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讲 中国历史上的国防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

    中国民族是一个和平的民族,中国文化也可说是一种和平的文化。但从历史上看,中国民族也极有战斗精神。中国民族和其文化之和平,是一种“强性的和平”,它赋有很坚强很优越的战斗精神。普通常讲中国二千年来闭关自守,这话并不合实情。中国是一个门户洞开的国家,本就无关可闭。东南是大海,西边是崇山峻岭,但北方是一带辽阔的平原。在这一条绵长的边疆上,中国并无天然的国防线。不仅门户洞开,而且藩篱尽撤。但在那边,虽没有天然的防线,却有天然的疆界。

    北方天气寒冷,没有雨水,广大的草原和沙漠,无法发展农业。仅有很多游牧民族,在此地带飘荡。中国原是一个农业文化的社会,越过此界线,农业无法栽根。农业文化也可说是人类的基本文化,但古代农业文化之最大敌人即为游牧文化,近代农业文化的最大敌人则为商业文化。德国史家斯宾格勒有一名言,谓“近代商业文化,就是变相的游牧文化,是一种新的游牧文化”。换言之,此两种文化,同样涵有“侵略性”,而农业文化则天然具有“保守性”。古代世界最大游牧民族根据地,即在中国之北方。中国实逼处此,遂不得不建立起一条人造的国防线万里长城。远从战国,直到秦始皇络续建造一条漫长的防线;西起甘肃临洮,东至朝鲜大同江边(并不是到山海关)。若以罗马北部的阿尔卑斯山相比,中国万里长城何啻延长了几十倍,而且也不如阿尔卑斯山有天险可资扼守。

    游牧民族的武装,以骑兵为主。马性爱冷喜燥,一到秋冬,全身马毛都长好了,所以说秋高马肥。骑兵的武器是弓箭,弓用胶质制成,所谓角弓。天寒胶凝,弓硬箭远。唐人诗所谓“风劲角弓鸣”。所以游牧民族一到冬季,正值食粮断绝而武装完备的时候,而那时的中国,农村里已经是秋收冬藏,酒酿熟了,布织成了,天然的引起北方游牧人的垂涎。这样团聚而流动的游牧队伍,可在荒远漫长的万里长城之任一个缺口蜂拥而入。中国尽有几十万边防劲旅,也是防不胜防,加以当时通讯困难而迟缓,待他处救兵到达,敌骑早已远扬。散处的和平农村,面对着这一飘忽而强大的,在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配合的侵略大敌,这真是中国史上从始以来便面对着的一个最困难对付的大问题。

    由于上述原因,逼得中国只有改采攻势的国防,而不可能常用守势。但若中国要采取攻势,则须先训练一批机动性的远征军队,能求找得对方主力,加以歼灭性的击破。这是中国历史上对外战略所谓的一劳永逸。但中国军队要向北方边外开拔,运输不便利,大军机动向前,粮食辎重后发,这是行军一大危机。游牧人南来,可以就地觅粮,到处掠夺。中国军队北上,则必携粮随行。因此此项出击,又必在一个短时间内把握有必胜的机权。这样的“开塞出击”,若果有胜利,敌人知道了我们的战略,在近塞处战败了,还可越过大沙漠,退到漠北,借沙漠为掩护。只要避免主力被歼灭,待中国大军一退,依然可以越漠南侵。因此中国要求真能一劳永逸的遂行其歼灭战略,势必再进一步,绝漠穷追,求得澈底的成功,才能得到数十年或百年的太平。这当然是一种充满冒险性的孤军深入战,可胜而不可败。用机动的出击,在极寒冷的天气里,要远越关塞到无人烟的大草原,或横跨大沙漠,来寻击敌人的主力。有时数万大军,绕行了旷荡荒凉的万里长程,结果不见敌人一兵一卒,无功而归。亦有提数千骑兵,出其不意地摧破了敌人数倍十数倍之众。这常是一种极惊险极勇敢的表演。必须有极优越的将帅天才,与士兵素质,才能胜任而愉快。而且在中国,要出塞远征,必先训练大队骑兵。无论在黄河流域,抑长江流域,骑队的训练都很困难。因为这里多是密集的农村,而且气候温湿,不适于大批战马之养护。这可想中国历史上对外防御是如何般的一种艰巨工作了。

