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十一 春秋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太史公纪传本于春秋 二十四史之体例增损 史笔有二 史记与汉书 史记与三国志 四史文章 晋书与晋略 梁书 魏书与西魏书 新唐书与五代 史附南唐书 金史 明史与明史稿 二十四史补志十四家补表七家 赵翼廿二史劄记远胜钱大昕廿二史考异[40]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两书 资治通鉴与文献通考 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史学家与史家 章学诚文史通义 现代史学之趋势 竹书纪年

    汉刘氏向、歆父子叙录群书为《七略》,无四部之名,而《太史公》百三十篇、冯商所续《太史公》七篇,悉以隶《春秋》。唐刘知幾《史通》论史六家,而统以二体,曰:“丘明传《春秋》,子长著《史记》。载笔之体,于斯备矣。”盖《春秋》编年之体,《史记》纪传之祖也。而会稽章学诚实斋扬榷文史,撰论《通义》,独深有会于刘氏向、歆之意,而推原纪传本于《春秋》,盖纪编年以包举大端,《春秋》之经也;传列人以委曲细事,丘明之传也。一辨章流别,一考镜源流,谊各有当,不必此之为是,而彼之为非也。

    太史公综合古今,发凡起例,创为百三十篇。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纪侯国,十表以谱年爵,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国故朝章,网罗一编,显隐必该,洪纤靡遗。历代作史者遂不出其范围,《汉书》以下二十三史,可考而知也。然而时移事易,体例增损,固亦有之。阳湖赵翼云崧撰《二十二史劄记》,勘比诸史,较其异同,条为五事,而参以鄙意,颇有可得而论者焉。其一曰本纪。古有《禹本纪》、《尚书》、《世纪》等书,太史公用其体以叙述帝王。惟楚义帝立自项氏,政非己出,不为立纪。项羽则宰制天下,封诸侯王,莫敢不听命,自当入本纪。《汉书》改为列传,则以断代为史,当王者贵。惟《周本纪》、《秦本纪》,自其先世为侯伯皆入之,颇失裁断。然不如是,则先后参差,不得不为变例。魏收作《魏书》,遂承用其例焉。《金史》于《太祖本纪》之前,先立《世纪》以叙其先世,此则仿《尚书》、《世纪》之名,而视太史公为典切矣。《三国志》但有《魏纪》,而吴、蜀二主,皆不立纪,以魏为正统故也。《后汉书》又立《皇后纪》,盖仿《史》、《汉·吕后纪》之例,不知太史公以政由后出,故《高纪》后即立《后纪》。至班固则先立《孝惠纪》,孝惠崩,始立《后纪》,其体例已截然,以少帝既废,所立者非刘氏子,故不得以伪主纪年,而归之于后也。若东汉则各有帝纪,即女后临朝,而用人行政,已皆编在帝纪内,何必又立后纪?《新唐书》武后已改唐为周,故朝政则编入《后纪》,而宫闱琐屑,仍立后传,似得体要。《宋史·度宗本纪》后,附瀛国公及二王,不曰帝,而曰瀛国公,曰二王,固以著其不成为君,而犹附于纪后,则以其正统绪余,已登极建号,不得而没其实也。至马令、陆游《南唐书》作《李氏本纪》,吴任臣《十国春秋》为僭大号者皆作纪,殊太滥矣。其时已有梁、唐、晋、汉、周称纪,诸国皆偏隅,何得亦称纪耶?其二曰世家。太史公《卫世家》赞“余读《世家》言”云云,是古来本有《世家》一体,太史公用之以记王侯诸国。刘知幾《史通·世家篇》曰:“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不殊,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假以他称,名为世家。按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然孔子以一布衣,栖皇终老,未尝开国承家,而亦列之世家者,太史公见义于赞曰:“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殁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岂不以孔子开来继往,以六艺世其家,胜于天下君王开国承家,以爵土世其家邪?