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十六難至五十四難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四十六難

    提要:本難對老年人白晝精神不爽,夜間睡眠不佳,與青壯年白晝精力旺盛,夜間熟睡的現象,進行對比分析,指出其原因主要與血氣營衛之盛衰及運行之通利與否有關。

    四十六難曰:老人卧而不寐〔1〕,少壯寐而不寤〔1〕者,何也?

    然,經言少壯者,血氣盛,肌肉滑,氣道通,榮衛之行不失於常,故晝日精〔2〕,夜不寤。老人血氣衰,肌〔3〕肉不滑,榮衛之道濇,故晝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1〕 寐寤 “寐”寢也,入睡。“寤”覺醒。《詩·關雎》:“寤寐求之”毛傳:“寤,覺也。寐,寢也。”

    〔2〕 精 精神爽朗。《文選·文賦》:“精驚八極”李善注:“精,神爽也。”

    〔3〕 肌 原作“氣”。據《句解》、《本義》、《集覽》等諸本改,與上文“肌肉滑”相應。

    四十七難

    提要:本難討論人的臉面爲什麽能耐受寒冷的問題。指出其原因主要是由於頭面爲諸陽脈之會的緣故。

    四十七難曰:人面獨能耐〔1〕寒者,何也?

    然,人〔2〕頭者,諸陽之會〔3〕也。諸隂脈皆至頸〔4〕、胸中而還〔5〕,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故令面耐寒也〔6〕。

    〔1〕 獨能耐 《太平御覽·卷三百六十五人事部·面》引《八十一問》“能”下無“耐”字。按,“能”通“耐”。但本難後文“故令面耐寒也”,亦作“耐”,則“能耐”之“能”應爲副詞,作“能够”解。

    〔2〕 人 《太平御覽》引無。

    〔3〕 諸陽之會 《太平御覽》引“陽”下有“脈”字。“諸陽”指諸陽經經脈。

    〔4〕 頸 《太平御覽》引《八十一問》,此下有“項”字。

    〔5〕 胸中而還 《太平御覽》引作“不還上”。

    〔6〕 耐寒也 《太平御覽·卷三百六十五人事部·面》引作“能寒耳”。

    按語:根據十二經脈的運行情況,手三陽經,從手至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六陽經均上至頭面。督脈上至風府,入屬於腦,故頭爲諸陽之會。本難以此解釋人面獨能耐寒的問題。但十二經氣血流注,六隂經通過支脈經别絡脈等,亦有上行至頭面者。如《靈樞·經脈》:“心手少隂之脈……上挾咽,系目系。”“肝足厥隂之脈……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裏,環唇内。”“手少隂之别……系舌本,屬目系。”《靈樞·經别》:“手少隂之正……走喉嚨,出於面。”等等。《靈樞·邪氣藏府病形》更明確指出:“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氣之津液,皆上於面,而皮又厚,其肉堅,故天氣甚寒,不能勝之也。”由此可見,人面獨能耐寒與十二經氣血均有關係,只是其中與陽經關係尤爲密切而已。

    四十八難

    提要:本難從病人的脈象、病證、診候等三個方面舉例説明如何辨别疾病虚實的問題。

    四十八難曰:人有三虚三實,何謂也?

    然,有脈之虚實,有病之虚實,有診〔1〕之虚實也。脈之虚實者,濡者〔2〕爲虚,緊〔3〕牢者爲實。病之虚實者,出者〔4〕爲虚,入者〔4〕爲實;言者爲虚,不言者爲實;緩者〔5〕爲虚,急者〔5〕爲實。診之虚實者,濡者爲虚,牢者爲實〔6〕;癢者爲虚,痛者爲實;外痛内快〔7〕,爲外實内虚;内痛外快〔7〕,爲内實外虚。故曰虚實也。

    〔1〕 診 指證候。《素問·風論》:“願聞其診。”王冰注:“診,謂可言之證。”即指病人主訴之證。《漢書藝文志·序》:“原診以知政。”顔注:“謂視其脈及色候也。”

    〔2〕 濡者 《集韻·獮韻》:“濡,柔也。”與“軟”“耎”并同。參見四難“按之濡”注。言脈軟弱,與脈緊牢者正相反。

    〔3〕 緊《脈經》無。

    〔4〕 出者 入者 有多種解釋。主要有:一、指疾病發生的由來。如滑壽云:“出者爲虚,是五臟自病,由内而之外,東垣家所謂内傷是也。入者爲實,是五邪所傷,由外而之内,東垣家所謂外傷是也。”二、指精氣外泄與邪氣内入。如徐大椿曰:“出謂精氣外耗,如汗吐下之類。凡從内出者皆是。入謂邪氣内結,如感受風寒暑濕等邪及食積之類,凡從外入者皆是。”此二説并通。

    〔5〕 緩者 急者 有多種解釋。主要有:一、指皮膚筋肉之緩急。如《集注》楊注云:“皮肉寬緩,皮膚滿急也。”第十三難:“脈急,尺之皮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二、指起病緩急。如徐大椿曰:“緩,病來遲也……急,病來驟也。”按,此二説并通。惟前一説與後文“濡者”“牢者”意義相似而重,姑從後一説。

