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论句读卷之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论句读卷之十

    首卷界说有言曰:‘凡有起词、语词而辞意已全者曰句,未有者曰读。’起词者,即所志之事物也;语词者,事物之动静也。故欲知句读之所以成,当先知起词、语词之为何。于是焉第二卷之论名字、代字者,所以知起词之所从出也。后四卷之论动字、静字者,所以知语词之所生也。七卷之论介字者,为夫起词、语词之意或有不足也,则知所以足之者也。八卷之论连字者,为夫语词与语词之或相承也,则知所以维系之者也。九卷之论助字者,为夫语词辞气之有疑、有信也,则知所以传之者也;猝有所感,则辞气不及传,而发而为声者,附以叹字终焉。字分九类,凡所以为起词、语词者尽矣。至进论夫起、语两词之成为句、成为读者,是则此卷之所由作也。然此卷所论者,有已散见于前者,有未见者。今则散见者总之,未见者补之。支分节解,先纲后目。纲以彖之,目以系之。

    彖一

    【10.1】凡句读各有起词。为起词者,名、代、顺、读四者皆习见焉。

    句也,读也,皆所以语或动或静之情也,所谓语词也。而动静之情,不能不有所从发。其所从发者,起词也。然则起词者非也,即所发动静之情之事物也,此起词所以为句读所必需也。为起词者,名字与代字,固已;而顿与读晕用如名字者,其为起词亦习见也。

    [1]论词雍也云: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大厌之,天厌之!’————此节六句,①皆有起词。第四句之起词,代字也。第二句之起词,本名也。他句皆以公名为与词。

    [2]左传隐公三年云: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畁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共十二名,内惟「秋,又取成周之禾」一句起词连上,他句皆有起词。

    [3]论语学而云: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此节句与读共计有十。「有子曰」第一为句,「有子」其起词也。「其为人也」第二为读,「其」代字,起词也。「孝弟而好犯上者」第三为读,「者」代字,起词也,「鲜矣」第四为句,「孝弟而好犯上者」之读,乃其起词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第五为读,「者」代字,其起词也。「未之有也」第六为句,第五读乃其止词也。「君子务本」第七为句,「君子」起词。「本立而道生」第八为扇之句,「本」与「道」其起词也。「孝弟也者」一顿,本句之起词,「其为仁之本与」第八为句。此节之为起词,有读,有顿,而句读亦各有起词,学者可玩索也。

    [4]孟子滕文公下云: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此节句读有八。「孔子惧」一,读,「孔子」其起词。「作春秋」二,句,第一读,其起词也。②「春秋,天子之事也」三,句,「春秋」起词。「是故孔子曰」四,句,「孔子」起词。「知我者」五,读,「者」代字,起词也。「其惟春秋乎」六,句,第五读其起词也。「罪我者」七,读,「其惟春秋乎」八,句,皆同上。

    [5]史记货殖列传云:是以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三平句,起词为「无财」「少有」「既饶」三顿。

    [6]又平准书云: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三句,起词皆读也。

    [7]左传闵二年云:内宠并后,外宠二政,嬖子配适,大都耦国,乱之本也。————此节首三读,其起词皆为顿,末句,则前三读乃其起词也。

    [8]又襄公八年云:敝邑之众,夫妇男女,不遑启处,以相救也。————一句,「敝邑之众」一顿,起词也。「夫妇男女」又一顿,与前顿同次。

    ○1此处马氏未遵照自己体系分别句与读,一概称之为句,方有六句。

    ○2「作春秋」之起词应是「孔子」而非「孔子惧」。

    ○3「三读」均应作「四读」。

    系一

    【10.1.1】议事论道之句读,起词可省。①

    [9]论语学而云: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四单句皆无起词,盖泛论治国,起词即治国之人也。又贤贤易色章皆无起词,盖论立身之道也。他如信近于义章、贫而无谄章、为政以德章,又学而章,大抵论议句读皆泛指,故无起词。②此则华文所独也。泰西古今方言,凡句读未有无起词者。

    [10]史记淮阴侯列传云: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四句,「弗取」「不行」者谁,「受咎」「受殃」者又谁,皆未指明,盖公论也。

    [11]榖梁僖公二十二年传云:倍则攻,敌则战,少则守。————三平句,无起词,论治兵也。

    [12]左传僖公十五年云:古者大事必乘其产。————「乘」者为谁,不言可知。

    [13]庄子则阳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句中「望之」者谁,未明言也。所引皆同上。史籍凡议事论道,其句读概无起词也。

    [14]庄子胠箧起句即云: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云云。

    [15]韩文送高闲上人序起云:苟可以寓其巧智,云云。————两篇起句即无起词,振起有势。

    ○1文通原文为‘议事论道之句读,如对语然,起词可省。’今分为两节,措词酌改。

    ○2马氏未细心核对,贤贤易色章末句‘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信近于义章‘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体,远耻辱也’,贫而无谄章‘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其中的「吾」「信」「言」「恭」「赐」皆起词。

    【10.1.2】对语之句起词可省。

    [16]论语公冶长云: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忠矣」与「仁矣乎」,皆对语答问之句;起词在上,故本句可删。

    [17]又述而云: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此亦对语答问也。

    [18]又公冶长云:颜渊季路侍。子曰:‘盖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颜渊曰:‘愿无伐善……’————此亦问答之辞。

    [19]左传隐公元年云: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一节,「与」而「弗与」者公也。对语,故不言。

    [20]又:公曰:‘无庸,将自及。’————答辞无起词。

    [21]又隐公三年云: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岂曰能贤!————一读两句,皆无起词,①公自言也。凡问答之句,起词有无无定,一视辞意之所顺而已。

    [22]韩文诤臣论云: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也。————两答皆无起词。

    [23]左传成公十六年云:‘骋而左右,何也?’曰:‘召军吏也。’‘皆众于中军矣。’曰:‘合谋也。’‘张幕矣。’曰:‘虔卜于先君也。’‘彻幕矣。’曰:‘将发命也。’‘甚嚣且尘上矣。’曰:‘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皆乘矣,左右执兵而下矣。’曰:‘听誓也。’‘战乎?’曰:‘未可知也。’‘乘而左右皆下矣。’曰:‘战祷也。’————八问八答,皆无起词,所指已明,不言可知。

    ○1「是废先君之举也」一句,若以「是」为代字,则是起词。

    系二

    【10.1.3】命戒之句,起词可省。

    [24]论语雍也云: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此禁止之辞,「与」者何人,不明言,其实犹对语者然。

    [25]左传襄公十四年云:来,姜戎氏!

