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章 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屈原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一节

    关于战国晚期政治形势的说明

    ————作为一个坚定而有远见的政治活动家的屈原之时代背景

    我们讲过古代神话,把古代神话储存得最多而应用在文艺创作上最多又最好的就是屈原;我们讲过《诗经》,《诗经》的最大价值是它的现实主义精神,但那时还没有伟大的诗人的名字出现,能够继续发扬《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并且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也是永远作为伟大的诗人的名字出现的,就是屈原;我们讲过先秦诸子散文,能够吸取先秦诸子的思想精华并利用了先秦诸子散文的优长而扩大并充实了自己的文艺创作内容和形式的,就是屈原。

    屈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但我们不要忘了他同时是一个坚定而有远见的爱人民、爱祖国的政治活动家,并杰出的思想家。屈原的创作是和他的政治热情、政治苦闷分不开的,因此,我们首先要谈他的政治活动。为说明他的政治活动,我们又必须结合着当时的一般政治形势,特别是楚国的政治形势去加以考察。

    屈原生于公元前343年,即楚宣王二十七年,中经威王、怀王,到顷襄王,他死于公元前278年,即顷襄王二十一年。怀王统治期间是30年,也就是屈原从16岁到45岁的时期,这个时期占了屈原一生最重要的岁月,他的政治活动也就集中在这个时期。

    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楚国是战国时代一个极其强大的国家,而屈原的青年时代正逢上这个强大国家的盛时。这可以由下列几方面说明。一是从楚国的历史发展过程看,楚虽然在春秋初年还自称蛮夷,别国也拿蛮夷看它,但它前后消灭了境内的45个小国之多,逐渐北侵,已经辟地千里,在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就曾把兵力推进到洛阳,向周室问鼎,陈郑两国几乎都是被它灭掉的。到了战国初年,它的国土已有五千里。它是变法最早的国家,吴起变法在公元前381年,那就是在秦开始变法22年之前。公元前334年的灭越(这已是屈原的幼年 )完成了长江下游的统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有为的大国。二是从楚怀王的时代看,楚国也还是很强的。楚怀王十一年(前 318),曾当过六国合纵的领袖,打到过函谷关。就是后来因受张仪的欺骗,得不到六百里商于(河南内乡 )之地的时候,楚怀王十七年(前 312)曾一怒而战于秦郊的蓝田,如果不是韩魏掣肘,乘机攻邓,他是不会罢兵的。楚怀王并非毫无作为,他也曾经历过“国富强而法立”的时代,如屈原在《惜往日》中所说。他的毛病只是急躁而拿不定主意,屈原说“伤灵修之数化”,这是一点不错的,例如在最重要的问题联齐联秦上,他就反复了三次,结果是原来的盟邦也要来攻击他了。三是从秦对楚的应付方法上看,也可看出秦最初是怕楚的。秦不首先攻楚,先对付韩魏。头几次秦楚大战,像丹阳之役、蓝田之役,也都是楚取攻势,秦取守势,秦利用间谍张仪收买楚国的叛国集团来分化,又用欺诈的手段来骗怀王入秦,并用外交的手腕拆散楚的盟国,更用迂回的战略先攻占了蜀地,都说明秦对于楚的实力是不敢轻视的。四是从顷襄王的时代看,顷襄王虽然较楚怀王的才能差得多了,但在他十八年(前 281)的时候,还有一个爱国者鼓动他再从事合纵为怀王报仇,他被说动了,甚而还想图周,因为这时楚国依然是“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可想见那时楚的实力和民气。无论就人口、兵力、地域说,楚在当时六国中也都居第一位 [1] 。这时他的将领庄蹻曾经率兵入滇,在公元前280年建立了滇国。就是在郢都破后的第三年,顷襄王依然靠了十几万残军,夺回了15个城池。这已是屈原死后了。可见就是到这时,楚也没有完全垮。五是从白起攻破郢都后对楚的批评看:“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群臣相妒以功,谀谄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故得引兵深入,多倍城邑,以有功也”,后来秦国灭楚时用了全国的兵力(60万 ),这是灭亡其他国家时所不曾使用过的。可见楚国失败不是由于军事不强,而是由于政治太坏。六是从楚亡后的余势看,后来抗秦的都以楚为号召,陈涉称大楚,又号张楚,项梁并且找到楚怀王的孙子仍立为楚怀王,这就都可见楚国原有的力量。七是从后人的评论看,整理《战国策》的刘向采取了苏秦说楚威王时的话,说“横则秦帝、从(纵 )则楚王”,这可说是对当时的政治形势最概括的说明。总之,楚是当时一个强大的国家,楚统一中国的某些条件是具备的。在全国即将统一的前夕,在楚国具备某些统一全国的条件下,而楚国又正处在强盛时代(灭越,当纵约长 ),那么,爱国诗人屈原、有政治才能并有政治眼光的屈原为什么不热望由楚来统一呢?为什么眼看着楚国错过了那个好机会,不但不能富强独立、而且几乎亡国称臣,而焦灼万分呢?楚国的强大是符合楚国人民利益的,也是符合全中国人民利益的。在这方面的失望,是屈原最大的失望。也就是这种政治热情和政治苦闷成为屈原创作的动力和源泉。

