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9世纪的精神生活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我知道,未来的路也不会比过去的更笔直,更平坦。但是我并不恐惧。我眼前还闪动着野百合和野蔷薇的影子。

    ————季羡林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副校长

    两大主义的反抗

    与之前任何时代的精神生活相比,19世纪的精神生活显得更为复杂多样,哲学和政治学上出现了针对思想、政治和经济传统体系过于沉重的反抗,从而引发了对许多古老信念和制度的攻击。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则是这次反抗的两种迥然不同的形式,前者的反抗始于拜伦,后者的反抗源自法国大革命时的法国哲学家。

    经验主义哲学在英国一直盛行到了19世纪末,在法国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尽了优势。之后,康德和黑格尔的思想逐渐占领了法国和英国的大学,不过,在占领的整个过程中,有教养的普通民众却没有受到大的影响。当时,还有一些继续抱有学院传统的哲学家,他们分属于哲学的各种主义: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德国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洛策、西格瓦特、布莱德雷和鲍赞克特。

    1769年,边沁发现了爱尔维修的著作,之后就决心要为立法的原则奉献终生。爱尔维修在伦理学方面是功利主义者,他认为善就是快乐;在宗教方面他激烈反对教权,是一个典型的自然神论者;在认识论方面,爱尔维修主张简化讲解洛克哲学。此外,爱尔维修对知识评价很高。整体来看,爱尔维修的学说是乐观主义的,他认为,要想成为完善的人,就应该接受完善的教育。因此他曾经暗示说,如果能除掉传教士,那么得到完善的教育就是一件容易的事。

    与爱尔维修同时代的孔多塞,是个与他见解相近的人,但比起爱尔维修来,孔多塞更狂热和乐观。孔多塞受卢梭影响很大,主张“男女等权”。“人口论”的首创者其实并不是马尔萨斯,而是这位孔多塞。

    与爱尔维修和孔多塞等人相比,哲学激进派与他们在很多地方存在差异。在气质上,哲学激进派富有耐心,喜欢详细地提出并制定理论;非常重视经济学,并自认为经济学被他们当做科学发展起来了。在边沁和约翰·斯图尔特·穆勒身上,同时存在着狂热的倾向,但是马尔萨斯和詹姆斯·穆勒身上则没有狂热的倾向。

    和理性主义形式的反抗一样,浪漫主义形式的反抗也源自法国大革命和之前的哲学家。浪漫主义的反抗和理性主义的反抗虽然出自同一个源头,但彼此之间也有很多不同。其中,拜伦著作里的是被非哲学的外衣包裹着的浪漫主义,而叔本华和尼采著作里的是学会使用哲学语言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形式的反抗强调意志,倾向于牺牲理智,还赞成使用暴力。作为民族主义的盟友,浪漫主义形式的反抗在实际政治中很重要。

    在19世纪,虽然还有很多真诚的人信仰平等和民主,但人的想象力已经受到了深刻影响。民主制度的内在已经出现了分裂,只是生活在民主国家的普通民众还没有意识到,但这瞒不过哲学家的眼睛。

    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现实的就是合理的

    19世纪末,美国和英国大学里的一流哲学家大都是黑格尔派。在纯哲学领域之外,许多新教神学家也承认自己受过黑格尔学说的影响。

    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年出生于一个官吏家庭。青年时就热衷于神秘主义的他,1788年进入杜宾根神学院学习,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他是一个模范学生,每次都因成绩优良获得奖学金。他的父母还请教师替他补习几何学、希腊文、拉丁文……这为他日后阅读古典文学、哲学,根据希腊文、拉丁文的原始材料讲哲学史打下了基础。

    毕业后,黑格尔先后在伯尔尼和法兰克福当了七年的家庭教师。后来成为耶拿大学编外讲师,无薪讲授哲学,四年之后晋升为哲学教授。自1818年开始直到1831年因霍乱去世,黑格尔一直在柏林大学担任哲学教授一职。

    青年时代的黑格尔恰逢法国大革命,卢梭的思想对他产生了极大影响,他被法国革命崇尚的自由精神深深打动,开始藐视普鲁士,崇拜拿破仑。1815年拿破仑战争的失败和欧洲封建势力的复辟,让他的政治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他逐步放弃了激进的政治主张,开始赞颂现存的普鲁士王国,成为普鲁士的爱国者和最忠诚于这个国家的公民。