    [26]又襄公十八年云:止,将为三军获;不止,将取其衷。①

    [27]又宣公十二年云:进之!

    [28]又襄公二十三年云:矢及君屋,死之!

    [29]榖梁僖公十年云:入自明!

    [30]庄山木云:少君之费,寡君之欲,虽无粮而乃足。————以上所引,皆非戒即命之辞,而皆无起词,如对语者然。

    又,凡有所为条诫者亦然。

    [31]孟子告子下云: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云云。

    [32]史记商君列传云: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云云。————两引一盟一诫,诸句比重无起词。②

    ○1此是议论句,非命戒句,应移入【10.1.1】节。

    ○2[32]「不告奸者」一读,「者」为起词,全读为「腰斩」起词。余二句同此。

    系三

    【10.1.4】读如先句,句之起词已蒙读矣,则不复置。

    [33]孟子梁惠王上云: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一读,冒下句。「寡人」起词,已蒙读矣,下句「尽心焉耳矣」之起词,可不重提。

    [34]论语子罕云:吾少也贱。————「吾」代字,既为「少也」一读之起词,又为「贱」字一句之起词。而「吾」字已蒙乎读,则下句不复提矣。

    [35]左传襄公四年云:昔周辛甲之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阙。————一读一句,「周辛甲」蒙读而为下句之起词。

    [36]其二十一年云:于是祁奚老矣,闻之,乘驲而见宣子。————「祁奚」乃读、句之起词。

    [37]史记陆贾列传云: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

    [38]又叔孙通列传云: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同上。由是,

    [39]又魏其列传: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

    [40]又汲郑列传云: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

    [41]汉书高帝纪云: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高祖。

    [42]史记淮阴侯列传云: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

    [43]汉书贾捐之传云:今陛下不忍悁悁之忿,欲驱士众挤之在海之中,快心幽冥之地,非所以救助饥馑,保全元元也。

    [44]史记李斯列传云: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45]周语云: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

    [46]庄子应帝王云: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47]韩文送殷员外序云:今人适数百里,出门惘惘,有离别可怜之色,持被入直在省,丁宁顾婢子语,刺刺不能休。今子使万里外国,独无几微出言面,岂不知轻重大丈夫哉!

    ————诸所引皆同前。为读句之式多变也,故繁引焉,使阅者有所玩索也。

    系四

    【10.1.5】句读起词既见于先,而文势直贯,可不重见。

    [48]论语子张云: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民哀,其可已矣。’————「子张曰」后凡五句,皆以「士」为起词。而既见于首句,以其文势直贯至终,故「士」字不复再见矣。

    [49]礼大学云: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共计读四,句四,皆以「身」为起词,而「身」只见于首句,后则不复见矣。

    [50]又云: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共计读五,句五,同上,皆以「人」字为起词也。

    [51]荀子荣辱篇云:彼臭之而嗛于鼻,尝之而甘于口,食之而安于体,则莫不弃此而取彼矣。————共计读三,句四,除收句外,皆以「彼」代字为起词也。论语乡党一章,惟第一句记「孔子」,以下凡记孔子之行事,皆无起词,而一言「君子不以绀緅饰」,一言,「子退朝」而已。①

    不特此也,又凡句读起词所指之字,无论其为起词,为止词,既已先见矣,则文势直下,以后起词皆不可提。

    [52]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云:晋侯朝王,……请隧,弗许。……与之阳樊温原攒茅之田。————共四句,「晋侯朝王」句,「晋侯」起词,「王」止词也。「请隧」之起词「晋侯」也;「弗许」之起词「王」也,「与之」之起词亦「王」也。以「晋侯」与「王」一为起词,一为止词,既已先见矣,故以后诸句之起词,皆未再见者此也。

    [53]又庄公八年云:期戍,公问不至。请代,弗许,故谋作乱。

    [54]又云:反,诛履于徒人费,②弗得,鞭之见血。走出,遇贼于门。

    [55]又昭公二十八年云:退朝,待于庭。馈入,召之。比置,三叹。既食,使坐。

    [56]又哀公十六年云:乃从白公而见之。与之言,说。告之故,辞。承之以剑,不动。————诸引皆短句鱼贯而下,而每一起词不一,然既见于先,故不复置。

    [57]庄子天运云: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共计读三,句五,盖「引之」「舍之」两读起词乃「桔槔者」,「则俯」「则仰」两句起词即「桔槔」也。「人之所引」,又一读也。后两句,则以「彼」字为起词矣。

    ○1论语乡党章中,句有起词者尚有‘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丘未达,不敢尝’,「其」「丘」皆起词。

