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章 唐代的诗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一节

    这一个时期文学发展大势及其背景

    唐代的诗歌是前一时代————魏晋南北朝————的诗歌的继续发展,但又有了更高的成就的时期。

    我们说它是前一时代的诗歌的继续发展,这是因为前一代所创造的格律为唐代所承袭了,前一代对于诗歌中的坏的倾向————宫体诗————的斗争为唐代所完成了,前一代有成就的诗人和著名的作品给唐代诗人树立下了楷模。

    我们说它又有了更高的成就,这是因为在唐代有了前一代所不可比拟的伟大诗人,像李白、杜甫;在唐代有了前一代所不可比拟的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品,像李白、杜甫的大部分诗歌,以及白居易的一部分诗歌;内容和风格的丰富远超过前代,我们只要一想到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岑参、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李贺、李商隐、罗隐、胡曾等名字,就不啻眼前展开了各式各样的诗歌的画图;在诗体的创造上,既有五律、七律的所谓近体,又有从乐府变化而来的歌行和脱离旧乐府而产生的新乐府,此外,就是五古、七古、五绝、七绝等也都较前一代在形式上更成熟更完整;作者阶层的广泛,数量的巨大(《全唐诗 》一共 900卷,诗有 48900多首 ),也是前一代所不能比拟的。

    唐代诗歌所占的时间约有300年(618——906)。在这300年间,头100年还是唐诗的准备时期,唐诗的格律还在试验,唐诗的理论还在分歧。对齐梁遗留下来的诗体还是承袭的地方多,就是改革也还是在缓慢的过程中,所谓上官体,所谓四杰,所谓沈宋,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但是已经有喊起复古的口号(实际上是改革 )的陈子昂出来了;这就是一般所谓初唐的诗歌的情况。次50年是大诗人李白、杜甫等活动的时期,李白承继了陈子昂的主张,杜甫综合了并提高了以前人写诗的经验,他们创造了最富有现实主义并最富有爱国思想的伟大诗歌,这个辉煌的时代就是文学史上所谓盛唐。再后的70年,是李白、杜甫成了古典人物,为大家所崇拜模仿,而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特别得到发扬光大,在诗的技术上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试探的时代,这也就是白居易和韩愈的时代,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谓中唐。最后80年,是中唐诗人又成为古典人物,为大家所崇拜模仿,因而风格更多变化更加丰富的时代,特别在内容上有不少杰出诗人在现实主义上有更深刻的发挥,于是唐诗就光辉地结束了,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谓晚唐。

    唐代不但是诗歌最发达的时代,而且也是非常明显地体现出它的发展规律的时代,因而也是十分便于研究一种文学的成长的时代。

    为什么唐代诗歌有这样辉煌的成就呢?第一是经过隋代的统一,结束了将近300年(317——589)的南北对立,又经过人民的起义,建立了强盛的唐帝国,社会经济在初唐逐渐上升,中外交通和贸易十分发达,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摧残的社会逐渐恢复了繁荣,在这样的条件之下文艺当然也是蓬勃的。第二是由于隋、唐的统治阶级为了抵制旧的门阀士族的势力,定下考试制度,到武则天时代更特别注重以诗赋取士以抵抗关中集团,于是诗歌也就特别活跃起来 [1] 。第三是和诗歌关系最密切的音乐在唐代由于国内统一的关系而得到南北融会,并由于对外交通的关系也大量吸收了域外成分 [2] 。第四是各种艺术的发展,像龙门的石刻,欧、颜、柳的书法,杨惠之的雕塑,吴道子的绘画,也给诗歌艺术的发展以有力的刺激。第五是前一代诗歌写作积累的经验以及那些卓越的批评家所提出的要求也都给唐诗开辟了发展的道路。

    就唐诗的分期论,它的历史背景可以概括地说明如下:在唐帝国刚刚建立的期间,社会上最重要的问题是经济的恢复,而诗人们对于体裁的创造也还在摸索的阶段,对于前一代的成绩也还在消化吸收的时代,这就是初唐的诗只可以作为准备时期的缘故。到了经济业已达到繁荣了,人口也达到唐代的最高纪录了,各种艺术也达到共同的更高的水平了,诗歌本身的准备工作也近于完成了,这就是盛唐诗歌达到高峰的所由来。天宝之乱是唐代政治的转折点,此后对外的优势一变而为劣势,经济的重心移向江南,地方藩镇的势力渐趋强大,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例如表现在宦官和朋党的斗争上的 )也在发展,人民的生活又陷入痛苦的深渊,这就是中唐的情况,这也就是由杜甫到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产生的背景。但同时却也产生了逃避现实、追求技巧的一派,这就是韩愈所代表的。阶级的矛盾继续发展,终于爆发了黄巢所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也在发展,最后统一的帝国再度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这时在诗歌上一方面是现实主义的继续并深化,一方面是逃避现实的唯美主义的继续并深化,而晚唐风格的五光十色正是那个时代的各种矛盾的反映。

    和中唐的社会情况相伴,除了诗歌上的变化外,又特别产生了传奇文学和古文运动。

    和晚唐的唯美诗歌的产生同时,下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形式也在萌生了,那就是词。

    第二节

    初唐的诗歌

    ————从宫体诗的承袭和破坏到创造新诗歌的准备

    就一般的趋势讲,初唐的前半还是宫体诗有势力的时代。唐太宗就是一个宫体诗的作者,他曾请虞世南(558——638)和他的宫体诗,虞世南说恐怕影响不好,唐太宗只好老着脸皮说:“我是试试你呢。” [3]