而宋儒王安石《读孔子世家》乃讥之曰:“进退无所据”,“自乱其例”。太史公所为致叹于“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者道也”。《汉书》则有列传而无世家,虽爵土弗替之王侯,亦以入列传。然传者,传一人之生平也。王侯开国,子孙世袭,故称世家,今一体改列传,而其子孙嗣爵者,又不能不如世家之次其世系。其体世家,其名列传,斯则进退无所据矣。然自《汉书》定例后,历代因之。《晋书》于僭伪诸国数代相传者,不曰世家,而曰载记,盖以刘、石、苻、姚诸君有称大号者,不得以侯国例之也。欧阳修《五代史》则于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北汉、楚、越、闽、南平皆称世家。《宋史》因之,亦作《十国世家》。《辽史》于高丽、西夏,则又变其名曰《外记》。此本纪之变体,而非世家之本然也。其三曰表。太史公作十表,昉于周之谱牒,曰:《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表》,《秦楚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年表》,《惠景间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与纪传相为出入。纪传之所有者,则综以挈其纲;纪传之所无者,则该以拾其遗。作史体要,莫大于是。《汉书》因之,作七表,以《太史公书·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表》,皆无与于汉也,其余诸侯王,皆本太史公旧表,而增武帝以后沿革以续之,惟《外戚恩泽侯表》、《百官公卿表》则补太史公之所无。至《古今人物表》,则殊非宜。盖以汉为书,而表综古今,不知限断,刘知幾讥之,宜也。见《史通·表历第七》。《后汉书》、《三国志》、《宋》、《齐》、《梁》、《陈》、《魏》、《齐》、《周》、《隋》诸《书》及《南北史》皆无表,《旧唐书》亦无表,《新唐书》有《宰相表》、《方镇表》、《宗室世系表》,以增旧书之所无。薛《五代史》无表,欧《五代史》亦无表,但有《十国世家年谱》。按谱之建名,起于周代;表之所作,因谱象形。故桓君山有云:“太史公《三代世表》,旁行斜上,并效《周谱》。”谱之于表,其实一也。《宋史》有《宰相》、《宗室》二表。而表之多者,《辽史》为最,有《世表》、《皇子表》、《公主表》、《皇族表》、《外戚表》、《游幸表》、《部属表》、《属国表》。表多,则传可省。如皇子、皇族、外戚之类,功名卓著者既为列传,此外无功过者,则传之不胜传,而又不容尽没其姓氏,惟列之于表,既著明其世系官位,而功罪则附书。内而各部族,外而各属国,亦列之为表,凡朝贡叛服征讨胜负之事,皆附书以省笔墨。故《辽史》列传不多,《辽史》列传四十六卷。而一代之事迹赅焉,此作史良法也。《金史》有《宗室》、《交聘》二表。《交聘表》数宋人三失,而惜不知守险,不能自强,而切中事机,卓然有良史之风。《元史》有《后妃》、《宗室世系》、《诸王》、《公主》、《三公》、《宰相》六表,而《明史》五表,则仍诸史之旧有者四,曰《诸王》,曰《功臣》,曰《外戚》,曰《宰辅》;创诸史之新例者一,曰《七卿》。盖明太祖废左右丞相,而分其政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而督察院纠核百司,为任亦重,故合而七也。其四曰书志。八书乃太史公所创,以纪朝章国典。《汉书》因之作十志:《律历志》则本于《律书》、《历书》也,《礼乐志》则本于《礼书》、《乐书》也,《食货志》则本于《平准书》也,《郊祀志》则本于《封禅书》也,《天文志》则本于《天官书》也,《沟洫志》则本于《河渠书》也。