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十四 西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以“与安所为文不类”为嫌乎?高诱序亦言:“天下方术之士多往归焉,于是遂与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共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著此书。”正合《汉书·艺文志》序杂家者流称“出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盖出于当日众人之杂议,各抒所见而作,以故列入杂家。而杂家之所以异于儒、道、名、墨诸家者,盖所由来者不同。诸家本师说传授,杂家出众议驳杂也。杂家者言,无不“剽窃曼衍”者,盖与议者不专一家、尊其所闻故也。尊其所闻,故不嫌“剽窃”,不专一家,故旁涉“曼衍”,势所必至,何必以此致讥于《淮南》乎?然《淮南》不以集众为讳,而以裁定之权,自命一家言,故其宗旨,未尝不约于一律,斯又出于宾客之所不与,杂而犹成其家者也。

    《盐铁论》者,汉始元六年,公卿贤良文学所与共议者也。桓宽辑而论纂,本末具见《汉书·公孙刘车王杨蔡陈郑列传》赞。所论皆食货之事,而游文六艺,言必称先王,自《隋书·经籍志》皆依《汉书·艺文志》列儒家。然宋高似孙《子略》曰:“汉世近古,莫古乎议。国有大事,诏公卿、列侯、二千石、博士、议郎杂议,是以庙祀议,伐匈奴议,捐珠厓议,而右渠论经亦有议,皆所以谓询谋佥同。”此盖杂家之支与流裔,而与《汉志》序称“杂家者流,盖出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其意有合者也。而增广条目,极其论难,著数万言,成一家之法者,则西汉有《盐铁论》,东汉有班固《白虎通德论》。倘以《吕氏春秋》、《淮南鸿烈》为例,当入杂家。如以《盐铁论》、《白虎通德论》游文六艺,当入儒家。则《淮南鸿烈》,其大较归之于道,何不入道家乎?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儒家》著录刘向所序六十七篇,注“《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颂图》也。”按《汉书·楚元王传》曰:“向本名更生。元帝初即位,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弄权。前将军萧望之、光禄勋周堪、光禄大夫给事中张猛相继谮死,更生伤之,乃著《疾谗》、《摘要》、《救危》及《世颂》凡八篇,依兴古事,悼己及同类。”疑《疾谗》、《摘要》、《救危》及《世颂》,盖皆《世说》中篇目,即《世说》也。传又曰:“成帝即位,向睹俗弥奢淫,而赵、卫之属起微贱,逾礼制。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故采《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嬖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及采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凡五十篇,奏之。”都向所序《新序》、《说苑》凡五十篇,合《世说》八篇,《列女传》八篇,凡六十六篇,视《志》称所序六十七篇尚少一篇,不知为何?“所序”云者,明其述而不作,如传所云“依兴古事”,“采取《诗》、《书》所载”及“采传记行事”是也。《世说》今亡,《新序》、《说苑》亦残。《隋书·经籍志》载《新序》三十卷,《说苑》二十卷,合五十卷。卷即是篇,与《汉书》五十篇之数合。今传《新序》十卷,《说苑》二十卷,皆每卷一篇,则《新序》亡二十篇。然据乌程严可均景文《铁桥漫稿·书说苑后》称:“宋本《说苑》有刘向序,言凡二十篇,七百八十四章。今本《说苑》计六百六十三章,视向序少一百二十一章。”是《说苑》亦非完书。余姚卢文弨抱经《群书拾补》中有《新序校补》、《说苑校补》。所录皆春秋至汉初轶事,而春秋时事尤多,大抵采百家传记可为法戒者,以类相从,故颇与《春秋内外传》、《战国策》、《太史公书》相出入。两书体例相同,大指亦复相类,其所以分为两书之故,莫之能详。有一事而两书异辞者,盖采摭群书,各据所见,既莫定其孰是,宁传疑而两存,盖其慎也。高似孙《子略》谓:“先秦古书,甫脱烬劫,一入向笔,采撷不遗。至其正纪纲,迪教化,辨邪正,黜异端,以为汉归监者,尽在此书。”固未免推崇已甚。至其推明古训,以衷之于道德仁义,庶几“游文六艺,留意仁义”,不失儒者之旨已。《列女传》存而亡其图。《别录》曰:“臣向与黄门侍郎歆所校《列女传》,种类相从,为七篇。”《初学记》卷二十五引。而《汉书》本传称“《列女传》凡八篇”者,据王回序云:“此书有《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辨通》、《嬖孽》等目,而各颂其义,图其状,总为卒篇。传如太史公记,颂如《诗》之四言,而图为屏风。”图今亡,独仪征阮福喜斋仿宋刻《列女传》,有晋大司马参军顾恺之图画,郝懿行妻王圆照,汪远孙妻梁瑞,陈衍妻萧管道,俱有《列女传》注本。然向所序,依兴故事,不同诸子之立意为宗。章学诚《校雠通义》曰:“《说苑》、《新序》杂举春秋时事,当互见《春秋》之篇。《世说》今不可详,本传所谓《疾谗》、《摘要》、《救危》及《世颂》诸篇,依兴古事,悼己及同类也,似亦可以互见《春秋》。惟《列女传》本采《诗》、《书》所载妇德可垂法戒之事,以之讽谏宫闱,则是史家传记之书。而《汉志》未有传记专门,亦当附次《春秋》之后,可矣。至其引风缀雅,托兴六义,又与《韩诗外传》相为出入,则互注于《诗经》部次,庶几相合。总非诸子儒家书也。”《汉志诸子篇》。《列女传》盖自《隋书·经籍志》即入杂传类云。

