸事。《图经》所记,为7世纪至8世纪时事,其中所记,大概为水道、堤防、驿站、学校、寺观、城隍、怪异等事,并附有蒲昌海石城镇将康拂耽延之弟地舍拨所上之申请书,其申请书所记之年号,为唐武后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伯希和氏作《蒲昌海之康居聚落》,推论康拂耽延为伊朗种人,姓康,盖古康居之简称,即今之撒马尔罕。与天宝二年入朝中国之石国王婿康染颠必有亲属关系。并推论蒲昌海之南,当时有一康居聚落居其地注81。按伯希和氏据《新唐书》中之康国即汉之康居,近人多有怀疑(参考白鸟库吉《粟特国考》)。至推论康国为伊朗种人,乃沿于康国即康居之后而来。但据《隋书·西域传》所述,称其王索发,冠七宝金花,衣绫罗锦绣白叠。其妻有髻,蒙以皂巾。丈夫剪发,锦袍。其服饰多与突厥同。又其王名代失毕,乃突厥语石王之义。代失读Tas,乃突厥语石也。毕读若Bi,乃突厥语王也。据此,是撒马尔罕之康国乃突厥人,而非伊朗人也。至少,其君主当为突厥人也。其后,斯坦因氏于1906年,又搜获敦煌千佛洞遗书,又得《沙州图经》断片。有云:“石城镇本汉楼兰国,贞观中,康国大首领康艳典东来居此城。胡人随之,因成聚落,亦曰典合城,其城四面皆沙碛。上元二年改为石城镇,隶沙州。”(此本跋尾,记唐僖宗光启元年十月二十五日,公元885年)是亦写于唐之后半期,据此断片与贾耽所记,大致相同。当为贾耽《道里记》所本。据此是康艳典之来,始于唐之初年。写本又云:“新城东去石城镇二百四十里,康艳典之居鄯善,先修此城,因名新城,汉为弩支城。又有蒲桃城,南去石城镇四里,康艳典所筑,种蒲桃于此城中,因号蒲桃城。”又云:“萨毗城西北去石城镇四百八十里,康艳典所筑,其城近萨毗泽。山险阻,恒有吐蕃及吐谷浑来往不绝。”(并见伯希和引)由此言之,是康艳典东来共筑四城。自且末之东,至蒲昌海,皆为康艳典所占据也。但其所居之人民,据其写本所云,有胡人,即泛指西域人。有吐蕃人,有吐谷浑人,不尽皆属康国人也。又斯坦因所获文书中,又有云:“纳职县下,大唐初,有土人鄯伏陀,属东突厥。以征税繁重,率城人入碛,奔鄯善,至吐谷浑居住。走焉耆,又投高昌,不安而归。胡人呼鄯善为纳职,既从鄯善而归,遂以为号耳。”注82按唐之纳职在今哈密附近,辟展之南,鄯伏陀疑为鄯善国之土人。又云属东突厥,则在唐初,鄯善又有东突厥人来居可知也。斯坦因又于1907年在密远西藏堡垒发见古突厥文字若干,后经汤姆生教授研究,指出有许多人名,大概是发给突厥士兵护照及通行证之类。可证突厥人曾一度在此作军事上之设施,且士兵亦多为突厥人。盖在隋、唐之际,突厥势力遍及新疆南北。高昌国曾受其官号注83。高昌与鄯善相接,则突厥势力及于鄯善,极为可能。但其统治阶级,则属于西突厥。据《新唐书·突厥传》云:“当隋大业中,曷萨那可汗降隋,国人不欲,乃共立达头孙为可汗,号射匮可汗,建庭龟兹北之三弥山,玉门以西诸国多役属之,以与东突厥抗。”按史称玉门以西,则鄯善当包括在内。是鄯善在隋、唐之际,即已役属于西突厥。又云:“射匮死,其弟统叶护嗣,是为统叶护可汗。统叶护勇而有谋,战即胜。因并铁勒,下波斯、罽宾,控弦数十万,徙庭石国之北千泉,遂霸西域诸国,悉授以颉利发,而命一吐屯监统以督赋入。”据此,是康国必已役属于突厥,故其子咥力特勒(勤)为肆叶护可汗,乃国人迎之康国者。及咥利矢为可汗,与西部乙毗咄陆可汗相攻战,分主东西,以伊犁河为界,伊犁河以东咥利矢主之,伊犁河以西咄陆主之,及咥利矢走死拔汗那,国人迎立毕贺咄叶护为可汗,建庭虽合水北,谓之南庭。据传所述,时龟兹、鄯善、且末、吐火罗、焉耆、石、史、何、穆、康等国皆隶属焉。时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事也,正值康艳典东来时。《新唐书·地理志》及《沙州图经》既已明言康艳典为康国人,康国既属西突厥,与鄯善同隶一庭,则康艳典东来,或受突厥王庭之派遣,东来鄯善作监统之官,且为驻屯军之首领者,故其士兵大抵皆突厥人。唐灭突厥,鄯善乃属于唐。改鄯善为石城镇,隶沙州,此上元二年事。故不能因康艳典为康国人,有一部分康国人在此地寄居,遂谓此地属于康国,而为康国之殖民地,是不可不辨。

    附:吐蕃与鄯善之关系

    自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灭吐谷浑,十四年灭高昌,以其地为西州,置安西都护府。高宗初,破突厥,西域诸国复属于唐。则鄯善亦当包括在内。而康国族人亦且归化于唐矣。但北方之突厥既去,而南方之吐蕃又来。据《新唐书·吐蕃传》所述,吐蕃本西羌属,原居河、湟、岷间,至弄赞时始强大。唐永徽初,弄赞死,钦陵当国,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残破羁縻十八州,率于阗取龟兹拨换城,于是安西四镇并废。诏薛仁贵等讨之,为钦陵所败,遂灭吐谷浑,尽有其地。按吐谷浑在隋、唐之际,包括有汉之且末、鄯善,上文已述及。此云尽有其地,则鄯善自在其中。吐蕃之由于阗取龟兹,陷安西四镇,亦必经过鄯善、且末,方能至于阗,是鄯善、且末在咸亨中,已一度陷入吐蕃。故《新唐书·吐蕃传》,称“仪凤、永隆间,其疆域东接松茂,南接婆罗门,西取四镇,北抵突厥,幅员万余里,汉、魏诸戎所未有也。”是新疆南路古三十六国地,完全为吐蕃所有矣。至武周长寿元年(公元692年),王孝杰为总管,击吐蕃,复取四镇,更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新疆又入于唐朝者六十余年。至天宝之末,安禄山反,哥舒翰悉拔河陇兵守潼关,边候空虚,吐蕃又乘隙暴掠边境,近迫京师。则西域故地,又完全为吐蕃所有矣。自此以后,唐失统治西域能力者,八十余年,虽会昌、咸通间,吐蕃内乱,唐朝乘机收复故地。然唐势亦衰,未久亦被放弃。斯坦因于1907年,在密远西藏堡垒发见之西藏文书,必为吐蕃据有时所遗留,无可疑也。其西藏文书中,有大罗布、小罗布诸地名,斯坦因以为原于唐初玄奘所记之纳缚波,据伯希和之解释,纳缚为梵语“Nava”之对音,犹言新也,合言新城之义。故以罗布之名名鄯善全境,必始于唐初,而为吐蕃所采用,至近世尚沿用不绝。而鄯善或楼兰,见于我国史书者,至此已归于消失。

    (六)罗布区域之荒废及罗布驿站

    上文已述楼兰北部之放弃,在公元4世纪后半期。但南部尚继续活动,如上文所述,吐蕃为见于史书最后活动之民族。《新唐书》称懿宗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北庭回鹘取西州,又斩恐热,吐蕃遂亡,其后中原多故,朝政不能播及西域。自唐末至宋,罗布区域情况如何,已不可考,或已近于荒废矣。《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于阗条云:石晋(高祖)天福三年(公元938年),遣贡俸官张匡邺等往册封于阗王,高居诲记其行程云:“沙州西曰仲云,其牙帐居胡卢碛。云仲云者,小月支之遗种也。……匡邺等西行入仲云界,至大屯城,仲云遣宰相四人、都督三十七人候晋使者……。自仲云界西,始涉襃碛,无水,掘地得湿沙,人置之胸以止渴。又西,渡陷河,伐柽柳置水中乃渡,不然则陷。又西,至绀州,绀州,于阗所置也。”按胡卢疑即汉之伊吾卢,简称伊吾。大屯城疑即《新唐书·地理志》之七屯城,七当作大,因形近而讹。陷河疑即且末河。绀州即今车尔臣,是于阗东界,抵车尔臣矣。五代时,车尔臣之东,哈密之西,为仲云领域。仲云种姓为何,史无明文。《新五代史》称为小月支遗种。但同传又云:汉小月支故地,有鹿角山沙陀,朱耶遗族也。据《新唐书·沙陀传》,沙陀,西突厥别部,处月同种也。处月居金婆山之阳,蒲类海东有大碛,名沙陀,故号沙陀突厥,后徙豀州东莫贺城。初沙陀臣吐蕃,吐蕃尝倚其兵力。其酋朱邪尽忠谋归唐,战败死。朱邪执宜收残部二千骑,款灵州降。部众随之,吐蕃由此益衰。按处月即朱邪;仲云与处月、朱邪,皆一声之转,突厥语沙碛之义。莫贺城当因莫贺延碛得名,在哈密之东南,哈密即汉伊吾地也。据此,是仲云牙帐所居之伊胡卢碛,正朱邪旧居之地。朱邪执宜归唐后,余众不能去者仍居故地,亦为汉时小月氏所居。故史称小月支遗种者,盖言小月支故地,朱邪之遗种也。据此,是仲云为突厥中之沙陀部也。

    宋太平兴国间,王延德使高昌,由肃州经镇西,至哈密,经辟展东之十三间房而至高昌,则罗布区域之南北两道已无人行走。其时,高昌正为回鹘所据,由近来东西考古者,在吐鲁番旧城中发现回鹘文及经典甚多,可为回鹘人占据之证。于阗当五代之际,其王李圣天来贡,称同庆二十九年,则为汉族人而建号于于阗者。至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已易为黑韩王,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封其王为“特进归忠襅鳞黑韩王”;又按据多桑《蒙古史》第81页,时西州回鹘王名毕勒哥,即假道于耶律大石以攻西域者。和田属突厥君主马合谋可汗,于阗在11世纪初期,盖已为回族统治矣。于阗在罗布之西,高昌在罗布之北,罗布居其间。今检查出土文书,无一回鹘文,则西州回鹘势力不及罗布区域可知。宋王延德使高昌,称其地南接于阗,西南距大食、波斯,《宋史·外国传》亦云于阗东接吐蕃,则古之且末、鄯善一带,已为于阗所统矣。宋初,于阗已属于信奉回教之族人矣。则罗布区域谅亦为其所统治,但无甚多之居民与城郭耳。

    元至元中,有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兄弟,东来朝见元世祖忽必烈,由可失合儿、鸭儿看得、勿炭、培因、车尔臣,而抵罗布镇,至唐古忒州。此道自唐初玄奘返自西域,经行南道后,此为见于记载的第二次。据其所述:“罗布是一大城,为罗布沙漠之边境。处东方及东北方间。此城臣属大汗,居民崇拜摩诃末。在此沙漠中,行三十日,抵一城,名曰沙州,即唐古忒州。”则自罗布镇,东至敦煌,完全为沙碛。元时之罗布镇,据斯坦因所述,即今之卡尔克里克;以为昔时卡尔克里克为罗布泊最重要之中心,与今日情形相同。且赖以生存之河流为车尔臣河,经流平原,航行之易,较塔里木河为优注84。按卡尔克里克为今若羌县城,在其东北有罗布村,即在罗布泊之旁,疑此村名源于元时之罗布城,及清人设县城于卡尔克里克,而旧罗布城遂废,仅存其名耳。若我所论不误,则元时马可波罗所经之罗布城,尚在卡尔克里克之北也。自马可波罗记述此城名以后,又无所闻。至清初属准噶尔。及乾隆平准噶尔,而罗布泊之名,遂复显于世,以至于现时。

    (七)清之改县

    据《河源纪略》卷二十八所述:“雍正元年二月,副将军阿喇衲奏报,罗布泊回人古尔班等,率哈喇库勒、萨达克图、哈喇和硕等处户口千余人,输诚投顺。三年诏与吐鲁番回众移居布隆吉尔、沙州、瓜州耕种。”据此,是雍正初年,罗布泊尚有千余户。但不久又为准噶尔所据。及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二月,大小和卓木之乱,户部侍郎阿里衮率师追擒巴雅尔,道经罗布泊,据回人哈什哈所述:“回民据处于此,凡数十年,有二千余户,数经迁徙,余数百人,以渔猎为生。前大兵平定吐鲁番时,曾遣使召抚,旋为准噶尔所据。”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平定准噶尔,回民献仙鹤,率其众六百余人来降,诏附于吐鲁番回王额敏和卓,凡一百八十三户,一千七十一口,岁纳哈什翎百枚,海伦九张。清同治间,南疆大乱,回民避难者多杂集罗布泊左右,流离转徙,死伤过半,至光绪初有四百余户,二千余人,始设卡尔克里克县丞以统治之。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升为若羌县,属新疆省。

    二、楼兰及鄯善在西域交通上之地位

    在海道开通以前,凡东西旅行人士,从陆路者,必须经过新疆(见图)。新疆居东西交通之咽喉。罗布泊处新疆之东南,与敦煌接壤,又为东西交通上所必经之地。罗布泊历史已如前述,再按时代考察其在交通上之地位。

    (一)两汉至魏、晋之南北道及新道

    在远古期中,中原与西域交通,虽不无传说,但缺乏明确记载,难言究竟。故言西域交通史者,必以汉张骞为始。自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奉使月氏,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返汉,以其身至之国,及传闻旁国,具为武帝言之。司马迁因其所述,录之于《史记·大宛传》中。吾人对于汉初西域各国之认识,以此为始。但骞身所至者,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四国;而传闻之国,为奄蔡、安息、条支、犁竬、身毒,此属于葱岭以西者;葱岭以东,亦仅乌孙、衘NCB2B、于阗、楼兰、姑师五国,共为十四国。虽于葱岭东西各国之轮廓,由此可得一仿佛,而于各国之远近距离,仍乏翔实之记载。自宣、元以后,匈奴称臣,西域服从,而各国信史质子往来不绝于途。班固修《汉书》,特立《西域传》,记录西域之国,凡五十有三,在葱岭以东者凡四十有八国,在葱岭以西者五国。范蔚宗作《后汉书·西域传》又增补七国,于是里海以南,印度以北,地中海以东,东接玉门关。其各国之土地山川,王侯户数,道里远近,更得详确之记载。故研究西域交通者,必以两《汉书》所记者为基础也。今就两《汉书》所记,推测其路线如下。

