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8.五 金 第 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8-1 宋子曰,人有十等〔1〕,自王、公至于舆、台,缺一焉而人纪不立矣。大地生五金〔2〕以利天下与后世,其义亦犹是也。贵者千里一生,促亦五、六百里而生。贱者舟车稍艰之国,其土必广生焉。黄金美者,其值去黑铁一万六千倍,然使釜鬵、斤斧不呈效于日用之间,即得黄金,值高而无民耳。贸迁有无,货居《周官》泉府〔3〕,万物司命系焉。其分别美恶而指点重轻,孰开其先,而使相须于不朽焉?

    【注释】

    〔1〕人有十等:典出《左传·昭公七年》,将人分为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十等,以体现封建等级制度。

    〔2〕五金:指金、银、铜、铁、锡,有时亦泛指金属。

    〔3〕《周官》泉府:指《周礼·地官》载,泉府官吏掌握金融贸易事项。

    【译文】

    宋子说,人有十个等级,从高贵的王、公直到低贱的舆、台,缺其中之一,则等级制度便无从建立。大地产生出五金,以利于天下与后世,其道理也和人分成贵贱是一样的。贵金属要隔千里才有一处产地,近的也要隔五、六百里才有一处。贱金属就是在舟车难通之处,也必广泛出产。上好的黄金价值比黑铁高一万六千倍,然而如果没有铁制的锅、斧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即使有黄金,价值虽高,并不有益于人民。在互通有无的贸易中,金属货币居于《周礼·地官》所载泉府那样的地位,掌握着万物的命脉。至于分辨金属的优劣、品评其价值的轻重,是谁开的头,而使金属永远是必须之物呢?

    8-2 黄 金

    8-2-1 凡黄金为五金之长,熔化成形之后,住世永无变更。白银入洪炉虽无折耗,但火候足时,鼓鞴而金花闪烁,一现即没,再鼓则沉而不现。惟黄金则竭力鼓鞴,一扇一花,愈烈愈现,其质所以贵也〔1〕。凡中国产金之区大约百余处,难以枚举。山石中所出,大者名马蹄金,中者名橄榄金、带胯金〔2〕,小者名瓜子金。水沙中所出,大者名狗头金,小者名麸麦金、糠金。平地掘井得者名面沙金,大者名豆粒金。皆待先淘洗后、冶炼而成颗块。

    【注释】

    〔1〕黄金在烈火中亦不易氧化,而银或其他一般金属在高温下会氧化而变质。

    〔2〕带胯金:腰带上装饰的金。

    【译文】

    黄金是五金之首,熔化成形之后,永远不发生变化。白银入熔炉熔化虽无折耗,但火候足时,用风箱鼓风会闪烁出金属的火花,但一现即没,再次鼓风则消失而不出现。只有黄金当极力鼓风时,一鼓则金属火花闪现一次,火力越猛烈,金花越多,这是黄金之所以珍贵的原因。中国产金的地区大约有百余处,难以枚举。山石中所出之金,大的叫“马蹄金”,中等的叫“橄榄金”、“带胯金”,小的叫“瓜子金”。从水沙中所出的,大的叫“狗头金”,小的叫“麸麦金”、“糠金”。在平地掘井而得到的金叫“面沙金”,大块的叫“豆粒金”。都要先经淘洗后,再冶炼而成颗块形的金。

    8-2-2 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余丈见伴金石,即可见金。其石褐色,一头如火烧黑状。水金多者出云南金沙江古名丽水,此水源出吐蕃〔1〕,绕流丽江府,至于北胜州,回环五百余里,出金者有数截。又川中潼川等州邑与湖广沅陵、溆浦等,皆于江沙水中淘沃取金。千百中间有获狗头金一块者,名曰金母,其余皆麸麦形。

    【注释】

    〔1〕按金沙江实发源于青海省,而非西藏(吐蕃)。

    【译文】

    金多半出产于西南,采金人在山上挖至十余丈深见到伴金石时,便可见金。其石呈褐色,一头像火烧黑了似的。水金多产于云南金沙江古代叫丽水,此水发源于吐蕃(西藏),绕过云南丽江府,再到云南永胜,曲折五百余里,出金处有几段地方。此外四川北部潼川(今梓潼)等地与湖广(湖南)沅陵、溆浦等地,都可在江沙水中淘得砂金。在千百次淘取中,偶尔才会获得一块狗头金,名叫“金母”,其余都是麸麦形的小粒。

