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食宪总论

    饮食宜忌

    五味淡泊(1),令人神爽气清少病(2)。务须洁(3)。酸多伤脾(4),咸多伤心(5),苦多伤肺(6),辛多伤肝(7),甘多伤肾(8)。尤忌生冷硬物(9)。

    食生冷瓜菜(10),能暗人耳目(11)。驴马食之,即日眼烂,况于人乎?四时宜戒,不但夏月也(12)。

    夏月不问老少吃暖物,至秋不患霍乱吐泻(13)。腹中常暖,血气壮盛(14),诸疾不生。

    【注释】

    (1) 五味淡泊:口味轻淡。五味,食物按其“味”可分为酸、甘、苦、辛、咸五类。淡泊,味道不浓。

    (2) 神爽气清:常用作“神清气爽”,形容人的神志明朗、气质清爽。

    (3) 务须:务必,必须。

    (4) 酸多伤脾:酸有收敛固涩作用,多酸味能敛肺涩肠,收敛邪气。但酸味过多则会引起肝气偏胜,据五行生克,肝木就会克伐脾土。

    (5) 咸多伤心: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肠作用。但多食咸引起肾气偏胜,则“脉凝泣而变色”(《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篇》),肾水就会克伐心火。

    (6) 苦多伤肺:苦能通泄、降泄、清泄,也能燥湿坚阴(即泻火存阴),坚厚肠胃。但苦多会引起心气偏胜,心火就会克伐肺金。

    (7) 辛多伤肝:辛味能发表行散、行气活血。但辛味过多会引起肺气偏胜,肺金就会克伐肝木。

    (8) 甘多伤肾:甘味可以补脾,但过多的甘味食物会引起脾气偏胜,脾土就会克伐肾水。

    (9) 生冷硬物: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卷之一《痈疽门》指出:“生冷伤脾,硬物难化,肥腻滑肠,故禁之。”

    (10) 生冷瓜菜:指的是未长成熟的,未经过烹饪处理的,或比较凉的瓜果蔬菜。

    (11) 暗人耳目:使人耳不聪,目不明。暗,使变暗。

    (12) 不但:不只是,不仅仅。

    (13) 不患:不害病。霍乱:中医泛指具有剧烈吐泻、腹痛等症状的肠胃疾病。

    (14) 血气:中医学上所讲的血气包括血和中气。

    【译文】

    食物有酸、甘、苦、辛、咸五味,每一味都宜轻淡些为好,这样会使人神清气爽,少生病。饮食务必注意清洁。多食酸味会伤害脾,多食咸味会伤害心,多食苦味会伤害肺,多食辛味会伤害肝,而多食甜味则会伤害肾。尤其要禁忌生冷硬物。

    食用生冷的瓜果蔬菜,会有损于人的耳聪目明。驴、马等牲畜食用了,都会很快烂眼睛,何况人呢?食用瓜果蔬菜,一年四季都要有所注意,不仅仅是在夏天。

    在夏天,不管老少,多吃长成熟、烹制熟了的食物,到了秋天,就不容易患上霍乱腹泻一类的疾病。人的腹内经常保持温暖状态,血气旺盛,就不会患上各种疾病。

    饮食不可过多,不可太速。切忌空心茶、饭后酒、黄昏饭(1)。夜深不可醉,不可饱,不可远行。

    虽盛暑极热,若以冷水洗手、面,令人五脏干枯,少津液(2),况沐浴乎?怒后不可便食,食后不可发怒。

    凡食物,或伤肺肝,或伤脾胃,或伤心肾,或动风、引湿(3),并耗元气者(4),忌之。

    五行图之五味

    五行图之五脏

    【注释】

    (1) 空心茶:空腹喝茶。黄昏饭:黄昏过后再吃晚饭,指晚饭吃得太迟。

    (2) 津液:中医对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习惯上也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津与液皆来源于水谷精微,但二者在性状、分布和功能上有所不同: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入血脉之内,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

    (3) 动风:通常指肝风内动,又称为内风证,因阴虚、阳亢或热极、阳虚而出现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瘙痒难耐,或如癫痫病一类的震颤、抽搐等症。引湿:引发湿邪上身、受到湿邪侵扰。湿,指湿邪,因抵抗力下降或不足,而形成致病因素并侵犯人体导致疾病。中医学认为,“湿邪”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之一。

    (4) 元气:又称“原气”、“真气”、“真元之气”,它来源于先天,是先天之精气所化生,包括元阴、元阳之气。元气发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之于丹田(下气海穴处),借三焦之道通达周身。元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依靠先天精气的充养,也靠后天水谷精微的濡养。

    【译文】

    饮食不可以过多,也不可以太快。切忌空腹喝茶、饭后饮酒、晚饭吃得太迟。夜深时分,不要酒醉,不要撑饱,不要散步太远。

    即便是在盛夏酷暑特别热的时候,如果以冰冷的水洗手、洗脸,也会令人五脏干枯,减少津液,更何况用冷水洗澡呢?发怒过后,不要马上就吃东西;刚刚吃过东西之后,也不要动气发怒。

    所有的食物当中,有的可能有害于肺肝,有的可能有害于脾胃,有的可能有害于心肾,也有的可能导致动风、引发湿邪,都会损耗人的元气,需要多加注意。

    软蒸饭,烂煮肉,少饮酒,独自宿(1),此养生妙诀也。脾以化食,夜食即睡,则脾不磨。《周礼》“以乐侑食”(2),盖脾好音乐耳。闻声则脾健而磨,故音声毕出于脾(3)。夏夜短,晚食宜少,恐难消化也。

    新米煮粥,不厚不薄,乘热少食,不问早晚,饥则食,此养身佳境也。身其境者,或忽之,彼奔走名利场者(4),视此非仙人耶?

    【注释】

    (1) 宿(sù):住,过夜,夜里睡觉。

    (2) 以乐侑(yòu)食:《周礼·天官·膳夫》记载:“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乐侑食。”侑,在筵席旁助兴,劝人吃喝。

    (3) 音声毕出于脾:指宫、商、角、徵(zhǐ)、羽五音终极源自脾脏。明代韩邦奇《苑洛志乐》卷一记载:“声出于脾,合口而通之,谓之宫;出于肺,开口而吐之,谓之商;出于肝,而张齿涌吻,谓之角;出于心,而齿合吻开,谓之徵;出于肾,而齿开吻聚,谓之羽。”毕,究竟、到底。

    (4) 奔走:为某种目的而奔波忙碌。名利场:争名逐利的场所。

    【译文】

    把饭蒸得软一点,把肉煮得烂一点,少饮点酒,夜里独个儿睡眠,这是养生的重要诀窍。脾脏具有消化吸收的功能,晚上吃过东西就睡,则脾脏不再磨食。《周礼》有“以乐侑食”的记载,脾脏是喜欢音乐的啊。听到音乐,脾脏就会变得更强有力而开始磨食,所以从终极意义上说,五音源自脾脏。夏天昼长夜短,晚饭宜减少饭量,因为担心难以消化。

    用新米煮粥,不要太稀也不要太稠,趁热吃,每次吃得少一点,不论早上晚间,饿了就吃一点,这是养生的美妙境界。身处这种境界的人,往往忽略而未加注意,而那些在名利场上奔波忙碌的人们,难道不会把这看成是神仙一般的生活吗?

    饭后徐行数步(1),以手摩面、摩胁、摩腹(2),仰面呵气四五口,去饮食之毒。

    饮食不可冷,不可过热。热则火气即积为毒。痈疽之类(3),半由饮食过热及炙煿热性(4)。

    【注释】

    (1) 徐行:慢慢踱步。徐,缓慢。

    (2) 摩胁:抚摸胁部。摩,摸,抚。胁,从腋下到肋骨尽处的部分。

    (3) 痈(yōng)疽(jū):毒疮、恶疮的统称。中医学称大而浅的、多而广的为“痈”,属阳症;称深者为“疽”,属阴症。

    (4) 煿(bó):烘烤,煎炒或烤干食物。

    【译文】

    吃过饭后,慢慢散步,用手按摩脸部、胁部、腹部,仰起头吐纳呼吸四五次,可以帮助祛除食物中不利健康的那些物质。

    饮食不可以太冷,也不可以过热。食用过热的东西,则其中的火气就会积蓄为毒素。像毒疮、恶疮一类的病症,多半是由食用过热的食物或是煎烤的食物中的热性诱发的。

    伤食饱胀(1),须紧闭口齿,耸肩上视,提气至咽喉,少顷(2),复降入丹田(3),升降四五次,食即化。

    治饮食不消,仰面直卧,两手按胸肚腹上,往来摩运(4)。翻江倒海(5),运气九口(6)。

    【注释】

    (1) 伤食:因饮食过量、生冷不均、杂食相克而导致食物滞纳在胃,不能消化,致使脾胃功能减退而出现腹胀腹痛、吞吐不适的病症。

    (2) 少顷:片刻,一会儿。

    (3) 丹田:多指人体脐下三寸处之关元穴。原是道教修炼内丹中的精、气、神时用的术语,有上、中、下三丹田之别,上丹田为督脉印堂之处,又称“泥丸宫”;中丹田为胸中膻中穴处,为宗气之所聚;下丹田为任脉关元穴,脐下三寸之处,为藏精之所。

    (4) 摩运:来回按摩。运,循序移动。

    (5) 翻江倒海:形容水势浩大,比喻力量或声势非常壮大。

    (6) 九口:指用嘴吐纳呼吸九次。

    【译文】

    伤食腹胀的时候,一定要把嘴巴、牙关闭紧,耸起肩往上仰视,然后提气到咽喉部位,稍等片刻,再下沉到丹田之中,这样反复提气、下沉四五次,就能够把食物尽快消化了。

    治疗消化不良,可以仰面直卧,用两手来来回回按摩胸部、腹部,用大点力量吐纳呼吸九次。

    酒可以陶性情,通血脉。然过饮则招风败肾,烂肠腐胁,可畏也。饱食后尤宜戒之。

    酒以陈者为上(1),愈陈愈妙。酒戒酸、戒浊、戒生、戒狠暴、戒冷(2)。务清、务洁、务中和之味(3)。

    饮酒不宜气粗及速(4)。粗速伤肺。肺为五脏华盖(5),尤不可伤。且粗速无品(6)。

    凡早行,宜饮酒一瓯(7),以御霜露之毒(8)。无酒,嚼生姜一片。烧酒御寒(9),其功在暂时,而烁精耗血、助火伤目、须发早枯白(10),禁之可也。惟制药及豆腐、豆豉、卜之类并诸闭气物用烧酒为宜(11)。

    饮生酒、冷酒,久之,两腿肤裂,出水、疯、痹、肿(12),多不可治。或损目(13)。

    【注释】

    (1) 陈:旧的,时间久的。

    (2) 狠暴:暴晒得很厉害,暴晒过了头。暴,同“曝(pù)”,晒的意思。戒冷:不可喝冷酒。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还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甲醇和乙醛等物质。甲醇和乙醛的沸点都比乙醇低,加热就会挥发掉。同时温酒不伤脾胃,喝起来也更加绵甜可口,所以,将白酒适度烫热再喝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3) 中和:中正平和。

    (4) 气粗:指大口喝酒,豪饮。

    (5) 肺为五脏华盖:肺是五脏的华盖。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华盖,帝王的车盖,指古代君王出门时张在头顶上或车上的华丽的伞盖。肺位于胸腔,覆盖五脏六腑之上,位置最高,“居高布叶”,因而有“华盖”之称。《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篇》记载:“肺者脏之盖也。”《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五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

    (6) 无品:没有风度,没有品味。

    (7) 瓯(ōu):杯、碗之类的饮具。

    (8) 霜露之毒:指能够诱发感冒风寒一类疾病的物质。

    (9) 烧酒:用蒸馏法制成的酒,酒精含量高,引火能燃烧,也称白酒。

    (10) 烁精耗血:消耗人的精血。烁,通“铄”,销熔,消损。

    (11) 豆豉(chǐ):我国传统发酵豆制品,广泛使用于中国烹调之中,原料一般为熟的黄豆或黑豆。豆豉在古代称为“幽菽”,东汉刘熙《释名·释饮食》中誉之为“五味调和,需之而成”。

    (12) 痹:中医指由风、寒、湿等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症。

    (13) 或:也许,有时。

    【译文】

    适量饮酒可以陶冶性情、通经活络。然而,饮酒过量,则容易导致动风、伤害肾脏,烂肠腐胁,对此是需要有所畏惧的。吃饱饭之后,尤其注意不要饮酒。

    品酒赏菊图

    酒以陈年旧酿为最好,陈放时间越久越好。变酸了的、出现浑浊杂质的、发酵不完全的、暴晒过头的、特别冷的酒不能喝。喝酒一定要选择清醇的、纯净的、味道中正的。

    大口喝酒或是快速喝酒是不太合适的。大口喝、喝得快有害于肺。肺为五脏华盖,尤其受伤不得。而且,大口喝酒、喝酒过快,也显得没有风度、没有品味。

    但凡早上出行,可以喝一杯酒,能够抵挡诱发感冒风寒的霜露毒素。如果没有酒,也可以嚼上一片生姜。烧酒能够御寒,但这种功效只是暂时的,而且喝烧酒损耗人的精血、令人上火、有害眼睛,也让人胡须头发干枯、早白,不喝也罢。只是在制造药品,烹制豆腐、豆豉、萝卜等食品时,以及食用各种使人闷气的食品时,饮用烧酒是比较合适的。

    饮用生酒、冷酒,时间长了,两腿的皮肤就会变得干裂,出现水肿、动风、疼痛麻木、肿胀等症状,多半难以治愈。常喝生酒、冷酒,也会有害于眼睛。

    酒后渴,不可饮水及多啜茶(1)。茶性寒,随酒引入肾藏,为停毒之水,令腰脚重坠、膀胱冷痛,为水肿、消渴、挛躄之疾(2)。

    大抵茶之为物,四时皆不可多饮。令下焦虚冷(3),不惟酒后也(4)。惟饱饭后一二盏必不可少,盖能消食及去肥浓、煎煿之毒故也。空心尤忌之。

    茶性寒,必须热饮。饮冷茶,未有不成疾者。

    【注释】

    (1) 啜(chuò):尝,喝。

    (2) 消渴:中医学病名。口渴,善饥,尿多,消瘦。包括糖尿病、尿崩症等。挛(luán)躄(bì):手脚屈曲不能行动。挛,手脚蜷曲不能伸直。躄,瘸腿、跛脚。

    (3) 下焦:人体三焦之一。中医学将人体自咽喉至脐腹部分为三焦,下腹腔自胃下口至二阴部分即是下焦,能分别清浊、渗入膀胱、排泄废料,其气主下行。

    (4) 不惟酒后也:下焦虚冷不仅仅发生在酒后。

    【译文】

    喝酒过后口渴,不要喝太多水或是喝茶。茶性寒,随着酒力进入肾藏,成为积聚毒素之水,造成腰冷、脚重、膀胱冷痛,诱发水肿、消渴、挛躄等疾病。

    一般来说,茶这种东西,一年四季都不适宜饮用过多。造成下焦虚冷的问题,并不仅仅发生在酒后。只是在吃饱饭后,喝上一两杯也是不可或缺的,大概是因为能够帮助消化,祛除肥腻浓烈、煎炸烘烤的毒素。空腹的时候,尤其注意不要喝茶。

    茶性寒,一定要趁热喝。喝冷茶,没有不诱发疾病的。

    饮食之人有三:

    一之人(1)。食量本弘,不择精粗,惟事满腹。人见其蠢,彼实欲副其量(2),为损为益,总不必计。

    一滋味之人(3)。尝味务遍,兼带好名。或肥浓鲜爽,生熟备陈(4),或海错陆珍(5),谇非常馔(6)。当其得味,尽有可口。然物性各有损益,且鲜多伤脾,炙多伤血之类。或毒味不察,不惟生冷发气而已。此养口腹而忘性命者也。至好名,费价而味实无足取者,亦复何必?