    1.北道

    《汉书·西域传》云:“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据其所述,是汉通西域有二道。一为南道,自鄯善起。一为北道,自车师起。但须知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楼兰迁都伊循,改名鄯善。伊循即今密远,楼兰在罗布泊之北岸。此言从鄯善傍南山,必为自元凤四年以后之路线。然则元凤四年以前之路线为何,为一问题也。又按《西域传》所述,宣帝遣卫司马郑吉使护鄯善以西数国,未能尽并北道。至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匈奴日逐王降汉,乃使吉并护北道,号为都护。元帝时复置戊己校尉,屯田车师前王豀。是北道自车师前王豀始,为宣、元以后事。然则宣、元以前,通西域之路线为何,又为一问题也。今按《史记·大宛传》、《汉书·西域传》及《魏略》所述,其汉初西域交通情形,似不如《西域叙传》所述也。《大宛传》云:“(大宛贵人)相与谋曰:‘汉去我远,而盐水中数败,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汉使数百人为辈来,而常乏食,死者过半。’”又云:“贰师将军既西过盐水,当道小国恐,各坚城守,不肯给食。”又云:“贰师复行,经仑头不下,攻数日,屠之。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又《汉书·西域传》鄯善条云:“楼兰国最在东垂,近汉,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主发导,负水担粮,迎送汉使。”按盐水,即盐泽。《汉书》亦名蒲昌海,即今罗布泊也。由今东西学者考察之结果,证明在两千年前后,水积北岸。而《大宛传》又有楼兰、姑师临盐泽之语。则古楼兰在罗布北岸可知。楼兰与仑头至龟兹平行一线。贰师将军伐大宛,过盐水,至仑头,是其路线乃由罗布北岸过楼兰西行。贰师伐大宛,在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时楼兰尚未南迁,适当大道之冲,故常主发导。今由楼兰遗址之发现,及古道之获得,更可证明。是汉初通西域之路线,乃经盐泽西行也。

    今据《魏略》所述,申明其路线如下。鱼豢《魏略》云:“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北头,经居卢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到故楼兰,转西,诣龟兹,至葱岭,为中道。”(《三国志·乌丸传》注引)按鱼豢所述,虽指魏时事,但与汉初之路线相同。因此路开于汉初,至西汉末年,遭一度之封闭,至魏、晋又复恢复。在第一节中已阐明其事,不复重述。故《魏略》所述之中道,正西汉初年之北道也。我在1930年春,考察罗布泊时,在海北岸古烽燧亭中,发见西汉木简,有黄龙元年及元延五年年号。又于1934年,距此地2.5公里,又发见古道。则此地在西汉宣帝至成帝时,正在活动时期,可以确信。又此地临罗布北岸,为孔雀河入海处。东临碱滩,自此以东为咸水,以西为淡水。故凡东行人士往来必经过此处,负水担粮备通过白龙堆险地。故此地适为北道之桥头。陈宗器君,于1931年春,由玉门关北出,至罗布泊,抵我所找到的遗址处。据其《罗布荒原》论文中所述行程,与《魏略》所载实多暗合。如云:“由玉门关西九十里,至榆树泉,疑即都护井也。由此西北行,五十四里,入绵延三十里之迈赛群(无数奇怪小岛之谓)。出迈赛群五里,有沙邱,即《魏略》中所述之三陇沙。沙堆狭长,向西北伸展三里。出沙不远有废墟,垣址可辨,即居卢仓遗迹也。十五里为五棵树,井已干涸,掘二三尺,即可得水。由此沿孔达格西边西行一百二十里,绕阳达胡都克,地原有井,但已腐朽不可饮。折西北行一百三十里,稍可得水。复西行,沿陡坡戈壁,几百里,入纯粹碱滩。转西北行一百三十里,经碱滩中之高地,作长条蜿蜒状东北走,当系汉之白龙堆也。蜿蜒如龙形,灰白色碱块则成鳞状,故有白龙堆之名。至此而达罗布泊之东岸,入古楼兰国境。”如绕海偏西北行,即至孔雀河末流,即我所找到的古烽燧亭遗址也。据陈君所述,益证我所见之遗址,确为西汉北道之要冲矣。此路自西汉末被放弃后,至曹魏又恢复,西晋时尚能通行,直至前凉之末,方复被放弃也。

    2.南道

    据《史记·大宛传》云:“初贰师将军起敦煌西,以为人多,道上国不能食,乃分为数军,从南北道。”又《汉书·渠犁传》云:“初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大宛,还过衘弥。”按衘弥东北与龟兹接,西北与姑墨接,西通于阗。是衘弥在南道上。李广利去时,分军两路,而自行北路,故屠仑头。还则由南道,故过衘弥也。是南道亦开于汉初。及汉昭帝以后,楼兰南迁。迄于汉、魏之际,鄯善雄强,而南道遂在西域交通上居于重要之地位矣。

    但南道之路线为何,与北道相关之点何在,亦为吾人所欲探考者。《汉书·西域传》,南道起自鄯善。《后汉书》同。均不言鄯善以东之路。《魏略·西戎传》则言“从玉门关西出经若羌,转西越葱岭,经悬度,入大月氏为南道。”《南北史·西域传》所记略同。《元和郡县志》则言出阳关谓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车。出玉门关谓之北道,西趣车师前庭及疏勒。是历代史书记南北两道,出发点,各自不同。《汉书》混言玉门、阳关,《魏略》、《北史》专言玉门,《元和郡县志》言北道出玉门,南道出阳关。王国维先生则谓汉时南北两道,分歧不在玉门、阳关,而当自楼兰故城始。又言二道皆出玉门,若阳关道路,止于若羌。往鄯善者,绝不取此注85。按楼兰衘泥城故址,今尚不知何在,但汉武帝时李广利伐大宛,自敦煌西,即分南北两道进兵,似不始于楼兰。楼兰故址假定如上文所考在罗布北岸,则适当西诣龟兹径路,若由楼兰北至车师,再由车师南至鄯善,再西行,实绕道过甚,汉人当不出此。疑汉时玉门、阳关,相距不远。自此西行,原只一路,出玉门关者由之,出阳关者由之。至沙西井后,再分南北两路进行。故《汉书》混言玉门、阳关者,此也。若新道,则由玉门关折西北行,达车师,与南北两道不同路线。故《魏略》专言玉门关者,此也。至唐时,玉门关稍东北移,故唐时北道,由玉门关稍西,即折西北行,穿噶顺沙碛,即莫贺延碛,而至高昌。其路线,与《魏略》所述之新道略同。南道微偏南,傍南山西行。与汉初之南北二道不同一途,故《元和郡县志》分举者此也。今王先生皆比而同之,故我以为未可。再以实地考察之路线证之。陶保廉《辛卯侍行纪》卷六,附汉玉门、阳关路考,根据清同治间郝永刚、贺焕湘、刘清和等之实地探察,述其路线云:“北道出敦煌西门,渡党河,西北行戈壁,七十里咸泉,五十里大泉,四十里大方盘城(注云,汉玉门关故地也)。四十里小方盘城,三十里西湖(注云,有敦煌旧塞),七十里清水沟,折西北,七十里芦草沟,西行六十里五颗树,西南行六十里新开泉,西行七十里甜水泉,六十里沙沟,西南行八十里星子山,八十里土山台,西北七十里野牲泉,西九十里咸水泉,九十里蚊山,九十里土梁子,七十里沙堆,八十里黑泥海子,五十里芦花海子,九十里阿不旦,即罗布淖尔西岸也。”按陶氏所记之沙沟,疑即《魏略》之沙西井,据斯坦因氏称为Kumkuduk,即沙井之义。疑此地为南北两路分道处。从此西南行,至密远,即古鄯善,从此西北行,过涸海盐层,到孔雀河末流,即古楼兰。与《魏略》所述,不无暗合。而南北两道之分途,始于沙西井,即库穆胡图克,由此可得一确证也。

    3.新道

    以上所述南北两道,皆始于汉初。均须经过罗布泊低地西行,一傍南山,一傍北山而已。至后汉别有新道,直由玉门关折西北行,不经三陇沙及白龙沙,直达车师,即戊己校尉所治之高昌。《魏略·西域传》云:“从玉门关西北经横坑避三陇沙,及龙堆,出五船北,到车师戊己校尉所治高昌,转西与中道合,至龟兹,为新道。”徐松补注云:“五船今小南路有小山五,长各半里许,顶上平而首尾截立,或谓是五船也。”又云:“今哈密至吐鲁番,经十三间房风戈壁,即龙堆北边也。”按徐松所述,为自哈密至吐鲁番之路。唐玄奘、宋王延德之至高昌,均由此路,皆经过伊吾即哈密。今细观《魏略》所云:“出五船北,到车师界”,似不经哈密。疑《魏略》所指新道,在今哈密道之西南。又今哈密道,由安西转西北行,经马连井、星星峡、格子烟墩、南湖,而至哈密者,其出发点亦不由敦煌。疑新道,与伊吾即哈密确为两路,新道取自玉门关,即今大方盘城,折西北行,自托胡拉克布拉克穿行噶顺戈壁,即行于罗布涸海之东北,直达鲁克沁南之得格尔,即至车师界。五船疑在此一带。再西北过鲁克沁,至高昌,即今吐鲁番阿斯塔拉,此为捷径,不必东绕伊吾,西绕三陇沙,与涸海也。现得格尔尚有古土墩,疑为古道经行之迹,据得格尔猎户云,由此往敦煌,水草尚不乏,但均为乾山耳。再由得格尔转西,经库鲁克山北麓及艾丁湖畔而至库木什山。出山为乌沙他拉,即博斯腾湖之北边。转西南至焉耆,即唐之银山道也。唐郭孝恪攻焉耆,尝取道于此。现由得格尔,沿艾丁湖畔至库木什山一带之古墩,为指示古道之途径。虽土墩疑为唐代建筑,但亦有汉代土筑基址,故疑唐之银山道,即后汉新道之所由。至焉耆后,转西南行,过哈满沟而至库尔勒,转南,至尉犁,与中道相合。盖中道到楼兰后,沿孔雀河西北行,即傍库鲁克山南麓西行,与北道会于尉犁,即古渠犁也。现由沿孔雀河畔之古墩,可为指示古道行进路线之迹。由是言之,是中道行于噶顺戈壁西麓。转西行于库鲁克山之南麓。北道行于噶顺戈壁之东边转西,行于库鲁克山之北麓。因北道,须绕库木什山,取道焉耆,方至尉犁,微曲,不如中道之直至尉犁。故中道又称为径道者此也。西汉时,新道未开,虽在元始中,戊己校尉徐普欲开新道,终为车师王所阻,故当时之北道,即指《魏略》所述之中道,所谓径道也。及后汉明帝时,窦固破呼衍王,取得伊吾,重开新道。经由车师西行,故以新道为北道,即《汉书》所记者是也。而中道转废。自魏至晋,径道复开,故以径道为中道,以唐银山道为新道,实即后汉班固所记之北道也。

    综上所述三道,除新道不经罗布泊外,南北两道均经罗布泊之南北两面,而楼兰与鄯善,适当两道之冲。故当汉初,尝与匈奴争楼兰者,此也。自楼兰南迁,鄯善转强,故后汉之世,又以北攻伊吾,南服鄯善为其国策。盖两地为西域之门户,居交通之咽喉。如不控制,即不能巩固后方,谋行旅之安全故也。其详见拙作《两汉通西域路线之变迁》文中,兹不具述。

    (二)北魏至隋、唐之吐谷浑道

    以上所述三道,均开于两汉,历魏至两晋,均未有变迁。尤其自曹魏以后,匈奴远遁,西域服从,高昌内属,比于郡县。西晋及前凉,尝置太守以统之。故中原和西域交通线得以畅通无阻。但上述路线,均须经过敦煌,取道玉门、阳关前进,故当时敦煌与鄯善,实握交通之枢纽。自北魏道武帝扩展势力于西北,而当时又有一游牧民族吐谷浑突起西陲,兼向北进。故通西域路线,自北魏至唐,除上所举三道外,又有吐谷浑道,即吐谷浑人出入西域之道也。

    关于吐谷浑历史,在第一节中已述及。唯其疆域若何,则与交通有关,故拟重述,以资参考。《梁书·西戎传》略云:河南王者,其先出鲜卑慕容氏,有吐谷浑者,避弟西徙,西上陇,度襂罕,西南至赤水而居之。地在河南,故以为号。其界东至叠州,西邻于阗,北接高昌,东北(疑衍北字)通秦岭。方千余里,以吐谷浑为国号。按刘宋封吐谷浑王慕利延为河南王,则此所述,盖慕利延时事也。于阗今和田。高昌今吐鲁番。赤水即今发源于巴颜喀喇山之乌兰穆伦河。如其所述,是当时吐谷浑疆域,已有今青海全境,及新疆之东南部。罗布泊自在其领域中。故《魏书》有“太武帝伐慕利延,慕利延驱所部渡流沙,西入于阗,杀其王,死者甚众”之语,虽其时代我在第一节中颇致怀疑,但于阗以东为吐谷浑领域确为事实也。然吐谷浑人由青海从何路入新疆,当为吾人所研究之问题。宋云《求经记》略云:“初发京师,西行四十日至赤岭,即国之西疆也。又西行二十三日,渡流沙,至吐谷浑国,途中甚寒,多风雪,沙砾满目,唯吐谷浑城稍缓。从此西行三千五百里至鄯善国,城主吐谷浑王第二子也。又西行一千六百四十里至左末城。”云云。按宋云原书久佚,今仅见《洛阳伽蓝记》中,无年月日,但记中有神龟二年(公元519年)七月二十九日入朱驹波国,则当初发京师,当在魏孝明帝神龟元年也。吐谷浑城当为其国都所在。据《魏书·吐谷浑传》言,其王夸吕,建都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五里。丁谦考证以为伏俟城在今布喀河南,和硕特北前旗境。按赤岭即今日月山,伏俟城当即今之都兰。宋云发自京师,时魏已迁都洛阳,则宋云所经行,必自洛阳,经陕西西北行,过天水、陇西,上西倾山,西北绕青海之西,至都兰。自天水以西,皆山地,西倾山积雪,终年不消,故云途中甚寒,多风雪。又云沙砾满目者,此也。据此,是夸吕时吐谷浑牙帐,又由赤水东北徙矣。由都兰西行至鄯善,鄯善即今罗布泊南岸密远地。由此西行,必经柴达木盆地之北边,穿行沙碛,经阿尔金山,而至罗布泊南岸密远也。柴达木北之沙碛,与白龙堆之沙碛,隔岭相接。唐人称为碛尾,即莫贺延碛之尾也。《魏书》称慕利延驱所部渡流沙,西入于阗,亦指此沙碛言耳。昆仑山北阪,自和田东北行,山势渐低落,至罗布低地南部之阿尔金山,山势已不高峻,而与祈漫达格交错,中显一隘口,清人称为噶斯口(《河源纪略》卷二十八),为由柴达木盆地通若羌之孔道。现新疆、蒙古人赴西藏者率由此道行。唐时吐蕃之出入新疆,亦行经此路。清朝征准噶尔,尝驻军于噶斯口,故历来均视此地为青海与新疆交通之要冲矣。而其路线,则由吐谷浑人始开之。至隋、唐之际,其道犹通行。《隋书·地理志》称大业初,平吐谷浑,置鄯善镇,即今卡尔克里克。则隋大业以前,罗布区域仍为吐谷浑所有。虽中经隋炀帝一度收复,及大业末,仍为伏允所据。是在隋、唐之际,青海与新疆交通孔道,未尝断绝也。故唐贞观初,征吐谷浑,仍由青海进兵,直西至且末。《新唐书·西域上·吐谷浑传》略云:隋末,吐谷浑王慕容伏允,屡寇边,郡县不能御。太宗贞观九年,诏李靖、侯君集率六总管讨之,破贼库山,伏允西走。靖分兵为二,自与李大亮、薛万钧趋北路,出其右。君集与任城王道宗趋南路,出其左。靖率诸将战曼都山、牛心堆、赤水源、赤海,皆破之。次且末之西。伏允走图伦碛,将托于阗,会追及,又破之,伏允遂自杀。丁谦考证云:“曼都山在和硕特南右后旗境;牛心堆今丹噶尔厅西南;赤水源即乌兰乌苏河发源处,赤海即达布逊泊,此泊为红水河所归,故曰赤海。”又云:“青海要路有二:一、西北行,经青海,溯布喀河,至沙尔泊,再西顺乌兰乌苏河,至达布逊泊,再西北,经噶斯口,迤逦至罗布泊,此由西宁赴新疆之道。二、西南行,至西宁边外,二百余里,过雅玛图河,南行,经都勒泊,折西至扎陵泊,再西即河源,此由西宁赴西藏之道。李靖分军为二,即遵此二道行也。”(《〈新唐书·西域传〉考证》)按如丁谦所考证之古今地名,不尽可据,例如以达布逊泊为乌兰乌苏河所归,故为赤海。按乌兰乌苏河,为金沙江上源,出端木乌拉山,与达布逊泊相去甚远。且李靖军北出应在吐谷浑城之北,决不南行于吐谷浑城之南,与侯君集同道也。我颇赞同李靖分南北二道,即现青海通新疆及西藏二路之说。但现青海通新疆道,行于柴达木盆地之南。疑李靖出于柴达木盆地之北。由都兰西北行,沿阿尔金山南麓出噶斯口,而达新疆之若羌县。与慕利延入于阗之路相同。侯君集则行于柴达木盆地之南,故能过星宿川,达柏海,观河源,与李靖军中隔柴达木盆地也。至唐咸亨间,吐蕃灭吐谷浑,尽有其地。又由于阗攻取安西四镇,则吐谷浑道,又为吐蕃所有矣。斯坦因在新疆密远西藏古堡中,掘拾西藏文书甚多,皆记军事及屯驻事注86。则当时吐蕃之出入新疆,仍由青海经密远可以确定也,及至唐懿宗咸通间,北貇回鹘进取西州,斩恐热,吐蕃遂亡。而吐谷浑道至是亦淹没矣。