    在所有伟大的哲学家当中,黑格尔的哲学可以说是艰涩深奥、最难懂的,让人不能卒读。在他看来,有限事物在表面上的自立性是一个幻觉。黑格尔有这样一个论断: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他认为,除了全部整体之外,任何东西都不是完全实在的。

    他所谓的“现实的”的含义,并不是经验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他认为,经验主义者所有关于事实的看法都是不合理的,而且是必然的、全部的不合理。只有把事实当成全体的一个样本,并在改变它外在的形式特征之后,才能看出它是否是合理的。即便如此,因为经验主义者把现实的等同于合理的,就必然会造成一种自满的情绪。之所以有自以为是、自满自得的情绪,是因为它和一个信念联系在一起的: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是正当的。

    黑格尔一生著述颇丰,在其生前正式出版的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科学全书纲要》和《法哲学原理》,后人又根据其讲义、笔记和学生的听课笔记整理出版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

    ◎所谓的时间无非是一种幻觉

    和之前所有具有形而上学观念的哲学家相比,黑格尔有以下两点不同,首先是强调逻辑。在黑格尔看来,“实在”的本性是可以推衍出来的,唯一考虑的前提就是不能自相矛盾;其次就是他有自己独特的“辩证法”的思想。

    黑格尔最重要的著作是两部《逻辑学》,在他看来,逻辑和形而上学没有什么区别。他的观点是,假如你把任何一个普遍通用的谓语都看成在限定“实在”这个全体,那产生的结果就会是自相矛盾的。没有边界的限定,任何一个东西都不可能是球状的,除非这个东西的外部还有别的东西存在————这也就意味有边界的可能。由此,当我们把整个宇宙假设为球状时,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陈述。

    在黑格尔看来,过程对认识事物的结果是必不可少的。在辩证法中,事物发展到后一个阶段,其实融合了前面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不会消失,不会被完全取代,而是会作为整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存在。辩证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必需的,不可跨越的,否则我们就不可能认识到真理。

    在他看来,最好的思维可以让思想四通八达、来去无碍。真和假不是直接的对立物,任何一个事物都不完全是假的,而我们能认识的事物也不一定就是真的。显然,绝对真理是不能把它简单地局限在孤立的知识之上的。

    黑格尔哲学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色,这也是他与柏拉图和普罗提诺或者斯宾诺莎等人的区别所在。他认为最终是没有时间性的,所谓的时间无非是一种幻觉。这种幻觉是因为我们没能力看到“全部”而产生的,但时间在进程上却与纯粹的逻辑辩证法有很密切的关系。全部的世界历史实际上就是在不同范畴的进程中实现的。

    按照他的见解,从伦理和逻辑两方面来看,时间都要经历一个从不太完善到较为完善的过程。事实上,这两个方面的意义在黑格尔那里是无法区分的。因为,逻辑之所以拥有完善的特性就在于,它是一个严密的整体,没有外在于这个整体的独立部分。它的边缘是确定无疑的。好比人体或者理性精神一样,它是一个有机体,它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独立的,又互相依存,且都指向同一个单一的目标。伦理的完善性也就在于此……

    ◎国家是一个理性的存在

    关于国家的哲学思想,黑格尔在《历史哲学》和《法哲学原理》中有集中的阐述。他在阐释自己独特的自由观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在政治哲学上的倾向性。

    黑格尔的政治哲学极力推崇国家的重要性,尤其强调民族的重要性。在《法哲学原理》中,他是这样论述的:国家是一个理性的存在,它是自在的,不仅仅是为个体的利益而存在的。个体可以是国家的组成部分,也可以不是国家的组成部分。但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却并非如此简单。国家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精神”,并没有确切的实在性,因而,在理性上国家是一个无限的存在。个体仅仅作为国家的成员,才有自己的客观性、真实性和伦理性。国家存在的目的就在于促使个体和这种精神的结合。可能会有坏的国家————这个现实必须得承认————但这种国家只是一个存在而已。

    黑格尔对国家的定位和奥古斯丁及其追随者们为教会的定位是大体相同的,不过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旧教传统,在定位上比黑格尔更合理些。