    ○2「徒人」盖「侍人」之误,参【5.1.3】节注①。

    系五

    【10.1.6】无属动字,本无起词。「有」「无」两字,间亦同焉。此见是第四卷无属动字与同动字下。

    系六

    【10.1.7】有不用起词本字,而以公共之名代之者,如人以地名是也。此见第二卷名字篇矣,①而未详也。

    [58]史记平准书云:河南上富人助贫人者籍。————「河南」,指大吏,此以地代人也。

    [59]汉书梅福传云:是以天下布衣,各厉志竭精以赴阙廷。————以「布衣」代衣之者。

    [60]又云:庙堂之议,非草茅所当言也。————「草茅」以代居之者。

    [61]左传定公三年云:闻诸道路,信否?————「道路」以代行之者。②

    [62]史记陆贾列传云: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道路」同上。

    [63]又平准书云:布告天下,天下莫应。————「天下」代人。③

    [64]又货殖列传云: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海岱之间」,以代居其间者。

    [65]又伯夷列传云: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近世」「累世」皆代其人。④

    诸引公共之名以代为代者,皆起词也。然止词、转词亦可用也。此举起词以概耳。

    ○1此指【1.1】节。

    ○2杨云:「道路」非起词。「诸」代「之于」,「道路」乃「于」之司词也。

    ○3【2.5.3】节云:‘后乎名、代诸字而为其分子者,则常在正次,盖分子正次,分母偏次。’据此,[63]「天下」非起词,为起词「莫」之偏次。

    ○4「近世」「累世」不代人,亦非起词。

    系七

    【10.1.8】句读内有同指一名以为主次、为宾次或为偏次者,往往冠其名于句读之上,一若起词者然,避重名也。

    [66]论语季氏云: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夫颛臾」三字冒起,一若起词者然。第一读犹云「先王以颛臾为东蒙主」也。是「颛臾」乃「以」字后之止词,则为宾次。第二读犹云「且颛臾在邦域之中矣」也,则「颛臾」在主次,「是社稷之臣也」一句,犹云「颛臾是社稷之臣」也,则「颛臾」又在主次。今「颛臾」冒之于先,故以后句读内所当位之者,皆隐指焉。

    [67]孟子云: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犹云「人告子路以有过,子路则喜」也。今「子路」弁首,故于读之宾次则以「之」字代焉,下句主次则隐指焉。

    [68]论语公冶长云: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犹云「邦有道,宁武子则知」也。

    [69]孟子告上云:今夫*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麦」二字若不弁首,则句读内皆当补出,岂不重累生厌哉?

    [70]论语雍也云: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仁者」居首,指之者「告」字后之宾次也,「从」字前之主次也。

    [71]庄子逍遥游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鸟」先置,「则」字后主次指之。

    [72]又云: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之人也」先置,以为「伤」字后之宾次与「不溺」「不热」先之主次也。

    [73]史记游侠列传云: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杀者」乃「为谁」之主次也。

    [74]汉书东方朔传云: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字乃「辍其冬」之主次也,①下仿此。

    [75]又赵充国传云:臣位至上卿,爵为列侯,犬马之齿七十六,为明诏填沟壑死,骨不朽,亡所顾念。————「臣」字乃「填沟壑」之主次,而为前三读之偏次也。犹云「臣之位、臣之爵、臣之犬马之齿」也。

    [76]又食货志云: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夫珠玉金银」冒于句读之上,而句读宾次胥指焉。

    [77]史记老庄列传云: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三读,「其」字各指其前置之名。此[三?369]韩文获麟解:‘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三句之由来也。

    [78]又平淮西碑表云:乾坤之容,日月之光,知其不可绘画,强颜为之,以塞诏旨,罪当诛死。————诸句调亦胎于此。

    [79]庄人间世云: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一顿冠首,而为「剥」「辱」与「能苦」诸读之主次。②

    [80]论语公冶长云: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赋」者,「千乘之国」之「赋」也,故「千乘之国」先置,以为止词之偏次也。

    [81]又云: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为之宰」者,犹云「为其宰」也。

    [82]又子罕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犹云「三军之帅」也,「匹夫之志」也。

    [83]汉文帝纪云:细大之义,吾未能得其中。

    [84]左传宣公二年云: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犹云「子为之政」「我为之政」也。

    [85]汉书循吏列传云: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犹云「凡治道惟求去治道之泰甚者。」也。近五引,皆先置一顿,以为下文偏次所指之地。

    [86]韩文后二十九日复上书云:如周公之心,设使其时辅理承化之功未尽章章如是,而非圣人之才,而无叔父之亲,则将不暇食与沐矣,岂特吐哺握发为动而止哉!————「如周公之心」一顿,有似空置,弁诸句读之首,然实为设辞诸读之起词也,异于本例。犹云「按周公心内之意见,其时诚如是矣,则将……」也。

    [87]庄子胠箧云: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庐氏、祝融氏、伏戏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历数诸氏,先置,与下文毫不相涉。其实犹云「昔当诸氏之时也。」

    [88]史记礼书云:人,体安驾乘,为之金舆错衡以繁其饰;目好五色,为之黼黻文章以表其能;耳乐锺磬,为之调谐八音以荡其心;口甘五味,为之庶羞酸咸以致其美;情好珍善,为这琢磨圭璧以通其意。————五排以「人」字弁之,先为五读起词之偏次,犹云「人之体」、「人之目」、「人之耳」、「人之口」、「人之情」也,而后为五句之起词,犹云「人为之……」也。

    [89]庄子马蹄云: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眞性也。————「马」字冠首,而后犹云「马之蹄」「马之毛」也。「龁草」句,「马」为主次,故与所引礼书同例。

    [90]韩文释言云:若夫狂惑丧心之人,蹈河而入火,妄言而骂詈者,则有之矣;而愈,人知其无是疾也。————文家谓此句以「而愈」一转,先提「愈」字醒目。实则与「鸟吾知其能飞」句同法。此例为华文所独,故不惮繁引如是。

    ○1此例中三「为」字乃介字,「天」「地」「君子」为「辍」「易」之起词,非冠于句读之上。

    ○2章云:此句之「能」为名字,马氏因上文误衍「知」字,逐以为动字也。 今案:文通于「其能」上衍「知」字,章氏校注本已删。

    彖二

    【10.2】凡句读必有语词,语词后而起词先者,常也。言「语词」,则内动、外动、受动,与凡为表词者皆赅焉。语词之说,已见彖一下之解矣,引句亦同。

    [91]论语八佾云: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六句之起、语两词皆备。惟「战栗」两字内动字而为语词者也,余皆外动字。①

    [92]汉书扬雄传云:昔者禹任益虞而上下和,*木茂,成汤好田,而天下用足,文王之囿百里,民以为尚小,齐宣王囿四十里,民以为大,裕民之与夺民也。————句读有十,煞句无起词,余则两词皆备。其语词则有内动,有外动,有表词也。

    [93]论语八佾云: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共四句,「小哉」「俭乎」两表词而为句之语词也。两引诸句皆起词先乎语词。

