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学志

    学宫崇祀泮额藏书祭器书院学田社学教官选举封赠世袭行谊(文学附)军功列女坊表耆耇

    昔孔氏之筹民也,先富后教;谓衣食足而礼义可兴也。台湾土衍沃,而民皆浮寄杂处,故不以不富为忧,而常以不教为急。「周官」:『国中自比长以及乡大夫、野自邻长以至遂师,皆教官也』。学也者,学所以为人之事也;则无贵贱智愚,皆率由乎教之内。假使教官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仅在能文章博取科名而已,则学宫之所崇而祀者可不必孔、颜、思、孟之徒,而士之处者可以不责为四民之首。及其仕也,可以不知修己治人之术,举凡行谊不必录、忠孝节烈不必纪,书其科第文章而可矣。今国家声教覃敷,无远弗暨;虽在海峤,学校之设且百余年。为教官者,尚能本身教为言教,以端风化之原欤?抑果有之,而能行其志无窒于施欤?书其事略,俾后之论世者有考焉。述学志第三。

    学宫

    崇祀

    泮额

    藏书

    祭器

    书院

    学田

    社学

    教官

    选举

    封赠

    世袭

    行谊(文学附)

    军功

    列女

    坊表

    耆耇

    学宫

    府儒学:在宁南坊,南向。康熙二十四年巡道周昌、知府蒋毓英建(因郑氏旧学址)。中为先师庙,东西设两庑,南为庙门,为灵星门,其北为启圣祠。三十八年,巡道王之麟修。明年,建明伦堂于庙东(有记,见「艺文」)。五十一年,巡道陈璸修。于启圣祠左右,分建六斋,曰六德斋。祠下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二祠之南又分建六齐,曰六行斋。正殿东庑下置献官斋宿房,西庑下为藏器库。庙门左右置文昌祠、土地祠。其外东西二门,曰礼门,曰义路。礼门外立大成坊。又于明伦堂之前,分立六艺斋。堂后建三楹,为教官廨舍(有记,见「艺文」)。冬,建朱子祠于明伦堂之东。祠前左右置斋舍(凡六间),前建门楼。明年,复建文昌阁于明伦堂后(并有记,见「艺文」)。五十二年,于庙门外凿泮池,创官厅于其左。五十七年,知府王珍徙泮池于灵星门外(贡生李钦文记)。五十八年,巡道梁文煊复修正殿(总戎李日煜记)。雍正元年,诏以启圣祠为崇圣祠。乾隆十年,巡道庄年修(知府褚禄记)。十四年,廪生侯世辉等捐赀请大修,凡诸规制多所改葺。于是改六德斋为典籍库,徙名宦乡贤祠于庙门之外,改六行斋为礼器库,乐器库。崇圣殿下统为廊,以达于东西庑。又于义路门外,增建大成坊。又左右新建泮宫坊,葺明伦堂两廊斋舍,以其左为土地祠(即六艺斋)。于朱子祠增卷廊,于文昌阁易以石柱,于官厅增露亭,于文昌阁后筑训导官舍,并铸造祭器、乐器焉(御史杨开鼎记)。四十二年,知府蒋元枢捐赀修。初,台属佐杂公廨,居文庙西垣之外;至是,蒋公以教官廨舍甚狭,乃捐赀为佐杂别营公廨,以西垣外址建学署。自北而南凡四进,以北二进为教授署、极南一进为训导署、中一进为会见诸生公所;东畔通殿庑,西畔一带皆有护厝。设宅门二,一正西、一西南(今护厝与宅门俱圮)。嘉庆二年,徙土地祠于官厅右侧。八年,举人郭绍芳鸠众重修,新朱子祠。其祠前六艺斋倾圮不复治,于时始清学地泮池围墙外,自北而南长八十四丈五尺、自东至西广二十七丈五尺,立界碑焉。

    论曰:学宫之设也,非以明祀事也,所以育才兴贤,道在收其方之秀良而教之,学成则祀先圣先师于中,行释奠、释菜之礼,示群弟子以师表,使有所景慕衿式焉;释奠、释菜,礼之略者。古者士之见师,以菜为贽,故始入学者,行释菜礼;四时之祭,则为释奠。释奠、释菜,皆为士之来学者行之也。「小戴记」曰:『天子视学,命有司行事,祭先圣先师焉』。又曰:『祀先贤于西学,所以教诸侯之德』。陈祥道曰:『祭先圣先师,即所谓祀先贤于西学也,所谓祭于瞽宗者是也』。大戴、小戴、陆佃、陈祥道之徒,有五学、四学、三学之说,要其祭先圣先师,则在瞽宗无疑也。瞽宗,即西学也。又曰:『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又曰:『春习礼,执礼者诏之。冬读书,典书者诏之。礼在瞽宗,书在上庠。然则瞽宗虽祀先师,犹为学者肄业之所,故不曰庙而曰学。台湾本富庶之邦,人多轻财而好义;管子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者,教易施也。自观察周公始立夫子庙,而海康陈中丞因而立学,乃于崇圣殿之左右立十二斋,曰六德、六行。戒之曰:『非文学而兼德行者,不得寓也』。又建六艺斋,分列于明伦堂之下。又于朱子祠前置六斋,则弟子之所常居矣。盖以内十二斋迩于圣殿,故非忠信纯实、品行可观者,不得入焉。此其轻重去取之分、德行道艺之别,所以鼓厉作兴于弟子者,观感昭然。盖海康之所以教于始者,有如此也。厥后从事学宫者,继起增修,规模日拓,于戏盛矣!然观其时之所为,若不知其所以然者。侯世辉之请修,义举最盛,而十二斋以废,癸亥复修,则并外十二斋而不治焉。则揆诸国家所以立学之意,与海康之所以有待于台湾者,其旨犹晦也。当海康之立学也,时方草创,赀出官捐而不及民,其势较难于后起;问其时,庠序中有如侯世辉、蔡壮器、陈朝玺之贤者乎?曰未也。而海康犹殷然望之,谓台湾之人必可教也。向使本海康立斋之意,明德行道艺之旨,以风励此邦之人,安见居是斋者之不彬彬也。

    夫人苟不好善,则见财必争,惟利是视而已。乃当事者劝捐修学,则出赀者盈千累万,以应当事者劝学兴贤,有斋舍以处之、有德行道艺以导之,谓必无一来者,有是理乎?岂为师者不求其所以教,为弟子者不知其所以学,遂使斋寮几于虚设。且不曰今虽不能,犹云有待;乃取昔贤立法之意,日就消磨,则虽夫子之殿宇岿然,是庙焉而祀其先师,非学焉而事其师也。昔欧阳公为李宽作「吉州学记」曰:『李侯治吉,敏而有方。其作学也,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用人之力。积二万二千工,而人不以为劳。其良材坚甓之用,凡二十二万三千五百,而人不以为多。学有堂筵斋讲,有藏书之阁,有宾客之位,有游息之亭,严严翼翼,壮伟宏耀,而人不以为侈。既成而来学者常三百余人』。盖古人所谓学者类如此也。又其作「榖城县夫子庙碑记」云:『隋唐之际,天下州县皆立学,置学官生员,而释奠之礼遂着为令。其后州县学废,而释奠之礼,吏以其着令,故得不废。学废矣,无所从祭,则立庙而祭之』。夫先师之祭于学也,自古为昭。立庙以祭,而无谓学者,则曰学废。欧公尝言之矣。今考台湾旧志,海康陈公尝建二十四斋于郡学,则台郡之学固不废也夫。

    县儒学:在东安坊,南向。康熙二十三年,知县沈朝聘创立先师庙。左右两庑,前为庙门、照墙,护以栏栅。其北为启圣祠。二十九年,知县王兆升修。四十二年,知县陈璸建明伦堂于庙西(记见「艺文」),复捐俸修庙;四十四年,知县王仕俊成之。四十八年,县令张宏始创学廨于明伦堂后。明年,旧令陈璸来为巡道,以启圣祠方向与正殿相左,乃改建启圣殿,以其左右夹室为名宦乡贤祠(记见「艺文」);县令俞兆岳、教谕郑长济凿泮池。五十九年,同知摄县事王礼修门墙。雍正元年,知县周锺瑄重葺正殿,奉诏改启圣祠为崇圣祠(御史黄叔璥记)。是年,立忠义祠于庙门左。十二年,贡生陈应魁建灵星门于泮池南,立土地祠于庙门右。乾隆八年,诸生张元华等修崇圣祠(御史熊学鹏记)。十五年,廪生侯世辉等捐赀新正殿,修庙门左忠义祠,改门右土地祠为孝悌祠(御史梅开鼎记),建学廨于崇圣祠后,为训导宅。四十年,举人陈名标、州同知陈朝枢(即朝梁)等醵赀请大修。时有杨方氏者,愿割屋地捐充;于是学宫拓其西畔,乃议改建焉。以旧明伦堂学廨址合杨家屋地,建正殿及东西两庑(今东庑及殿侧东廊,皆旧明伦堂学廨址。自殿中以西至西庑以外,皆杨家地)。前为大成门,左为忠义祠,右为忠义孝悌祠;又前为灵星门,门外为泮池。正殿之北为崇圣祠,又北为文昌祠。殿侧两廊,左为礼器库、典籍库,右为乐器库。改旧正殿址为今明伦堂;以旧崇圣祠址改建教谕宅,接于训导旧宅之前(俱一厅二房,西畔通文庙。东畔护厝十二间俱西向,前六间属教谕宅、后六间属训导宅)。明伦堂下东厢为碑亭(南北厢房二间)。大门左为土地祠。知府蒋元枢捐赀续成之,并制礼乐器焉(记见「艺文」)。五十八年,教谕黏继任修明伦堂及两庑乐器库。嘉庆九年,知县薛志亮、教谕郑兼才率诸绅士捐修;费不足,林朝英独任之。于是正殿增高二尺有奇,广露台左右各四尺,护以石栏。以崇圣祠左为忠义孝悌祠,以庙门左右为名宦乡贤祠;制正殿神龛长案,工致有加。殿庑周围改用石柱,凡四十二枝(西庑内有杨家旧井,水甚甘,兴修时,工人赖之;故不废,仍揜盖焉)。立节孝祠于文昌祠之右(旧在诸罗崎顶,今颓废),旧奉知府蒋元枢牌位,在文昌之左。新明伦堂及署大门土地祠;买民屋拓庙前地,广泮宫前墙丈有六尺,置宰牲亭,修祭器。朝英复捐置南路租百二十石,以充香灯之费。旧界泮池墙外,自北而南长七丈五尺;十二年张姓于界外捐充加长八丈。自东至西合新旧界,凡广十六丈五尺(嘉义学教谕谢金銮记,见「艺文」)。二十五年,邑岁贡吴春芳等再捐修正殿。

