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付嘱品第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本篇导读

    五祖弘忍大师传衣钵时曾告诫惠能:“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事实上,惠能一生因衣钵而遭受无数迫害,也因争夺衣钵而使南、北二宗的弟子争辩不休,所以惠能决定依训不传衣钵,因而终生致力于调教弟子的事业,以使顿教法门传承下去。即使在临终时仍念念不忘此事,将自己一生的心得倾囊相授,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三科法门的世界观和三十六对的方法论。惠能采用佛陀的分析法,说明世界万物皆可分解为五蕴、十二处和十八界(即三科)等元素,无法找出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故说空无自性;然后在方法论上又采用综合法,说明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互依互存,相对而存在。惠能从物质世界中挑选五对、法相语言中挑选十二对、主观的自性中挑选十九对进行示范讲解,否定人们非此即彼的思想方式,“出没即离两边”,“二法尽除”,中道实相显现,才能真正把握宇宙人生的本质,达到自性的觉悟。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1,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1 三科:指五蕴、十二处和十八界。

    译文

    一天,六祖惠能叫来了弟子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对他们说:你们几个和其他人不一样,等我去世以后,你们各自要做教化一方的宗师。我现在教你们应当如何说法,才不会失去本宗宗旨。

    说法时首先必须列举出三科法门,运用三十六对相对法,言语一经说出口不要落于相对立的色与心、染与净、有为与无为、有漏与无漏等两边。讲说一切法的时候均不能背离自性。如果忽然有人向你问法,开口说法时要顾及相对性概念的两方面,不偏在一边,全部要运用“对法”的方法教化众生,彼此来去相互为因。最后把生灭、有无两边的差别对待全部去除,更没有其他可执着之处。

    赏析与点评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唐·杜甫

    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对三国名臣诸葛亮一生的总结。诸葛亮这位旷世奇才,以超人的智慧、敬业的精神,协助刘备匡复汉室,成就蜀国霸业。也由于他一贯亲力亲为的行事风格,没有培养出治理蜀国的优秀接班人,致使“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蜀国成为三国中最早灭亡的一个王朝。

    作为智慧化身的惠能,深知培养接班人的重要性,他一生以身作则,教化弟子,临终时,仍丝毫没有放松对弟子们的调教,吩咐法海等十大弟子在教化众生时先以五蕴、十二处和十八界了知千差万别的万物是如何产生的,接着以“三十六对”启发学人超越万物表象上存在的差别与对待,“出没即离两边”,悟入空性,达到“究竟二法尽除”、直契本性的境界。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1。若起思量,即是转识2。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1 含藏识:简称藏识,即八识中的第八阿赖耶识。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的种子,所以也称为种子识。

    2 转识:第七末那识的异名,以第八识为所依,“恒审思量”胜于余识,因它是由藏识转生,所以叫作转识。

    译文

    所谓三科法门,就是阴、界、入。“阴”是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入”就是十二入,就是身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身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界”是十八界,就是六尘、六门和六识。自性能够含藏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等法,所以叫作含藏识。如果生起分别思量心,就是转识。生起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识,六识通过六门认识了六尘,这样就是十八界,皆是从自性中生起,然后产生作用。自性若邪,就产生十八邪;自性如果正,就产生十八正。自性迷,起恶念,就是众生之用;自性若悟,起善念,就是佛之用。被恶念所用还是被善念所用,来自哪里呢?都是由自性而来。

    赏析与点评

    五蕴是从生命当下存在的组合来观察自我的本来面目。人是由物质现象(色)和精神现象(受、想、行、识)组合而成,是众缘假合之身,根本无法找出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因而我即是空,以此来破除我执,达到解除众生苦难的目的。

    十二处、十八界是从人们认识自我所面对的客观世界的过程,来阐释客观世界的本质。佛教常以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来统摄被认知的对象外部世界,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来统摄人的知觉器官,以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来统摄人的认知能力意识。

    当知觉器官与外部世界相接触时,我们的意识便产生分别思量心。污染的心容易被名、利等身外之物所惑,“创造”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假有实无的现象世界,痛苦由此而生;清净的心能感知真实世界。惠能从“迷即众生悟即佛”出发,强调要善用自性,不被情识污染则自性正,自性正则十八正。如果表现出恶用,就是众生用;如果表现出善用,就是佛用。用自哪里来呢?由自性而来。