    以上专就吐谷浑道论述其原委,因此道开于北魏时之吐谷浑人,历隋、唐数百年间未有荒弃,而与西域之文化、民族关系甚大,故详述之。两汉时之南北二道,由魏至唐,始终不绝者,唯南道,即由敦煌至鄯善达于阗之道。北道即伊吾道,亦通行。唐灭高昌,西州内属,其交通之便利,更无论矣。唯《魏略》所述之中道,则自苻秦灭前凉以后,即已荒废。至最近仍未恢复,仅少数旅行家与猎户通行而已。

    (三)宋高昌道及元之大北道与南道

    自唐之末叶,中原混乱,势力不能达西域,中原和西域交通情形如何,难考其详,史书所载,不过根据一二使臣所经行以见其一端而已。当五代之时,据《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称石晋天福中,遣供奉官张匡邺往于阗册封,副使高居诲为记其行程,略云:出玉门关,经吐蕃界,西至瓜沙。又东南十里,三危山。其西,渡都乡河,曰阳关。沙州西,曰仲云,其牙帐,居胡卢碛。匡邺等西行入仲云界,至大屯城,仲云遣宰相来候晋使者。自仲云界西,始涉襃碛,无水,掘地得湿沙以止渴。又西渡陷河,伐柽柳置水中乃渡。乃西至绀州,于阗所置也,去京师九千五百里矣。我在第一节中关于此记地名,略有考证。胡卢碛即莫贺延碛,大屯城即《唐书·地理志》之七屯城,陷河为且末河。今仍保持上说。如所说不误,是张匡邺所经行,仍为古阳关大道也。沙海昂《马可波罗行纪》引Huber译《匡邺行纪》,称“匡邺偕沙门三百人入天竺求经时,未遵此道。其由沙州赴于阗,系取道伊吾、高昌、焉耆,而至于阗,亦即波斯某著作家所言百日程之长道也”注87,与我所见相左。盖Huber误认仲云牙帐居胡卢碛,即谓匡邺经伊吾。今按下文明云匡邺等西行入仲云界至大屯城,乃经行仲云境域,并非行经仲云牙帐。疑当时仲云疆域,直达且末以东也。下文又云,自仲云界西,始涉咸碛,明指罗布泊附近之沙碛,由《史记正义》引裴矩《西域记》及《马可波罗行纪》,均可证明。若由伊吾至高昌,虽如玄奘所记涉南碛,然既至高昌,转西南至焉耆,似可由焉耆直达于阗,如法显所行者。不必又东南行,绕道且末即绀州,方至于阗。故我不取Huber之说,而仍以为匡邺所行,即阳关古道。

    至宋室继兴,远隔辽、夏,虽史载于阗、回鹘,尝遣使贡献,实则为商人之往来而已。路程所经,无可准记。今所得考见者,仅宋太宗雍熙间王延德使高昌一事而已。据宋史所载,王延德《使高昌记》略云:

    初自夏州,历黄羊平,渡沙碛,凡二日,至都罗罗族。次茅女㖞子族,族临黄河,以皮筏为囊而渡。次茅女王子开道族,行入六窠沙,沙深三尺,马不能行。次楼子山,无居人,行沙碛中。次卧梁劾特族,地有都督山,唐回鹘之地。次大虫太子族,族接契丹界。次屋地因族。次达于于越王子族。次历拽利王子族,有合罗川,唐回鹘公主所居之地,城基尚在,有汤泉池。次阿墩族,经马鬃山,望乡岭。次历格罗美源,西方百川所会。次托边城亦名李仆射城。次小石川。次伊州。次益都。次纳职城,城在大患鬼魅碛之东南,望玉门关甚近。凡三日至鬼谷口避风驿。凡八日,至泽田寺。次宝庄。又历六种,乃至高昌,即西州也。

    按王延德所记诸地名,多不可考。兹举其可知者,夏州即陕北之东胜,茅女ND24C子族当即今宁夏一带。楼子山疑即阿拉善北之沙碛。达于于越王子族疑在今甘州境。合罗川疑即张掖河。马鬃山在酒泉县北,今名同。格罗美源,丁谦谓即巴里坤,或是。托边城疑即今镇西。小石川,丁谦谓即今昭莫多河。伊州今哈密。纳职今托和齐。避风驿即今十三间房。泽田寺即今七克腾木。六种即今鲁克沁。高昌即今吐鲁番之哈拉和卓,汉名三堡也。据其所述,似由陕北东胜,即古夏州,西行。经宁夏,过阿拉善沙碛,而至甘州,转西北,渡张掖河,过马鬃山,直达巴里坤,即镇西。转南,至哈密,即本文所谓伊州也。再由哈密西北行,经十三间房风戈壁,至鲁克沁,达吐鲁番,即高昌也。据此,是北宋通西域道路,不特不经行南北朝之吐谷浑道,且汉、唐之南北二道,亦不经过,而绕道于甘肃边外西行。故当时之南北二道,是否通行,为一问题也。盖当时西夏据有宁夏及甘肃西北部,王延德所行,均属西夏境域,亦即西夏与西域交通之道也。

    元太祖崛起朔漠,兼并西疆,东西通途,至是复开。但其路线所经,则又以蒙古为起点矣。据《长春真人西游记》云:

    二月八日起行,宿翠帡口北,过抚州明昌,入大沙陀。出陀至鱼儿泺。起向东北,凡二十二日,至陆局河。并河南岸西行,凡十六日。河绕西北流,改行西南驿路,凡十四日程,达平野。山水秀丽,水草丰美,东西有故城基,或云契丹所建。六月十三日至长松岭,十七日宿岭西,朝暮有冰,霜已三降,冷如严冬。山路盘曲。二十八日泊窝里朵。东渡河,河水东北流,入营驻车。窝里朵,汉言行宫也。七月九日,同宣使西南行,屡见山上有雪。又二、三日,历一山,南出峡,一水西流。又五、六日,逾岭而南,迤逦南山,望之有雪,邮人告曰:“此雪山北也。”次至阿不罕山北,八月八日傍大山西行,复东南过大山,经大峡,中秋抵金山东北。复南行,其山高大,三太子出军,始辟其路。乃命百骑挽绳悬辕而上,缚轮而下,连度五岭,南出山前,临河止泊。渡河而下,经白骨甸,涉大沙陀,至回纥城。酋长设葡萄酒及果饼,乃曰:“此阴山前三百里即和州也。”西即鳖思马大城,王官士庶,具威仪迎,曰:“此大唐时北瞞端府。”九月二日西行,四日宿轮台县东,重九日至回纥昌八剌城。并随山而西,约十五日,宿阴山北,转南行,山中过一大池,名曰天池。沿池南下,入峡,过四十八桥,出峡,九月廿日至阿力马城。(下略)

    按关于《长春真人西游记》地名考证,以王国维氏《西游记注》为最精详,不复具举。约其行程,似由克鲁伦河,经土拉河,过杭爱山南麓,西南过阿尔泰山,而达天山北麓之鳖思马大城,即今孚远北护堡子之旧城,即大唐北庭都护府所在地也。又傍天山北麓西行,过伊犁即阿力马城而达撒马尔罕。此路为长春所过;成吉思汗西征,拔都西征,旭烈兀西征,均由此路,是元初与西域交通,又取大北道矣。时辽、金、西夏,据有北方,南宋僻处江左,与西域交通阻隔已久。至元世祖忽必烈平定南宋,置驿于途,与西域之交通,至是畅通。据《马可波罗行纪》所述,东西交通略可知其梗概。其所经路程,由波斯至可失合儿、鸭儿看州、忽炭州、培因州、车尔臣州、罗不城、唐古忒州、哈密州、欣斤塔剌思州、肃州、甘州、亦集乃城、哈拉和林城。由其所述路线,沙州以西,完全经行汉之南道。盖可失合儿即汉之疏勒。鸭儿看州即汉莎车。忽炭即于田。皆经东西学者之考证,确实无疑。唯培因,汉无确地可指。斯坦因、玉耳均以为即玄奘之媲摩城,今策勒一带。唯沙海昂以为培因,即《新唐书·地理志》之播仙镇,斯坦因《西域考古记》中所述之安得烈也。培因、播仙皆一声之转注88。唯过去考据家则以播仙镇即汉且末国,陶保廉《辛卯侍行记》,《新疆图志·道路志》,均持此说。盖《新唐书·地理志》引贾耽《道里记》,明云“播仙镇故且末城也”。现车尔臣西北有古城遗址。周十余里,疑即播仙镇遗址也。又安得烈,《图志》作安得悦,一名安多罗,即《大唐西域记》之睹货逻,《新唐书》作故都逻,与安得逻音近而变也。据此,是播仙不得谓即安得烈也。又培因州后,又有车尔臣州,车尔臣即古且末,已为一般学者所公认。车尔臣既为且末,应即唐之播仙镇,故马可波罗所记之培因,当另是一地。我颇赞成斯坦因等以培因为唐玄奘媲摩城之说。斯坦因并指策勒北之兀宗塔迪遗址,即其故地。按媲摩城,与媲摩川有关。媲摩川应即今达摩戈之干河,在旧达摩戈北,约5公里,有古城遗址,街衢巷陌可辨,疑即唐之媲摩城。我曾在此,掘拾汉五铢钱一枚,或汉之衘弥城亦即其地。兀宗塔迪尚在其西,陶片散布极广,皆宋、元间物。又拾西域古钱币一枚,本地人言为回教初来时所通用者。南有古坟,当地人称为力济阿特麻札,为回族初来时之始祖,战死即葬于此。旁卜拉克干河附近有城基遗址,即元之培因城也。唯马可波罗称河中产碧玉及玉髓甚丰,今虽不见河中有玉,但于田山中出玉石,俗称岔子石,青玉亦出其中。古时由山上冲至河中,今仍埋于沙中,亦可能也。今由我与斯坦因实地所见,类皆一一吻合,似可无疑。唯我以媲摩城尚在其东北,与培因州城非一地,为异耳。又关于忽炭至培因路程,沙海昂以为培因至忽炭八日程,距车尔臣五日程。今按《新疆图志·道路志》,克里雅至和田五日程。尼雅至克里雅三日程。安得悦至尼雅四日程。车尔臣至安得悦五日程。沙海昂以里程计算,故不取斯坦因兀宗塔迪之说,而以安得悦当之。但安得悦距和田十六日程,亦与马可波罗所述不合。如以里程计算,不如以尼雅为培因州较合。因尼雅至和田适八日程也。但细审冯承钧译沙海昂《马可波罗行纪》,称培因州广五日程,忽炭广八日程,乃指培因疆域言,并非言马可波罗所经行之里程也。故忽炭疆域,虽为八日程,培因虽为五日程,而由培因州城至忽炭都城,并不须八日程也。以上专就培因一地,加以考证。其次马可波罗所经行之地,如车尔臣即汉且末,罗不城即汉鄯善,唐古忒州即古沙州,亦为一般人所认可。哈密即汉之伊吾。欣斤塔剌思,汉无其名。De Guignes《匈奴全史》,以为即今鄯善(辟展),非也。或以为即肃州西之赤金卫,亦疑不然。我以为即哈密东之塔剌纳沁城,简称沁城。若肃州,当即今肃州,亦集乃当即今额济纳,即汉居延地,哈拉和林即蒙古汗都也。按据其所经行之路线,自沙州以西,虽与汉阳关古道同,但自沙州以后,折北行,过额济纳,而达和林,此又由蒙古至甘肃之南北路线也。盖自元世祖建都和林,而往西域交通路线,较其初又变矣。

    (四)明清时之嘉峪关道

    顾炎武云:

    明初革元命,统一寰宇,洪武五年,宋国公冯胜兵至河西,驱逐元守臣,置嘉峪关,及甘肃等卫。洪武永乐中,因关外诸番内附,置沙州、哈密、赤斤、罕东、阿端、曲先、安定、苦砦等卫,授以指挥等官,俱给金印,羁縻不绝,使为甘肃之藩蔽。后因入关者众,皆取道哈密,乃即其地,封元之遗裔脱脱者,为忠顺王,赐以金印,使为西域锁钥。凡夷使入贡者,悉令哈密译语以闻。(《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百十七)