    刘向述而不作,以依兴古事。扬雄独抒己见,以橅笵经文。《太玄》橅《易》,《法言》橅《论语》,《方言》橅《尔雅》。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刘向以之。钩深索隐,《易》学也,扬雄以之。然《易》刚柔无常,兼权进退,而扬雄为《太玄》,则偏主于柔退,其指一本老氏。《朱子语录》曰:“扬子为人思沈,会去思索,其学本似老氏,如清净渊默等语,皆是老氏意思。”此宗旨之不同也。又《太玄》虽准《易》而作,然托始高辛、太初二历而为之,故《玄》有方州部家,凡四重而为一首九赞,首名以节气起止,赞义以五行胜克,通七百二十九赞有奇,分主昼夜,以应三百六旬有六日之度。首准一卦,始于《中》,准《中孚》;而终于《养》,准《颐》。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与夫二十八宿错居其间,先后之序,盖不可得而少差也。夫卦气之说,出于孟喜,而其书不传,其说不详。《汉书·京房传》曰:“分六十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注引孟康曰:“分卦直日之法,一爻主一日,六十卦为三百六十日,余四卦《震》、《离》、《兑》、《坎》,为方伯监司之官。所以用《震》、《离》、《兑》、《坎》者,是二至二分用事之日。”其说亦见于《易纬稽览图》、《是类谋》。所云卦气起《中孚》,以一卦主六日七分,六十卦主一岁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大谊略同。此《玄》所准者也。然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则论《太玄》虽扬雄拟《易》而作,然自为一书,其数并非《易》数,《易》数自一而二,二而四,四四而八,以逮于六十四,皆偶数;《太玄》自一而三,三而九,以逮于八十一,皆奇数。老子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算数如是。积算至三,则可生万。《大戴礼·易本命篇》:“天一、地二、人三,三三而九、九九八十一。”孔顨轩补注以太乙主客算明之,是也。九九八十一,为变之极,可引之而至于无穷,故黄钟以八十一分立数,十二律皆由此生。扬雄精算术,依《太初》以作《太玄》,与老氏之言适合。其用数则《汉书·律历志》详言之,《困学纪闻》引叶石林之言,是也。三为生物之数,《太玄》用之。五为天地中数,司马光《潜虚》用之。邵康节《皇极经世》用偶数,乃《易》之本数耳。《易》明阴阳,阴阳一奇一偶,故以二起数。程子谓先天是加一倍法。盖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康节本此为推,非有他异。其于天地人物,皆以四事分配,亦此意也。以《太玄》非《易》之本数,班氏入之儒家,位置最当。此用数之不同也。按《汉书·雄本传》称:“《玄》首四重也,非卦也,数也。其用自天元推一昼一夜阴阳数度律历之纪,九九大运,与《太初历》相应,亦有颛顼之历焉。”则是《太玄》推律历节候而作,其说至明。卷首所列旧图,具七十二候。顾明龙泉叶子奇撰《太玄本旨》九卷,一扫星历之说,谓《太玄》附会律历节候而强其合,不无臆见,因别为诠释。亦如《易》家之有王弼,废象数而言义理者也。

