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六一

    原典

    垂示云:建法幢立宗旨,还他本分宗师。定龙蛇别缁素[1],须是作家知识。剑刃上论杀活,棒头上别机宜,则且置。且道“独据寰中事”一句,作么生商量?试举看:

    举风穴垂语云兴云致雨,也要为主为宾。:“若立一尘,我为法王于法自在,花簇簇,锦簇簇。家国兴盛;不是他屋里事。不立一尘,扫踪灭迹,失却眼睛,和鼻孔失也。家国丧亡。一切处光明,用家国作什么?全是他家屋里事。”雪窦拈拄杖云须是壁立千仞始得,达磨来也。:“还有同生同死底衲僧么?”还我话头来。虽然如是,要平不平之事,须于雪窦商量始得,还知么?若知,许尔自由自在。若不知,朝打三千,暮打八百。

    评唱

    南泉示众云:“黄梅七百高僧,尽是会佛法底人,不得他衣钵。唯有卢行者[2],不会佛法,所以得他衣钵。”

    注释

    [1]缁素:黑白,禅僧多用作分辨之义。

    [2]卢行者:即六祖惠能。惠能初到黄梅出家,五祖命他干杂活,众僧皆称他为卢行者。

    译文

    垂示说:建大法立宗旨,方显为本分宗师。定龙蛇别黑白,才是行家本色。若说在剑刃上论杀活,棒头上别机宜,暂且放在一边。先说说“独据寰中事”一句,究竟是什么意思?

    公案

    风穴和尚开示弟子时说:“若立一法,家国兴盛;不立一法,家国丧亡。”雪窦和尚见此语后,手持禅杖喝问道:“天底下还有同生同死的禅僧吗?”有禅性的杖便是既可兴邦又可灭国的力量的象征。

    评唱

    南泉和尚垂示众僧徒说:“五祖弘忍在黄梅传法时,门下七百余位高僧,都是精通佛法的,可终不得他衣钵。唯有卢行者惠能不懂佛法,所以能承他衣钵。”

    六二

    原典

    垂示云:以无师智,发无作妙用;以无缘慈,作不请胜友[1]。向一句下有杀有活;于一机中有纵有擒。且道什么人曾恁么来?试举看:

    举云门示众云:“乾坤之内,土旷人稀,六合收不得。宇宙之间,休向鬼窟里作活计,蹉过了也。中有一宝,在什么处?光生也。切忌向鬼窟里觅。秘在形山[2]。拶点。拈灯笼向佛殿里,犹可商量。将三门来灯笼上。云门大师是即是,不妨誵讹,犹较些子。若子细捡点将来,未免屎臭气。”

    评唱

    且道云门意在钓竿头,意在灯笼上?此乃肇法师《宝藏论》数句,云门拈来示众。肇公时于后秦逍遥园造论,写《维摩经》,方知庄老未尽其妙。肇乃礼罗什为师,又参瓦棺寺跋陀婆罗菩萨。从西天二十七祖处传心印来,肇深造其堂奥。肇一日遭难,临刑之时,乞七日假,造《宝藏论》。云门便拈论中四句示众。

    镜清问曹山:“清虚之理,毕竟无身时如何?”山云:“理即如是,事作么生?”清云:“如理如事。”山云:“瞒曹山一人即得,争奈诸圣眼何?”清云:“若无诸圣眼,争知不恁么?”山云:“官不容针,私通车马。”[3]所以道:“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大意明人人具足、个个圆成[4]。

    古人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又云:“即凡心而见佛心。”形山即是四大五蕴也,中有一宝,秘在形山。所以道,诸佛在心头,迷人向外求,内怀无价宝,不识一生休。又道:“佛性堂堂显现,住相有情难见,若悟众生无我[5],我面何殊佛面?心是本来心,面是娘生面,劫石可移动,个中无改变。”

    雪窦颂云:“看!看!高着眼,用看作什么?骊龙玩珠。古岸何人把钓竿?孤危甚孤危,壁立甚壁立,贼过后张弓,脑后见腮,莫与往来。云冉冉,打断始得,百匝千重,炙脂帽子,鹘臭布衫。水漫漫,左之右之,前遮后拥。明月芦花君自看。看着则瞎。若识得云门语,便见雪窦末后句。”