    [94]左传隐公四年云:卫国褊小,老夫耄矣。

    [95]又桓公十三年云:举趾高,心不固矣。

    [96]其桓公六年云: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所引「褊小」「耄矣」「趾高」「固矣」「为大」「随张」与「楚之利也」,皆表词而为句之语词,②此公例也,诸引句皆可证焉。

    ① [91]「宰我对曰」的「对」亦内动字。

    ② 作为表词,「耄」「固」不应连「矣」,「高」不应连「趾」,「大」不应连「为」,「楚之利」不应连「也」。

    系一

    【10.2.1】咏叹语词,率先起词。

    [97]论语泰伯支:大哉,尧之为君也!————「大哉」语词,「尧之为君也」,起词,而反后焉。此已散见于助字篇矣。

    [98]左传襄公二年云:免寡人,唯二三字。①

    [99]又成公二年云:异哉!夫子有三军之惧,而又有桑中之喜,宜将窃妻以逃者也。

    [100]论词雍也云: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101]庄子徐无鬼云:久矣夫,莫以眞人之言欬吾君之侧乎!

    [102]鬼谷子与苏秦张仪书云:夫女爱不极席,男欢不卑,痛哉夫君!————所引皆咏叹之句,其语词率助动字,而先乎起词。经生家以论语学而‘鲜矣仁’三字为句法之奇,然「鲜矣」助字,②与前引同。

    惟[103]左传宣公二年云:睅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睅」与「皤」皆只字为表词而先乎起词者,是为奇耳,经籍中未之重见。

    [104]周语因之云:民所曹好,鲜其不济;民所曹恶,鲜其不废。————犹云「民所同好,其不济者鲜矣。」下句仿此。

    ○1章云:此例似不类,疑有误。 今案:此句无咏叹词语,误入此节。又,下【10.2.5】节[135]又以「唯三三子」为表词,亦非。

    ○2‘「鲜矣」助字’意为‘「鲜」助以「矣」字。’

    系二

    【10.2.2】「何」字询问,有先起词者,惟为表词则然。

    [105]孟子梁惠王上云: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06]公羊隐元年云: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二引「何」字,皆为表词智后置,常也。

    [107]论语子路云:何哉,尔所谓达者?

    [108]孟子梁惠王下云:何哉,君所谓踰者?

    ————所引「何」字,皆表词,先置,已见代字篇矣。①

    ○1此指【2.4.3.1】节。

    系三

    【10.2.3】排行句读,坐动同者,一见而已,下句可省。凡内外动字,以言起词之情者,曰坐动。

    [109]左传僖公十五年云:晋侯许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晋侯许」三字,「晋侯」起词也,「许」坐动也。所许者,「赂中大夫」与「赂秦伯」也,而「赂秦伯」之坐动字为「许」字同乎首句,故删之。

    [110]孟子万章上云: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吾闻」后两排读,坐动字即「要汤」也。故第二读内删去。①

    [111]左传隐公元年云: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是犹云「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都不过五国之一,小都不过九国之一」也。今以三句同式,故后二句,凡与首句同者尽删矣。

    [112]又襄公二十一年云:若大盗,礼焉以君姑姊与其大邑,其次皁牧舆马,其小者衣裳剑带,是赏盗也。————三读坐动皆「礼焉」,外动字,故只一见。

    [113]史记自序云:年十岁,则诵故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不曰「年二十」者,「年」字已先见也。

    [114]汉书高帝纪云:吕后具言:‘客有过相子母,皆大贵’。高祖问,曰:‘未远。’乃追及,问老父。老父曰:‘乡者夫人儿子皆以君。’————犹云「皆以君贵」也。不言「贵」者,已见于前也。

    [115]史记吴王濞列传云:能斩捕大将者,赐金五千斤,封万户,列将三千斤,封五千户,裨将二千斤,封二千户,二千石千斤,封千户,千石五百斤,封五百户,皆为列侯。————首句「能斩捕」三字,读之坐动也。「赐金」,首句之坐动也,皆一见耳,后从删。

    [116]史记屈原列传云: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省一「约」字。②

    [117]庄子庚桑楚云:蹍市人之足,则辞以放骜,兄则以妪,大亲则已矣。————第一读与第一句皆全,以后两读两句,凡同者皆删矣。不删则云「蹍兄之足,则辞以妪,蹍大亲之足,则不辞矣」。如此句法,原不概见,兹举数则以示隅耳。

    又所谓坐动者,即句读之语词也。

    ① [110]「吾闻」后只有一读,即「其以尧舜之道要汤」,另一读「以割烹」则在「未闻」之后。又,坐动字是「要」,非「要汤」。

    ② [116]「不闻」后省「与王约」三字,非仅一「约」字,只是可以只重出「约」字而不重出「与王」而已。

    系四

    【10.2.4.】比拟句读,凡所与比者,其语词可省。此节已散见于前,今特为发明语词之可省耳。

    [118]史记货殖列传云: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其与「王」「侯」「君」比者,「匹夫编户之民」也,其语词省而不书,是犹云「而况匹夫编户之民,能不患贫乎?」

    [119]汉书李广传云: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犹云「况于将军还,天子又当何如乎?」

    [120]又陈汤传云:夫犬马有劳于人,尚加帷盖之报,况国之功臣者哉!————犹云「况国之功臣,其应得之报尝何若哉?」

    [121]燕策云: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122]庄子人间世云: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同上。

    [123]史记刺客列传云:诚得刼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犹云「若曹沫之与齐桓公,使反鲁地」也,今省「使反鲁地」四字。如此句法,已见于六卷状字、九卷助字矣,①故不繁引。

    又凡差比、平比,其所为比之字,寓于其中,概不言也,所为比者即语词也。故比拟之句,语词可删者,此也。

    [124]孟子公孙丑上云:以齐王,由反手也。————犹云「以齐王之易,犹反手之易也」。「易」静字,而为表词,即两比之语词也。此平比也。

    [125]论语先进云:季氏富于周公。————犹云「季氏之富,更富于周公之富」也。两人之「富」,即所以比也,皆省而不书。此差比也。亦已详于三卷论比章矣。

    ○1九卷指【9.1.1.5】节。 六卷盖指【6.4.4】节,但彼处未触及此处所论句式。

    系五

    【10.2.5】句读表词,往往以名、代、顿、读为之者,而起、表两词之间,无断辞为间者,常也。此亦散见于前卷矣,而特详于三卷之表词篇。

    [126]左传隐公元年云:公曰:‘制,岩邑也。’————「岩邑」本名而为表词也,①「制」其起词也。中无断辞如「为」「是」「即」之类,惟「非」字不省。

    [127]又云:今京不度,非制也。————「制」公名而为表词,加「非」字以决其不然。

    [128]孟子公孙丑上云: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何」,询问代字而为表词,起词一读,无断辞间焉。