此外又增《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宋儒郑樵作《通志》,开宗明义,以为“书契以来,惟司马迁《史记》,会《诗》、《书》、《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之言,通黄帝、尧、舜至于秦、汉之世,勒成一书,擅制作之规模。不幸班固非其人,遂失会通之志。由其断汉为书,是致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间隔。”盖归狱于班书之断代,无以观其会通也。然其中亦自有别。固之断汉为书者,惟本纪、列传耳。至表则有《古今人物》,所载自秦而往,不言汉事。而志之《礼乐》、《刑法》、《食货》、《郊祀》、《五行》、《地理》、《沟洫》诸篇,尤皆上溯邃古,下迄当代,何尝断汉为书而不观其会通耶?盖人物可以间世而一出,不碍断代列传,而典章必有所因而制作,何能置前不论也。至于志《艺文》,则增损刘《略》,删七为六,通著六艺诸子,皆非汉人著述,更何得谓之断汉为书?《隋书·经籍志》虽变六略而为四部,然兼录古今载籍,则与班同,以为皆其时柱下之所藏也。唐宋《经籍》、《艺文》诸志因之。独《明史·艺文》第就二百七十年各家著述,厘次成志,此则断代著录之创例耳,而班《书》不然。然则班《书》断代,只限纪传,而非所论于十志。其后《律历》、《礼乐》、《天文》、《地理》、《刑法》,历代史皆不能无。《后汉书》改《地理》为《郡国》,又增《礼仪》、《祭祀》、《百官》、《舆服》四志。《三国》无志。《晋宋》、《齐书》大概与前书同,惟《宋书》增《符瑞志》,不知何所取义?史公传《龟策》,以三代圣王重卜筮也。然且为《史通》所疑。见《史通·外篇·古今正史第二》。若东汉而后,图谶之学,直是妖言,篝火狐鸣,帛书牛腹,自昔觊觎非分者,莫不造为符命以摇惑人心。沈休文乃欲以挽力征逐鹿之风,何异扬汤而止沸也。《南齐书》亦分《祥瑞》于《五行》之外,萧子显特欲侈其先世受命,以掩其篡夺之迹耳,休文至此胡为乎?《梁》、《陈书》及《南史》无志,《魏书》改《天文》为《天象》,《地理》为《地形》,《祥瑞》为《灵征》,余皆相同,而增《官氏》、《释老》二志。《齐》、《周》及《北史》皆无志。《隋》、《唐》本亦无志,今志乃合《梁》、《陈》、《齐》、《周》、《隋》并撰者,其《艺文》则改为《经籍》。《新唐书》增《仪卫》、《选举》、《兵制》三志。薛《五代史》志类有减无增。欧《五代史》另立《司天》、《职方》二考,亦即《天文》、《地理》而变其名也。《宋史》诸志,与前史名目多同。惟《辽史》增《营卫》、《捺钵》、《部族》、《兵卫》诸志,其国俗然也。《金》、《元》二史志目,与《宋史》同,惟少《艺文》耳。《明史》志目与《宋史》同,其《艺文志》,著述以明人为断,斯为特例,盖长州尤侗之所草创也。侗有《明艺文志》五卷别行。然考其初载,亦有自来。《北史·宋隐传》载:“族裔世景从孙孝王为北平王文学,非毁朝士,撰《朝士别录》二十卷。会周武灭齐,改为《关东风俗传》,更广见闻,成三十卷。”而《史通·书志篇》则云:“《艺文》一体,古今是同。详求厥义,当变其体。近者宋孝王《关东风俗传》亦有《坟籍志》,其所录皆邺下文儒之士,雠校之司。所列书名,惟取当时撰者。习兹楷模,庶免讥嫌。”岂《明史·艺文志》者著录群籍,限断当代之例所自昉乎?其五曰列传。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于后,所以诂经,非以叙人物也。而叙人物以为传,则自太史公始。又于传之中分公卿将相为列传,其《儒林》、《循吏》、《酷吏》、《刺客》、《游侠》、《佞幸》、《滑稽》、《日者》、《龟策》、《货殖》等,又别立名目,以类相从。自后作史者,各就[41]一朝所有人物传之,故不必尽拘太史公旧名也。《汉书》省《刺客》、《滑稽》、《日者》、《龟策》四传,而增《西域传》,盖无其人不妨缺,有其人不妨增。至《外夷传》则又随各朝之交兵、通贡者而载之,更不能尽同也。惟《货殖》一款本可不立传,而《汉书》所载《货殖》,又多秦时人,与汉何涉?