    一养生之人。饮必好水宿水滤净,饭必好米去砂石、谷稗(7),兼戒而(8)。蔬菜鱼肉但取目前常物,务鲜、务洁、务熟、务烹饪合宜。不事珍奇,而自有真味(9);不穷炙煿(10),而足益精神。省珍奇烹炙之赀(11),而洁治水米及常蔬,调节颐养,以和于身地,神仙不当如是耶?

    【注释】

    (1) (bū zhuì):吃吃喝喝。,吃。,饮、喝。

    (2) 副:相配,相称。

    唐代宴饮图

    (3) 滋味:享受美味。

    (4) 备陈:陈设齐备。备,完全,完备。陈,排列,摆设。

    (5) 海错陆珍:山野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泛指丰富的菜肴,也作“山珍海错”。海错,指各种海味。

    (6) 谇(suì)非常馔(zhuàn):胡说是什么不同平常的肴馔。谇,告知。馔,一般的食品、食物。

    (7) 砂:细碎的石粒。谷稗(bài):也称稗子、稗谷,为稻田中杂草的种子,叶子像稻,果实像黍米。

    (8) (yì)而(ài):食物腐臭变质。,食物腐败发臭。,食物经久而变味。

    (9) 真味:指味道纯正的食品,或食物本来的味道。

    (10) 不穷炙煿:不需尽用烧烤、煎炒。穷,尽。炙,烧烤。

    (11) 赀(zī):通“资”,财物,钱财。

    【译文】

    饮食之人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那种只顾吃吃喝喝的人。这种人饭量本来也够大,吃饭不管是精细还是粗糙,只求填饱肚子。人们觉得这种人愚昧,而他们只是需要对得起自己的饭量,不管有害还是有益,从来就不予计较。

    第二种是那种追求美味享受的人。这种人力求遍尝诸味,而且看重虚名。佳肴美味、新鲜果蔬,不管生熟,都会准备齐全;把各种各样的山珍海味,都说成是不同平常的肴馔。只要味道不错,就恨不得把这些东西全部吃过。然而,从品质来说,食物对人体往往有益处也有不利,新鲜的东西吃多了,会伤及脾脏,烧烤一类的东西吃多了,可能会出现瘀血、失血一类的伤血病症。还有的食物中的有毒物质不容易被发现,不仅仅是生冷食物、发气食物的问题。这是满足口欲而不顾性命的人啊。说到爱慕虚名,不仅浪费钱财,而且有的食物的味道也实在没有啥可取的,又何必如此呢?

    第三种是那种注重养生的人。喝水必选好水停放过了夜的、过滤干净的,做饭必用好米拣去沙子、稗谷,而且不吃那些腐败变质的。蔬菜鱼肉也只用当令常见的品种,一定要新鲜、干净、成熟、烹饪得当。不追求什么珍馐奇味,却自有食物纯正的味道;不穷尽烧烤煎炒的技艺,却足够有利于人的精气元神。节省下珍馐奇味的开销和烧烤煎炒的费用,而把水、米和常见蔬菜淘洗干净,注意调理保养,与人们身体需要相和谐,神仙也不过如此吧?

    食不须多味,每食只宜一二佳味。纵有他美,须俟腹内运化后再进(1),方得受益。若一饭而包罗数十味于腹中,恐五脏亦供役不及(2)。而物性既杂,其间岂无矛盾(3)?亦可畏也。

    【注释】

    (1) 俟(sì):等待,等候。

    (2) 供役不及:无法承受。供役,服役,执役,这里指负担得起。

    (3) 矛盾:这里指在许多食物中,有些食物物性不同,食性相克,不能同时进食。

    【译文】

    一次饮食一定不要过多品种,每顿饭只宜一两道美味就可以了。纵然有其他的美味,也一定需要等待腹内完全消化后再进食,这样才能有所裨益。如果每顿饭时,腹内就填满几十种口味的食物,只恐怕五脏也无法承受。而且食物物性复杂多样,彼此之间怎么可能没有食物相克不宜同食的问题?对此也是应该有所畏惧的。

    【点评】

    这里记述的是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食宪鸿秘》开宗明义,综论了饮食禁忌以及饮食与健康养生的关系,指出饮食宜清淡,不要偏嗜;若肥肉厚酒,五味偏嗜,则为寿者之大忌。人体五脏各有宜忌之味,五味与五脏之间利害尤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五欲”即指出:“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此五味合五脏之气也。”现代科学证明,人共有五种味觉,即酸、甜、苦、咸和鲜。中医认为,问其所欲五味,即可了解其病所起所在,人在早起之后如果感觉口有酸、甘、苦、辛、咸,那就分别表示肝、胆、脾、肺、肾有病起。

    明·金制酒具

    《吕氏春秋通诠》将金、木、水、火、土五行配属五味,以区分五味的五行属性,谓酸属木、苦属火、甘属土、辛属金、咸属水,其中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朱彝尊正是运用“五行”学说对五味五脏相生相克的关系给予了生动的阐释。简而言之,神与气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有充足的气血濡养,人才会显得神清肤润。如果气血运行失常、阴阳失衡或脏腑功能失调,那么人的身体健康以及精神风貌就会受到影响。而气血由脾脏消化食物生成,依靠肾脏凝聚,收藏于肝脏,所以平时需要注意饮食,以便能有效驱除积聚秽气,调和脏腑阴阳,平衡体内气血。朱彝尊提出饮食禁忌的出发点正在于此。

    《食宪鸿秘》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五味和五脏之间的利害关系,内容有不少是符合现代科学的。《食宪鸿秘》指出,饮食宜新鲜、干净、烹饪得当,而不必刻意追求山珍海味,这对人们日常生活的调理保养具有一定指导意义。《食宪鸿秘》也考虑了脾胃虚弱者,特别是老年人齿豁易落的特点,提出了“软蒸饭,烂煮肉”,具有相对科学的成分,比较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酒性热而体湿,但如果饮量过多,则能阻遏脾胃之阳,助热生痰,所以《食宪鸿秘》规劝饮酒要以适量为宜,正确的饮法应该是轻酌慢饮。这和其他著作的观点是相一致的。《吕氏春秋》记载:“凡食之道,……饮必小咽,端直无戾。”清代乾嘉时期童岳荐《调鼎集》也明确提出,饮酒“忌速饮流饮”。清末徐珂也认为“急食非所宜”,饮食、喝酒都应细嚼慢咽,这样才有助于消化,或品出味道,不至于给肠胃脾脏造成沉重负担。《食宪鸿秘》也提出了粥食的养生道理,认为食粥不但易消化,且益胃生津,有益健康,对老年人的脏腑尤为相宜。至于喝茶,《食宪鸿秘》认为,茶性寒,一年四季都不适宜饮用过多,更不宜空腹喝,选择在吃饱饭后喝上一两杯,则是甚有裨益的,能够帮助消化,祛除佳肴美味、煎炸烘烤的所积聚的有害物质。

    饮之属

    从来称饮必先于食,盖以水生于天,谷成于地,“天一生水,地二成之”之义也(1),故此亦先食而叙饮。

    【注释】

    (1) 天一生水,地二成之: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周易·系辞上》记载:“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宋代朱熹注曰:“一变生水,而六化成之;二化生火,而七变成之。”天、奇数、火为阳,地、偶数、水为阴,阳生阴,阴又生阳,所以有天生水、地生火的说法。

    【译文】

    一直以来,人们说到“饮”,必然是把它放在“食”的前面,这是因为雨水来源形成自上天,而禾谷成长成熟于大地,即所谓“天一生水,地二成之”,所以这里也是于论说“食”之前而先论说“饮”。

    论水

    人非饮食不生,自当以水谷为主。肴与蔬但佐之(1),可少可更(2)。惟水谷不可不精洁。

    天一生水。人之先天只是一点水。凡父母资禀清明(3),嗜欲恬澹者(4),生子必聪明寿考(5)。此先天之故也。《周礼》云:“饮以养阳,食以养阴。”(6)水属阴,故滋阳;谷属阳,故滋阴。以后天滋先天,可不务精洁乎?故凡污水、浊水、池塘死水、雷霆霹雳时所下雨水、冰雪水雪水亦有用处,但要相制耳(7)俱能伤人,不可饮。

    【注释】

    (1) 肴(yáo):做熟的鱼肉等。但:只,仅,只是。佐:辅助,帮助。

    (2) 更(gēng):改变,改换。

    (3) 资禀清明:资质聪明。资禀,资质,禀赋。清明,清淡明智。

    (4) 嗜欲恬澹:清心寡欲。嗜欲,嗜好与欲望,多指贪图身体感官方面享受的欲望。恬澹,不追求名利、淡泊。

    (5) 寿考:年高,长寿。

    (6) “《周礼》云”句:所载不见于《周礼》正文。元代毛应龙《周官集传》之《天官·膳夫》部载其注解曰:“食以养阴,饮以养阳。”这或许是《食宪鸿秘》引用所据。《周官》,《周礼》的别名,故云。

    (7) 但要相制耳:但是需要有所限制,即需要进一步处理的意思。

    【译文】

    人如果不吃不喝就没法生存,生存当以水和粮食最为根本。鱼肉与蔬菜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可以少食也可以变换种类。唯有水和粮食不能不注意精细清洁。

    人们说“天一生水”,人的先天不过是水的一滴。但凡做父母的资质聪明、清心寡欲,生下子女也一定是聪明伶俐、健康长寿。这是受先天的影响啊。《周礼》记载说,饮水可以滋养人们的阳气,食粮可以滋养人们的阴气。水属于阴,所以能够滋阳;粮属于阳,所以能够滋阴。以后天的物质滋养先天的资质,怎么能不注意精细清洁呢?因此说,凡是污水、浊水、池塘不流动的死水、打雷时所下的雨水、冰雪融化的水雪水当然也是有用的,只是要做进一步的处理才可以,对人的身体都会产生伤害,是绝对不可以饮用的。

    第一江湖长流宿水

    品茶、酿酒贵山泉,煮饭、烹调则宜江湖水。盖江湖内未尝无原泉之性也(1),但得土气多耳。水要无土滓,又无土性。且水大而流活(2),其得太阳亦多,故为养生第一。即品泉者,亦必以扬子江心为绝品也(3)。滩岸近人家洗濯处(4),即非好水。

    暴取水亦不佳(5),与暴雨同。

    【注释】

    (1) 原泉之性:源泉的品质。

    (2) 流活:流动。

    (3) 扬子江:江苏南京以下长江下游河段的旧称,今也用作整个长江的代称。

    (4) 洗濯(zhuó):洗涤。濯,洗。

    (5) 暴取水:刚刚从江湖中取来的水。暴,过于急躁的,这里指时间很短的。

    【译文】

    烹茶酿酒以山泉水为贵,做饭炒菜,使用江里湖里的水则比较适宜。大江大湖里的水不是没有山间源泉的品质,只不过土气相对多一些而已。用水是要没有土渣,也没有土气的。况且,大江大湖水势浩大、不断流动,太阳光照也多,所以这样的水才是养生的第一选择。即使是钟爱山泉的人,也一定会认为扬子江江心的水对于做饭炒菜来说算是极品。滩涂岸边,距离人们洗洗涮涮的地方太近,便称不上是好水了。

    秋江图

    刚刚从江湖里取来的水也不好,和暴雨水是一样的。

    取水藏水法

    不必江湖,但就长流通港内,于半夜后舟楫未行时泛舟至中流(1),多带坛瓮取水归(2)。多备大缸贮下,以青竹棍左旋搅百余回,急旋成窝即住手。将箬笠盖好(3),勿触动。先时留一空缸,三日后,用洁净木杓于缸中心将水轻轻舀入空缸内(4),舀至七分即止。其周围白滓及底下泥滓,连水淘洗,令缸洁净。然后将别缸水如前法舀过。逐缸搬运毕,再用竹棍左旋搅过盖好。三日后舀过缸,剩去泥滓。如此三遍。预备洁净灶锅专用常煮水旧锅为妙,入水,煮滚透,舀取入坛。每坛先入上白糖霜三钱于内,然后入水,盖好。停宿一二月取供(5),煎茶与泉水莫辨,愈宿愈好。煮饭用湖水宿下者乃佳。即用新水,亦须以绵绸滤去水中细虫秋冬水清,春夏必有细虫杂滓。