    崇祀

    大成殿正殿:至圣先师孔子神位,正中南向。

    东配: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子。

    西配:宗圣曾子、亚圣孟子。

    东六哲:先贤闵子名损、先贤冉子名雍、先贤端木子名赐、先贤仲子名由、先贤卜子名商、先贤有子名若(乾隆三年自东庑升)。

    西六哲:先贤冉子名耕、先贤宰子名予、先贤冉子名求、先贤言子名偃、先贤颛孙子名师、先贤朱子名熹(康熙五十一年自西庑升)。

    东庑:先贤蘧瑗、先贤澹台灭明、先贤原宪、先贤南宫适、先贤商瞿、先贤漆雕开、先贤司马耕、先贤梁鳣、先贤冉孺、先贤伯虔、先贤冉季、先贤漆雕徒父、先贤漆雕哆、先贤公西赤、先贤任不齐、先贤公良孺、先贤公肩定、先贤邬单、先贤罕父黑、先贤荣旗、先贤左人郢、先贤郑国、先贤原亢、先贤廉洁、先贤叔仲会、先贤公西舆如、先贤邽巽、先贤陈亢、先贤琴张、先贤步叔乘、先贤秦非、先贤颜哙、先贤颜何、先贤县亶、先贤乐正克、先贤万章、先贤周敦颐、先贤程颢、先贤邵雍、先儒公羊高、先儒伏胜、先儒董仲舒、先儒后苍、先儒杜子春、先儒诸葛亮、先儒王通、先儒陆贽(道光七年从祀)、先儒范仲淹、先儒欧阳修、先儒杨时、先儒罗从彦、先儒李侗、先儒吕祖谦、先儒蔡沈、先儒陈淳、先儒魏了翁、先儒王柏、先儒赵复、先儒许谦、先儒吴澄、先儒胡居仁、先儒王守仁、先儒罗钦顺、先儒黄道周(道光五年从祀)、先儒汤斌(道光二年从祀)。

    西庑:先贤林放、先贤宓不齐、先贤公冶长、先贤公晢哀、先贤高柴、先贤樊须、先贤商泽、先贤巫马施、先贤颜辛、先贤曹恤、先贤公孙龙、先贤秦商、先贤颜高、先贤壤驷赤、先贤石作蜀、先贤公夏首、先贤后处、先贤奚容蒧、先贤颜祖、先贤句井疆、先贤秦祖、先贤县成、先贤公祖句兹、先贤燕伋、先贤乐欬、先贤狄黑、先贤孔忠、先贤公西蒧、先贤颜之仆、先贤施之常、先贤申枨、先贤左邱明、先贤秦冉、先贤牧皮、先贤公都子、先贤公孙丑、先贤张载、先贤程颐、先儒榖梁赤、先儒高堂生、先儒孔安国、先儒毛苌、先儒郑康成、先儒范宁、先儒韩愈、先儒胡瑗、先儒司马光、先儒尹焞、先儒胡安国、先儒张栻、先儒陆九渊、先儒黄干、先儒真德秀、先儒何基、先儒陈澔、先儒金履祥、先儒许衡、先儒薛瑄、先儒陈献章、先儒蔡清、先儒吕坤(道光六年从祀)、先儒刘宗周(道光二年从祀)、先儒陆陇其。

    崇圣祠正殿:肇圣王木金父、裕圣王祈父、诒圣王防叔、昌圣王伯夏、启圣王叔梁纥。

    东配:先贤颜无繇、先贤孔鲤。

    西配:先贤曾点、先贤孟孙氏。

    东庑:先儒周辅成、先儒程珦、先儒蔡元定。

    西庑先儒张迪、先儒朱松。

    以上四员,旧志沿误,道光六年,教谕李开禀请道宪孔批饬遵依礼部则例正定。

    五子祠:一在海东书院、一在崇文书院。祀宋先贤濂溪周子、明道程子、伊川程子、横渠张子、考亭朱子。初,崇文书院特祀朱子,南湖书院有五子祠,寻废(详见「古迹」)。乾隆五十五年,知府杨廷理奉主祀于崇文焉。

    朱子祠:在府学宫内明伦堂东(见上)。祀宋先贤徽国文正公。康熙五十一年,巡道陈璸置田二十八甲一分(在南路■〈鱼逮〉港庄),岁收租谷一百六十八石六斗。(「旧志」载:定例每年祠内香灯用榖十石,春秋二祭各用榖二十石,诞辰、忌辰各用榖五石。祠内肄业优生四人,每人给榖二十石。以上凡开除榖一百四十石外,递年尚存榖二十八石六斗为修理祠宇之用)。

    府学名宦祠:在大成门之左(见上)。祀太子少保兵部尚书福建总督范承谟、太子少保兵部尚书福建总督姚启圣、太子少保靖海将军靖海侯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江西观察使前台湾知府蒋毓英、广东分巡肇高廉罗道前台湾府知府靳治扬、福建巡抚赠礼部尚书前分巡台厦道台湾县知县陈璸、台湾府海防同知洪一栋、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南澳镇总兵官蓝廷珍、分巡台厦道陈大辇凡十人。

    县学名宦祠:旧在崇圣祠左(见上)。祀阙,寻复废。嘉庆十二年,教谕郑兼才董修学宫,始复建于大成门之左(详见后)。

    府学乡贤祠:在大成门之右(见上。「旧志」云:祀阙)。

    县学乡贤祠:旧在崇圣祠右(见上)。祀阙,寻复废。嘉庆十二年,始复建于大成门之右(详见后)。

    按县学名宦、乡贤二祠,于嘉庆十二年据报续采入志,始据呈牒县,请祀名宦祠八人、乡贤祠一人(详见后)。时绅士拟上宪必允县详,志局甫撤,预奉牌位入祠,实未据呈咨部。窃查名宧祠之祀与乡贤祠事同一例,郡邑乡贤祠只祀本郡本邑,不泛及他郡邑,则郡邑名宦祠亦只祀仕郡邑之官,不能概祀驻省大吏。驻省大吏祀省垣名宦祠,其地为列宪亲临,文庙春秋二祭及朔望行香皆列宪主之。若外郡非列宪亲临,则惟祀驻郡道府及佐贰等名宦。至外郡附郭邑虽同一城,然驻郡之道府,朔望及二丁行礼,皆郡学文庙,不于县学,则县学名宦祠亦必有限制,庶与西偏乡贤祠专祀一邑者,广狭不至大相悬。兹查原任福建巡抚前台湾令陈璸,应补祀县学名宦祠为正祀,原任知县沈朝聘、俞兆岳、周锺瑄虽请祀,未咨部,应为附祀。又未咨部之巡台御史林天木、巡道奇宠格、知府卫台揆、同知方邦基、王作梅,应由县学移附府学名宦祠;祀县学乡贤祠之怀庆府知府王凤来均未咨部,亦应列为附祀。再府学名宦祠祀总督姚启圣、靖海侯施琅二人,皆开台功臣,故并祀。至朱一贵案祀水师提督施世镖、南澳镇总兵蓝廷珍,而总督觉罗满保实同平台乱,恢复有功,祠中并祀。乃总督范承谟,系耿逆时死节,省垣有专祠并祀名宦,无涉台湾事,宜改祀觉罗满保,尤合报功之典。道光元年教谕郑兼才、训导王承纬分别详准,并移府学查办,续载于此,俾后人得详考且补其所未备焉。