    一个民族在特定的状态下,似乎总是无法恰当地避免战争,可是黑格尔还是反对创设诸如世界政府之类的机构以阻止此类事情的发生。在他看来,时不时地发生战争倒还是件大好事。因为战争状态有助于我们认真地对待这个世界以及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财物————它们是那么的虚无,竟然毫无益处。

    按照黑格尔的观点,尽力加以组织起来的社会是好的。这就意味着在国家、教会之外,必须同时存在为数众多的社会组织————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需要有适当的组织,每一个组织还得保持一份有限的独立性。

    黑格尔和其他许多哲学家都这样认为:在宇宙中,部分受制于自己的关系————这部分和其他部分的关系以及这部分和全体的关系。关于部分,只有确定它在全体中的地位,才能对它有一个真实的认识。这个真实的认识只能是一个,整体真理之外再无真理,同样全体之外,再无实在之物,因为部分会因外在关系的变动而改变自己的性质。很明显,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学说。

    生命体上的眼睛是有用的,这是因为眼睛被当成了一种手段。但此时的眼睛并不比与身体分开时有更多的内在价值。一个东西在不是其他东西的手段时还能得到重视,这就说明它是有内在价值的。

    很显然,国家作为手段是有价值的,因为国家可以保护我们不受罪犯的侵害,它还修建道路、建立学校,等等。同样显而易见的是,它作为手段也可以是坏的,比如发动非正义的战争。

    对黑格尔而言,真正的问题是,国家作为目的是不是好的?是人民为了国家而存在呢?还是国家为了人民而存在?黑格尔的观点是————人民是为了国家而存在的。这一观点与洛克有很大关系。洛克自由主义的哲学观点认为,国家是为了人民而存在的。只有把国家视为像人民一样拥有生命时,我们才可能把自己的价值献出来给国家。

    高举唯物主义旗帜

    ◎人是能够认识客观世界的

    德国哲学家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1804年生于巴伐利亚,他的父亲是一位法学家。起初他在海德堡大学学习神学,受当时教授的影响,他对黑格尔的哲学很感兴趣。于是他不顾父亲的反对,跟随黑格尔到柏林学习哲学,两年后成为“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成员。

    黑格尔逝世前,学术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黑格尔学派。黑格尔逝世后,学派迅速分化瓦解,形成了保守的右翼派老年黑格尔派————鼓吹政教统一;激进的左翼派,即“青年黑格尔派”————主张政治与宗教分离。

    1828年,费尔巴哈转入埃尔兰根大学学习植物学、解剖学和心理学,后获博士学位,并在该校任教,但在1830年,他因发表反对神学的著作被辞退。这是他的第一部著作,而且是匿名发表的。在这部著作里,他抨击了个人不朽的概念,坚持拥护斯宾诺莎的“人死后会被自然重新吸收”的哲学。这种思想被同时期的学者认为相当激进,再加上他本人不善演讲,所以一直在学术界无法获得成功,最终被永远地驱逐出了大学讲坛。

    费尔巴哈希望通过撰写哲学史等相关作品表现出自己的才华,希望得以重返大学讲坛,所以1834年后,他先后出版了《阿伯拉尔和赫罗伊丝》《比埃尔·拜勒》《论哲学和基督教》三部著作。这三部哲学史著作让费尔巴哈在学术界获得很高的声誉,但由于反动势力的阻挠,他始终没能重新回到大学讲坛,只能在乡间隐居,依靠他妻子在一座瓷厂中的股份维持生活。

    费尔巴哈的功绩还体现在,他在唯心主义统治德国哲学界数十年之久后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他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康德的不可知论,肯定了自然是物质的客观实在,人是能够认识客观世界的。

    费尔巴哈在1839年出版的《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一书是其一生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它代表了当时的唯物主义观点,从认识论的根源上,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了分析批判。他认为:人的精神、思想是人脑的属性,是附属于肉体的,黑格尔的错误就在于,他把精神和思维看做一种脱离人脑而独立的东西,黑格尔提到的“绝对精神”,不过是以精神、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上帝,即修饰了的上帝创世说。

    费尔巴哈还论证了宗教和唯心主义在本质上的联系。他提出唯心主义只是用理性改造了的神学,“基督教事实上不但早已从理性中消失,而且也从人类生活中消失,它只不过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以此来公开反叛当时的观念。