    8-2-3 入冶煎炼,初出色浅黄,再炼而后转赤也。儋、崖〔1〕有金田,金杂沙土之中,不必求深而得。取太频则不复产,经年淘、炼,若有则限。然岭南夷獠洞穴中,金初出如黑铁落,深挖数丈得之黑焦石下。初得时咬之柔软,夫匠有吞窃腹中者,亦不伤人。河南蔡、巩等州邑,江西乐平、新建等邑,皆平地掘深井取细沙淘炼成,但酬答人功,所获亦无几耳。大抵赤县之内,隔千里而一生。《岭表录[异]》〔2〕云,居民有从鹅鸭屎中淘出片屑者,或日得一两,或空无所获。此恐妄记也。

    【注释】

    〔1〕儋、崖:今海南新州、崖县。

    〔2〕《岭表录异》(约890):唐人刘恂所著,载岭南风俗、物产等较详。

    【译文】

    金在入炉冶炼后,刚出炉时呈浅黄色,再炼后才转变成赤色。儋、崖两地有金田,金夹杂在沙土之中,不必挖太深即可取得。但取得太频繁,则不复出产。多年淘炼,如果有金也是有限的。然而五岭以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洞穴中,初采出的金像黑铁粉,深挖数丈得之于黑焦石下面。初得的金咬起来柔软,匠人有偷吞到腹中的,亦不伤人。河南上蔡、巩义市和江西乐平、新建等地,都在平地挖深井,取出细沙淘炼而成,但耗费人工很多,所获无几。大体说,中国境内每隔千里有一处产金。《岭表录异》云,居民有从鹅鸭屎中淘出金屑者,或一日得一两,或空无所获。这恐怕是荒诞的记载吧。

    8-2-4 凡金质至重。每铜方寸重一两者,银照依其则,[方]寸增重三钱。银方寸重一两者,金照依其则,[方]寸增重二钱〔1〕。凡金性又柔,可屈折如柳枝。其高下色分七青、八黄、九紫、十赤。登试金石〔2〕此石广信郡河中甚多,大者如斗,小者如拳。入鹅汤中一煮,光黑如漆上立见分明。凡足色金参和伪售者,唯银可入,余物无望焉。欲去银存金,则将其金打成薄片剪碎。每块以土泥裹涂,入坩埚中硼砂熔化〔3〕,其银即吸入土内,让金流出以成足色。然后入铅少许,另入坩埚中,勾出土内银〔4〕,亦毫厘具在也。

    【注释】

    〔1〕这里指出的每立方寸金、银、铜重量是假定值,但可看出作者已有了比重的概念。当温度为20℃时,三者的现代比重值为:金19.3,银10.5,铜8.9。

    〔2〕试金石:黑色硅岩石,根据金在其上刻画所留条迹的颜色深浅,来检验金的纯度。这是早期的比色测定法。

    〔3〕硼砂:涂本作“鹏砂”,今改为硼砂。成分是硼酸钠Na?B?O?·10H?O,放入金银中起助熔作用。杂银的金熔化后,因银熔点低,先吸入土中,达到二者分离。

    〔4〕将铅与含银泥土熔炼,铅可将其中的银流出。

    【译文】

    金是很重之物。假定一寸见方的铜重一两,照这样来算,则一寸见方的银要增重三钱。假定一寸见方的银重一两,则一寸见方的金要增重二钱。金又有柔性,可屈折如柳枝。区分金的成色高低,大抵七成金呈青色,八成金呈黄色,九成金呈紫色,十成足金呈赤色。将金放在试金石此石在江西广信府(今上饶地区)河中甚多,大者如斗,小者如拳。将其放入鹅汤中一煮,则光黑如漆上测试,则成色立见分明。在足色金中掺和作伪而出售,只可加入银,加其余金属都不可。要想将其中的银除去而只存金,便要将金打成薄片并剪碎。每片用泥土裹涂,放入坩埚中加硼砂熔化,金中的银即吸入土内,让金流出以成足色。然后入铅少许,将土另入坩埚内熔化,就可从土中再提出银,丝毫也不会损失。

    8-2-5 凡色至于金,为人间华美贵重,故人工成箔而后施之。凡金箔每金七分〔1〕造方寸金一千片,粘补物面可盖纵横三尺。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内,竭力挥椎打成打金椎短柄,约重八斤。凡乌金纸由苏、杭造成,其纸用东海巨竹膜〔2〕为质。用豆油点灯,闭塞周围,只留针孔通气,熏染烟光而成此纸。每纸一张打金箔五十度,然后弃去,为药铺包朱用,尚未破损。盖人巧造成异物也。