    忠义孝悌祠:旧在县儒学大成门右(见上,府学阙)。嘉庆十二年,改设于崇圣祠左。原祀赠儒林郎侯瑞珍、候补州同知杨志申(详见后)。道光元年,移于文昌祠左。

    忠义祠:旧在县儒学大成门之左(见上)。祀殉难(康熙六十年台变)台湾镇总兵官欧阳凯、台协水师副将许云、镇标左营游击孙文元、水师左营游击游崇功、左营守备胡忠义、中营千总蒋子龙、水师中营千总林文煌、右营千总赵奇奉、中营把总石琳暨文煌之弟文申凡十二人(谨按此祠之建,在雍正元年,知县周钟瑄修学宫而立祀者。其时朱一贵伏诛,台乱甫平。之数公者,捐躯赴难,其大节在人耳目,不立祠以祀之,何以愍忠而风俗也。当兵燹之余,诸制未备,无专祠,故以厕于大成门之侧,盖欲概数公于名宦,则其节弗彰,复不可以入于忠义孝悌之祠,以与本邑之士夫为比,故别题曰忠义。考其时,朱逆煽氛,守土文臣,率其属弃城而走者纷纷也。传曰: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谋人之邦,邑危则亡之。又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之数公者,可以无愧矣。寓诸学,殆愤时立教而先其所急者欤。今昭忠之祀,有诏特立专祠,则数公之主必奉享于昭忠祠者,又为一定之理也)。嘉庆十二年,改设于崇圣祠右。道光元年,移祀昭忠祠(详见第二本「坛庙」)。

    节孝祠:旧在东安坊诸罗崎顶。乾隆十六年,廪生侯世辉尝捐资修之。寻复废。嘉庆十二年,改设于县学文昌祠右。旧祀旌表节妇烈女凡十五人,详见「列女」传(旧主脱略弗备,甚有但书某氏而亡其夫家之姓者:教谕郑兼才令改题焉,而补其阙祀者)。

    旧志:雍正二年谕,『旌表节义,给银建坊,民间往往视为具文,未尝建立,恐日久仍至泯没,不能使民间有所观感,着于学宫内建忠义孝悌祠一所,立石碑一通。于学宫附近处购买基址,建节孝祠一所,立大牌坊一座。其石碑牌坊将前后忠孝节义之人俱标姓氏于其上。已故者则设牌位于祠中,春秋祭祀,以阐幽光,而垂永久。其动用银两,造册报部,钦此』!仰惟世宗皇帝御极之初,首重伦常、崇教化,丝纶所沛,于忠孝节义,三致意焉。为其有关于世道人心也。由是海隅义烈咸沐殊荣,唐李习之碑高烈女云:『赏一女子而天下劝』,斯固王化之大端矣。考定制,节孝者祀之弗及烈妇,而邑祠所祀烈妇较多,则推恩于常格以外也。夫妇人守志从一而终,理之正也。身遭强暴,捐躯全节,变而不失其正也。若舅姑无恙,嗣续宜图,乃慷慨一决,从夫九原,此贤智之过矣。故凡守志者,当思为节妇,生则有褒旌之荣,没则有祠祀之典,而节妇之家,尤当开导劝谕,俾知一死之未足塞责,庶无负朝廷建祠励俗之至意乎。

    按节孝入祠,例由旌表。即或子孙无力请旌,亦必视其节烈尤着,历久愈彰,方得凭公入祀,名宦乡贤皆然,不能因志中有传,便可通行入祀。旧志载节烈三十一人,入祀十六人,内旌表者七人。陈越琪妻黄氏、侯孟富妻刘氏、林妙妻侯氏、庠生李时灿妻黄氏、烈女吕氏谐娘、曾国妻郭氏、鲁定妻袁氏(二名据府志)。雍正五年呈报入祀者六人,辜汤纯妻林氏、洪之廷妻张氏、杨茂仁妻余氏、郑斌升妻陈氏、李宋妻赵氏,吴使妻纪氏。兼祀凤山节孝祠一人,王寻妻阮氏,本传各注明入祀。以上皆合例为正祀。其未注明入祀者,王晋光未婚妻吴氏,张金生妻蔡氏,应仍旧与上十四人合祀。又谢灿妻郑氏、伪天兴州所旌李余氏,新旧志俱未见,府志祠祀内有余氏预娘者,但未系夫姓,列传又未载有预娘者,无可查据。嘉庆十二年修志,续采二十九人,惟沈耀汶妻萧氏旌表及二十四年请旌薛邦扬妻陈氏暖娘,均应列正祀。其未经题旌,先制牌入祀者十九人,徐光廷妻董氏、陈应祖妻苏氏、王廷枢妻曾氏、戴诚实妻吴氏、李元恩妻郑氏、陈开兴妻许氏、沈元美妻陈氏、黄信妻陈氏、蔡国定妻吴氏、蔡全英妻陈氏、蔡为妻潘氏、黄圭璋妻石氏、刘国傅妻韩氏、郭启妻张氏、曾习耀妻洪氏、韩士贵妻曾氏、邵启明妻陈氏、黄天妻邵氏、吴炳才妻潘氏,皆志局撤后,绅士未查例奉入,应另座附祀节孝祠厅左,俟请旌后,移祀正座。至潘友德妻朱氏,向未呈报志局,徐茂榛妻吴氏,虽呈报,查殁时二十八岁,守节,仅十一年未合例。二传系添入,与无可考之李余氏,另座附祀厅右,俟后公论再定。谢灿妻郑氏传列外编遗事,虽未便本朝所旌合祀,而纲常为万古所系,亦应于厅右附祀。道光元年,教谕郑兼才续订,乃与训导王承纬详宪办理,俾免淆乱,以昭慎重。

    右自名宦、乡贤、忠义孝悌、节孝凡四祠者,计府、县二学或阙而弗立、或初立而后复废、或立焉而祀阙。盖制以久而渐备,阙祀者,当得其人以实之,固有待也。嘉庆十二年、知县薛志亮、教谕郑兼才既修学宫、纂邑志,乃核名实,佥询于邑士大夫,咸称前巡台御史林天木、分巡台湾道奇宠格、台湾府知以卫台揆、台防同知方邦基、王作梅、台湾县知县沈朝聘、俞兆岳、周锺瑄八人者,宜补祀名宦祠,本邑贡生任河南怀庆府知府王凤来,宜入祀乡贤祠,故守备武生郑其仁、廪生薛邦扬、武生许鸿三人者,宜补祀忠义孝悌祠,名实符而人心惬也。于是众佥词于学,学以牒诸邑宰,邑宰以以闻诸宪司,遍达焉;而旧忠义祠所祀殉难十二人,宜移祀昭忠祠,以章国典,亦附以请。未获报,而志亮、兼才皆以擢去,例当待之新任,以终未竟之绪,录其词牒存焉。

    附录:举人潘振甲、洪禧、郭绍芳、拔贡生黄汝济、岁贡生游化、韩必昌等佥词云:『窃惟南国循行,民人每思召伯;北海布化,父老常念朱公。尚有典型,乡先生可以祭社。谁无气节,奇男子亦能死绥。人虽往而名弥彰,事至久而论始定,辉春秋之俎豆,振古如兹。荐庠序之馨香,讵今或异?伏见前巡台监察御史林公天木、分巡台湾道奇公宠格、台湾知府卫公台揆、台防同知方公邦基、王公作梅、台湾县知县沈公朝聘、俞公兆岳、周公锺瑄者,服官清慎,律己端方。

    或培养人才,追文翁之化蜀;或转移风俗,师仲氏之治蒲。政以简而不苛,咸歌来暮;民虽劳而不怨,共切去思。此其泽被瀛泽,斯爱斯传,固均着勋于宦迹。若夫生兹海岛,为潜为见,亦能表异于乡闾。如本邑贡生原任河南怀庆府知府王凤来,居乡则正己率物,在暗室而尤严。筮士则捍患恤灾,历茅檐而必普。稽诸省志、郡志、邑志、载笔从同;按之民功、事功、治功,称贤无愧。至于故守备武生郑其仁、廪生薛邦扬、武生许鸿,雍容佩剑,值逆匪之鸱张,慷慨请缨,率义民以鹯逐。思裹尸于马革,目亦甘瞑。竞执戟乎沙场,元不忘丧。凡兹芳踪懿行,洵堪训俗型方。某等侧闻崇德报功,盛朝巨典。因思兴贤旌善,圣主良规。若不阐其幽光,无以褒夫潜德。恭遇重新圣庙,既恢美富之观;宜举崇祠,以昭豆登之享』。

    教谕郑兼材、训导傅吕牒云:『伏查台郡版图初辟,官司实赖贤能。教化久成,士女多知节义。节经举行入祀,尚多旷缺不全。兹当重整学宫,各祠咸臻完备,矧值续编邑志,旧典亦藉修明。凡兹奉宪遵行,皆属与民共见。是以不忘盛德,咸遗爱于口碑;仰企芳型,怀前修于梓里。自监司以及守令,人无闲言;由武勇以溯儒流,士多余慕。所有请祀名宦等祠内,名宦自巡台御史林天木,迄台令周锺瑄共八人,类皆廉能率属,惠爱在人;而方邦基为赐恤之员,人心益感;沈朝聘为开先之令,志众尤孚。卓绩循声,既后先之合揆;报功崇德,讵长属之异宜。合请入祠,以光前轨。至于乡贤忠义之祀,向缺其人。窃以盛世兴贤,端资风励;匹夫为善,宜切表扬。故令典不可以久虚,而怀忠均堪以入祀。故怀庆府知府王凤来声隆宦迹,望协乡评。树品敦伦,在台郡亦何能数见。扬徽载笔,论乡贤应以此称先。若夫生能立功,死缘击贼。如故守备武生郑其仁委命于会剿之日,身无完肤;酬庸于请恤之时,赏堪延世。已沐崇褒于圣代,宜作元祀于海邦。廪生薛邦扬、武生许鸿,百战忘劳,孤身陷阵;事已越天廿载,生气犹存。典未隆于一时,幽魂谁慰?均应祀入忠义,以惬舆情。惟忠义祠向祀总兵欧阳凯等阵亡十二人,与例未符。除另禀请移祀昭忠祠外,理合据情转请,为此抄粘事实,牒移贵县,伏乞照例转详』。

