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九一

    原典

    举盐官[1]一日唤侍者:“与我将犀牛扇子来。”打葛藤不少,何似这个好个消息。侍者云:“扇子破也。”可惜许,好个消息,道什么?官云:“扇子既破,还我犀牛儿来。”漏逗不少,幽州犹自可,最苦是新罗。和尚用犀牛儿作什么?侍者无对。果然是个无孔铁锤,可惜许。

    投子云:“不辞将出,恐头角不全。”似则似,争奈两头三面,也是说道理。雪窦拈云:“我要不全底头角。”堪作何用?将错就错。石霜云:“若还和尚即无也。”道什么?撞着鼻孔。雪窦拈云:“犀牛儿犹在。”崄,洎乎错认,收头去。资福画一圆相,于中书一牛字。草藁不劳拈出,弄影汉。雪窦拈云:“适来为什么不将出?”金鍮不辨,也是草里汉。保福云:“和尚年尊,别请人好。”僻地里骂官人,辞辛道苦作什么?雪窦拈云:“可惜劳而无功。”兼身在内,也好与三十棒,灼然。

    评唱

    雪窦颂云:“犀牛扇子用多时,遇夏则凉,遇冬则暖,人人具足,为甚不知?阿谁不曾用?问着元来总不知。知则知,会则不会。莫瞒人好,也怪别人不得。无限清风与头角,在什么处?不向自己上会,向什么处会?天上天下。头角重生,是什么?无风起浪。尽同云雨去难追。苍天!苍天!也是失钱遭罪。”雪窦复云:“若要清风再复,头角重生,人人有个犀牛扇子,十二时中全得他力,因什么问着总不知,还道得么?请禅客各下一转语。盐官犹在,三转了也。”问云:“扇子既破,还我犀牛儿来。”也有一个半个,咄!也好推倒禅床。时有僧出云:“大众参堂去。”贼过后张弓,被夺却枪,前不构村,后不迭店。雪窦喝云:“抛钩钓鲲鲸[2],钓得个虾蟆[3]。”便下座。招得他恁么地,贼过后张弓,佛果自征此语云:又直问尔诸人,这僧道:大众参堂去,是会不会?若是不会,争解恁么道?若道会,时雪窦又道:抛钩钓鲲鲸,只钓得个虾蟆,便下座。且道,誵讹在什么处?试请参详看。

    注释

    [1]盐官:唐时禅僧,海门郡(今属浙江)人,又名齐安。生年不详,生时神光照室,出家后闻马祖在龚公山传法,便往拜师,得其真传。后住杭州盐官县镇国海昌院。会昌二年(公元八四二年)圆寂,卒谥悟空大师。

    [2]鲲鲸:传说中的一种大鱼。

    [3]虾蟆:蛙和蟾蜍的统称。

    译文

    一日,盐官和尚吩咐侍僧:“去把我的犀牛扇子拿来!”侍僧回答:“可扇子已经破了。”盐官随后说:“既然扇子已经破了,那就把犀牛还给我吧!”侍僧无言以对。

    如何应对盐官的机锋呢?投子、石霜、资福、保福四位禅师都曾着语下言。投子和尚的回答是:“还给你犀牛不成问题,只恐怕是头角也不全了。”雪窦评论道:“我就想要不全的头角。”石霜和尚说:“若还给老师,我的犀牛就没了。”雪窦评述时说:“犀牛人人本来具备,自己的犀牛不是还在吗?”资福与前两位的做法不同。他不言语,而是在地上画了一个圆圈,里面写了一个“牛”字。雪窦评道:“为什么没有早点牵出来呢?”最后下语的是保福和尚。他的答语是:“老师年事已高,还是请别人为你拿吧!”雪窦的评语为:“真可惜!劳而无功,白费力气。”

    评唱

    雪窦对这则公案评颂说:“犀牛扇子人人俱有,日日皆用。可惜盐官问起来,几位僧人个个不知。扇子有无限清风,犀牛亦头角峥嵘。只是这四位僧人如此作答,便如朝云暮雨一样,一去再难追。”又说:“若想要清风再起、头角重生,请禅客各下言语呈己见。”当时雪窦颂至此时,曾对众僧垂问道:“扇子既破,还我犀牛儿来。”有一位僧人出来说:“大家去僧堂吧!”雪窦厉声喝道:“抛钩入海,本想钓一条大鲸,没想到只钓了一只青蛙。”说完便走下讲座。

    九二

    原典

    举世尊一日升座,宾主俱失,不是一回漏逗。文殊白槌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一子亲得。世尊便下座。愁人莫向愁人说,说向愁人愁杀人。打鼓弄琵琶,相逢两会家。

    评唱

    后面看雪窦自然见得颂出:“列圣丛中作者知,莫谤释迦老子好,还佗临济、德山,千个万个中,难得一个半个。法王法令不如斯。随他走底,如麻似粟,三头两面,灼然能有几人到这里?会中若有仙陀客,就中难得伶俐人,文殊不是作家,阇黎定不是。何必文殊下一槌。更下一槌,又何妨?第二、第三槌总不要,当机一句作么生道?崄!”

