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章 中国的海内外交通和贸易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从南北朝到隋唐的海外交通

    唐代有三个重要的制度:一是科举制,是有关学术文化的;二是租庸调制,是有关农、工、商的;三是府兵制,是有关战斗和军兵的。

    其实,中国自古就不闭关自守,也不夜郎自大。南北朝时,北方外国人多,此时有佛教流入,由于对外交通极盛,路有两条:一为从甘肃进入玉门关,为中国与新疆(西域)间的交通,张骞曾经由葱岭到达波斯,其随从者曾到过地中海。当时罗马有了中国的丝织品和玉器,我们卖出的是人造物品,从外国买回来的是天然物品。西汉时有张骞,东汉时有班超,张骞到新疆后,才知道还有印度。另一条为从四川到云南大理,再出而至暹罗及印度。汉末大乱时,北方人逃到南方,黄河以南的人渡海到达安南(即东南亚)。

    南北朝时已有外国人来华通商,经济、文化各方面均有来往。到了隋唐时,国人对海外的地理知识已很熟悉了,如隋代人裴矩作《西域图记》,书中说明自敦煌向西出去有三条通道,又如唐人贾耽著有《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皇华四达记》及《海内华夷图》等书,都与世界地理有关。清人吴承志也读到贾耽记边州入四夷道里考实及地理知识的书。又如玄奘法师,原姓陈,他从隋末出国,到唐初回国,著有《大唐西域记》。梁启超曾著《一千五百年前之中国留学生》一文,均有谈及这些史实。

    关于海舶方面,中国的海上交通亦很早就有。《论语》中云:“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①孔子已讲到国人可自由去海外了。战国初吴国攻打齐国是自己造船舶,从上海直航烟台。秦代时,秦始皇派徐福带一班童男童女乘船去寻求海外三神山,徐福后来不再回来,住下来之地方叫“夷洲”。三国时代已有大批人由海路去安南,可见中国航海事业很早就有。

    三国末年晋国攻打吴国时,吴有长江天险,晋于四川造船而下,一条船可载2000军队,尚可在船上骑马,可见船之巨大。东晋时卢循(卢是海盗)作乱,根据地在广州,是从海路而上去攻打江苏,是用八槽舰,船有四层,高十余丈。

    隋时杨素造五牙舰,船有五层,高百余尺,《通俗文》中云:“吴船曰艑,晋船曰舶,长二十丈,可载六七百人。”《字林》云:“舶,大船也,今江南泛海船谓之舶,昆仑及高丽皆乘之。”一条船的容量,大者可载万斛。

    贞观二十二年七月,唐太宗伐高丽,在沿海造船,船长100尺,广50尺,准备次年去攻打高丽。

    “舟船之盛,尽于江西,编蒲为帆,大者或数十幅,自白沙泝流而上,常待东北风,谓之潮信。……江湖语云:‘水不载万’,言大船不过八九千石。然大历、贞元间,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间,开巷为圃,操驾之工数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岁一往来,其利甚博。”②有人作此小说文章,可以想见唐人的商业盛况如何矣!又有刘梦得(禹锡)的《夜闻商人船中筝》诗云:“大艑高船一百尺,新声促柱十三弦。扬州市里商人女,来占江西明月天。”也说明此时江南扬州的游船是如何的庞大了。

    二、唐代的海外贸易

    唐代一开始,海外交通便十分频繁,已形成了国际局面。当时已有域外交通,这域外交通可分两方面来说,一是西北的陆路交通,一是东南的海上交通。

    东晋南朝时,有很多外国宗教徒来华,主要是印度的佛教徒,北朝时佛教很盛。

    东晋时已有海上的军事冲突,如著名的海盗卢循捣乱。

    宋、齐、梁、陈四朝,海上交通极盛,说明中国并不闭关自守。

    南北朝时,我国自称蛮夷,却称印度为世界文化之中心。

    隋唐时代出了很多地理学家,如隋之裴矩、唐之贾耽等均是。

    中国人的海舶及海上交通的发展早于西方人,至于内河交通,《旧唐书》中云:“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指四川和襄阳),前指闽越(越指粤),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货往来,昩旦永日。”③陆上交通叫“关”,海上交通叫“津”。我国在中古时期的海陆交通已非常发达,但西方在此时期的交通则未能如此发达。

    以上谈到海上交通,便可想见唐代的商业是如何的发达了。并且我国早有发明机船,在南齐时已有了。当时有祖冲之造出千里船,可日行百余里,有人形容此千里船“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④。

    说起祖冲之,顺便一谈。近人陈寅恪用“孙行者”之名来对“祖冲之”,但亦有人对以“胡适之”(按钱穆先生讲到此处,顺便谈起一件趣事。当他18岁时,在家乡一小学教书,有一位同事造了一只船,可以用脚踏划行,可以说是一位现代祖冲之,一笑)。

    唐代李皋做洪州(南昌)观察使时,曾造成战舰,可挟两轮合蹈之,愬风破浪,疾如挂帆。

    宋代有杨么在洞庭湖为海盗,他曾驶驾载军队的轮船。宋将亡时,宰相贾似道家中亦备有用机器踩踏的船。

    又有王彦恢,曾制造飞吊战舰,船下装四轮,每轮有八楫,用四人管四轮,可日行千里。

    谈起早期的,则有诸葛亮造木牛流马。更早期的则有墨子做木鸢,但此木鸢不能控制。

    这里只讲说中国造的船已有机器,并不说明中国的科技发达,而是说明当时船的需求大而且要行走快捷,这只是证明当时商业的发达和兴盛。

    三、唐代的市舶使和贸易港

    唐代开始有市舶使。宋末蒲寿庚曾做市舶使,日本人曾为他写了一本书,为全球研究东方历史者所传诵,此书说明了宋代的海外商业。但在中国历史上,市舶使只是一小官而已,为我人所轻视。

    谈到贸易港,我国最久而最著名者厥为广州。广州为了不起的大港,当时孙中山先生主张开辟黄埔港口岸,以截断香港。唐末广州有庞勋之乱,此时广州已居住很多外侨(回民最多)。

    当时中国的海上贸易除广州外,尚有交州、杭州与泉州。孙中山做临时大总统时,有一部“二十四史”,可说是重视学问的。当时孙中山主张在杭州湾开辟一港,以阻截上海租界的外国人的利益(按钱先生说,他年青时崇拜孙中山,无锡的一位友人送他一本“三民主义”的书,但他并不爱好政治活动)。

    唐代时,扬州亦是一主要的贸易港,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又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⑤。因此一般人都很喜欢扬州。据新旧《唐书》记载,扬州有一次大乱,商胡(波斯人等)死者达数千人,见《田神功传》。

    唐代开元年间有位小官李勉,后来官至宰相,他曾沿汴水至扬州、睢阳(当时睢阳亦是一大商埠)。当时有位患病的波斯商人乘坐李勉的船同行,此病人十分感激,对李勉说,他是波斯的王族,家有三儿子会来探望他。船经泗州时,说失去一珠宝,如有人复得者可得大官。后来此人死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