    注释

    [1]不请胜友:不请自至,胜似朋友。

    [2]形山:指代人的身体。

    [3]官不容针,私通车马:意谓法律严密,不容丝毫含糊,然以私下人情却大有通融余地。

    [4]圆成:意指自性圆满无缺。

    [5]无我:亦称“非我”“非身”,佛教“三法印”之一,指世界一切事物皆无独立的实在自体。有两类:人无我,是说人由五蕴假和合而成,没有常恒自在的主体;法无我,认为一切法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无常恒坚实的自体。小乘佛教一般只讲人无我,大乘则主张二无我。

    译文

    垂示说:以自明本心化为无作妙用,启示后人;怀如来慈悲踏入苦海,普度众生。一言一语中,有杀有活;一机一锋里,有纵有擒。且说什么人曾能如此?

    公案

    云门和尚曾向门下僧徒启示道:“在这广阔的天地间,在这无垠的宇宙里,有一至宝,它就秘藏在我们的体内。当我们打着灯笼去佛殿里礼拜它时,这至宝却把三门载于灯笼上。”

    评唱

    云门如此说,且道他的用意在钓鱼竿头,还是在拜佛引路的灯笼上?他用来垂示众僧的这几句话,原出自僧肇法师的《宝藏论》中。肇法师当时在后秦的逍遥园,抄写《维摩经》时,他方晓佛法深邃,老庄之谈未能尽妙。僧肇于是拜罗什为师,又去瓦棺寺跋陀婆罗菩萨处参学。遍习西天二十七位祖师的传法心印,终入其堂奥。后来肇法师遭难,临刑之时,他乞请宽限七日,著成《宝藏论》一书。云门就是拿此书中的四句来开示众人的。

    镜清和尚一日问曹山:“清虚之理,当完全无身无相时怎么样?”曹山未直接作答,而是反问道:“理这样时,事怎么样呢?”镜清答道:“有什么样的理,便有什么样的事,事理如一。”曹山说:“你骗我一人还可以,又怎能逃过诸圣慧眼呢?”镜清反驳道:“你若无诸圣慧眼,怎么知道不是这样?”曹山答道:“官不容针,私通车马。”由此,云门所说的“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其意是指人人具足本性,个个即性成佛。

    古人有言:“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是法身。”又说:“即平常心而见佛心。”人的身体由四大五蕴而成,有一至宝秘藏于中。诸佛在己心头,迷人却向外求,内怀不识之宝终其一生。其实,佛性昭然显现,只是人们执住色相、萌生情识,因而难见其本来面目。若能悟得人我皆空,我与佛又有何不同?这真是:心是本来心,面是娘生面,劫石可移动,只此无改变。

    雪窦对这则公案颂道:“看!看!古岸何人把钓竿?云冉冉,水漫漫,明月芦花君自看。”瞧!在静谧的古岸边,云门手把钓竿。雾霭冉冉升起,海水漫漫荡漾,明月芦花相互辉映。这是何等的境界啊!

    六三

    原典

    举南泉一日东西两堂争猫儿,不是今日合闹,也一场漏逗。南泉见,遂提起云:“道得即不斩。”正令当行,十方坐断。这老汉有定龙蛇手脚。众无对,可惜放过,一队漆桶堪作什么?杜撰禅和如麻似粟。泉斩猫儿为两段。快哉!快哉!若不如此,尽是弄泥团汉,贼过后张弓,已是第二头,未举起时好打。

    评唱

    古人道:“穷则变,变则通。”而今人不解变通,只管向语句上走。南泉恁么提起,不可教人合下得甚语,只要教人自荐[1],各各自用自知。若不恁么会,卒摸索不着。

    雪窦当头颂云:“两堂俱是杜禅和[2],亲言出亲口,一句道断,据款结案。拨动烟尘不奈何。看你作什么折合?现成公案,也有些子。赖得南泉能举令,举拂子云:一似这个,王老师犹较些子。好个金刚王宝剑,用切泥去也。一刀两段任偏颇。百杂碎,忽有人按住刀,看他作什么?不可放过也,便打。”

