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p;[13]脾中风〔1〕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2〕,皮目〔3〕而短气。〔4〕

    【注释】

    〔1〕脾中风:病证名,由于风邪中于脾脏而引起的以高热、腹满而重为主症的病证。

    〔2〕腹中烦重:腹满而剧重。中,训为满。烦,释为剧。

    〔3〕皮目:《脉经》、《千金要方》作“皮肉”。

    〔4〕本条论述脾中风的证候。

    【译文】

    脾中风的病人,出现高热,(面赤)犹如醉酒状,腹部胀满,感觉很重,皮肉动而呼吸短促。

    [14]脾死脏〔1〕,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2〕者,死。〔3〕臣亿等详〔4〕五脏各有中风、中寒,今脾只载中风,肾中风、中寒俱不载者,以古文简乱极多,去古既远,无文可以补缀也。

    【注释】

    〔1〕脾死脏:即脾死脉。

    〔2〕浮之大坚,按之如复杯洁洁,状如摇:《医宗金鉴》引李彣:“脉弱以滑,是有胃气。浮之大坚,则胃气绝,真藏脉见矣。复杯则内空,洁洁者,空而无有之象也。状如摇者,脉躁疾不宁,气将散也,故死。”

    〔3〕本条论述脾死脏的脉象。

    〔4〕详:徐本作“计”。

    【译文】

    脾死脉的脉象是轻按大而坚,重按如倒扣的杯,外表坚硬而中空,其状动摇不定(躁急不宁,脾气已绝),故病危。林亿等分析五脏各有中风、中寒,而此脾只载中风,肾中风、中寒都不记载,因古文简乱太多,年代距今太远,没有内容可以补全。

    [15]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相搏,大便则坚〔1〕,其脾为约〔2〕,麻子仁丸〔3〕主之〔4〕。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一斤〔5〕 大黄一斤〔6〕 厚朴一尺〔7〕 杏仁一升〔8〕

    右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9〕。以知为度。

    【注释】

    〔1〕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大便则坚:胃气强,是胃热气盛,由于小便数导致脾阴不足,胃强脾弱,水分偏渗膀胱,肠道失润以致出现大便坚硬。坚,《伤寒论》247条作“硬”。

    〔2〕其脾为约:指脾液衰少。脾约,病名,由于脾液衰少引起大便坚硬难解的病证。《国语·楚语》:“‘不为丰约举’。韦注:‘丰,盛也;约,衰也。’”

    〔3〕麻子仁丸:本方有滋阴润燥、泄热导滞的作用。

    〔4〕本条论述脾约的证治。亦见《伤寒论》247条。

    〔5〕一斤:《伤寒论》作“半斤”,下有“炙”字。

    〔6〕大黄一斤:《伤寒论》下有“去皮”二字。

    〔7〕厚朴一尺:《伤寒论》下有“炙,去皮”三字。

    〔8〕杏仁一升:《伤寒论》下有“去皮尖,熬,别作脂”。

    〔9〕日三:《伤寒论》下有“服,渐加”三字。

    【译文】

    趺阳脉(候中焦脾胃)浮而涩,脉浮是胃热气盛,脉涩是(脾阴不足)小便数,两者相并为病,则出现大便坚硬之症,这种脾液衰少的病(就是脾约),可用麻子仁丸治疗。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一斤(炙) 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尺(炙,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以上六味药,研成末,加入熬过的蜂蜜混合制成丸药,像梧桐子大。每次饮服十丸,每日三次(可渐加量),以见效为限度。

    [16]肾着〔1〕之病,其人身体重〔2〕,腰中冷〔3〕,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4〕,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5〕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6〕主之。〔7〕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 白术各二两 干姜 茯苓各四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注释】

    〔1〕肾着:中医病名,由于寒湿痹着腰部引起的以腰以下冷、痛、重为主症的病证。

    〔2〕身体重:指腰部重着。

    〔3〕腰中冷:指腰以下冷。中,训为“下”。

    〔4〕小便自利,饮食如故:为阴性症状。饮食如故表明病不在中焦,小便自利表明不是水气病。

    〔5〕腹重:即腰重。腹,俞本、《脉经》作“腰”。

    〔6〕甘姜苓术汤:本方有温经散寒、健脾除湿的功效。《金匮玉函要略方论疏义》:“此方理中汤去人参、加茯苓,盖病在下焦,而不在胃,故不用参也。方中苓术驱湿以渗利,甘姜温经以散寒,不须一味肾家之药。乃知肾着之称,非有邪真犯肾脏之谓也。”

    〔7〕本条论述肾着病的病因及证治。

    【译文】

    肾着病,患这种病的人感觉腰以下重而冷,如水气病那样沉重,如坐冷水中那样寒冷。但不口渴,小便通利,饮食亦像原来那样正常,此病在身体的下部。由于劳动后出汗,穿着冷湿的衣服,时间长了,就会得病,出现腰部以下冷、痛、重,腰重如携带了五千钱那样。可用甘姜苓术汤治疗。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 白术各二两 干姜 茯苓各四两