《后汉书》于《列传》、《儒林》、《循吏》、《酷吏》外,又增《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等传,独《儒林传》最为后世所称,五经分类叙次,各先载班《书》所记之源流,而后以东汉习经者著为传,以征师法渊源之所自。列传则《卓茂传》叙当时与茂俱不仕莽者孔休、蔡勋、刘宣、龚胜、鲍宣等五人,《来历传》叙同谏废太子者祋讽、刘玮[42]、薛皓、闾丘弘、陈光、赵代、施延、朱伥、第五颉、曹成、李尤、张敬、龚调、孔显、徐崇、乐闱[43]、郑安世等十七人。此等既不能各立一传,而其事可传,又不忍没其姓氏,故立一人传,而同事者用类叙法,尽附见于此一人传内,其例盖仿于《三国志》。《三国志·仓慈传》后,历叙吴瓘、任燠、颜斐、令狐邵、孔乂等,以其皆良吏而类叙之;《王粲传》后,历叙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及阮籍、嵇康等,以其皆文士而类叙之。历官行事,随事附见,以省人人立传之烦,亦见其简而该也。《三国志》传目有减无增,《方术》则改为《方伎》,《方伎传》内,如华陀则叙其治一证,即效一证;管辂则序其占一事,即验一事,独于《朱建平传》总叙其所相者若干人,而又总叙各人之征验于后,盖仿太史公《扁鹊等传》而变通其意者也。《晋书》改《循吏》为《良吏》,《方伎》为《艺术》,不过稍易其名,又增《孝友》、《忠义》二传,其逆臣则附于卷末,不另立《逆臣》名目。《宋书》但改《佞幸》为《恩幸》,其二凶亦附卷末。而叙次则多带叙法,其人不必立传,而其事有附见于某人传内者,即于某人传内叙其履历以毕之,而下文仍叙某人之事,如此者甚多。盖人各一传,则不胜传;而不为立传,则其人又有事可传。有此带叙法,则既省多立传,又不没其人,此与《后汉》、《三国》之类叙,俱为作史良法。但《后汉》、《三国》于类聚者,多在本传后方缀履历,此则正在本传叙事中,而忽以带叙者履历入之。此则同而有不同者。其大兵刑,辄以始末备之一传,余文互见。端绪秩然,不克尚友孟坚,固已抗手蔚宗。《齐书》改《文苑》为《文学》,《良吏》为《良政》,《隐逸》为《高逸》,《孝友》、《忠义》为《孝义》,《恩倖》为《倖臣》,亦名异而实同。其敌国者亦附卷末,而类叙传孟坚意,带叙用休文法。《梁书》改《孝义》为《孝行》,又增《止足》一款,其《逆臣》亦附卷末。《陈书》及《南史》亦同。惟《南史》则侯景等另立《贼臣》名目。《魏书》改《孝行》为《孝感》,《忠义》为《节义》,《隐逸》为《隐士》,《宦者》为《阉宦》,亦名异而实同。其刘聪、石勒、晋、宋、齐、梁,俱入《外国传》。《北齐》各传名目无所增改。《周书》增《附庸》一款。《隋书》改《忠义》为《诚节》,《孝行》又为《孝义》,余皆与前史同,而以李密、杨玄感次列传后,宇文化及、王世充附于卷末。《北史》各传名目,与前史同,增《僭伪》一款。《旧唐书》诸传名目亦同前史,其安禄山则附卷末,不另立《逆臣》名目。《新唐书》增《公主》、《藩镇》、《奸臣》三款,《逆臣》中又分《叛臣》、《逆臣》为二,亦附卷末。薛《五代史》增《世袭》一款。欧《五代史》另立《家人》、《义儿》、《伶官》等传,其历仕各朝者谓之杂传,又分忠义为《死节》、《死事》二款,又立《唐六臣传》。盖五代时事多变局,故传名亦另创也。《宋史》增《道学》一款,以别出于《儒林》,又有《周三臣传》,余与前史同。《辽史》亦多同前史,惟改《良吏》为《能吏》,另有《国语解》。《金史》无《儒学》,但改《外戚》为《世戚》,《文苑》为《文艺》,余与前史同,而以金初灭辽取宋,中间与宋和战不一,末年又为蒙古所灭,故用兵之事,较他朝独多,其胜败之迹,若人人铺叙,徒滋繁冗。《金史》则详叙一人以为主,而诸将之同功一体者,旁见侧出,以类相从,有纲有纪,最得史法。亦有《国语解》。《元史》增《释老》,余亦与前史同。《明史》各传名目,亦多同前史,惟《阉党》、《流贼》及《土司》三传,则前史之所无。盖貂党之祸,虽汉唐以下皆有,而士大夫趋势附羶,则惟明人为最夥,其流毒天下亦至酷,别为一传,所以著乱亡之源,不但示斧钺之诛也。闯、献二寇,至于亡明,剿抚之失,足为炯鉴,非他小丑可比,故别立之。至于土司,古谓羁靡州也,不内不外,衅隙易萌。大抵多建制于元,而滋蔓于明。控驭之道,与牧民殊,与御敌国又殊,故自为一类焉。而其编纂之得当,如数十人共一事者,举一人立传,而同事者各附以小传;如同事者别有专传,而此一事不复详叙,但云语在某人传而已。