    楚在公元前606年庄王问鼎时,说“楚国折戟之啄,足以为鼎”,可见那时已有丰富的器用。就在楚庄王时,已有孙叔敖创勺陂(在寿县 )灌田 [2] ,楚国水利事业的发达在各国之先。楚在公元前548年已经“量入修赋”,比秦孝公的“废井田,开阡陌”(前 350)还早200年。楚国用铁器不但很早,而且很有名,范雎说秦昭王时曾说:“吾闻楚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至于用黄金白银当作钱币,也是楚国首先开始使用 [3] 。我们再看赵平原君和春申君夸富的故事,平原君的使者“为玳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春申君的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结果“赵使大惭”。更从《招魂》所写的建筑“高堂邃宇、槛层轩些,层台累榭、临高山些”看,从1953年因纪念屈原逝世2230年而举行的楚文物展览会的实物看,楚在当时的物质生活水平是很高的。至于秦呢?正像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所说“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可知秦的生产倒是很贫乏的。有人以为楚国是很闭塞落后的,但这只能说是春秋初年的情况,后来的发展是很快的。在各国盛行赋诗言志的时代,楚国的贵族也同样学习着《诗经》。公元前520年,周的王子朝率领着旧贵族,带着典籍,还有百工等入楚,此后楚国就接受了中原的文化。再就战国初年的交通情形看,墨子由鲁至楚,十天就可到达,那么也就可见楚国更是很容易接受外来的文化了,事实上战国时代的各派著名学者如墨子、庄子、荀子等人,也都曾活动于楚国。

    就是这种高度发展的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存在,才有可能产生像屈原这样的诗人以及屈原所写的那样优秀的诗篇。至于屈原的反对秦的兼并,并不能理解作抗拒进步力量,也不能理解作反对统一。他同样是渴望中国统一,不过要求由一个有高度文化的楚国来统一,而不赞成由一个残暴专制的秦来统一就是了。果然在秦的统一方面固然有秦的贡献,但是它的残暴专制的统治却也自食其果————不久便被以楚为号召的起义所推翻了!

    但是楚有没有弱点呢?有,那就是尽管有那样强大的条件,尽管有那样高度的文明,但是政治上落后的腐化势力,特别是旧贵族的势力是很大的。掌握楚国政权的,除了国王之外,就是一般贵族,很少有像秦国所起用的一些客卿。这是客卿吴起在楚国变法不能成功的原因,也是虽非客卿而反对旧贵族的屈原在政治上失败的原因。苏秦曾说“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腐化的空气可见一斑。也就正是因为如此,屈原的苦闷产生了。