    在内容上是宫体,在形式上是沿袭六朝,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主要趋势。唐太宗所领导着编辑的《晋书》,对于陆机特别推崇,称为“百代文宗,一人而已”,可知那时追求的目标实在不高。同时大家所忙的是编辑像《北堂书钞》和《艺文类聚》一类的类书,它的意义实在不过如闻一多所说:“大规模征集辞藻。” [4] 也就因此,《文选》成了这时重要的读物,那时代的学者像李善便是《文选》的专家。这影响一直到后来的李白、杜甫还没有完全除掉,杜甫自己也说过“熟精《文选》理” [5] 。

    代表这种风气的极点的,有上官仪(608?——664)的所谓上官体。“翡翠藻轻花,流苏媚浮影”(《入咏应制 》),这轻艳的作风,确是前一代宫体诗的继续。

    扭转这个宫体诗的堕落风气的,是开始于四杰。四杰就是所谓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依照闻一多的研究 [6] ,卢、骆是一个集团,在这个集团中应该加上刘希夷(651——?)、张若虚(660——720?),他们的功劳是宫体诗的改造或破坏,王、杨是另一个集团,这一个集团下接沈、宋(沈佺期、宋之问 ),他们的功劳是五律的奠定,是属于建设方面。这些人的共同贡献是,把诗的范围从宫廷里解放出来,用正常的健朗的情感代替了病态并变态的心理。

    卢照邻(637——689?)一生过的是贫病的生活,后来因久病投水而死。他的《长安古意》一方面反映了都市生活的豪华奢侈,一方面写出了“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大胆放纵的情感,同时也写出了自己“寂寂寥寥杨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的孤独。骆宾王(640?——684)则是一个豪侠的人,爱打抱不平,因为起草过讨武则天的檄文,后来做了亡命之徒。他的《帝京篇》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的主题是十分相似的,但说得更为激昂慷慨,就格局上看,是更近于盛唐的风格了。刘希夷的代表作是《代悲白头吟》 [7] ,虽然写得浮泛一些,但是其中的同情心是超出于以前的宫体诗的。《红楼梦》上的黛玉《葬花词》就是模仿的这首诗。张若虚的代表作《春江花月夜》更是一首很成功的抒情诗,它的流利、豪放、空灵,就宛然是李白的歌咏的先驱。

    王勃(649——676),杨炯(650——695?)的年龄都比卢、骆小一些,作风也比较相近,闻一多把他们列在卢、骆后面,又指出他们为一系,而和卢、骆不同,这完全是合乎历史真相的。唐诗到了王勃、杨炯,才有完整的五律出现。当我们读到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杜少府之任蜀州 》),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 》),我们不能不立刻感到诗的范围是扩大了,不仅走出了宫廷,也走出了京城,虽然还令人有种浅易浮薄的感觉,但已经渐具唐诗的规模了。

    从上官仪到四杰(中间包括刘、张 ),我们可以看到唐诗是如何在这半个世纪中冲破了宫体诗的内容,提高了齐、梁的形式,而走向建立新诗体的。四杰在这方面有他们的功劳。我们必须用文学史的眼光去加以估价。诗人杜甫就是有这种眼光的,所以他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8] 从杜甫的话里,也可以令人想象到四杰为新诗体的诞生,曾经过一番如何的挣扎。

    王、杨完成了五律,和王、杨接近的沈、宋就完成了七律。沈佺期(656?——714),宋之问(656?——712),都是武则天时代有才华的人物。由于唐代对武则天很少好评,所以对于依附武则天的文人也多半没有好话。因此,关于沈、宋的许多传说,如沈的贪污,宋的卖友求荣,甚而说他为了忌妒外甥刘希夷的作品把外甥暗杀了,等等,是要打折扣的。但是他们的作品中奉和应制太多,却也的确可厌,假若“云间树色千花满,竹里泉声百道飞”(沈佺期 《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岩边树色含风冷,石上泉声带雨秋”(宋之问 《三阳宫侍宴应制得幽字 》)不是出现在那样的题目里,岂不更好么?

    五律还不能算是唐人的创造,那只是齐、梁体的更进一步整齐化,七律却确实是唐人自己的创造,因此那时称为“近体”。沈、宋他们自己虽然还没在这方面写出第一流的作品,然而却给后来的大诗人在形式上打下了基础。

    当然,事情不能光看一面。沈、宋一方面有他们的创造,一方面却也有他们的因袭。完成了七律,是他们的创造,过分讲究对仗,内容多半宫廷,就还是齐、梁体的因袭,亦即宫体诗的因袭。同时沈、宋也还不曾意识到要脱卸齐、梁的羁绊,创造新的诗歌。

    在这时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发为主张的,是陈子昂(661——702)。他曾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9] 他有意识地菲薄齐、梁,有意识地提倡汉、魏风骨,这就是以前的批评家刘勰、钟嵘所主张的,也就是以后的大诗人李白、杜甫等所追求的,他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可以代表他的理论的实践。其中第十首,即“吾爱鬼谷子”的一首,不但见出他的风格,也见出他“岂徒山木寿,空与麋鹿群”的救世的热情。无论风格上、内容上、文学主张上,他和李白都有非常相近的地方。韩愈有诗道“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10] ,是很正确地说明了他的文学史上的地位的。

    代表转变期的人物是崔颢(704——754)。他少年时代的作品就还是齐、梁体,晚年就入于盛唐的风格。他的《黄鹤楼》一诗曾为李白所倾倒,并一再模仿。我们如果一比较李白的《题鹦鹉洲》《登金陵凤凰台》和他这首《黄鹤楼》,就可见出李白是如何向这位前辈虚心学习的。

