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破空品第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外曰:“汝无成是成(修妒路)。如言室空无马,则有无马。如是汝虽言诸法空无相,而能生种种心,故应有无,是则无成是成。”

    内曰:“不然。有无一切无故(修妒路)。我实相①中种种法门②,说有无皆空。何以故?若无有,亦无无,是故有无一切无。”

    外曰:“破不然,自空故(修妒路)。诸法自性空,无有作者,以无作故,不应有破。如愚痴人欲破虚空,徒自疲劳。”

    内曰:“虽自性空,取相③故缚(修妒路)。一切法虽自性空,但为邪想分别故缚,为破是颠倒④故言破,实无所破。譬如愚人见热时炎⑤,妄生水想,逐之疲劳。智者告言,此非水也。为断彼想,不为破水。如是诸法性空,众生取相故着。为破是颠倒故言破,实无所破。”

    注释

    ①实相:与真如、涅槃、性空、法空、无相、真性、实际、实性等概念同。以世俗认识之一切现象均为“假象”,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事物常住不动之真实相状,故名。

    ②法门:指习修佛法获得佛果之途径。一般谓便于宣讲佛法而划分之门类。

    ③取相:取执事理之相而生妄惑。相本身与认知联系,因而又有想之意。

    ④颠倒:违反本真之妄见。

    ⑤热时炎:又作热时焰,指沙漠或海洋出现的一种光学现象,常称为海市蜃楼。

    译文

    外道说:“应该有事物,因为它们是相互依赖而有的(修妒路)。如果有长一定有短,有高一定有低,有空一定有实。”

    释子说:“怎么会有相互依赖呢?因为统一性是不成立的(修妒路)。如果没有统一性,那么,就没有相互依赖,如果有少许的有独立的自性,才应该有相依赖的多的没有自性的,如果没有有自性的,那就无所谓空,怎么能说相互依赖?”

    外道说:“你没有成,而无成这就是成(修妒路)。如同说房子是空的,没有马,那就是否定了有马。像这样,你虽然说各事物虚幻不实,没有独立的自性,但能够产生种种的意识,所以有与无是统一的。这样,没有成即是成。”

    释子说:“不对。因为这样的有与无,是说什么都没有(修妒路)。我所说的世界之真实看法,以及对此的种种论证,是讲有与无都是空。为什么呢?如果没有有,也就没有无,因此,有与无全部是虚无。”

    外道说:“破灭的不是这样,是因为自己的本性是空(修妒路)。各种事物的本性是空,没有造作的,因为没有造作生起,所以不应该有破灭。像愚蠢的人想打破虚空,白费力气,让自己劳累。”

    释子说:“虽然事物没有独立的本性是空,但执着于这种见解而不能自拔,所以有系缚(修妒路)。一切事物虽然没有独立的本性,但被歪曲的念头和分别之心拘束,所以有系缚,为了破除这种违反本真的妄见,所以才说破除,实际上是无所破除的。譬如,愚蠢的人在沙漠中,看到海市蜃楼那样的幻象,以为实有,荒谬地产生出向幻象处渴求找水喝,为找水而奔波以至劳苦。智者告诉他,这不是水。为了断灭他的妄想,而不是破除水。像这样,诸事物本性是空,众生拘泥执着于相,不知诸法性空之理,所以有染着。为了破除这种违背本真的妄见,因而说破除,实际上是无所破除的。”

    原典

    外曰:“无说法,大经①无故(修妒路)。汝破有破无,破有无,今堕非有非无,是非有非无不可说。何以故?有无相不可得故,是名无说法。是无说法,《卫世师经》、《僧佉经》《尼乾法》等大经中皆无,故不可信。”

    内曰:“有第四(修妒路)。汝大经中亦有无说法。如《卫世师经》中,声不名大不名小;《僧佉经》中,泥团非瓶非非瓶;《尼乾法》,光非明非暗。如是诸经有第四无说法,汝何言无?”

    外曰:“若空不应有说(修妒路)。若都空,以无说法为是者,今何以说善恶法教化②耶?”