    【注释】

    (1) 舟楫(jí):泛指船只。楫,划船用具,短曰楫,长曰棹。

    (2) 瓮(wèng):一种盛水或酒等的陶器。

    (3) 箬(ruò)笠(lì):又称斗笠、笠帽、竹笠,是一种用箬竹的篾或叶子编制而成的圆锥形帽子,十分轻便,可用来遮阳避雨。

    (4) 杓(sháo):同“勺”。

    (5) 停宿(sù):停留。宿,停留。

    【译文】

    用水不一定需要自大江大河中取,只要是长期流动的河流都可以取用。到了后半夜,客货船只停止航行时,驾着小船到河流中心去把水取回来,要多带一些坛坛罐罐。回来后,再多准备一些大缸,把水贮存下来,然后用青竹棍向左旋转搅动百余下,急速旋转,当水形成一个旋涡后,就停手。然后取来箬笠盖好,不要再碰。事先要备好一个空缸,三天过后,用干净的木勺从缸的中心轻轻地把水舀到空缸中,舀走七分光景的水后就停下来。缸壁四周有白色的渣垢,缸底有泥滓,和着剩下的水清洗,保持缸的清洁。然后将别的缸里的水,用同样的方法舀到空缸里。挨个缸的水舀到空缸之后,再用竹棍向左旋转搅动,盖好盖子。三天过后,再舀到别的空缸里,滤去泥滓。就这样来回过滤三遍。准备好干净的灶锅专门且经常用来煮水的旧锅最好,把水倒进去,煮到滚开,再把水舀到坛坛罐罐里。每个坛罐里要先放进去三钱上好白糖霜,然后再把煮过的水装进去,盖好盖子。停放一两个月后可取来使用,泡茶时也与泉水难以区别,停放的时间越久越好。煮饭的话,将湖里的水过滤停放后再使用才好。即便需要使用才取来不久的湖水,也一定需要用绵绸等织物过滤掉水中小虫秋冬季节的湖水还算清洁,春夏时分的湖水一定会有小虫、碎渣。

    第二山泉雨水烹茶宜

    山泉亦以源远流长者为佳。若深潭停蓄之水(1),无有来源,且不流出,但从四山聚入者亦防有毒。

    雨水亦贵久宿入坛,用炭火熬过。黄梅天暴雨水极淡而毒,饮之损人,着衣服上即霉烂,用以煎胶矾制画绢,不久碎裂。故必久宿乃妙久宿味甜。三年陈梅水(2),凡洗书画上污迹及泥金澄漂(3),必须之至妙物也。

    凡作书画,研墨着色必用长流好湖水。若用梅水、雨水,则胶散;用井水,则咸(4)。

    【注释】

    (1) 停蓄:也作“停滀”,停留蓄积的意思。

    (2) 三年陈梅水:陈放三年的黄梅天雨水。陈,旧的,时间久的。

    (3) 泥金:用金粉或金属粉制成的金色涂料,用来装饰笺纸或调和在油漆中涂饰器物。澄(dèng):让液体里的杂质沉下去。漂(piǎo):用水冲洗去杂质。

    (4) 咸:通“碱”。被盐碱侵蚀。

    【译文】

    山泉也是以源远流长的为好。如果是深潭之中停留蓄积的水,没有来源,且不能流出,只是从山上四面八方汇聚而成,那就要防备这种水可能有碍健康。

    雨水也要注重停放时间久一点要放到坛子里,用炭火熬煮过。黄梅时节,暴雨味淡且有碍健康,人喝了这样的雨水,就会受到损伤;衣服沾上这样的雨水,很快就会发霉变坏;用这样的水来煎熬胶、矾,刷到画绢上之后,不久就会破碎裂开。所以也需要过滤停放较长时间才好过滤停放时间长了,味道会变甜。陈放三年的黄梅雨水,但凡用来清洗字画上的污渍,以及泥金漂洗,都是不可或缺的,功效极为奇妙。

    红陶人物飞鸟罐

    但凡习书作画,在研墨着色之时,一定要使用长期流动品质好的湖水。如果使用黄梅时节的雨水,或一般的雨水,则胶容易散落;用井水,则容易起碱。

    第三井花水

    煮粥,必须井水,亦宿贮为佳(1)。

    盥面(2),必须井花水平旦第一汲者名井花水(3),轻清斥润(4),则润泽益颜。

    凡井水澄蓄一夜,精华上升,故第一汲为最妙。每日取斗许入缸,盖好,宿下用,盥面,佳。即用多,汲亦必轻轻下绠(5),重则浊者泛上,不堪。凡井久无人汲取者,不宜即供饮。

    【注释】

    (1) 宿(sù)贮:储存一夜。宿,隔夜的。贮,储存。

    (2) 盥(guàn)面:洗脸。盥,浇水洗手,泛指洗。

    (3) 平旦:黎明,即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汲(jí):从井里打水。

    (4) 斥:多,广。

    (5) 绠(gěng):汲水用的绳子。此处借指水桶。

    【译文】

    煮粥一定需要用井水,而且也是以过滤停放一夜之后的为好。

    洗脸一定要使用井花水天刚蒙蒙亮时从井里打上来的第一桶水,清盈有光泽,这样有益于润肤美容。

    但凡井水,于深井之中静蓄一夜之后,精华上升,所以打上来的第一桶水是最好的。每天量取斗把的井水放进缸里,盖好盖子,停放起来,用来洗脸很有好处。即使需要很多井水,打水的时候也一定要轻轻放下水桶,用力过大的话,井水中的浊气就会泛上来,不好再使用。凡是好久也没有人打过水的井,取来水后,是不能马上就饮用的。

    彩陶瓮

    【点评】

    古人认为,天一地二,水生于天,谷成于地,而人之先天不过是一滴水,所以人们需要以水与谷为主,而以菜肴为辅。在水谷两者当中,水滋阳而谷滋阴,所以水又比谷重要。《管子》记载:“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盖水为万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饮资于水,食资于土。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而营卫赖之。故曰:水去则营竭,谷去则卫亡。然则水之性味,尤慎疾卫生者之所当潜心也。”

    水可以分为雨露霜雪、海河泉井不同种类。《食宪鸿秘》提出了诸水各有各的用途。品茶、酿酒应该用山泉水;烹饪宜用江湖长流宿水,特别是煮粥,“必须井水,亦宿贮为佳”。但是,江湖宿水和井水也并不是随便取来就可以使用的,这里面也大有讲究,应为图“精洁”。如用江湖长流宿水,要取江心的,并反复沉淀;用井水,最好取用“井花水”,即黎明时分打的第一桶水。这与南宋贾铭的养生观念是一致的。贾铭《饮食须知》记载:“凡井水,远从地脉来者为上。如城市人家稠密,沟渠污水杂入井中者,不可用。须煎滚澄清,候碱秽下坠,取上面清水用之。如雨浑浊,须擂桃杏仁,连汁投入水中搅匀,片时则水清矣。”虽然《食宪鸿秘》所记载的取水之法未免太过操心费力,但其“食求精洁”的美食观还是值得肯定的。

    《食宪鸿秘》认为,江湖中水大而流活,得太阳光照也多,对于养生最为重要,所以称之为“第一江湖长流宿水”,而称山泉雨水为第二,井花水为第三。这与其他观点或有不同。李时珍把江湖水归为地水,认为“其外动而性静,其质柔而气刚”,“水性本咸而体重,劳之则甘而轻。取其不助肾气,而益脾胃也”。他把江湖水分为顺流水、急流水与逆流水三种:顺流水性顺而下流,又名甘澜水;急流水湍上峻急,其性急速而下达;逆流水为洄澜之水,其性逆而倒上。三者之间,顺流水为最好。虽然如此,李时珍仍然认为地水不如天水。明代高濂也持相同看法,认为饮膳之水应该用“灵水”,即雨雪露霜雹等“天水”,是清明而不混浊的。其《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记载:“灵,神也,天一生水而精明不淆,故上天自降之泽实灵水也。”“灵者阳气胜而所散也,色浓为甘露,凝如脂,美如饴,一名膏露,一名天酒。”“雪者天地之积寒”,“雪为五谷之精。”“雨者阴阳之和,天地之施。水从云下,辅时生养者也。和风顺雨,明云甘雨。”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记载:“井……其清出于阴,其通入淆……脉暗而味滞,故鸿渐曰井水下。”“江,公也,众水共入其中也,水共则味杂。”“泉,自谷而溪而江而海,力以渐而弱,气以渐而薄,味以渐而咸。”言意之下,井水、江水都不如泉水好。

    白滚水(1)空心嗜茶,多致黄瘦或肿癖(2),忌之

    晨起,先饮白滚水为上夜睡,火气郁于上部,胸膈未舒(3),先开导之,使开爽。淡盐汤或白糖或诸香露皆妙(4)。即服药,亦必先饮一二口汤乃妙。

    【注释】

    (1) 白滚水:白开水。

    (2) 癖(pǐ):中医指饮水不消的病。

    (3) 膈(gé):人或哺乳动物体腔中分隔胸腹两腔的膜状肌肉,亦称“膈膜”、“横膈膜”。

    (4) 汤:开水,热水。香露:把能食用的花瓣放入甑中蒸馏酝酿而成的汁液。

    【译文】

    早上起来的时候,先喝上一杯白开水是很有好处的夜里睡眠,火气郁结在人体上部,胸膈没有舒展开来,通过喝水先予之疏通,可以使人感觉舒畅、爽快。比较清淡的盐水、白糖水或是各类香露,都很不错。即使服药的时候,也一定要先喝上一两口白开水才好。

    【点评】

    对于人来说,水是仅次于氧气的重要物质,无论是营养素的消化、吸收、运输和代谢,还是废物的排出,或是生理功能及体温的调节等,都离不开水。白开水清淡无味、极其普通,是平常生活中人们喝得最多的饮品。根据中药养生学,白开水是中性的物质,位列百药之首,可以将体内的阴、寒、湿、毒带走,通过排泄、排汗将这些身体的杂物带出体外。早晨空腹喝上一杯温热的白开水,对身体百益而无一害,一方面可以解渴、利尿,润滑组织和关节,促使皮肤变得光滑细嫩,另一方面,也可以稀释血液、降低血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减少血栓危险、防止心脏病“高峰期”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福橘汤

    福橘饼,斯碎(1),滚水冲饮“橘膏汤”制法见“果门”。

    【注释】

    (1) 斯:裂,扯开。

    【译文】

    把福建生产的橘子饼撕碎,用开水冲泡饮用“橘膏汤”的制作方法参见“果门”。

    【点评】

    福橘为我国橘类佳品,以福建闽清等地为主要产地,栽培历史悠久,隋唐以前即有种植,明清时期也称为朱橘。福橘果实扁圆,不仅色泽鲜红、皮薄肉多、甜酸适口、光滑耐贮,而且含有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含量更多,是病弱者良好的辅助食品。其皮、核、络都有药效,可入中药。橘皮具有理气调中、燥湿化痰等功效,南朝梁陶弘景记载,橘皮“以陈者为良”,所以也习称为“陈皮”。而橘饼则有化痰镇咳、温胃健脾等功效。如今,吃福橘也逐渐成为多个地方的过节风俗,人们在大年初一吃福橘,寓意团圆、如意、幸福等美好愿望。

    橄榄汤

    橄榄数枚,木搥击破(1),入小砂壶,注滚水,盖好,停顷作饮(2)刀切作黑绣、作腥(3),故须木搥击破。

    【注释】

    (1) 搥:当作“槌(chuí)”,指木质敲打工具。

    (2) 停顷作饮:稍停一会儿再饮用。顷,短时间。作,从事,进行。

    (3) 作黑绣:作,兴起,产生。绣,当作“锈”字。

    【译文】

    橄榄数枚,用木槌敲破,放进小砂壶里,倒入开水,盖好盖子,稍停片刻后饮用如果用刀切,会产生黑色锈斑和腥味,所以一定需要使用木槌敲破。

    杏仁汤

    杏仁,煮,去皮、尖,换水浸一宿(1)。如磨豆粉法,澄(2)。去水,加姜汁少许,白糖点注(3),或加酥蜜北方土燥故也。

    【注释】

    (1) 宿(xiǔ):夜。

    (2) 澄(dèng):让液体里的杂质沉下去。

    (3) 点注:注入。点,滴注。

    【译文】

    水煮杏仁,去掉皮、尖,换水浸泡一夜。如磨豆粉法一样,把杂质澄清。把水倒掉,然后放进少量姜汁、白糖,或者放进些酥酪、蜂蜜这是北方干燥的原因。

    暗香汤

    腊月早梅,清晨摘半开花朵,连蒂入磁瓶(1)。每一两许用炒盐一两洒入,勿用手抄,坏。箬叶、厚纸密封(2)。入夏取开,先置蜜少许于杯内,加花三四朵,滚汤注入。花开如生,可爱。充茶,香甚。

    【注释】

    (1) 磁:同“瓷”。

    (2) 箬(ruò):一种竹子,叶大而宽,可编竹笠,又可用来包粽子。

    【译文】

    腊月早梅,清晨时分采摘半开的花朵,连带花蒂一起,装入瓷瓶之中。每一两的花朵,洒入一两的炒盐,切忌不要用手翻动,用手翻动容易使梅花变质坏掉。用箬叶、厚纸一起密封起来。等到了夏天,打开密封的盖子,先在杯子里放上少量的蜂蜜,再加放入三四朵腌过的腊梅花,把滚开的热水倒进去。花在水中渐渐舒展开来,如同鲜花一样可爱。代替茶饮,非常香。

    早梅图

    【点评】

    这里介绍的是暗香汤的制作方法。暗香汤实际即是梅花汤。北宋林逋有《山园小梅》诗曰:“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其中的“暗香浮动”,即指梅花散发的清幽香味在飘动。南宋陈言医学著作《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又名《三因方》)卷十“梅花汤”记载:“治消渴疾。”明代朱等《普济方》卷二百六十七“梅花汤”记载:“旋摘方开者,溶蜡封花口,投蜜罐子。过时用之。以匙梅花两朵,连蜜一匙,沸汤斟服。”

    须问汤

    东坡居士歌括云(1):三钱生姜干,为末一斤枣干用,去核,二两白盐飞过(2),炒黄一两草(3)炙,去皮。丁香末香各半钱(4),约略陈皮一处捣(5)。煎也好,点也好(6),红白容颜直到老。