    [129]左传隐公十一年云:我,周之卜正也。————「我」起词,「周之卜正」,偏次之顿,表词也,中无断词参焉。

    [130]又宣公十二年云: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武」一字起词,下七动字与其止词各为一顿,同为表词也。

    [131]又闵公二年云:夫帅师,专行谋,誓军旅,君与国政之所图也,非大子之事也。————此句起词三顿,表词一读,中无断词为间。末句「太子之事」一顿,表词间以「非」字,决其不然。

    是则名、代、顿、读之可为表词而无断辞加焉者,观所引而已明。前卷类此者多矣,可检阅焉。惟所引类皆有助字者。今姑引表词之无助字无断辞者以为则。

    [132]论语先进云: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

    [133]又八佾云:其争也,君子。

    [134]孟子公孙丑下云:知其罪者,惟孔距心。

    [135]左传襄公二年云:免寡人,唯二三子。

    [136]管子枢言篇第十二云:日益之而患少,惟忠,日损之而患多者,惟欲。

    ————诸引表词,无助无断。加「惟」字者,专辞也。

    ①「岩邑」非本名。

    彖三

    【10.3】凡为外动止词者,位其后。外动字或为语词,或为散动,其止词必位其后。而为止词者,不外名、代、顿、读四者而已。

    [137]左传桓公二年云: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其上,而下先觊觎。————计九句,其坐动皆外动字,而止词则皆句字,各附于其后者。

    [138]赵策云: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弃礼义」「上首功」六字内,「弃」「上」两外动字,而止词名字,各位其后,以为「国」字之偏次。又两「使」字皆外动字,止词后置。

    [139]左传隐公十一年云:山有木,工则度之,实有礼,主则择之。————「度」「择」两外动字,其后止词皆代字也。

    [140]史记伯夷列传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序列」两字,外动字也。「古之仁圣贤人」一顿,止词也。

    [141]又曹相国世家云: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见」外动字,其后止词一读。又「之」乃代字,止词,位诸外动字后。

    统观诸引,外动字之止词,常位于后,而名、代、顿、读可为其止词。顿读不一其式,未能枚举,故各引一则,举隅云尔。

    系一

    【10.3.1】外动字之止词而为意之所重者,率先弁诸句首。其外动字无弗辞者,则其后加代字以重指焉。有弗辞者,则不重于外动字后,而有重于其先者焉。①

    [142]论语公冶长云: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此一节,「耻」外动字,其止词一为「巧言令色足恭」,一为「匿怨而友其人」,以其为意之所重,弁诸句首。「耻」上既无弗辞,故后各加代字为止词以重指焉。

    [143]又云: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见」字后加「之」字,以指句首之「圣人」。「不得」两字,虽有弗辞,而「圣人」非其止词也。

    [144]论语八佾云: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不」字状「欲」字而不状「观」字,「禘」为「观」之止词,先置,复加「之」字以重指。「自既灌而往者」一读,用如状字,以言时也。②

    [145]又云:夏礼,吾能言之。

    [146]又述而云: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147]孟子公下云: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

    [148]又滕文公上云:学,则三代共之。

    [149]又告子上云: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150]又云:万锺,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151]又云: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

    [152]左传闵公二年云:是服也,狂夫阻之。

    [153]又僖公四年云: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154]又昭公四年云:诸侯,君实有之,何辱命焉?

    [155]又成公二年云: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156]又哀公十三年云:佩玉繠兮,余无所系之;旨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睨之。

    [157]周语云: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

    [158]秦策云: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

    [159]庄子齐物论云: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160]史记李斯列传云: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

    [161]又赵世家云: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162]汉书两粤传云:服领以南,王自治之。

    [163]又赵广汉传云:郡中盗贼,闾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皆知之。

    [164]赵策云:公宫之垣,皆以荻蒿苫楚廧之。

    [165]韩文祭十二郎文云: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166]又与李拾遗书云:勤俭之声,宽大之政,幽闺妇女,草野小人,皆饱闻而厌道之。

    [167]又孔公墓志铭云:公屡言,远人,急之则惜性命相屯聚为寇,缓之则自相怨恨而散。此禽兽耳,但可自计利害,不足与论是非。

    [168]又许国公神道碑云:此军,司徒所树,必择其骨肉为士卒所慕赖者付之。

    [169]又欧阳生哀辞云:詹之事业文章,李翱既为之传,故作哀辞,以舒余哀,以传于后,以遗其父母,而解其悲哀,以卒詹志云。

    ————诸引皆同式。

    有以「此」字踞首,而后以「之」字重指者。

    [170]榖梁僖公二年云: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

    更有以「此」字代「之」字以为重指者。

    [171]魏策云:夫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罪无过此者。————「此」指前顿。

    然不若「焉」代「之」字之为习见也。

    [172]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云:晋郑同侪,其赤子弟,固将礼焉。————「焉」指「子弟」。

    [173]又云: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焉」指上四字,与「之」字互文,所以殿句也。

    [174]史记淮阴侯列传云:狂夫之言,圣人择焉。

    [175]又赵世家云:狂夫之乐,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贤者察焉。

    [176]韩文释言云 二公者,吾君朝夕访焉,以为政于天下而谐太平之治。

    ————诸此引皆以「焉」代「之」也。

    其有弗辞而不重指者:

    [177]论语先进云: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所「不从」者,「弑父与君」也,「不」字状焉,故不重指。

    [178]又述而云: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岂敢」两字,反说之辞也。

    [179]孟子公孙丑上云:夫圣,孔子不居。

    [180]又云: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181]又告子上云: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皆前志也。