    可是,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也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从而没能认识到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和重要的部分,因此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只能是形而上学的,他的社会历史观也是唯心主义的。

    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此基础上,批判辩证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建立了科学的、革命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宗教的本质(节选)

    上帝或人的本质,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我已经作了阐释。至于那不同于人的本质、不同于人的本质的实体,也就是那不具人的本质、人的特征、人的个性的实体,如实地说出来,不是别的东西,就是自然而已。

    宗教的基础,是人的信赖,而这个信赖的对象,就是人们所依靠并能感受到的那个东西————不是别的,就是自然。宗教最初、最原始的对象就是自然,这是一切宗教和一切民族历史所充分证明了的。

    如果我们认为一般宗教就是有神论或真正信仰上帝的话,那么说宗教是在人存在之前就自然存在的,是错误的。

    可是,如果我们认为宗教只是依赖、只是人的感觉或意识————认为人要是没有区别于自己的实体可以依赖,就不会存在,且不可能存在,认为他的存在并不是由于自己,那么,这倒完全是真实的。

    在这层意义下的宗教,和人的关系,就像是光和眼、空气和肺、食品和胃那样密切。宗教是对我之所以为我的思考与认可。不管怎样,人总是一个依靠自然的东西,不可能离开光、空气、水、大地、食料而存在。

    在动物和尚处在动物阶段的野蛮人中,这种依赖是不自觉、无意识的,如果将它提升到意识中,将它表象、思量、承认,即是进入宗教了。所以,所有生命都依赖于季节的变化,而只有人用戏剧式的观念、过节日的行为来庆祝这个变化。这些仅仅是用来表示季节变化或月亮盈缺的节日,便是人类最原始、最古老、最本来的宗教表白。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氏族,并不是依靠一般意义的自然、一般意义的大地,而是依靠这一块土地、这一国度;并非依靠一般意义的水,而是依靠这一处水、一条河、一口泉。埃及人脱离了埃及就不称其为埃及人了,印度人脱离了印度就不称其为印度人了。

    一般的人既然可以将他们一般的本质当做上帝来崇拜,那么,那些将肉体与魂灵都束缚在他们的土地上、将本质局限在他们的民族与氏族而不放在人性中的古老的闭塞民族,当然有足够的理由,将他们国家中的某些山川、湖泊、动物、树木当做神来崇拜。因为他们的全部存在、本质,都寄托在他们国家、自然的特质上。

    有一种空想的认知,认为只有借助天道、“超人性的”存在者,比如鬼神、魂灵、天使之类,才能够超脱动物境界。

    当然,人并不是孤立地依赖于自己就变成了“他之所以为他”,他必须依赖于变得存在者才能成为“他之所以为他”。但是,这些存在者并不是超然的、想象中的东西,而是实在的、自然的事物,并不是高于人的,而是低于人的事物。因为一切支持人自觉、有意识的————通常被称为人性行为的东西、一切优秀的禀赋,都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从自然深处得来的。

    这些对人们产生帮助和保护的东西,即精灵,主要是动物。只有依赖动物,人才能超然其上;只有动物的帮助,人类的文明才会延续。《真德亚吠陀》中的《温底达》篇,被认为最古最真的篇目,里面这样说道:“世界依赖狗的理智而得以维持存在,如果狗不守护街道,盗贼便要盗尽一切财物了……”

    理想社会应该没有战争

    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是实证主义的创始人,也是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他开创了社会学这一学科,因此被尊称为“社会学之父”。

    孔德于1798年1月出生在蒙彼利埃一个官吏家庭。他自幼体质孱弱,长相不佳,上身与下身的比例有些失调,显得体态很笨拙,而且胃病从小就一直困扰着他。1814年,孔德进入巴黎综合技术学院学习,与羸弱身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孔德的个性很倔犟,智力也超出一般学生,因此造就了其意志坚强、学习勤奋等性格行为特征。

    1818年,孔德与一个比他大29岁的已婚意大利妇女同居,并生育了一个女儿。孔德虽然不能肯定这个女儿就是他的,但他还是准备在法律上确认自己父亲的地位。可是,这个女儿在9岁时便夭折了。

    1821年5月的一个夜里,孔德在街头散步时遇到了一个大约19岁的妓女卡罗琳娜,几年后两人便结婚了。当孔德终于完成了其《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之后,夫妇两人却因感情不和分开了。卡罗琳娜离他而去,从此两人再未谋面。