    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活动家的屈原的时代的背景就是如此。

    作为一个政治活动家的屈原,他的政治主张是前进呢,还是倒退呢?事实上也是前进的。

    屈原在政治方面主张法治,也就是沿了吴起在楚所实行的改革走。吴起变法(前 381)在屈原生前37年。商鞅在秦变法遭刑时屈原已经六岁(前 338)。吴起的变法,因为遭到贵戚的反对,又没有秦孝公那样坚决支持的人物,不过一年,就失败了,吴起被肢解了。因此楚国不能在原有的良好条件上巩固和发展。商鞅在秦国,却把政策贯彻了20年,虽然也是遭贵族的反对,被车裂,但他的政策成功了。这样就给秦打下了强盛的根基。屈原眼看这样的前例,他既是爱国的,又是有丰富的学识和清晰的头脑的,当然要效仿这样的榜样。《惜往日》中说的“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就是回忆他在怀王初年,得到信任,实行法治,有了富强的成效的。《史记》上说“造为宪令”,根据《墨子·非命中》上说“发宪布令以教诲,明赏罚以劝阻”,《韩非子·定法篇》上说“法者,宪令著于官府”,我们可以理解“宪令”的确切含义,就可见他还兼为法律的制定者呢。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他在《离骚》里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体解正是吴起的下场,他的意思是说纵然结果如吴起,也仍然要坚持着的。他之遭到贵戚们的打击,而敌人也就通过这些顽固的贵戚而把他斥逐,正是和吴起变法后“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有些相似的。虽然屈原本人出身贵族,但他的政治路线是反对贵族的。屈原不是空想的政治家,他为了实现他的主张,最初曾培植了一些人才,这就是他所说的“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然而结果呢,他这一派动摇了,变节了,瓦解了,“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于是他所憎恶的那些自私自利的叛国集团(他所谓 “党人 ”)在楚国却占了上风。楚国强盛的机会错过了,楚国人民的灾难加深了,这就是他的最大的苦闷。像吴起、李悝、商鞅所有着开端的,像荀子也吸取着的,后来又由韩非发展到完整程度上的法家思想,是当时进步学派,而屈原也就恰代表这一个线索上的杰出人物。

    在外交方面,屈原是始终主张联齐的,这和叛国集团之媚秦固然立于两极,这和动摇于其间的楚怀王也十分不同。他曾三度使齐,怀王十二年(前 317,屈原年 27岁 )使齐,结强党;怀王十七年(前 312,屈原年 32岁 )使齐,因秦攻求援;怀王二十九年(前 300,屈原年 44岁 )使齐,因齐恶楚背约,曾同秦来攻,这回是伴了为质的太子去,和齐讲和的。他的三次使齐,就标志着楚国外交的三次摇摆,其中都有着间歇的绝齐亲秦的错误外交路线。战国到了晚期,只有齐楚秦三大国的竞争。在怀王初年,楚是举足轻重的,所以秦齐都想拉它。但由于楚的决策不定,于是轮替地受秦齐的打击。到顷襄王十一年(前 288)时,秦齐都曾一度称帝,而楚没有,这说明到这时统一全中国的资格已经没有楚的份儿了。楚国就是在这样的摇摆中,把大势丢掉了的。屈原个人的起伏,也就以此为线索。吴起的失败,是楚国第一次丢掉了富强的机会,屈原的失败,是楚国第二次丢掉了富强的机会,但也是末次了。然而作为诗人的屈原,他的作品却是在楚亡之后依然有着鼓动抗秦的作用,而且在更长的时间内是享有永久的地位的。屈原的作品就是在这样的时代中,这样的政治主张、政治活动、政治热情以及因政治热情而来的政治苦闷中产生出来的。

    第二节

    诗人屈原的生平和他的作品

    (一)幸运的青年时代

    ————《橘颂》

    屈原这个人有无的问题好像已经过去了,但民族虚无主义者是会披了另一种外衣出现的,1951年就有屈原的作品是出自汉代刘安之手的高论 [4] 。我们认为不但屈原这个人是明确的存在,自从大历史学家司马迁记载以后就没有可疑,而且从明清以来,对屈原的生平及他的作品的年代,也有了更进一步的鉴定。

    生在公元前343年(楚宣王二十七年 )的屈原 [5] ,在他六十几年的一生里可以划分为三个时代。31岁以前,即楚怀王十六年(前 313)以前、楚国在外交上还在联齐时代,而屈原在政治上也还未遭受打击时,可称他的青年时代。

    他的青年时代是比较幸运的。据他自叙诗的《离骚》里说,他是“帝高阳之苗裔”,可见他是和楚的王室近系的贵族。屈、昭、景本是楚国的三大姓,在屈原之前,屈姓也出过很多有名的大将和政治家。历史上有记载的有二十几人 [6] 。屈原的父亲叫伯庸,但伯庸的事迹却无可考了。