    【注释】

    〔1〕原文作“七厘”,依钟本改。明代一尺为31.1厘米,一两为37.3克,金密度为19.3克/立方厘米。至少要用七分重(2.61克)金,才能打成一平方寸的金箔一千片,而用七厘则肯定不行。

    〔2〕东海巨竹膜:从薮本译为巨竹纤维。

    【译文】

    金的颜色是人间华美而贵重的颜色,所以用人工打成金箔而后用于装饰。每七分黄金可打成一平方寸的金箔一千片,将其粘贴在器物表面,可覆盖纵横三尺的面积。制造金箔时,先将金打成薄片,再包在乌金纸中,极力挥槌打成打金箔的槌子是短柄的,约重八斤。乌金纸由苏州、杭州造成,这种纸用东海的巨竹纤维为原料。用豆油点灯,将灯周围封闭,只留一针眼大的通气孔,用灯烟将纸熏染成乌金纸。每张纸可打金箔五十槌,然后弃去。弃去的纸供药铺包朱砂用,尚未破损。靠人的技巧能造出来奇异之物。

    8-2-6 凡纸内打成箔后,先用硝熟猫皮绷急为小方板。又铺线香灰撒墁皮上,取出乌金纸内箔覆于其上,钝刀界画成方寸。口中屏息,手执轻杖,唾湿而挑起,夹于小纸之中。以之华物,先以熟漆布地,然后粘贴贴字者多用楮树浆。秦中造皮金者,硝扩羊皮使最薄,贴金其上,以便剪裁服饰用,皆煌煌至色存焉。凡金箔粘物,他日敝弃之时,削刮火化,其金仍藏灰内。滴清油数点,伴落聚底,淘洗入炉,毫厘无恙。

    【译文】

    金子在乌金纸内打成金箔后,先将芒硝鞣制的猫皮绷紧成为小方形皮板,再将香灰铺撒在皮面上,将乌金纸里面的金箔覆盖在上面,用钝刀画出一平方寸的方格。这时操作的人口中暂停呼吸,手持轻棍用唾液粘湿金箔,将其挑起并夹在小纸之中。用金箔装饰物件,先以熟漆铺底,再将金箔粘贴上去贴字时多用楮树汁。陕西造皮金的人则用鞣过的羊皮拉紧至极薄,将金箔粘贴在上面,以便剪裁供服饰用,都显出辉煌的金色。金箔粘贴的物件,当他日破旧不用时,将其削刮下来以火烧之,其金质仍残留在灰内。滴上几滴菜子油,金质又聚积在下面,淘洗后再熔炼,一点都不会损失。

    8-2-7 凡假借金色者,杭扇以银箔为质,红花子油刷盖,向火熏成。广南货物以蝉蜕壳调水描画,向火一微炙而就,非真金色也。其金成器物,呈分浅淡者,以黄矾涂染,炭木乍〔1〕炙,即成赤宝色。然风尘逐渐淡去,见火又即还原耳。黄矾详《燔石》卷。

    【注释】

    〔1〕涂本作“炸”,应为“乍”,今改。

    【译文】

    使器物具有金色的方法:杭州扇子是以银箔为材料,用红花子油刷涂,用火熏成。广东的货物则以蝉蜕壳碎粉调水来描图,用火稍微一烤而成。这些都不是真金的颜色。即令用金作成的器物,因成色不足而呈浅色时,也可用黄矾涂染,用炭火烘烤,立即就会变成赤金色。只不过日久因风尘作用,颜色又逐渐淡了下去,见火后又还原为原来的颜色。关于黄矾,详见《燔石》章。

    8-3 银  附:朱砂银

    8-3-1 凡银中国所出,浙江、福建旧有坑场,国初或采或闭。江西饶、信、瑞〔1〕三郡有坑从未开。湖广则出辰州〔2〕,贵州则出铜仁,河南则宜阳赵保山、永宁秋树坡、卢氏高咀儿、嵩县马槽山,与四川会川〔3〕密勒山、甘肃大黄山等,皆称美矿。其他难以枚举。然生气有限。每逢开采,数不足则括派以赔偿〔4〕。法不严则窃争而酿乱,故禁戒不得不苛。燕、齐诸道则地气寒而石骨薄,不产金银。然合八省所生,不敌云南之半,故开矿、煎银唯滇中可永行也。