    译文

    一日,释迦牟尼登堂说法,还未等他说什么,文殊菩萨就拍响惊堂木,大声说道:“请你们认真思考法王所说的法。法王的法就是这样的。”释迦牟尼平静地走下讲席。

    评唱

    雪窦颂道:“列圣丛中作者知,法王法令不如斯。会中若有仙陀客,何必文殊下一槌。”释迦尊者意旨深深,灵山八万僧众中,只有行家才知晓,法王说的法不是这样。当时若有仙陀婆在场,又何必要文殊击木下言?

    九三

    原典

    举僧问大光[1]:“长庆道‘因斋庆赞’,意旨如何?”重光这漆桶,不妨疑着,不问不知。大光作舞,莫赚杀人,依旧从前恁么来。僧礼拜。又恁么去也,是则是,恐错会。光云:“见个什么便礼拜?”也好一拶,须辨过始得。僧作舞。依样画猫儿,果然错会。弄光影汉。光云:“这野狐精。”此恩难报,三十二祖只传这个。

    评唱

    雪窦颂云:“前箭犹轻后箭深,百发百中,向什么处回避?谁云黄叶是黄金?且作止啼,瞒得小儿,也无用处。曹溪波浪如相似,弄泥团汉有什么限?依样画猫儿,放行一路。无限平人被陆沉。遇着活底人,带累天下衲僧,摸索不着,带累阇黎,出头不得。”

    注释

    [1]大光:公元八三六——九〇三年。京兆(河南洛阳)人,又名居诲。参学于石霜和尚处,得其秘印,参禅二十余年不出世。后住潭州大光山,学众亲依,为世所重。

    译文

    一位僧人问大光和尚:“僧人问长庆金牛和尚说的‘菩萨子,吃饭来’的意旨时,他回答说‘因斋庆赞’。长庆这么说的意图是什么呢?”大光和尚随即便手舞足蹈。僧人见状,躬身礼拜。大光问他:“你究竟看见了什么就作礼呢?”僧人不言语,却也狂舞起来。大光笑道:“你这个野狐精。”

    评唱

    雪窦颂道:“前箭犹轻后箭深,谁云黄叶是黄金?曹溪波浪如相似,无限平人被陆沉。”

    在雪窦看来,大光和尚不愧为禅门高手,机锋甚是锐利。禅师示众,本是对症下药、应病与人。谁若把禅师权设的方便当作至宝,那便大错特错了。倘若禅门波波相似、浪浪同形,只以一种方法启示于人,众僧岂不是永无出头之日吗?

    九四

    原典

    评唱

    阿难意道:“世界灯笼、露柱皆可有名,亦要世尊指出此妙精元明[1]唤作什么物,教我见佛意。”世尊云:“我见香台。”阿难云:“我亦见香台,即是佛见。”世尊云:“我见香台则可知,我若不见香台时,尔作么生见?”阿难云:“我不见香台时,即是见佛。”佛云:“我云不见,自是我知;汝云不见,自是汝知。他人不见处,尔如何得知?”古人云:“到这里,只可自知,与人说不得。”只如世尊道:“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若道认见为有物,未能拂迹,吾不见时,如羚羊挂角,声响、踪迹、气息都绝,尔向什么处摸索?”

    僧问仰山:“和尚见人问禅问道,便作一圆相,于中书牛字,意在于何?”仰山云:“这个也是闲事。忽若会得,不从外来;忽若不会,决定不识。我且问尔,诸方老宿,于尔身上,指出那个是尔佛性?为复语底是,默底是?莫是不语不默底是?为复总是,为复总不是?尔若认语底是,如盲人摸着象尾;若认默底是,如盲人摸着象耳;若认不语不默底是,如盲人摸着象鼻;若道物物都是,如盲人摸着象四足;若道总不是,抛本象落在空见[2]。如是众盲所见,只于象上名邈差别。尔要好,切莫摸象,莫道见觉是,亦莫道不是。”

    注释

    [1]妙精元明:指人人具有之佛性。

    [2]空见:无因果之理之邪见,佛教诸见中空见之过最重。《楞伽经》卷三曰:“我说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

    译文

    评唱

    《楞严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与阿难尊者的一场对话。阿难尊者说:“世界上的万物,如灯笼、露柱等,都有名可称。那么,请世尊告诉我见之本体应叫什么东西,以便让我知道佛意。”释迦牟尼说:“我见香台。”阿难说:“我也见香台,这即是佛见。”释迦牟尼又说:“我见香台时,你也可见;我若不见香台时,你见什么呢?”阿难答道:“我不见香台时,便是见佛。”佛陀又说:“我说不见时,自是我知;你说不见时,你也自知。别人不见的地方,你怎么能知道?”古人说得好,“到这里时,只可自知,与人是说不得”。正如释迦牟尼随后对阿难开示道:“当我不见时,你也就见不到我之见。如果见是物的话,那么不见也同样是物,你是应该见得到的。如果你见到了未见,见到的自然不是不见之相。这样一来,若你不见我之未见,结论必然是见即非物。那么,见何尝又不是你自身呢?”