    据此,是明时以哈密为东西交通之咽喉也。自元灭西夏,兼并西域,太宗初于敦煌故地置沙州路总管府,而以瓜州隶焉。西北诸地如阿力麻里、别失八里设置新站三十。及元拔都平钦察,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又于吉利吉思、谦谦州、盖兰州等处设断事官,修仓库,置传舍,东西交通如行郡邑。明承元后,虽势力远不及元,但交通路线,犹存旧规。满清因之。昔日阳关古道,荒废也久矣。今就明人所述出嘉峪关路线,参考今道,述之如下,以征古今交通之变也。《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百七十引《西域土地人物略》,记嘉峪关以西道路甚详。如云:

    嘉峪关西八十里为大草滩。滩西四十里为回回墓。墓西二十里为扇马城。城西三里为三颗树。树西三十里为赤斤城。赤斤西四百五十里为苦峪城。苦峪西二十里为古墩子。墩西六十里为阿丹城。阿丹西南三十里为哈剌兀速城。哈剌兀速西南百里为瓜州城。瓜州西六十里为西阿丹城。西阿丹西二百里为沙州城。沙州西三百里为哈密城。

    按《西域土地人物略》,不知作者姓氏。陶保廉云:盖前明人所记,地名多与今异。方向里数,尤不足据。而传写脱误,搀杂失序,几难卒读。按我所见,与陶保廉略同。自哈密以西诸地名,尤为难读。蒙古地名与汉名,搀杂其间,疑为本于来往商人之传述,好事者为之记也。故所述路程里数,多不可据。我颇疑此记出于元人之手,转相抄录,遂错讹滋多耳。但哈密以东里程,校以今道,颇多吻合。例如赤斤城以东,与《明史·西域传》相合。赤斤城以西各地,与陶保廉《辛卯侍行记》所述嘉峪关至哈密里程,地名虽异,而路线大略相同。至赤金峡后微异耳。例如回回墓,《辛卯侍行记》作惠回驿。扇马城,陶书同,扇作骟。三颗树,陶作滋泥泉。赤斤城,陶作赤金峡驿,则明时与今地同也。出赤金峡,今道由玉门县西偏北至布隆吉尔城,达安西州,为明之沙州卫地。转西北,过马连井、星星峡、格子烟墩、南湖,而至哈密。但故道则由赤金峡直西行,经苦峪、阿丹即罕东,而至瓜州,即安西州西南三十里新瓜州。转西而至敦煌,即沙州。再西北行而至哈密。较今道微偏南。

    综上所述,历来东西交通,自汉至唐,均以玉门、阳关为门户,而鄯善、楼兰扼其枢要。虽唐人东移玉门关于疏勒河上,然亦不废阳关大道。自宋至清,则以北道为主,而哈密握其枢机。阳关古道遂废。所谓楼兰者,久已沦于沙漠,徒为吾人考古之资料而已。沧海桑田,不其然欤。

    (原载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史学集刊》第5期,1947年12月)

    楼兰土著民族之推测及其文化

    若论楼兰土著民族为何种型,此为一最艰窘之问题。一者古时本土居民之记载缺乏;二者汉文传记所载亦不明晰;且古时东西民族交互往来,迁徙无常,至为复杂。虽近今考古学家及人类学家,就地下出土遗物及人类遗骸,作有种种之推论注89,但亦不能有一真确之断语。故兹篇所述,即欲避免此种烦难问题,专就楼兰民族之生活状况,加以推测;研究其为何等民族,其文化若何?至于种族来源问题,则非此文所论之范围也。

    近五十年来,东西考古学者赴罗布区域考察,有一共同而显著之事实,即在罗布泊海水周围沙漠滩中,采拾不少石器。就我所采集石器种类言,大件者有石斧、石刀、捶石、砺石等类。小件者有石刃片及各种石矢镞等类,大概均为打制。尚有带彩陶片同出土,共约百余件。其详均具于《罗布淖尔考古记》器物图说中,兹不赘述。在我之前,尚有斯文赫定、斯坦因,均采获不少石器,在其报告书中印出;后我者有柏格曼、陈宗器,亦采集少许,其形式与制作,大致相同。有时尚能拾得磨制极精,以玉为质之精美石器,间杂以金属物。凡此石器所分布之区域,大概在涸海沿岸及盐层地带,即古楼兰国故地。因此凡旅行罗布沙漠之人,均有同一之感觉:即在金属文化输入楼兰以前,楼兰有一时期为新石器时代,或金石并用时代。至楼兰人应用此石器之时代,我赞同斯坦因之说。斯坦因在其名著《亚洲腹部》(Innermost Asia)第266页叙述在L.F.高冈上之采获,觅得许多零铜件及石器,还有一件磨制甚精之玉质石斧(L.F.025)。斯坦因并为之综合论述云:“楼兰地带的新石器时代,和汉通西域大路有关连。”据此,是在汉通西域以前,楼兰为新石器时期,大致可以确定。斯坦因又在L.F.高冈附近发现多冢古墓中死者尸体,干腊未腐,服装颇完整。据称:“头戴棕色毡帽,帽有护耳翼作尖角状,帽左边装饰羽毛五枝,有啮齿动物之皮围绕于帽上。周身以毛织物包裹,衣襟交合处,系一小口袋如球状,中盛碎细枝;腰际围一羊毛织裾带,露体不着衣裳;足穿红色鹿靴。死者之面貌:双颊不宽,鼻高而鹰钩,目直,显然为一长头种型。头发卷曲如波,须短而黑。”又云:“如其面貌,暗示在兴都库什和帕米尔,阿尔卑斯人种型相似。”在其殉葬物中,有三只草编织篮子,上织出之字形条纹。除此外,尚有L.F.4古坟中死者及少女坟,其死者形貌、装饰与殉葬物,大抵相同。其棺木构成,皆以两块木板掬空扣合,上覆以皮,则所有古冢皆同注90。我于1930年,在罗布泊湖畔L.H.地发见一古冢,死者埋葬方法,其服装大致与斯坦因之L.F.冢相同。死者为女人,额窄颧高,眉际画绿线三道,帽具缨络,惟身裹毛织物,不见盛细枝口袋为异耳。1934年,柏格曼在阿德克地发见同样古冢多起注91。死者服饰形貌及埋葬方式,与我及斯坦因所见,大致相同,不再赘述。惟在墓中除草篮外,尚有木制筹箭甚多。据柏格曼云:箭在腰际,现已被盗掘的人散露于坟外。斯坦因根据死者形貌服饰,以为与《汉书》所记楼兰国人相似,而认为楼兰本地人,兼营牧畜渔猎,而度其半游牧生活。虽汉人已踏进西域,而本地人尚仍保存其原始文化,尚未改变其生活方式。至墓中死者,是否与上面所述用石器之民族有无关系?但在古坟中确未发见石器,如认为两者同一时期,实无地层上之根据。但据斯坦因在L.F.古堡附近所采拾之石器与铜器,与古坟距离甚近,其意义甚为重大。据其所述,是坟中死者与用石器之人,虽不能确定为同一时期,但暗示二者确有不可分离之关连,或前后相承,表现其生活进展之程序也。我于1934年在罗布泊L.T.地发见一故址,内有泥杯、泥纺车、束草纺豂、草编蓑衣、泥棒状物及骨器多件。由其草制物,可以表明其为游牧人所居之故址。尤其束草为纺豂,外缠毛索,与柏格曼在阿德克古墓中所掘拾束红柳枝之纺豂,外缠毛索,其用义相同。从死者可以看出生者的同一生活方式。又由其骨器中之骨具及骨刀,与L.H.所拾之玉刀及石镞,形式多相同。据此,是用石器之楼兰人与用骨器之楼兰人,以及墓中死者,似有因袭之迹,不能谓其绝无关系也。若然,是楼兰土人由新石器时代的渔猎生活,到汉通西域时,其生活习惯皆为一贯之方式,表示其生活之简陋与文化之低落而已。若如日人羽田亨氏在《西域文明史概论》中所述,称:“住在鄯善附近地方及吐鲁番地方,依西域人骨胳,是属于伊兰人种型。经营其城郭生活,开展农工商业,而成为有意义之文化生活,自汉初直至唐代。”我不是人类学家,未尝研究其骨胳。但就生活方式言,我与斯坦因、柏格曼所发见者,与羽田亨所述适相反也。

    至于楼兰人种型问题,斯坦因在其《西域考古记》中,已明显表示楼兰人非雅利安人种,亦非蒙古利亚种;根据人种测量学,检查其头盖骨,是属于阿尔品种(Homo Alpinus),并与现居兴都库什山及帕米尔人民相似。在吾人尚未觅得其他新证据以前,可以赞同斯坦因之说。但为引起读者研究兴趣起见,再就楼兰人生活与服饰,略赘一词。吾人在罗布泊古坟中发见之死者,有同样情形:即无论男女皆戴尖状毡帽,足穿皮鞋是也。柏格曼由库尔哦巴(Kul-oba)古坟中出土花瓶上所绘之西提亚人(Scythian)作短靴尖顶便帽,与罗布古坟中死者装饰相似,但西提亚人帽上无羽毛饰。又明斯所著《西提亚人和希腊人》(Minns:Scythians and Greeks)一书中,图十二至十四,有许多亚洲游牧人,是戴尖顶便帽,帽上常有护耳翼,帽缨垂颔下,可以系著注92。我由柏格曼所述,联想及塞种人之习俗。据希罗多德(Herodotus)《上古史》记录中,叙述塞种民族情形颇详。第七卷第六十四节云:

    巴克特里亚人赴战时,每依其习俗,执着藤弓及短枪。塞种人(Saka)即斯克泰人(Skythen)穿裤,头戴尖顶而又高又硬之帽;手携本国所制之藤弓与短刀,此外又携尖状斧兵。是名为Amyrgiol的斯克泰人(Skythen),波斯人呼之为Saka。(白鸟库吉《塞民族考》引)

    又据白鸟库吉《塞民族考》载,大流士(Darius)碑文中列举各民族,有一塞种民族,为Saka Tigra Khanda。据土马显克氏(Tomaschek)解释称:Khanda是古波斯语,指用羊皮所制之高帽。Tigra是尖锐之义。合之即指“戴尖顶高帽之塞种”。游牧于药杀河之北,以迄里海北岸。

    据此,是希罗多德《史记》所记塞种人之习俗,与大流士碑文中所列举之一塞种人,情形相同。以之与古楼兰人相较,其生活方式与习惯由古坟中所见者,疑同出一源。我疑楼兰土人与塞种人不无关系。又梁荀济《论佛教表》云:

    《汉书·西域传》云:“塞种本允姓之戎,世居敦煌,为月氏迫逐,遂往葱岭南奔。”(《广弘明集》卷七引)

    按此说不见今《汉书·西域传》,疑梁荀济别有所本。又按允姓之戎,又称姜戎,见《左传》襄公十四年及昭公九年传。如荀济“塞种即允姓之戎”其言为可信,则塞种人西奔,必经过楼兰、且末,沿昆仑山西徙。《水经注》曾记一传说云:

    蒲昌海在龙城之西南。龙城故姜赖之墟,胡之大国也。蒲昌海溢,荡覆其国。城基尚存而至大。……

    按古蒲昌海,即今罗布泊。古时水积鄯善之东北,龙城之西南。龙城或即涸海东部之土丘。由于地面时可检拾石器及彩陶片,或即为姜戎氏西迁时所遗留,故称姜赖之墟。若推论不误,则楼兰土人必有一部或全部为姜戎即塞种人之裔胄也。

    (原载《边疆研究论丛》,1944年)

    佛教传入鄯善与西方文化的输入问题

    一、佛教之传入

    佛教何时传人鄯善,史籍无考。其首见称述者,为晋释法显之《佛国记》。记云:

    由敦煌行十七日,计可千五百里,得至鄯善国。……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诸国僧人及沙门,尽行天竺法,但有精粗。从此西行,所经诸国,类皆如此。

    按据法显所记,始于弘始元年,发迹长安。弘始为后秦年号,即东晋隆安三年也(公元399年)。但据斯文赫定博士在其楼兰古址所发现之佛教遗迹,有嘉平注93、泰始年号之汉文,是在魏、晋之际,此地佛教已属殷盛,皆在法显至鄯善以前也。然则佛教究自何时始传入鄯善?欲讨论此问题,须先明佛教传播路线。试以中国僧侣往印度取经路线作证明,先以法显所经行者为例。法显由敦煌至鄯善后,复西行,到襇夷国,转于阗。襇夷据一般学者解释为即今之焉耆。如然,是由鄯善向北行,至高昌,再转西南行至于阗也。故其记中有“直进西南行,路中无居民,涉行艰难”之语,盖由焉耆横过大沙漠而至和田也。如由鄯善直西行,须经且末、衘弥而至和田,即北魏宋云之所经行者。到和田后,分为两路:慧景等先至竭叉国,法显经子合国南行入葱岭,到于麾国。安居已,转至竭叉国。按子合国即宋云之朱驹波国,玄奘之斫勾迦国,今莎车叶城南山谷中也。于麾国今地不详所在,疑属汉盘陀国境。宋云《求经记》称:八月初,入汉盘陀国,疑即其地,即今之蒲犁县属也。据《佛国记》:“法显至竭叉后,再西行,向北天竺。在道一月,得度葱岭,有一小国,名陀历;顺岭西南行,其道艰阻,崖岸险绝;下有水,名新头河,渡河便到乌苌国。”按此即两汉通罽宾之大道。《汉书·西域传》罽宾国条云:

    起皮山南,更不属汉之国四、五。……又历大头痛、小头痛之山。……盘石阪道,狭者尺六七寸,长者径三十里,临峥嵘不测之深渊。行者骑步相持,绳索相引,二千余里,乃到悬度。

    《后汉书·西域传》德若条云:

    自皮山西南经乌秅,涉悬度,六十余日,行至乌弋山离国。

    按陀历即前、后《汉书》之悬度。若校以今地,盘陀国疑即今之塔什库尔干,汉蒲犁国地。乌裦今之乌杂特。悬度今之洪查山口。罽宾今白沙瓦。是法显由于摩国西南行,经乌杂特,过洪查山口,渡几尔几特河,西至达第斯坦,即乌苌国北境;与两《汉书》所记由子合经乌裦、难兜而至罽宾之路线相同。又竭叉国,足立喜六解为今之喀什注94。若然,是法显由子合西北行,至竭叉国,又南行至北天竺;与原文不合。故我颇疑法显之竭叉,即《汉书》之乌裦。《后汉书·西域传》德若条,唐李贤注云:“乌裦,《前书音义》云:乌音一加反,裦音直加反,合读为ND24FND250。”据此,是竭叉为乌裦之转音,疑即今之乌杂特也。且法显称“竭叉在葱岭山中,被服毡褐,不生五谷”,均与乌裦情形相同。若喀什,则在葱岭以东,即《大唐西域记》中之芉沙国。据玄奘所述,芉沙国“气候和畅,禾稼殷盛”,与法显所述竭叉国情形,迥然不同,故不能视为一地。如此,则法显路径,由子合直至竭叉,即乌裦,与慧景等合,并不取道疏勒。至北魏神龟中,宋云入印度求佛经,取道较法显略偏西。《洛阳伽蓝记》卷五录其行程记云:

    神龟二年七月二十九日,入朱驹波国。八月初,入汉盘陀国界。西行六日,登葱岭山;复西行三日,至钵盂城。三日,至不可依山;其处甚寒,冬夏积雪。自此以西,山路倚侧,长坂千里。……九月中旬,入钵和国。……国之南界,有大雪山,朝融夕结,望若玉峰。十月初,至瞝哒国,以毡为屋,随逐水草。十一月初,入波斯国境。十一月中旬,入赊弥国;渐出葱岭。十二月初,入乌场国。

    据足立喜六解释:“钵盂城在小帕米尔山中。钵和城在Abipanja河沿岸。NCD2F哒国为缚襋河溪谷之强国,或名护密。”又按白鸟库吉解释:“钵和,今瓦格萨(Waxan)溪谷,NCD2F哒在巴克特里亚一带。”今据白鸟库吉所云,是宋云由汉盘陀国即今塔什库尔干,向西登葱岭,经小帕米尔,沿瓦格萨溪谷,而达NCD2F哒即巴克特里亚也。又《魏书·西域传》云:“从莎车西行一百里,至葱岭,西一千三百里至伽倍为一道;从莎车西南五百里至葱岭,西南一千三百里至波路为一道。”又钵和国条云:“在襌盘陀西有二道:一道西行向NCD2F哒;一道西南趋乌苌,亦为NCD2F哒所统。”两条合并观察,是北魏时在葱岭西有二道:一道从莎车经塔什库尔干,即蒲犁,向西经瓦格萨溪谷而至巴克特里亚;一道由塔什库尔干西南行,经几尔几特河谷而达犍陀罗,即趋乌苌之路,前者为宋云所行,后者为法显所行也。以后玄奘由印度之回程,以及慧超往五天竺之回程,皆同于宋云之去程。其东面皆以莎车西之塔什库尔干,即蒲犁为起点也。皆在《汉书》所述之南道上。然《汉书》尚有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由我之推论,北道亦有二道:一由喀什沿克孜勒河至伊克斯塔木,北上达剌克岭至大宛,为北道中之北路,即大宛道也;一由伊克斯塔木西上阿赖高原,经喀喇提金,西南入苏儿格卜溪谷至巴克特里亚,为北道中之西路,即大月氏道也。是北道以疏勒西之伊克斯塔木为起点也。西域胡商多经行北道,而至塔里木盆地。故《汉书》称疏勒有列市,西当大月氏、大宛、康居道是也。据此,是大月氏又为南北道总汇之地矣(参阅《西域交通路线图》)。

    然则鄯善佛教,遵何路线而传入耶?欲解答此问题,应先明于阗佛教之来源如何。盖鄯善西与于阗接,同在南道上;佛教传入,由西而东,必先至于阗,再由于阗至鄯善,播及内地,此必然之形势也。但于阗佛教之传入,初有种种传说。试举《大唐西域记》卷十二,记佛教最初传入于阗故事云:

    王城南十余里有大伽蓝,此国先王为毗卢折那阿罗汉所建也。昔者此国佛法未被,而阿罗汉自迦湿弥罗至此林中习定。王往观其容止,罗汉语王曰:“我如来弟子,闲居习定,王宜树福,弘赞佛法,建伽蓝,召僧众。”王曰:“既云大圣,为我现形,既得瞻仰,当为建立。”罗汉曰:“王建伽蓝,成功感应。”王从其请,建僧伽蓝,远近咸集,而未有犍椎,扣击召集;忽见空中佛像下降,授王犍椎。因即诚敬,宏扬佛教。

    按此传说,又见于宋云惠生《行记》(《洛阳伽蓝记》卷五引),惟毗卢折那作毗卢旃,当为一人。又据罗克西耳所译《西藏传》,谓毗卢折那阿罗汉来于阗传佛教之时,在于阗建国以后百六十五年,即于阗王尉迟散婆跋(Vijayasambhava)治世之第五年也注95。据羽溪了谛氏考证,称于阗建国,由《西藏传》及玄奘所传,当为阿育王时代,即公元前242年顷。此云建国后百六十五年,则佛教传入于阗,当为公元前74年之际。来传教之高僧,即毗卢折那。又据阿育王石碑及善见律所述,阿育王即位之第十一年至十二年之间(公元前259——258年),曾遣派僧侣至四方传播佛教;入迦湿弥罗及犍陀罗者,为末阐提(Madhyantika,并引见羽溪了谛《西域之佛教》,第41——43页)。如上所述,是在公元前一世纪顷,于阗即有佛教。此时当前汉昭、宣之际,西域内属,交通大开,中国汉朝与罽宾交涉,自武帝以至元、成间,往来不绝。迦湿弥罗即今之克什米尔。克什米尔在罽宾之东南,同在汉通西域之南道上,盖由巴达克山经扬伽(Jangam)南下,越大雪山(Hindu-kush)而达克什米尔,其起点皆自莎车西之塔什库尔干也。于阗在莎车之东,亦在南道上,为汉通罽宾所必经之地。罽宾既与中国有交通,伽湿弥罗较罽宾为近,则由克什米尔到于阗,极为可能(参阅《西域交通路线图》南道线)。由此以言,则在公元前迦湿弥罗人,遵南道来于阗传教,非不可能之事也。但吾人细检中西载记,有足供吾人注意者,即《西藏传》称于阗最初建立之寺院,为赞摩寺。以后七代之间,绝未再建一伽蓝。据此,是前汉昭、宣以后,二百余年之间,于阗王皆无传播佛教之事。又据挪威科诺夫(Konow)著《东伊兰语考》称:“据《西藏传》首来于阗传佛教之毗卢旃,即毗卢折那;适当于阗王尉迟散婆跋时代。散婆跋即《汉书·西域传》之于阗将反莎车自立之休莫霸。”(方壮猷译文,见女师大《季刊》)按休莫霸约当汉明帝永平时,即公元58——75年;距毗卢折那入于阗之岁,相差一百三十余年。故由年代之考证,与《西藏传》显有出入。又据《汉书·班超传》,当汉明帝至和帝时,班超均在西域。称于阗国俗信巫,并有遣使向汉使求马祭神之事。时虽休莫霸已死,广德嗣位,但相距亦不甚久。又《大唐西域记》瞿萨旦那条,曾记鼠壤坟故事,称:

    昔者匈奴率数十万众寇掠边城,至鼠坟侧。……其马鞍、人服、弓弦、甲瞜、带系,鼠皆啮断。兵寇既临,面缚受辱。瞿萨旦那王感鼠厚恩,建祠设祭,上自君王,下至黎庶,咸修祭祀,以求福祐。或衣服弓矢,或香华肴膳,亦既输诚,多蒙福利。

    按此故事虽无稽,但匈奴伐于阗,据《后汉书·西域传》记,实有其事。莎车国条云:“匈奴闻广德灭莎车,遣五将,发焉耆、尉犁、龟兹十五国兵、三万余人围于阗,广德乞降,以太子为质。”时后汉章帝元和间也(公元84——86年)。今以两书所记合并观察,必同记一事。但可注意者:瞿萨旦那王建祠设祭,祭以弓矢肴膳之事,此皆非佛教所宜有。综上诸例证,是自前汉昭、宣以后,至后汉章帝之末(公元前74——公元88年),于阗无流行佛教之事。又在此期间,汉朝势力扩展至西域,使臣来往,不绝于途。虽中间有一时期,政治上与西域断绝关系,而交通大道并未废弛。然汉朝之使西域者,从无一人提及佛教事。和帝以后,西域复内属,班超父子驻屯西域时间最久,而甘英且西至波斯海湾,亦无一语道及。则后汉明帝至安帝之初,佛教在西域为一般人所漠视,从可知矣。虽鱼豢《魏略》有“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之记载;然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图所云。其对佛教观念之不明确,由此可知。《后汉书·西域传》亦有“明帝梦见金人,……遣使天竺,问佛道法”;但范蔚宗首称“世传”,结论谓“桓帝好神,数祀浮图、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转盛”。是明明暗示中国佛教之流行,始于桓帝以后也。故其《西域传赞论》云:

    佛道神化,兴自身毒,而二汉方志,莫有称焉。张骞但著地多暑湿,乘象而战。班勇虽列其奉浮图,不杀伐,而精文善法,导达之功,靡所传述。……自楚英始盛斋戒之祀,桓帝又修华盖之饰,将微意未译,而但神明之耶。

    是当时以佛教列于鬼神之俦,僧侣比于方士之林,未尝认为特立之宗教,并含有高深之哲理;由蔚宗所云,概可知也。内地之情形既如此,则西域情形当亦相类。据此以言,则玄奘所记,西藏所传:毗卢旃始到于阗传佛教之事,无论其年代如何,然皆为一种传说。即令有一、二外方僧侣,寄居于阗,信奉佛教,并未足以改变其风俗,影响于社会,而为于阗国人所崇奉,则可断言也。鄯善与于阗相接,于阗既如此,则鄯善亦可知矣。

    然则于阗及鄯善国人自何时始信奉佛教;我按佛教传播历史,疑自贵霜王朝之迦腻色迦王始也。按《后汉书·西域传》大月氏条云:

    初月氏为匈奴所灭,遂迁于大夏,分其国为休密、双靡、贵霜、肸顿、都密凡五部翎侯。后百余岁,贵霜翎侯丘就郤攻灭四翎侯,自立为王,国号贵霜;侵安息,取高附地,又灭濮达、罽宾,悉有其国。丘就卻年八十余死,子阎膏珍代为王,复灭天竺,置将一人监领之。月氏自此之后,最为富盛。

    据羽溪了谛《大月氏诸王之年代表》称:丘就NB42F即位于公元40年,在位三十五年。阎膏珍即位于公元75年,在位二十余年,约当后汉光武建武十六年,至和帝永元七年。据史书所记,在光武及明、章两帝时,匈奴国势尚强,尝控驭西域诸国。及和帝之初,窦宪破匈奴,匈奴远遁,而西域诸国又为汉朝所有。在班超为西域都护时,势力扩展至葱岭迄于县度(《后汉书·班超传》)。由是言之,在和帝以前,大月氏势力东迄罽宾而止,并未及葱岭以东也。丘就NB42F时代,据其货币,尝刻佛像于其上。又记有Sachad harmathida等字,译言正法之保护者(《西域之佛教》第100页,引堪林干氏语)。则丘就NB42F确为佛教徒,疑此时或安息高附,罽宾之佛教,由丘就NB42F时传入。但并不传播至葱岭以东,阎膏珍货币,刻湿婆神像,根本非佛教徒,更无传播佛教事。故我疑汉和帝以前,西域人不奉佛教,盖以此也。及安帝以后,朝威稍减,虽延光中一度恢复,但势力不能遍及西域。而当时贵霜王朝之势力,则反是。盖自迦腻色迦王继位以后,声威远播,影响达到葱岭以东。《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条云:

    闻诸先志曰,迦腻色迦王,威被邻国,化洽远方,治兵广地,至葱岭东,河西蕃维,畏威送质……

    此说与《后汉书·西域传》疏勒条称“疏勒王安国以舅臣磐有罪,徙于月支,月支王亲爱之”之语,隐相符合,必同记一事。时安帝元初中也。下文又云:

    月支乃遣兵送还疏勒。国人素敬爱臣磐,又畏惮月氏,即共……迎臣磐,立为王。……后莎车亦叛于阗,属疏勒,疏勒以强故,得与龟兹、于阗为敌国焉。

    据上所述,如月氏王,即为迦腻色迦王。则此时塔里木盆地,疏勒、莎车皆为其影响所及,且东及于阗、龟兹也。佛教之隆兴,始于迦腻色迦王。在此以前,虽有阿育王传播佛教之事,而兵威不及,未能推动远播。迦腻色迦王袭祖父之余荫,拥有庞大之领土,兵马强盛,国内殷富。而公元前希腊之文明,与印度之文明,移植于阿姆河流域,及印度河流域者,孕育滋长,至此时亦已成熟,故当迦腻色迦王时,名贤辈出。若乾陀罗国、迦湿弥罗国,已成为佛教文化之中心。而迦腻色迦王,复笃信佛教,宏扬佛法。在内为第四次佛教之大集结,赞研佛理。佛教中有名之《大毗婆沙论》,即于此时纂成。对外,则派遣僧侣赴四方,推行佛教。班勇在西域时,当已悉闻其事,故称“身毒奉浮屠道,不杀伐,因以成俗”。身毒,《史记索隐》音乾笃,即乾陀罗之转音也。据此,是迦腻色迦王之影响,已及于塔里木盆地,则其佛教之传播,亦必随之推进于塔里木盆地也。在安帝元初时,疏勒、莎车,既已为其影响所及,则与疏勒、莎车为邻之诸国,即北道上之龟兹,南道上之于阗,次当受其影响,当可比推而知也。而汉朝自顺帝阳嘉以后至永和间,内困于羌乱,无暇顾及西域。《后汉书·西域传》亦称:

    阳嘉以后,诸国骄放,转相陵伐。元嘉二年,长史王敬为于阗所没,曾莫惩辜。

    据此,则月氏影响,由疏勒、莎车以入于阗,必在是时。而佛教之传入,亦当于其时矣,时公元132——152年也。鄯善与于阗国境相接,《后汉书·西域传》称贤死之后,诸国更相攻伐,小宛、精绝、戎卢、且末,为鄯善所并,渠勒、皮山,为于阗所统。是在明帝永平时,鄯善疆域,西包精绝,与于阗东之渠勒接界,疑以今之克里雅河为分界地也。又斯坦因氏在尼雅古址中发见大量芉卢文文书,据斯坦因解释,此项文书,多属于各种公文和命令及地方官之报告,以及书函、账簿、护照、申诉书之类。其国王敕令所用称号及年代,完全为印度式。与公元1世纪统治印度极西北边阿富汗一带贵霜朝诸王之官称,异常符合。其中人名,并显示与贵霜朝之关系(《西域考古记》第63——66页)。按尼雅遗址,斯坦因根据文书中地名,以为此遗址,即汉之精绝国地。又云,曾在其地发见许多古钱,皆为后汉之物。按据《后汉书》精绝在后汉明帝时,已为鄯善所并。斯坦因氏同时又发见一中式封泥,上刻篆文“鄯国都尉”四字,则此地此时已属鄯善可知。据此,是公元1世纪至2世纪之间,贵霜王朝的影响已由于阗东渐,而及于尼雅,即鄯善之西界。斯坦因氏又于安得悦遗址中,亦发见少许芉卢文字之木牍。安得悦在尼雅之东,《大唐西域记》所称睹货逻故国地。然用芉卢文字时,亦即大月氏最盛时也。斯坦因氏又于1906年,在罗布泊之南岸,密远遗址中,发见一彩幡,上书芉卢文字,与尼雅遗址中之木版,及羊皮上所写之文书相似。又于一寺院护墙壁上,绘画两尊人像,旁书芉卢文字,同印度语,由此可证明此寺院及壁画,为公元后初几世纪之遗物。按密远为鄯善之伊循城,我已为证明。今于此地亦发见芉卢文字,及佛教寺院,则贵霜王朝影响,由鄯善西边,即尼雅,向东渐及鄯善王国都也。斯坦因氏又于楼兰遗址中,发见木版,及绢上所书之芉卢文字,由拉普孙(Rapson)教授研究考出,有Kroraina一词,皆可表示与尼雅为同一时期之物。不过楼兰有晋泰始五年(公元269年)年号之木简,为公元后第三世纪之遗物。由此言之,是贵霜王朝影响之东渐,与佛教之传播,始于公元后第2世纪之中期,至第4世纪之初期,亘二百余年矣。据此,是鄯善佛教非得之迦湿弥罗,而为由大月氏人所传入,似可肯定,时月氏势力北达里海、地中海,南及印度,居葱岭南北两路之中枢。月氏人之东来,亦必遵南北两路而入,可以推知。则安息人、康居人、印度人,随月氏路线东来,亦属可信。而最初来中国译《佛经》之安清,为安息国人。支谶为月氏国人,亦可为证。