    【注释】

    〔1〕饶、信、瑞:分别为今江西鄱阳、上饶及赣州一带。

    〔2〕辰州:今湖南沅陵。

    〔3〕会川:今四川会理。

    〔4〕数不足则括派以赔偿:此处拟释为“则数不足以赔偿括派”。

    【译文】

    中国产银的地方,在浙江、福建旧时有坑场,本朝(明朝)初期,有的开采,有的关闭。江西饶州、广信和瑞州三处有银矿坑,但从未开采。湖南辰州出银,贵州出于铜仁,河南宜阳的赵保山、永宁的秋树坡、卢氏的高咀儿、嵩县的马槽山,以及四川会川的密勒山、甘肃大黄山等地,都是产银的美矿。其他地方难以枚举。然而经营的规模有限,很不景气。每次开采若产量不足,还不够偿付搜括与加派下来的苛捐杂税。如果法制不严,盗矿而引起的争讼就会酿成祸乱,因之禁令也就越来越苛刻。河北、山东各省地气寒而矿层薄,不产金银。然而总计以上八省所出之银,尚不敌云南一半,所以开矿、炼银只有在云南可以长期持续下去。

    8-3-2 凡云南银矿,楚雄、永昌、大理为最盛,曲靖、姚安次之,镇沅又次之。凡石山洞中有矿砂,其上现磊然小石,微带褐色者,分丫成径路。采者穴土十丈或二十丈,工程不可日月计。寻见土内银苗,然后得礁砂〔1〕所在。凡礁砂藏深土,如枝分派别。各人随苗分径横挖而寻之(图8-1)。上榰横板架顶以防崩压。采工篝灯逐径施镢,得矿方止。凡土内银苗或有黄色碎石,或土隙石缝有乱丝形状,此即去矿不远矣。

    图8-1 开采银矿

    【注释】

    〔1〕礁砂:据《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1980)289页,入炉炼银的矿石总名为礁,礁砂是黑色矿石,即辉银矿为主成分的银矿石。

    【译文】

    云南银矿中以楚雄、永昌、大理为最盛,曲靖、姚安次之,镇沅又次之。石山洞中有银矿砂,其上出现一些堆积起来的小石,微带褐色,矿藏分成枝杈般的矿脉。采矿者挖土十丈或二十丈,工程不能以日、月计之。找到土内的银矿苗后,便知道礁砂之所在。礁砂都藏在深土中,像树枝那样分布。各个人沿着银矿脉走向分头挖进。坑道内要横架木板支撑洞顶,以防塌方。采矿工点灯沿矿脉挥锄挖掘,得矿方止。土内的银苗有黄色碎石,或土石缝内有乱丝形状的东西,这就说明离银矿不远了。

    8-3-3 凡成银者曰礁,至碎者曰砂,其面分丫若枝形者曰矿〔1〕,其外包环石块曰矿〔2〕。矿石大者如斗,小者如拳,为弃置无用物。其礁砂〔3〕形如煤炭,底衬石而不甚黑。其高下有数等商民凿穴得砂,先呈官府验辨,然后定税。出土以斗量,付与冶工。高者六、七两一斗,中者三、四两,最下一、二两其礁砂放光甚者,精华泄露,得银偏少。

    【注释】

    〔1〕矿:涂本作“”,此处指树枝状的辉银矿(argentite,Ag?S)。

    〔2〕其外包环石块曰矿:此处“矿”指不含银的脉石,因而是无用之物,与通常意义下的“矿”字含义不同。

    〔3〕礁砂:如上节注,指辉银矿。

    【译文】

    能炼出银的矿石叫礁,其中细碎的叫砂,表面分成树枝形的叫矿,包在外面的石块叫“矿”,大块的有斗那样大,小的像拳头大,都是废弃无用之物。礁砂的形状像煤炭,下面是一些石头而颜色不很黑。礁砂分高低几等商民挖穴取礁砂,先交官府检验、辨别,然后定税。取出的土以斗计量,交给冶炼工。品位高的一斗可炼出六、七两银,中等的得三、四两,最下等的只得一、二两。特别光亮的礁砂,品位不高,得银偏少。

