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5.舟车第十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15-1 宋子曰,人群分而物异产,来往贸迁以成宇宙。若各居而老死,何藉有群类哉?人有贵而必出,行畏周行。物有贱而必须,坐穷负贩。四海之内,南资舟而北资车。梯航万国,能使帝京元气充然。何其始造舟车者不食尸祝之报也?浮海长年,视万顷波如平地,此与列子所谓御泠风〔1〕者无异。传所称奚仲〔2〕之流,倘所谓神人者非耶。

    【注释】

    〔1〕《庄子·逍遥游》(约前290)云:“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列子(前五或四世纪)即列御寇,传为战国时道家。泠(líng)风:清风。涂本误“冷风”,应改为“泠(líng)风”。

    〔2〕奚仲:姓任。《世本》(前三世纪)载奚仲作车,夏代时曾任车正(掌管车辆的官)之职。

    【译文】

    宋子说,人群分居各地,物品产于八方,通过相互来往和贸易,构成了社会整体。如果各居一方而老死不相往来,还凭什么来构成人类社会呢?有地位的人总要外出,但怕到处步行,有些物品虽然便宜,却是生活的必需品,由于缺乏而有赖贩运。所有这一切,都得借助于车船等交通工具。在国内,南方要依靠船,北方要依靠车。人们通过车船,翻山越海、贸易各地,而使首都繁荣起来。为什么开始造车船的人,不应当受到崇敬的报答呢?船工长年渡海,视万顷波涛如平地,这简直与所谓列子乘风而行没有什么不同。经传上所说创始车辆的奚仲这类人,如果将其称为神圣的人,有何不可?

    15-2 舟

    15-2-1 凡舟古名百千,今名亦百千。或以形名如海鳅、江鳊、山梭之类,或以量名载物之数,或以质名各色木料,不可殚述。游海滨者得见洋船,居江湄者得见漕舫〔1〕。若局趣山国之中,老死平原之地,所见者一叶扁舟、截流乱筏而已。粗载数舟制度,其余可例推云。

    【注释】

    〔1〕漕舫或漕船是明代以后将南方大米通过运河运到北京的运粮船。

    【译文】

    船的名称,古今都有成百上千种。或者按形状命名例如海鳅船、江鳊船、山棱船之类,或以载重量名之载物的数量,或以造船材料命名各种木料,总之不胜枚举。去过沿海地区的人可以看到远洋船,住在江河边的人可以看到漕船。如果局限于山区之中,老死于平原之地,则所见者不过一叶扁舟、渡河筏子而已。下面略载几种船的形式,其余可以类推。

    15-3 漕 舫

    15-3-1 凡京师为军民集区,万国水运以供储,漕舫所由兴也。元朝混一,以燕京为大都。南方运道由苏州刘家港、海门黄连沙开洋,直达天津,制度用遮洋船。永乐间因之,以风涛多险,后改漕运。平江伯陈某〔1〕,始造平底浅船,则今粮船之制也。

    【注释】

    〔1〕平江伯陈某:陈瑄(1365——1433)字彦纯,合肥人,1402年任右军都督佥事,协助明成祖渡江有功,被封为平江伯,世袭指挥使。永乐元年(1403)充总兵官、总督漕运,议造平底浅船二千,在任凡三十余年,见《明史》本传。

    【译文】

    京都是军民聚集之地,通过河道将各地物资运来供应首都需要,这就是漕船兴起的原因。元朝统一全国后,以北京为大都,从南方向北的航道,是从苏州刘家港、海门的黄连沙出发,沿海路直达天津,使用的是遮洋船。永乐年间(1403——1424)也是这样,后因海上风涛多险,而改为漕运。平江伯陈某始造平底浅船,这就是现在粮船的形式。

    15-3-2 凡船制底为地,枋〔1〕为宫墙,阴阳竹〔2〕为覆瓦。伏狮〔3〕[则]前为阀阅,后为寝堂。桅〔4〕为弓弩,弦篷为翼。橹为车马,纤为履鞋。索为鹰、雕筋骨。招为先锋,舵为指挥主帅,锚为扎军营寨(图15-1)。