    司马光《扬子序》曰:“韩文公称荀子,以为在轲、雄之间。又曰:‘孟子,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三子皆大贤,祖六艺而师孔子。孟子好《诗》、《书》,荀子好《礼》,扬子好《易》。古今之人,所共宗仰。然扬子之书最后,监于二子而折衷于圣人,潜心以求道之极致,至于白首,然后著书,故其所得为多。孟子之文直而显,荀子之文富而丽,扬子之文简而奥。惟其简而奥也,故难知。”韩退之盛推孟,司马光独宗扬,宋儒多在韩退之门下讨生活,欧、苏、曾、王之论文,二程、张、朱之尊孟,其灿然者已。独司马光超然绝出,不同寻常。其论学不信孟子,《疑孟》有书;其文章直起直落,质实骏爽,不为描头画角,而真气贯注,王安石推其文类西汉,可谓卓然有以自立者。世人浅见寡识,论古文限于唐宋八家。而不知司马光疏疏落落,其雄骏掩韩、欧而上之。余故特表而出之云。

    阅《史记·儒林列传》,取《汉书》校一过。窃谓《儒林列传》,而仲尼弟子七十七人及孟子、荀卿不与者,以其身通六艺,而不专一经也。《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称:“儒家者流,游文六经之中,留意仁义之际。”《论衡·超奇篇》曰:“能说一经者为儒生。”而《儒林》所列,“能说一经者为儒生”也,儒之不名家者也。班固作《汉书》,亦崇儒家而薄儒生,《扬雄传》称雄“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以见为章句训诂之通者少也。何谓通?《艺文志·六艺略》言:“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此之谓“游文六经”,亦此之谓“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而儒生则不然,能说一经,为章句训诂。《易》之有施、孟、梁丘,《书》之有欧阳、大小夏侯,《诗》之有齐、鲁、韩、毛,《礼》之有大小戴、庆氏,《春秋公羊》之有严、颜,《史记》、《汉书》著入《儒林传》者皆是,亦称辟儒。《艺文志·诸子略》叙儒家称:“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此辟儒之患。”“五经乖析”者,谓其“能说一经”,而不能“游文六经”也。《六艺略》称:“后世经传既已乖离,而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68]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桓谭《新论》云:“秦近君能说《尧典》,篇目两字之说,至于十万言。但说‘曰若稽古’,三万言。”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此学者之大患。”亦指儒生而言。若夫儒家者流,则不专一经,不为章句训诂,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游文六经,留意仁义。其著书则录入诸子,不专经而名家;其人则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而特显以专传,若贾谊、董仲舒、刘向、扬雄者是也。大抵儒生不工文章,而儒家者流则无不能文者。亦称鸿儒,《论衡·超奇篇》曰“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是也。《汉书》之例,儒生入《儒林》,儒家立专传。而范晔《后汉书》以贾逵、郑玄兼通五经,立专传而互见《儒林》,亦用班《书》贾谊、董仲舒、刘向互见《儒林》之列也。

    谭汉学者,多诵训诂而昧理学。不知宋儒有理学,汉儒亦有理学。而治汉儒理学,尤不可不读《春秋繁露》、《白虎通》两书。《春秋繁露》有江都凌曙晓楼注,《白虎通》有句容陈立卓人《疏证》,皆以名家。《尔雅》、《说文》只知逐字解诂,而全体大用欠分晓,但言训诂名物,未明义理。而读《春秋繁露》及《白虎通》,则以《繁露》为《春秋》之名宗,阐《春秋》慎辞谨于名伦等物之意;《白虎通》为礼家之名宗,发礼官正百物、叙尊卑、控名而责实之指。义理征于训诂,而人伦道妙之全体大用,即见名物训诂之中,然后复由训诂名物以通义理,途径顿辟。然后进而读《小戴礼记》四十九篇,以见威仪节文,不过以征理之不可易,而知控名责实,义理之即名伦等物而见。此汉儒之理学也。汉儒以礼为理,承荀卿礼宗之绪;宋学认性即理,发孟子性善之指。汉儒蹈礼履仁,附会阴阳家言;宋学明心见性,多杂禅宗说。汉儒只于威仪事为,著实体认;而宋学则性天道奥,愈勘愈深,此其较也。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