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孙子译注·再版的话》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说:“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三)这种去留的自由和一国兵家可到别国为将,如吴起在魏为将,乐毅率燕军入齐的事,也只在战国初不长时间内才有的事。三、战争规模,有人认为孙武见吴王时还未曾有过一个国家“驰车千驷,……带甲十万”(七)这样大的战争规模。四、吴越相恶和“越人之兵虽多”(四十二)的话,这都是阖闾伐越前后的事。孙武见吴王时越国还很弱小,不可能提出。五、“弩”是战国时才发明的。书中“甲胄矢弩”(九),在孙武见吴王时还没有弩这种武器。六、“谒者”、“门者”、“舍人”(一〇三)等都属战国时的官称(舍人的职务春秋时是管宫中仓廪和分发物品的人,战国时舍人则略似今之秘书、副官,是接近大官的人。如蔺相如当过赵宦者令缪贤的舍人,李斯则曾为吕不韦的舍人)。这种不符当时情况的事还很多,以上所举六项是主要的,也都是事实。可见司马迁说:孙武以“十三篇”见吴王,决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十三篇”。但是,认为现存的十三篇“皆系战国时物”,也是不正确或不确切的。其中也有春秋末的事物。如说:“驰车千驷,革车千乘”(七),“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十一)车战是春秋时代的特色。此外,十三篇中既有南方“吴孙子”(即孙武)活动地区所熟悉的地形,如“斥泽”(六十六),也有北方“齐孙子”(即孙膑)所习见的飞尘的征候,如“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七十二)这是只有中原广野上才能看得到的“征候”。可见《孙子》十三篇决不是一人一时之作。故无论谓十三篇“皆战国时物”,或说十三篇乃“战国中后期的事”,都不妥当。

    如上所述,许多论者主张要从《孙子》十三篇的内容中分析辨别成书的时代,但有些论者偏重于从十三篇字句上着眼,有些春秋时代的官职称谓,即使孙武在春秋时讲过,流传到战国初期,其弟子们也可能根据新时代的新的官职称谓来修改旧的。而且如《用间篇》中的官称确系战国时的事,但这不是《孙子》十三篇中的主要内容。《孙子兵法》中主要的内容是孙子的战略思想和哲学思想。例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二十)、“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五)、“致人而不致于人”(三十三)等战略上卓越的思想,“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三十四)、“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六十二)、“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三十)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这些都是《孙子兵法》的精华与核心。然而这些主要的内容,是很难看出其具体的时间性的。这些战略思想和哲学思想,只能在中国这样的大国,由无数次战争经验的积累和伟大的军事家对此作了精辟的总结,又再经过战争实践的检验而作出的战略理论。在社会更迭、战争频繁、诸侯国之间彼此吞并和反吞并的斗争,加上百家争鸣的影响,这说明《孙子兵法》的产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战争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至于成于孙武之手,则是属于偶然性的事。这一偶然性,也有其客观条件。《前言》中对孙武的家世及其经历,已简略提到,并谈了产生《孙子兵法》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决定孙子思想的社会存在。当时恰恰是孙武能帮助阖闾、伍员经国治军,以弱小的吴国出奇制胜打败了强大的楚国。他将吴分兵为三,轮番袭扰楚国,使楚疲惫不堪,然后又隐蔽地由水路北上,借陈蔡掩护,突然从北面实施战略大迂回,出楚不意,攻其左侧虚弱之地,因此能五战五胜,直抵楚都郢。这样的战略动机,“谁能为此谋”?《左传》虽未载孙武的姓名,但在吴师入郢到孙膑大破魏军一百五十余年之间,左丘明也并未提出一个比孙武更有名的名将。

    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很难断定《孙子》成书的确切年月,只能作一比较接近史实的成书过程的推测,以供读者继续研究。

    我们推测:《孙子兵法》的思想体系属于孙武而无疑,而其成书时间大概是春秋末至战国初这一过渡时期。至于成书过程,当阖闾去世、伍子胥被伯嚭排斥时,孙武见机引退,总结过去的和亲身经历的战争经验,整理成较有系统的军事理论,从事讲学,经由许多门徒、学生和专门前来请教者们口传笔录,代代相传,从春秋末到战国初,逐渐形成一部丰富而比较完整的兵法。在口传笔录过程中,增补、遗漏、抄错、修改都在所难免。但没有改变或遗漏孙子思想的核心。《汉书·艺文志》所说的八十二篇,可能就是许多口传笔录的门生们,各自把自己大同小异的记录辗转抄录于简上,以后综合起来,才有八十二篇之多。

    顺便说一下,银雀山竹简《孙子》的出土,对我们研究《孙子》具有重要作用,但不宜过于夸张,以为《孙子》成书问题等疑问都已解决了。“竹简”只能证明《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是两本书(这也不是什么新发现,早在《汉书·艺文志》等书中就记有这两本书名,只是《孙膑兵法》后来失传了,于是,个别治学不严肃者武断地硬指《孙子兵法》是孙膑写的),证明孙膑、孙武各有所著的兵法,现存传世的《孙子兵法》不是孙膑写的。“竹简”还证明曹操统治中原后,有优越条件可以收集到许多版本,从中挑选当时的善本写了简略的解释(“故为略解焉”)。这否定了杜牧说的曹操“删其繁剩,笔其精华”之说。由于曹氏统治的优越条件,使《孙子》十三篇得到大量的传抄,因而能长期保存下来,这也算是他的贡献。但竹简《孙子》的出土不能直接证明《孙子兵法》是孙武的著作,也不能证明此书成书的具体时间。“竹简”只能证明从“竹简”抄录时到三国时期曹操注《孙子兵法》,其间无大更改,而无法证明由《孙子》成书到竹简《孙子》抄录之间有无大的修改。又“竹简”在许多人分工抄录中未经严格校对,抄错、漏抄也在所难免。

    《孙子兵法》是《武经七书》中保存得最为完整的最古的兵书。我们一再进行整理印行,旨在批判地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引起更多人的重视,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郭化若

    一九八四年,年八十

    于北京西郊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