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氏族社会与农业概况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中国古代北方农作物考

    最古的中国社会并非原始共产社会,而应称为“氏族社会”。中国古代的经济以农业为始,世界各国文化的开始都是如此。

    所谓“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及中国(也有人加上墨西哥的),文明发源都是从农业开始。埃及有尼罗河,巴比伦有幼发拉底、底格里斯两河,印度有恒河,中国有黄河。其实中国不同于上述三国,因农业发展是靠水利灌溉,但中国农业的发展并非单靠一条河。此外,埃及、巴比伦和印度均位于热带或亚热带,但中国则纬度、气候不同。再就面积言,埃及与巴比伦面积小,印度较大但比较单纯,而中国却幅员广大,此点亦与上述诸国有别。

    再者,中国古代北方的农作物并非稻、麦,向来有所谓“五谷”,即黍、稷、稻、粱、麦,再加上豆,则称“六谷”,再加上别的,则称“九谷”。农作物的品种,照理是由一处散布至各地,各种生物均然。所谓“生物一源”,这是个有趣的问题。

    我人如要研究中国最早的农作物,应根据历史来研究。

    中国最早的农作物,应是黍与稷。最早产于北方的便是黍与稷,我国的《诗经》便已提到“黍”“稷”,又如甲骨文中提到最多的是“黍”字,讲到占卜年成好坏,就有“求黍”和“求黍年”等记录,但未见有“求麦”。因为黍贱易种,麦为贵品种而难生长,故商代人求丰年只求黍。这是历史材料,当我人研究此种甲骨文之史料时,应该产生问题,何以只求黍而不求麦。原因如上所说,因黍不值钱而易种,是商代人的主要农业作物,这证据可在《诗经》中找到,因“黍”“稷”两字很多。

    我国古代农业发明者有后稷,有神农。“后”者,上帝也。“后”与“神”都是形容词,神农姓姜,后稷姓姬,此两人均在中国西部,何以不称“后稻”或“后麦”而称“后稷”呢?这是一个问题,因为中国最古的农作物是稷。

    甲骨文是盘庚后之文物,是我国可靠的史料。但后稷之史料是由传说而来,不一定可靠,此乃由推想而来的假说。

    黍、稷有共同之性格,都是高地农作物,因为郑玄说:“高地宜黍稷,下田宜稻麦。”①今日北方以麦为主,种麦处即是种稻处,我国南方以稻为主,种稻处即种麦处,而稻、麦要的水分多,故在下田,黍、稷需要的水分少,故生在高地为宜。

    今提出另一证据,束皙《补亡诗》云:“黍华陵巅,麦秀丘中。”“陵”是指山地、丘陵之义,即黍开花于山上。长江流域地区的山上可种稻,但在黄河流域的陕西地区山上则种麦。由上述可知,古代人多种高地山上的农作物,是旱地作物,证据是“舜耕历山,渔雷泽”②,这是说明在山上耕田,在水中捕鱼。

    又一证明:后稷发明教人种田就在山西的稷山(并非陕西),自古就有此传说。

    再一证明:神农一名“烈山氏”,意即神农氏发明农业,将山上的树木烧掉作肥料来种田,并非用水利灌溉来种田,所以又称为“烈山氏”。

    又一证明为《吴越春秋》:“尧遭洪水……尧聘弃(即后稷)使教民山居,随地造区。”《吴越春秋》的作者是东汉时的浙江人,此处所谓“山居”,便是命人民住在山上种田。

    由上述各种证明,可知古代人种田均在山坡上,种的是黍稷而非低地的稻麦。

    二、古人居住于高处山地考

    《易经》中云:“上古穴居而野处。”③证明古人住在山上。又《礼记·礼运篇》云:“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窟”者,穴也;“营”者为一个个散布的窟窿。北方的太行山区,今日仍见到其半山区有此种穴居。故所谓“穴居”者,并非地下挖洞,而是在山上挖洞。又有《孟子》中云:“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④

    《诗·大雅·绵》中云:“陶复陶穴。”“陶”即挖空,“复”即“”,总之穴居者即是“山居”,居住在山上是也。

    山居与山耕同时,此时期之文化可称为“黍稷文化”,今日在北方仍有遗迹可见。黍是极简单的农作物,生长于高地,这种黍稷文化亦可称为“陵阪文化”。

    中国文化最早的发源地不在黄河流域,而是在其支流的渭水、泾水、汾水及洛水一带。其实这已是后期了,因中国最古的文化并非在水边,亦非在平原,而是在高原上,可称为“高原文化”,故并无西方人所谓的“在摇篮中孕育的文化”。埃及、巴比伦的花是在暖房中培育出来的,而中国的则是在山地上,经过日晒雨淋,并非花,而是松柏,即是花,也是梅、菊之类。