    历史上中国军队取辽东,征高丽,普通都从热河出兵(以往是不从山海关的),必须配合气候,随带粮食,在出征之前就预先计定班师凯旋之期。如果这一次出征,不能获得决定性的胜利,天气骤变,或是粮运中断,这支军队往往会一去不返。这些都是中国国防先天的难题。汉武帝、唐太宗讨伐匈奴、突厥,及其他的对外武功,大都总是以少取胜。大队结集,反而要吃亏。几路军队,包围合击,出奇制胜,常演出惊险的场面。或是向导迷途,两支军队无法会师。或则前军追击,后军不继,遂致两相隔离,不能呼应,形成孤军,受敌包围,有如霍去病、李靖的战绩,十足可以说明中国民族之富有战斗精神和战斗力量。在其保国守土的绩业上,殆为其他民族所无可比拟。

    这一种塞外立功,往往经过了十年或几十年的惨淡经营,才始获得一次决定性的胜利。而因气候物产种种关系之限制,对战胜所得,又不可能长期占领。中国内地的农业文化和农村生活,终苦于无法移殖。于是大军凯旋之后,最多数十年一百年,塞外游牧人获得休养生息,潜滋暗长,新的力量又在无形中崛起。那不是么?匈奴完了有鲜卑,鲜卑完了有突厥,突厥完了有契丹,以后又有金,有蒙古,有满洲。此只据其最著名者为例。而在中国本土,因经过了一百年八十年的长期太平,武备松弛,人民终老不见兵革,一旦第二次外患又来,逼得中国要重新努力再一次新的大规模的攻势防御来再固疆圉。

    如是般的循环,直从秦始皇到现在,已经二千余载。但中国民族和中国文化,仍能屹立于世界,成为世界上现存唯一古老国家,这决不是天幸。印度对外只有一途可通,罗马亦然。陆路除却阿尔卑斯山天险,竟可说是无路可通了。中国则漫长的边防,无险可扼,而且其外面又是最适宜于大量游牧蛮族之屯聚与流转。试问在如此困难的国防情势之下,还能保留其民族文化绵延至今二千多年,若使没有一种内在的极坚强的战斗精神,如何可能?

    而且中国军人,不但富于“攻击性”,同时也极富于“防御性”。防御性的战斗和攻击性的战斗,此在军队性能上,是相反的两极端,而同时在中国军人身上表现了。其他民族,往往有的善攻不善守,或是善守不善攻。中国历史上的军队,却具备了此相反的两性能。所以中国有时被北方蛮族侵入,往往能就地抗战,以劣势挫敌优势。像唐代安禄山攻睢阳,张巡、许远孤军困守,终于摧挫了敌锋,保全了江、淮,这是历史上极著名之一例。如此之类,举不胜举。故说中国素受异族侵凌,这话固不虚。然也是我们对自己国防的一句警惕话。却不该因此看轻了我们历史上民族传统的强韧战斗精神。

    二

    汉代匈奴,实在是当时一可怕的强敌。屡次内侵,终未成功。经汉武帝痛快击溃之后,其一支流亡到欧洲,欧洲人却无法抵抗,被打到了罗马,直到现在,欧洲还存在一个匈牙利国,是其遗胤。至于西晋时的“五胡乱华”,这并不是北方蛮族直从塞外入侵冲破了中国防线,而占领到中国之内部。这是许多早已许其移住在中国内地的蛮族乘时捣乱,突起叛变,只是中国内部一种政治崩溃与社会动乱。唐代武功,举世无匹,可不用说。以后便是辽、宋之争。一般人都卑视宋朝,称之为“弱宋”。殊不知宋朝处境的困难,较之汉唐,不知要增加多少倍。一则是五代石敬瑭割弃幽、蓟十六州赠予契丹,到宋初开国,中国东北方疆土,自山西大同到河北北平,早都在辽国之手。西边由山西大同往南,尚有雁门关一条内线可守。而东边河北则只有居庸关到山海关一条外线。逾此向南,从北平保定直到黄河北岸,地势平坦,更无阻塞。宋代的国防形势实太削弱。二则宋代东有辽,西有夏,这两国都是马和铁的最要出产区。中国对付北方,必用骑兵,而产马区均落敌手。养马又须广大草原,或深山长谷,不能一匹匹地分散在农村里养。所以宋朝要训练大队骑兵,根本条件不够。当时曾有人计算过,开辟一块草地养一匹马,这块地就足维持二十五个农民的生活。如以白银茶叶向西夏换马,西夏自不会把上品的马供应。换来马后,散给农村饲养,一户一匹,往往一二年后即羸瘠无用,不堪作战。宋朝在此情况下,应付辽、夏,前后维持了一百六十年的长期,实在比汉唐困难得多。