    奎光阁(亦名文昌阁):在府学朱子祠后(见上)。高阁三层,上祀梓潼帝君、魁星(旧志;梓潼帝君,张姓,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庙在保宁府梓潼县,唐宋累封至英显王。道家谓帝命梓潼主文昌事及人间禄籍,故元加号为帝君,天下学校因有祠祀。明景泰中,即京师旧庙辟而新之,岁以二月三日诞辰,遣祭。宏治元年,礼部尚书周洪谟等议梓潼显灵于蜀,庙食其地为宜,请饬天下学校罢毁其祠;而学校乃多祀者,以紫微垣文昌六星,次在斗魁之南,均为文明之府,故与魁星并祀云。国朝嘉庆六年,奉诏编入祀典,春秋致祭,与武庙同)。下层奉神像二,一为前分巡台厦道高拱干,一为前分巡台厦道福建巡抚陈璸(乾隆四十二年修,教授黄世模碣其事)。

    文昌祠:一在县学宫崇圣殿后(见上),一在崇文书院、一在御史衙遗址(嘉庆丙子,巡道糜奇瑜倡建;并捐录五百二十圆买镇北坊苏锦芳店屋,作香灯、年节诞辰及庙祝工食等费。道光二年,由学会署县范邦干、经历刘荫棠勘清庙旁四至地界绘图在案)。

    魁星堂:在西定坊。雍正四年,巡道吴昌祚建。乾隆二十年巡道拖穆齐图、三十八年巡道奇宠格并修(皆里人陈朝梁董事)。五十八年,里人黄锺岳等鸠众重修。嘉庆四年,于堂后建敬字堂(收贮弃字灰。皆韦启亿等捐赀佣工检拾)。六年,祀仓圣于堂,增厢房。十一年,巡道庆保捐赀议改建。议成,兴修仓圣堂居中,前为魁星堂,东为朱文公祠,西为敬字堂(贮字纸灰,举人郭绍芳、生员陈廷瑜复与韦启亿倡捐成其事),统曰中社书院(嘉庆六年,捐存生息银四百员,供仓圣祭费。十一年,捐置店六间,坐本处东畔;又乾隆三十九年,陈朝梁捐存生息银一百员。经郭绍芳以兴修余赀并此项置业出息,合供魁星祭费。砌砖为炉一十五所:一在武庙前、一在关帝庙禄位祠前、一在红毛楼前、一在龙王庙街、一在总爷街、一在府口、一在弥陀寺前,凡七所,皆韦启亿等鸠众建。又其一在大西城边,李廷宫造。其一在东升巷内,一在开山宫前,一在三官堂边,一在顶打石街,一在大上帝庙边、一在天公埕、一在禾藔街后,凡七所,俱街众鸠造)。

    敬圣楼:在大南门外。祀文昌。雍正四年拔贡生施世榜建。乾隆十年刘胜鸠众修。四十二年,陈朝梁重修。嘉庆二年鸠众改建(生员陈廷瑜、生员今拔贡黄汝济、职员吴春贵、岁贡生韩必昌等任其事)。四年,增祀仓圣,统为南社书院(置田园八甲,大小二十四坵,坐嘉邑善化里木栅社,以供祀费)。

    论曰:文昌之祀于学宫也,其来已久。谓紫微垣六星,在斗魁之南,并主天下文明之府。祀文昌犹周礼祀司中司命,其旨似也。道之显者谓文,言文即言道也。祀之学宫,谁曰不宜。自元、明二代,以梓潼县陷河神,为文昌帝君,叶石林崖下放言称:蜀有二举人,行至剑门,夜宿张恶子庙(恶子帝君名,王弇州「宛委余编」及「明史礼志」则俱称恶子。「北梦琐言」「续文献通考」俱称亚子)。梦神预作来岁状元赋甚灵异,高文虎「蓼花洲闲录」亦载其事;而道家遂谓,帝令梓潼帝君主文昌禄籍,由是天下群然祀者,殆皆志科名求福之意,其去道渐远矣。然今世之奉文昌者,出其书有阴隲文「感应篇」丹桂籍功过格大都本于福善祸淫之旨,以为修身饬己。功过格之法,日自记所为,夜焚香质于神,谓宋赵清献、苏文忠、明袁了凡皆行之,忠信之士信而奉之,则日用起居皆有所警畏。所谓苟志于仁无恶者,其不流于无忌惮也信矣。自圣学不明,士以孔孟之书为弋取科名之具,而不能明理致知,以为行己之耻,忽有怵祸福、知戒惧、兢兢于身心举止、不敢妄为者,则于梓潼之书,犹有赖焉。故功令以列于祀典。今郡县学皆祀文昌,而南中二社惜字敬圣者,克勤克慎,其说皆本于梓潼;外此有祀文昌于小南门城楼之上者,曰振南社,则太原杨御史始其事。御史作兴文教,伟矣;然笃于风水之说,建秀峰塔于南,命祀文昌于小南门城楼之上,祀魁星于大南门城楼之上,谓可协五行而应星宿,遂使文明之象,冷落漈闉,夜听巡钲戍鼓之声,与厮卒为伍。厥后寇氛时起,驱士乘城,非其气机所感欤。太原之说,殆堪舆家之陋者。故是志于振南社之祀,置不录。盖欲以正祀事而破堪舆之陋也。

    泮额

    入泮旧额(康熙二十五年,总督王新命、巡抚张仲举题准):府儒学岁试取进文武童生各二十名,科试取进文童生二十名,设廪膳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雍正元年特恩广额一次,加进文、武生各七名;乾隆元年特恩一次,名数如前)。县儒学岁试取进文武童生各十二名,科试取进文童生十二名,设廪膳生十名,增广生十名(雍正元年特恩一次,加进文武童生各五名;乾隆、嘉庆元年各特恩一次,名数如前)。嘉庆十二年总督阿林保、巡抚张师诚奏准:台湾五学泮额,各酌加一名。于是郡儒学岁、科两试,取进文童二十一名、县儒学岁、科两试,取进文童各十三名,武童如旧(详见「选举志」)。

    先是雍正五年,总督高其倬题准:台地文风渐盛,嗣后岁、科两试,饬令该地方官查明现在台地之人,有田有产、入籍既定者,取其里邻结状,方准考试。乾隆五年、巡视台湾御史兼提督学政杨二酉奏准:粤民流寓在台年久入籍者,台属四邑均有户册可稽;缘系隔省流寓,恐占闽童地步,是以攻击维严。现在粤童堪以应试者计七百余名,准其另编为新字号应试。其取进额数,照小学例,四邑通校共取进八名,附入府学。嗣后有续出应试者,总以八名为额。俟岁科数次之后,取进人数渐多,再将应设廪增并出贡之处,题请定议。至乡试不便附入台字号,应暂附闽省生员内乡试。俟数满百名,再行题请另编字号,取中一名。嘉庆十二年,总督阿林保、巡抚张师诚疏请:粤籍生员应准加设廪生八名、增广生八名,岁科取进童生亦加一名。部议报可,遂为例。

    藏书

    「十三经注疏」、「易图解」、「诗义折中」、「钦定三礼义疏」、「春秋直解」、「小学纂注」、「近思录集解」、「大学衍义辑要」、「大学衍义补辑要」、「小学实义」、「豫章学约」、「实践录」、「四礼翼」、「四礼初稿」、「学政全书」、「御制训饬士子文」、「吕子节录」、「从政遗规」、「圣谕广训」、「人臣儆心录」、「训俗遗规」、「养正遗规」、「教女遗规」、「在官法戒录」、「鳌峰书院规条」「十七史全书」、「宏简录」、「大清律」、「礼部则例」、「续增条例」、「御制诗集文集」、「鸡雏待哺图」、「福建通志续志」。

    祭器

    文庙祭器:礼器:铜爵六十五,铜毛血盘二,铜豆八十二,铜簠、簋各二十,铜方鼎一,铜圆炉三,铜烛台大对一、中对十九,铜彝一,铜斝一,铜罍一,铜洗一,铜茅沙池一,铜太尊、山尊、雷尊、牺尊、象尊合五。乐器:铜钟一,铜编钟十六,铁编盘十六。

    文昌祠礼器:铜笾八(文庙内有竹笾八十二,无铸铜笾),铜豆八,铜铏二,铜簠、簋各二,铜台壶尊一(竹木锡器俱不载),大钟一口(嘉庆十二年,林朝英新铸)。

    书院

    海东书院:旧在宁南坊府学宫之西(今教授训导公署即其地也)。康熙五十九年,巡道梁文瑄建。后为岁、科校士所,书院几废。乾隆四年,督学单德谟别建校士院于东安坊(县学宫之左,今万寿宫即其地)。明年,巡道刘良璧修之;于是书院复振。御史杨二酉奏请,以府学教授为掌教,选诸生肄业其中(时府学教授福州薛士中)。拔贡生施士安捐田千亩,以给膏火(有记,见「艺文」)。十五年,新建县署于红毛楼右;乃修东安坊废署为书院,于是徙焉。乾隆十七年,诏以巡道兼提督学政。其后岁、科校士于道署,校士院遂旷。二十七年,巡道觉罗四明修旷院为海东书院,复徙焉(记见「艺文」)。三十年,知府蒋允焄护巡道事,乃谋别建,择地于宁南坊府学宫西崎下(与初址不同,初址在崎顶,迫近学宫),广三十丈,袤八十丈,南向。讲堂、学舍、亭榭悉具焉(记见「艺文」)。