    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

    译文

    相互对待的诸法,外境无情方面有五对法:天与地相对,日与月相对,明与暗相对,阴与阳相对,水与火相对。这是无情的五对相对法。

    赏析与点评

    人们常以为水火不兼容,然而,水(H2O)在直流电的电解下可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又会生成水。从这简单的科学试验中不难发现,水与火都是由元素组合而成的混合物,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惠能教导弟子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暗与明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其用意不是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而是要求我们在物质现象存在的当下,洞见万物的本质,即空无自性。

    法相1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

    1 法相: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体相),包括一切有生灭、无生灭变化的现象。

    译文

    法相、语言方面有十二对法:语言与佛法相对,有和无相对,有色和无色相对,有相和无相相对,有漏和无漏相对,色和空相对,动和静相对,清和浊相对,凡和圣相对,僧和俗相对,老和少相对,大和小相对,这是法相和语言的十二对相对法。

    赏析与点评

    佛陀《中阿含经·阿梨咤经》中说,一个逃亡的人被一条大河阻断去路,河上没有桥梁、船只可供渡河,后有追兵。在这万分危险的时刻,他急中生智,采集草木枝叶,做成木筏,成功渡河,逃过一劫。为此,他时刻背着他的“救命恩人”木筏。众人皆笑他的愚蠢行为。

    佛陀以筏喻告知世人,有与无、有色与无色、有相与无相、有漏与无漏、色与空、凡与圣等教法,如同渡河的木筏,悟入“空性”后就应舍弃。惠能以有与无、有相与无相、有漏与无漏、色与空等十二对教众生,使他们契入于相而离相,远离我、我所、有无等一切戏论妄执,方能于般若无相生出一念清净心。正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毕竟空中有无戏论皆灭”。

    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瞋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

    译文

    自性起用方面有十九对法:长与短相对、邪见与正见相对、愚痴与聪慧相对、愚笨与智慧相对、乱与定相对、慈悲与毒害相对、戒与非相对、直与曲相对、真实与虚妄相对、险与平相对、烦恼与菩提相对、常与无常相对、悲与害相对、欢喜与嗔怒相对、施舍与吝啬相对、前进与后退相对、生起与寂灭相对、法身与色身相对、化身与报身相对,这是自性起用的十九对相对法。

    六祖惠能说:这三十六对相对法的教法,假如你能明白它的功用,就能贯通一切佛法与经典,进退都能不执两边、脱离两个极端。

    赏析与点评

    一位年轻人问禅师,什么是中道?禅师要求他把眼睛蒙起来,行走在一条小道上,小道两边有水沟。禅师看到这位年轻人偏离正道,快要掉进左边的水沟时,便及时提醒他“向右”;一会儿年轻人又偏离正道,快要掉进右边的水沟时,禅师及时地提醒他“向左”。年轻人继续前行,老禅师就这样一会儿教他向左,一会儿教他向右……最后年轻人终于不耐烦地问:“你到底要我向左,还是向右行?”老禅师笑呵呵地说:“向左向右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要你回到正道上来。”年轻人恍然大悟,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中道。

    以上公案中所蕴含的道理,正是惠能“三十六对法”的精髓所在。惠能不是否定明与暗、阴与阳、水与火、有与无、有漏与无漏、色与空、凡与圣、长与短、邪与正、烦恼与菩提等三十六对的缘起存在,更不是让人不辨是非曲直,而是用而不执,思而不迷,引导人觉悟“三十六对法”皆是相对而存在,并非有绝对存在的实体,超越相对的两边,契合中道实相。

    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1。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着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1 无明:不通达真理,不能如实理解事相或道理的精神状态。

    译文

    自性启动并生发作用的时候,和别人一起言论,对外在事物不执着它的相状,对内在心念不执着于空无。执着空见的人,常常会诽谤佛教经典,甚直言修道不需要文字。既然说不用文字,那么人也不应该有语言。说这样的话时,已落入文字之相。也有人说“直指之道不立文字”,这“不立”两个字本身就是文字。又见到别人在说法,就诽谤别人所说的是在执着文字相。你们应该知道,自己执迷还罢了,又诽谤佛经。千万不可诽谤经法,否则将造下无量无边的罪业。