    屈原的故乡是现在湖北和四川交界的地方秭归。走过长江水路的人,在出川入川的时候是会望到这个山明水秀的地方的。在它西边不远,就是有名的风景奇丽的巫峡。

    他在早年可能受到一些各种思想派别的教育。其中尤其有重大影响的,大概是儒家,其次是道家。在屈原生前140多年,孔子到过楚境(前 489);在屈原生前100年左右,墨子到过楚都(前 429年左右 );在屈原生前30多年,由儒入法的吴起在楚做令尹并实行变法;庄周和惠施的活动都在屈原的幼年,————惠施到过楚,传说庄周却过楚威王(怀王的父亲 )的聘;那时孟子在齐魏之间活动着,楚国曾有游学于北方的陈良,热心儒家思想,为孟子所称道:至于新儒家的荀子,这时则和屈原一样,都还在幼年————这就是屈原早年的文化空气。由于职务的关系,屈原可能在楚的国都————郢(现在湖北江陵 )的时候多些,他的职务是左徒。————左徒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和屈原同时而稍后的春申君黄歇的情形得到一点线索:春申君就是顷襄王时的左徒,他由左徒升为令尹 [7] ,令尹就是楚国的相。可见左徒是仅次于令尹的一种地位。同时我们再看春申君曾经以左徒资格侍太子于秦,可见左徒又是一种相当于太傅的官名。这样的人是一定要有渊博的学识的,屈原正是这样的人选。从左徒之相当太傅这一点看来,我们可以理解屈原在怀王时代和顷襄王的关系,我们也可以推想后来顷襄王为太子时在齐为质,屈原一定也是跟着去的,我们并且可以明了屈原在顷襄王时代遭放逐恐怕是由于长期在主张上和顷襄王意见相左的结果。

    顷襄王的父亲楚怀王最初对屈原却是信任的。屈原后来在《惜往日》中回忆道: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

    这也就是《史记·屈原列传》上所说:“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由于楚怀王的信任,楚怀王的一切生活,他是参加的,《招魂》中就还回忆起他随从怀王在梦泽打猎的生活:“与王趋梦兮课后先,君王亲往兮青兕惮(殚 )。” [8]

    由于楚怀王的信任,屈原的法治精神的政治措施和正确的联齐外交路线都曾一度得到实现,这也就构成了怀王初年“国富强而法立”的盛时,楚怀王当纵约长,也就在这时候。

    屈原在楚怀王三十二年(前 317)使齐,为的是巩固齐楚邦交,这是怀王为纵约长的第二年。屈原那时27岁,正是英年有为的时候。

    但屈原并不是完全处在顺境中,他那法治思想根本与旧势力的贵族有冲突。一些同列的人也忌妒他。同时由于屈原超群的才能,以及不妥协不敷衍的个性,这也就容易遭别人忌妒。“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这固然是别人的谗言,但屈原自己那种不能遮掩的锋芒和有些骄矜的性格恐怕也是事实。那时国外的敌人就看穿了楚国联齐派的这一弱点,便利用这一个弱点对楚国进行分化。于是屈原的地位就越陷于不利了。

    这就是屈原的青年时代,可以推定为这一时的作品的,可能只有《橘颂》一文 [9] 。我们所以推定《橘颂》是这一时代的作品的理由是:首先,《橘颂》里丝毫没有因政治上苦闷而失望愤懑的情绪,也没有被放逐的痕迹,而且其中屡提到“嗟尔幼志,有以异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可知内容是指的一个少年,这少年以屈原自己为最适当;其次,《橘颂》的体裁还是四字句居多,兮字放在句尾,仿佛是刚从《诗经》那样的诗歌脱离出来的,还不曾到达由于大胆吸取楚地民歌形式而构成更显著的独立创造的风格,像他的其他篇什一样;再则根据《史记·货殖列传》“江陵千树橘”,可能写作地点没有离开郢城,这也是符合他早期生活的情形的。

    《橘颂》是现在所见的屈原最早的文字,但已放射着令人不可逼视的光芒。《橘颂》的内容大概是自赞,也是自警。在这篇文字里,屈原把一个人坚定不移的性格和深带有泥土气息的“深固难徙”的橘树合而为一了,把一个伟大的理想————“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和洁白耀目的橘子————“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合而为一了,他那样形象化地说出了自己的抱负。从这短短的小文里,已经看出他日后的伟大性格的轮廓————热爱祖国的乡土,公而忘私,打算做顶天立地的人物和事业。从这样高贵而伟大的理想里,已经看出他受有儒道两家的思想,而摄取了它们的精华,表现出青年诗人屈原已是有高度文化教养的人物。