    崇文书院:府义学也。旧在东安坊。康熙四十三年,知府卫台揆建;置田租以供膏火。乾隆初,常以府学训导掌教。十年,巡道摄府事庄年修。十五年,徙于宁南坊府学宫之西(即海东书院旧处。其时以旧县署为海东书院,旧处空旷,故徙焉),初址遂废。二十四年,知府觉罗四明乃择地于府署东偏,捐俸率僚属绅士共成之,讲堂斋舍毕具。始延师于内地,掌其教焉(记见「艺文」)。嘉庆二十三年,署府郑佐廷改建。

    引心书院:初为引心文社,在宁南坊吕祖庙。嘉庆十五年拔贡张青峰、优贡陈震曜、增生陈廷瑜等议定课期,生童月二次,监以绅衿,束修课费多出监生黄拔萃手。十八年,知县黎溶与拔萃及各绅士商改为台湾县书院;黎自捐银伍百元,拔萃亦再捐银伍百元、又捐埔地一所。二十五年,知县姚莹捐生息银一千元,又岁拨充鲫鱼潭户银三百元,前后置业充用。其掌教听绅士择请,官课县自延师校阅。至道光三年冬,经绅士张青峰等查得前知县高大镛亦捐银伍百元,赴学佥禀移查,并请建书院,以广育人才;当即准县覆,查明此项系交拔萃具领有案。

    海东书院学规(巡道刘良璧定)

    一、明大义:圣贤立教,不外纲常;而君臣之义为达道之首,所以扶持宇宙为尤重。台地僻处海表,自入版图以来,秀者习诗书,朴者勤稼穑,而读书之士,知尊君亲上,则能谨守法度,体国奉公。醇儒名臣,由此以出。虽田夫野老,有所观感兴起,海外顽梗之风,何至复萌。

    一、端学则:程、董二先生云:凡学于此者,必严朔望之仪、谨晨昏之令。居处必恭,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节,出入必省,读书必专。

    一、务实学:古之大儒,明礼达用,成己成物,皆由为书生时,明于内重外轻,养性深厚,凝重气质,故出可以为国家效力宣猷,入亦不失为端方正直之士。家熟党庠术序,胥由此道。诸生毋徒以帖括为工。

    一、崇经史:六经为学问根源,士不通经,则不明理;而史以记事,历代兴衰治乱之迹,与夫贤佞忠奸,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罔不备载。学者肆力于经史,则有实用,而时文之根柢,亦胥在焉。舍经史而不务,虽诵时文千百篇,不足济事。

    一、正文体:自明以来帖括取士,化治为上。隆万次之,启祯又次之。我朝文运昌明,名公巨篇,汗牛充栋;或兼收博采,或独宗一家。虽各随风气为转移,而理必程朱,法则先正,不能易也。夫不仰泰山,误止岨■〈山儿〉之高;不穷典谟,妄夸诸子之陋。诸生取法宜正,立言无陂。

    一、慎交游:读书之士,敬业乐群,原以讲究诗书,切磋有益。故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若少年聚会,不以道义相规,而以媟亵相从,德何以进,业何以修。稂莠嘉禾,不可不察。诸生洗心涤虑,毋蹈前习。

    又海东书院学规(巡道兼督学觉罗四明更定)

    一、端士习:台郡风气初开,士习最亟。盖士为凡民表率。士习端,即民风淳,理固然也。况士人身入圣门,将自命为何等人物?倘口诵诗书,而所行辄下同市贩,岂不为士林羞?诸生沐浴圣教,沦肌浃髓,谅不至此。而居常行动,尤必厚重端凝,以固其基址;谨饬敛抑,以束其身心。凡一切轻薄浮夸,与夫奔竞钻营,荡检踰闲诸事,所宜痛戒。吕荣公曰:后生初学,且须理会个气象。气象好时,百事皆当。正此意也。

    一、重师友:师以明道解惑,友以取善辅仁。古人负笈千里,求一良师友而不可得。矧今同堂课业,以资砥砺,其有悠忽度日、甘自废弃者乎?今与诸生约定,用唐人十日休浴之例,每旬一假,每月分上中下三澣,余尽肆业院中,以收师友之益。如在假外任意出入者,察出按日抵扣膏火。至夫乐群,所以敬业也。诸生长聚院中,如或谑浪以为诙谐,或酒肉以相征逐,或势利以为炎凉,或睚眦以图报复,或较短论长以相角胜;凡兹陋习,并损交情,宜共禁戒。乃若居常聚首,则同体泛爱亲仁之意,和气相处,休威相关,有善则扬,有恶则隐,毋党同而伐异,毋别户而分门,毋挟嫌而忌刻。除质疑问难或有要事商酌外,各宜习静斋中,不得数相往来,以致废时失业。

    一、立课程:业精于勤,荒于嬉,自古志之。今以卤莽灭裂之学,或作或辍,岁月坐弛,而欲几于有成,难矣。余于诸生,忝为一日之长,宜仿程畏斋读书分年日程之遗意而行之。各置一簿子,将每日所新读及旧所温习之书,四书、六经、三史、通鉴纲目、近思录、性理大全古文,诗文等项,逐一照格填注册内,各自量材力之浅深以为功课之多寡,勿怠缓,勿急迫。优游玩索,以俟自得。每旬日,诸生将所注簿子汇缴,凭院长逐条稽查,以验所学之勤惰。如有疑义不明,亦即面相质问,以着教学相长之义。如此则循序可以渐进,积累于以有成,将日就月将,自无废弃之日矣。

    一、敦实行:读书所以致用也。圣贤垂世立教,诗书、礼乐、易象、春秋之文,于以发挥义理,非是为一场话说,欲使人躬行实践,体验于身心,而推诸家国天下之间。今学者开口便云读书,到底读书将为甚?此处宜自猛省。倘徒慕读书之名,而于伦常行己间多不可问,则所为读书之本已失,虽能读破万卷,作绝妙文字,亦何以质圣贤而盟幽独。故人既自拔于流俗,将以圣贤为必可为,凡一切言动视听,以及五常十义之伦,逐项须要认真,毋得仍前忽略;则修之于家,而献之天子之廷,将为言坊行表之儒矣。

    一、看书理:朱子云:读六经工夫多,得效少。论、孟工夫少,得效多。程子曰: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自明矣。由程、朱之言思之,一部四子书,句句皆切于学者,操存涵养之要、扩充体验之功、修齐治平之实,非若他书之浩渺无涯,难于尽晓也。窃怪今之讲说者,不泥文义,却全背远去。理会文字,又滞泥不通。更有一种讲章陋习,章章节节,硬立一两句书旨,定一间架,强以圣贤言语来凑合。大抵多为时文立柱穿插起见,不知与圣贤本意已去千里。程子云:读书须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又曰:学贵自得,不可以相类泥其义。朱子云:某说书不敢先立一见,横生一解。惟平气虚心,以求圣贤本意之所在。合兹以观,学者看书,不当泛泛以书博我,而当以我看书。字字句句,实从经文传注涵泳而出,而又一一皆体之于身,验之于心,吻合无间,则积渐日久,心地光明,自能脱然有会通处。由是而六经而子史亦易为力矣。至若时下讲章,便于举业者,则汪陆二大全外,金坛王氏汇参一书,为得其要领云。

    一、正文体:道之显者谓之文。自有天地以来,盖已有之。顾代各异尚,体亦数变,见诸六经、性理、文心雕龙、文粹、文鉴,以及八家所自序说,其论详矣。至有明乡会两闱,以八股取士,本荆公经义,而参以帖括遗意,学者代圣贤立言,于以发挥天地民物之理,其一定绳尺,比诸明文字,成化以前,祗依传注直写,恰如化工之肖物,一字不可增减。此如太羹元酒之味,朱弦疏越之音,非可拟议而得矣。迨正嘉之年,堂皇肃穆,正大昌明,渊渟岳峙,可云极盛。隆万第讲机法,而气度渐即于轻佻,此为日之既昃乎。然尺度谨严,犹不失先民矩矱。天崇诸君,厌其卑弱,欲起而矫之,苦心孤诣,穷幽极险,材情魄力,诚足以横绝一代。然支离庞杂,不合于经者亦有之。我朝气运昌隆,人才辈出,国初如熊、刘诸公外,张京江、韩慕庐、李文贞公辈,皆能精理内涵,浩气外达,诚足以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矣。即近代以来,风气稍异,而清真雅正,明训昭宣。其作文直抒所见者,如桐城方氏、金坛王氏、宜兴储氏、张百川、任翼圣数家,实能以濂、洛、关、闽之理,运王唐归胡之法者,学者尤不可不奉为圭臬。至夫合选善本,如钦定四书文外,王罕皆分种八编,殊有层级可循,无吊诡庞杂诸弊,宜所传习外,若矜奇好异,轧茁字句以炫听闻,概所弗录。

