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十七難至四十五難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肛門〔23〕重十二兩,大八寸,徑二寸大半,長二尺八寸,受穀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1〕 大 即周長。

    〔2〕 屈 《史記·扁鵲倉公傳》正義引《八十一難》作“尺”。

    〔3〕 三丈二尺 《千金》卷十四第一林校引《難經》、《甲乙》云作“镸二丈二尺”。

    〔4〕 合(ɡě葛)之太半 《本義》、《集覽》本“太”作“大”。按“太”“大”古通。《駢雅訓纂·釋名稱》:“大與太通,古太字多不加點,如大極、大初、大空、大廟、大學之類。後人加點,以别小大之大,遂分而爲二矣。”“合”,容量詞。一升的十分之一爲一合。《漢書·律歷志》:“十合爲升。”

    〔5〕 一寸寸之少半 原作“一寸半”。《甲乙》卷二第七作“一寸寸之少半”。《千金》卷十八第一林校引《明堂》、《外臺》、《難經》作“一寸之少半”。按,如以直徑與周長的比例計算,當爲一寸寸之少半。今據諸本改。

    〔6〕 一尺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正義引作“二尺”。

    〔7〕 二寸寸之大半 原作“二寸半”。《甲乙》卷二第七作“二寸寸之大半”。本難下文“肛門”作“二寸大半”。據下文對肛門“大八寸”,及“長二尺八寸,受穀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的描述,與本段廣腸相同。則知“肛門”實指廣腸而言。再按直徑與周長比例計算,亦當爲二寸寸之大半。今據改。

    〔8〕 五丈八尺四寸 《甲乙》作“六丈四寸四分”。《集注》楊曰:“據《甲乙經》言腸胃凡長六丈四寸四分,所以與此不同者,《甲乙經》從口至直腸而數之,故長。此經從胃至腸而數之,故短。亦所以互相發明,非有謬也。”

    〔9〕 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 原作“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合計胃腸所受水穀,當爲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今據《靈樞·平人絶穀》、《甲乙》卷二第七等改。

    〔10〕 四斤 《本義》本作“二斤”。

    〔11〕 耳 在旁突出之物曰耳。《考工記·?氏》鄭注:“此鬴之耳,在旁可舉也。”在此當指兩側支氣管。

    〔12〕 一兩 《集覽》本作“二兩”。

    〔13〕 間 《素問·痿論》王冰注引《八十一難經》“間”下有“下”字。《千金》卷十二第一并同。

    〔14〕 銖 我國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單位。説法不一:一、一銖重一百黍。《漢書·律曆志上》:“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二、一銖重九十六黍。《説苑·辨物》:“十六黍爲一豆,六豆爲一銖。”三、一銖重一百四十四粟。《説文·禾部》:“十二粟爲一分,十二分爲一銖”。四、一銖爲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説文·金部》:“銖,權絫黍之重也。”段玉裁注:“二十四銖爲一兩。”

    〔15〕 二兩 《句解》、《評林》本作“一兩”。《集覽》本、《圖注》、《俗解》、《闕注》本、《史記·扁鵲倉公列傅》正義引、《千金》卷十六第一并作“十四兩”。

    〔16〕 紆 曲也。《淮南子·本經》:“盤紆刻”,儼注:“紆,屈曲。”

    〔17〕 左迥疊積十六曲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正義引作“迥積”。

    〔18〕 二斤 《史記》正義引作“三斤”。

    〔19〕 一寸寸之少半 原作“一寸”。據《千金》林校引《難經》改。參閲注〔5〕。

    〔20〕 右迴 《集覽》本“迴”下有“疊積”二字。

    〔21〕 以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正義引作“已”。按,“以”“已”古通。

    〔22〕 十兩 《本義》本作“十二兩”。

    〔23〕 肛門 此處指廣腸而言。參閲注〔9〕。

    按語:本難是古代解剖學的重要文獻。其中五臟的解剖資料未見於《内經》。由於古今度量衡標準不同,文中尺寸斤兩,不能以今制數值計算。但如以咽門至胃之食道長度,與小腸、迴腸、廣腸之總長度的比例言之,則與現代解剖學所載,頗爲接近。可見當時解剖學已有一定成就。但其中對某些内臟形態的述,如肝有七葉,心有七孔,肺有六葉等與實際不符。且人體大小不等,内臟之大小、重量等亦有差異,不能劃一定量。

    四十三難

    提要:本難討論人不進飲食七日而死的道理。其主要由於胃中所留水穀及人體津液消耗竭盡所致。

    四十三難曰: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何也?

    然,人胃中常有留穀二斗〔1〕,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2〕,一行〔3〕二升半,一日中〔4〕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穀〔5〕盡矣。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穀津液俱盡,即死矣〔6〕。

    〔1〕 人胃中常有留穀二斗 《句解》無“人”字。《本義》“常”作“當”。《句解》、《集覽》本“有”并作“存”。

    〔2〕 至圊 《太素·腸度》作“後”。《甲乙》、《千金》并作“至後”。“圊”,厠所。《廣雅·釋宫》:“圊,厠也”,《釋名·釋宫室》:“廁,或曰圊,言至穢之處,宜常修治使潔清也。”“後”亦排便之意。

    〔3〕 一行 “行”用於量詞,猶言“次”。排便一次爲一行。

    〔4〕 一日中 “一”字原缺。“日中五升”費解。《靈樞·平人絶谷》、《甲乙》卷二第七、《太素·腸度》、《千金》卷十六第一“日”上并有“一”字,文理通曉。據以上諸本補。

    〔5〕 而水穀 《千金》“而”下有“留”字。“穀”下有“精氣”二字。

    〔6〕 即死矣 《集覽》本“即”作“則”。《太平御覽》卷八百四十九、飲食部引《八十一問》作“故也”。連上爲句。

    四十四難

    提要:本難敍述人身消化道中的七道門户,即飛門、户門、吸門、賁門、幽門、闌門、魄門,稱爲七衝門。

    四十四難曰:七衝門〔1〕何在?