    (二)极大的政治苦闷和极丰富的文艺创作时期

    ————《惜诵》《离骚》《远游》《悲回风》《天问》《抽思》《思美人》《招魂》

    从楚怀王十六年(前 313)到顷襄王三年(前 296),也就是从楚怀王受了秦的欺骗,外交政策动摇于联齐绝齐之间,一直到他被骗入秦国而死在秦国,也就是屈原从31岁到48岁的时候,是屈原的中年时代。现在流传下来的屈原的作品,以这一期为最多。

    在楚怀王十六年,也就是屈原31岁的时候,秦国破坏齐楚的联合得到成功。张仪在这一年到了楚国,收买了楚国内部一些自私自利的人物,使楚怀王听信了秦可以给六百里商于之地的谎言。但条件是:须要绝齐。楚怀王贪图便宜,又为左右群小所包围,就答应了。而绝齐之后,秦国所给的地方不是六百里而是六里。这时楚怀王大怒,发兵和秦战,但两次都战败了。一次是丹淅之役,损失了八万人,大将屈丐被俘。另一次是蓝田之役,蓝田在秦郊,可见最初楚的攻势是猛的,但韩魏乘机攻入,于是只好罢兵了。

    在秦楚大战的时候,屈原曾奉命第二次使齐,这时齐楚又恢复了邦交。正是楚怀王十七年,屈原32岁。同时,孟子正在齐国,可能屈原会晤过孟子。在屈原作品中,有一部分思想是和孟子接近的(《怀沙 》是最明显的一篇 )。

    秦国这时看到还没有对楚取得胜利的条件,便想和楚讲和,楚怀王不想要地,却指明讨张仪来报仇。无赖的张仪也就在次年又到了楚国。然而由于他的狡猾和利用楚国的内奸,不但没有被杀,反而又骗取了自由,大摇大摆地逃走了。这时屈原从齐国赶回来,很指责这事的失策,然而怀王要后悔也迟了。这事说明楚国媚秦派已经有了大的势力。从此以后,齐楚的邦交也就不能巩固了。

    媚秦的集团既得势,屈原的联齐外交既不能贯彻,眼看楚国人民即将入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屈原陷于极大的政治苦闷中。

    在齐楚邦交不绝如缕的情况下,到了楚怀王二十四年(前 305,屈原 39岁 ),楚国正式投入秦国的怀抱,和秦国结为婚姻,这时和齐国本来不巩固的邦交便破裂了。次年楚怀王入秦,与秦有黄棘之盟。

    齐楚邦交的动荡,也就是屈原在楚国地位的动荡的指标。这时楚国外交的振幅既已明显地偏于媚秦,于是屈原的政治苦闷也就达于极点。

    自此至楚怀王二十九年最后一次联齐时为止(屈原 39岁到 44岁 ),诗人的屈原,以他那丰富的感情和超绝的才华,就像泉涌一样地写出了这些名作,《惜诵》《离骚》《远游》《悲回风》《天问》《抽思》《思美人》。

    《惜诵》似乎是《离骚》的一个草稿。“令五帝以折中兮”“吾使厉神占之”,连结构也像是《离骚》的缩影。这可能是由《橘颂》到《离骚》的一个过渡作品 [10] 。

    根据《离骚》中的“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知道屈原在政治苦闷中有自动出走的一段。这也就是让人误认为在怀王时被放的一次 [11] 。《离骚》中称“伤灵修之数化”,正是指楚怀王的外交政策的摇摆。“初既与余成言兮,后遁悔而有他”,也是指联齐外交的不能贯彻。“哲王又不悟”,更是指明楚怀王之背齐亲秦的失策的。然而这时还没有完全绝望,“恐皇舆之败绩”,只是有这种覆灭的可能而已。证之以“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都可见《离骚》的产生是在壮年。照我们的考证,正是他39岁左右的时候。

