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随想完结之卷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随想完结之卷

    花费五年时间写成的《伊达政宗》一书推出后,受到众多读者的爱护,笔者谨在此致上最深的谢意。

    在近代社会里,能够连载一年以上的长篇小说,可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整个历史演进当中,想要对过去某个人物的生活背景、一生事迹做完整的追述,实在是相当困难的事。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时代的演进及一个人的生命发展史当中,了解到人类生存的意义。

    如果想要以先人为背景,重新评估身为现代人的价值,那么伊达政宗可以说是最典型的人物。因此过去我曾三度试图写下伊达政宗的事迹,但是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战国武将当中,他是少数几个能和信长相提并论的名将之一。因此在着手记录他的生平事迹时,往往必须添加一点笔者的人生经验才行。

    天正十年(一五八二),当织田信长于本能寺切腹自尽时,伊达政宗年仅十六岁。但随后即在其父的带领下,逐渐崭露头角。

    信长于四十九岁那年死去,当时政宗只有十六岁,两人之间的年龄差距足足有三十三年之久。

    这三十三年的差距,使得政宗所生存的战国时代划上了休止符。

    在信长死后的第三年,也就是政宗十九岁时,其父为畠山义继杀害。为了报杀父之仇,政宗开始如阿修罗般地进行奥羽制霸之工作,甚至将触角伸展至会津,但是这次的制霸行动却因秀吉进攻小田原而告结束。

    此事对政宗而言,无疑是其一生当中最大的挫折。此外,甚至连其亲生母亲也因为畏惧秀吉的威势,在为了顾全伊达家的情况下,转而和其兄长最上义光合谋,企图杀害政宗,以便由其弟小次郎继承伊达家业。

    因此,当政宗接获秀吉命其参与小田原之役的通知后,为了化解母亲和最上义光的阴谋,不得不含泪杀了弟弟小次郎这个祸根,然后才向小田原出兵。

    以二十四岁之年遭逢如此巨变,政宗内心的挫折感实非笔墨所能形容。在此之前,他只知道运用手腕和头脑,进入这个以侵略为主的战国世界,期能一举夺回会津、安积、岩濑三郡,攻陷小田原城,然后班师返回米泽城……

    由于具有卓越的才能和生活能力,因此政宗从来不会试图掩饰自己的锋芒。

    “这个猿面冠者……”他对秀吉所展现的叛逆迹象,令秀吉既吃惊又佩服。

    根据我的了解,政宗所表现出来的叛逆性,主要出现于丰臣家的没落期至德川家的勃兴期之间,亦即所谓太平时代的开显时期。由此看来,他真不愧是一位具有先见之明的文明批评家。

    当时在日本有所谓的“伊达风”,其所引发的奢华风气,往往令闻者为之咋舌。中年以后,政宗接受家康、秀忠的委托,成为大长老,重新睥睨天下动向,开启一族永续之道。这些傲人的成就,全是由于他那不屈不挠的叛骨精神在背后支撑所致。如果这份叛骨精神始终不成熟,那么人类的幸福之芽必将枯死,而政宗也会堕入低俗的野狐禅中。

    良质的叛骨精神,是不向任何人屈服(当然也不会屈服于藏在自身的利己心)、能够自由自在地伸展,进而达到大悟境界。由此看来,叛骨精神即相当于进步的基础。或许伊达政宗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于领悟中迷惘、于迷惘中得到领悟的情况下度过的吧?

    更重要的是,伊达政宗至死为止,仍然不忘展现人类气概的重要性。

    就现代常识而言,伊达政宗阐明了一个难以言喻的事实。那就是,他并没有禁止陪臣们在其死后殉死的风气。

    当然,当时的日本社会仍然残留着殉死的风气。例如,当秀赖于大阪城自杀时,其近臣也有很多人随之自杀。但是对陪臣本身而言,这实际上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情。

    因此,在有生之年一直不断砥砺政宗的家康,早在生前即明令禁止这种风气。

    “与其殉死,倒不如抱持这种精神在有生之年竭尽心力为公家服务。”

    仔细想想,这种想法倒也不失自然。但是,比家康更为辛苦的政宗,却未特意加以禁止。

    政宗于宽永十三年五月二十四日以七十岁高龄死去之后,随即有许多家臣跟在他的身后切腹自尽。

    殉死者的姓名及年龄大致如下:

    石田将监丰纯(四十八岁)

    鬼庭采女兼纲(四十四岁)

    佐藤内膳吉信(二十九岁)

    青木忠五郎友重(三十二岁)

    南次郎吉政吉(二十二岁)

    加藤十三郎安次(二十三岁)

    菅野庄右卫门重成(四十一岁)

    冈崎喜斋(七十五岁)

    入生田三右卫门元康(六十岁)

    桑折丰后纲长(六十六岁)

    矢目伊兵卫常重(六十三岁)

    小平太郎左卫门元成(六十三岁)

    小野二左卫门时村(五十—岁)

    渡边权之允重考(四十七岁)

    大槻右卫门定安(六十一岁)

    以上共计十五人。

    “我们要追随伊达公于九泉之下。”

    虽然这是一种遗风,但是却未免太过惨烈了。政宗死后,这些近臣一心只想到:

    “我们一定要追随殿下而去!”

    这是身为武士应有的表现。在当时,每个武士都有一种信念:“对于死绝无二话可说。”

    由于执着于这种信念,因而他们毫不犹豫地切腹自尽。然而,实际上殉死的并不只是这十五个人而已。因为一旦主人殉死,则其家臣也会跟着切腹自杀:甚至主人未能殉死时,家臣也往往必须代替主人殉死。

    他们之所以选择殉死,主要是为了表明对主上的情谊绝非虚假。谈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政宗生前不禁止这十五个与他同葬在经峰的家臣殉死呢?

    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在其遗训的第二条里,曾经提到俭约的重要性。既是俭约,当然必须忍受各种下自由的痛苦。

    “既是人生的过客,又有什么好痛苦的呢?”这是政宗的说法。

    “不论是多么难吃的食物,也必须把它吃掉!人类原本就是过客,又有什么好挑剔的呢?”

    此外,最后一条(第四条)也提到:

    “临去之前,必须好好地和子孙兄弟打个招呼,然后才能放心离去。”

    人生观比家康更为淡薄,坚信“人生乃浮世之旅”的政宗虽然认为俭约十分重要,但是却让二十多名家臣为他殉死,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也许这些人是真的想死吧?……)

    或许政宗是这么想的吧?不过,政宗当然也不希望成为他人生命的打扰者。

    在殉死的家臣当中,有像冈崎喜斋那样七十五岁的老人,也有佐藤内膳、南政吉、加藤安次等二十几岁的年轻人。

    这些人就好像背负着十字架的殉教者一样,已经到达生死如一的境地。现代的传教士经常喜欢利用殉教者来鼓吹他人信教,但是据我所知,这些人并非全部都是自愿背负着十字架殉教的。

    所不同的是,为政宗殉死的家臣,是真的抱持必死之心,希望追随主上于九泉之下。当然,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觉悟……

    这种对生死的领悟,可以说是一种信仰,也可以说是一种武士道,是君臣之间情谊的表现。

    正因为如此,所以政宗才不曾禁止其臣下殉死吧?

    生死和幸福、信仰一样,具有外人所无法窥知的神秘感。

    这就好像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些人因为认为吃偷盗物资是违法的事情,所以宁愿活活饿死一样。在这些人的观念里,与其食用偷盗物资而苟活于世,倒不如饿死以免受辱。同理,为政宗殉死的家臣也许认为死了比活着更有意义,所以才做此决定吧?

    在这个各种人都有的现实世界里,生死问题远非我们所能想像……因此我们当然也不能横加干涉。

    也许政宗就是因为已经了解到这一点,所以才未特意干涉陪臣们的决定吧……?

    家康之所以禁止殉死,完全出自一种身为指导者的理论教育。换句话说,家康认为生命是上天所赐予的,因此最终仍须奉还公家。

    不过政宗的看法却又不同。他认为人类的生死观是不容他人干涉的,因而并末严令禁止家臣殉死。

    (有些人认为殉教或殉主比活着更有意义……)

    事实上,政宗曾在浅草地内看过殉情而死的男女之尸体。

    不论是殉情、殉教或殉死,都是值得尊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