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玉帝不留显圣真君在天宫保驾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孙行者大闹天宫之后,对于文武仙卿颇有轻视之意,他说:“天上将不如老孙者多,胜似老孙者少。”(第五十一回)他所钦佩的只有显圣真君一人。他说:“小圣二郎(即显圣真君),方是我的对手。”(第五十一回)他称福禄寿三老为老弟,(第二十六回)而直呼太白金星的小名,(第七十四回)唯对显圣真君颇致恭敬之礼,称之为兄长,呼之为大哥。(第六十三回)然而显圣真君虽然“神通广大”,(第六回,观世音菩萨之言)而在群仙之中,地位不算高。他非住在天宫之内,而是远居灌州,享受下方香火。当孙行者扰乱天宫,打得个个天将倒拖器械,败阵而走,(第五回)观世音菩萨请调小圣助力之时,玉帝圣旨明白说过,“成功后,高升重赏”,(第六回)然而小圣擒拿孙行者之后又如何呢?诸神都说:“此小圣之功也。”(第六回)而高升重赏并未兑现。金花百朵,御酒百瓶,还丹百粒,异宝明珠锦绣等件,(第七回)纵可以视为重赏。高升呢?还是回到灌州,享受下方香火。(第七回)这与孙行者嫌恶官小,反下天宫,而竟封为齐天大圣,(第四回)比较一下,实可令人寒心。忠勇者守法而欺侮之,反叛者强悍而尊荣之。忠勇者既受欺侮,试问谁人愿意忠勇。反叛者既得尊荣,则守法者亦将变为反叛。何况玉帝圣旨既已约束“高升”,而事平之后,又复食言。政令能够施行,在于政府之有威信。所谓威信不是说用威以行信,而是说立信以树威,即威是以信为基础的。商鞅变法,必先徙木立信,到了百姓知令之必行,而后才公布变法之令,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以太子师傅,有罪亦受刑之制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传》)这不但是威,而且是信。用威以行信,法家尚不赞成,要是用威以行不信,依儒家“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将更有损政府的尊严。韩非说:

    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韩非子》第四十九篇《五蠹》)

    玉帝对于大圣,应刑而不敢刑;对于小圣,应赏而不肯赏。

    政之大本,在于刑赏,刑赏不明,政何以成。(《资治通鉴》卷七十九晋武帝泰始三年)

    唐末,黄巢作乱,诸将每于获胜之后不肯穷追。平卢节度使宋威说:“昔庞勋灭,康承训即得罪,吾属虽成功,其免祸乎,不如留贼。不幸为天子,我不失为功臣。”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亦说:“国家多负人,危难不吝赏,事平则得罪,不如留贼,冀后福。”(《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下《黄巢传》)天子刑赏无章,何怪臣下不能信任天子。玉帝虽然不像勾践那样,兔死狗烹;而危难约束重赏,事平又复吝惜,其去唐代天子实无几何。

    但是玉帝何以不愿提拔小圣,留在天宫保驾呢?固然有些帝王对于豪英之士,不肯重用;而欲于身死之后,留给儿孙提拔。盖不得志于先帝,而提拔于后主,他将感恩戴德,不会稍萌二心。这是用人之术,唐太宗之于李即其例也。

    (太宗疾)谓太子(高宗)曰:“尔于无恩,今以事出之,我死,宜即授以仆射,彼必致死力矣。”乃授叠州刺史,高宗立,召授检校洛州都督洛阳宫留守,进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参掌机密,遂为尚书左仆射。(《新唐书》卷九十三《李传》)

    但是玉帝没有储君,他又修成不老不死之身,永享无极大道,则唐太宗对付李之术似无必要。

    按小圣乃玉帝的外甥,(第六回)即与玉帝有血统的关系。秦汉以前为贵族政治,秉朝政者或为宗室,或为外戚。秦欲建设中央集权的国家,商鞅变法,设军功之制,以排除宗室的势力,“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史记》卷六十八《商君传》)范雎为相,“强公室,杜私门”,而排除外戚的势力,于是昭王遂废太后而逐穰侯。(《史记》卷七十九《范雎传》)汉兴,制度多仍秦旧,故宗室不宜典三河,(《汉书》卷三十六《刘歆传》)又有“王舅不宜备九卿”之言。(《汉书》卷七十九《冯野王传》)末年制度废弛,禄去王室,权柄外移,王氏一门前后有五大司马继续辅政,终而发生了王莽代汉之事。外戚弄权在吾国历史上并不罕有。东汉外戚多系母后父兄,或为侍中,或典禁军。为侍中者常侍天子左右[1],而得参与机密,窦宪就是“以侍中,内干机密,出宣诏命”,而操弄国权的。(《后汉书》卷五十三《窦宪传》)典禁兵者在政局动荡之际,更容易利用兵权以取得政权。阎显兄弟就是“为卿校,典禁兵”而干预朝政的。(《后汉书》卷十下《阎皇后纪》)晋初,诸王出拥旄节,入居端揆,势力布于中外,遂有八王之乱,(《晋书》卷五...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