    以上四味药,用五升水同煮,煮到三升。分三次温服。腰部即可暖和。

    [17]肾死脏〔1〕,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2〕者,死。〔3〕

    【注释】

    〔1〕肾死脏:即肾死脉。

    〔2〕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轻按坚实,重按则乱如展转的弹丸,躁动无常,直到尺脉亦是躁疾。《金匮发微》:“浮之坚,坚者实也,曰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是躁疾坚硬,动至尺后,而无柔和之象也。”

    〔3〕本条论述肾死脏的脉象。

    【译文】

    肾死脉,轻按坚实,重按则乱如辗转的弹丸,躁动无常,到尺中脉也如此(这是肾气已绝),故病危。

    [18]问曰:三焦竭〔1〕部,上焦竭,善噫〔2〕,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3〕,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4〕,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5〕,久则愈。〔6〕

    【注释】

    〔1〕三焦竭:指上、中、下三焦各部的机能衰竭。

    〔2〕噫(āi):症状名,即嗳气。胃气上逆,多见于饮食之后。

    〔3〕消谷:引申为消化各种食物。

    〔4〕遗溺失便:即失尿、失便。遗,失也,指大小便失禁。

    〔5〕不须治:是指不须治上、下焦,当从中焦着手治疗。《金匮要略正义》:“不须治下焦,但润理脾胃,久当自愈,明示后人以补中之旨矣。”

    〔6〕本条论述三焦各部机能衰竭的证候及治则。

    【译文】

    问道:上、中、下三焦各部机能衰竭,上焦机能衰竭出现的是多噫气,这是什么原因?老师说:这是上焦受中焦的影响。由于中焦胃气不和,不能消化食物,所以出现多噫气。下焦机能衰竭出现的是大小便失禁,这是由于胃气不和,不能制约二便所引起。但不须治疗上焦、下焦(当从中焦治疗着手),慢慢地这些症状就会消失。

    [19]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1〕;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2〕。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3〕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4〕

    【注释】

    〔1〕坚:指大便坚硬。

    〔2〕淋秘不通:指小便淋沥涩痛及尿闭。

    〔3〕大肠有寒……小肠有寒:《金匮要略述义》:“疑此条大肠小肠系于传写互错。……注家顺文解释,意不免强凑,今大小易置,其义始瞭。”

    〔4〕本条论述三焦病证。

    【译文】

    老师说:热在上焦(肺),由于咳嗽而成肺痿;热在中焦(胃),则出现大便坚硬(而为脾约);热在下焦则出现尿血,亦可出现小便淋沥或尿闭不通。小肠有寒,多表现大便溏薄,犹如鸭粪那样;小肠有热则肠中排出黏液垢腻。大肠有寒,病人可出现脱肛、便血;有热则肛门结为痔疮。

    [20]问曰:病有积,有聚,有谷气〔1〕,何谓也?师曰:积者,藏病也,终不移〔2〕。聚者,府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3〕,为可治。谷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谷气〔4〕。诸积大法,脉

    来细而附骨〔5〕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傍;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6〕。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7〕

    【注释】

    〔1〕病有积,有聚,有谷气:《金匮玉函要略方论疏义》:“此言腹中痛疾,大概有三:曰积,曰聚,曰谷气也。”积是久积不行,是脏病,表明病位深,病程长,病情重;聚是暂聚未散,是腑病,表明病位浅、病程短、病情轻;谷气是脾胃气滞引起的胁腹疼痛。

    〔2〕终不移:是积病的特征,包括两方面:一指部位,腹痛有定处(固定的部位);二指时间,是持续性的疼痛。《难经·五十五难》:“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

    〔3〕发作有时,展转痛移:是聚病的特征。在时间上是阵发性疼痛,在部位上是痛无定处(没有固定的部位)。《难经·五十五难》:“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

    〔4〕按之则愈,复发为谷气:按痛处则疼痛减轻,不按则疼痛复现。复发,非指病的复发,而是症状的复现。《高注金匮要略》:“复发者,指按、起而言。”

    〔5〕脉来细而附骨:即细小而沉伏的脉象。

    〔6〕气冲:穴位名。属足阳明胃经,腹股沟经脉搏动处。在此泛指少腹下面。

    〔7〕本条论述腹痛的辨证及积病的诊断。

    【译文】

    问道:(腹痛)病有积、聚、谷气三种原因引起,怎样鉴别呢?老师说:积病,是脏病,腹痛的部位是固定的,疼痛是持续性的。聚病,是腑病,腹痛是阵发性的,没有固定的部位,这种腹痛易治。谷气引起的胁腹疼痛,用手按痛处,疼痛会减轻,手放开则疼痛又出现。

    诊断各种积病的重要方法为,脉象细小而沉伏,是积病的表现。如果这种脉象出现在寸口,积在胸中;出现在寸口稍微上面,则积在喉中。出现在关上,积在脐傍;出现在关上上面,积在心下;出现在关上稍下,积在少腹。出现在尺中,积在少腹下面。出现在左侧,积在左侧;出现在右侧,积在右侧;出现在左右两侧,积在中间。各以其部位而确诊。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