    8-3-4 凡礁砂入炉,先行拣净淘洗。其炉土筑巨墩,高五尺许,底铺瓷屑、炭灰。每炉受礁砂二石,用栗木炭二百斤周遭丛架。靠炉砌砖墙一朵,高阔皆丈余。风箱安置墙背,合两三人力带拽透管通风(图8-2)。用墙以抵炎热,鼓鞴之人方克安身。炭尽之时,以长铁叉添入。风火力到,礁砂熔化成团。此时银隐铅中〔1〕,尚未出脱。计礁砂二石熔出团约重百斤。

    图8-2 熔矿结银与铅

    【注释】

    〔1〕银矿中常含有铅。

    【译文】

    银矿砂入炉前,要首先拣净淘洗。炼银的炉子是用土筑成的,土墩高约五尺,底部铺上瓷屑、木炭。每炉装礁砂二石,用栗木炭二百斤在周围堆架起来。靠近炉旁砌一垛砖墙,高和宽都是一丈多。将风箱安置在墙背,由二、三人拉动风箱通过风管送风。用墙挡住炉的高温,鼓风的人才能安身。炉内木炭烧完时,用长铁叉再将木炭添入。风力、火力足时,礁砂熔化成团,此时银隐藏在铅中,尚未脱离出来。共计礁砂二石可熔出团块约一百斤。

    8-3-5 冷定取出,另入分金炉一名虾蟆炉内,用松木炭匝围,透一门以辨火色。其炉或施风箱,或使交箑。火热功到,铅沉下为底子其底已成陀僧〔1〕样,别入炉炼,又成扁担铅(图8-3)。频以柳枝从门隙入内燃照,铅气净尽,则世宝凝然成象矣。此初出银亦名生银。倾定无丝纹,即再炼一火,当中止现一点圆星,滇人名曰茶经。逮后入铜少许,重以铅力熔化,然后入槽成丝丝必倾槽而现,以四周匡住,宝气不横溢走散。其楚雄所出又异,彼铜砂铅气甚少,向诸郡购铅佐炼。每礁百斤先坐铅二百斤于炉内,然后煽炼成团。其再入虾蟆炉沉铅结银,则同法也。此世宝所生,更无别出。方书、本草无端妄想、妄注,可厌之甚。

    图8-3 沉铅结银

    【注释】

    〔1〕密陀僧:黄色的氧化铅PbO。

    【译文】

    熔炉冷却后,将物料取出另装入分金炉一名虾蟆炉内,用松木炭在炉内围起,留出一穴门以辨火候。分金炉用风箱或用团扇送风,到一定温度,铅便沉下成为底子炉底的铅成为密陀僧形状,另入熔炉冶炼,又成为扁担铅。要不断用柳枝从穴门缝中插入燃烧,待铅的成分去尽后,便提炼成纯银了。刚炼出来的银叫生银。倒出来凝固后如果没有丝纹,便要再熔炼一次,这时在其中可看到一点圆星,云南人叫做“茶经”。此后向其中加入少许铜,重新用铅来协助熔化,然后放入槽中凝结成丝状倒入槽中才出现丝状,因四周被框住,银气不会横溢走散。云南楚雄所产银矿有所不同,其中含铅甚少,必须从各地购入铅以助熔炼。每炼含银的矿砂一百斤,先将铅二百斤放在炉的底部,然后鼓风将其熔炼成团,再放入分金炉中,使铅沉下而结出银,与上述方法是一样的。银就是用这种方法炼出的,此外再没有别的方法。炼丹术方书和本草书没有根据地乱想、妄注,可厌之甚。

    8-3-6 大抵坤元精气,出金之所三百里无银,出银之所三百里无金。造物之情亦大可见。其贱役扫刷泥尘,入水漂淘而煎者,名曰淘厘锱。一日功劳,轻者可获三分,重者倍之。其银俱日用剪、斧口中委余,或鞋底粘带布于衢市。或院宇扫屑弃于河沿,其中必有焉,非浅浮土面能生此物也。

    【译文】

    在大地里所含的矿藏中,出金之处三百里内无银,出银之所三百里内无金。大自然的情况,于此可见大概。有时仆役将扫刷的泥尘聚起,入水中淘洗,再煎炼出银,名曰淘厘锱。用一天的功夫,少者可得银三分,多者倍之。其所得的银,都来自日常用的剪子、斧子刃部掉下的残屑,或鞋底在闹市上粘带的土,或院内房内打扫下来的尘土抛弃在河沿,其中必杂有银质,这并不是说浅浮的土面上能生出银来。