    后来金国南侵,也只占领了黄河两岸,没有能过长江。南宋虽弱,还能保住了半个中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部被北方民族占据的,只是蒙古。蒙古人用兵,世界罕有其匹。他们曾横扫欧、亚两洲,然他们所遇到的最大敌人,还是中国。那时中国早分成三个国家:北是金,西是夏,南是宋。而蒙古南犯,自成吉斯汗至忽必烈,前后五代七十八年,大别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太祖成吉斯汗灭西夏,取到金黄河以北地,但打不过黄河,越不过潼关,便转向西侵,直攻欧洲。

    第二期:太宗窝阔台联宋取金,自汉水借道襄阳,迂回潼关,以拊金之背。但灭了金,仍无法攻宋,又再度西征,越过莫斯科,直捣意大利之威尼斯。

    第三期:世祖忽必烈绕道西康、云南,转向回攻襄、樊。其间攻襄阳六年,宋朝还是挣扎着,仍未即就灭亡。

    据西方人记载,蒙古西侵,真如秋风之扫落叶,未见有像到中国来那般节节受阻的。可见当时蒙古人所遇最强韧的大敌,还是中国。蒙古武力亦为吞并中国消耗极巨,宋亡而蒙古亦趋衰弱,未到一百年,仍为汉族驱逐出塞。整个蒙古帝国的衰亡,主要还是在中国开始。

    再一次的异族入侵,便是满洲。我们往往怀疑当时偌大一个中国,何以竟无法抵抗小小的满洲部落。但满洲侵灭中国,前后也历三十年,其间经过极曲折。中国原是一个和平性的民族,政治比较合理,在升平无事了二三百年之后,一旦仓卒临时征调全国农民来当兵应敌,疆域又如此般辽阔,征发令一下,便致全国骚然。这些弱征,是一个和平文化的社会,发展到百年以上的长时期之后所不易避免的。当时军备存库,也多已是百余年前的腐朽。据历史记载,杨镐领着四路大军出关,临时开库配发军装,铁甲都已锈烂,战袍缝线也都脱断。分配盔甲,肥大的配给了瘦小的,瘦小的分配到了肥大的,十万二十万大军,一时哪能有现成称身军衣?出师前宰牛祭旗的刀,也竟锈钝了割不断牛颈。这样的武装如何能用?而且南方人从没见过冰雪,一旦开上遥远的东北,气候骤异,缩瑟寒冷,军心士气,先受威胁。满洲人是全族皆兵的,他们尽在打仗战阵中生长。他们的帽子,对耳鼻均可御风。上身是皮马褂,这是马上的军装大衣。长袍内襟拖长,可以把两襟左右分开,庇护着骑在马上的两腿和膝盖。两手勒缰和使用武器,有马蹄袖保温不冷。这真所谓主客异形,天然的便吃亏了。加以他们的武器,因是一个战斗民族,所以都是配合着各人身材力量,由私家各自精心铸造。两种社会的全部生活绝不相同,在这样的对比下,中国军队件件见弱,这不是中国人不爱国,或不善打仗,而是太平已久,迫不及备的原因。

    讲到这里,我们要回头追忆到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了。他预备攻匈奴,便先期训练骑兵。为要养马,便先到新疆移殖苜蓿,在上林(即当时的皇家公园)辟地试种。他为此曾运送大兵到西域去挑选种马,所谓“汗血天马”是也。马有了,才好练骑兵,待几十万马队训练成熟,这样才一鼓出塞,自然易获胜利。武帝为要攻大理,通西南夷,知道大理有一昆明湖,便在长安仿照昆明湖凿了一个大湖,亦名昆明,用来天天训练水战行船。否则大陆人南下,又何能骤习水战呢?孔子所谓:“不教民而战,是为弃之。”这是政治问题,不是民族本质问题。

    满洲是一个新兴蛮族。正从战斗中长成。明朝二百年来,只怪社会太平太久,然这不是人类文化所应有的理想吗?待其忽然面对强敌,几仗之后,虽经失败,而战斗精神渐旺,还能守住山海关。若使那时国内政治稍得清明,不腐败,没有李闯、张献忠作乱,内部不至闹得不可收拾,山海关守兵不撤,满洲内侵,还是可以抵抗。我们不细读历史,不明白当时种种真相,只知道中国给满洲吞灭了,便说中国民族早已衰败,该亡国了,这真是丧心病狂之见。