    初唐诗的大体发展轮廓就是如此。

    但是除了这个一般的趋势之外,却也有特别值得一提的两位诗人,一是唐代初年的王绩(585——644),他是陶渊明的追随者,模仿了《五柳先生传》而有《斗酒先生传》,模仿了《桃花源记》而有《醉乡记》。他善于写自然景物,那“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野望》,可算他的代表作。他诗中的静的境界可以看作是王维的先驱。二是沈、宋时代的杜审言(648?——708),他是杜甫的祖父,不但他的狂放不羁使我们看到少年时代的杜甫的影子,而且他的沉稳的作风,甚而像“绾雾青丝弱,牵风紫蔓长”(《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 》五首,其二 )和“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春日京中有怀 》)的句子,我们在杜甫的“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曲江对雨 》)和“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曲江 》)的诗中也见出学习的痕迹。因而我们有理由说,杜审言可以看作是杜甫的先驱。王绩和王维的关系,杜审言和杜甫的关系,是正如陈子昂和李白的关系然。单就这点看,也可见出初唐时代是盛唐的准备时期了。

    第三节 盛唐诗人(上)

    ————王维及其派系

    盛唐的诗人很多,但大别之,可分为三系,这就是:王维系、李白系和杜甫系。王维、李白、杜甫就是这三系的代表人物,依照他们所代表的时代论,王维在先,那是从王绩发展来的歌咏自然的一派;李白次之,这是从陈子昂发展来的以复古为口号,事实上乃是创新的偏于发抒个人感慨(古人叫作 “咏怀 ”)的一派;杜甫又次之,这是从杜审言发展来的代表唐代的新体诗,而内容是着重反映现实的一派。

    就主要的思想论,王维代表佛教思想,而佛教思想是在武则天时代就很被提倡的;李白代表道教思想,道教思想却是唐玄宗时代才被推崇;杜甫则代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唐代是到了韩愈时代才有人大声疾呼的。所以,就他们所代表的思想来看,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先后次第,虽然王维和李白同年生(701),而杜甫只晚生12年(712)。

    王维的诗歌曾经在唐代,甚而一直到清初,都发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是应该给他以历史估价的。

    在王维这一系里,有一个比王维稍前,为王维所佩服的诗人,是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比王维大12岁,王维给他画过肖像,在他死时王维写过哭他的诗。李白也称赞他,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赠孟浩然 》),杜甫也说“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 》),可见他在当时的诗人心目中的地位。在他的诗里我们看到像画面样的乡村生活: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

    孟浩然生活的时代还在天宝之乱以前(他死在天宝之乱以前 15年 ),那时还是比较太平的时代,所以他的作品里没有反映阶级矛盾或民族矛盾的诗歌。但孟浩然是当时文人中没有任何官职的一个(这在当时的文人中是极少数 ),这也就是李白所称为“高山安可仰”(《赠孟浩然 》)的理由。

    在诗的形式上,孟浩然擅长五言,五律这个体裁到了他的手里已经达于成熟的地步。

    佩服孟浩然的诗人王维(701——761)则是过了完全不同的生活。他本质上原是一个热情的诗人,像他所写的《哭孟浩然》: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崔兴宗写真咏》:

    画君年少时,如今君已老。今时新识人,知君旧时好。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都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情感很笃厚的人。但他在30岁的时候,妻子死了,他学了佛 [11] ,不曾再娶。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他在诗中屡次提到他中年和晚年学佛的话: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终南别业》

    少年不足言,识道年已长。

    ————《谒璿上人》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酬张少府》

    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

    ————《饭覆釜山僧》

    他在唐代佛教中的地位很高,禅宗大师惠能的碑铭就是他写的,而且这是受了神会的嘱托,用王维自己的话就是“谓余知道,以颂见托”;如果他对于佛学没有深入的理解,是不可能担任这一工作的,他在佛教中是属于“顿教”的禅宗南派。

    他在诗里常提到“无生”: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秋夜独坐》

    忆昔君在时,问我学无生。

    ————《哭殷遥》

    誓陪清梵末,端坐学无生。

    ————《游感化寺》

    学“无生”就是学佛。他的号叫摩诘,摩诘是佛经中梵文Vimalakirti的音译,是无垢的意思,这也说明佛教对他关系之深。

    因为他是一个佛教徒,所以看不起道教: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秋夜独坐》

    同时也看不起儒家:

    植福祠迦叶,求仁笑孔丘。

    ————《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

    因为他有这样鲜明的佛教思想教养,所以他在晚年创造了他特有的诗境:诗里只有自然景物,没有人的活动。加之他本人是一个有名的画家,是中国文人画的开山,他自己也曾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偶然作 》),所以在捕捉自然景物上,就又有为别人所不及的构成美丽的画面的特点: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木兰柴》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栾家濑》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 [12] 开且落。

    ————《辛夷坞》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春池深且广,今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

    ————《萍池》

    这都是成功的静物写生的风景画。他的用语是那样精简,而描绘的景物却又那样具体!而且他往往用一种突然的动态,像飞鸟落花等,去对照出他所写的世界的寂静。这是他特有的技巧。他在这方面的成就是杰出的。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他所以能写出这样的诗歌,是除了他是名画家之外,又由于他的佛教思想,而他所以学佛的缘故却是由于他本是情感丰富的人因挫折而要求解脱,因而他对于自然景物的深入描写也仍是热情的表现,不过把热情转移到自然景物上罢了,因此在他所压抑的热情的一面才是他的本质。也就因此,像《哭孟浩然》《崔兴宗写真咏》《送元二使安西》那样直接表现浓挚的热情的诗也同样是他遗留下来的极其珍贵的一类诗。