    注释

    [1]自荐:自己领会。

    [2]杜禅和:禅家对那些不懂参之真义、妄生事端的僧人的讥称。

    译文

    一日,南泉禅院东西两堂的僧人为一只猫引发了一场争执,互不相让。南泉和尚见状,便把猫提起来,说:“你们如果能说出一句与佛性有关的话,我就不杀这只猫。如若不然,莫怪我手下无情了。”众僧顿时安静下来,却无一人能对答一句。南泉便手起刀落,将猫斩为两段。

    评唱

    古人说:“穷则变,变则通。”可如今的参学之人不懂得随机应变,只一味在语句上寻佛求道,岂不是枉费一番心思。南泉提起猫时并非让人当下说什么话,只是教人要自己领会,各各自用,自知家珍。若不能理解到这里,终究如瞎人摸象一般。

    雪窦和尚对这则公案颂道:“两堂俱是杜禅和,拨动烟尘不奈何。赖得南泉能举令,一刀两段任偏颇。”

    东西两堂的和尚尽是些参禅不到家的僧人。他们为一只猫发生了争吵,相持不下,直驳得喉舌冒烟,禅堂起尘,仍毫无结果。幸亏南泉挥起一刀,斩断了众僧争执的对象。也许僧人不该犯杀生之戒,但是是是非非,是偏是颇,且由他人评说好了!

    六四

    原典

    举南泉复举前话[1]问赵州,也须是同心同意始得,同道者方知。州便脱草鞋,于头上戴出。不免拖泥带水。南泉云:“子若在,恰救得猫儿。”唱拍相随,知音者少,将错就错。

    评唱

    人多错会道,赵州权将草鞋作猫儿;有者道,待他云“道得即不斩”,便戴草鞋出去,自是尔斩猫儿,不干我事!且得没交涉,只是弄精魂[2],殊不知古人意,如天普盖,似地普擎。他父子相投,机锋相合。那个举头,他便会尾。如今学者不识古人转处,空去意路上卜度。若要见,但去他南泉、赵州转处便见好。

    颂云:“公案圆来问赵州,言犹在耳,不消更斩,丧车背后悬药袋。长安城里任闲游;得恁么快活,得恁么自在,信手拈来草,不可不教尔恁么去也。草鞋头戴无人会,也有一个半个,别是一家风,明头也合暗头也合。归到家山即便休。脚跟下好与三十棒,且道过在什么处?只为尔无风起浪,彼此放下只恐不恁么,恁么也太奇。”

    注释

    [1]前话:指东西两堂争猫,南泉斩猫一事。

    [2]弄精魂:白费心思、故弄玄虚。

    译文

    南泉和尚挥刀斩猫的那天晚上,高徒赵州外出归来,南泉便把白天发生的事对他讲了一遍,并问他怎么样。赵州听罢,也无言语,只是从脚上脱下草鞋,顶在头上走了出去。南泉当下便说:“你当时若在场,正救了猫儿的命。”

    评唱

    对这则公案,人们多不解其深意。有的说,赵州是拿草鞋当猫儿;也有人说,待南泉说“道得即不斩”,赵州头顶草鞋便出,他作如此回答,意指不管你猫不猫,斩是不斩,都不干我事!这样说的人,其实都是枉费心思,而不解古人深意如天普盖,似地普擎。南泉与赵州师徒两人,机锋相投、相合。一个举头,一个便知其尾。如今参学之人,不知古人机锋转处,徒在表意上卜度,怎能知佛法的精深处?若想领会,不妨在南泉与赵州的机锋中参见。

    雪窦和尚颂道:“公案圆来问赵州,长安城里任闲游;草鞋头戴无人会,归到家山即便休。”

    斩猫断执并不能使公案圆满,南泉对赵州旧事重提,也非随意之谈。师徒二人的问答是那么自在,仿佛置身于宽阔的长安大街上信步闲游。师父有斩猫的自由,赵州则有头顶草鞋漫步而出的举动,只是这一举动无人能会。闲游自然不错,但关键还是能回到家中。自家才是伸脚歇息的真正地方。斩断事执为权宜之计,无所执着、无心而应方显佛法精髓。

