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形篇第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解题)王晳曰:“形者,定形也;谓两敌强弱有定形也。善用兵者,能变化其形,因敌以制胜。”张预曰:“两军攻守之形也。隐于中,则人不可得而知;见于外,则敌乘隙而至。形因攻守而显,故次谋攻。”

    基博按:形者,形敌之可胜不可胜,而无失敌之败;即《计篇》所谓“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也。蕲于先胜而后求战,与《计篇》“未战而庙算胜”之义相发。惟校之而索其情之谓“计”;形之而著其验之谓“形”。《计篇》所以校之而索其情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五者之中,以“道”为主。而此之所以形敌之可胜不可胜者,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五者所云,详“地”之计。然未形敌之可胜,先为己之不可胜,然后可以自立于不败,而不失敌之败;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可知”之“知”,承上篇“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知彼知己”,一脉相生。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训义)杜牧曰:“自整军事,长有待敌之备;闭迹藏形,使敌人不能测度;因伺敌人有可乘之便,然后出而攻之。”

    基博按:现代列强战略与战术之大别,德制“先”而英欲“待”;英为守而德欲攻。“兵贵胜不贵久”者,此德国战略战术思想之原于历史者也。“昔之善战,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此英国战略战术思想之原于历史者也。顾自第一次欧战以来,法国兵家,多与英同。福煦将军尝在巴黎军官大学演说,谓:“自来名将,无不先取守势,俟敌军疲怠,然后反攻;以我之奋,乘彼之衰。”其说盖远原拿破仑,尝言:“战争之技术无他,不过先取合理审慎之守势,而后继以迅速大胆之突击。”福煦盖衍其绪论也;及以胜德,而先守后攻之论,几为典型。贝当将军曰:“守则立于不败之地;攻则以克敌致胜;必先防敌之能胜我,乃可攻敌以制胜。吾人不可不自审四境之国防,果能坚而无虞敌之我攻欤?然后乃能转而攻敌以致胜。”达拉第、甘末林咸同此论!独魏刚将军议以机械化部队,为运动战,施行攻击,以歼灭敌人。然亦言:“法国无侵略之图,而军事配备,只以防御为目的。”虽尼山尔极力抨击,谓:“若曰保护法国,吾人异日之战,必在敌国境内。”而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盖拉香白言:“战之初起,如以陆战而论,只有坚决采取守势,此无可疑者!”几百口一辞!此马奇诺防线之苦心经营也!不意一九四〇年,希特勒闪电战之推锋而前,遽以挫退,遂贻口实,此亦成败论人!然希特勒蹈瑕抵隙,以袭法之北疆,而捣虚以入;则是法之败,仍是败于国防之不能无虞,而予希特勒以可乘。苏联史丹林防线,与魏刚防线,同一基本于纵深战术,而胜败异势!苏联大将相语,谓:“德人突破马奇诺防线,特以迂回战略,避坚攻瑕而成功;而非正面之突破!”其他法人致败之端不一,而不必军事理论之有漏义也!至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六日,波兰总理兼陆军总司令西考尔基之在英国利物浦大学波兰建筑学院之开学典礼,受名誉法学博士学位,而演说也,以谓:“时至今日,而谓法国人业已证明马奇诺防线不过虚诞之神话,固为大谬!若谓法国人之防御,尚未经试验,而所设计经营全欧之大堡垒,不堪一击;亦未为当!最近之战术,日进无疆。防御战之价值,虽曾损失;而已有恢复之势”云!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

    (训义)杜牧曰:“不可胜者,上文注解所谓修整军事,闭形藏迹,是也;此事在己,故曰‘能为’。敌若无形可窥,无虚懈可乘;则我虽操可胜之具,亦安能取胜敌乎!”梅尧臣曰:“在己,故能为;在敌,故无必。”