    【注释】

    (1) 歌括:犹歌诀。

    (2) 飞过:指用“飞”的方法处理过的盐,即飞盐。用好盐入滚水泡化,澄去石灰、泥滓,入锅煮干而制成的盐,入馔不苦。

    (3) 草:甘草。味甘,性平,无毒。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用泻火热,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热,缓正气,养阴血,补脾胃,润肺。

    (4) 末香:当作“木香”。药材,气味芳香,味辛性温,入心、肺、肝、脾、胃、膀胱六经,有行气止痛、调中导滞、燥湿化痰的功效,可供膳食,也可入药,用于胸脘胀痛、泻痢后重、食积不消、不思饮食。脏腑燥热、胃气虚弱、阴虚津液不足者慎服。

    (5) 约略:略微,轻微。这里指少量、适量。

    (6) 点:指茶、汤的调制,即茶、汤的煎煮、沏泡技艺。

    【译文】

    苏东坡有歌诀说:三钱生姜干姜磨为末一斤枣选取去了核的干枣,二两白盐把盐飞过再炒黄一两草烤干去了皮的甘草。丁香木香各半钱,约略陈皮一处捣。煎也好,点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

    【点评】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须,面毛也。”“问,讯也。”“须问”有问讯面色之意,“须问汤”即是一种美容润肤的饮品。“须问汤”记载于明代高濂所撰养生专著《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原文记载略有不同,“东坡居士歌云:三钱生姜(干,为末)一斤枣(干用,去核),二两白盐(炒黄)一两草(炙,去皮)。丁香木香各半钱,酌量陈皮一处捣(去白)。煎也好,点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此汤相传为北宋苏轼所创。苏轼工于诗词书画,对养生亦颇有研究,著有《苏东坡养生诀》等。

    凤髓汤润肺,疗咳嗽

    松子仁、核桃仁汤浸,去皮各一两,蜜半斤。先将二仁研烂,次入蜜和匀,沸汤点服。

    【译文】

    备好松子仁、核桃仁用开水浸泡、去掉外皮各一两,再备下半斤蜜。先将两种果仁研磨捣烂,然后把蜜拌入调和均匀,用滚烫的开水冲泡饮用。

    芝麻汤通心气,益精髓

    干莲实一斤(1),带黑壳炒极燥。捣,罗极细末。粉草一两(2),微炒,磨末,和匀。每二钱入盐少许,沸汤点服。

    【注释】

    (1) 莲实:莲子。又称白莲、莲米、莲肉。

    (2) 粉草:粉甘草,指质量好的甘草。

    【译文】

    一斤干莲子,带着黑壳爆炒,及至焦干。然后把莲子捣碎,用罗筛成特别细的粉末。质量好的甘草一两,稍微炒一下,磨成粉末,与莲子粉调和均匀。每二钱粉末拌入一点盐,用滚烫的开水冲泡饮用。

    【点评】

    莲,别名荷花、芙蓉、菡萏、水芝、泽芝等,这里名为“芝麻汤”,而以“莲实”为原材料,或为“水芝汤”之误。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所谓“芙蓉”就是“敷布容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的意思。三国曹植有《芙蓉赋》云:“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认为所有的花都比不上莲花。莲味苦甘性平,入心、肝经。莲花清香升散,具有清心解暑、散瘀止血、消风祛湿等功效;莲子具有清心醒脾、补脾止泻、养心明目、补中养神,止泻固精、益肾止带等功效。此外,荷叶能清暑解热,莲梗能通气宽胸,莲心能清火安神,莲房能消淤止血,藕节能解酒毒等。《本草纲目》有“医家取为服食,百病可却”的记载,从荷叶到莲茎,自莲花到莲子,可以说是无一不可入药。

    乳酪方从乳出酪,从酪出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1)

    牛乳一碗或羊乳,搀水半钟(2),入白面三撮(3),滤过,下锅,微火熬之。待滚,下白糖霜(4)。然后用紧火(5),将木杓打一会(6),熟了再滤入碗糖内和薄荷末一撮更佳。

    【注释】

    (1) “从乳出酪”四句:语出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圣行品》:“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醍醐(tí hú),从酥酪中提制出的油。

    (2) 钟:同“盅”,古代酒器。

    (3) 撮(cuō):量词,指用手指捏取的分量。

    (4) 白糖霜:即糖霜,白糖。

    (5) 紧火:急火,指烧煮东西时的猛火。

    (6) 打:搅拌。

    【译文】

    准备一碗牛乳或羊乳,搀上半酒盅水,拌入三撮白面,过滤一下,放进锅里,用小火慢慢熬。等煮开的时候,放一点白糖进去。然后用大火烧,用木勺搅拌一会,煮熟后再过滤到碗里白糖内和上一小撮薄荷末更好。

    【点评】

    醍醐,从酥酪中提制出的油。唐代李、苏敬等纂《唐本草》记载:“醍醐,生酥中,此酥之精液也。好酥一石,有三四升醍醐,熟杵炼,贮器中,待凝,穿中至底,便津出得之。”作为一种从牛乳中提炼出的质地粘厚的发酵乳脂,醍醐富有营养,需要经过若干复杂工序才能制成。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称牛乳为“仙家酒”,诗曰:“仙家酒,仙家酒,两个壶卢盛一斗。五行酿出真醍醐,不离人间处处有。丹田若是干涸时,咽下重楼润枯朽。清晨能饮一升余,返老还童天地久。”

    奶子茶

    粗茶叶煎浓汁(1),木杓扬之,红色为度(2)。用酥油及研碎芝麻滤入,加盐或糖。

    【注释】

    (1) 粗茶叶:指夏季采摘的老茶叶。

    (2) 度:准头,限度。

    【译文】

    用粗茶叶煎煮出浓浓的茶汁,拿木勺往上扬,以看到茶汁变红为标准。然后把酥油和磨碎的芝麻过滤掉杂质,放进茶里,加上盐或糖就可以了。

    【点评】

    这里介绍的是用粗茶叶调和酥油、芝麻末做奶子茶的方法。粗茶叶,并不是指粗劣的茶叶。一般地,茶叶从茶树上采集下来分为两季:清明前后采摘的新茶叶,称为细茶;夏秋时节采摘的老茶叶,称为粗茶。夏秋时节来临,茶树在强阳光照射下迅速生长,茶叶变得肥厚,积累了大量多酚类物质与丹宁。细茶尽管别具风味,但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物质的含量却少于粗茶。粗茶叶味道较苦,但其中所含大量茶多酚、茶丹宁、茶多糖等有益物质对人体有保健作用,很适合老年人饮用。茶多酚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能抑制自由基在人体内造成的伤害,有抗衰老作用,还能阻断亚硝胺等致癌物对身体的损害。茶丹宁则能降低血脂,防止血管硬化,保持血管畅通,维护心、脑血管的正常功能。茶多糖能缓解和减轻糖尿病症状,具有降血脂、降血压等作用。

    奶桶

    杏酪

    京师甜杏仁(1),用热水泡,加炉灰一撮,入水,候冷,即捏去皮,用清水漂净。再量入清水,如磨豆腐法带水磨碎。用绢袋榨汁去渣。以汁入锅煮熟,加白糖霜热啖。或量加牛乳亦可。

    【注释】

    (1) 京师:今北京。

    【译文】

    取来北京的甜杏仁,用热水浸泡,放一小撮炉灰进去,然后再加点凉水,等水变凉了之后,随即就剥去杏仁皮,并用清水漂洗干净。然后再加入适量清水,像磨豆腐一样,和着水磨碎。过后,把磨碎的杏仁装进绢袋榨出汁,去掉渣。把榨出的杏仁汁放进锅中煮熟,加点糖趁热吃。或者酌量加点牛乳也可以。

    【点评】

    杏酪是北京地区传统的风味小吃,也叫“杏仁酪”、“杏仁茶”。清末薛宝辰《素食说略》也记载了“杏仁酪”的制法:“糯米浸软,捣极碎,加入去皮苦杏仁若干,同捣细,去渣煮熟,加糖食。”清代《光绪顺天府志》“物产”又记载:“杏仁粉:按以杏子仁甜者磨为粉,然不尽纯。或杂以薯粉,土人和糖调水为‘杏仁茶’。”杏仁茶颜色洁白,杏仁味格外浓郁,味道甜润而细腻,所以清代杨曼卿有《天桥杂咏》云:“清晨市肆闹喧哗,润肺生津味亦赊。一碗琼浆真适口,香甜莫比杏仁茶。”杏仁富含硒、锌、胡萝卜素、维生素C、E等,具有镇咳化痰、理肺润肺、祛除风寒、生精益气、养肝明目、通利血脉等功效,可用于美容润肤,也可用于身面疣、头面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症。

    麻腐

    芝麻略炒,微香。磨烂,加水,生绢滤过,去渣。取汁煮熟,入白糖,热饮为佳。或不用糖,用少水凝作腐(1),或煎或入汤,供素馔(2)。

    【注释】

    (1) 凝作腐:凝固成豆腐的形状。

    (2) 素馔(zhuàn):素食。馔,饮食,吃喝,食用。

    【译文】

    把芝麻略微炒一下,直到散发出轻淡香味。然后把芝麻研磨成粉末,加进水,用生绢过滤一下,去掉渣子。把过滤下来的水汁煮熟,放入白糖,趁热喝最好。也可以不用加白糖,而是少放一点水,把水汁凝结成豆腐一样,或者煎炒或者煮汤,可作素菜食用。

    酒

    《饮膳》标题云:酒之清者曰“酿”,浊者曰“盎”,厚曰“醇”,薄曰“醨”,重酿曰“酎”,一宿曰“醴”,美曰“醑”,未榨曰“醅”,红曰“醍”,绿曰“醽”,白曰“醝”(1)。

    又《说文》(2):酴,酒母也(3);醴,甘酒一宿熟也;醪,汁滓酒也(4);酎宙,三重酒也;醨,薄酒也;醑,莤缩酒、醇酒也(5)。

    又《说文》:酒白谓之“醙”(6)。醙者,坏饭也,老也。饭老即坏,不坏即酒不甜。又曰:投者(7),再酿也。《齐民要术》“桑落酒”有六七投者(8)。酒以投多为善。酿而后坏则甜,未酿先坏则酸,酿力到而饭舒徐以坏则不甜而妙。

    【注释】

    (1) “《饮膳》标题云”以下数句:语出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酒》。原文记载:“许氏《说文》云:‘酒,就也。所以就人之善恶也。’一说:酒字篆文,象酒在卣(yǒu)中之状。《饮膳》标题云:‘酒之清者曰……。’”酿,利用发酵作用造酒,这里指清酒,也泛指酒类。盎(àng),同“醠”,浊酒。醇(chún),酒味厚。醨(lí),味不浓烈的酒、薄酒。酎(zhòu),经过两次或多次重(chóng)酿的酒。醴(lǐ),甜酒。醑(xǔ),美酒。醑,古代指用器物漉酒,去糟取清。醅(pēi),没滤过的酒,未滤去糟的酒。醍(tǐ),较清的浅红色酒。醽(líng),绿色的酒。醝(cuō),白酒。

    (2) 《说文》:指东汉许慎所撰的《说文解字》。

    (3) 酴(tú),酒母也:酒母,酒曲。

    (4) 醪(láo),汁滓酒也:一种汁滓混合的浊酒,即酒酿。

    (5) 莤(sù):本指以酒灌注茅束而祭神,后指滤酒使变清。古书多假“缩”为“莤”。

    (6) 醙(sōu):白酒,也指两次酿的酒。

    (7) 投:当作“酘(dòu)”。酘,酒再酿。

    (8) 有六七投者:六七投的说法有误,《齐民要术》“作桑落酒法”记载为“限三酘便止”。

    制酒工艺图

    【译文】

    《饮膳》的标题说明,清醇的酒叫“酿”,不清泛浑的酒叫“盎”,酒味纯厚的酒叫“醇”,味道不浓的酒叫“醨”,经过两三次重酿的酒叫“酎”,过一夜而制成的甜酒叫“醴”,经过沉淀过滤的美酒叫“醑”,没过滤的酒叫“醅”,红颜色的酒叫“醍”,绿颜色的酒叫“醽”,白颜色的酒叫“醝”。

    《说文解字》也记载说,酴,指的是酒母;醴,是指过一夜而制成的甜酒;醪,指的是酒滓;酎音宙,是指经过三次重酿的酒;醨,指的是味道不浓的薄酒;醑,指的是漉去糟的酒,也叫莤缩酒、醇酒。

    《说文解字》还记载说,醙,指的是白酒。所谓“醙”,就是变质的食物,存放时间过久的食物。饭存放时间久了就会变质,不变质,则酿出来的就没有甜味。又说,“投”,指的是再酿。《齐民要术》“桑落酒”记载有再酿六七次的。酿酒以重酿多次的为好。粮食发酵而后变质,则酒味甜;未经发酵而先变质,则酒味酸;发酵过程中粮食逐渐变质,则酒不甜却也别有味道。

    酒酸

    用赤小豆一升,炒焦,袋盛,入酒坛,则转正味。

    北酒:沧、易、潞酒皆为上品(1),而沧酒尤美。

    南酒:江北则称高邮五加皮酒及木瓜酒,而木瓜酒为良。江南则镇江百花酒为上,无锡陈者亦好,苏州状元红品最下。扬州陈苦酵亦可,总不如家制三白酒(2),愈陈愈好。南浔竹叶青亦为妙品(3)。此外,尚有瓮头春、琥珀光、香雪酒、花露白、妃醉、蜜淋等名(4),俱用火酒促脚(5),非常饮物也。

    【注释】

    (1) 沧、易、潞:沧,古代沧州,治今河北沧州。易,古代易州,治今河北保定易县。潞,古代潞州,治今山西长治。

    (2) 三白酒:浙江乌镇特产。

    (3) 南浔(xún):历史古镇,隶属浙江湖州,地处太湖流域和杭嘉湖平原。

    (4) 淋:或指林檎(qín),我国古代“苹果”之谓,亦作“林禽”,又名花红、沙果,也称之为“柰”、“来檎”等,因其味道甘美,能招很多飞禽来林中栖落,所以叫林檎。可生津止渴,清热除烦。我国西北部地区是世界苹果重要发源地之一,栽培历史已达两千多年,世界园艺学上称其为“中国苹果”。又,在潮汕语中,“林檎”专指“番荔枝”,而“花红”则指上文的“林檎”。