    内曰:“随俗语故无过(修妒路)。诸佛说法,常依俗谛③第一义谛④,是二皆实,非妄语也。如佛虽知诸法无相,然告阿难,入舍卫城⑤乞食,若除土木等,城不可得。而随俗语,故不堕妄语,我亦随佛学,故无过。”

    注释

    ①大经:即下文所指《卫世师经》《僧佉经》《尼乾法》等经典。

    ②教化:又言劝化,教人化恶为善。

    ③俗谛:又称世谛、世俗谛,谛为真实不虚之理。俗谛指世俗的认识、见解。

    ④第一义谛:又称胜义谛、真谛,为对缘起性空的认识,即佛学所说的真理。

    ⑤舍卫城:在今印度西北部拉普地河南岸,城里有给孤独长者施舍的祇园精舍。相传释迦牟尼成佛后,尝于此安居二十五个雨季。

    译文

    外道说:“因为无的这种言教,博大的经典没有,所以有错误(修妒路)。你既破除有,又破除无,而这种对有无的破除,如今则陷落于既不是有又不是无之中,这种不是有不是无,是不能言说的。为什么呢?因为有和无的相状是不能获得的,所以这叫作无的言教。这种无的言教,在《卫世师经》《僧佉经》《尼乾法》等博大的经典中都没有,因此不可相信。”

    释子说:“有的。表现在第四方面(修妒路)。你供奉的博大经典中也有无的言教。像《卫世师经》里讲,声音不叫作大不叫作小;《僧佉经》中讲,泥块不是瓶不是非瓶;《尼乾法》里讲,光不是明不是暗。像这样,各个经典有表现在第四方面的无的言教,你怎么能说没有呢?”

    外道说:“如果是空,就不应该有言说(修妒路)。如果一切皆空,而以无的言教这正确的话,如今怎么能说扬善息恶的言教可以教人化恶为善呢?”

    释子说:“使用人们常用的语言、概念,因此没有错误(修妒路)。诸觉悟者的说法,常依据世人的看法和对事物的根本认识来立言,这两种都是实在的,不是说瞎话。像佛陀,虽然知道各种事物是没有独立自性空,但他告诉阿难,到舍卫城乞食化缘时,如果除去了砖瓦、木料等,是不能得到舍卫城的。因为是随着世俗的说法,所以不会落入胡说八道,我也是随着佛陀学习,把握俗与真的界线,所以没有过失。”

    原典

    外曰:“俗谛无,不实故(修妒路)。俗谛若实,则入第一义谛,若不实,何以言谛?”

    内曰:“不然。相待故,如大小(修妒路)。俗谛于世人为实,于圣人为不实。譬如一核,于枣为大,于瓜为小,此二皆实。若于枣言小,于瓜言大者,是则妄语。如是随俗语,故无过。”

    外曰:“知是过,得何等利(修妒路)?如初《舍罪福》,乃至《破空》,如是诸法皆见有过,得何等利?”

    内曰:“如是舍我名得解脱(修妒路)。如是三种破诸法,初舍罪福,中破神,后破一切法,是名无我①无我所②。又于诸法不受不着,闻有不喜,闻无不忧,是名解脱。”

    外曰:“何以言名得解脱,不实得解脱耶?”

    内曰:“毕竟③清净④故。破神故无人,破涅槃故无解脱。云何言人得解脱?于俗谛故说名解脱。”

    注释

    ①无我:又云非我、非身。三法印之一。指一切事物皆无独立之实在自体。有两类:人无我,即人空,指没有恒常自在的主体;一法无我,一切法因缘和合而生,变迁流转,无恒常坚实的自体。

    ②无我所:我所与我相对,我所为我之所有之义。无我所即指没有任何我可拥有的事物。

    ③毕竟:物之至极至终。

    ④清净: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云清净。

    译文

    外道说:“世俗的见解没有这样的,因为它虚幻不实(修妒路)。世俗的看法如果真实,就划归到真理性的认识,如果不真实,怎么能说是真实不虚之理呢?”

    释子说:“不对。因为这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如大与小(修妒路)。世俗的看法,对于世人来讲是真实不虚的,但对圣人来讲是不真实的。譬如一白核果,与枣相比是大的,同瓜相比是小的,这两者都是真实的。如果对枣说小,对瓜来说是大的话,这就是荒唐的说法了。像这样,随着世俗的说法而有变化,因此没有过失。”

    外道说:“知道这一过失,可以获得什么样的利益(修妒路)?如开头是《舍罪福品》,到最后《破空品》,在这样的讨论中,各种事物都可看到有过失,这能获得什么样的利益?”

    释子说:“如此都舍去,我把它叫得到解脱(修妒路)。通过开头舍去罪福,中间破除神,最后斥破一切事物,对这样的三个方面的破除,叫既没有主体也没有万物。并且对于各种事物,既不领受也不染着,听到有不高兴,听到无也不忧戚,这叫作解脱。”

    外道说:“怎么能说叫作获得解脱,没有实际获得解脱吗?”

    释子说:“因为是至高无上的纯粹无染。因为斥破了神,所以没有人,因为斥破了涅槃,所以没有解脱。这怎么能说人获得解脱?因为是从世俗的看法立论,所以说叫作解脱。”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