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氏族社会与农业概况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当,此乃模仿自西洋。章氏曾见过日本人译书,曾云天子居山,即民众居下,这就不对了。民众当然也居山,正如梁山泊上一百零八条好汉均居住山上,朱贵只是派往山下而已。

    又《说文》云:“京,人所为,绝高丘也。”或云:“人所居高丘也。”?周人居镐京,即人居于高丘。

    《诗经》云“如坁如京”?,是说农民收成之本,“坁”即,“”即氏也。

    《国语》云:“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京。”?“九京”是指死人葬地,古人葬死人即葬在家中。

    我人可由“九京”联想到,“九原”亦是人死后之葬地也。《说文》云,“原”是高的、平的野,故“原”者,是“高平之野人所登”。

    《说文》云:“四方高,中央下为丘。”?

    《诗经》云:“周原膴膴。”?

    《左传》云:“原田每每。”?

    段玉裁注《说文》云:“凡陆阜陵阿皆高地,其可种谷,给食之处皆曰原。”即高地上可种田处叫“原”,故郑康成注“原”云:“高平曰原。”

    《尚书》云:“既修太原。”

    黄帝“邑于涿鹿之阿(阿即高地)”?。

    《穆天子传》云:“天子西征,升九阿。”又云:“平陆。”

    “陆”亦是高地,故今日人说“大陆”是不对的,因黄河、长江流域均非大高地也。高地可种谷处叫“原”,高而平的才可叫“原”。今人称“民阜物丰”,此处何以人多用“阜”字?因为古人住在阜上。

    由以上诸证,即可说明古人住在高原(穴居者即是在山上挖洞)。《墨子·辞过》说:“古之民,未知为宫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就”者,即是往高地而居。因当时古人还不知道在平地上造宫室,所以就在山地上挖洞而居也。

    三、古人住在山上

    上节谈到《公刘之诗》的“陶复陶穴”,据徐锴解释是在地旁岩下筑室。马融的《长笛赋》云:“岹窗岩。” 徐锴的注释即是根据马融之说而来,故“复”即“”,说明古代人穴居在山洞中。

    《荀子·解蔽》曰:“空石之中有人焉。”唐时人注曰:“石,穴也。”则荀子时仍有人住于穴中。又《诗经·东山》曰:“洒扫穹室。”此两字均从“穴”。

    以上证明古人的房子是造在高地上的。

    “”“”两字,即是因岩为屋之意。例如“庐”字,照理此屋应造在山上,如今则是造屋在田间之意,但观其字形是造在山岩处的。

    又如“庶”字,人口众多,所以用“广”旁,因古人本是住在山岩处的。

    又如“民阜”,即人口多是住在山岩处,“阜”即“”。

    又如“危”字,用“”为偏旁,是说人在屋脊上,故危,如范痤“因上屋骑危”?。故从《说文》中便可了解古代社会。

    中国古人何以要住在山上?一说人为避洪水,故居山上。孟子曾如此说过,《孟子》云:“当尧之时,水逆行,氾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孟子时,人民大多已住平地,但根据“营窟”二字,即可证明人住于高地。此处孟子所说,与《易经》和《墨子》说法不同。

    古代称人曰有虞氏、有夏氏、陶唐氏,但对殷不称“有殷氏”,而称“殷人”,可见殷商时已搬下来住,不住高地了。故如用“氏”与“人”来分别的话,商代以后可称今代,夏代及以前可称古代。

    当时古人对黄河仍不能做有利于农业灌溉之利用,至于黄河诸支流,也要等人对农业智识极高时才有用。

    总之,中国古人何以住在山上,尚待吾人做实地考察之研究。

    四、氏与族之分别

    我们可称古代为氏族社会。

    “禹会诸侯于塗山”,“防风氏后至”?。所谓“禹会万国”,古代无国而只有氏,故此处称“防风氏”,而不叫“防风国”。一个氏即一个部落,这部落是住在山坡上,故名叫“氏”。

    “族”者,即在一面旗帜下面,大家拿着一支矢。这是游牧民族,所游过之处,他人不得侵犯。

    “物”字从“牛”从“勿”(“勿”即旗也),物有多种,神怪亦叫“物”,《康熙字典》解“物”字有七八种说法。“物”本来是分别之意,何以又作神怪解?沪语“勃相”,即是“物相”,物可读作“勃”,考察之义。故“物”者是在旗上画一个手,这证明古代是图腾社会。

    今由“物”讲到“族”,“族”是带着弓矢到处去打猎,是个游牧社会。

    族是可迁徙的,氏则较安定。

    至商代时,人民已迁居至低地,但种麦者仍稀少,此时亦没有稻。由“氏”“族”两字来看,我国古代社会是游牧兼耕稼,可能游牧民族住在平地,而耕稼民族反而住在较高的山坡上。人若要住在平地耕种时,需要有堡垒防御,但当时仍无城墙,相传鲧发明筑城以防洪水,但待考。

    我人可否根据黄帝轩辕氏“邑于涿鹿之阿”一句,来说明当时有城?

    农业民族与商业游牧民族,前者是和平的、长住的、无争的,后者则是战争的、流动的、争夺的。

    农业民族没有防御的必要,“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故没有国家和团体观念。

    西洋人有悲剧,有惊险,因为是商业的;中国的农业则平淡无奇,亦无惊险。

    氏有地域观念,后来转而为家族观念,因此由氏族社会转而为宗法社会。

    古代的中国人是平铺的、散漫的,物质上是贫弱的,但可自供给足,因为穷,因此没有奢侈。西洋社会是吃了奢侈的亏,中国则否。

    中国社会是散漫而不团结,但相安无事。自小处讲,变成家庭观念;自大处讲,则变成国家观念。

    我在以上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是氏族社会,一是黍稷经济。

    ① 《孝经》郑玄注。————编者注(本书注释均为编者所加,下文不再标示。)

    ② 《史记·五帝本纪》。

    ③ 《周易·系辞下》。

    ④ 《孟子·滕文公下》。

    ⑤ 《说文解字》卷十二。

    ⑥ 《汉书》注引应劭语。

    ⑦ 《汉书·扬雄传》。

    ⑧ 《诗·大雅·生民》《诗·大雅·绵》。

    ⑨ 《左传·隐公八年》。

    ⑩ 《孟子·尽心下》。

    ? 《管子·侈靡》。

    ? 《庄子·则阳》。

    ? 《左传·昭公十二年》。

    ? 《说文解字》卷八。

    ? 桂馥《说文义证》。

    ? 《诗·小雅·甫田》。

    ? 《国语·晋语八》。

    ? 《说文解字》卷八。

    ? 《诗·大雅·绵》。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 《史记·五帝本纪》。

    ? 见《史记·魏世家》。

    ? 《孟子·滕文公下》。

    ? 《左传·哀公七年》《国语·鲁语下》。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