    基博按:第一次欧战,德人务欲倾全力以使法之必可胜;而法人则故控吾力以为德之不可胜;其间成败得失之故,固有可资法戒者!法人蒲哈德者,裨将也;久经行阵;与德人大小数十战,而知其情伪以著《德大将兴登堡欧战成败鉴》一书,以谓:“兴登堡尝言:‘作战之法,第一尚勇;果有刚毅强悍之气,一往无前;较诸老谋壮事者之成功为易!临战时,宜以威力驭其众于必死,不必以沉几观变为长!’不知刚毅强悍,当规其成;不当以刚毅强悍,用为孤注之一掷!兴登堡之意,则见敌必搏;至兵力之厚薄,形势之缓急,皆所不计!纵有机倪以明知不必胜,然亦进扑,为先发制人之计;虽尝以此成功;然而物极必反;席长胜之势,所往无前,一经挫败,士气即不可复振!平心论之;其计非不周也,其气非不锐也,顾耗其炮力以一鼓作气,及遇大敌而弹以不继,再衰三竭,此正其所短,无可讳者!夫殚锐竭力,而不图后继,一击不中,亦以一蹶不振!何如我福煦元帅老谋壮事,一九一七年,已为不可胜之术,而力故控其有余;以迄一九一八年,七月一日之役,法国后备军,可一百九十二师,其在前敌者,凡六十五师;七月十五日之役,后备军可一百九十四师,其在前敌者,凡七十师;十月十五日之役,后备军可二百零五师,其在前敌者,八十八师;十一月十一日,后备军之数如前,而在前敌者一百零三师。且以最新之战术迎敌,以轻兵列前线,为数至稀;至第二线,则厚集兵力,去前线不妨远;盖兵数密集,易为敌人之炮火聚歼;前线兵稀而散,则敌人之炮火虽密而无大伤害;而兵力厚集于第二线,以乘德军炮火之衰;疏密相间,纵德之炮火,其烈甲于全球;然为我军所胜!大凡用兵,有能守之力者,必再接再厉,而皆抵御不使之堕突,始为胜算!盖兵分前后两线,第一线作战,第二线为后备之援军;前线之军宜疏,用以老敌军之气,耗其炮火;然后后线之军,以全力卷阵而进,破之必矣!且第二线之后军,见前线之不振,亦不必尽师以出;而留半以观扑敌者之胜负;宜分为两队,第一队进扑,第二队听令而前。故善治兵者,不主前线之密集;而主后线之坚厚;果后线之军脆薄,则前线一衄,全军溃不可支!德人之用兵,如烈火扑人,一为水灭,则后扑无人,遂以不振!兴登堡非见不及此,顾合前后为一线以厚其力而直扑我军,自以为变通战法,不难一举而荡平我;不意前线一败,后难为继;而我长驱,势成破竹;其弊在顾前不留后;此所以一击不中,而无以善其后也!”岂非法能为不可胜,而德不能使法必可胜耶!孰为善战,亦可不言而喻已!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训义)杜佑曰:“己料敌,见敌形者,则胜负可知。若敌密而无形,亦不可强使为败。故范蠡曰:‘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梅尧臣曰:“敌有阙,则可知;敌无阙,则不可为。”郑友贤曰:“或问胜可知而不可为者,以其在彼者也;佚而劳之,亲而离之,佚与亲在敌,而吾能劳且离之。岂非可为欤?曰:《传》称用师,‘观衅而动’;‘敌有衅,不可失。’盖吾观敌人无可乘之衅,不能强使为吾可胜之资者,不可为之义也。敌人既有可乘之隙,吾能置术于其间,而不失敌之败者,可知之义也。使敌人主明而贤,将智而忠,不信小说而疑,不见小利而动,其佚也,安能劳之!其亲也,安能离之!有楚子之暗,与囊瓦之贪,而后吴人亟肄以疲之。有项王之暴,与范增之隘,而后陈平以反间疏之。夫衅隙之端,隐于佚亲之前;劳离之策,发于衅隙之后者,乃所谓可知也。则惟无衅隙者,乃不可为也。”

    不可胜者,守也,

    (训义)杜牧曰:“言未见敌人有可胜之形,己则藏形,为不胜之备以自守也。”梅尧臣曰:“且有待也。”

    基博按:此句承上“不可胜在己”一气说下,当是说“我之不可胜者,我有以自守也。”意相贯注而义了当;诸家不免过求深解。

    可胜者,攻也。

    (训义)杜牧曰:“敌人有可胜之形,则当出而攻之。”梅尧臣曰:“见其阙也。”

    基博按:德之兵家,不知胜之“可知而不可为”,而早夜以思,务为“可胜”以欲攻人之国,而不能自为“不可胜”;及其旷日持久,再衰三竭,势绌而情见,匪惟不能保其胜,抑且无以守其国;威廉二世既以一蹶不振矣!希特勒曾不之悛,覆辙相寻,而日本且效尤焉!然后知孙子郑重丁宁,以谓“不能使敌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有旨哉!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训义)曹操曰:“吾所以守者,力不足也。所以攻者,力有余也。”李筌曰:“力不足者,可以守。力有余者,可以攻也。”张预曰:“吾所以守者,谓取胜之道,有所不足,故且待之;吾所以攻者,谓胜敌之事,已有其余,故出击之。言非百胜不战,非万全不斗也。后人谓不足为弱,有余为强者非也。”郑友贤曰:“或问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其义安在?曰:谓‘吾所以守者力不足,所以攻者力有余’者,曹操也;谓‘力不足者可以守,力有余者可以攻’者,李筌也;谓‘非强弱为辞’者,卫公也;谓‘守之法,要在示敌以不足,攻之法,要在示敌以有余’者,太宗也。夫攻守之法,固非己实强弱,亦非虚形视敌也;盖正用其有余不足之形势以固己胜敌也。所谓不足者,吾隐形于微,而敌不能窥也。有余者,吾乘势于盛,而敌不能支也。不足者,微之称也;当吾之守也,灭迹于不可见,韬声于不可闻,藏形于微妙不足之际,而使敌不知其所攻矣;所谓藏于九地之下者是也。有余者,盛之称也;当吾之攻也,若迅雷惊电,坏山决塘,作势于盛强有余之极,而使敌不知其所守矣;所谓动于九天之上者是也。此有余不足之义也。”