    如果看不见他这热情的一面,如果只认为他是冷漠的人,如果不理解他曾有一种转变的过程,又不理解他这种矛盾是始终存在着,如果不体会他之善写自然静物乃是热情的另一面,那就不可能了解王维这个诗人的真相了。孟浩然和王维的不同,就在孟浩然缺乏王维这样矛盾挣扎的一面,因而孟浩然在抒写热情上和描写静物上都没有王维那样深入。王维周围的人,以及以后学王维的人,也因为没有王维这些条件,能画、有佛教思想基础、曾经经过一种挣扎、本质上却极其热情等,所以不能赶上他。

    反之,倒承袭了他的弱点。王维的弱点是对于当时的现实不够关切,他的热情只限于小天地里。他的作品中在分量上比较少的是反映当时现实的诗以及表现爱国思想的诗,只有《陇头吟》算是表现当时士兵的不满的,《西施咏》可能是像杜甫《丽人行》的主题一样在讥讽杨贵妃的权势的,《凝碧池》可说是反映天宝之乱时陷敌的人们的苦闷痛苦的,但都太微弱了,在数量上也太少了。这是和李白、杜甫的诗歌不能比的。在实际行动上,在天宝之乱时,他既没有像李白那样参加一个抗敌的政权,也没有像杜甫那样陷入敌人占领区又挣扎着逃出来,却只是在被俘后哭泣吃药,他缺少李白、杜甫那样坚强。和他一系的诗人储光羲就做了安禄山的伪官 [13] ,后来唐末推崇王维的诗人司空图等却也同样对当时的现实————黄巢起义————没有什么反应,而只知道当他那逃避现实的“高士”。

    王维的弱点是他的热情只限于小天地里,对于大的现实不够关切,但追随王维的人就连这小天地的热情也没有了,于是只剩下平淡————冷淡。

    王维的诗歌大部分是适合地主阶级的悠闲情调的。王维在晚年买了宋之问的田庄,过的是官僚退隐后的地主生活。他虽然写田园,他虽然写“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但是他立刻接着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 》)。这说明他根本不理解农民的辛苦劳动,他所谓田园生活,实际上是地主阶级的剥削生活。但这也就是追随王维的人心目中的田园了。王维诗这一部分的被爱好,是有它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的。

    王维在当时就有很多追随的人,就数量论,他这一系的诗人比李白、杜甫二系都要多。晚唐诗人姚合编《极玄集》,曾把王维抬高到第一位。清初王士祯论诗,也专推崇王维。这可以看到王维的影响。但是这影响都不能算发挥王维的优良面。对于王维的全面理解和估价,在过去是根本不够的。

    王维本人的诗歌,有他不可磨灭的一面。就他的影响论,却不能算好。

    第四节

    盛唐诗人(中)

    ————李白

    (一)李白所经历的时代之历史特点及其一生

    和王维同年生的大诗人李白(701——762)在作品里是不像王维那样对现实很少关切,而是很广阔并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的。

    李白的主要活动时代是唐明皇的统治时代(713——755)。在这40几年中,也就是在李白13岁到55岁的这一期间,前20几年是开元盛世,政治比较清明,人民生活比较安定,大家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关于这一段落的社会情况,杜甫的《忆昔》一诗是最好的说明: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李白就赶上这个时代。在李白40几岁以前,正享受着这种物质充裕的生活。这也就是在李白的一部分诗歌里仿佛不知民间疾苦似的享乐气息的由来。同时这时的人有一种以国威强大自豪的感觉。李白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的气概,也正是这一时代的思想情感的反映。

    然而在唐明皇统治的后20几年,也就是由开元末年至天宝年间,由于天下富庶,唐明皇腐化奢侈起来了,由于奸险的李林甫19年的执政,把一批稍有正义感的人都排挤下去了,又为了政争,把北方的祸首安禄山也扶植起来了,更由于杨贵妃姊妹和杨国忠的威势,宦官高力士等的气焰,赃官王鉷等的聚敛压榨,人民生活便重又陷入被残酷剥削和严刑峻法镇压的痛苦深渊。杜甫的《丽人行》就是记载杨氏集团的威势的。李白的《古风》五十三就是指责李林甫一般人的误国的:

    战国何纷纷,兵戈乱浮云。赵倚两虎斗,晋为六卿分。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果然田成子,一旦杀齐君。

    而他的《古风》二十四则是咒骂那些依势凌人的宦官的: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在他《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里更写出了像李北海和裴尚书那样的好人在酷刑暴政中被杀的惨痛。他感觉唐明皇已经和屈原时代的昏聩的楚怀王差不多了:

    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已昏。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比干谏而死,屈平窜湘源。虎口何婉娈,女媭空婵媛。彭咸久沦没,此意与谁论。

    ————《古风》,其五十一

    李白痛惜这一百多年来好容易获得的盛唐是在唐明皇斗鸡蹴鞠的腐化生活里断送了:

    一百四十年 [14] ,国容何赫然。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当涂何翕忽,失路长弃捐。独有杨执戟,闭关草《太玄》。

    ————《古风》,其四十六

    天宝年间积累的矛盾爆发而为“天宝之乱”。这事情的本质原是阶级矛盾,根源是由于那时的统治集团对人民剥削太厉害,人民已经憎恶唐明皇的统治,不然的话安禄山的兵力不会进展那样快,不会只有六个月的工夫就从范阳(北京一带 )打到长安了。但是从安禄山本人及他所率领的军队的民族成分看,从他起兵之前就撤换了32个汉将而代以番将看,这事件既爆发之后就已变质为民族斗争。苏冕说:

    洎奸臣广言利以邀恩,多立使以示宠,刻下民以厚敛,张虚数以献状,上心荡而益奢,人望怨而成祸,使天子有司守其位而无其事,受厚禄而虚其用。宇文融首倡其端,杨慎矜王鉷继遵其轨,杨国忠终成其乱。仲尼云:“宁有盗臣,而无聚敛之臣。”诚哉是言! [15]