    图15-1 漕船

    【注释】

    〔1〕枋:由大方木一条条拼接成的船体四壁。

    〔2〕阴阳竹:船室上顶棚,由剖成两半、凿空中节的竹凸凹搭接而成。

    〔3〕伏狮:船体首尾横穿两边船枋的大横木。

    〔4〕桅:船中间直立的架帆的长木杆,又叫桅杆。

    【译文】

    漕船的构造,形象地说,船底相当房屋的地面,船枋是四周墙壁,船室上的阴阳竹,则为屋瓦。船头的伏狮可比作房的前门,船尾的伏狮,则为寝室所在。如果说船桅像弓、弩的弓背或弩身,则船帆便是弓弦或弩翼。船桨好比拉车的马,使其行走。则拉船用的纤绳,便好比是走路时穿的鞋子。船帆上的长绳相当鹰、雕的筋骨,船头的大桨是开路先锋,船尾舵则为指挥主帅,而船锚作安营扎寨之用。

    15-3-3 粮船初制,底长五丈二尺〔1〕,其板厚二寸,采巨木,楠〔2〕为上,栗〔3〕次之。头长九尺五寸,梢〔4〕长九尺五寸。底阔九尺五寸,底头阔六尺,底梢阔五尺。头伏狮阔八尺,梢伏狮阔七尺,梁头〔5〕一十四座。龙口梁阔一丈,深四尺〔6〕。使风梁阔一丈四尺,深三尺八寸。后断水梁阔九尺,深四尺五寸。两厫〔7〕共阔七尺六寸。此其初制,载米可近二千石交兑每只止足五百石。后运军造者私增身长二丈,首尾阔二尺余,其量可受三千石。而运河闸口原阔一丈二尺,差可渡过。凡今官坐船,其制尽同,第窗户之间宽其出径,加以精工彩饰而已。

    【注释】

    〔1〕明代一尺为31.1厘米,丈、尺、寸均十进制,即一丈为十尺、一尺为十寸。

    〔2〕楠:樟科犬樟属Phoebe nanmu之木材。

    〔3〕栗:山毛榉科栗属Castanea mollissima之木材。

    〔4〕梢通艄,即船尾,涂本在本卷均误作“稍”,今改为梢。

    〔5〕梁头:指横贯船身的大梁,即两侧船壁中间架设的横木。

    〔6〕深四尺:即梁与船底之间的距离为四尺。

    〔7〕涂本作“”,误,当为“厫”。此字与“廒”通,指船舱。

    【译文】

    粮船最初形制,是船底长五丈二尺,船底板厚二寸,以大木为料,楠木为上,其次是栗木。船头长九尺五寸,船尾长九尺五寸。船底宽九尺五寸,船底前部宽六尺,船尾宽五尺,船头的伏狮宽八尺,船尾的伏狮宽七尺。船上有大梁十四根,接近船头的龙口梁长一丈,高出船底四尺,支撑桅杆的使风梁长一丈四尺,高出船底三尺八寸。船尾部的断水梁长九尺,高出船底四尺五寸。船上的两个粮仓都宽七尺六寸。这都是糟船的最初形制。每船运粮近二千石但每船交纳五百石即足。后来军队护送的粮船私自把船身增长约二丈,首尾增宽二尺多,可装载粮食三千石。而运河闸口原宽一丈二尺,这种船勉强可以驶过。现在官吏乘用的客船,其形式与此完全相同,只是楼舱上门窗加大一些,并加以精工彩饰而已。

    15-3-4 凡造船先从底起,底面旁靠墙〔1〕,上承栈[板],下亲地面。隔位列置者曰梁,两旁峻立者曰墙。盖墙巨木曰正枋,枋上曰弦。梁前竖桅位曰锚坛,坛底横木夹桅本者曰地龙。前后维曰伏狮,其下曰拿狮,伏狮下封头木曰连三枋。船头面中缺一方曰水井其下藏缆索等物,头面眉标树两木以系缆者曰将军柱。船尾下斜上者曰草鞋底,后封头下曰短枋,枋下曰挽脚梁。船梢掌舵所居,其上曰野鸡篷使风时,一人坐篷巅,收守篷索。