    古人说:“长安虽乐,不是久居。”又有言:“长安甚闹,我国晏然也。”这须是参透机锋后才会悟到的大智慧。

    六五

    原典

    举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虽然如是,屋里人也有些子香气,双剑倚空飞,赖是不问。世尊良久。莫谤世尊,其声如雷,坐者立者皆动他不得。外道赞叹云:“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伶俐汉一拨便转,盘里明珠。外道去后,阿难问佛:“外道有何所证而言得入?”不妨令人疑着,也要大家知,锢鐪着生铁。佛云:“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且道唤什么作鞭影?打一拂子,棒头有眼明如日,要识真金火里看,拾得口吃饭。

    评唱

    此事若在言句上,三乘十二分教岂是无言句?或道无言便是,又何消祖师西来作什么?只如从上来许多公案,毕竟如何见其下落?这一则公案,话会者不少,有底唤作良久,有底唤作据坐,有底唤作默然不对,且喜没交涉,几曾摸索得着来?此事其实不在言句上,亦不离言句中,若稍有拟议,则千里万里去也。看他外道省悟后,方知亦不在此,亦不在彼;亦不在是,亦不在不是。且道是个什么?

    百丈常和尚[1]参法眼,眼令看此话。法眼一日问:“尔看什么因缘?”常云:“外道问佛话。”眼云:“尔试举看。”常拟开口,眼云:“住!住!尔拟向良久处会那。”常于言下忽然大悟。

    沩山真如拈云:“外道怀藏至宝,世尊亲为高提。森罗显现,万象历然[2]。”且毕竟外道悟个什么?如趁狗[3]逼墙,至极则无路处。他须回来,便乃活鱍鱍地。若计较是非,一时放下情尽见除,自然彻底分明。

    世尊会看风使帆,应病与药,所以良久。全机提起,外道全体会去,机轮便阿辘辘地转,亦不转向有,亦不转向无。不落得失,不拘凡圣,二边一时坐断,世尊才良久,他便礼拜。如今人多落在无,不然落在有,只管在有无处两头走。

    注释

    [1]百丈常和尚:宋初僧人,名道常,生年不详,出家于洪州百丈大智院,参清凉大法眼得法。门下做侍僧多年,后因本山恳请,去做住持,学人萃聚,盛极一时。淳化二年(公元九九一年)圆寂。

    [2]历然:清清楚楚、清晰分明。

    [3]趁狗:追逐狗。趁,追赶。

    译文

    有一位外道僧人问释迦牟尼:“我不问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真理,也不问不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真理。”外道人的问话甚是锐利,世尊是如何应对的呢?如若开口,便是有言;沉默不语,却是无言。世尊据座良久,却仿佛没听见外道人的问话似的。外道人见状,赞叹道:“世尊真是大慈大悲,让我迷眼顿开,得入无相境界。”外道人离开后,阿难问佛陀道:“外道人有何印证,便说顿悟了?”佛陀淡然地回答说:“只如世上的良马,见鞭影便行。”

    评唱

    这个公案确实难参。若说言句上的不是,佛法三乘十二分教岂是无言句吗?如说无言才是道,又何必祖师西来,多此一举?从古至今,许多公案究竟如何见其落处?不少人自称知晓这则公案的底细,有的说在“良久”,有的说在据座,有的说是沉默不语。但终究摸索不着。其实,答案既不在言句上,也不离言句中,若稍不留意,便差之千里了。不见外道开悟后,方知亦不在此,亦不在彼;既不在是,也不在不是。你且说究竟是个什么?

    百丈山的住持道常和尚曾在法眼和尚处参学,法眼让他参此公案。一日,法眼问他:“你近日在看什么?”道常回答:“外道问佛话。”法眼便请他谈谈他的见处。道常刚要开口说话时,法眼却说:“不要说!不要说!你着眼于‘良久’就会开悟的。”道常于言下大悟。

    沩山禅师说:“外道人身怀至宝而来,世尊亲自为他提携垂示,使他顿然开悟。森罗显现,万象历然。”可究竟外道人悟着个什么?这就像一条狗被逼在墙下,到了墙角便再无路可走。它若能回头,便有广阔的空间让它活蹦乱跳。对这则公案亦当如是看。若能将是非的执着放下,情见尽除,自然彻底分明。

    其实,世尊良久亦是有因。他接引人懂得看风使帆、应病与药。外道人全机来问,世...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