    [182]又万章上云: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此句与‘圣人,吾不得见之矣’同式,而「之」字则一无一有者,语气使然。

    [183]左传隐公十一年云:凡尔器用财赂,无寘于许。

    [184]又僖公七年云:夫诸侯之会,其德刑礼义,无国不记。

    [185]又宣公十五云: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

    [186]楚语云:若夫*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实也。

    [187]史记自序云: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

    [188]汉书陈汤传云: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

    [189]又高帝纪云:年老癃病,勿遣。

    [190]韩文师说云: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191]又答侯继书云:自五经之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

    ————诸引动字,有弗辞为状,或句字已偶,则不复加代字以重指矣。

    其加者则以代字先动字,与下例同,所异者,下例无首踞之语耳。③

    [192]论语卫灵公云:子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其二句「未之学也」,「之」乃「学」字止词,重指前顿,今以先乎「学」字者,则「未」字之故也。

    [193]孟子公孙丑下云:仁智,周公未之尽也。

    [194]又滕文公上: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

    [195]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云: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

    ————诸引皆有「未」字为状,故以重指代字先乎其外动字也。以上诸引,其踞首者,名、代、顿三者而已。

    而先之以读,又以止词重指者,亦此例也。

    [196]礼中庸云: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栽者」「倾者」突起,有似一读,「之」字指之。

    [197]论语子张云: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198]又公冶长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99]孟子万上云: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200]又梁惠王上云: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201]又尽心上云: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④

    [202]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云:大夫逆于竟者,执其手而与之言,道逆者自车揖之,逆于门者,颔之而已。

    [203]史记叔孙通列传云:诸言盗者,皆罢之。

    [204]又汲郑列传云: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

    [205]汉书路温舒传云: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

    [206]韩文许国公神道碑云:自吾舅殁,五乱于汴者,吾苗薅而发栉之几尽。然不一揃刈,不足令震駴。

    [207]又与卫中行书云:存乎己者,吾将勉之;存乎天存乎人者,吾将任彼而不用吾力焉。

    [208]又上张仪射书云:其所不能,不强使为。

    ————诸所引皆以读先起词,而下文止词可指焉。其不指者,有弗辞也。⑤孟子‘惟士为能’一句不重指者,「能」字之先已有「为」字,故中庸云‘唯圣者能之’与此同而异者,非与?

    至[209]汉书两粤传云:亲兄弟在眞定者,已遗人存问。————此无弗辞而不重指者,以「存问」二字已偶矣,加「之」字以参之,则不便诵矣,所谓声调者此也。

    间有以转词先置者。

    [210]左传庄公九年云:子纠,亲也,请君讨之。管召,雠也,请受而甘心焉。————第一句,常例也。第二句「甘心焉」者,犹云「甘心于管召」也,是「管召」为转词,今先置,而以「焉」字重指之。

    [211]又昭公十三年云:叔向曰:‘诸侯不可以不示威。’————犹云「不可不示威于诸侯」也。「诸侯」先置,后无重者,不辞状也。

    [212]燕策云: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于此」者,转词也,重指前顿。

    [213]论语泰伯云: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于斯」者,转词也,指前五顿。

    此例见于同次节而未详,⑥以其为作家所重,故博引以尽其变。

    ○1此句意谓:外动字前有否定词,如有代字为止词,则位于外动字前。

    ○2[144]止词应是「禘自既灌而往者」,不只是「禘」一字。

    ○3‘与下例同,所异者,下例无首踞之语耳’十五字在此费解,疑是错简。下例「军旅之事」等皆首踞之语。

    ○4[201]中「之」字重指「君子」,非指「君子居是国也」一读。

    ○5「弗辞」原误作「不辞」。

    ○6此指【3.4.4】节,但彼处只论及止词先置,未及转词先置。

    系二

    【10.3.2】凡外动字状以弗辞,或起词为「莫」「无」等字,其止词如为代字者,概位乎外动之先。非代字而先焉者盖寡。

    【10.3.2.1】外动字有弗辞,或起词为「无」「莫」等字,①其止词若为代字,位在外动字之先,此例已详于卷之四外动字篇矣。②兹姑再自变量则以明之。

    外动字有弗辞。

    [214]左传襄公十年云:余恐乱命,以不女远。————「远」字外动,其止词「女」,代字,故先焉。

    [215]又昭公十二年云: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

    [216]又哀公六年云: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汉雎章,楚之望也,祸福之至,不是过也。

    [217]又襄公六年云:子荡射子罕之门,曰:‘几日而不我从。’

    [218]庄子知北游云: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

    [219]又齐物论云: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

    [220]又至乐云:吾观夫俗之乐举羣趣者,**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诸引止词代字先乎其动字者,以动字为弗辞所状也。

    起词为「莫」。

    [221]齐语云:故天下小国诸侯既许桓公,莫之敢背。————「莫之敢背」者,「莫敢背之」也。「莫」为起词,「之」乃先焉。

    [222]左传定公四年云:会同难,啧有烦言,莫之治也,其使祝佗从。

    [223]又襄公二十七年云:夫以信召人,而以僭济之,必莫之与也。

    [224]其二十八年云:夫子愎,莫之止,必不出。————三引皆以「莫」字为起词,止词所以先也。检阅卷四外动字,则加详焉。

    ○1下无起词为「无」的例句。

    ○2此指【5.2.5】节。

    【10.3.2.2】止词非代字而有先焉者。

    [225]左传昭公二十四年云:老夫其国家不能恤,敢及王室?————犹云「老夫不能恤其国家」也。「国家」名字,而亦先焉矣。

    [226]又隐公十一年云: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犹云「寡人唯不能共亿是一二父兄」也。

    [227]史记项羽本纪云: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犹云「臣且不避死,安辞卮酒」也。

    [228]贾子淮难篇云:陛下于淮南王,不可谓薄矣。————然而淮南王天子之法咫促而弗用也;皇帝之命咫批倾而不行也。————「咫」字,释词解如「则」字。「天子之法」,「皇帝之令」两止词先置。