    8-3-7 凡银为世用,唯红铜与铅两物可杂入成伪。然当其合琐碎而成钣锭,去疵伪而造精纯。高炉火中,坩埚足炼,撒硝少许,而铜、铅尽滞埚底,名曰银锈。其灰池〔1〕中敲落者名曰炉底。将锈与底同入分金炉内,填火土甑之中,其铅先化,就低溢流,而铜与粘带余银用铁条逼就分拨,井然不紊(图8-4)。人工、天工亦见一斑云。炉式并具于左。

    图8-4 分金炉清锈底

    【注释】

    〔1〕灰池:铺炭灰的炉底,含铅的银熔化后流于此处。从技术上看,分金炉(图8-4)应密闭,而不应敞口。

    【译文】

    世上所用的银,只有红铜与铅两物可掺杂在其中作伪。但将碎银熔合成银锭时,可除去掺杂的东西而制成纯银。方法是将其放在坩埚中用高温炉火充分熔炼,撒入少量硝石,则铜与铅都沉在埚底,名曰银锈。从灰池中敲落下来的叫做炉底。将银锈与炉底一同放入分金炉内,将木炭填入土制的甑中点火,其中的铅先行熔化,流向低处,而铜与剩下的银粘带在一起,可用铁条拨离开来,二者截然分离。人力与自然力作用的相辅相成,由此可见其一斑。炉的图式俱载于下。

    8-3-8 朱砂银:凡虚伪方士以炉火惑人者,唯朱砂银[令]愚人易惑。其法以投铅、朱砂与白银等分,入罐封固,温养三七日后,砂盗银气,煎成至宝。拣出其银,形存神丧,块然枯物。入铅煎时,逐火轻折,再经数火,毫忽无存。折去砂价、炭资,愚者贪惑犹不解,并记于此。

    【译文】

    朱砂银:虚伪的炼丹术士利用炉火之术来迷惑人,只有朱砂银最容易愚弄人。其制造方法是,将铅、朱砂与等量的白银放入坩埚内密封,加热三七二十一日后,朱砂吸取银气,炼成为“银”。将这种“银”拣出一看,外表像银而无银的本质,只是废物一块。加入铅与其煎炼时,越炼越减重,再炼几次,竟完全消失。损失朱砂与木炭的资财,愚者贪心受惑尚不解此理,特记于此。

    8-4 铜

    8-4-1 凡铜供世用,出山与出炉止有赤铜。以炉甘石〔1〕或倭铅〔2〕参和,转色为黄铜〔3〕。以砒霜等药制炼为白铜〔4〕。矾、硝等药制炼为青铜〔5〕。广锡参和为响铜,倭铅和泻为铸铜。初质则一味红铜而已。

    【注释】

    〔1〕炉甘石:学名Calamine,主要成分是碳酸锌ZnCO?。

    〔2〕倭铅:即锌,因其像铅而比铅性猛烈,故名。以下一律译为锌。

    〔3〕黄铜:铜锌合金。以炉甘石与铜炼为黄铜,其色如金,亦见于《本草纲目》卷八,金石部。

    〔4〕白铜:此处指以含锌、镍的砒石(砷矿石)与铜炼成的合金。

    〔5〕青铜:此处“青铜”不是本义上的铜锡合金,而指用矾石、硝石等将铜炼成古铜色。

    【译文】

    供世上所用的铜,不管采自山上或出自冶炉,都只有红铜一种。铜与炉甘石或锌掺和熔炼,则转变其颜色成为黄铜。铜再与砒霜等药制炼,则成为白铜。铜与矾石、硝石等药制炼,又成为“青铜”。铜与广锡共炼则成为响铜,与锌共炼则得铸铜。但最基本的原料只是一种红铜而已。

    8-4-2 凡铜坑所在有之。《山海经》言,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1〕,或有所考据也。今中国供用者,西自四川、贵州为最盛。东南间自海舶来,湖广武昌、江西广信皆饶洞穴。其衡、瑞等郡出最下品,曰蒙山铜者,或入冶铸混入,不堪升炼成坚质也。

    【注释】

    〔1〕原文作“四百三十七”,查《山海经·中山经》:“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今改。

    【译文】

    铜坑到处都有。《山海经》说:出铜之山有四百六十七处,这或许是有根据的。今中国供人使用的铜,西部以四川、贵州出产最多,东南各省则间有借海船从国外输入的,湖广武昌、江西广信都有不少铜矿。衡州(今湖南衡阳)、瑞州(今江西高安)等地所出产的品位最低的所谓蒙山铜,或可在冶铸时掺入,不能单独冶炼成硬质铜。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