    二、西方文化之输入

    关于佛教之传播,已如上述。则随佛教输入之文化,亦必因之增长。但关于西域文明,主要由本地固有文化以及汉文化与印度、波斯、罗马、希腊文化参合而成者。在罗布区域,此例尤为显明。乃近一般人多谓西域佛教文明,完全属于由印度、希腊混合之犍陀罗艺术系统,而忽略其他。我颇不谓然。今就罗布泊及尼雅所发见之遗物,概略言之:

    1.文具类

    斯坦因氏于1906年,在尼雅遗址中,所发见之芉卢文木牍及函封甚多。其芉卢文为公元初几世纪通行于印度西北部,及阿富汗一带之古文字。换言之,即贵霜王朝在其领地内所通用之文字。因贵霜王势力东渐,故其文字亦随之而东行。上文已略述及,但其书记制度,则颇可注意。据《史记》、《汉书》所述,安息等国之文字,皆“画革旁行为书记”(《汉书》作书革,今从《史记》)。据此,是葱岭西域诸国,以皮质为书写之资料也。斯坦因在尼雅遗址破屋中,发见芉卢文体之羊皮书(《西域考古记》第42页)显然尚保持葱岭以西原来式样。但大多数文字,均书于木牍上。其木牍之形式,及函封之状况(同书第三八、三九、四四各图),毫无疑问,来自内地。自汉武开边以后,即流传于西域也。其作函封之封泥,一方为中文篆书,同时又有数方作西方图像(同书第四四图)。据斯坦因氏解释,一方为雅典娜之像(Pallas Athene),执盾与雷电。又一方作希腊神像,如或立或坐之伊洛斯(Eros)、赫拉克里斯(Heracles)及其他之雅典娜,皆与希腊或罗马作品风格极相似。按以雅典娜神像作装饰,刻于玛瑙及铜戒子上,在库车、和田沙漠中,不少发见,皆为西方文物之输入品,毫不足怪。惟以此神像印于中国式函封之封泥上,则颇有意义。盖表示内地之函封制度,早已通行于鄯善及和田。及贵霜王朝影响东渐,遂构成中西混合之现象。但西方之羊皮书,除斯坦因在尼雅发见少数外,余均不见矣。斯坦因氏又于楼兰遗址之垃圾堆中,发见在木版纸片以及绢上之芉卢文书。又有一残纸片书写窣利语文(Sogdian,同书第98页)。芉卢文书,已如上述,窣利语文,据斯坦因解释为公元初几世纪,通行于撒马尔罕、布哈拉一带,即古康居国地也。由此可证明在公元后之康居国人,贸易东来,亦习用中国公元后所使用之纸,书写文字。与月氏人以绢及纸,书写芉卢文字,皆表见对于汉文明,不惟无排斥之意,且尽量吸收也。能说汉文明不影响于西域乎?其次关于楼兰织品亦饶中西混合之趣味。

    2.织品

    斯坦因氏1907年,在楼兰古墓中,发见织品残片。据其所摹印之一部分,一为丝织品,花纹作云气奔兽之状,并有“韩仁绣宜子孙”题识,与云气奔兽相间杂(同书第六四图A)。由其风格与技术上之观察,完全为中国传统作风,吾人以之与战国铜器中之狩猎纹样比较,几无二致。其有角兽,与中国铜器中所称为夔龙者,似有因袭之迹。其边缘之三角纹,为战国至秦、汉铜器上普遍之图案,汉石刻上应用尤广,其为中国所固有无疑。不特其题识与中国漆器及砖刻上题识,用意相同,而为中国之传统习俗也。虽关于铜器上之狩猎纹,吾人尝推论与西伯利亚及高加索出品多相类似,疑其由早期之斯克泰人介绍至中国者。但至中国后,加以改造运用,故至秦、汉时,又变为中国艺术中之主要题材矣。其他一块,为毛织品之地毯残片,两边缘作希腊、罗马式之图案,中有翼马,左右对称(同书第六四图B)。据斯坦因解释有翼马,为汉代雕刻中所常见者,故称此为中西混合作品。但我则以此出于波斯萨珊朝之作品也。盖当公元3世纪之初期(公元227年)约当中国三国时(即魏明帝太和元年),安息王国为阿尔达西尔(Ardoshir)所灭,建立波斯萨珊王朝,势力西达地中海,北包美索不达米亚,与东罗马帝国为邻。故其艺术,实含有古代亚述及波斯之因素。又因安息而承继希腊、罗马式艺术系统。凭其艺术天才,而创造萨珊朝之新兴式样。以翼兽为题材中心之作风,为萨珊朝艺术之特点。故萨珊王朝之建筑雕刻及织物文样等等,皆称工巧。而狩猎纹尤为所常用者。其后又由波斯西传至东罗马,为拜占庭艺术基础。又东传至新疆及我国内地。时楼兰遗址,于魏黄初间恢复繁荣后,东西交通再开辟。直至公元403年后凉为苻秦所灭,此地遂被放弃。但在放弃之前,又正值萨珊王朝强盛,势力向东西发展之时,则萨珊朝之毛织物东入中国内地及楼兰,为极可能之事也。在此以前,中国雕刻上虽已有翼兽作品,如河南宗资墓,四川雅州高颐阙,皆有翼兽,为墓前之饰物,但皆在后汉之末季,手法拙劣,线条不匀。及萧梁墓前之翼兽,姿势雄俊,线纹匀称,但近来一般学者均以为出于波斯作风。中国人称石翼兽为“天禄辟邪”,“辟邪”为Parthia之对音,即波斯安息朝之本名,因其艺匠来自波斯,故举以为名也。在秦、汉以前,中国艺术无有以翼兽为雕刻题材者,可证翼兽为受外来影响,非中国所固有也。斯坦因氏又同时发见一毛织物,据云,上有赫密士(Hermes)头部残片,则完全出于希腊、罗马作风矣。以上各件,据斯坦因所述,均出于距楼兰遗址6.5公里左右之古墓中,同时尚有带花纹之铜镜、木制兵器模型、家具、木版及纸上所书之汉文字等等(同书第108页及六五图)。今据其各殉葬物品观之,如铜镜及汉文书,本为中国所固有,以及有汉文题识之丝织品,与上述各件同时并出于一墓中,楼兰文化之中西混交状态,不难由此窥其大略也。

    3.建筑及雕饰

    在楼兰强烈风蚀之下,当然无完整建筑物供吾人研究之资料。但自斯坦因氏、斯文赫定氏,由考古上所发见之残余物件,由雕刻纹样上风格,亦不难窥见艺术之一二。斯坦因氏于1906年,在密远古废寺院遗址中,发见隐埋墙中柱子,柱头作旋云对称式。据斯坦因称,谓有百泄波里城(Persepolitan)作风。又在柱旁墙壁龛中,有几件泥塑佛头及残坐像,其头部雕刻及衣褶之配置,完全同于希腊式。同时在坐像底部,发见用婆罗谜文字体写梵文贝叶书(同书第83页,又第五一图)。据斯坦因作年代观察,最后不能出公元4世纪。其他有木雕各种之装饰品,其艺术上之风格,几全为罗马、希腊式艺术系统,又参杂波斯固有之风格,由月氏人或波斯人,输入至新疆,再进而至内地者也。试举数例以明其然。一为卷草纹。日本人称为忍冬唐草。斯坦因氏于1906年冬,在楼兰遗址一小佛寺中,发见若干木刻残片,有一件为浮雕连续不断之卷草纹,由中间之连环发卷,左右对称,其三叶花,适填满其空际,下部边缘略隆起,刻斜纹方格,两端作直角锐角形,似为四方镶边之一边(同书第101页第六二图9)。按斯文赫定氏于1900年,在楼兰遗址,亦发见同样之木雕卷草作风,及边缘隆起之刻纹,完全与斯坦因相同。惟为直行连续回旋,不作左右对卷为异耳(柏格曼《楼兰》图版一、第一图)注96。后柏格曼根据斯坦因及赫定所获遗物,由其两端之薄梢,绘镶边全形于《楼兰》著述中(同书第80页插图一),并谓此乃由科伊(Koi)所得犍陀罗石浮雕所摹来。按卷草纹样原出于希腊,以三瓣为中心,屈折回环,变化无穷。后由希腊传至东罗马及伊朗,故在波斯、罗马艺术中,亦尝引用为装饰纹样之主干。在中国西汉,自汉武通西域后,亦随葡萄纹样同时输入中国。例如汉代铜镜背面,间有雕镂卷草纹样,杂以异兽者。又我于1941年春在陕西城固汉墓中发见之铜盘,边亦作卷草纹。是在佛教入中国以前,中国艺术上,即已有与希腊式类似之卷草纹样,不必借助于犍陀罗之浮雕也。及至佛教传入,卷草纹又运用于佛教艺术中,例如北魏时之若干石造像,多用连续不断之卷草纹作图案,又如云岗石窟中部诸窟,如第二窟、第四窟、第六窟,均有卷草纹之装饰图案,而第六窟之卷草连续中间,且饰以走兽。为唐碑碑侧图样之先河。及至隋、唐以后又遍用于一切石刻及绘画中矣。然最初则疑为罗马人或波斯人所传来者也。楼兰之木刻,其情形谅亦相同。其次为连环纹,及八瓣花纹。斯坦因又在上述之小寺院中,发见之小木雕中,有作连续之环状,中填八瓣花,花以八瓣共一蕊为一朵,填入环中,环与环间用索缠结,成一垂直平行线。又二分其花,填环间之空隙,分配颇为匀称,其一端又有斜十字纹样,有二分其花填于空际。斯坦因谓此为横墙上之装饰物,装饰于门楣较低处(《西域考古记》第101页第六二图)。斯文赫定氏在楼兰遗址中亦发见同样之木雕(见柏格曼《楼兰》PL.11)。柏格曼氏合并各件,摹拟原形,插于原书第83页第四图。据其解释,谓与斯坦因在尼雅故墟中所发见之彩画卷形花纹,极为类似。在犍陀罗美术中,更可得类似之物品。例如南俄罗斯里萨诺夫加(Ryzhanovka)斯克泰人墓中之金链,及克里米亚(Crimea)之金项链,均有与佛教雕刻之基本花纹相同者(同上由柏格曼《楼兰》第81页附注三转引),斯坦因在其报告中,则以“希腊式作风”一语概括言之。但我尝以之推比中国初期之佛教艺术,实鲜其例。云岗中部石窟中,亦有连续之环圈,作横条之装饰画,如第二窟、第五窟、第六窟皆然。自其环与环相连结之点言,意匠颇与楼兰之连环纹相近。惟其引用之题材,则各有主题,云岗石窟之连环纹,完全由卷草纹组织而成环状。环中由卷草之三叶填满,惟有繁简之别,如第五窟、第六窟,较第二窟为简是也。但其环与环之组织法,均由两端曲结向内卷,环与叶不可分离则一也注97。至于楼兰之连环纹,是以每一环为单位,中填八瓣花,其作风与题材,根本与云岗不同。盖楼兰连环纹,是由于连环及八瓣花两种题材混合组织而成。例如斯坦因又同时在楼兰发见一方木版,作莲花瓣,疑为房屋上之天花板,是环与花为两种题材,经过楼兰匠人之分合运用,可以确知也。至于论到两种题材之来源,为吾人最感兴趣之问题。有人以八瓣花解作莲花,实不然。莲花出自印度,但希腊有一种水草叶与莲花近似。及佛教北传至犍陀罗、大夏及安息后,又与希腊之水草叶混合,而成“印度、希腊式”之莲花瓣纹。但在初期佛教艺术中,八瓣花与莲花各自分别引用。例如楼兰木刻中,连环内之八瓣花与方形天花板之莲瓣纹,及尼雅所发见木雕椅上所刻莲瓣纹(《西域考古记》第四十一图),皆各自为题材。其作风各别,虽有时两种同在一物上,如尼雅故址中之木雕托架梁,一端雕四瓣莲花,一端于四瓣莲花之中心,又生八瓣花(同书第四十三图)。但其两种混合之迹,至为显明,盖莲瓣作四瓣散开,上端尖锐,中部洼入,双层,确表示印度式之莲花形。天花板上者,虽叶片较多,而上端亦尖锐,与木雕椅所刻作风相同,故我名此为“莲瓣纹”,出于印度之莲花。至八瓣花为椭圆形,上不尖锐,由八瓣合组而成圆形,瓣与瓣紧接,而不散开,我名此为“八瓣花”,颇类似蔷薇花,中国旧时称为宝相花。出于伊朗,在伊朗艺术中,应用颇广,尤其在宫殿建筑上甚见引用。传至新疆,除木刻外,又应用方砖上。如焉耆、吐鲁番古寺庙中铺地方砖,甚多具此花纹,瓣作椭圆形。又传至内地,铺地之方砖,其纹亦同。例如敦煌千佛洞中其地多铺八瓣花之方砖可证。惟北魏石造像台座间有作四片之花瓣耳。设我所论不误,连环中之八瓣花,出于伊朗式之佛教美术,益可信也。至于连环纹之来源,我颇疑为受斯克泰人艺术之影响。例如赫定氏在楼兰所拾遗物中,有一四环相连之残铜件(《楼兰》图版四十四),及一铜质平扣,在宽边缘中,满布乳点十二粒(同书图版四十五)。关于此类铜器,又发见于内蒙长城一带,及西伯利亚南部,与俄罗斯南部,均认为与斯克泰人,或鄂都克铜器艺术有关。完整之铜连环,虽无发见,但赫定氏又在楼兰遗址中,发见一铁连环(同书图版十六第八图),作二环相连,虽已残缺,但由其环与环之结合作风,与斯坦因在楼兰所得之木雕连环纹作风相同。因此我疑木刻上连环纹,系受金属连环之影响而来,此铁连环与铜轮状物及铜扣,皆同出一地,上件既与斯克泰或鄂都克有关,则此件当亦同例,而受斯克泰艺术之影响者。据此,是横梁上八瓣花纹及连环纹,一出“伊朗式”,一出与伊朗艺术有关之“斯克泰式”,由两种题材混合而成者。吾人须知斯克泰人之艺术,在伊朗艺术中,如铜器及建筑雕刻上,时占重要地位。且帕提亚人即安息人,原居里海东南,与斯克泰人有亲属之关系,当然对于固有艺术,不能遗忘。波斯萨珊王朝,又继承帕提亚,西与东罗马为邻。希腊艺术,早已由东罗马输入波斯,故波斯人得因沿旧有,参酌新知,而造成伊朗式之特有作风。东传至楼兰,而为楼兰艺术家所采用也。其次为异兽纹。斯坦因氏于1906年,在尼雅遗址破屋中,发见若干木雕托架梁,在架梁上左右两部雕奔兽相向,中雕一花瓶,花草生出,分披左右(《西域考古记》第四十三图)。斯文赫定在楼兰遗址中,亦发见若干残木雕,据柏格曼氏《楼兰》图版二,中作花瓶,生出卷草,分披左右,与尼雅托梁所雕两兽中间之花瓶形式相同。惟尼雅所出,系浮雕于木梁上,楼兰所出,为透雕于方形镶版上为异耳。据柏格曼解释,谓此种纹样,与印度及犍陀罗浮雕上之莲花盆,极为类似。又引弗彻尔(Foucher)说,或与“佛陀诞生图”有连带关系(柏格曼:《楼兰》第84页)。又赫定氏,同时发见木透雕镶版,为一动物像之残部后腿之弯曲状,及头部之啮腿状,尚可窥见(见同书摹图二)。又斯坦因在楼兰遗址亦得残镶版四片,作同样雕纹。如此则啮腿动物之镶版,当不止一个,同时必另有一个啮腿动物镶版,向花瓶左右相对。如此则必与上引尼雅发见二兽向花瓶对驰之托梁同一组织法也。按以动物作中心题材之装饰画,尤其如奔兽啮腿等纹样,在犍陀罗美术中不常见,而在伊朗美术中则为习见之品。尤其在俄罗斯南部及高加索出土之斯克泰铜器用翼兽作装饰纹样者,为例甚多。在中国战国以后铜器,尤其狩猎纹铜器,亦常用以为镂刻之主要题材。故此种作风,决非“印度式”,亦非“希腊式”,而为“伊朗式”。在上文及走兽纹毛织品中,已详为叙述矣。但中间又加入类似“佛陀诞生图”之花草瓶,此种题材,据柏格曼及弗彻尔所论述,或系出于印度。今此两种不同来源之纹饰,同见于一木雕上,显示印度与波斯艺术上之混合性,实可玩味之问题也。及传至中国,则又变其形态矣。例如北魏正光六年(公元525年),曹望襍造像上层左右刻两狮子相对,狮子作张牙舞爪状,中间刻一“佛陀诞生图”。佛陀立莲花盆中,头顶汉代最通行之“博山炉式”,两旁以朱雀及莲瓣补空隙。又孝昌三年(公元527年)比丘惠隽造弥勒像,设计与此相同。惟“诞生图”两旁加比丘像为异耳。又北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年)“五百人造像”,中间所刻之“诞生图”,略异于曹望襍,“博山炉”易以佛塔状之花瓶,瓶下柱作莲花,以莲盘承之。下有两人像,分背而立,无莲盆。两旁狮子,仍作张牙舞爪状,与曹望襍造像同。狮子上面刻两僧像。一题“禅师慧训供养佛时”,一题“邑师慧刚供养佛时”。据上所述,由其组织方法,或皆脱胎于所谓“佛陀诞生图”者。但曹望襍造像,佛顶博山炉,两旁缀以朱雀,显然以之代替中间之花瓶,及分披左右之花草。“博山炉”及“朱雀”,为中国固有之艺术题材。今与印度之莲盆,合组为一图像。中国、印度艺术之混合性,可以充分表露。而佛家庄严光明之情态,亦由此可见矣。至“五百人造像”中间之花瓶形式,与我在吐鲁番木头沟所采壁画中之花瓶相同。惟吐鲁番花瓶,分披花草,“五百人造像”无花草,另加中国式华盖为异耳。此又一混合之方式也。总之东方艺术,以中国、印度、伊朗为三大中心区。自佛教产生后,东传至中国,即与中国艺术混合。西传至伊朗,又与波斯艺术混合。而希腊、罗马之艺术,亦同时渗入。新疆适居中央,楼兰又当中西要冲,为各方艺术所交凑丛集之地。所谓“中国式”、“伊朗式”“希腊罗马式”不难于楼兰遗物中找到它们的来源。