    不特此也,

    [229]书蔡仲之命云:详乃视听,罔以侧言改厥度,则予一人,汝嘉。————「汝嘉」者,「嘉汝」也,「汝」虽代字,而「嘉」无弗词,亦先焉矣。

    [230]又君牙云:今命尔予翼,作股肱心膂。————「予翼」者,「翼予」也,同上。

    [231]荀子修身篇云: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庐从云元刻,于「不为」下增「之」字,羣书治要无「之」字,杂志谓‘「之」字蒙上而省也’,是也。否则应云「或不之为尔」也。①

    ○1「庐」指庐文弨,通行十子全书本荀子名为谢墉校本,实出庐文弨手。「杂志」指王念孙的读书杂志。

    系三

    【10.3.3】询问代字为止词,则先其动字;为司词,则先其介字。此例详二卷询问代字节。①

    [232]论语子路云:子将奚先?————「奚」止词,今先「先」字,询问代字也。

    [233]公羊宣公六年云:夫畚曷为出乎闺?————「曷为」者,「为何」也。「曷」先介字,亦询问代字也。

    ○1此指【2.4】节。

    系四

    【10.3.4】止词先乎动字者,倒文也。动字如有弗辞或有疑辞者,率参「之」字;辞气确切者,或参「是」字。此例详七卷「之」字节。①

    [234]左传僖公十五年云:君亡之不恤,而羣臣是忧,惠之至也。————犹云「君不惜其亡而惟忧羣臣」也,皆倒文也。一有弗辞,则参「之」字,一有专辞,②则参「是」字。

    ○1此指【7.1.4.3】节。

    ○2「专辞」指「惟」字等,马氏认为此处隐含「惟」字。

    彖四

    【10.4】凡转词系于动字者,其先后之位与所用介字,一以所系动字之类为别。曰动字,则内、外动字与受动皆举焉。外动、内动与受动之转词,其位之先后与所用介字,已详四卷。①

    外动字转词。

    [235]孟子梁惠王上云:王如施仁政于民。————「施」外动字,「于民」两字后之者,其转词也。

    [236]又尽心上云: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易」外动字也。「以三公」三字先之者,其转词也。

    [237]又告子上云:圣人与我同类者。————「与我」两字先乎「同」字。

    [238]秦策云: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为臣」两字先乎「投」字。

    [239]左传隐公元年云:公语之故,且告之悔。————「语」「告」两动字后所有「故」「悔」两字,皆转词,并无介字为介。②以上所引,外动字之转词也。

    受动字转词。

    [240]荀子荣辱篇云: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制」动字,「于人」者,受动之转词也。此受动诸式之一。

    内动字转词。

    [241]史记商君列传云: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安」「溺」二字,内动也,其转词介「于」字而后焉。

    [242]孟子滕文公上云: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始」内动字,其转词介「自」字而先焉。

    [243]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云:晋侯梦与楚子搏。————「搏」内动字,其转词介「与」字而亦先焉。以上诸引,内动字之转词也。

    至诸转词所处先后之位,其常其变,皆详四卷。

    ○2可分别参看【5.1】【5.3.3】【5.4】各节。

    ○2【5.2.1】节说:‘「教」「告」……诸动字后有两止词,一记所语之人,一记所语之事。’并举此句为例云:‘「语」「告」两字后,「之」指告语之人,曰「故」曰「悔」乃告语之事。’可见是以「故」「悔」为止词,与此处说‘「故」「悔」两字皆转词’不同。

    系一

    【10.4.1】记处转词,有有介、无介之别。

    前卷论记处不一其处,附于内动字者,则详于四卷内动字节;记以状字者,则详于七卷状字;记以名字者,则详于三卷之宾次节。此系所论无介字者,同宾次节,余同内动字节。

    [244]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云:楚公子元归自伐郑,而处王宫。————「自伐郑」者,言从来之处也。

    [245]又僖公二十三年云: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两「于」字,亦言所自也。然凡言从来之处,概以「自」字为介,而置先于其动字。①

    [246]史记王帝赞云:吾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过涿鹿」「浮江淮」,记所经之处,无介字。

    [247]又刺客列传云: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下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于宫」者,言太子所在之处也。「过太子」者,所经见之人也,则无介字。

    [248]左传隐公元年云:五月,辛丑,太叔出奔共。————「共」者,奔至之处也,无介字。

    [249]又僖公四年云: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四「至于」言所至之处也,则有介字矣。

    [250]又魏其列传云:魏其谢病,屏居蓝男南山之下。————「蓝田南山下」,记所在之处也,而无介字者。史汉言所在之地,介字概从删也。

    [251]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云:楚令尹子元欲蛊文夫人,为馆于其宫侧,而振万焉。————「于其宫侧」者,记所在之处,而介以「于」字也。

    [252]论语公诒长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253]左传隐公元年云: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254]又宣公十二年云:城濮之役,晋师三日榖,文公犹有忧色。②

    [255]庄子秋水云: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256]又达生云:人之所取畏者,袵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

    [257]孟子梁惠王下云: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

    [258]左传隐公十一年云: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

    ————所引内有以「邑」「中」「外」「役」「间」「上」「内」「偏」等字以记处者,要亦详于三卷之宾次节,可检阅也。③

    ○1【5.4.1】节云:‘记从来之处者,其转词概以「自」字为介,而先后无常。’与此处说‘凡言从来之处,概以「自」字为介,而置先于其动字’不尽相同。[244]以「自」为介置后于动字「归」。

    ○2城濮为地名,但「城濮之役」非地名,意即「在城濮之役时」,为记时转词。次节[259]例「蒲城之役」马氏归入记时转词。

    ○3此指【3.3.3】节。

    系二

    【10.4.2】记时转词,概无介词为介。

    [259]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云: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

    [260]其四年云:姬寘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

    [261]又襄公十年云:带其断以徇于军三日。————「一宿」「六日」「三日」,皆记几时之间也。

    [262]又僖公二十三年云: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263]孟子尽心下云: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两引皆记既往至今之时也。

    [264]左传成公十八年云:二三子用我今日,否亦今日。

    [265]论语乡党云:吉日,必朝服而朝。————两引,记事成之时也。

    [266]左传哀公元年云: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267]汉书周勃传云: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此记未来之时也。