    这说明天宝之乱的起因是由于杨国忠等残酷剥削的结果。所以安禄山的起兵就以讨杨国忠为名。李白在《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中说:

    赃臣杨国忠蔽塞天聪,屠割黎庶,女弟席宠,倾国弄权。九土泉货,尽归其室。怨气上激,水旱荐臻,重罹暴乱,百姓力屈。

    可见诗人对这事的起因是了解的。他又说:

    逆胡窃号,剥乱中原,虽平嵩邱、填伊洛,不足以掩宫城之骸骨;决洪河、洒秦雍,不足以荡犬羊之膻臊。毒浸区宇,愤盈穹旻。

    这就见出天宝之乱的惨状。李白这时的悲愤还强烈地表现在《奔亡道中》(其四 )一诗: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洛阳为易水,嵩岳是燕山。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申包唯恸哭,七日鬓毛斑。

    这时的景况很像西晋末年。李白基于他的爱国思想,便很想出来做一个能出计谋而抵抗住外患的谢安石: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永王东巡歌》,其二

    李白本来是常以谢安自命的,当时曾有李东山之称 [16] 。这就是他参加永王璘一幕的原因。

    永王璘是唐明皇的第16个儿子,他是唐明皇逃入四川时所封的四个节度使之一(另三个是太子亨,即肃宗,还有盛王琪、丰王 珙 )。但是只有永王璘接受了命令,率师东下,由武昌到了金陵。其余三人,都畏惧不敢出头。从李白的诗看: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永王东巡歌》,其三

    见出人们对于这位想保卫东南的王子的欢迎。而当时的形势是,唐明皇没听老百姓的劝阻逃到四川,肃宗为老百姓拦着虽没逃四川,但是逃到国境灵武。长安放弃了,东南更没有人管,所以永王璘肯来保卫东南是值得歌颂的,这也就是李白所说: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永王东巡歌》,其五

    李白就是参加的这样的永王璘的幕府。但是那位怯于对外勇于对内的肃宗是怎样对待永王璘呢?却是派了高适、来瑱、韦陟用大军对永王璘采取了三面包围的形势。不到两个月,就把永王璘消灭了。这时是757年二月,李白也因此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人,下了狱。在这一年的九月唐肃宗和回纥定了可耻的条约“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就这样借回纥兵收复了长安。李白因为有人营救出狱,但唐肃宗依然怀恨,又把他流放到夜郎。终又因为偶然的机会————肃宗立太子,要大赦,才把他放回来。这时李白59岁了。又过了三四年,他在流浪的生活中死去。

    根据当时诗人元结的记载:

    顷者潼关失守,皇舆不安,四方之人,无所系命。及永王承制,出镇荆南,妇人童子,忻奉王教。

    ————《为董江夏自陈表》 [17]

    以及南唐李昪自称为永王璘的后代以资号召看 [18] ,永王璘是被人欢迎的。李白因为爱国思想的驱使而参加了这个政权,这是他一生的光荣。

    李白经过了盛唐的好时候,也眼见过天宝之乱以前的腐败和天宝之乱当时的惨状,基于爱国热情而参加了永王璘的幕府,却为统治者所忌,下狱、流放、漂泊而死,这就是他的一生。李白最有价值的诗歌的一部分也就是他晚年表现爱国思想的诗歌。

    (二)李白在生活上几个突出的地方

    李白在姓名、籍贯、谱系、职业上都没有其他诗人那么确切。当时人记载他父亲才恢复了姓李 [19] 。他父亲也没有正式的名,因为在四川绵州(今彰明县 )做客商,被人称为客 [20] 。他没有清楚的谱系,他在诗文中也只有在很少的地方提到父亲。他的籍贯,说法也很分歧,连他自己说的也不统一。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在五六岁时是在彰明,少年时代都在四川。他没有不动产 [21] ,他也没参加过考试,————这在当时的诗人中是很少见的,也没做过正式的官。在长安只有三年,在永王璘幕府只有两个月。这些都说明他有一种流浪人的气质,不安定,大部分时间在漂泊。

    他没有当时一般诗人的正式职业————做官。反之,在他生活中占重要成分的是学道,其次是武侠。他一生学道的重要地方是:岷山、嵩山、随州、齐;他一生结交的重要道教人物有:司马承祯、周紫阳、盖寰、高尊师。照他叙述的道教系统,从陶弘景、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到李含光、胡紫阳 [22] ,是五传,他似乎是胡紫阳的弟子,但他也和司马承祯为友。就他受道箓 [23] ,著道书 [24] ,藏道服看 [25] ,他学道是十分当真的。这种生活大概在他参加永王璘幕以前是没有间断过。他在长安的时候,当时人记载他出京时就是“仙药满囊,道书盈箧”的 [26] 。他武侠方面的生活,有“学剑来山东” [27] “门人武谔” [28] “义兄孟子” [29] “手刃数人” [30] “袖有七首剑” [31] 等可证。他可能是中国过去下层社会结社的一个参加者。

    他的漂泊使他不像一般官僚文人那样拘束,他的学道使他的诗里特别有一种飘逸的境界,他的武侠使他慷慨激昂,总之,由于他的生活特点构成了他那“平交王侯”、不为权贵低眉折腰的气概。也就因此,读他的诗时使人有一种开朗、解放的感觉,这是在其他的诗人作品里所不易得到的。这也是在封建社会里生活在拘束压迫下的人们所特别喜爱他的原因。像他在诗歌里表现的这种对封建社会秩序冲击的力量,也正是我们现在欣赏他的作品的理由之一。

    (三)李白的思想

    因为李白是一个道教徒,所以他吸取了道家的唯物论思想,这便构成了他的“万物兴歇皆自然”的世界观: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日出入行》