    赏析与点评

    由于语言文字的局限性,佛陀在菩提树下所悟证的心法确实是无法用语言讲出来的。然而,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走向另一个极端,彻底否定语言文字在悟道过程中的功用,认为“知之一字,众祸之门”,讥识字者为“总作得盐铁判官”,讥读经者为“钻故纸驴年”,把三藏十二部看成是“拭不净故纸”。惠能因此提醒弟子们:“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着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佛陀如良医,佛法如药方。疾病一天未除,药方绝不是一纸空文;众生烦恼一天不除,佛经仍是无价之宝。正因为如此,尽管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但并未否定佛经在悟道中的重要性,主张离言说相,藉教悟宗,发挥语言文字的功能,为悟道服务,显示出修习般若法门的妙处。

    若着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译文

    如果外执于相,而通过种种方法去求取真道;或者到处建立道场,而辩论有无的过患,像这样的人,即使历经多劫也不可能明心见性。原本想要依照正法修行,又不可什么都不想,这样反将造成佛道上的障。如果只是听人说法而不实地修行,反而会使人生起邪念。因此要依照正法修行,说法不要住相。你们如果能够悟解,并且依照这样去说、去用、去行、去作,就不会失却本宗的宗旨了。

    赏析与点评

    虽多诵经集,放逸而不行;

    如牧数他牛,自无沙门分。

    ————南传《法句经》

    学习经典,如同进饭店看菜单,知正法如同看中自己喜爱的菜,即使将菜单倒背如流,若不动口吃菜,仍无法从中受益;同理,只研读佛经而不依法修行,甚以多闻为自傲,这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只有将菜吃进肚中消化,才能受益;同理,只有依法起修,解行并重,才不违顿悟法门的宗旨。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1相因,生中道义。

    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即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1 二道:指相对的两个方面,如有与无、凡与圣。

    译文

    如果有人问你法义,问“有”,就用“无”来答;问“无”,就用“有”来答;问“凡”,就用“圣”来答;问“圣”,就用“凡”来答。就这样,二边对待法的相互为因而离却二边,就显出了中道义理。像这样一问一答,其余的问题也完全依照这样作答,就不会失却中道的理体了。

    假如有人问:“什么叫作暗?”就回答他说:“明就是因,暗就是缘,光明消失就产生黑暗。”以光明来显现黑暗,以黑暗来显现光明。一来一回相互为因,而成中道义理。其余的问题都可以这样解答。你们今后传法,要依照这种方法转相教导传授,不要失却顿门宗旨。

    赏析与点评

    一位武士想愚弄聪慧的一休禅师。他捉了一只小鸟,藏在身后,问:“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小鸟是活的还是死的?”一休知道,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手放飞小鸟;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一定会暗中使劲儿把小鸟捏死。于是,一休说:“是死的。”武士马上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小鸟是活的。”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一休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小鸟的生命。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问“有”答“无”,问“无”答“有”;问“凡”答“圣”,问“圣”答“凡”,看似无理取闹,逻辑混乱,其实另有深意。即惠能的重点不是说“有”说“无”,说“凡”说“圣”,而是以此来破除人们对“有”与“无”、“凡”与“圣”的执着,“成中道义”,获佛慧命。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

    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

    师云:神会小师1,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2?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若吾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

    1 小师:受具足戒未满十年之僧人,通常指年轻弟子。

    2 阿谁:何人。

    译文

    六祖惠能在唐睿宗太极元年(七一二),也就是延和元年的七月,命令弟子前往新州国恩寺建塔,还命令人去催促施工。第二年夏天快结束的时候,塔建成竣工了。七月一日,六祖惠能召集弟子门人,对他们说:我到八月,将要离开人世。你们有什么疑问,要早点来问,我为你们破除疑惑,让你们愚迷尽除。我去世以后,就没有人再指导你们了。

    法海等弟子听说以后,全部都痛哭流涕;只有神会,神色丝毫没有变动,也没有哭泣流泪。

    六祖惠能说:神会虽是个小禅师,却能得悟善与不善平等无差别,不被诋毁称誉所动摇,不生悲哀或快乐的情绪。其他人都没能做到,十几年在山中修行,究竟修了什么道?你们现在悲伤哭泣,是为了谁忧伤?如果是伤心我不知往哪里去,其实我自己知道我的去处;我如果不知道去处,是不会向你们事先通报的。你们悲伤哭泣,都是因为不知道我的去处;如果知道我的去处,就不该悲伤。

    赏析与点评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唐·王梵志

    馒头代表坟墓,即喻示着死亡,何其诙谐。接着作者幽默地形容“馅草在城里”。有馒头必有馅,而馅就是人。是什么扮演着吃人的角色呢?