    一、崇诗学:诗以理性情,学者所宜习。顾自乐府杂拟,以及五、七言古近诸礼,派别各殊,格律亦异。今圣天子覃敷文教,更定取士程序,自丁丑试贡士于礼闱,易二场,表判加试八韵诗一首,厥后着为令甲。凡直省乡试以及学臣科、岁两试,或八韵或六韵,皆得谐声比律,学为应制体。比年以来,士之喁喁向化者,谅无不扬风扢雅,以蕲至古之立言者矣。顾馆阁及省试诗并称应制体。昔人尝取少陵题画『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句,为馆阁诗定式。又取东坡论书『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句,为省试诗定式。照吾观省试诗较馆阁尤为不易。盖三条烛烬,排比声病诸律,既足以窘缚才思,而风流婉丽,铿訇钟吕之音,非沐浴于高文典册中者,亦未易展发其声华。故古人于试帖诗罕所惬心,即今读文苑英华所载唐省试诗十卷,惟沈、宋、元、白诸巨公,庶几完好外,其余多瑕瑜不掩,则地有以限之也。诸生倘欲习之有素,宜取唐人试帖,如国秀集、中兴闲气集、近光集,近代试帖如玉堂集、和声集、永集等书,朝夕讽咏,心和手柔,自足以鼓吹休明,而无鄙野之讥矣。

    一、习举业:今人分举业与理义之学为两段事,谓举业有妨于理义之学。此说非也。盖举业代圣贤立言,必心和气平,见解宏通,自纲常名教以及细微曲折之理,万有毕备,然后随题抒写,汨汨然来。此正留心理义之学者,乃可因之以发其指趣。朱子曰:使孔子在今日,也须应举。正此意也。至夫闱中应制文字,作者阅者,针芥相投,尤必浑厚严整,敛才就法,使不失对扬之体。盖其慎也。乃世之论者,动以墨卷为腐烂不堪之物,斥曰墨腔,相与菲薄,摇唇弩目而共戒之。此其末流之失,非国家设科取士之意本然也。不知文字但论是非不关墨义。若果是,则房行是而墨卷亦是也。若果非,则墨卷非而房行亦非也。使不论题义当否,但以墨卷体式为戒,则将不顾题中精神命脉、篇中段落结构,自谓扫去一切,反成唐突可笑。矫枉则失其正矣。今愿与世之习举业者,息心静气,守前辈之金针,发儒先之阃奥,精实确当,卓然不磨,则以为拜献之先资可也,以为经传之羽翼亦可也。如必以传世售世分文章之低昂,理学举业,分学术之真伪,使学者工夫有两样做法,亦浅之乎视举业耳。

    论曰:台湾之有义学也,始于卫南村太守,越十余年而梁观察继之。俶有海东,后亦式微焉。自太原杨御史嘉惠海邦,衡阳刘公复修海东斋舍,选士择师,立规以教,御史遂奏以郡学教授主讲席。考其时,教授则福州薛仲寅也。昔仪封张中丞始建鳌峰书院,立学规,手定课程,编宋、元、明诸子集,以实学励群士。求师难其人,则尝自掌其教。仲寅亲执业于仪封之门,与修正谊堂诸子集,卒为名进士。今读刘观察所定六规,大旨平实,语有本原,疑出仲寅之手也。厥后觉罗四公,更定八规,相辅以行,庶乎本末兼该,文行并勖者,何其择焉而能精、语焉而能详也。当是时也,几几乎濂、洛、关、闽之风被于海表,于戏休矣!觉罗之时,坐皋比者,今不可考。然太原求师于学博,而觉罗反之者,时势异也。夫择师之难也,博取无方,且犹不足,可以成法限之乎?贵阳蒋金筑,改拓斋庐,于今为烈。观其所撰碑记,以为士籍不清,则人材不出,有昧乎言之也。夫官斯土者,苟清户口、严保甲,则民籍不清,且不可为治,况士籍乎。教士之与教民,其理一也。夫久居者即为土著,所以爱护之者必至。其祖其父,能乐业于此都其子孙必能为士。彼橐笔涉波涛以至者,初在中土不得志于有司,乃轻去其乡,以希诡遇,其志巳陋矣。矧且移遂移郊,已为中邦所不齿;乃复求售于异地,遇试则供倩代,闲居则事刀笔,子弟以为胜己而亲之,于友善辅仁之道何取焉?然则论择师,则参酌于太原之所以取,与觉罗之所以去。求实学则二公之学规必不可亡。若夫达时势、明利弊,使教易施而去其所害,则以金筑之言为信也。贡生施士安见义必为,近则输粟千斛,远则舍田千亩。后之君子,何以无愧于士安哉?故备论其详,俾育人才者得所考焉。

    学田

    府儒学田

    一、在凤山县■〈鱼逮〉港庄,一百五十八甲一分六厘七毫。除管事辛劳田十五甲、甲头田五甲、本庄土地祠香灯田二甲、给赏孤老田二甲,实田一百三十四甲一分六厘七毫。年输正供一十九石九斗二升,折实粟二十四石道斗,实收租粟七百八十一石道斗。

    一、在台湾县二赞行,七甲三分一厘八丝五忽。年输正供粟三十八石五斗二升九合七勺三撮,学租粟四十四石道斗(内乾隆二十年被水冲陷田□亩□分零,年减征租榖二十石,今实收学租粟二十四石道斗。郡志作二十道斗误)。

    一、在凤山县荆蓁林,四甲二分。年输正供粟一十八石八斗,学租二十四石道斗。

    以上俱康熙四十九年巡道陈璸置。乾隆三年定:每年拨给台湾县学粟八十石余,为文庙各祠香灯祭祀以及月课修葺诸费。

    本县儒学田

    一、在永康里崁顶,下则园一片二十三石九斗道斗(除正供外存粟二十一石有奇。旧志作一十二石,恐误)。

    一、乾隆二年府学拨归八十石,定为例。

    一、三十年,职贡杨志甲捐充彰邑猫雾拺田二十一甲零五分,计收租粟一百六十六石六斗三升(向系彰邑代征,每石折价银六钱。除二十七石零三升七合完正供番饷外,年移交银八十三两七钱五分五厘。嘉庆六年教谕吴拱极、训导庐应鹏详请归学自行征收,内失二石六斗二升七合,实收租粟一百六十三石九斗八升七合),又捐充凤邑三千庄田二十四甲,收租粟一百九十石(按「条规序」内作二百石,移详文稿作一百九十六石)为文庙二丁礼生、佾生辛劳及月课饭食赏给等费。嘉庆十一年,光禄寺署正林朝英捐银八百两,置凤邑下淡水港东里租一百二十四石(「学宫志」作一百二十石),为早暮香灯用。道光元年,教谕郑兼才、训导王承纬详禀文庙祀先师,乃以觉世牖民,非佛灯求福可比;应请停止,省雇人住庙,致多渎亵,且免火灼之虞。除照朔望两次及打扫、挖草、洁净殿庭外,将余项加办二丁牲物并文昌、魁星、蒋郡守等神位祭项用)。

    海东书院田

    一、在彰化县大武郡保社、北庄内二抱竹庄,计水田九十一甲七分三厘,折一千零九亩九厘零。每年除完正供粟一百六十石六斗六升六合零外,实收租粟五百七十三石二斗二升三合零(乾隆五年拔贡生施士安捐置)。

    一、在彰化县佳秀庄,共计田五十甲,年征租粟二百七十石,旧系万寿宫香灯出(乾隆十七年,巡道金溶拨置)。

    一、在台湾县罗汉门外庄,年征租粟二百一十五石八斗,折番银二百一十五员。另银六钱四分(乾隆二十五年,典史陈琇、监生陈丕、武生陈有志等捐置)。

    一、在彰化县德兴庄犁分二张,水田十甲。每年除完正供耗羡丁饷等费外,另收田底租二百石,折官斗实粟一百七十石(乾隆二十七年,原任海宁州州同施士龄捐置)。

    一、在嘉义县廖鹤鸣等园,租银七十六两八钱。一书院边小店,年收税银二十两零(此项小店现在俱各破损,迁徙空闲居多)。

    一、巡道奇宠格檄发银二百四十两(每百两每月生息银一两五钱,每年应收息银四十三两二钱)。

    一、巡道蒋元枢捐添乌树林鱼塭,租银一百九十二两。

    一、巡道穆和兰檄发林隆盛捐充膏火银一千两(每月生息银一十五两,年共收银一百八十两)。

    一、巡道万钟杰,檄发蒋国香名下原典契价银七百元,折银五百六十两。

    崇文书院田

    一、在诸罗县芦竹角海丰仑,三十七甲一分四厘四毫。每甲纳租粟八石道斗。共收粟二百九十七石一斗五升二合。除纳正供并运载船脚工费粟一百一十五石五斗六升,实存粟一百八十一石五斗九升二合道斗,以为师生膏火之资。四十五年,知府卫台揆置。

    一、乾隆十六年,彰化岸里社原通事张达京、德化通事林秀俊呈请每年各愿捐榖四百石,共八百石。每石折银四钱,共银三百二十两,分春夏秋冬四季缴充膏火。巡道金溶给匾奖之,勒石以志(以上旧系台湾府义学田)。

    一、淡防厅业户唐衣锦献充崇文书院膏火租田一处,年收租粟变价缴番银二百员。

    一、台湾县典史陈琇等呈捐磱碡坑等庄租谷三百四十七石,折银三百四十七员。

    一、凤山县贡生柯廷第呈捐置买萧大经等赤山洋田四甲,充入南胡书院年纳膏火银四十员(今归崇文)。

    一、凤山县柯永德(即柯护)顶耕林遇夏田业,年完纳南湖书院膏火银十员(今归崇文)。

    一、彰化县业户王绵远年应缴崇文膏火一百员。

    一、彰化县监生杨振文呈捐承买萧大有水漆林庄业,充入南湖书院膏火,年应詹仲逵名下完缴银二百员。

    一、彰化县吴洛年应就吴伯荣名下缴膏火银一百五十员。

    社学

    社学在东安坊者二,康熙二十三年,知府蒋毓英建。在镇北坊者一,康熙二十八年,巡道王效宗建。

    土番社学,一在新港社口(今废)、一在新港社内、一在隙仔口(亦废)、一在卓猴社、一在大杰巅社,俱雍正十二年巡道张嗣昌建,各置社师一人,使教番童;以县儒学训导按季考察焉。