    【注释】

    〔1〕涂本作“樯”(qiáng),指桅杆。但此处并非指桅,而指船壁,故改为“墙”。以下遇此,均作同样处理。

    【译文】

    造船时先从船底造起,船底两边立起船壁,船壁支撑上面的栈板(甲板),船壁下面就贴近船底。相隔一定距离在两壁之间横架的木叫梁,船底两旁高高直立的叫船墙(船壁)。构成船壁的巨木叫正枋,上面的枋叫弦。梁前竖立桅杆的部位叫锚坛,锚坛下横架的横木用以夹住桅杆的叫地龙。船前后两头各有一根连接船壁的大横木,叫伏狮,伏狮下两边的侧木叫拿狮。伏狮下的封密船头的木叫连三枋(拦浪板)。船头甲板中间开一方形洞,叫水井下面装缆绳等物。船头甲板两边立起两根系缆绳的木桩叫将军柱。船尾下面船底两侧由下向上倾斜的船壁叫草鞋底,船尾封尾木下的是短枋,枋下是挽脚梁,船尾掌舵人所在的地方叫野鸡篷。扬帆时,一个坐在篷顶,操纵帆绳。

    15-3-5 凡舟身将十丈者,立桅必两。树中桅之位,折中过前二位,头桅又前丈余。粮船中桅,长者以八丈为率,短者缩十分之一、二。其本入窗内亦丈余,悬篷之位约五、六丈。头桅尺寸则不及中桅之半,篷纵横亦不敌三分之一。苏、湖六郡运米,其船多过石瓮桥下,且无江、汉之险,故桅与篷尺寸全杀。若湖广、江西等舟,则过湖冲江,无端风浪,故锚、缆、篷、桅必极尽制度,而后无患。凡风篷尺寸,其则一视全舟横身,过则有患,不及则力软。

    【译文】

    船身将近十丈时,必须立两根桅杆。中桅立在船中心向前过两根梁的部位,从中桅离船头方向一丈远之处,再立一船头桅。粮船的中桅桅杆,长的以八丈为准,短的缩小十分之一、二。桅杆进入窗内(舱楼顶至舱底)有一丈多,悬帆的部位约占去五、六丈。船头桅杆的长度不及中桅之半,其帆的纵横尺寸,亦不及中桅帆的三分之一。苏州、湖州(今吴兴)一带六县运来的米,其粮船大多要过石拱桥,且无长江、汉水之险,故桅与帆尺寸都可缩减。如果驶经湖广(湖北、湖南)、江西等省的船,则过湖穿江时会无故掀起风浪,所以船锚、缆绳、帆、桅都必须严格符合规定尺寸才没有后患。风帆的尺寸要根据全船的宽度决定,尺寸过大则有危险,不足则风力不强。

    15-3-6 凡船篷其质乃析篾成片织就,夹维竹条,逐块折叠,以俟悬挂。粮船中桅篷,合并十人[之]力方克凑顶,头篷则两人带之有余。凡度篷索,先系空中寸圆木关捩〔1〕于桅巅之上,然后带索腰间,缘木而上,三股交错而度之。凡风篷之力,其末一叶敌本三叶,调匀和畅,顺风则绝顶张篷,行疾奔马。若风力洊至,则以次减下遇风鼓急不下,以钩搭扯,狂甚则只带一两叶而已。

    【注释】

    〔1〕关捩(liè):操纵转动的机关,相当于滑轮。

    【译文】

    船帆的材料由破开的竹片编成,用绳编竹片,逐块折叠,以待悬挂。粮船的中桅帆需要十人之力才能升至桅顶,船头帆则两人便足够了。挂帆绳时,先将由一寸粗的中空圆木作成的滑轮系在桅杆顶上,然后将绳索带在腰间攀杆而上,把三股绳交错地穿过滑轴挂绳。风帆顶端一叶所受的风力相当下面的三叶。将风帆调整匀称、顺当,顺风则将帆张到最大限度,则船行速如快马。若风力不断增大,则逐步减少张开的帆叶。遇到大风,帆叶鼓得厉害不能迅速降下时,可用搭钩扯下。风猛时,只张一、二叶便可。

    15-3-7 凡风从横来,名曰抢风。顺水行舟则挂篷,[作]“之、玄”游走,或一抢向东,止寸平过,甚至却退数十丈。未及岸时,捩舵转篷,一抢向西。借贷水力兼带风力轧下,则顷刻十余里。或湖水平而不流者,亦可缓轧。若上水舟,则一步不可行也。凡船性随水,若草从风,故制舵障水,使不定向流,舵板一转,一泓从之。

    【译文】

    借横向吹来的风行船,叫抢风。如果顺水行船,便升帆按“之”或“玄”字形的曲折航线行驶。船抢风向东航行时,如只能平过对岸,甚至后退几十丈,此时趁船还未到达对岸,便立刻转舵,并把帆调转向另一舷上去,即把船抢向西驶。借水力和风力相抵,船沿着斜向前进,一下子便可航行十余里。如在平静而不流动的湖水中行船,亦可借水力、风力缓缓相抵而行。如果逆水行船,又遇横风,就寸步难行了。船顺着水流航行,就像草随风飘动一样,所以要用舵来拦截水,使其不按固定方向流动,因为舵板一转就有一股水流顺从其方向流动。