    他不信什么鬼神,也不信什么权威。“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庐山谣 》),他不拘于孔圣人的尊严。他在政治上最佩服的人物是鲁仲连、谢安,因为他们也像他一样不受什么束缚。

    在政治主张上,他最反对战争: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鸟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战城南》

    如果是不得已而从事反侵略战争倒也罢了,否则他是坚决反对的。天宝十载有征云南的一事,他就大为攻击: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古风》,其三十四

    对于专制暴君,他也是不容情的。例如他对于穷兵黩武的秦皇汉武就说:

    登高丘,望远海。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扶桑半摧折,白日沉光彩。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

    ————《登高丘而望远海》

    认为他们没有神仙的份儿。更明显的是表现在《奉饯十七翁二十四翁寻桃花源序》里:

    昔祖龙灭古道,严威刑,煎熬生人,若坠大火。三坟五典,散为寒灰。筑长城,建阿房,并诸侯,杀豪俊,自谓功高羲皇,国可万世,思欲凌云气,求仙人,登封太山,风雨暴作。虽五松受职,草木有知,而万象乖度,礼刑将弛,则绮皓不得不遁于南山,鲁连不得不蹈于东海。则桃源之避世者,可谓超升先觉。夫指鹿之俦,连颈而同死,非吾党之谓乎?

    他自居为“连颈而同死”的行列,这就是说,他是站在被迫害的一方面,而反抗这种暴政的。

    对于劳动人民,则在一部分诗歌里表现了他的关切和深厚感情。例如,他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歌声 )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秋浦歌 》十六首,其十四 )就是写当地的矿工的;“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吴牛喘月时(大热天 ),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丁督护歌 》)就是写农民和船工的;他更赞成有利于人民的工程建设事业,“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 》);在劳动人民中他也结交了朋友,他对他们流露了深厚真挚的情感,“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是一个农民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哭宣城善酿纪叟 》,这是一个卖酒的 )。

    至于李白的爱国思想,除了表现在永王璘事件的具体行动中之外,那又表现在他遇赦放还后,虽然自己个人的问题已经解决,但他依然“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 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这和杜甫每每放下自己的问题而关怀到更大的现实是同样令人敬爱的,同时这也包含了诗人李白对于天宝之乱结束以后新发生的许多问题的忧虑,这种预见的正确已被中唐的具体历史所证实了。在李白逝世的前一年(61岁了 ),李光弼出镇临淮,要和史朝义决战的时候,李白还想请缨,因为病,才半道而返。他作有《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这就是,李白的爱国思想是贯彻到最后一呼吸的。

    这就是李白的思想:道家的唯物论的世界观,主张和平,反对专制暴政,热爱劳动人民,并热爱祖国。

    (四)李白的艺术成就

    李白继承了陈子昂的复古主张,在诗歌上推崇建安: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古风》,其一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但他又吸取建安以后能保持建安风骨的作家的长处。在他认为最够这个资格的就是小谢————谢朓。他佩服谢朓是集中屡见的,王士祯指出他“一生低首谢宣城” [32] ,这是正确的。

    但他同时非常赞成创造,而反对模仿,也反对人工的小巧:

    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功成无所用,楚楚且华身。《大雅》思《文王》,颂声久崩沦,安得郢中质,一挥成风斤。

    ————《古风》,其三十五

    “雕虫丧天真”是他憎恶的,在反面他就称道别人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夏韦太守 》)了。

    他自己是实行了这个主张的。他的诗到了自然可惊的地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 》,其十五 ),这是如何地明白如话呢!

    他的诗所以达到如此自然的地步,和他的性格分不开————他原是一个最没有雕饰的率真的人,和他的道家修养分不开————道家原是主张归真返朴,也和他虚心向民歌————乐府中的一部分————的学习分不开。他在乐府方面(在这里指民歌)大量的创作————占全集六分之一————是他的诗的艺术的一个大特点 [33] 。

    但单是谈自然是不足以概括李白的诗的,他的诗又有一种“黄河之水天上来”(《将进酒 》)的气魄,是像天马行空样的令人不可逼视。就是这种气魄,给人以解放的、爽朗的、无拘束的愉快之感。

    他的想象的丰富(像 《梦游天姥吟留别 》),感情的浓挚(像 《奔亡道中 》),驱遣语言文字的熟练,更增加了他那诗歌的吸引力。

    他在诗歌上所以有这样成就又是和他的刻苦学习分不开的。除了向乐府学习之外,他曾刻苦地向古代————特别是谢朓学习,向当代学习(他曾两度模仿崔颢的 《黄鹤楼 》诗 )。

    他的诗不像杜甫那样的沉着痛快,但是奔放流利,他的诗不像杜甫那样的富有雕塑性,但却具有音乐性。

    他完成了陈子昂等在唐诗的准备阶段对于诗的要求,他扫清了齐、梁所留下来的绊脚石,他成为唐诗黄金时代的奠基人之一。当时属于李白一系的诗人还有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等,他们各有鲜明地表现个性的诗歌。李白在诗歌上的历史任务,主要是结束以往;而开辟下一代的历史任务,是落在另一个大诗人杜甫的肩上。

    (五)小结

    李白的伟大处在发挥了爱国主义思想:除了他在天宝之乱时所表现的爱国热情和爱国行动外,他写出了祖国山川的美丽可爱(《蜀道难 》《庐山谣 》以及关于长江、黄河的诗歌等 ),他写出了祖国自然景物的可爱(由于他的诗,人们更爱故国的月亮了 ),通过他的诗让人感到祖国语言的可爱并祖国文学形式(如近于山歌形式的 “七绝 ”等 )的可爱。