    在法国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晚年时,孔德成为其秘书,后来自称是他的学生。开始时两人合作得相当不错,但后来两人意见越来越不合,1824年终因公开争执而分道扬镳。两年后,孔德在巴黎设堂讲学,建立和传授实证主义,后又曾担任家庭教师和巴黎工业学校的主考人等职。

    “社会学”这一名称,是孔德在1842年正式提出的,并由此建立起了社会学的框架和构想,1848年,他创建了具有宗教色彩的“实证哲学协会”,九年后在巴黎逝世。

    孔德认为人类社会是有统一性的,人性中的感性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推动社会发展的工具则是人性中的才智。所以,理想社会应该是没有战争,人人都有实证思想,用科学来指导生活,是一个很有秩序的工业社会。在那里,大家有统一的信仰,都轻视世俗中按才智区分的地位,重视精神上的地位。

    作为一个发现过程,孔德认为人类的精神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神学阶段,即虚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追求事物存在与运动的终极原因,并把这些原因归结为超自然的主体;第二阶段是形而上学阶段,即抽象阶段,在这一阶段,神学世界观被形而上学世界观所取代,人们用抽象的“实体”概念来解释各种具体现象;第三阶段是科学阶段,即实证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认识到人类精神的局限性与有限性,不再追求玄学的思维方式,从而立足于发现现象的实际关系与规律。

    前两个阶段是人类精神还没有步入成熟的标记,也是第三阶段,即最迫切需要的实证阶段的前兆。也就是说,科学家从观察到的一些事件着手,通过描述,精确地推断出自然规律的规则,一旦那些规则被掌握,便能够反过来推测这些事件了。

    这体现了知识的主要功能是掌握规律。如果不能掌握规律,也就谈不上预测和控制。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就是体育活动。一个不懂得比赛规则的人,注定是必败无疑的。除非他熟悉和适应了这些规则,才有获胜的可能性。在生活中也是这样,一个不懂得生活规则的人,注定是要碰钉子的……

    为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19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约翰·穆勒有很多头衔,他既是逻辑学家、经济学家,也是一位政治思想家,其带来的历史影响极其巨大。

    1806年,约翰·穆勒生于伦敦,他的父亲是著名功利主义哲学家詹姆斯·穆勒。作为长子,穆勒自幼受到父亲老穆勒的严格教育。他从3岁就开始读希腊文,8岁学拉丁文、代数、几何,9岁便遍读希腊史家的重要著作,12岁时,已经开始学习逻辑,熟读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了。尤其有重要意义的是,13岁时,穆勒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阅读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接着又阅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以至于少年阶段结束时,他已经具备了比大学毕业生还要广泛的知识。

    穆勒的聪明好学令父亲对他十分器重,因此,父亲的教育成为当时穆勒接受最先进学术思想的最初来源。穆勒认为人在成长的初期,只要经过适当的训练,可以吸收和理解的数量远超过常人所能想象。他谦逊地表示自己并非禀赋特异,但经过这样的训练,一样能够具有一定程度的思辨能力。

    拥有天才身份的同时,穆勒还是个情种,他与后来成为其妻子的泰兰夫人相识在1830年,当时穆勒25岁,泰兰夫人23岁,但是直到二十多年后,泰兰的丈夫去世,他才与她结婚,成为终身伴侣。二十年来,穆勒一直过的是柏拉图式的恋爱生活,他对泰兰夫人倾注了他全部的爱慕之情,却没有丝毫越轨行为。

    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与泰兰夫人相识不久,就觉得她是最值得钦慕的一个————不仅美丽、敏慧,有突出的自然风度,更有坚强而深邃的感情,她不断地自求完善,在思想与才智方面的发展甚至超过了诗人雪莱。

    泰兰夫人去世后,穆勒就在她的墓地旁购置了一所茅屋。在生活方面,他完全遵循她的宗旨,竭力按照她的思想规定自己的生活。可以说:她对他的赞许是对他的一种标准,他对她的纪念也是他的一种信仰……

    在近代教育方面,穆勒深信逻辑这门科学是最容易训练人成为一个具有正确思维的思想家的。他年轻时最爱读贝克莱和休谟的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