    然,唇爲飛門〔2〕,齒爲户門,會厭爲吸門〔3〕,胃爲賁門〔4〕,太倉〔5〕下口爲幽門〔6〕,大腸小腸會爲闌門〔7〕,下極爲魄門〔8〕,故曰七衝門也。

    〔1〕 衝門 通道之門户。《説文·行部》:“衝,通道也。”

    〔2〕 飛門 即嘴唇。“飛”與“扉”均在古音微部,古音幫母。同聲通假。“扉”門扇。《説文·户部》:“扉,户扇也。”口唇張合,猶門扇之啟閉,故唇爲飛門。

    〔3〕 吸門 即會厭。在喉咽上方,形如樹葉。嚥食時覆於喉口,呼吸發音時則會厭開啟。爲呼吸之門户。故稱“吸門”。

    〔4〕 賁門 胃之上口,與食道相連處,靠近横膈。《素問·脈要精微論》王冰注:“賁,鬲也。”《集注》楊注:“賁者,膈也。胃氣之所出也。”

    〔5〕 太倉 即胃。《靈樞·脹論》:“胃者,太倉也。”

    〔6〕 幽門 爲胃之下口,與十二指腸相接處。《爾雅·釋言》:“幽,深也。”因位在胃的幽深之處,故曰幽門。

    〔7〕 闌門 “闌”門遮也,亦稱門闌。《廣雅·釋詁二下》:“闌,遮也。”《史記·楚世家》:“雖儀之所甚願爲門闌之厮者。”闌門當小腸與大腸連接之處,猶如門闌,故稱闌門。

    〔8〕 魄門 即肛門。魄通粕,均古音滂母鐸字部。如“糟粕”亦作“糟魄”。《庄子·天道篇》:“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釋文》引司馬云:“爛食曰魄、一云糟爛爲魄,本又作粕,音同。”肛門爲排泄糟粕之門户,故稱魄門。

    按語:本難所述七衝門乃是人體整個消化的重要門户。在解剖及生理、病理上都有特殊意義。它們的名稱如會厭、賁門、幽門、闌門等,至今仍爲現代解剖學所沿用。

    四十五難

    提要:本難將人體組織及器官分爲臟、腑、筋、髓、血、骨、脈、氣等八類。各有精氣會聚之處,該處俞穴,稱爲會穴。並指出此八會穴能主治熱邪在内的一類病證。

    四十五難曰:經言八會者,何也?

    然,府會大倉〔1〕,藏會季脇〔2〕,筋會陽陵泉〔3〕,髓會絶骨〔4〕,血會鬲俞〔5〕,骨會大抒〔6〕,脈會太淵〔7〕,氣會三焦〔8〕外一筋直兩乳内也〔9〕。熱病在内,取其會之氣穴也。

    〔1〕 大倉 《本義》、《集覽》本“大”并作“太”“大倉”今名“太倉”,此處指中脘穴。在臍上四寸,屬任脈經。《甲乙》卷二第十九:“中脘,一名太倉。”

    〔2〕 季脇 此處指章門穴。章門穴别名“季脇”。《針灸捷法大全》卷六:“章門……一名季脇。”在第十一肋游離端稍下處。屬足厥陰肝經。

    〔3〕 陽陵泉 穴名。在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屬足少陽膽經。

    〔4〕 絶骨 穴名。又名懸鐘。在外踝上三寸。屬足少陽膽經。

    〔5〕 鬲俞 穴名。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屬足太陽膀胱經。

    〔6〕 大抒 《句解》、《本義》、《集覽》本、《甲乙》卷二第八“抒”并作“杼”。按“抒”“杼”古通。“大抒”俞穴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屬足太陽膀胱經。《古本難經闡注》、白雲閣藏本《難經會通》第四十五難“大抒”并作“大椎”。此説可參考。

    〔7〕 太淵 穴名。在腕横紋上,當拇長展肌腱與撓側腕屈肌腱連線中點處。屬手太隂肺經。

    〔8〕 三焦 此處指膻中穴。在兩乳中間,胸骨中線上。屬任脈經。原文小字注可證。《靈樞·海論》:“膻中者爲氣之海。”故氣之會穴膻中。

    〔9〕 外一筋直兩乳内也 此八字,原作正文,與上文文例不合。《集解》:“按外一八字是衍文。此是氣會三焦之旁注……應據删。”按,此説有理。本經三十一難云:“上焦者……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是”可證。今將“外一”八字改作小字注。又《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正義引《八十一難》“外一”二十字作“此謂八會也”。

    按語:八會之名,首見於本經。八會穴理論對針灸臨床有一定指導意義。如明·楊繼洲《針灸大成》引宋·侯自然《難經注疏》根據本難所述八會穴理論,提出腑病治中脘,臟病治章門,筋病治陽陵泉,髓病治絶骨,血病治膈俞,骨病治大杼,脈病治大淵,氣病治膻中等。目前針灸臨床常用膻中治氣促喘逆之病,陽陵泉治筋攣及偏風半身不遂之疾,中腕治胃腸疼痛吐瀉消化道疾患,絶骨治頸項强直及髓減骨痿等症……可見八會理論,有實踐基礎。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