    中国的对外军事史上,还有一点值得称扬佩服的,是每逢获得大胜仗后,便能适可而止。汉武帝、唐太宗都是好例。罗马人因穷兵黩武,终至覆灭。中国则不然。每逢对外战争,大将军胜利归来,中国人并不热烈崇拜。甚至如西汉陈汤,以单车之使,攻克西域匈奴遗族郅支强敌,却受国内种种责难。其实这不全是中国人之糊涂。中国历史上最受后世人热烈崇拜的,反而都是些失败英雄。他虽失败,我们鼓励他,崇敬他,称扬他,如岳飞、文天祥、史可法,较之霍去病、李靖、徐达之流,他们事业之一胜一败,而我们对他们的一冷一热,反而成了一反比例。然而正为此故,我们胜到了,能适可而止;失败了,能不屈不挠,再图复兴。这可证明中国人的理智能用在胜利时,情感能用在失败时。所谓“胜不骄,败不馁”,这是一种最好的国防心理,亦是一种最深沉、最强韧的和平精神。中国民族能维持这几千年,决不是偶然。

    三

    讲到国防,一定要讲军队,我再从大体来一讲中国历史上兵的来源和军队的制度。

    春秋时,中国只有贵族兵,那时仅贵族子弟才能正式武装参加军队,平民没有当兵的资格,只能做军中勤务,如浚沟、筑垒、运输、做饭等工作。战国时,开始大规模使用步兵。那时大都是募兵制度,平民遂得正式当兵。

    到汉代,始有确定的“义务兵役制”。汉代是全国皆兵的,壮丁从二十三岁起全应服兵役。为何规定二十三岁起呢?其中却有道理。因为二十岁成丁,照理该能独立营生。中国的农民经济,通常是三年耕可以有一年之蓄,每年积蓄其生产量的三分之一,三年便可余一年粮。一壮丁自二十岁至二十二岁耕种了三年,二十三岁开始服兵役,家中可以使用他过去三年的贮蓄,无饥馁之忧了。可见当时小小一项制度的规定,也顾及民生休戚。那时兵役共有三种。一是到中央当卫兵,一是到边疆做戍卒,一是在地方见习。无论丞相之子,也一律要服兵役。当时中央政府的卫兵,数额最高有七万余人,这是由政府供养的。至于边防戍役,旅途经费由民间应役的自己担负,因此平时国家军费开支极节省。倘遇对外作战,除了正在兵役期限的以外,另有一种志愿兵。此等人,平日在家养马射箭,自行练习,一旦国家有事,报名参加,即所谓“良家子从军”。如李广一家从祖上直及其孙李陵,世代都是期望着得机会志愿从军建功立业的。

    到三国时,“国民兵”变成“部曲兵”,形同私家军队。当时中央政府覆灭,地方政权亦随之崩溃,到处土匪横行,大门第组织自卫军,农民亦归附参加,像张绣、典韦等,都有他们的私属部曲。在那时,则几乎只有军队,没有农民了。有邓艾等替曹魏划策,叫军队集体耕田,此即谓之“屯田”。晋代五胡乱华,五胡军队可称为“部族兵”。匈奴人有匈奴军队,鲜卑人有鲜卑军队,他们全部族每一壮丁都是兵。另外中国人当兵,叫“签丁兵”,由壮丁用抽签方式临时征发。或二丁抽一,三丁抽一,五丁、八丁、十二丁抽一不等。符坚淝水之战,他军队前线已到安徽淮河,后方尚未出长安城,可谓浩浩荡荡,盛极无比。所以他夸说只要我军队人投一鞭,便可把长江水流塞断,安然而渡。然符坚,一到淝水边,偶而登山,隔水遥观东晋阵容,即怅然失色。称许为旗帜鲜明,自叹勿如。这为什么呢?正因当时东晋已采用“募兵制”,合格的壮丁始得入伍当兵,身材服装均整齐划一。符坚军队却杂乱不齐,有各种胡人的部族兵和中国的签丁兵,衣服旗帜、行列阵容完全杂凑,宜乎一见晋兵,便自心怯。可见募兵制也有优点。但招募的军队,贵能及锋而试,过了三年五年,十年八年,容易衰颓。东晋“北府军”自淝水战胜,以迄刘裕北伐,是极盛时期,那是当时招募来的那批军队的最有用时期,但久了便不行。

    到了北周,那时鲜卑部族兵已不够用,拉来壮丁又不行,募兵又要长期消耗国家军饷,遂改行“府兵制”。选择有家业的壮丁,令其长期当兵。有事出征,平居则自耕自养。当时户口分上、中、下三等九级,下等三级人是不准当兵的,只上、中二等六级户口可服兵役。当了兵,一切田租捐税均豁免。北周终于凭藉此府兵制度统一了全中国。唐代因之不改,亦因府兵制度而创立下极伟大的武功。府兵是凡兵皆农,与汉代之全农皆兵,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