    4.壁画

    壁画为佛教美术中之主要题材,今在此篇仅为楼兰壁画中与文化之来源有关者,概略述之。斯坦因氏于1906年,在密远废院中发见从不经见之壁画数处,可为佛教美术来源之说明,特为举出,加以推论。

    一为着翼天使。据斯坦因报告,一在小圆拱塔内部,距地面1.2米左右之护墙壁上,一在塔旁过道墙上,距前地约66米左右。又在一圆屋形过道墙壁上,又绘有带西方色彩之俗人。据斯坦因解释,“谓有翼天使,是‘犍陀罗派’‘希腊式’佛教雕刻中,从有翼的爱罗神(Eror)抄袭而来。用以代表佛教中印度之传说。普通称此为犍达婆(Gandharvas)像,一称为‘飞天’,在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及波斯西部寺院中亦所常见。”注98按据斯坦因发见天使之位置,或在墙之下部护墙壁上,或在过道中与供养人像同位置,是与佛教中位置飞天之习惯不同。盖普通飞天,均在佛像后面背光上,作飞舞翱翔姿态,手中或承日月、宝珠,或持乐器,均不见有翼。何如印度Aianta第十七洞,及Elura第六洞,均作婴儿状,不着翼,可证也(见《云岗石窟所表见之北魏建筑》插图三十七)。再如中国之云岗、龙门石窟寺所刻之“飞天”,无一着翼者。是着翼人像,为另一来源,与印度佛教中之飞天,毫无关系。且此处天使像皆作半身像,置于墙壁之不紧要处,明显以之作装饰画,并非如佛家所述善财天像之重要也。至于着翼人之来源,据斯坦因解释,谓:“由于希腊、罗马神话中爱罗神变化而来。”又云:“在基督教兴起以前,西亚一切宗教系统中,以天使为天上有翼之使者,故护墙壁上之有翼使者,或系受古基督教派中天使之暗示,发生亲属关系。”(《西域考古记》第85页)我对于斯坦因见解,在未获其他证据以前,不敢有所可否。但为引起读者兴趣起见,再引中国有翼人像以作参考。例如《武梁祠石室画像》中刻许多有翼人像,翼着腰际下身作卷云式,或不露足。又有画古帝王像,手执规矩,而两胁着翼者,相传为中国远古帝王伏羲、女娲神像。武梁祠虽建于后汉,但其所描写之题材,必因沿于古代神话或传说,则可断言。此其一。又战国式铜器中,如“狩猎纹壶”亦有作有翼人像者。例如“蟠螭纹画像壶”,其纹样皆作人与兽抟斗之状。人或持盾矛,或持弓矢。兽像或作斑鹿及野牛之状,姿态生动飞跃。惟人像皆折腰,挂弓剑,小袖衣,长筒皮靴。间有胁间附翼者,亦有作鸟兽身首者(《战国式铜器》图版九二)。吾人由其人像姿态与服饰,充分表现其为游牧民族之情状,或出于古之斯克泰人。而人皆折腰或着翼,又为伊朗艺术中受希腊艺术之激荡而成者。后由斯克泰人传至中国,又与中国传统之蟠螭纹混合,造成中国战国式之艺术也。但吾人所应注意者,即“斯克泰式”铜器中之着翼人,与汉武梁祠中之着翼人,是否同出一源,而与希腊、罗马神话中之“爱罗神”,及西亚古宗教中之“天使”,是否有因倚,或亲属之关系,均为吾人所不可忽视之问题。然此问题,过于繁难,详为解答,请留以俟之异日。吾人总觉伊朗艺术中,尤其波斯萨珊王朝之艺术,每喜以怪异动物作题材,如上文所举之毛织品、木雕刻,皆可为例。斯坦因亦于密远废寺中发见半狮半鹰之壁画(Serindia L Fis 133),皆以为属于“伊朗式”作风。故我谓此有翼人像,亦与同例。

    其次为佛本身故事画。斯坦因氏在同地圆屋形佛寺,西边弓形弄道入口处,发见墙壁下层之护墙版上,绘一连续不断成山谷状之宽条花带。据斯坦因所述,第一持花带之青年菩提像,戴“佛里家”(Phrygian)帽,显然模仿波斯之太阳神(Mithra)神像。又当中空处,交互绘男女头部及半身像。其中女像盛饰香花,手挈酒樽酒杯,亦有弹琵琶者。据斯坦因解释,女像在“希腊式”面容中,杂有地中海东部(Levantine)或赛卡兴(Circassian)式的美。其首饰又表示近东或伊朗风味。其他青年男半身像,据斯坦因解释,头部姿势,十分像罗马人,右手高举,左手屈指不一,类似希腊、罗马人作猜拳游戏。其他半身像,浓髯、厚发,衣饰富丽,当然描写从北方,或东方来之蛮族。又与此风度相反者,在花带中间,绘一印度王子半身像。珍宝装饰全身,颇为华丽,面貌清洁,眼膜半垂,表示柔和情态,头戴峰峦形头巾,显为“希腊式”佛教美术雕刻中,表示乔达摩王子未成佛前形式。又在东南面残余墙壁上,绘皮珊多罗王子(Prince Vessnatara)本生故事行列。从进门左方起,绘王子出宫门像,至以白象送给四婆罗门为止。又在白象膈窝上,发现一段芉卢文题记,经研究为画家Tita名字,及所得报酬数目。据斯坦因所述,Tita名词,在公元初几世纪,通行于罗马东陲,当时一位装饰画家亦取此名(《西域考古记》第83——89页,插图五四、五六、五七)。据上所述,由其人像作风及题词,是此壁画完全出于波斯西部,或东罗马一派艺术家之手,已勿庸吾人多言。自其白象膈窝中之题识观之,显然与修建密远寺院之工程师及画师有关系。疑当时或有安息人,或东罗马人东来,传播佛教,或表现其艺术,因题东罗马画师之名,证明壁画模仿之所自出也。吾人又检查古籍记载,《汉书·西域传》称“安息以黎竬善眩人献于汉”。黎竬(Reken)即指今叙里亚地,后汉时属于东罗马,中国史书称之为大秦。善眩,即幻术也。又孝堂山石室所刻幻人形状,皆作西方人姿态,或即描写黎竬之幻人。由大眉眼之表情,与壁画上持花带人像略同。《汉书·地理志》张掖郡有黎竬县,据颜师古注,因居黎竬人而得名。是汉时东罗马人来汉者必多。至安息与中国交往最早,最初来中国传译佛教经典者,为安息人。如后汉桓帝时之安世高、安玄,是其例也。罗布泊居西域交通之咽喉,凡由西东来者,必过此地。则伊朗人或罗马人来中国之艺术家及传教士,因即逗留楼兰,表现其巧妙之艺术手腕,极为可能也。据此,则此一带寺院之壁画,或即为波斯人或罗马人所作。最少其作风亦必模仿伊朗或罗马也。

    综上所述,是佛教最初传入新疆及我国内地者,为月氏人及安息人。而佛教文明,由上所述,亦以受波斯或月氏人之影响为最多。月氏、安息均临妫水,即阿姆河。故中国内地及新疆之佛教文明最初确遵妫水大路而来。即上述西域交通大道之北道中路,或南道之北路。所谓月氏道者是也。及逾葱岭,又分两支传播,一支至库车、焉耆、吐鲁番,一支至和田、且末、鄯善。路虽有二,而佛教文明之来源则一也。至印度河文明之流入,疑起于东晋以后。中国僧侣直至印度求经,而印度僧侣亦频东来。“犍陀罗派”艺术,从是流入。由以上所述及新疆其他之佛教遗物,可以证明也。

    (原载《罗布淖尔考古记》)

    元阿力麻里古城考

    伊犁为历来游牧民族活动之地,首先见于《汉书》者,有塞人及大月氏人,均以伊犁为驻足点。接踵而至者,则有匈奴人及乌孙人。乌孙人活动时期较长,与汉朝关系亦较密切,然其史迹被发现者甚少,乌孙赤谷城至今还是一个哑谜。稍后者为突厥人、契丹人及蒙古人。尤其是西突厥的贺鲁部及突骑施部,在7、8世纪前后约当唐代,在此地活动频繁。据《新唐书·贺鲁传》所载,其东方建牙之地是在伊犁河边,但其真确地点,言人人殊。以后至蒙古察合台汗国时,伊犁————即阿力麻里,始终为其政治中心地之一。然其建庭之所,清代学人专门研究西北史地卓有成绩者,如徐松等,曾亲履其地,已感“陵谷变迁,莫知其处”。解放后由于政府的重视文物工作,对于自治区北疆尤为注意。1958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于南疆工作完后,又到伊犁作了专门调查。发现古城和遗址多处,北疆考古序幕从此揭开了。在多座古城中,尤其以吐鲁番吁子古城、霍城阿力麻里古城、绥定磨河古城、察布查尔海努克古城的发现颇为重要。我在1960年已将这几座古城的情况作了介绍注99,但未作进一步研究,今根据实地考查所得,结合文献,除吐鲁番吁子旧城拟另文论述外,现以阿力麻里古城为中心,探讨其地理位置及历史关系,其他二城亦并涉及。兹述说如下。