    (5) 火酒:即烧酒。脚:剩下的废料、渣滓。

    【译文】

    把一升赤小豆炒到焦干,用袋子装起来,放到酒坛里,则酒味会变得纯正地道。

    北方的酒:沧州、易州、潞州的酒都算得上是上品,尤其是沧州的酒,更是醇美。

    南方的酒:江北地区的要属江苏高邮的五加皮酒和木瓜酒,其中木瓜酒更好一些。江南地区的要属镇江的百花酒为好,无锡的陈年老酿也不错,苏州的状元红品质最差。扬州的陈年苦酵也挺好,但总不如家庭作坊酿造的三白酒,越是陈酒,就越是味道好。南浔的竹叶青也称得上是好酒。此外,还有瓮头春、琥珀光、香雪酒、花露白、妃醉、蜜淋等不同名称,都是用烧酒作酒脚,不是寻常的饮用之物。

    【点评】

    三白酒,别名杜搭酒。《乌青镇志》记载:“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是名。”三白酒醇厚清纯、香甜可口,男女老少皆宜饮用。陈酒味醇,新酒味烈,有益脾胃、调气养颜、壮精神、舒经活络等功效,然多饮使人燥渴。明代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三》记载:“江南之三白,不胫而走半九州矣,然吴兴造者,胜于金昌。”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品酒》记载:“其中矫矫独出者,则有松江之三白,色微黄极清,香沁肌骨,惟稍烈耳。”

    饭之属

    论米谷

    食以养阴。米谷得阳气而生,补气正以养血也。

    凡物久食生厌,惟米谷禀天地中和之气(1),淡而不厌,甘而非甜,为养生之本。故圣人“食不厌精”(2)。夫粒食为人生不容已之事(3),苟遇凶荒贫乏,无可如何耳(4);每见素封者仓禀充积而自甘粗粝(5),砂砾、粃糠杂以稗谷都不拣去(6)。力能洁净而乃以肠胃为砥石(7),可怪也。古人以食为命,彼岂以命为食耶?略省势利奔竞之费(8),以从事于精凿(9),此谓知本。

    谷皮及芒最磨肠胃。小儿肠胃柔脆,尤宜捡净。

    【注释】

    (1) 禀天地中和之气:秉承天地间的元气。禀,承受,生成的。中和之气,指元气。

    (2) 食不厌精: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语出《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厌,同“餍”,满足的意思。

    (3) 不容已:不允许作罢。

    (4) 无可如何耳:没有什么办法。

    (5) 素封:没有官爵封邑而富比封君的人。仓廪(lǐn):储藏米谷之所。谷藏曰仓,米藏曰廪。粗粝(lì):糙米。粝,粗糙的米。

    (6) 砂砾(shā lì):细碎的小石子。砂,细碎的石粒。砾,小石、碎石。粃(bǐ)糠(kāng):瘪谷和米糠。

    蒸饭图

    (7) 砥(dǐ)石:磨石。

    (8) 势利:指权势和财利。奔竞:指奔走竞争,多指对名利的追求。

    (9) 精凿:指舂去谷物的皮壳,也指舂过的净米。近代章炳麟《菌说》记载:“既舂之米,谓之精凿;未舂之米,谓之粗粝。”

    【译文】

    谷物食品能够滋阴。稻米禾谷得到阳气才能生长,有利于滋补元气、濡养气血。

    大多食物吃得久了就会厌食,只是稻米禾谷禀承天地之间的元气,味道虽然轻淡而不会令人厌食,味道甘美却不甜腻,是我们养生的根本所在。所以,孔子提倡“食不厌精”。以谷物为食是人们生存不能作罢的,假使遭遇了凶年饥荒生活贫困,那是没有办法的事;常常看到那些虽然没有官爵封邑,却富比封君的人,米谷储满了粮仓却自甘食用粗糙的米,碎石子、瘪谷、米糠、稗谷等都不拣干净。能够拣干净米谷中的杂质,却宁愿把自己的肠胃当成磨刀石,令人奇怪啊。古人以食为命,而他们难道不是以命为食吗?节省下名利场上奔波忙碌的费用,把饭菜做得精致些,这才算得上是没忘记养生的根本。

    稻米禾谷的麸皮和芒刺最能磨损肠胃。小孩子的肠胃柔软脆弱,更需要把其中的杂质拣干净。

    蒸饭

    北方捞饭去汁而味淡(1),南方煮饭味足,但汤水、火候难得恰好。非则太硬(2),亦难适口,惟蒸饭最适中。

    【注释】

    (1) 捞饭:北方地区一种主食。做捞饭时,先将米放在锅中煮到七八成熟,然后用密的漏勺捞出,放入甑(zèng)子中蒸熟。煮饭时留下的即为米汤,可以用来拌菜,也可以直接喝。

    (2) (yì):(食物)腐败发臭,这里指饭太黏。

    【译文】

    北方地区的捞饭,去掉了米汤,味道变淡了;南方地区的煮饭,味道足,但米汤、火候都难得恰到好处。不是太黏就是太硬,也很难合乎口味,只有蒸饭最为适中。

    粉之属

    粳米粉

    白米磨细(1)。为主(2),可炊松糕(3),炙燥糕。

    【注释】

    (1) 白米:指粳(jīng)米。

    (2) 为主:作为烹饪的主要原材料。

    (3) 炊:烧火做饭,这里指蒸制。

    【译文】

    把粳米磨成细粉。以白米粉为主要原料,可做蒸松糕,也可做烤糕。

    稻粳籼

    糯米粉

    磨、罗并细。为主,可饼、可炸、可糁食(1)。

    【注释】

    (1) 糁(sǎn):米粒、饭粒,常指以米和羹。

    【译文】

    把糯米磨成粉,用罗筛得极细。以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可做成饼,可做成油炸食物,也可做成羹。

    黍

    水米粉

    如磨豆腐法,带水磨细。为元宵圆(1),尤佳。

    【注释】

    (1) 为元宵圆:做元宵节食用的汤圆。正月十五上元节,一般有南吃汤圆北食元宵的习俗。

    【译文】

    像磨豆腐那样,和着水研磨成细米粉。用来制作元宵节的元宵、汤圆,尤其不错。

    碓粉

    石桕杵极细(1)。制糕软燥皆宜。意致与磨粉不同(2)。

    【注释】

    (1) 石桕杵(jiù chǔ)极细:把米放入石臼中用杵捣成极细的粉。桕,当作“臼”。杵,舂米或捶衣的木棒,与木石做成的捣米器具“碓(duì)”相似,这里指用杵捣、捶。

    (2) 意致:意趣,情致,风致。这里指风味,味道。

    【译文】

    把米放入石臼中,用杵捣成极细的粉。用来制作糕点,软的、干的都可以。风味与磨粉不大一样。

    黄米粉

    冬老米磨,入八珍糕或糖和皆可。

    【译文】

    把过了冬的陈米磨成粉,与八珍糕或白糖和起来食用都可以。

    【点评】

    黄米粉是谷类与豆类的混合食品,主要原料是糯米与黄豆,也可以适量加放芝麻、黑豆、玉米等,分别炒熟后共同研磨成粉。因其色黄,主料为糯米,呈粉末状,所以称为“黄米粉”。食用时,加糖或八珍糕,用滚烫开水冲调即可,味道香甜。黄米粉不仅可供充饥食用,更是强身佳品,具有滋补健体的功效。人体必需的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等八种氨基酸,不能由体内合成,而只能由食物中蛋白质供给。谷类蛋白富含色氨酸,但所含赖氨酸少;豆类含赖氨酸丰富,但色氨酸含量偏少,黄米粉将谷类与豆类混合食用,提高了食物的营养价值。

    藕粉

    老藕切段(1),浸水。用磨一片,架缸上,将藕就磨磨擦,淋浆入缸。绢袋绞滤,澄去水,晒干。每藕二十斤,可成一斤。

    藕节粉(2),血症人服之(3),尤妙。

    【注释】

    (1) 老藕:指存放了一段时间的藕,与新鲜的莲藕相对而言。

    (2) 藕节:藕的两段相接处,色黑,有须根,可入药。

    (3) 血症:病名。症病之一。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其有脏腑虚弱,寒热失节,或风冷内停,饮食不化,周身运行之血气适与相值,结而生块,或因跌仆,或因闪挫,气凝而血亦随结,经络壅瘀,血自不散成块,心腹胠胁间苦痛,渐至羸瘦,妨于饮食,此之谓血症。”

    莲藕

    【译文】

    老藕切成段,用水浸泡着。在缸上架一盘石磨,把藕在石磨上不断磨擦,藕浆就淋到缸里了。把藕浆装入绢袋,把水滤去,晒干。每二十斤老藕,可以做成一斤藕粉。

    藕节粉,血症患者服用,尤其不错。

    【点评】

    藕节中含天门冬素、鞣质等,和藕在性味、功用上大致相似,但藕节又侧重止血功效,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可以缩短出血时间,有止血散淤之效。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藕节“能止咳血、唾血、血淋、溺血、下血、血痢、血崩”,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藕节粉“开膈,补腰肾,和血脉,散瘀血,生新血;产后及吐血者食之尤佳”。

    鸡豆粉

    新鸡豆(1),晒干,捣去壳,磨粉。作糕,佳。或作粥。

    【注释】

    (1) 鸡豆:即鹰嘴豆。

    【译文】

    新收的鸡豆,晒干,把壳捣掉,研磨成粉。用来制作糕,很不错。也可以用来熬粥。

    【点评】

    鸡豆属于高营养豆类植物,富含多种植物蛋白和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粗纤维及钙、镁、铁等成分,还含腺嘌呤、胆碱、肌醇、淀粉、蔗糖、葡萄糖等,所含营养成分非常丰富,无论是从种类,还是数量上,都大大超过其他豆类,有“豆中之王”的美誉。鸡豆粉加上奶粉制成豆乳粉,不仅易于吸收消化,而且具有较高的医用保健价值,具有利尿、摧奶等功效,可用于治疗失眠,预防皮肤病和防治胆病等,对儿童智力发育、骨骼生长以及中老年人强身健体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栗子粉

    山栗切片(1),晒干,磨粉。可糕可粥。

    【注释】

    (1) 山栗:栗的一种,别名木栗、大栗,子实较板栗稍小。

    【译文】

    把山栗切成片,晒干,然后研磨成粉。可以用来制作糕,也可以用来熬粥。

    【点评】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果·栗》记载,山栗味咸性温,可用于腰脚无力、鼻血不止、小儿口疮、刀斧伤等症。山栗营养丰富,老少皆宜,为人所爱,古人也多有吟咏。宋代苏辙有《将移绩溪令》诗云:“山栗似拳应自饱,蜂糖如土不须悭。”欧阳修则有《新营小斋凿地炉辄成》诗云:“晨灰煖余杯,夜火爆山栗。”

    菱角粉

    去皮,捣滤成粉。

    【译文】

    把菱角的皮去掉,捣碎、过滤掉杂质,制成粉。

    菱实(芰实)

    【点评】

    菱角又名水栗、菱实,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菱的果实。菱角皮脆肉美,可以蒸食,也可以熬粥。味甘性凉,入脾、胃经,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补中延年、健脾和胃、利尿通乳、生津止渴、润肤秀发、消暑解热等功效,可用于脾虚食少、乏力、恶心、失眠、癌症等症。但不宜多食,特别是脾胃虚寒、便溏腹泻、肾阳不足者尽量不要食用。如果食菱过多,则损伤脾胃,出现腹胀泄泻等症,服用小杯暖姜酒即可消解。

    松柏粉

    带露取嫩叶。捣汁,澄粉。绿香可爱。

    【译文】

    带着露水采摘鲜嫩的松柏叶。捣成汁,澄成粉。色泽鲜绿、清香怡人,让人喜爱。

    【点评】

    这里介绍松柏粉的制作方法,特别强调所取松柏嫩叶要带着露水,具有一定科学性。过去人们认为,露水具有甘凉润燥、涤暑除烦等功效,可供饮食。南宋贾铭《饮食须知》记载:“(露水)味甘,性凉,百花草上露皆堪用。秋露取之造酒,名秋露白,香冽最佳。凌霄花上露入目损明。”清代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记载:“稻头上露,养胃生津;菖蒲上露,清心明目;韭叶上露,凉血止噎;荷花上露,清暑怡神;菊花上露,养血息风。”说明了不同露水的性能各异。一般地,露水有秋前秋后之分,两者相比,秋后之露比秋前之露要好一些。

    山药粉

    鲜者捣,干者磨。可糕可粥,亦可入肉馔。

    【译文】

    鲜山药,要捣碎使用;干山药,要研磨成粉使用。可以用来制作糕,可以用来熬粥,也可以放到肉菜里。

    山药(薯蓣)

    【点评】

    山药,原名薯蓣,别名薯芋、薯药、延章、玉延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人们先为避唐代宗李豫名讳而改薯蓣为薯药,后又为避宋英宗赵曙名讳而改薯药为山药。鲜山药与干山药成分一样,作用也是一样的,味甘性平,入肺、脾、肾经,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以及胆碱、粘液质等营养成分,被人们誉为“补虚佳品”,具有健脾益肺、补肾固精、养阴生津等功效,质润兼涩、补而不腻,可用于脾虚泄泻、食少倦怠、虚劳羸瘦、体弱乏力、肺虚咳喘、气短自汗、肾虚遗精、小便频数、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带下、消渴等症。食用山药也需有所注意,山药恶甘遂、大戟,不可与碱性药物同服;湿盛中满或有实邪、积滞者慎服。

    蕨粉

    作饼饵食(1),甚妙。有治成货者(2)。

    【注释】

    (1) 饵:糕饼。

    (2) 货:作动词用,货殖,货卖,指出售、卖。

    【译文】

    用蕨粉做成糕饼食用,很是美妙。市场上有做好出售的。

    【点评】

    蕨粉是由蕨类植物蕨的根茎所含淀粉经加工而得。蕨粉也叫山粉、芽粉,呈白色。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其根紫色,皮内有白粉,捣烂,再三洗澄,取粉作粔籹,荡皮作线食之,色淡紫而甚滑美也。”蕨粉可制粉条、粉皮,配制糕饼点心,也能代替豆粉、藕粉,营养价值十分丰富。古代灾荒之年,蕨粉则成了救荒食物,明代诗人黄裳有《采蕨》诗云:“皇天养民山有蕨,蕨根有粉民争掘。朝掘暮掘山欲崩,救死岂知筋力竭。明朝重担向溪浒,濯彼清冷去泥土,夫舂如滤呼儿炊,饥腹虽充不胜苦。”蕨粉系民间常用药物之一,具有清热、利湿、益气、安神等功效,可用于泄痢腹痛、口腔溃疡、头昏失眠、湿热黄疸、高血压、乳腺炎、风湿性关节炎、营养不良性浮肿等症。