    15-3-8 凡舵尺寸与船腹切齐。若长一寸,则遇浅之时船腹已过,其梢尾〔1〕舵使胶住,设风狂力劲,则寸木为难不可言。舵短一寸,则转运力怯,回头不捷。凡舵力所障水,相应及船头而止。其腹底之下,俨若一派急顺流,故船头不约而正,其机妙不可言。舵上所操柄,名曰关门棒,欲船北,则南向捩转。欲船南,则北向捩转。船身太长而风力横劲,舵力不甚应手,则急下一偏披水板〔2〕,以抵其势。凡舵用直木一根粮船用者围三尺,长丈余为身,上截衡受棒,下截界开衔口,纳板其中如斧形,铁钉固拴以障水。梢后隆起处,亦名舵楼。

    【注释】

    〔1〕涂本作“稍尼”,当改为“梢尾”。

    〔2〕披水板:船头上装的可上下提动的劈水板,共两块,装于左右两侧。

    【译文】

    舵的尺寸下端要与船底取平。如舵长出一寸,当遇到水浅时,船身已过,而船尾的舵却被卡住。若遇猛力狂风,则一寸之木造成的困难就无法形容了。舵若比船底短一寸,则转动力小,船不能很快调转方向。舵拦截水的能力所及,只到船头而止,船底下的水仍俨然是一股顺着水流方向的急流,故船头自然按操纵的正确方向行进,其中的作用妙不可言。舵上的操纵杆叫关门棒,要船头向北,则将其向南转。欲船头向南,则将其向北转。若船身太长,而横向吹来的风又很大,舵力不那么够用,这时要急速放下一块披水板,以抵挡风势。船舵用一根直木作舵身,粮船用的直木围三尺、长一丈多。舵上部横插关门棒,下部锯开接口以装上斧形的舵板,再用铁钉钉固,便可拦截水了。船尾高起的地方,也叫舵楼。

    15-3-9 凡铁锚所以沉水系舟。一粮船计用五、六锚,最雄者曰看家锚,重五百斤内外,其余头用两枝,梢用两枝。凡中流遇逆风,不可去又不可泊或业已近岸,其下有石非沙,亦不可泊,惟打锚深处,则下锚沉水底。其所系,缠绕将军柱上。锚爪一遇泥沙,扣底抓住。十分危急,则下看家锚。系此锚者曰“本身”,盖重言之也。或同行前舟阻滞,恐我舟顺势急去,有撞伤之祸,则急下梢锚提住,使不迅速流行。风息开舟,则以云车〔1〕绞缆,提锚使上。

    【注释】

    〔1〕云车:立式起重绞车。

    【译文】

    铁锚的作用,是沉在水里将船系住不动。一艘粮船共用五、六个铁锚,最大的叫看家锚,重五百斤内外,其余的在船头用两个锚,船尾也用两个。船在中流遇上逆风,既不可进、又不能靠岸停泊时或业已靠岸,但水底有石头而不是沙土,也不能停泊,只有在水深处抛锚,就要把锚沉于水底。系锚的长绳缠绕在将军柱上,锚爪一遇泥沙便扎底抓住。十分危急时,要下看家锚,系住这个锚的缆索叫“本身”(命根),这是就其重要性而言的。有时本船被同一航向的前面的船阻挡,恐本船顺势急过有撞伤之祸,就要急忙下船尾锚拖住,使之不快速驶过。风平开船,要用云车绞缆绳将锚提上来。

    15-3-10 凡船板合隙缝,以白麻斫絮为筋,钝凿扱入,然后筛过细石灰,和桐油舂杵成团调艌。温、台、闽、广即用蛎灰。凡舟中带篷索,以火麻秸一名大麻綯绞,粗成径寸以外者,即系万钧不绝。若系锚缆,则破析青篾为之。其篾线入釜煮熟,然后纠绞。拽缱亦煮熟篾线绞成,十丈以往,中作圈为接,遇阻碍可以掐断。凡竹性直,篾一线千钧。三峡入川上水舟,不用纠绞缱。即破竹阔寸许者,整条以次接长,名曰火杖。盖沿崖石棱如刃,惧破篾易损也。