    教官

    教官初制,府儒学教授一人、县儒学教谕一人。雍正十一年年,复设训导一人;府县学同。考古礼经:建国之学校而合国之子弟,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今教官例以本省之人为之,犹古乡先生之意也。百余年来,岂无学行卓绝,合经师、人师而为一者欤?惜乎!无有能传者也,其姓氏犹存备录。

    府儒学教授

    林谦光,长乐副榜。康熙二十六年在。

    张士昊,福州拔贡。三十年任。

    林庆旺,晋江副榜。三十四年任。

    蔡登龙,同安举人。

    林华昌,晋江举人。

    施德馨,南靖举人。

    曾辉缵,福州举人。

    杜成锦,侯官举人(旧注云有传,今失之)。

    张应聘,海澄举人。

    蔡时升,晋江举人。

    丁莲,晋江人,癸巳进士。

    吴启进,南安举人。雍正四年六月任。

    郑拔进,南安人,甲辰进士。

    薛士中,闽县人,甲辰进士。十年任。十二年丁忧。

    吴开业,海澄人,甲辰进士,十二年任。乾隆三年,升徽州祁门县知县。

    郭美,闽县人,癸卯进士,乾隆三年任。四年丁忧。

    薛士中,见上,五年再任。

    吴应造,福清人,庚戌进士。九年二月任。

    黄元宽,福清解元,进士。十二年七月任。

    林元德,福清人,丁巳进士。十五年十一月任。十六年八月,卒于官。

    谢家树,归化人,己未进士。十七年三月任。以忧去。

    唐山,莆田人,进士。二十二年卒于官。

    林清源,安溪举人。二十二年七月署。

    王士鳌,惠安人,己未进士。二十三年四月任。

    谢家树,见上。二十六年六月再任。

    官伟,邵武举人。二十九年十一月任。

    尤垂青,晋江人。丁丑进士,三十三年三月任。

    董文驹,闽县人,丙戌进士。三十六年任(有传)。

    黄世模,福州人,丙戌进士。三十八年十一月任。

    廖玉麟,闽县人,癸未进士。四十二年三月任。

    黄洪诗,罗源举人。四十五年四月任。

    罗前荫,侯官举人。四十八年八月任。

    王简良,闽县举人。五十一年十二月任。

    沈鸿儒,永定人,己丑进士,由广西知县改授。五十五年五月任。

    游光缵,霞浦人,庚子进士。五十八年九月任。

    陈从龙,安溪廪贡。嘉庆二年九月任。

    黄耀彰,晋江举人。六年三月任。

    傅渊季,南安人,庚子会魁。十年二月任。

    府儒学训导

    袁宏仁,建阳廪贡,雍正十二年任。乾隆三年,升山东巨野县丞(有传)。

    李琼林,汀州岁贡,乾隆三年任。五年告休。

    杨友竹,连江廪贡,五年任。

    李长芳,永安廪贡,九年四月任。

    萧国琦,惠安举人。十二年八月任。十五年六月卒于官。

    林起述,沙县廪贡。十五年十一月任。

    曾应选,惠安贡生。十九年三月任。

    郑克容,永春。二十二年八月任。

    王之玑,永定廪贡。二十五年十一月任。

    陈鹏程,侯官廪贡。二十八年十月任。

    吕天茂,顺昌□□。二十一年任。

    唐象言,漳州廪贡。三十五年四月任。

    范应斗,大田廪贡。三十八年四月任。

    谢德芳,邵武举人。四十一年十二月任。

    张锦,晋江举人。四十三年十一月任。

    林擎天,闽县廪贡。四十六年十一月任。

    陈鼐,长乐举人。五十年四月任。

    杨见龙,平和举人。五十三年四月任。

    柯其晖,莆田举人。五十七年三月任。

    杨梅,同安生员,军功议叙。六十年二月任。

    李惟清,同安廪贡。嘉庆三年十一月任。

    林占梅,安溪举人。七年六月任。十一年三月,卒于官。

    陈开运,惠安廪贡。十一年七月任。

    县儒学教谕

    傅廷璋,南安举人。康熙二十六年任。二十九年,卒于官。

    林宸书,莆田岁贡。三十年任。升广东归善县知县。

    陈铨,漳州岁贡。三十四年任。升河南嵩县知县。

    黄世僯,龙溪拔贡。三十九年任。升山西广灵县知县。

    陆登选,瓯宁举人。四十三年任。升浙江分水县知县。

    康卓然,龙溪岁贡。四十八年任。升京卫武学教授。

    郑长济,福清岁贡。五十二年任。升四川兴文县知县。

    魏藻,福清举人,五十七年任。卒于官。

    吴应异,侯官举人。五十八年任。

    葛鼐,闽县附贡。雍正元年任。

    张寿介,南靖副榜。三年任,升国子监学录。

    洪淳英,同安举人。六年任。〔升〕江苏官兴县知县。

    陈士恭,漳州举人。十年任。升广东乐会县知县。

    陈霄九,南靖举人。十三年任。卒于官。

    徐宏祚,将乐举人。乾隆三年任。

    李锺德,安溪举人。六年任。

    吴光祖,福清明通榜。九年九月任。

    朱升元,晋江明通榜。十二年九月任。

    陈藻,莆田明通榜。十六年十月任。

    官伟,邵武举人。十九年二月任。

    李腾镕,永安廪贡,诸罗训导。二十一年四月署。

    林清元,安溪举人。二十一年十月任。

    何奏成,漳浦举人。二十五年二月任。

    张伯谟,侯官甲戌明通榜。二十九年三月任。

    翁振纲,闽县举人。三十三年二月任。

    饶澍,龙岩拔贡,三十六年五月任。

    徐时新,建宁县拔贡。三十九年五月任。

    陈天杏,沙县拔贡。四十一年十一月任。

    陈云录,福清举人。四十四年十二月任。

    杜梅,同安举人。四十八年九月任。

    施寅亮,南安举人。五十一年八月任。

    叶芳淑,顺昌拔贡。五十五年四月任。卒于官。

    黏继任,晋江举人。五十七年十月任。

    饶焞,光泽举人。嘉庆元年三月任。

    吴拱极,龙岩拔贡。五年四月任。

    郑兼才,德化拔贡。戊午解元,九年三月任。十二年,以军功升江西长宁知县。

    县儒学训导

    薛云,瓯宁岁贡。雍正十二年任。

    黄文璇,侯官岁贡。乾隆三年任。

    吴昙,宁洋岁贡。七年任。卒于官。

    伍兆崧,宁化优贡。十年任。卒于官。

    郭安,侯官廪贡(有传,今失)。十二年七月任。

    江管,海澄廪贡。十五年九月任。

    林起述,沙县廪贡,府学训导。十八年六月署。

    方云锦,永春贡生。十九年闰四月任。

    黎学安,宁化廪贡。二十年六月任。

    李腾镕,永安廪贡。诸罗训导。二十一年四月兼署。

    萧炳馨,泰宁拔贡。二十三年十二月任。

    陈元恕,永安廪贡。二十七年八月任(有传)。

    何泽可,光泽廪贡。二十年十二月任。

    董尚猷,崇安廪贡。三十五年四月任。

    李振汉,福州岁贡。

    黄梅,龙溪拔贡。三十八年四月任。

    孙芳时,永春举人。四十一年九月任。

    张克绥,晋江解元。四十四年十二月任。

    邱玉轩,宁化廪贡。四十九年闰三月任。

    陈鸿猷,永安拔贡。五十一年十一月任。

    苏调羹,德化举人。五十五年三月任。

    蔡光邦,漳浦举人。五十八年八月任。

    卢应鹏,永定廪贡。嘉庆四年二月任。

    黄对扬,龙溪举人。八年二月任。十二年,以军功升广西来宾知县。

    傅吕,邵武举人。十一年十二月任。

    右教官凡一百一十六人,旧志立传者一人、续增者二人,凡三人有传;而山长傅修亦并纪焉。

    袁宏仁,字醇一,建阳人,廪贡生。雍正十二年郡庠新设训导,由福州府学调任。至则捐赀修朱文公祠,筑草亭,进诸生朝夕讲肄其中。以台处海外,士子得书维艰,复捐俸购古今载籍计六百余本,藏于学宫,俾诸生得肆力闳览。秩满升巨野县丞(「旧志」)。

    陈元恕,字敬葊,延之永安人,乾隆壬午檄调邑司训。至则严考课、勤讲肄,以意气励诸生,多士感之。于是职员杨志申再捐租以裕学费。元恕愈加意振作,定章程,饭食奖赏悉准海东、崇文两书院;而于祠庙香灯朔望打扫、岁时久远之修葺并勒成规,刊为籍,以贻于后云(郑兼才撰传)。