    基博按:诸家纷纭,未为得解,夫攻者先发制人,力见有余;而守者后发制于人,势处不及。又守则备多而力分,故曰“不足”;攻以力专而势猛,则形“有余”。两语盖以诫守者,观下《虚实篇》而义自明;以上文反复丁宁于“不可胜”之“先为”、“能为”,而明“不可胜”之亦“未易为”也;然德国克老山维兹著书论兵,力主进攻,以创德国兵学之体系;而谓:“守御之目的虽消极,惟其战斗形态,则比攻击为有力,攻击之目的虽积极,惟其战斗形态,则比防御为无力!”则“有余”未能终保,而不足亦有可为!然小国常以“不足”之势,而为攻以视“有余”;大国则以有余之力,而坐守以成“不足”;如英、苏之为德所挫,中、美之为日所攻,是也。宋苏轼著《策断》,尝切论之,以谓:“邹与鲁战,则天下莫不以为鲁胜,大小之势异也!然而势有所激,则大者失其所以为大,而小者忘其所以为小,故有以邹胜鲁者矣!夫大有所短,小有所长。地广而备多,备多而力分,小国聚而大国分,则强弱之势,将有所反!大国之人,譬如千金之子,自重而多疑;小国之人,计穷而无所恃,则致死而不顾;是以小国常勇,而大国常怯,恃大而不戒,则轻战而屡败;知小而自畏,则深谋而必克;此又其理然也!然而大国则固有所长矣;长于战而不长于守!夫守者,出于不足而已;譬之于物,大而不用,则易以腐败;故凡击搏进取,所以用大也!《孙武》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自敌以上者,未尝有不战也!自敌以上而不战,则是以有余而用不足之计,固已失其所长矣!凡大国之所恃,吾能分兵而彼不能分;吾能数出而彼不能应;譬如千金之家,日出其财以罔市利,而贩夫小民,终莫能与之竞者,非智不若,其财少也!是故贩夫小民,虽有桀黠之才,过人之智,而其势不得不折而入于千金之家;何则?其所长者,不可以与较也!”呜呼!此英、苏之所以为德攻,而转以攻德;日之所以先发制美,而卒为美制也!夫攻之有余,难于虑终!克老山维兹不云乎:“凡攻击随其前进而力弱!”盖战线渐长,兵力渐弱;故攻击而前进,常深入以不继也!所以攻于人者,毋以敌之前进而气沮!而攻人者,勿以人之后退而偾盈,第一次欧战,威廉二世惟不知此,所以战胜攻取而无成功!此次大战,希特勒亦昧于此,亦必战胜攻取而无成功!则德以陆军攻人,既有然矣;而日以海军攻美,又将何如?日本之海军,例不作闪电战之进击以渡洋作战;而惟邀敌舰于日本近海以采取稳扎稳打之防御主义。试以日俄之战为例:于时,舞鹤镇守府司令官东乡平八郎,以萨阀首领山本权兵卫之不次拔擢,超其先辈于柴田矢八、日高壮之丞等宿将,一跃而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然实未餍人望,而指挥对马一战,则资首席参谋秋山真之中佐之力!秋山留美多年,私淑美海军大佐麦罕之海军理论;归国以后,在海军大学特设战略战术讲座,而创立日本海军之兵学体系;就战略战术之研究与素养言,日本海军将领,无出其右者!而秋山之计划对俄作战,即为邀击于日本近海之稳扎稳打主义;先邀击俄大西洋舰队于朝鲜海峡之西,继之以夜袭,又次则在海峡中攻击。然稳扎稳打之日本舰队,竟不敢出朝鲜海峡一步;而对马之战,乃以第三着作第一着!方俄之大西洋舰队,万里长征,而道出印度洋以进入远东海面之际,日本舰队不能沿途截击,而静待其开入日本海。使俄之大西洋舰队,不入朝鲜海峡,而绕日本之东海以道海参崴,与其远东舰队联合;天下事未可知也!自第一次欧战以来,日本之海上假想敌为美;所有海军将校,二十余年之处心积虑,而以极深研几者,厥为对美战略,而要其归,不出守势之稳扎稳打主义!伊藤正德以著《对美作战论》有名,而其一九三七年秋季,将旅行利比亚之前,尝与义总督巴尔波讨论日本海军战略。巴尔波问:“闻日本造大战舰,可几万吨?”伊藤对:“二十年以前,即设计造四万二千吨;自今日言之,可以造四万四千吨左右。”巴尔波曰:“如吨数减半,造二万二千吨之快速战舰二艘,不视四万四千吨之一巨型舰,更有效能乎?”伊藤对:“太平洋作战,与地中海不同,系以远距离决战为主,非巨舰巨炮不可!”巴尔波曰:“然!惟鄙意以为日本似未将空军之轰炸力列算在内!”伊藤对:“否!空军实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