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论德国学者治学之得失与德国命运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现在的德国是已经走到失败的边沿上了,在我们日常对于德国学术有着一点爱好的人,对此颇有些感触。

    像我们对于任何民族一样,我们决不说德国人的全体是像他们某一时的统治者那样狞恶,奸险和疯狂。反之,我们认为每个民族都有她的优长。德国人的优长,便是他们的学术。可是我们细推究下去,德国的人之所以沦于如此的地步,她的学术上的作风,也要负一部分责任。在这里,我们一方面看出文化的整个性,一发之细,往往牵动全局,一方面也看出所谓学术上的作风也无非是一个民族的性格的表现之一端而已,希腊大哲赫拉克里塔斯所谓:“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大概也可以应用于一个整个民族罢。

    德国的命运的确是系之于她的性格了!这可以在她的学者的治学精神上证之。

    德国人是生长在森林里的,森林就是他们的生命,诚如著《德国民族性》的德国学者黎耳(W. H. Riehl)所说。森林给他们的感印是幽深。幽深表现在学术上就是哲学的兴趣。不过这种哲学的兴趣,与其说是偏于思辨的,不如说是偏于一种形上的冲动的。再没有比德国学者更喜欢哲学化的了,任何方面都有一套哲学。讲语言则有维耳海耳姆·封·宏保耳特的语言哲学,他会说一种语言代表一种世界观;讲艺术则有温克耳曼的艺术哲学,他会说最高的美是在上帝那里;此外,讲文艺,则有艾尔玛廷格尔的文艺科学之哲学;讲生物也有赫克耳的一元哲学,或杜里舒的生机主义的哲学。

    他们不唯喜欢创哲学,也容易接受哲学。因此,任何一派哲学出来(在本国),或进来(自外国),往往在他们学术的各部门都有着影子和变化。例如康德以后的德国学术界,哪个不隐隐约约的分别“物自体”和现象!黑格耳以后的德国学术界,哪个不多多少少采取他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柏格森起来,德国的新浪漫主义形成了。东方的思想输入,莱兹尼兹的哲学面目确立了!德国人的心灵像有一种特殊的机构,偏偏容易对哲学有着共鸣。

    这样的好处便是他们在任何方面可以走得深入些。虽然他们无中生有,白昼见鬼的时候也有,然而却对任何问题容易把握核心,透过表面现象而把握其内在的(!)意义。

    又因为有一种哲学的兴趣,他们容易成一个大系统。不要说第一流的大哲如康德,黑格耳,其系统之大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后罕有其匹的,就是像冯德,逖尔泰一般人,他们的规模也已经可惊。冯德的民族心理学,一写就是十九大本,逖尔泰的全集,主要的是所谓精神科学的著作,在以前也已经出现第十厚册。通常我们所说的“感情移入”一个问题吧,在我们觉得三言两语也就完了,但是那个创此学说的德人李普斯,乃是著了三大本专著。

    深入是思精,系统是体大,体大思精是他们的长处。但毛病也就同时来了!因为体大,往往一个观念错,跟着全体也就错。德国不乏被外人看为绝顶荒谬的思想家,例如叔本华,尼采,都是要使“健全的常识”的人吃惊不小的,为求系统,他们往往不惜把一个观点贯串于任何角落。即如变态心理学家的弗洛伊德,阿德勒,哪个不想囊括宇宙?这种精神单单表现在艺术里还好,表现在政治上,尤其是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