    李白的伟大处还在于他的现实主义精神:在他的作品里表现了盛唐时代的人的气魄,暴露了那时统治阶级的腐朽,并反映了人民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下的灾难。他的现实主义的特点是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或者说通过浪漫主义的形式而表现出来的。在这点上,他很近于屈原。

    李白的伟大处又在于他那豪放、开朗、反抗的气概,而很少有弯腰驼背的形象或情感,他的作品中的这种气概鼓励了人们向封建统治阶级作斗争,成为向封建统治阶级的秩序冲击的力量。

    过去的人对李白的估价是不够的,这是因为:冬烘的人不喜欢他(抱儒教正统观念的人和抱皇帝正统观念的人当然不会喜欢他 ),只注意写诗方法的人不喜欢他(他的集子注家特别少 ),不看全集的人不喜欢他,至于在生活形式上的模仿也不是真理解他(像李赤、张碧 )。但是人民喜欢他(传说、戏剧、小说中拿他的故事做了题材 ),真正的诗人喜欢他(杜甫、韩愈、李商隐、皮日休等 ),而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喜欢他并理解他。

    第五节

    盛唐诗人(下)

    ————杜甫

    (一)李白和杜甫

    在李白12岁的那一年(712),当代的另一个伟大诗人诞生了,这就是杜甫。

    因为杜甫和李白是同时代的诗人,他们的许多经历是相同的:同经过开元的盛时,也同见过由于唐明皇、李林甫、杨国忠、高力士、杨贵妃等的骄奢、腐化、剥削、劳役而造成的人民的穷困和痛苦,更同遭受过天宝之乱的奔波流亡;但是由于李白终究比杜甫大十几岁,也就赶上前一时代的事比较多些,而李白过的生活是比较属于盛唐的物质生活充裕时代的多些,同时李白的思想情感,甚而写诗的方法,也都和前一代的联系比较多些;又由于两个诗人晚年(以天宝之乱的一年为断,李白那年 55岁,杜甫那年 44岁 )生活上的差异,一个参加了江南永王璘的幕府,计划抗敌,失败被谪,冤枉委屈而死,因而激昂的诗歌多半表现在晚年,一个在颠沛流离中找到了唐肃宗,眼看收复了长安,然而当时社会问题的严重并没有因而减轻,相反的是更深刻化了,于是使这一个诗人竟过着还不如从前的生活,流亡到甘肃、四川、湖北、湖南,最后是穷愁折磨而死,所以在失望幻灭中所发展的是除了反映现实之外,就又有艺术的精致方面。这就是简单地概括说明两个诗人所走道路的不同处。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李白一向走的是顺境,晚年的遭遇乃是像忽然碰到的一个大障碍一样,因而构成一个爆发的激流,而杜甫却是长期地缓慢地遭受着挫折的,所以倒像是构成一股细流的苦水。他们所受的迫害,应该同样是归根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又应该同样特别产生自他们热爱人民、并敢和这种罪恶作斗争的结果,因而他们也就同样获得了人民的热爱,同样在我们祖国文学史上是辉煌的伟大诗人。

    (二)杜甫的生平及其作品

    比李白晚生11年(712)、比李白晚死8年(770)的杜甫,一生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天宝之乱(755)以前,即杜甫44岁以前,是第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里,杜甫大体上的生活、思想、情感,是和前期的李白没有什么大距离的,不但和前期李白没有什么大距离,和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一般盛唐诗人,也就是所谓李白系的,也没有什么大距离。

    杜甫是历史家并军事家杜预的后代。初唐时在四杰和沈、宋之间的诗人杜审言是他的祖父。杜审言是有名的狂放的诗人,曾说在诗歌上屈、宋只可当他的衙官,在书法上王羲之也要向他低头,病死时便说为“造化小儿所苦”,宋之问去看他时,他说:“我死了,就没有人压着你们不能出头了。”这种狂放的性格也传染给杜甫而构成了杜甫的豪气的一部分,而这种豪气正是盛唐诗人像李白等所共有的。杜审言的诗句也有许多为杜甫所模仿。我们不是说过像杜甫的“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曲江 》)是学他祖父的“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春日京中有怀 》)么?可见杜甫曾说:“诗是吾家事”(《宗吾生日 》),是不虚的了。

    杜甫童年的体魄是很好的,“忆昔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百忧集行 》)。杜甫在小时候已接触到当时很发达的艺术————舞蹈和音乐。

    20岁开始了他的漫游,到过江苏、浙江、山东。

    诗的家学、当时的艺术气氛、少年时代的漫游,对于一个大诗人的培养上自然都是有帮助的,但尤其重要的是对于现实的接触,以及和当代诗人的交游。就在杜甫回到河南,在开封、洛阳一带的时候,他碰到了大诗人李白、高适。“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遣怀 》),就是记他在开封的游踪的。这时李白已经四十四五岁,刚在政治幻灭中从长安归来,而杜甫刚过30,还在对长安抱着幻想的时期。他们又曾在山东一道漫游,“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昔游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见出他们的交情。此后他们分手了,“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李白 《沙丘城下寄杜甫 》),这是李白对杜甫的惜别,后来杜甫更时时刻刻挂记着李白。

    从杜甫35岁到44岁,是他的十年长安生活。在这一段生活里,过的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的日子。参加过考试,但是失败了;献过《三大礼赋》,但是也没有得到反响;希望别人援引,却也不见什么动静;一直到他在长安等过了九个年头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参军这样一个小官。但也就在这一年,天宝之乱爆发了。这也就结束了他第一时期的生活。