    董文驹,字道实,号罗峰,闽县人,乾隆丙戌科进士。三十六年檄调府教授,有学行,月课生童,严扃试,盛供具以待。遇风雨则改期,无或旷废。衡文慎甲乙;有所改窜,字画必端正。得佳文,则优赏以鼓舞之。与诸生言,必本忠孝诸大节。虽切磋严惮,而和气仍予人以可亲。尝兼监海东书院,逢课期稽察綦严,不徇情面。生童膏火如数按给,无许丁胥脧削。寒畯赖之(韩必昌撰传)。

    傅修,字竹漪,广东海阳人。乾隆壬午举人,出泾阳张鹤山门。鹤山观察台湾时,南湖书院未废,延修主讲席。修峻丰裁,见诸生未尝不衣冠。月课讲期,有规条无或踰越。及门如叶期颐、陈作霖、郭旁达、史锦华,皆其高足也。寻掌凤邑屏山书院,训课一如南湖。院畔有莲池潭,居民群得采捕,为势力占据,修言于官复之。营卒素骄悍,某生负营债还子钱浮于母者,已累十倍,犹迫使售屋以偿,锁其门。修廉知,往谒营帅,绳卒以法,革其籍,士多感之。选山西山阴令,将行,士民焚香饯送,至千余人,有泣下者(韩必昌撰传)。

    论曰:记称『凡学之事,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人知敬学』。夫曰严者,由上之严之,非师之能自为严也。严犹敬也。不曰敬而曰严者,敬不足以尽其义云尔。是故严之于始,必择贤而师。严之于中,虽诏于天子无北面。严之于终,必悦其学而亲其师,循其教而无敢踰越焉,故曰严也。今之教官,则师也,而循资格以处之,未云严也。弟子之亲其师也,或以其名云尔。传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说者谓人资于己,不得已而应之可也。若好为人师,则自足而不复有进。是言也,为学者则然,而独不可语教官。教官以师为官者也。将食其禄而怠其事,曰吾固不好为师者乎?行不足以法于众,学不足以应其求,厌然营糗糒以去者,殆皆不好为师者也。山长傅修,风持峻厉,而鹤山观察不以举主屈其尊,宾主之间,殆庶几焉。若夫宏仁之劝士,元恕之不欺,文驹之应绳蹈墨,有足多者。诗曰:『尚有典型』。其是之谓矣。

    选举

    学校育贤才,将求其人而用之;虽在海外,讵有异哉?国家因旧制,郡学生岁贡一人、县学生二岁贡一人,升诸太学,曰岁贡。岁贡者,以学生食廪之先后为序;遇覃恩,则以是年当贡者为恩贡,其次一人为岁贡。顺治初年,诏校天下郡县学生拔其尤者赴廷试,十二年一行,曰拔贡。雍正初,定六年一行,郡学拔二人、县学拔一人,无其人则缺焉。乾隆八年,遂定以十二年着为例。台之有岁贡,自康熙二十七年始也;恩、拔二贡,自康熙三十六年始也。若是者曰选士,三年大比。天子命使者至其乡,秋八月三试于乡闱,隽者登解榜;有司表其门,具聘币,以礼致之京师,曰举人。明年春三月,天子命大臣,扃礼闱三试之;得第于春官者,有诏集殿庭,天子亲策问焉,遂甲乙其榜,曰进士。

    台自康熙二十五年始设学。明年春,陆路提督张云翼疏称:二十六年丁卯大比,在台湾为开科之始,请照甘肃宁夏之例,于闽省乡闱另编字号,额收一、二名;俟肄业者众,仍撤去另号,勿限额数。于是诏以台湾生员另编字号,于额外取中文举人一名。台湾之有乡科,于是始。三十二年,邑学生王璋,以第六人登解榜;璋仕为良吏,晋秩谏垣。邑之有举人,自王璋始也。先是,闽省解额仅有五十四人,康熙三十五年(丙子),诏以天下各省分上中下三等,均增解额;以福建为中省,增额一十七人为七十一人。三十六年,总督郭世隆以四学士人佥请撤去另号,合闽省一体取中;遂入奏,诏报可。四十七年(壬午),分官卷者七人,未有隽者。自后遂多辍科不与额。五十年二(癸巳),恭逢万寿恩科,更定福建解额为八十五人,而台湾仍多辍科不与者。他郡辍科以为常;台处重洋险远,去省垣千里,士之自重者不轻跋涉,倘仕进为艰,则益肆情高旷,使国家有遗才之憾,司学政者以为忧。雍正七年,巡台御史夏之芳奏准仍编字号,于闽省额内取中一名。十三年巡道张嗣昌请加台湾解额,巡抚卢焯具奏:诏令于闽省解额内,加取台士一名。于是,以二人为常额。乾隆元年(丙辰)恩科,闽省于常额外,加中三十人,台郡亦加一人,后不为例。嘉庆十一年,海寇犯台湾,率义勇为捍御,多荐绅庠士,郡垣以安,寇卒遁去。明年,粮储道赵三元巡视台湾,韪诸生能仗义,以言于督抚监司,郡县亦以状闻;于是总督阿林保、巡抚张师诚奏请益广解额;且使优行生送省考贡,并增弟子员之数;部议于福建解额外,更加台士一人。自后以三人为定额,入泮者数亦有加(语在「泮额志」)。副榜者,顺治初定例:乡试卷有文优而限于额者取副榜,准作贡生。康熙十一年,定以正榜额五人,则设副榜一人。台定额皆正榜,隽者不备,则或以副榜足之,故有副榜。先是,乾隆四年,巡台御史诺穆布、单德谟奏请台士会试,照乡试例,于福建卷中另编字号,额取一名;部议:令俟台士来京会试者果至十人之多,奏请钦定。而台之有进士,则自乾隆二十一年始矣。

    昔西汉时,富豪争匿财,而卜式请输粟助边。贫民大徙,仰赡于官,式则赡之。卜式为天子牧羊,羊大蕃息。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以时起居,恶者辄斥去,毋令败群。武帝奇其才,且以为朴忠,卒尊显以风百姓。然则富民能出赀以先国家之急,其中固有贤者焉。故赀算补官,起于西汉。国朝康熙中,以军兴开例;后或因水利、积贮、赈运,亦间举焉。台湾生儒俊秀,得援例为贡生者,悉书之曰例贡,成均之士也,归于学校之旨。

    进士(本邑阙)

    举人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郑基生榜:王璋,由府学。以第六人中式。官至监察御史(有传)。

    四十四年乙酉施鸿纶榜:王茂立(龙严教谕)。

    五十二年癸巳江日升榜:杨朝宗。

    五十三年甲午林登选榜(「府志」作廷选):陈飞(本姓张)。

    雍正元年癸卯恩科廖学信榜:王世臣(本姓陈。府学中式)。

    四年丙午吴士拔榜:庄飞鹏(府学中式。浦城教谕)。

    十三年乙卯黄元宽榜:石国球(海澄教谕)、陈邦杰(府学拔贡中式)。

    乾隆元年丙辰蔡云从榜:蔡朝英、张岳(府学中式)、李树滋(凤山学中式)。

    三年戊午出科联榜:陈辉(分修郡邑志)、王宾。

    十二年丁卯黄元吉榜:林垂芳、陈名标(府学中式。钦赐国子监典簿。有传)。

    十七年壬申蔡廷芳榜:林昂霄(府学中式。甘肃通渭县知县,署平凉府盐茶同知)。

    二十五年庚辰张克绥榜:张源仁(府学中式)。

    二十七年壬午赖涛榜:蔡霞举、张源德(岁贡中式)。

    二十三年戊子翁霪霖榜:张源俊、张植华(永春学正)。

    三十五年庚寅恩科锺大受榜:张源义、周朝瀛。

    三十九年甲午张舫榜:陈作霖(宁化教谕,捐升内阁中书)。

    四十二年丁酉赵有成榜:刘应罴(屏南训导)。

    四十四年己亥恩科张经邦榜:王泰。

    四十五年庚子陈从潮榜:黄朝辅、曾大源(彰化籍,府学中式。军功,现任内阁中书)。

    四十八年癸卯张腾蛟榜:史锦华、郭旁达(府学中式。福安教谕)。

    五十一年丙午谢淑元榜:潘振甲(军功加六品衔)、王搢圭(府学中式)。

    五十四年己酉郑炯榜:利瓦伊梓(本姓石)。

    五十九年甲寅恩科杨惠元榜:洪禧(府学中式。挑选,分发山西试用知县)。

    六十年乙卯龚正调榜:郑锡金(本姓吴。府学中式。捐内阁中书)。

    嘉庆三年戊午郑兼才榜:郭绍芳。

    五年庚甲张光浩榜:蔡其英(府学中式)。

    九年甲子:林望恩(府学会试,钦赐举人。乙丑,钦赐翰林院检讨)。

    十二年丁卯郭尚先榜:陈玉辉(府学中式)。

    副榜

    陈圣彪,康熙戊子科。

    许宗岱,康熙辛卯科。代州州判。

    王元晖,康熙丁酉科。

    郑联芳,乾隆辛酉科。

    陈思敬,乾隆癸酉科。由同安学贡(有传)。

    恩贡

    郑国对,康熙三十六年。

    胡琛,四十七年由府学贡。

    林璲,五十二年任。永福教谕。

    洪登瀛,五十二年由府学贡。任罗源教谕。

    辜经,六十一年由府学贡。

    张从政,雍正元年(有传)。

    詹捷,元年由凤山学贡。

    陈浚发,元年由诸罗学贡。

    余奋卿,十三年。

    刘元相,十三年由府学贡。

    张好瑛,十三年由凤山学贡。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