    煮面

    面不宜生水过(1)。用滚汤温过,妙。冷淘,脆烂。

    【注释】

    (1) 过:经过某种处理方法。

    【译文】

    煮面时,不能把面直接下到冷水里。要等锅里的水开了,然后再下面才好。面条经过冷水,面质就会变脆,容易煮烂煮糊。

    面毒

    用黑豆汁和面(1),再无面毒(2)。

    【注释】

    (1) 黑豆:豆科植物大豆的黑色种子,又名乌豆、橹豆、枝仔豆、黑大豆,有青仁黑豆、黄仁黑豆等不同种类。

    (2) 面毒:面食性热,多食伤身。

    【译文】

    用黑豆汁和面,面毒就再也没有了。

    【点评】

    黑豆味甘、性平,入脾、肾经,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以及黑豆色素、黑豆多糖、异黄酮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补肾益阴、健脾利湿、除热解毒等功效。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又按古方,称大豆解百药毒,予每试之,大不然,又加甘草,其验乃奇,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粥之属

    煮粥

    凡煮粥,用井水则香,用河水则淡而无味。然河水久宿煮粥,亦佳。井水经暴雨过,亦淡。

    【译文】

    但凡煮粥,用井水煮,则味道喷香;用河水煮,则淡然无味。然而,把河水停放几夜之后,再用来煮粥,味道也会很好。井水经过暴雨侵过之后,再用来煮粥,味道也会变淡。

    神仙粥治感冒伤风初起等症

    糯米半合(1),生姜五大片,河水二碗,入砂锅煮二滚,加入带须葱头七八个,煮至米烂。入醋半小钟,乘热吃。或只吃粥汤,亦效。米以补之,葱以散之,醋以收之,三合甚妙。

    【注释】

    (1) 合(gě):量词。一升的十分之一。

    【译文】

    半合糯米,五大片生姜,两碗河水,放到砂锅里煮,等水滚开两次之后,取七八个带须的葱白放进去,一直煮到米烂为止。然后放进半盅食醋,趁热吃。有人只喝米汤,也可以起到治疗感冒伤风的功效。用糯米健胃补气,用葱白发汗散寒,用醋收敛解毒,三者共同作用,治疗效果甚好。

    【点评】

    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等成分,营养丰富,为温补强壮食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扶正祛邪、助药力、止虚汗等功效;葱白味辛性温,有解表散寒、祛风发汗、解毒消肿等功效;醋味酸苦性温,具有收敛、解毒作用,能够缓解因感冒导致的咽喉肿痛不能出声的症状,三者相合,对于治疗感冒,效果良好,有如神助,所以称这种粥为“神仙粥”。

    胡麻粥

    胡麻去皮蒸熟,更炒令香。每研烂二合,同米三合煮粥。胡麻皮肉俱黑者更妙,乌须发、明目、补肾,仙家美膳。

    【译文】

    胡麻籽去了皮蒸熟,再炒一炒,使胡麻籽的味道更香。研磨好的胡麻籽粉,每两合放三合米一起煮成粥。皮和肉都是黑色的胡麻籽更是神奇,有秀发、明目、补肾的功效,称得上是神仙美食。

    胡麻

    【点评】

    胡麻即亚麻,是重要的纤维、油料和药用植物。亚麻籽可用于榨亚麻仁油,也用作印刷墨、润滑剂、药用或食用。亚麻籽味甘性平,无毒,有润养五脏、滋实肺气、利大小肠、驱逐湿气、增气力、长肌肉、耐寒暑、止心惊等功效,可用于伤中虚亏、游风、头风、产后体虚等症。将它研成细末涂抹在头发上,有助于头发生长。

    薏苡粥

    薏米虽舂白(1),而中心有坳(2),坳内糙皮如梗,多耗气。法当和水同磨,如磨豆腐法,用布滤过,以配芡粉、山药乃佳(3)。薏米治净,停对白米煮粥(4)。

    【注释】

    (1)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2) 坳(ào):本指山间的平地,这里指薏米上面小而浅的凹陷部分。

    (3) 芡(qiàn)粉:芡实的粉。芡实,也称“鸡头米”,呈白色,形状如鱼目。味甘、涩,性平,无毒,有补中益气、收敛固精、开胃补肾、提神强志等功效。

    (4) 停对:各半,对半。停,成数。总数分成几部分,其中一部分叫一停。对,平分,一半。白米:指粳(jīng)米。

    【译文】

    薏米舂好之后,虽然很是白净,但中心有坳,坳内麸皮如同梗刺那样粗糙,吃多了就会损耗人体中气。应当和水研磨,就好像磨豆腐一样,然后用布过滤杂质,配上芡实粉、山药一起研磨才好。薏米淘洗干净之后,与粳米各半一起煮粥。

    【点评】

    薏米,灰白色,像珍珠,又称薏仁米、薏苡仁、苡米、苡仁、珍珠米等。薏米味甘性凉,富含蛋白质,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等功效,可供食用或药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薏米“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胜湿。炊饭食,治冷气。煎饮,利小便热淋。”薏仁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薏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分解酵素,能使皮肤角质软化,对皮肤赘疣、粗糙不光滑有一定疗效。薏米还具有营养头发、防止脱发,淡化黑色素并使头发光滑柔软的作用。薏仁以水煮软或炒熟,比较有利于肠胃的吸收,冬天用薏米炖猪脚、排骨和鸡,是一种滋补食品。夏天用薏米煮粥或作冷饮冰薏米,又是很好的消暑健身的清补剂。但身体虚弱者慎用。

    薏苡

    山药粥补下元(1)

    怀山药为末(2),四六分配米煮粥。

    【注释】

    (1) 下元:中医指“肾气”,即下焦的元气。元气发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之于丹田(下气海穴处),借三焦之道通达周身。元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依靠先天精气的充养,也靠后天水谷精微的濡养。

    (2) 怀山药:山药以古怀庆府(治今河南焦作)所产最为地道,故名。又名“怀山”。

    【译文】

    把怀山药研磨为粉末,煮粥时,与大米按四比六的比例配量。

    芡实粥益精气、广智力、聪耳目

    芡实,去壳。新者研膏,陈者磨粉,对米煮粥。

    【译文】

    取来芡实,先把壳去掉。新芡实研磨成膏,老芡实研磨成粉,与大米按对半的比例配好量,然后煮粥。

    芡实

    肉粥

    白米煮成半饭(1),碎切熟肉如豆,加笋丝、香蕈、松仁(2),入提清美汁(3),煮熟。咸菜采啖(4),佳。

    【注释】

    (1) 半饭:半熟的米饭。

    (2) 香蕈(xùn):即香菇。富含维生素B群、铁、钾、维生素D原,味甘、性平,在民间素有“山珍”、“植物皇后”美誉,有治疗益气不饥、食欲减退、少气乏力等功效。

    (3) 提清美汁:提炼出的美味清汤。清,指清汤,与毛汤、奶汤一起同属于高汤。

    (4) 咸菜采啖:采摘咸菜的嫩心就着肉粥吃。咸菜,腌制的大白菜,其心最鲜嫩。

    【译文】

    把粳米煮成半熟的米饭,把熟肉切碎成豆粒大小,然后加上笋丝、香菇、松仁,放进提炼出的美味清汤里煮熟。就着咸菜喝粥,味道美妙。

    羊肉粥治羸弱壮阳(1)

    蒸烂羊肉四两,细切,加入人参、白茯苓各一钱、黄芪五分(2),俱为细末,大枣二枚,细切,去核,粳米三合、飞盐二分,煮熟。

    【注释】

    (1) 治羸(léi)弱壮阳:治疗瘦弱,温壮肾阳。羸弱,身体瘦弱。壮阳,中医学名词,指通过气功、饮食、药物、针灸、按摩、运动等手段提高男子阳性气息。

    (2) 茯苓(fú líng):俗称云苓、松苓、茯灵。药性平和,利湿而不伤正气,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败毒抗癌等功效,可用于增强免疫力、抗肿瘤、降血糖、松弛消化道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防止肝细胞坏死等。古人称之为“四时神药”,不分四季,不管寒、温、风、湿诸疾,其独特功效的发挥都不受影响。黄芪(qí):中药材,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不宜食用,阴虚阳亢者也须禁服。

    【译文】

    蒸得烂透的羊肉四两,切得细碎。然后加入人参、白茯苓各一钱,加入黄芪五分,都要研磨成细末,还要加入大枣两粒,同样切得细碎,去掉核,再加入粳米三合、飞盐二分,煮熟。

    【点评】

    羊肉粥有益气血、补虚损、散风寒、增食欲、暖脾胃、温壮肾阳等功效,适用于命门火衰,精气虚耗而见阳痿、滑精、小便频数、腰膝冷痛、脉象沉微等症,对脾胃虚寒、冬天手脚不温者特别有益。

    饵之属

    顶酥饼

    生面,水七分、油三分和稍硬,是为外层硬则入炉时皮能顶起一层,过软则粘不发松。生面每斤入糖四两,纯油和,不用水,是为内层。扞须开折(1),须多遍,则层多。中层裹馅。

    【注释】

    (1) 扞(gǎn):同“擀”,用棍棒碾轧,使物舒展。

    【译文】

    用生面,七分水、三分油,把生面和得稍稍硬一点,这用来作饼的外层用稍硬一点的面做饼的外层,入炉烘烤之后,饼面上就能形成一层酥皮,如果面太软,就会粘在炉壁上,无法发蓬松起来。每斤生面放入四两糖,和面时,全部用油不用水,这用来作饼的内层。擀面时,一定要把面饼不断对折来回擀轧多次,那样的话,饼的内里才会形成许多层,层层相叠。饼的中间包进馅料。

    雪花酥饼

    与“顶酥”面同(1)。皮三瓤七则极酥。入炉,候边干定为度,否则皮裂。

    【注释】

    (1) “顶酥”面:指制作“顶酥饼”的面。

    【译文】

    做雪花酥饼用面的方法与做“顶酥饼”用面的方法一样。酥饼的外层和内层用面量之比为三比七,则饼就能做得非常酥。生的饼片放进炉子后,等饼子的四边被烘干,就可以算熟了,要不然饼的外层就会裂开。

    蒸酥饼

    笼内着纸一层,铺面四指,横顺开道,蒸一二炷香(1),再蒸更妙。取出,趁热用手搓开,细罗罗过,晾冷,勿令久阴湿。候干,每斤入净糖四两,脂油四两(2),蒸过干粉三两,搅匀,加温水和剂,包馅,模饼(3)。

    【注释】

    (1) 一二炷香:指烧一两炷香的时间。常说的一炷香时间,大约半个时辰,即一个小时。

    (2) 脂油:由压榨动物脂而得到的动物油,这里指用猪板油熬成的优质猪油。

    (3) 模饼:用模子压制成饼。模,指用模子压印。

    【译文】

    在蒸笼内放上一层纸,铺上约四指厚的面粉,在面粉上面横着竖着划上一些道道,蒸一两炷香的时间就可以了,如果再蒸一会,更好。蒸后把面粉取出来,趁热用手把面粉搓开,用细的筛罗筛一筛,然后晾凉,不要让面粉长时间处于阴湿状态。等面粉干后,每斤生面放入干净白糖四两、优质猪油四两、蒸过的干粉三两,一起搅匀,放入温水和成面剂子,然后包馅,用模子压印成饼。

    清代木雕“三星在户”糕饼模

    薄脆饼

    蒸面,每斤入糖四两、油五两,加水和,扞开,半指厚。取圆(1),粘芝麻,入炉。

    【注释】

    (1) 取圆:制成圆形面饼。

    【译文】

    把面粉蒸熟,每一斤面粉放四两糖、五两油,加水和匀,擀成半指厚。做成圆形的面饼,表面撒上芝麻,放进炉子里烘烤。

    裹馅饼即千层饼也

    面与顶酥瓤同(1)。内包白糖,外粘芝麻。入炉,要见火色(2)。

    【注释】

    (1) 顶酥瓤:指做“顶酥饼”内瓤的面。

    (2) 要见火色:重要的是观察火候。要,要诀。火色,方言用语,指火候。

    【译文】

    和裹馅饼用面的做法与和“顶酥饼”内层的用面的做法一样。面里包裹白糖,外面撒上芝麻。放进炉子里烘烤,要诀是注意观察火候。

    炉饼

    蒸面,用蜜、油停对和匀,入模。蜜四油六则太酥,蜜六油四则太甜,故取平(1)。

    【注释】

    (1) 取平:用等量的蜜和油。

    【译文】

    蒸熟的面,用蜂蜜和油各一半,和匀,放进印模。如果用蜜四成用油六成,则饼子就酥过头了;如果用蜜六成用油四成,则饼子会太过甜腻,所以蜜、油的量要对等。

    玉露霜

    天花粉四两(1),干葛一两(2),橘梗一两(3)俱为面,豆粉十两(4),四味搅匀。干薄荷用水洒润,放开,收水迹,铺锡盂底(5),隔以细绢,置粉于上。再隔绢一层,又加薄荷。盖好,封固。重汤煮透(6),取出,冷定。隔一二日取出,加白糖八两和匀,印模(7)。

    一方(8):止用菉豆粉(9)、薄荷,内加白檀末(10)。

    【注释】

    (1) 天花粉:葫芦科植物栝(guā)蒌的根,可供煮粥、制作糕点使用,也可入药。

    (2) 干葛:豆科多年生藤本落叶植物葛的干燥块根。干葛别名干葛根、甘葛、粉葛等。

    (3) 橘梗(jié gěng):橘梗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作观赏花卉,其根可入药。