    〔6〕 濡者爲虚,牢者爲實《脈經》卷一第十、《千金》卷二十八第八并無“濡者”八字。滑壽云:“謝氏以爲衍文。”徐大椿曰:“疑因上文重出。”按“濡”爲虚軟。“牢”爲堅實。除指上文所述脈之濡牢外,還可以解爲醫生作腹部等處按診時,手下的感覺,如《集注》楊注曰:“皮膚濡緩也。”“皮肉牢强也。”又如本書第十六難“按之牢若痛”。此外還可解作針刺時針下的感覺。見七十九難:“所謂實之與虚者,牢濡之意也。氣來實牢者爲得,濡虚者爲失。”可參閲該難注〔4〕。據此,謝氏衍文之説,似不可從。

    〔7〕 快 輕快舒適的感覺,與疼痛不舒相對而言。

    按語:本難討論脈之虚實、病之虚實、診之虚實,是通過切診、問診、望診、聞診等方法,對病人的主訴證狀和臨床表現,進行對比而言的,爲虚實辨證明示要領。但臨床所見,病人的證候往往並非單一,病機亦常複雜多變。如有虚中夾實,實中夾虚,由實轉虚,由虚轉實,真虚假實,真實假虚等。臨診中,醫者必須對各種症候進行綜合分析,方能作出正確判斷。

    四十九難

    提要:本難從發病原因,論述“正經自病”與“五邪所傷”兩類疾病之區别。並舉心病爲例,從五色、五臭、五味、五聲、五液的變化,結合脈象和其他症候表現,討論五邪入臟的一般規律。

    四十九難曰:有正經〔1〕自病,有五邪所傷,何以别之?

    然,經言〔2〕憂愁思慮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恚怒〔3〕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久坐濕地,强力入水〔4〕則傷腎。是正經之自病也。

    〔1〕 正經 即十二經脈。與奇經相對而言,故曰正經。十二經内屬於臟腑,此處正經乃指五臟。

    〔2〕 經言 《本義》、《集覽》本并無。

    〔3〕 恚怒 同義複詞,恚亦怒的意思。《廣雅·釋詁二上》:“恚,怒也。”

    〔4〕 强力入水 “强力”强用其力,如舉負過重,强力入房等。“入水”,復入於水。如涉水淋雨等。

    何謂五邪?

    然,有中〔1〕風,有傷暑,有飲食勞倦,有傷寒,有中〔1〕濕,此之謂五邪。

    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風得之?

    然,其色當赤。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爲青,入心爲赤,入脾爲黄,入肺爲白,入腎爲黑。肝邪入心〔2〕,故知當赤色也。其病身熱,脇下滿痛,其脈浮大而絃〔3〕。

    何以知傷暑得之?

    然,當惡焦臭〔4〕。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爲焦臭,入脾爲香臭,入肝爲臊臭,入腎爲腐臭,入肺爲腥臭。故知心病傷暑得之也,當惡焦臭〔4〕。其病身熱而煩,心痛,其脈浮大而散。

    何以知飲食勞倦得之?

    然,當喜苦味也。虚爲不欲食,實爲欲食〔5〕。何以言之?脾主味。入肝爲酸,入心爲苦,入肺爲辛,入腎爲鹹,自入爲甘。故知脾邪入心爲喜苦味也。其病身熱而體重,嗜卧,四肢不收,其脈浮大而緩。

    何以知傷寒得之?

    然,當譫言妄語。何以言之?肺主聲。入肝爲呼,入心爲言,入脾爲歌,入腎爲呻,自入爲哭。故知肺邪入心爲譫言妄語也。其病身熱,灑灑惡寒,甚則喘咳,其脈浮大而濇。

    何以知中濕得之?

    然,當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腎主液〔6〕。入肝爲泣,入心爲汗,入脾爲涎〔7〕,入肺爲涕,自入爲唾。故知腎邪入心爲汗出不可止也。其病身熱而小腹痛,足脛寒而逆,其脈沉濡而大。

    此五邪之法也。

    〔1〕 中(zhònɡ众) 《淮南子·原道》高注:“中,傷也。”《素問·調經論》:“無中其經,無傷其絡。”“中”與“傷”互文。

    〔2〕 肝邪入心 原作“肝爲心邪”,文義難解。律以下文“脾邪入心”、“肺邪入心”、“腎邪入心”文例,當作“肝邪入心”爲是。《針灸大成》卷一引《難經》亦作“肝邪入心”。今改正。

    〔3〕 絃 《句解》、《本義》、《集覽》本并作“弦”。按“絃”、“弦”古通。《集韻·先韻》:“絃,通弦。”

    〔4〕 焦臭 “焦”字原脱,按上下文例,及《難經古義》補。

    〔5〕 虚爲不欲食,實爲欲食 滑夀云,“虚爲不欲食,實爲欲食兩句,於上下文無所發,疑錯簡衍文也。”

    〔6〕 液 原作“濕”。《集覽》本作“液”,《集注》丁德用曰:“腎主水,水化五液也。”是丁注所據本亦作“液”。又四十難云:“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聲,腎主液。”三十四難云:“《十變》言,五藏所主色、臭、味、聲、液。”并作“液”。作“液”爲是。今據改。

    〔7〕 涎 原作“液”。《句解》、《本義》、《集覽》本并作“涎”。按《集注》虞曰:“土失水妻,妻從夫,則生涎也。”是虞注所據本亦作“涎”。又本書三十四難云:“脾色黄……其液涎。”作“涎”爲是。據諸本改。

    按語:對“正經自病”和“五邪所傷”,歷代醫家理解不一,主要有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