    阿难认为,见之本体在于客观对象,即所见到的物与自己无关。但在佛陀看来,见的本性不在乎对象,关键是主体自身。主体应该直接、主动地把握自己的见性。

    一位修行僧问仰山和尚:“老师见有人来问禅问道,就在地上画一个圆圈,中间写一牛字,不知这是什么意思?”仰山和尚说:“这没什么用。若能开性,不借外物便能自明本性;若不能,见此圈中牛字也无大用。我且问你,诸方师家为你开示,谁能告诉你佛性是什么呢?是说话的对呢,还是沉默不语的对?或者是既不言语也不沉默的对?更或是全对也全不对?你若认为说话的对,就像盲人摸到了象尾巴;认为沉默的对,便如盲人摸到象耳朵上;若说不言语也不沉默的说的是,就似盲人摸着了象鼻子;若说什么都是佛性,便如盲人摸到象的四条腿;若说什么都不是,便是没摸到大象,落在空见。众盲人摸象,得到的只是大象局部的、表面差别的知识。你要小心,可别学着瞎子摸象。”

    九五

    原典

    举长庆有时云:“宁说阿罗汉有三毒[1],焦谷不生芽。不说如来有二种语。已是谤释迦老子了。不道如来无语,犹自颟顸,早是七穿八穴。只是无二种语。周由者也,说什么第三第四种!”保福云:“作么生是如来语?”好一拶,道什么?庆云:“聋人争得闻?”望空启告,七花八裂。保福云:“情知尔向第二头道。”争瞒得明眼人,裂转鼻孔,何止第二头?庆云:“作么生是如来语?”错!却较些子。保福云:“吃茶去。”领。复云:还会么?蹉过了也。

    评唱

    颂云:“头兮第一第二,我王库中无如是事,古今榜样,随邪逐恶作什么?卧龙不鉴[2]止水。同道方知。无处有月波澄,四海孤舟独自行,徒劳卜度,讨什么档。有处无风浪起。吓杀人,还觉寒毛卓竖么?打云:来也。棱禅客[3]!棱禅客!勾贼破家,闹市里莫出头,失钱遭罪。三月禹门遭点额。退己让人,万中无一,只得饮气吞声。”

    注释

    [1]三毒:指贪、嗔、痴三种恶行。佛教认为,三毒为一切烦恼之根本。

    [2]鉴:照影。

    [3]棱禅客:指长庆和尚。

    译文

    长庆、保福师兄弟二人在雪峰和尚门下参学时,常常相互提问,商讨佛法大意。一次,长庆和尚说:“如来只有一乘法,我们平日总讲小乘阿罗汉有贪、嗔、痴三毒,但不能说如来有二乘法。这不是说如来传法无言教垂示,而是说如来中绝对没有两种声音。”保福对他说:“你再说说看,什么是如来语?”长庆也不回答,却反问道:“那双耳失聪的人怎么能听见如来的声音呢?”保福说:“你已是落在第二义了。”长庆便问:“那你说说看,什么是如来语?”保福随机应道:“吃茶去。”

    评唱

    雪窦颂道:“头兮第一第二,卧龙不鉴止水。无处有月波澄,有处无风浪起。棱禅客!棱禅客!三月禹门遭点额。”雪窦认为,对这个公案,如人们只注意第一义与第二义是什么,便是落在死水里,摸索不着佛法大意。岂不知死水里怎能藏龙?也须是在洪波浩渺、白浪滔天之地,才有龙藏。无龙处月色澄波、风恬浪静;有龙之地无风也自是浪起。纵然长庆是过得了龙门的龙,却也被保福当头一点。

    九六

    原典

    举赵州示众三转语。道什么?三段不同。

    评唱

    赵州示此三转语了,末后却云:“真佛屋里坐。”这一句忒杀郎当,他古人出一只眼,垂手接人,略借此语,通个消息要为人,尔若一向正令全提,法堂前草深一丈。雪窦嫌他末后一句漏逗,所以削去,只颂三句:泥佛若渡水,则烂却了也;金佛若渡炉中,则镕却了也;木佛若渡火,便烧却了也。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