    史笔有二:有解偶为散以疏其气者,纪传则有司马迁之《史记》,陈寿之《三国志》,萧子显之《南齐书》,姚察之《梁书》,姚思廉之《陈书》,李延寿之《南北史》,宋祁等之《唐书》,欧阳修之《五代史》,托克托等之《宋史》、《辽史》、《金史》,宋濂等之《元史》,张廷玉等之《明史》;编年则有司马光之《通鉴》;记言则有《战国策》,此一体也。有寓偶于散以植其骨者,纪传则有班固之《汉书》,范晔之《后汉书》,房乔等之《晋书》,沈约之《宋书》,魏收之《魏书》,李百药之《北齐书》,令狐德芬之《周书》,魏徵等之《隋书》,刘昫等之《旧唐书》;编年则有左氏之《春秋传》;记言则有《国语》,此又一体也。大抵凝重多出于偶,流美多出于散,而其枢机之转,只看《国语》、《国策》二书便见。昔年李续川与余论文章,问《国语》、《国策》之异同?余告之曰:“《国语》、《国策》,记言体同,而文章攸殊。《国语》寓偶于散,以植其骨,《左传》之枝流也;《国策》解偶为散,以振其气,迁史之前茅也。”续川赞其了当。

    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而《史记》、《汉书》不可不全部读,以其四通六辟,运而无所积,一为史学之开山,一为经部之枝流;一为子家之要删,一为文章之大宗。何以言之?史家二体,编年、纪传,《史记》则以纪传革编年之体,《汉书》又以纪传为断代之祖。故曰史学之开山。《史记·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儒林列传》、《汉书·律历志》及《艺文志》之《六艺略》又《儒林列传》,则群经之叙录也。《史记·五帝》、《夏》、《殷》、《周》诸本纪、《三代世表》,与《尚书》相表里,《十二诸侯年表》、《吴太伯》、《齐太公》、《鲁周公》、《燕召公》、《管蔡》、《陈杞》、《卫康叔》、《宋微子》、《晋》、《楚》、《越王句践》、《郑》十二世家,与《春秋左传》相表里。《礼书》、《乐书》,与《礼记》相表里。至《汉书·地理志》,推表山川,则《尚书·禹贡》之传,《五行志》征应五事,又《尚书·洪范》之传,而《礼乐志》为《戴礼》之支裔,《百官志》又《周官》之继别,故曰经部之枝流。《史记》列传管、晏、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司马穰苴、孙武、吴起、商君、孟轲、驺衍、淳于髡、慎到、荀卿诸子,即叙次其生平,又推论其著书,于书即为叙录,于人遂为列传,而《太史公自序》要指六家,《汉书·艺文志》亦略诸子,纂言钩玄,若网之有纲。故曰子部之要删。《史记》积健为雄,疏纵而奇,以为唐宋八家行散之祢。《汉书》植骨以偶,密栗而整,以开魏晋六朝骈体之风。文章变化,不出二途。故曰文章之大宗也。读一书抵千百书。

    余于二十四史,《史记》外喜读陈寿《三国志》,以其工描写而别出机杼。史公笔意诙诡,寻常人物,亦描写不寻常,如《游侠》、《滑稽》、《货殖列传》是也。陈寿辞旨雅澹,极不寻常人物,而能描写其寻常,如袁绍、公孙瓒、诸葛亮等传是也。而明人归有光《震川文集》中之《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44]》,只以寻常笔墨,写寻常细碎,却自风神疏澹,别饶意趣。姚惜抱每谓:“归震川之文,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话。”余谓史公能于不要紧之题,说要紧之话;陈寿乃于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话,各具一付本领。而震川只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话,后来人穷老尽气,尽自赶不上也。