    在这一时期生活里,以在长安的日子为最潦倒,但他接触现实最丰富,开始写出了有现实主义精神、带有人民性的作品的,也就是这个时候。反映杨氏姊妹的威势的有“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的《丽人行》;反映当时兵役之苦的有“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的《兵车行》————这些都是从人民的角度对现实的写照;而在他所写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里,“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表现出他已由于自己生活的穷困而体会到一般人需要满足最低限度的物质生活的迫切,而“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更表现出他对于暴风雨就要来临的天宝之乱的焦急,其中还有“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的话,那是直然要唤醒唐明皇的迷妄,然而业已走上腐化道路的唐明皇是永远不会被唤醒的了。

    就是在天宝之乱以前,杜甫已经写出了这样现实主义的作品,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从杜甫44岁经过天宝之乱到48岁入蜀以前,是他的生活的第二时期。这时期虽短,但这是他的创作十分辉煌并十分丰富的时期。

    就在安禄山起兵范阳的那一个月,即755年11月,杜甫在接受右卫率府胄参军后往奉先(蒲城 )看他的妻子,他的妻子是因为京师饥馑而在上年迁往奉先的。这时他写出了他的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在这首诗里,他很形象地又极其经济地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尖锐阶级矛盾。这时他的一个孩子已经因为饥饿夭折了,但他那伟大的人道主义,使他立刻放下了自己的悲痛,反而转到“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上去,想到一般人的不幸上去,而“忧端齐终南, 洞不可掇”了。

    不过一个月的工夫,安禄山的大军已经占领了洛阳。第二年六月唐明皇就放弃了长安。杜甫这时搬了几次家,最后寄居于鄜州。当他听说唐肃宗已经在灵武树立政权的时候,就要赶往灵武,但因此一度陷在沦陷后的长安。“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哀王孙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哀江头 》),就是他这时的所见和心情。他在这时见到不利的战况,“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悲陈陶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悲青坂 》);他想到寄居在鄜州的妻子,“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 》);他自己呢,则是在惊心动魄地尝到大变乱的沉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这些在沉重的刺激之下,为爱国情感所饱和着的诗歌是永远感人的。

    杜甫终于挣扎着到了唐肃宗这时所在的地方凤翔,当了左拾遗。这是757年,他46岁了。因为营救由于陈陶的失败并其他因素而被治罪的房琯 [34] ,他也几乎被治了罪。他是在热情中到了凤翔的,但他在不愉快中回了家————鄜州。虽然还没有经过很长的时间,但是战祸已经造成了“黍地无人耕”(《羌村 》,其三 )的惨状,他的家庭也已经是“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北征 》);他和妻子相见的时候是“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羌村 》,其一 );他和邻舍谈话的时候是“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羌村 》,其三 )。长诗《北征》是和他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同样有名的巨制,《羌村》三首也是他有数的杰作之一。

    在长安收复时,他又回到长安。仍然由于房琯的牵累,他不久就被派到华州当司功参军。在华州他曾出过考试进士的题目,从那些题目都是关系赋税、水利、兵食、币制等上,见出杜甫对人民生活的关切。他要求参加考试的人不要“忽经济之体”,而要“贵切时务”。他在华州的时候,曾经到过洛阳。就是在从洛阳回华州的路上的观感,使他写成不朽的名作“三吏”“三别”。这是高度现实主义手法的作品,他发挥了雕塑性的艺术技巧,真切地传达出那时人民的痛苦。这些作品后来为白居易所极口称道并学习,让中晚唐的现实主义的诗歌得到辉煌的范本。他遇到青年诗人孟云卿也是在这个时候。孟云卿是元结一派的,他和元结都是白居易的先驱。

    由于他自己所受的政治打击,由于他对于统治阶级的失望,他辞掉了华州的司功参军。他也没有停留在长安。他携家到了秦州(甘肃天水 ),又到了同谷。这时他48岁了。在同谷的时候,是他生活上最艰苦的时期。他作有《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沉痛地歌唱了他“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其五 )的感慨。不用说,这其中也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人的共同感慨。这样就结束了他的第二时期生活。

    这一时期的生活虽然只有五年。但他最有价值的作品几乎全集中在这一时期。

    他48岁这年的冬天到了成都。一直到他59岁死在湖南的耒阳,是他生活的第三时期。他有五年是居住在成都以及成都附近,他生活比较安定了,在成都经营了心爱的草堂。此后他比较住得久的地方是在夔州一带,最后有两年辗转于湖北、湖南。这一时期他时常怀念故旧,他也时刻锻炼诗的技巧。他在近体诗————七律上的成熟是在这个时期。现在保留下来最多的作品也是在这个时期。在已往专门注重诗的技巧的人特别看重的正是这个时期的。然而比较地说,除了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还依然表现他伟大的人道主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还依然表现他热烈的爱国情感,有关诸葛亮的几首诗 [35] 还依然表现他壮年所具有的政治抱负,而《不见》歌唱出了他对李白的深挚友情,《戏为六绝句》见出他虚心而公正的批评见解等之外,他的作品是没有上一个时期有光彩了。他虽然自己写出的现实主义的作品渐少,但他在这时却曾经见了一个比他年轻的诗人元结的《舂陵行》而大为称赏,并且也响应了一篇。元结这篇作品是很近于杜甫的“三吏”“三别”,并开辟着白居易讽喻诗的道路。

    这就是杜甫的一生和他的作品的发展,以天宝之乱为关键,在这以前是比较没有显著的特色的;天宝之乱的前后乃是他作品最辉煌的时期;晚年入了蜀,诗的技术上有了精进,而内容上却有些减色。

    (三)杜甫的思想

    就思想体系上说,杜甫的思想之代表儒家处,是正如王维之代表佛,李白之代表道。过去人称他们为诗佛、诗仙,而称杜甫为诗圣,是有理由的。以一个诗人而完全体现了儒家思想论,这在历史上还没有第二人。这也是过去历史上推崇杜甫的原因之一。

    杜甫常以儒自居。他曾说: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