    所谓“氏族”,中国古代均称“氏”,如神农氏、烈山氏、轩辕氏,直到春秋时代,尚有“氏”之称谓。“氏”者,《说文》云:“巴蜀名山岸胁之堆旁箸欲落堕者曰氏。”⑤“堆”即“”,石堆也,亦有称为山堆、山阜者。

    “”或“”,即“岸”字,“山”表形,“干”表声而已。“氏”即“”,即山旁有一块东西好像要掉下来,故许慎说“氏”者“巴蜀名”,不一定对。与许慎同时之应劭说:“天水有大阪,名曰陇坻,其山堆旁著,崩落作声,闻数百里。”⑥“山堆”即山阜、山崖。《晋书地道记》云:“汉阳有大阪,曰陇坁,亦曰陇山。郡处其西,故曰陇西。其山堆旁崩,声闻数百里。”此处所说之“汉阳”即汉水北,“”即氏,“”即,“”是不明白而特意多加上去的。“氏”即,“阝”即阜。“”者,许慎说“秦谓陵阪曰”,是对的。故“氏”与“”实乃同一字,而许慎将之分成两个字,其实秦(陕西)、蜀(四川)的说法是相同的。

    “氏”摔下来时,声闻数百里,四川的扬雄在文中曾说:“响若氏隤”⑦,“氏”即。许慎《说文》中引用扬雄此句,说这是四川人的说法,但其实陕西人亦是如此说法。

    总之,“氏”即高山上之土堆,可以居人,也可耕田,因此住在那里的人,叫某氏某氏,这是我钱穆的独有见解。“民”字是从“氏”变来,即是“”,故《康熙字典》中查“民”字在“氏”部。住在“氏”处的人叫“民”,人即民,民即人,民非君民之民,是无阶级的。梁启超说,民即老百姓,是被统治阶级。其实,民不分阶级,例如“厥初生民”,“民之初生”⑧。古代大部分人住在山上,故称某氏某氏,即“胙之土而命之氏”⑨。古代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姓统而氏分,如姓姬者,即凡姓姬者即属同一血统,氏则是分开的。

    由于古代农作物种在高地,人居于山上,字写作“”即“氏”,加“”即成“民”字了。但书上并不说古人住在山上,“氏”者即山上住人的地方。又一证明为“邱”,从“”,亦可写作“”或“”或“”。“”即北,“”即地,人住在地上。此字从“北”从“一”,因人居在丘南,故从“北”。又《广雅》云:“小陵曰丘。”

    总之,“丘”是“土之高也”(《说文》),人住在高地上也,也有写作“”的,即二人住在丘上。何以人居于山上?又一证明为:

    《孟子》云:“得乎丘民。”⑩

    《管子》云:“乡丘老不通。”?

    《庄子》云:“丘里。”?

    《周礼·周官》云:“九夫(夫,家也)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这时候的人已不住在山上,但“丘”仍作为人居住的社会单位,故不叫村而叫“丘”。

    《左传》云“八索九丘”?,形容人学问广博,读过这些书。汉人注云,“九丘”即九州亡国之戒,即指古代的历史也,说明此人研究古代史很清楚。另一种说法为,“丘,聚也”,以国名丘,可见从前国家的人民住在山上。由以上可见,“丘”有三种解法:一为人住在丘上;一为乡丘、里丘;一为国丘。又,“虚”即“大丘也”?,《易经》上说“升虚邑”,可见此“虚”是高的,“升”者即要建高之意。历史上说,鲁为少皞之虚,卫为颛顼之虚,陈为太皞之虚,郑为祝融之虚,晋为实沉之虚。即《左传》上说,这些国家都是住在山坡上的。

    又如曲阜,即高地也,今仍可见。陈国叫“宛丘”,亦是一丘。又如唐尧所居之处叫“陶丘”。

    我国古代这些事实,因有史书记载,可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又有一证明:“舜居蒲阪”,“阪”即山陂。章太炎曾作《神权时代天子居山考》一文,此文为一创见,但有一病,即“神权时代”用于中国不妥当,此...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