    有人把“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那样的戒惧未来之词,误认是已老;有人把“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那样的想象之词,而误认为屈原已被放至江南,这都是不对的 [12] 。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已脱离了他青年时代模仿《诗经》式的《橘颂》体裁,它已经采取了楚地民歌的形式,并运用了当代散文的恢宏的结构,而创造了独具风格的巨制。《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长篇抒情诗和自叙诗。“离骚”二字是楚的方言,正如现在所谓牢骚,凡是分成两字加以解释的,都不对 [13] 。《离骚》的内容是首先叙述自己的先世和少年时进德修业的情况;以后谈到自己的成绩以及这些成绩是怎样被摧毁着;他在矛盾的心情下,一面想退,一面又舍不得;他没有听女媭劝他妥协的话,他于是在想象中向重华诉说他的冤枉;他又要上天,竟被守门的挡了驾;他想得到女神的安慰,但宓妃是骄傲无礼的,简狄跟前的媒人又不可靠,有虞、二姚也没有介绍好,因而他统统地幻灭了;于是向灵氛求占,期待巫咸降神,他虽然在灵氛和巫咸的话里得了些宽慰,然而他还是想远游;他终于眷恋故乡,热爱楚国人民,于是在矛盾冲突中留下来。最后,他所想的“美政”————法治和联齐,却全归泡影了。

    屈原在这篇作品里突出地表现了他那坚强的不妥协的性格,热烈地表现了浓厚的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明确地表现了他在政治上的烦闷,极其形象地表现了他的周围和他的时代。他倔强;他寂寞;他憎恶;他燃烧;他不能忍耐;但他放不下,舍不得。————这就是屈原!从来没有这样热情激荡的一种创作,从来没有这样一个鲜明的火热的性格在内的创作,而那种性格又是和人民的遭遇休戚相关着的。

    《远游》该是和《离骚》的写作差不多同时的。因为,所谓“远游”,也就是《离骚》中“吾将远逝以自疏”的念头的扩大。《远游》实际上并没有“远游”,只是精神上聊且在想象中解放一下而已,身体实在是没动的————“形枯槁而独留”。《远游》只可以说是神游,神游的结果却是又忽然望到旧乡了,这是和《离骚》的结束相同的,这也就证明它是和《离骚》在同样心情下写出的,因而时日也应该相近 [14] 。《远游》中虽然援用了神仙家的许多智识,但《远游》的出发点却不是神仙家,事实上屈原仍在留恋现实、热爱乡国,这也就是《远游》可贵可爱的地方,这也就是《远游》依然是屈原的作品的理由 [15] 。

    《悲回风》应该是和《远游》差不多同时的作品。因为“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倏忽而扪天”,是和《远游》的结尾有些相似的。而“岁忽忽其若颓兮,时亦冉冉而将至”,也正是《离骚》中“老冉冉其将至”的同样的感觉。

    《离骚》上说“余既不难夫离别兮”,又说“吾将远逝以自疏”;《远游》上说“愿轻举而远游”,又说“形枯槁而独留”,都可见只在做出走的打算,还没有正式出走,至少没有远走。但不久,他就由打算变为行动了。根据《抽思》上的话“有鸟自南,来集汉北”,知道他实际的出走是从郢都向北走,到了汉水的北岸,那就是襄樊一带。这个地方有楚的故都鄢(现在湖北宜城 ),楚惠王就曾迁都于此。鄢之南有北郢,即安陆(钟祥 ),楚昭王也曾迁都于此。总之,这一路上是有不少楚国的富有历史意义的古迹的。我们根据《抽思》,断言屈原曾出走到汉北一带。但《抽思》写作的时候,已经是要由汉北南下了。在由郢往汉北的路上,也就是刚出发后所写的东西,应该是《天问》。因为《天问》是由于庙堂的壁画触动了情绪而写起的(或者有人认为题壁不可靠,因为那时的书写工具没有可能写下 《天问 》这样长的题词 。但根据现代发现的楚国的毛笔和楚简看,因壁画而题词是可能的,因为 《天问 》中有 “白蜕婴茀,胡为此堂 ”,就是指的壁画 。同时 《招魂 》中也有 “像设君室,静闲安些 ”“仰观刻桷,画龙蛇些 ”,也指壁画 )。《天问》的内容是屈原用了他最清晰的科学头脑和理智对于古代科学知识、神话传说以及历史材料所提出的总疑问(共 172个问题 ),也可说是总审查,但它的归结却是心中的愤懑和不平(“何圣人之一德,卒其异方 ”),以及对于楚的国事还没有完全绝望的情感(“悟过改更,我又何言 ”)。因为不是完全绝望,所以不会产生在屈原晚期;因为只有由郢往北的路上才有先王庙堂,所以断定是在这次出走时作 [16] 。