    (4) 十两:约合今制七两。古时以十六两为一斤。

    (5) 盂(yú):一种盛液体的器皿。

    (6) 重汤:指隔水蒸煮的烹饪之法。也就是将欲蒸食物,放于器皿中,置于锅内,加水,使水绕于器皿之外而不漫入其内,加热,凭热传递而把食物煮熟。

    (7) 印模:用模子压制成饼。印,用模子压印、压制。

    (8) 一方:指制做“玉露霜”的又一种方法。

    (9) 菉豆:即绿豆。

    (10) 白檀:白檀的根、叶、花或种子,别名山葫芦、灰木、砒霜子、檀花青等。

    【译文】

    四两天花粉,干葛、橘梗各一两以上都研磨成粉,十两豆粉,四味放到一起搅拌和匀。用水把干薄荷叶润湿,使其舒展开来,收干水分后,铺在锡盂的底部,隔置一层细绢,再把粉放到细绢上。再隔置一层细绢,再放上薄荷叶。盖好盖子,密封结实。用重汤方法煮透,把锡盂取出来,使其冷却下来。间隔一两天后,把粉取出来,加八两白糖和匀,用印模压制成饼。

    另一种方法:只用绿豆粉、薄荷,里面放上白檀末。

    【点评】

    玉露霜以天花粉、干葛、橘梗等为主要原材料制作而成,既可充饥,也可供食疗。天花粉为清热泻火类药物,其具体功效是排脓消肿,可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等症。干葛,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甘辛,平,无毒”,“散郁火”,有升阳解肌、透疹止泻、除烦止温等功效,可用于伤寒、温热头痛项强、烦热消渴、泄泻、痢疾、癍疹不透、高血压、心绞痛、耳聋等。橘梗味苦辛、性平,入肺经,有宣肺、祛痰、利咽、排脓、利五脏、补气血、补五劳、养气等功效,可用于咳嗽痰多、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小便癃(lóng)闭等。白檀味辛性温,无毒,具有止心腹痛、杀虫、散冷气等功效,可用于乳腺炎、淋巴腺炎、肠痈、疮疖、疝气、荨麻疹、皮肤瘙痒、霍乱肾气痛、噎膈吐食等症。

    内府玫瑰火饼

    面一斤、香油四两、白糖四两热水化开和匀,作饼。用制就玫瑰糖(1),加胡桃白仁、榛松瓜子仁、杏仁煮七次,去皮尖、薄荷及小茴香末擦匀作馅(2)。两面粘芝麻熯热(3)。

    【注释】

    (1) 制就:制好。就,完成、成功的意思。

    (2) 擦匀:疑当作“搅匀”。

    (3) 熯(hàn)热:烤熟。熯,烧,烘烤。热,当作“熟”。

    【译文】

    用一斤面、四两香油、四两白糖用热水化开,和匀,制成饼。用制好的玫瑰糖,加胡桃白仁、榛松瓜子仁、杏仁煮过七次,去除皮尖、薄荷与小茴香末搅拌均匀作馅。两面粘上芝麻,烤熟。

    【点评】

    内府玫瑰火饼是北京京式四季糕点之一,一般简称“玫瑰火饼”。玫瑰花香味浓郁悠久,做香精、花露以及糕饼,都很相宜,俗谚就说,“玫瑰花香味浓,制作甜羹和月饼”、“玫瑰花香人爱好,巧作玫瑰饼玫瑰糕”。每年农历四月玫瑰花盛开的季节,人们便取用玫瑰花做饼。清末徐珂《清稗类钞》记载:“玫瑰花坐馅:去玫瑰花橐蕊并白色者,取纯紫花瓣捣成膏,以白梅水浸少时。研细,细布绞去汁,加白糖,再研极细,瓷器收贮。最香甜。”玫瑰火饼酥皮清脆,口感酥松绵软,玫瑰香味浓郁,是许多人喜欢的甜食点心,对于肺痿、便秘等病人更为合适,但大便稀溏者不宜食用。

    松子海啰

    糖卤入锅熬一饭顷(1),搅冷。随手下炒面,旋下剁碎松子仁(2),搅匀,拨案上先用酥油抹案。扞开,乘温切象眼块(3)冷切恐碎。

    【注释】

    (1) 顷:短时间。

    (2) 旋:不久,立刻。

    (3) 象眼块:烹饪术语,指切成两头尖、中间宽,类似菱形,似大象眼睛大小的块。其大小也可根据主料、盛器的大小酌情而定。

    劳作女泥俑群

    【译文】

    把糖卤放到锅里熬上一顿饭的功夫,然后搅拌一会让糖卤变凉。边搅拌边下炒熟的面粉,立刻再下剁碎的松子仁,搅拌和匀,拨到案板上先用酥油把案板抹一遍。擀开后,趁热切成象眼块等冷了之后再切,担心会切碎。

    椒盐饼

    白糖二斤、香油半斤、盐半两、椒末一两、茴香末一两,和面,为瓤更入芝麻粗屑尤妙。每一饼夹瓤一块,扞薄熯之。

    又法:汤、油对半和面,作外层,内用瓤。

    【译文】

    白糖两斤、香油半斤、盐半两、椒末一两、茴香末一两,和好面,做好饼瓤再放一点芝麻碎屑,就更加美妙了。每一张饼夹放一块饼瓤,擀薄之后烘烤熟透。

    又一种方法:和面时,汤、油各半,用来做饼的外层,内层还用上述饼瓤。

    晋府千层油旋烙饼此即虎邱蓑衣饼也(1)

    白面一斤,白糖二两水化开,入真香油四两,和面作剂。扞开,再入油成剂;扞开,再入油成剂,再扞。如此七次,火上烙之,甚美。

    【注释】

    (1) 虎邱:指苏州虎丘。素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邱,同“丘”。

    【译文】

    一斤白面,二两白糖用水化开,放入四两味道纯正的香油,和面作成剂子。擀开后,再放香油做成剂子;再擀开,再放香油做成剂子,再擀。如此这般往复七次,放到火上烙制,特别美味可口。

    【点评】

    这里介绍的实际是酥油饼的做法,以“蓑衣”为名,或许是取其形状如“蓑衣”一般层层叠叠之意。蓑衣饼以苏州虎丘所制最为有名。清代施闰章《学余堂诗集》有《虎丘偶题》诗云:“虎丘茶试蓑衣饼,雀舫人争馄饨菱。欲待秋风问鲈鲙,五湖烟月弄渔罾(zēng)。”沈季友《槜(zuì)李诗系》有《虎丘杂咏》诗云:“红竹栏干碧幔垂,官窑茗盏泻天池。便应饱吃蓑衣饼,绝胜西山露白梨。”至于蓑衣饼的具体做法,清末徐珂《云尔编》引《元和志》有所记载:“蓑衣饼以脂油和面,一饼数层,惟虎丘制之。”相比之下,袁枚《随园食单》介绍更为详细:“干面用冷水调,不可多,揉擀薄后,卷拢,再擀薄了,用猪油、白糖铺匀,再卷拢擀成薄饼,用猪油熯黄。如要盐的,用葱椒盐亦可。”

    到口酥

    酥油十两,化开,倾盆内,入白糖七两,用手擦极匀。白面一斤,和成剂,扞作小薄饼,拖炉微火熯。

    或印。或饼上栽松子(1),即名松子饼。

    【注释】

    (1) 栽:安上,插上。

    【译文】

    用十两酥油,融化开后,倒入盆里,再放入七两白糖,用手摩搓得极为均匀。再用一斤白面,一起和成剂子,擀成小而薄的饼子,再放到炉子上,用小火烘烤熟透。

    或者用印模压制成饼。有的在饼子上面安上松仁,就叫松子饼。

    素焦饼

    瓜、松、榛杏等仁(1),和白面,捣印(2),烙饼。

    【注释】

    (1) 榛(zhēn)杏:一种兼食用果肉和杏仁的杏,因其杏仁可比拟榛子而得名。

    (2) 印:用模子压印,压制。

    【译文】

    用瓜子仁、松仁、榛杏仁等和白面,捣碎成泥,然后放到印模中压制好,烙熟成饼。

    【点评】

    用瓜子仁、松仁、榛杏仁和面做成的素焦饼,具有较为丰富的营养价值。松仁又名罗松子、海松子、红松果、松子、松元等,松仁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油酸和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以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入肝、肺、大肠经,常用于食疗,具有健脑益智、抗衰延寿、滋阴养液、补益气血、润肤美颜、预防心血管疾病、润肠通便等功效。普通杏子的杏仁含有大量有毒、呈苦味的苦杏仁甙,可以入药,但通常不宜食用(经处理后可少量食用)。而榛杏的杏仁几乎不含苦杏仁甙,入口有清香,略带甜味,适合食用,口感良好,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胡萝卜素、抗坏血酸等成分,有润肺、止咳、滑肠之功效,适合干咳无痰、肺虚久咳及便秘等症。

    芋饼

    生芋捣碎(1),和糯米粉为饼,随意用馅。

    【注释】

    (1) 芋(yù):芋艿(nǎi),俗称“芋头”。

    【译文】

    把生芋头捣成碎泥,与糯米粉一起和成饼,可根据个人喜好选用不同的馅心。

    芋

    【点评】

    芋艿的营养价值很高,块茎中的淀粉含量达70%,既可以当粮食,又可做蔬菜,是老幼皆宜的滋补品,秋补素食一宝。芋艿还富含蛋白质、钙、磷、铁、钾、镁、钠、胡萝卜素、烟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皂角甙等多种成分。芋艿性甘、辛、平,入肠、胃,具有益胃、宽肠、通便散结、补中益肝肾、添精益髓等功效。对辅助治疗大便干结、甲状腺肿大、瘰疬、乳腺炎、虫咬蜂蜇、肠虫癖块、急性关节炎等病症有一定作用。应注意,不能擦、敷到健康皮肤,否则会引起皮炎。一旦发生,可有生姜汁轻轻擦洗即可。芋艿食用方法很多,煮、蒸、煨、烤、烧、炒、烩均可。最常见的做法是把芋艿煮熟或蒸熟后蘸糖吃;芋艿烧肉或将芋艿切成丁块,与玉米掺在一起煮粥。应注意的是,芋艿含较多淀粉,一次不能多食,多食有滞气之弊,生食有微毒。南朝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记载:“生则有毒,莶不可食。”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多食滞气困脾。”

    韭饼荠菜同法

    好猪肉细切臊子,油炒半熟或生用,韭生用,亦细切,花椒、砂仁酱拌(1)。扞薄面饼,两合拢边,熯之北人谓之“合子”。

    【注释】

    (1) 砂仁:又名小豆蔻,可用作香料,菜肴佐料,也常用于面食品调味。中医认为,砂仁主要作用于人体的胃、肾和脾,能够行气调味,和胃醒脾。砂仁与厚朴、枳实、陈皮等配合,能够治疗胸脘胀满、腹胀食少等病症。

    【译文】

    把质量好的猪肉切细成臊子,把油熬成半熟也可以用生油,再把生韭菜也切成细末,花椒、砂仁用酱拌好。擀好薄面饼,包馅,然后再对折拢边,烤熟北方地区称之为“合子”。

    光烧饼即北方代饭饼

    每面一斤,入油半两,炒盐一钱,冷水和,骨鲁槌扞开(1)。鏊上煿(2),待硬,缓火烧热(3)。极脆美。

    【注释】

    (1) 骨鲁槌:擀面杖。

    (2) 鏊(ào):一种铁制的烙饼的炊具,平面圆形,中间稍凸。煿(bó):烘烤。

    (3) 热:当作“熟”。

    【译文】

    每一斤面,放半两油,一钱炒盐,用冷水和好,再用擀面杖擀开。然后把面饼放到鏊上烤,等到饼子变硬了,再用小火烧烤,直到熟透。这样做出来的饼子极为香脆味美。

    菉菉豆糕

    菉豆用小磨磨,去皮,凉水过净。蒸熟,加白糖捣匀,切块。

    【译文】

    用小磨磨绿豆,去掉皮,再用冷水过滤淘洗干净。蒸熟之后,加进白糖,捣碎成泥,和匀,再切成块。

    八珍糕

    山药、扁豆各一斤,苡仁、莲子、芡实、茯苓、糯米各半斤,白糖一斤。

    【译文】

    制作八珍糕,需要山药、扁豆各一斤,需要苡仁、莲子、芡实、茯苓、糯米各半斤,还需要一斤白糖。

    【点评】

    八珍糕我国传统名点之一,有补中益气、开胃健脾、肥儿消疳等功效。八珍一般指茯苓、扁豆、莲子、薏苡、山药、芡实、党参、白术,也有以麦芽、藕粉替代党参、白术的。八珍糕由八珍和着粳米面或糯米面、白糖共研为细粉,蒸制而成。其中,党参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等功效;白术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等功效;茯苓有健脾补中、宁心安神、利水渗湿等功效,是四君子汤的主要成分之一;扁豆有理中益气、补肾健胃等功效;莲子有健脾补心、益气强志、强筋骨、补虚损、益肠胃等功效;薏苡有健脾开胃、补中去湿等功效;山药有健脾胃、益肺肾、补虚劳、祛风湿等功效;芡实有补脾止泻、养心益肾、补中益气、滋补强壮、和胃理气、开胃进食等功效;麦芽有消食和中、去积除胀等功效;藕粉有养胃滋阴、祛瘀生新、消食健脾、凉血除烦、止呕止泻等功效。

    栗糕

    栗子风干剥净,捣碎磨粉,加糯米粉三之一,糖和,蒸熟,妙。

    【译文】

    栗子风干,剥开后处理干净,捣碎,磨成粉,然后加进糯米粉,其用量为栗子粉的三分之一,用糖和,蒸熟,味道很是美妙。

    水明角儿

    白面一斤,逐渐撒入滚汤,不住手搅成稠糊。划作一二十块,冷水浸至雪白,放稻草上拥出水(1)。豆粉对配(2),作薄皮包馅,蒸,甚妙。

    【注释】

    (1) 拥出水:把水挤出来、渗出来。

    (2) 对配:对半放入。对,本指平均分成两份,这里指面粉、豆粉的分量对等、对半。配,本指用适当的标准加以调和,这里指把豆粉放入面粉。

    【译文】

    一斤白面,逐渐撒到滚开的水里,不停手地搅拌成黏稠的面糊。将面糊划割成一二十块,用冷水浸泡,直到面糊变得雪白,再放到稻草上,把水挤出来。用等量的豆粉掺到面糊里进行调和,作成薄皮,包好馅,蒸熟,味道美不可言。