    作者在诗中揭示了死亡的必然,进而打破了世人长生不死的美梦。这一认识是具有现实主义意义的。直面死亡,才能体味生之可贵、人生苦短。从诗中我们可品味僧家冷峻的幽默。而六祖面临生死,预知时,从容洒脱,且殷殷教导徒众,不但显示了一代宗师的风范,也展现了禅者生死自在的风采。

    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众僧作礼,请师说偈。偈曰: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译文

    佛性本来没有生灭来去,你们都全部坐下,我给你们说一个偈,名为:“真假动静偈”。你们念诵听取这个偈,就能和我的心意相同;依照这个偈修行,就不会迷失宗门旨趣。所有僧人都行礼,请六祖惠能作偈。偈说:

    一切万法皆非真,不要颠倒看作真;若是当作真实看,此见完全不是真。

    若能自心识得真,离了假相即心真;自心不能离假相,既已无真何处真?

    有情本来就解动,木石无情才不动;若是偏修不动行,则同木石顽不动。

    如寻自心真不动,不动自存于动中;不动若是顽不动,无情却是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译文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只要能作这样看,此见就是真如用。

    告诉诸位学道人,着力必须要用意;勿在大乘宗门下,却仍执着生死见。

    彼此谈论若相契,就应共论佛法义;所言若实不相契,也应合掌使欢喜。

    宗门原本是无诤,有诤就失真道义;固执违逆诤论者,心性便转入生死。

    赏析与点评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宋·苏东坡

    苏东坡专心习禅,颇有心得,自觉心中安然,稳如泰山,于是写下以上偈颂,表明自己的悟境。

    写完此偈,他便迫不切待地让书童摇船送过江,请金山寺佛印禅师印证。佛印看后,一语不发,只写了两个字,便交给书童带回,早在江边等候的苏东坡看到“放屁”两个字的批示,心中愤愤不平,立即过江找佛印讨公道。佛印反问:“你不是自称已经八风吹不动了吗?怎么一屁就把你打过江呢?”

    佛教通常把“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称为八风,在现实生活里,任何一种“风”,都能让人“心动”,并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

    譬如说,别人讲我们不好(毁),便生气、难过,时而焦躁,时而忧心,时而恐惧,时而绝望,当然,有时也会得意忘形。然而其结果都一样:苦海无边。这就是惠能所说的“仁者心动”之含义。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而走入另一个极端,断绝任何念头,追求不动,形同草木,反而连成佛的机会都断绝了。这首真假动静偈的核心不是要人动与不动,而是要人识得本心,不要心随物转,而要随心转境,动静一如,做到“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则行住坐卧都具有禅味,平常用心皆是道,生命的分分秒秒便会在从容中走过。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

    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摩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曰: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1;

    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1 迷情:指迷惑之众生(有情)。

    译文

    当时,弟子门人们听完了偈,全都行礼。并且各自体会六祖惠能的意思,收拾本心,依照这个法门修行,不再相互争辩了。由于知道六祖惠能停驻人世的时间不多了,法海上座在此礼拜六祖惠能,问道:大师入灭之后,衣钵和教法应该传给谁?

    六祖惠能说:我在大梵寺说法,直到现在,所演说的内容已经被抄录下来并广为流布,其名目叫作《法宝坛经》。你们好好守护,次第相互流传指授,去度化众生,依照这个说法的就是真正的佛法。我现在为你们说法,不再付嘱袈裟,就是因为你们都已经信根淳熟,正定而没有疑惑,堪当弘法的大任。而且根据祖师达摩大师付嘱传授的偈子的含义,衣钵袈裟是不应该传下去的。达摩祖师的偈语是这样说的:

    我来东土的本意,是为传法度迷情;

    一华盛开为五叶,菩提道果自然成。

    赏析与点评

    惠能临终前,法海询问衣钵传何人。六祖惠能引初祖达摩传法慧可时的悟道偈以作答:“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所谓“一华”是指六祖惠能所传的顿悟法门,开出了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这五朵觉悟之花,演说“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要旨,引来无数人对明心见性之法的孜孜追求。唐人李中曾对此盛况有如下描述:“多少学徒求妙法,要于言下悟无生。”既然顿悟法门后继有人,六祖惠能依弘忍的嘱咐,只传《六祖坛经》作求法的依据,不再传衣钵。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1,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

    1 种智:一切种智之略称,即佛了知一切种种法之智慧。

    译文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