    《抽思》是屈原在汉北时要南下时作 [17] 。一方面说了“有鸟自南,来集汉北”;但同时却也说“狂顾南行,以娱心兮”,可知他是又在怀念着郢都了。他是怀念到这样的程度,“唯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他这时恼恨的,仍是“昔君与我成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这依然是指联齐和法治一类的“美政”的原先的期许。他对于怀王,还在依恋,所以说“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

    《抽思》所谓“美人”,也就是《思美人》中的“美人”。“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是他原来的计划;“独茕茕而南行兮”,是他的真正归途。写作时间应该和《抽思》差不多 [18] 。

    从《离骚》《远游》《悲回风》《天问》,到《抽思》和《思美人》,统统是同一个时期的作品,这一个时期的作品的共同点:怀王还没有死,屈原自己虽然在心情上极度烦闷和不安定,但他没有绝望。屈原常提及他的理想人物彭咸,书中凡七见,也完全集中在这个时候:《离骚》中二见,《悲回风》中三见,《抽思》和《思美人》中各一见。这个时候是屈原作品最多的时候。屈原自己也是承认的,“道思作诵,聊以自救兮”(《抽思 》),“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悲回风 》)。这一个时期的作品集中在他39岁到44岁的时候。

    在这期间,由于楚国背叛合纵,齐韩魏曾来伐过楚。楚为得秦救,把太子送到了秦国当质。屈原44岁这一年,是楚怀王二十九年,由于楚太子在秦杀了人逃回,秦兵来攻,楚怀王便做了最后一次的联齐,又把太子送到齐国当质,复交。照情理讲,屈原便因此被召回,又去使齐了 [19] 。这是屈原第三次使齐,同时也是最后一次使齐。

    第二年,楚怀王被骗入秦国。屈原曾经谏阻 [20] ,可知屈原在前年被召回的推测是不错的,屈原曾经使齐的推测也是不错的。秦国果然是“虎狼之国”,扣住了楚怀王,逼迫他割地称臣,他不听,便因而没有放回。这时为质于齐的太子赶回来了,承继了王位,这就是顷襄王。

    楚怀王在秦受了四年的折磨,要逃走又被捉回。最后被折磨而死,这是顷襄王三年的时候(前 296),屈原48岁了。怀王的死,惹起了楚国普遍的愤恨,连别的国家也觉察秦国的狠毒而为楚国抱不平。和楚怀王有着特别感情的屈原,一度把理想寄托在楚怀王身上的屈原,而事实上在楚怀王初年也实现了自己理想的一部分的屈原,认为楚怀王虽然反复变化而终究执行过联齐抗秦路线的屈原,对于楚怀王的死能够无动于衷么?基于这样悲悼的心情,于是写了《招魂》 [21] 。《招魂》没有问题是招一个国王,因为“有人在下,我欲辅之”,这不是国王是谁?“九侯淑女,多迅众些,盛鬋不同制,实满宫些”,这不是国王又有谁当得起?这时除了招怀王,又能招谁?屈原在这篇文字里,用了最大的想象力,把上下四方的可怕和故居之美统统写出了,希望“魂兮归来!”他叙述了他的回忆,“与王趋梦兮课后先,君王亲发兮惮青兕”,他是在深深地哀悼着。这也就结束了屈原的中年时代。

    (三)晚年的斥逐和殉国

    ————《九歌》《涉江》《哀郢》《怀沙》《惜往日》

    楚怀王死了以后,楚国的情况不同起来,屈原的遭遇也大不同起来。顷襄王是没有怀王那样振作的,怀王纵然反复,但还有国家强盛的抱负,纵然鲁莽,但还是为了多开辟一点国土,顷襄王却连这点志气也没有了。只是依附秦国,过苟安的日子。他对于屈原,当然也不会尊重。屈原由左徒降而为三闾大夫,大概是这个时候 [22] 。这时执政的是令尹子兰,子兰是顷襄王的弟弟,他是出名的媚秦派。怀王最后一次入秦时,别人都说去不得,只有他怂恿了怀王去,上了大当。他的执政,可说是楚国的大不幸,这不幸也体现在对屈原的冷淡和仇视上。从楚怀王死后,亦即从屈原49岁后,到他66岁沉水,是他的晚年。

    屈原在长期的寂寞和牢骚中度过了他的岁月。在他51岁的时候(顷襄王六年,前 293),秦的大将白起败韩魏联军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战争的规模是愈来愈大了。这时秦要约楚决战,楚不敢应。楚对秦只好更表示和好起来。但是事实上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