    一、阿力麻里古城位置

    近人对于阿力麻里古城位置每多臆测,或不知其所在。我们为了正确了解这个古城的位置,拟援引长春真人的游行记,结合遗迹遗物作一阐明。先引《长春真人西游记》作说明:长春以元太祖十五年(公元1220年)西行,1222年东返,去来均经过阿力麻里古城,所记必较真实。其述过塔勒奇山峡到阿力麻里一节云:“……又五日宿阴山北,诘朝南行,长坂七、八十里,抵暮乃宿。天甚寒,又无水。晨起西南行约二十里,忽有大池方圆几二百里,雪峰环之,倒影池中,师名之曰天池(按《西游录》作周围七、八十里注100)。沿池正南下,左右峰峦峭拔,松桦阴森……众流入峡,奔腾汹涌,曲折弯环,可六七十里。二太子扈从西征,始凿石理道,刊木为四十八桥,桥可并车。薄暮宿峡中。翌日方出,入东西大川,水草盈秀,天气似春,稍有桑枣。次及一程,九月二十七日至阿里马城。”注101综观长春旅程,自入峡至出峡,与现行公路大致相同(图一)。阴山北麓宿地,可能即今之五台。现由五台到三台海边61公里,公路较曲,故里程较长春为多。由三台到新二台33公里,若由松树头到新二台约23公里,疑长春沟中宿地或在新二台南10公里地。以上大家解释均同。所不同者,在出峡后向何方走。《新疆图志·道路志》认为现由芦草沟南行到塔勒奇城约六七十里,与长春次及一程之说相合,因而塔勒奇城北之磨河旧城,即阿力麻里城。但细查长春所经行沿途情况,出峡后是入东西大川,水草丰盈,并有枣桑树。《西游记》亦云:“附郭皆林檎园”,是出峡后向西行一平川,水草甚优,现由果子沟到塔勒奇城是南行,多是戈壁,既无林檎,也无桑枣,与长春所见不合。塔勒奇城北之磨河旧城,徐松曾亲至其地,不云是阿力麻里城,而谓阿力麻里城应在阿力马图河滨求之注102,必有根据。因此我认为长春出峡后入东西平川向西行,必经阿力马图河、小玛扎,方至阿力麻里城。程春庐云:由果子沟到阿力马图河一百里注103,现阿力麻里城距阿力马图河二十里,共一百二十里,路程不算大。又据本地人说:“现果子沟是后来的,从前的果子沟即今大西沟。”现大西沟口外即是东西大平川,水草丰盈,树木阴翳,尤其小玛扎一带,果树成林,并有桑枣。小玛扎就是个果园,有枣树多株。本地人又说:“此地在六百五十年前,地名阿力麻里,从前是一个大平川,果树甚多。”根据以上所述,我认为长春出峡后所经行之大平川,即小玛扎一带之东西平川,所到之阿力马城西果园,即现距霍城东13公里之阿尔泰遗址(此是哈萨克语,维名阿脱诺克,都是出金子之义,现订为阿力麻里城)。事实上阿力马图河及小玛扎一带,已是阿力麻里城近邻了,故亦有阿力麻里之称。徐松、程春庐谓当于阿力马图河求之,并无大误。洪钧驳之,可谓胶柱鼓瑟矣。

    现在克干山南麓有古城遗址,名阿力麻里,本地人称为阿尔泰古城。西距霍城13公里。其范围甚大,北抵克尔干山南麓,南至克干色依,东至吐呼鲁克帖木耳汗玛扎,西至卡纳威,东西5公里,南北未量,当不止此数。据本地人说:“此城规模甚大,周约五十华里。”有克干河经行城的东部及南部,无城墙,城中建筑已被摧毁无存,城中有一条石子铺地路面,本地人说是前些年的公路,因为路面窄且杂砖块,我疑是古时街道。刘郁《西使记》云:“阿力麻里城市井皆流水交贯”,说明城中有衢道,并有河流交贯市区,与现在情况实相吻合。因此克尔干山南阿力麻里遗址即长春所到之阿力麻里城,无可置疑也。

    再以出土物言之,我们虽在城中未作发掘工作,但由于农民锄地亦不断出土金、银、铜钱币,石刻及陶器等。我们曾搜集有银钱四枚、石刻三块及玛瑙饰物等。银钱均无孔甚薄,有三枚直径约3厘米,厚0.1厘米,两面均印有类似阿拉伯文字及圆线圈或点圈花瓣等,俱无轮廓。据专家鉴定为回历727年(即1327年)所造。另一枚更薄小,直径约2厘米,与高昌城所出及斯坦因在库车所拾者相同,被定为14世纪钱币注104,与此地所出者先后同一时期。据布哇《帖木儿帝国》云:在回历721年(公元1321年),察合台汗国分为东西两部,一为河中汗国,一为者台汗国,即蒙古汗国,君临现在准噶尔,同东西突厥斯坦一大部分,一直到回历771年(公元1370年),被帖木耳所灭注105。张星NFEC4认为:“14世纪初半,察合台汗国分为东、西二部,西部都撒马耳干,治阿姆河以北诸地,东部仍都于阿力麻里”注106,与布哇所述大致相同。此钱币铸造正在汗国分裂以后,又出于阿力麻里旧城中,可能是者台汗国遗物。

    我们又在城中获得三块石刻,上均刻有叙利亚文字,有的上刻有十字架纹。新疆博物馆亦获得数方,情况相同。皆在霍城附近阿力麻里城中出土,显然为基督教徒死后所树立之墓碑。在瓦丁所著《圣方济各教会史》第七册中,曾述有西班牙人巴斯喀尔在1338年派赴阿力麻里城传教被害事。又意大利人巴拖罗谋在14世纪末所著《圣徒传》中,亦详记阿力麻里城中传教僧人死难情形云:在1340年契丹牧师管理区阿力麻里城,有主教僧李嘉德,僧人佛兰锡斯、巴斯喀尔、雷曼德,及修道士基督教徒被阿梨算端杀害(《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二册,第250——254页)。现此石刻是否即是死难基督教徒的墓志,尚须进一研究。但在14世纪阿力麻里城中有基督教徒传教,则系事实,而阿尔泰遗址亦即阿力麻里城,由于基督教徒墓碑的出现,亦可得到证明也。

    其次关于遗迹方面。在旧城东北隅有一玛扎,维族称为穹玛扎(大玛扎之义),即吐呼鲁克帖木耳汗玛扎,传说玛扎是旧城中主人,死即葬于城东,距现在已600年矣。又说玛扎生于回历730年(公元1330年),为成吉思汗后裔,当他二十四岁时信奉伊斯兰教,三十一岁与敌人战争,三十四岁(按即回历765年,公元1364年)病死,一说战死注107,与布哇《帖木耳帝国》引阿不哈即《蒙古史》所记者台汗国秃忽鲁帖木耳遗事,大致相同。据称:“……此汗生于(回历)730年(公元1329——1330年),其父也里火者,即以也先不花名而显于世者,是成吉思汗子察合台的后裔,君临不花剌,所属诸异密拓地抵于可失合儿、鸭儿看、阿剂塔黑、蒙古等地。其妻撒忒迷失可敦无所出,其蒙古妾明里生秃忽鲁帖木儿汗,撒忒迷失可敦出其母子于外。也先不花死,诸异密将他迎归,他即位之时,年十八岁(公元1348年),后至二十四岁时……遂归向回教,并传布回教于人民。762年(公元1361年)他引兵略取撒马尔罕,765年(公元1364年)死。”(见《帖木耳帝国》第30——31页)所述生卒年月,与本地传说相同,所指必是一人。但阿不哈即所记也先不花君临不花剌,吐呼鲁即位似乎在不花剌,但布哇引思克邻书称:“者台诸汗君临准噶尔,即阿力麻里之地。”现本地人又传说:“吐呼鲁是旧城中主人”,而他的玛扎又在旧城旁,即阿力麻里必同时又为者台汗国之政治中心区也。

    根据以上所述,是阿力麻里城的地理位置即今克尔干山南阿尔泰遗址(现订为阿力麻里),已得到多方面证明,无可怀疑。现虽无城墙,可能在元至元后,西北诸宗王战乱相寻,城墙早被摧毁也。阿力麻里城位置既定,则阿力麻里城南之磨河旧城,亦即刘郁《西使记》中之赤木耳城(王国维《古行记校录》第7页),更可不烦言而解矣。

    以上所述,是关于阿力麻里城的地理位置。下面再谈阿力麻里有关史事。

    二、阿力麻里有关史事

    据多桑《蒙古史》所载,阿力麻里王初见于历史的,是斡匝儿。多桑《蒙古史》云:“1211年春,成吉思汗三征唐兀儿还其斡耳朵时,畏吾儿王已奉珍宝来觐。同时哈拉契丹古儿汗之别二藩臣亦入朝。其一人是突厥哈拉鲁部长海押立王阿儿思兰汗(Arslankhan),其一人是阿力麻里王斡匝儿(Ozar)。已而斡匝儿出猎,为屈出律所执杀。成吉思汗命其子昔克纳克的斤(Siknaktékin)袭父位。以长子术赤之女妻之。”(多桑《蒙古史》第一卷第三章第63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又云:“屈出律既据哈拉契丹大位,欲服阿力麻里汗斡匝儿,数以军讨之。终乘其出猎,袭擒杀之。合失合儿(今喀什)、兀丹(今和田)两地亦先后被征服。”(多桑《蒙古史》第一卷第五章第81页)按屈出律袭夺哈拉契丹古儿汗大位,是在1212年,1218年即为成吉思汗所灭,则擒杀斡匝儿必在1213——1218年之间,而昔克纳克的斤袭父位,必在屈出律灭后,或同时受成吉思汗之命及1219年成吉思汗率军西征花剌子模时,昔克纳克的斤即同畏兀儿王及哈拉鲁汗阿儿思兰以军来会(多桑《蒙古史》第一卷第六章第95页)。当1220年庚辰九月,长春过阿力麻里大城时,有铺速满国王领诸人来迎。王国维谓此王即多桑《蒙古史》书中之昔克纳克的斤注108,甚是。此时畏兀儿在新疆东部,而以哈剌火者为中心,包括别失巴里注109。阿力麻里在新疆西部伊犁一带,而以阿力麻里城为中心。哈拉鲁即唐时葛罗禄部,在新疆西北额敏、塔城至巴勒哈什湖一带。三部首领既已脱离哈拉契丹控制,服属于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又命哲别收服喀什、和田,自是哈拉契丹在西域所控制的全部区域,包括新疆在内,完全为成吉思汗所有。这就使成吉思汗得以放心西进,而无后顾之忧了。成吉思汗攻占花剌子模后,即从花剌子模及西辽领地分封其次子察合台。多桑《蒙古史》称:“察合台之封地东起畏吾儿之地及海押立注110,西抵只浑河(阿姆河)两岸。”(第二卷第一章第181页)包括新疆全部及突厥斯坦一部分,而以阿力麻里为其政治中心地之一。多桑《蒙古史》称:“察合台常驻夏于阿力麻里之地,地在阔克(Gueuk)诸高山及忽惕山(Cout)之附近。”(第二卷第二章第210页)按阔克,克干一声之转。根据上文所述,则克尔干山南麓之遗址,必为察合台汗驻夏之地,且为其政治中心区也。

    自1241年窝阔台与察合台相继死亡后,诸王因争夺汗位,内乱迭起。在1262年阿里不哥称号和林时,命察合台后人拜达尔子阿鲁忽主持察合台汗国事,时哈拉旭烈兀已死,由其王妃斡儿合纳权摄国事,居别失巴里。按别失巴里,为畏兀儿北庭,统属察合台汗国封地,故阿鲁忽赴别失巴里收取政权。但史称其统治之地,“自阿力麻里之地,达于只浑河岸”。只浑河即阿姆河,不提畏兀儿,是畏兀儿自阿鲁忽后,已自立国,不属于察合台汗所辖。是察合台领地至阿鲁忽时已较前缩小了。不特此也,其建庭之地亦移至伊犁河畔阿力麻里之地。兹据多桑《蒙古史》所述:阿里不哥之前锋将哈拉不花与阿鲁忽遇于普剌城及速惕湖附近之地,兵败,哈拉不花战死,阿鲁忽退还其伊犁河驻所,遣散其军队。无何,阿速台率第二军继至,逾名称铁门之山隘,渡伊犁河,取阿力麻里,并及阿鲁忽本人之领地。阿鲁忽退至忽炭(今和田)、合失合儿(今喀什)两城。其后不久阿里不哥率余军进至阿力麻里境内,驻冬于伊犁河畔,阿鲁忽率残众退走撒马儿罕(见多桑《蒙古史》第三卷第一章第291页)。

    由上所述,可证阿鲁忽领地,东自阿力麻里,西抵撒马儿罕,包括天山南路和田及喀什等地,与初受封时无殊。但史称“退还其河畔驻所”,是必阿鲁忽牙帐在伊犁河边,现伊犁河南北两岸,均有旧城遗址,在南岸者为海努克旧城,在北岸者为磨河旧城。何者为阿鲁忽河畔驻所,洪钧及《新元史·阿里不哥补传》记文简略,惟多桑《蒙古史》中有“阿速台……渡伊犁河,取阿力麻里,并及阿鲁忽本人之领地”之语,则阿鲁忽所驻河边之城,必为海努克旧城。阿鲁忽败退至忽炭、合失合儿亦必是自海努克逾天山至阿克苏、和田、喀什,与清代由伊犁到阿克苏驿站大致相同。是忽炭(今和田)为阿鲁忽退兵时临时驻地,未久即西行。《蒙兀儿史记》察阿歹(察合台)汗诸子世系表,称阿鲁忽建牙兀丹注111,恐非是。但现阿速台所取之阿力麻里,是在伊犁河南,与上文所谈阿力麻里在伊犁河北、克干山南不同。何故,我认为若干史书所记,阿力麻里有二义:一为城名,即今阿尔泰遗址,已如上述,一为地名,如斡匝儿领地,察合台及阿鲁忽等之领地,皆泛指阿力麻里区域,举凡塔勒奇山、克干山以南,汗腾格里山以北,包括现在伊犁专区,皆属于阿力麻里范围。例如上文所引阿力不哥率兵进至阿力麻里境内,驻冬于伊犁河畔,是阿里不哥在伊犁河畔驻地属于阿力麻里境内,语义甚为明显。至与阿鲁忽驻地是否一地,史无明文,可能是一地,因为海努克旧城是在一广大草原上,距河岸约3公里,南接昭苏,为历来游牧民族优良牧地,气候温和,适于驻冬。故我疑阿里不哥所驻者为南岸,与阿鲁忽同为一地。阿鲁忽死后嗣位宗王亦多驻此。元至元间,海都并在此地设立行营。《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阿力麻里下注云:“诸王海都行营于阿力麻里等处,盖其分地也。”阿力麻里为察合台领地,宗王笃哇为海都所立,附属海都,联合作战,故海都得在阿力麻里等处设立行营,其行营驻地我亦疑设在海努克旧城。据《马可波罗行纪》玉尔注称:“1227年海都与忽必烈军队在伊犁河附近阿力马里克作战”,当亦是此处(《马可波罗行纪》玉注第二册第462页),但非海都分地。海都分地在海押立,在今巴勒哈什湖东南一带,阿力麻里在伊犁,属察合台领地,不可混同,徐松讥之甚是。但徐松谓阿力麻里亦曰叶密里(《西域水道记》卷四第32页),亦非。叶密里即额敏,原为贵由领地,现有旧城在额敏县附近。阿力麻里在伊犁克干山南麓,相隔数百里,不能认为是一地也。

    以上所述是察合台汗国有关阿力麻里史料。察合台汗国在14世纪初叶又分裂为河中汗国及者台汗国即蒙古汗国两部,而蒙古汗国亦以阿力麻里为政治中心地,已见上文所述。总之,我们对于察合台汗国及者台汗国历史所知甚少,有关阿力麻里者则更少。仍希望城中将来有更多实物出现,再作订正和补充。

    (原载《考古》1963年第10期)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