    【译文】

    密合船板隙缝,要用剁碎的白麻絮作成麻筋,用钝凿将麻筋塞入隙缝内,然后以筛过的细石灰和桐油捣拌成团,再填充船缝。浙江温州、台州(今临海)与福建、广东,用蛎灰代替石灰。船上系船帆的绳索用火麻一名大麻秸纠绞,直径达一寸以上的粗绳,即使系住万斤以上的东西也不会断。系锚的缆绳,以破析的青竹作成,其篾线入锅煮熟后再纠绞。拉船的纤绳也是将篾线煮熟后纠绞,绳达十丈以上长时,中间作圈当作接环,遇障碍可以掐断。竹性笔直,一条篾线可受千斤。过长江三峡进入四川的水上行船,不用纠绞的纤绳。而是直接把竹破成一寸多宽的整条竹片,互相连接,名曰火杖。因为沿岸石崖棱如刀刃,怕篾绳容易损坏。

    15-3-11 凡木色桅用端直杉〔1〕木,长不足则接,其表铁箍逐寸包围。船窗前道,皆当中空阙,以便树桅。凡树中桅,合并数巨舟承载,其末长缆系表而起。梁与枋墙用楠木、槠〔2〕木、樟〔3〕木、榆〔4〕木、槐〔5〕木樟木春夏伐者,久则粉蛀。栈板不拘何木。舵杆用榆木、榔〔6〕木、储木,关木棒用椆〔7〕木、榔木,橹用杉木、桧〔8〕木、楸〔9〕木。此其大端云。

    【注释】

    〔1〕杉:杉科常绿乔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2〕槠(zhū):壳斗科槲属乔木Quercus glanca。

    〔3〕樟:樟科Cinnamumomum camphora。

    〔4〕榆:榆科Ulmus pumila。

    〔5〕槐:豆科Sophora japonica。

    〔6〕榔:榆科Ulmus parvilolia。

    〔7〕椆:古代一种树名,疑为马鞭草科的柚木Tectona grandis,木材坚硬,产于粤、滇南部。

    〔8〕桧(guì):柏科Sabina chinensis。

    〔9〕楸:紫葳科Catalpa bungei。

    【译文】

    造船用的木料,桅杆用匀称笔直的杉木,长度不足则接成,其外表用铁箍逐寸包紧。船楼前要空出地方,架立桅杆。立中桅时,要拼合几条大船来承载,桅杆一端系以长绳并吊起。船上的梁、枋与船壁,用楠木、槠木、樟木、榆木、槐木樟木要是春秋二季砍伐的,放久会蛀坏,船底和甲板用什么木料都可以。但舵杆则用榆木、榔木、槠木。关门棒用椆木、榔木。船桨用杉木、桧木、楸木。这是用木料的大致情形。

    15-4 海 舟

    15-4-1 凡海舟,元朝与国初运米者曰遮洋浅船,次者曰钻风船即海鳅。所经道里止万里长滩〔1〕、黑水洋〔2〕、沙门岛〔3〕等处,若无大险。与出使琉球、日本及商贾爪哇、笃泥〔4〕等舶制度[比],工费不及十分之一。凡遮洋运船制[度],视漕船长一丈六尺,阔二尺五寸,器具皆同。唯舵杆必用铁力木〔5〕,艌灰用鱼油和桐油,不知何义。凡外国海舶制度,大同小异。闽、广闽由海澄开洋,广由香山?洋船载竹两破排栅,树于两旁以抵浪。登、莱制度又不然。倭国海舶两旁列橹手拦板抵水,人在其中运力。朝鲜制度又不然。

    【注释】

    〔1〕万里长滩:元、明时从长江口至苏北盐城一带(约北纬30.5°——34°)的浅水海域。

    〔2〕黑水洋:苏北盐城东海岸至山东半岛南(约北纬34°——35.5°)之间的海域。

    〔3〕沙门岛:在山东蓬莱西北。

    〔4〕笃泥:不详,或为渤泥,今印尼加里曼丹岛。

    〔5〕铁力木:金丝桃科铁力木属Mesua ferrea,木质极坚硬。

    【译文】

    元朝及本朝(明朝)初用的运粮海船,叫遮洋浅船,小些的叫钻风船即海鳅船。所经过的航道止限于万里长滩、黑水洋及沙门岛等处,似乎没有大的风险。制造这类船与出使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