    三儿钟英问四史文章,孰为优劣?余告之曰:“马、迁短长相生,而出以雄肆。班、范奇偶错综,而求为雅练。陈寿《三国》,雄肆不如太史公,雅练又逊《前》、《后汉》,而清微淡远,妙造自然。柳子厚得其清简,而化以奥峭,其品峻。欧阳永叔似其淡远,而出以荡逸,其神暇。此中低昂,非汝钝根人所能会。”

    唐太宗以何法盛等前后晋史十有八家,制作虽多,未能尽善,命房乔等重加撰次,分类纂辑,以成《晋书》,借功众手,指归不一,详略失当。加之半出词臣,言多骈俪,不合史裁,诃讥者众。刘知幾《史通·杂说》则诋之曰:“近者宋临川王义庆著《世所新语》,上叙两汉三国及晋中朝江左事。刘峻注释,摘其瑕疵。伪迹昭然,理难文饰。而皇家撰《晋史》,多取此书,遂取康王之妄言,违孝标之正说。以此书事,奚其厚颜。”而清修《四库全书总目》尤相讥切,以为:“其所褒贬,略实行而奖浮华;其所采择,忽正典而取小说。宏奖风流,以资谈柄,是直裨官之体,安得目曰史传?”至道光间,荆溪周济止庵撰《晋略》一书,举《晋书》中之繁芜浮诞,及义所未安,言之不顺者,悉汰之,文省而事增,什七折衷,依于司马光《通鉴》;事以类附,例以义起,为本纪六,表五,列传三,十六国传十一,汇传七,宗室、笃行、清谈、任达、良吏、文学、隐逸。序目一,计六十六篇。事即前史,言成一家。其诸论赞中,于攻取防守地势,必反复曲折,确有指归,俾览者得所依据。自言“此书为一生精力所萃,实亦一生志略所寓也。”则以寓平生经世之学,借史事发挥之,遐识渺虑,非徒考订笔力过人。

    南朝四书,《宋》、《齐》、《梁》、《陈》,其文章当以《梁书》称首,而为八家古文之前茅。赵翼《廿二史劄记》每极称之,以为:“行文自出炉锤,直欲远追马、班。盖以时争尚骈俪,即叙事之文,亦多四字为句,罕有用散文单行者。《梁书》则多以古文行之。如《韦睿传》叙合肥等处之功,《昌义之传》叙钟离之战,《康绚传》叙淮堰之作,皆劲气锐笔,曲折明畅,一洗六朝芜冗之习。《南史》虽称简净,然不能增损一字也。至诸传论,亦皆以散文行之。魏郑公《梁书总论》犹用骈偶,此独卓然杰出于骈四俪六之上,则姚察父子为不可及也。世但知六朝之后,古文自唐韩昌黎始,而岂知姚察父子已振于陈末唐初也哉?”所论精卓不磨。

    北朝四书,《魏》、《齐》、《周》、《隋》,独《魏书》最被谤议,号称秽史,《北齐书》收本传具著其迹。独《四库全书总目》为之辨正,互考诸书,证其所著亦不甚远于是非,其辞甚备。而余读《北齐书》收本传曰“修史诸人,祖宗姻戚,多被书录,饰以美言”,寻所云“修史诸人”,收实总其成。而仁和谭献《复堂日记》则云:“阅《魏书·恩幸传》首列王睿,其子椿即收之姑夫,而传称:‘魏抚兄子收,情同己子。’乃不以旧恩曲回史笔。直道如此,犹蒙秽称。”此一事为《总目》所未及,足为古人雪谤。然魏收仕于北齐,修史正在齐宣文时,故凡涉齐神武在魏朝事,必曲为回护。而欲以齐继魏为正统,故自孝武后,即以东魏孝敬帝继之,而孝武西迁后诸帝,不复作纪。按齐神武起兵讨尔朱氏,废节闵,会朝臣议,佥谓孝文不可无后,故立孝武,天下共以为主已三年,寻与神武不协,乃走关中,依宇文泰。神武别立清河王亶子善见为帝,是为东魏。而孝武为西魏,是则魏统之所系。孝武崩,文帝立。文帝崩,废帝、恭帝继之,皆魏之正统也。魏澹作《魏书》,以西魏为正统,自是正论,惜其书不传。故西魏文帝等纪年纪事,转见于《周书·文帝即宇文泰纪》内,在《周书》为赘悬,在《魏书》为阙漏。让清嘉庆间,南康谢启昆蕴山乃撰《西魏书》,以续《魏书》,为纪一,表三,考四,传十二,载记一,凡二十四卷。著其兴衰治乱,详于因革损益。卷帙不广,条目悉具。编年纪月以经之,旁行斜上以纬之。辑北朝之遗闻,补《魏书》所未逮。其考纪象也,兼正光之推步,较《天象》而益精焉。其考疆域也,订大统之版图,较《地形》而更密焉。其考氏族也,厘代都之门望,较《官氏[45]》而尤详焉。其为《封爵》、《大事》诸表也,则于魏收所未备者,取法于迁、固而加核焉。特以周、隋两朝人物之曾仕西魏者凡三百余人,《周书》列传,非西魏臣者十无一二,势难废《周书》而改为西魏,其为列传,以宇文受禅为断,而下仕周、隋者,即不为立传,虽尉迟迥、独孤信之伦,勋业烂然,亦严立限断,听其入于《周书》。然《封爵表》载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