    进食图

    【点评】

    这里介绍的水明角儿的制作方法,明代高濂《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也有记载:“白面一斤,用滚汤内,逐渐撒下,不住手搅成稠糊。分作一二十块,冷水浸至雪白,放桌上拥出水。入豆粉对配,扞作薄皮,内加糖果为馅,笼蒸食之,妙甚。”据《遵生八笺》、《食宪鸿秘》的记载,“水明角儿”就是一种有馅的烫面蒸饺。而清代童岳荐《调鼎集》提到馄饨有六品,除“汤馄饨”、“蒸馄饨”、“苏州馄饨”等等之外,还有“水明角儿”。古往今来,许多人都把饺子和馄饨弄得混淆不清,然饺子重在吃馅,馄饨重在喝汤,两两却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油儿

    白面入少油,用水和剂,包馅,作儿(1),油煎馅同“肉饼”法。

    【注释】

    (1) (jiá):饼。

    【译文】

    面粉里放入少量的油,用水和成剂子,包上馅,做成,用油煎熟油馅的做法和“肉饼”馅的做法一样。

    面鲊(1)

    麸切细丝一斤(2),杂果仁细料一升,笋、姜各丝,熟芝麻、花椒二钱,砂仁、茴香末各半钱,盐少许,熟油拌匀。

    或入锅炒为虀(3),亦可。

    【注释】

    (1) 面鲊(zhǎ):鲊,本指一种用盐和红曲腌的鱼,这里指用面筋等加盐和其他佐料拌制的菜,可以贮存较长时间。

    (2) 麸(fū):麸子,也称“麸皮”,小麦磨面过箩后剩下的皮,这里指面筋。

    (3) 虀(jī):同“齑”,本指捣碎的姜、蒜、韭菜等,这里指把面筋等炒成细碎的菜。

    【译文】

    一斤切成细丝的面筋,一升杂果仁做成细料,笋、姜各自做成丝,熟芝麻、花椒各二钱,砂仁、茴香末各半钱,少量的盐,用已熬熟的油拌匀。

    有人把面筋等材料放到锅里,炒成细碎的菜,也是可以的。

    【点评】

    “鲊”作为一种食品出现很早,最早是以鱼为原料的。东汉刘熙的《释名》一书中就记有:“鲊,菹也,以盐、米酿鱼以为菹,熟而食之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鲊的做法:鲤鱼切片,撒盐,压去水,摊瓮中,加饭(已拌有茱萸、橘皮与酒)于其上,一层鱼,一层饭,以箬封口。东晋时期,鲊已是一种常见的食品。陶侃年轻时作鱼梁吏,送给母亲一陶罐鲊,母亲把原罐封好交给送来的人退还,同时附了一封信责备他不该假公济私;谢玄也曾把钓到的鱼做成鲊远寄爱妻。到了宋代,食鲊之风最盛,也出现了不以鱼为原料的“黄雀鲊”、“鲜鹅鲊”等。在本书中,用精猪肉、鸡肉、羊肉、蛏子等做成的“鲊”还是古代鱼鲊的延续,同时还出现了面鲊、笋鲊以及以用熟透了的桃子为原料的“鲊”。这后一种则是用米粉、面粉等加盐和其他作料拌制的切碎的菜,主要是为了便于贮存,也别有风味。

    面脯(1)

    蒸熟麸,切大片,香料、酒、酱煮透,晾干,油内浮煎。

    【注释】

    (1) 面脯(fǔ):面筋干。脯,本指肉干或水果蜜渍后晾干的成品。

    【译文】

    蒸熟的面筋,切成大一点的片状,用香料、酒、酱一起煮到烂透,取出来晾干,再放到油里浮煎一下。

    响面筋

    面筋切条,压干,入猪油炸过,再入香油炸。笊起(1),椒盐洒拌。入齿有声。不经猪油,不能坚脆也。

    制就,入糟油或酒酿浸食(2),更佳。

    【注释】

    (1) 笊(zhào)起:用笊篱将油锅中的面筋捞出来。笊,即笊篱。用竹篾或铁丝、柳条编成蛛网状供捞物沥水的器具。

    (2) 糟油:中国传统食品,以糟汁、盐、味精为料,调匀后为咖啡色咸香味。可用来拌食禽、肉、水产类原料。酒酿:为糯米和酒曲酿制而成的酵米,可以单独吃,也可以作调料用。味甘辛,性温,有益气、生津、活血、发痘等功效。

    【译文】

    面筋切成条,压干水分,先放到猪油里炸,再放进香油里炸。用笊篱把面筋捞出来,洒上花椒末和食盐,拌匀。吃起来酥脆有声。如果不经猪油炸过,面筋就不结实不酥脆。

    炸好面筋之后,放到糟油或者酒酿中浸泡,吃起来味道更好。

    薰面筋

    细麸切方寸块,煮一过,榨干,入甜酱内一二日取出,抹净。用鲜虾煮汤虾多水少为佳。用虾米汤亦妙,加白糖些少,入浸一宿或饭锅顿(1),取起,搁干炭火上微烘干,再浸虾汤内,取出再烘干。汤尽,入油略沸,捞起,搁干,薰过收贮(2)。

    虾汤内再加椒、茴末。

    【注释】

    (1) 顿:用同“炖”。

    (2) 薰:同“熏”。

    新疆吐鲁番出土的饺子、点心

    【译文】

    磨细的麸子作成面筋,切成一寸见方的方块,用水煮过后,把里面的水分压干,放到甜酱内一两天,然后取出,并把面筋块上的甜酱抹干净。用鲜虾煮汤虾子多一些,水少一些为好。用虾米煮的汤也不错,加进少许白糖,然后把面筋放入虾汤中浸泡一夜或者用饭锅炖,捞出来,搁到干炭火上用微火烘干,再浸泡到虾汤里,捞出来再烘干。虾汤用干净了后,把面筋放到油里略微炸一下,捞出来,再搁到干炭上用微火烘干,熏过之后就储放起来。

    虾汤内再加上些花椒、茴香末也是可以的。

    【点评】

    在烹饪行业,熏制分为生熏和熟熏两种。生熏是将加工好的原料,用调料浸渍一定时间,放入熏锅里,利用熏料(木屑、茶叶、甘蔗皮、砂糖等)起烟熏制。熟熏的原料绝大部分都是经过蒸、煮、炸等方法处理的熟料。熏制菜肴的特点在于,其色泽美观光亮、且具有熏料的特殊芳香气味。

    馅料

    核桃肉、白糖对配,或量加蜜或玫瑰、松仁、瓜仁、榛杏。

    【译文】

    核桃肉、白糖对半放入,或酌量加放蜂蜜,或是加放玫瑰、松仁、瓜仁、榛杏仁也可以。

    糖卤凡制甜食,须用糖卤。内府方也

    每白糖一斤,水三碗,熬滚。白绵布滤去尘垢,原汁入锅再煮,手试之,稠粘为度。

    【译文】

    每一斤白糖,放三碗水,熬得滚开。用白棉布过滤掉灰尘、污垢。将原来的汁液放到锅里再煮,用手试一下,要以又稠又粘作为糖卤的标准。

    制酥油法

    牛乳入锅熬一二沸,倾盆内冷定,取面上皮。再熬,再冷,可取数次皮。将皮入锅煎化,去粗渣收起,即是酥油。留下乳渣,如压豆腐法压用。

    【译文】

    把牛乳放到锅里熬滚开一两次,然后倒到盆里,放冷,取牛乳表面的一层皮。再把牛乳放到锅里熬滚开,倒到盆里再放冷,可以多次取用牛乳表皮。然后把这些牛乳表皮放到锅里煎化,去掉粗糙的乳渣后收起来,就是酥油。把乳渣留下来,可以像压制豆腐那样进行压制、食用。

    【点评】

    酥油古代又称“苏”、“酪苏”、“马思哥油”、“白酥油”等,是从牛奶、羊奶中提炼出的脂肪。关于制酥油的方法,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明代朱权《臞(qú)仙神隐》等书中有更为详细的记载。牛酥油色泽鲜黄,味道香甜,口感极佳,冬季的则呈淡黄色。羊酥油为白色,光泽、营养价值均不及牛酥油,口感也逊牛酥油一筹。酥油滋润肠胃,和脾温中,含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颇高。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乌铩国》记载:“断食之体,出定便谢,宜以酥油灌注,令得滋润,然后鼓击,警悟定心。”

    不同的酥油有不同的功效。黄牛、山羊酥油性微寒,有凉息风热、调理肠胃、润泽肌肤等功效;牦牛、绵羊酥油性微热,有祛风寒、补五脏、益气血等功效,可用于大便干燥、便秘、肺痿咳喘等症。总的来说,酥油能够增加体内的消化和吸收能力,润滑结缔组织,增加灵活性,改善脑部功能和记忆力,并将草药的药性运送到全身的组织内。一般人均可食用,特别适合缺乏维生素A的人和儿童食用,但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患者忌食,孕妇和肥胖者应尽量少食或不食。酥油在提炼的过程中已去除了原料的乳蛋白,也是乳糖不耐症者极好的替代乳品。

    乳滴南方呼焦酪

    牛乳熬一次,用绢布滤冷水盆内。取出再熬,再倾入水,数次,膻气净尽(1)。入锅,加白糖熬热,用匙取乳滴冷水盆内水另换,任成形象。或加胭脂、栀子各颜色(2),美观。

    【注释】

    (1) 膻(shān)气:指牛乳的气味。膻,繁体为“羶”,本义为羊臊气。

    (2) 胭脂:也作“燕支”,一种红色的花,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可用作红色染料。栀(zhī)子: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夏季开白花,有浓香。果实卵形,可入药,也可作黄色染料。

    【译文】

    把牛乳熬开一次,用绢布过滤掉杂质,倒到冷水盆里。然后再放到锅里熬煮,再经过滤放到冷水中,如此数次之后,牛乳的腥味就去除干净了。将熬好的牛乳放到锅里,加进白糖熬熟,再用汤匙把牛乳一滴一滴滴到冷水盆里冷水要另外更换过的,任由乳滴成形。也可以加上胭脂、栀子等颜色,增加美观。

    阁老饼

    邱琼山(1):尝以糯米淘净,和水粉,沥干(2),计粉二分,白面一分。其馅随用。熯熟为供。软腻,甚适口。

    【注释】

    (1) 邱琼山:即邱濬,字仲深,号琼山,别署赤玉峰道人,海南琼山人,明朝景泰五年(1454)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孝宗弘治年间(1488——1505),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弘治八年(1495)卒,谥文庄,世称邱文庄公。撰有《续通鉴纲目》、《大学衍义补》、《较正幼学须知成语考》等,参修《英宗实录》、《宪宗实录》。

    (2) 沥(lì)干:滤干,漉干。

    【译文】

    明代邱琼山有个烹饪方子:曾把糯米淘净,和水磨成粉,滤干之后,以二比一的用量,把米粉和白面和在一起。做饼子用什么馅,可以随意选用。烤熟之后就可供食用了。很是酥软细腻,口感很是合适。

    【点评】

    糕饼以阁老为名,或因其烹饪方法传自邱琼山。所谓“阁老”,是对邱琼山的敬称。在唐代,对中书舍人中年资深久者及中书省、门下省属官,皆敬称为阁老。唐代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记载:“两省(中书省、门下省)相呼为阁老,尚书丞郎、郎中相呼为曹长。”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三《杨绾传》记载:“故事,舍人年深者谓之阁老,公廨杂科,归阁老者五之四。”五代、宋元时期,也用作对宰相的称呼。明清以降,又用为对翰林中掌诰敕的学士的称呼。清代赵翼《陔余丛考·阁老》记载:“苏州有阁老坊,乃吴匏庵为学士时所建,则翰林之在文渊掌诰敕者,亦得称阁老矣。”

    玫瑰饼

    玫瑰捣去汁,用滓(1),入白糖,模饼。

    玫瑰与桂花去汁而香不散。他花不然。

    野蔷微、菊花及叶俱可去汁。

    “桂花饼”同此法。

    【注释】

    (1) 滓:指玫瑰花捣成的泥。

    【译文】

    把玫瑰花瓣捣碎成泥,过滤掉汁液,和入白糖,然后用印模压制成饼。

    玫瑰花泥、桂花泥过滤掉汁液后,香味不会飘散。而其他的花则不会这样。

    野蔷薇花、菊花的花瓣和叶子都可以做成泥然后过滤掉汁液。

    “桂花饼”的做法和“玫瑰饼”的做法是一样的。

    菊

    菊饼

    黄甘菊去蒂(1),捣,去汁,白糖和匀,印饼。

    加梅卤成膏,不枯,可久。

    【注释】

    (1) 黄甘菊:黄菊和甘菊。

    【译文】

    把黄菊和甘菊的花蒂去掉,捣成泥,过滤掉汁液,和入白糖,拌匀,用印模压制成饼。

    加入梅卤,制成菊膏,不容易干枯,可以放较长时间。

    【点评】

    黄菊秋月开花似小球状,数花成簇,金黄色,别名寿客、金英、黄华、秋菊、陶菊等,黄菊味道较苦,清热能力强,具有疏风散热、清凉解毒等功效,可用于伤风感冒、疔疮肿毒、血压偏高及动脉硬化等症。甘菊花瓣纯白细小,味微苦、甘香,具有帮助睡眠、平肝明目、润泽肌肤等功效。中国古代有以菊代茶的习惯,南宋陆游《冬夜与溥庵主说川食》诗曰:“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土茗浮甘菊。”甘菊茶也有长期保健作用。

    山查膏

    冬月山查(1),蒸烂,去皮、核,净。每斤入白糖四两,捣极匀,加红花膏并梅卤少许,色鲜不变。冻就,切块,油纸封好。外涂蜂蜜,磁器收贮,堪久。

    【注释】

    (1) 山查:果名,也作“山楂”、“山樝”、“山柤”。

    【译文】

    取冬天的山楂,蒸到烂熟,去掉皮、核,过滤干净。每一斤山楂放四两白糖,捣碎并搅拌特别均匀,加入少量的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