    凡记此四时,类无介字为介,然终不失有介字之义,故以列于转词,其详则见诸三卷之宾次节。至记时而衬以「中」「间」等字者,亦详是节。①

    ○1此指【3.3.2】【3.3.3】节。

    系三

    【10.4.3】凡记价值、度量、里数、距度之文,皆无介字为介。

    [268]史记孟尝君列传云: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

    [269]庄子逍遥游云: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千金」「百金」,记价也。

    [270]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云:射之,中楯瓦,繇朐汰辀,匕入者三寸。

    [271]论语乡党云: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三寸」「一身有半」,记度量也。

    [272]史记李将军列传云: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273]左传定公十四年云:阖庐伤将指,取其一屦还,卒于陉,去檇李七里。

    [274]韩文乌氏庙碑云:尚书领所部兵,塞其道,壍原累石,绵四百里,深高皆三丈。 ————三引皆记里数也。

    [275]左传哀公元年云:楚子围蔡,报柏举也。里而栽,广丈,高倍。————「里而栽」者,言「距蔡城一里而版筑」也,「广丈高倍」,言度也。

    [276]汉书贾山传云: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三丈而树」者,言「树树各距三丈」也,此记距度也。

    此以上皆无介者,并见三卷宾次节。①

    ○1此指【3.3.4】节。

    【10.4.4】而记事之所以、所为者,则介介字。

    [277]孟子离娄下云: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

    [278]左传昭公三年云: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一引所以「济」者,一引所以「贷」与「收」者,皆记所以也。

    [279]史记李将军传云: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280]又游侠列传云: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

    [281]左传庄公十四年云:蔡哀侯为莘故,绳息*以语楚子。

    [282]又襄公十九年云:栾怀子曰:‘其为未卒事于齐故也乎?’————四引皆言故,而以「以」「为」两介字焉。

    凡有介字与司词,皆可统名之曰转词。转词之用之正变,皆详于七卷介字。

    彖五

    【10.5】凡句读中,字面少长而辞气应少住者曰「顿」。「顿」者,所以便诵读,于句读之义无涉也。然起词、止词、转词,与凡一切加词,其长短之变,微顿将安归焉?故立彖五论顿。顿之为式不一。

    【10.5.1】一,起词有为顿者。

    偏次之顿。

    [283]秦策云: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起词排顿四,每顿皆以名为偏次焉。

    [284]左传昭公三十一年云:若艰难其身,以险危大人,而有名章彻,攻难之士,将奔走之。若窃邑叛君,以徼大利而无名,贪冒之民,将寘力焉。————「攻难之士」者,起词也,一顿。「攻难」者,外动偕止词而为偏次也。「贪冒之民」者,起词也,一顿,则以静字附之,若偏次焉也。①

    [285]庄子齐物论云: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栟,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首句记处,一顿也;第二句起词亦偏次之顿也;以后排顿,皆为表词不达意,以表窍穴之形也。此以上起词,皆以偏次之顿为之者。

    排行之顿。

    [286]左传隐公四年云:于是陈蔡方睦于卫,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第二句起词,四本名皆各为顿。凡排行必顿。

    [287]庄子齐物论云: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起词三物名,亦各为顿,排行故也。

    [288]又云: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相代」之起词,即前「喜怒」等十二字。每顿二字,共六排。以上起词,皆以排顿为之者。

    代、静附名之顿。

    [289]左传隐公四年云: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此二人者」一顿,名字前加指示代字,而殿以「者」字,以为起词也。

    [290]庄子田子方云: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

    [291]吴词云:勾践请盟,一介嫡女,执箕帚以晐姓于王宫;一介嫡男,奉盘匜以随诸御。

    [292]左传宣公十二年云:其佐先縠,刚愎不仁,示肯用命。其三帅者,专行不获。————所云「若夫人者」,「一介嫡女」「一介嫡男」,「其佐先縠」,「其三帅者」,五顿皆起词也。是皆以代字静字附于名字而成者也。

    动字合止词、转词之顿。

    [293]左传宣公十二年云:伐叛,刑也,柔服,德也。————「伐叛」「柔服」两顿,各为起词,每顿皆以外动偕其止词为之。

    [294]公羊桓公十一年云: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为也。————起词两顿。

    [295]左传隐公五年云: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

    ————各句起词,皆为一读。以上所引,起词之顿,皆以散动与其止、转之词为之者。其详见五卷散动节。②

    其它之顿。

    [296]易系辞云: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此节首「是故夫象」一顿,有若起词然,以为下文所指也。彖一之七系,即此志也。故此不赘。

    又起词往往为意之所重,提置于先,读时应略顿者。

    [297]史记蔺相如列传云: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矣。————「臣头」一顿时,掷地有声。如云‘今臣头与璧俱碎矣’,则弱矣。

    [298]又淮阴侯列传云:今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今臣」一顿有力,「败亡之虏」同次,又一顿也。

    [299]荀子议兵篇云:身,苟不狂惑戆陋,谁睹是而不改也哉?————「身」一顿。

    [300]左传哀公十一年云: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访焉?————「且子季孙」一顿。

    [301]韩文送郑尚书序云:公卿大夫士,苟能诗者,咸相率为诗以美朝政,以慰公南行之思。————「公卿大夫士」一顿,非起词,乃偏次也。盖偏次而为顿者,犹云「公卿大夫士之中,苟有能为诗者」也。此见二卷约指代字。③

    [302]孟子公孙丑上云:市,廛而不征∣关,讥而不征∣廛,无夫里之布。————「市」「关」「廛」皆作一顿读。

    [303]左隐十一: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只字一顿。

    [304]史记叔孙通列传云:仪,先平明,谒者治礼,云云。————「仪」总冒一顿。所引各顿,弁诸句首,若起词然,故附识焉。

    ○1‘以静字附之’应为‘以静字附名’,盖谓以「贪冒」附于「民」也。

    ○2此指【5.14.1】节。

    ○3此指【2.5.3.2】节,又可参【3.2.2】节末。

    【10.5.2】二,语词有为顿者。

    凡曰语词,则动字与其所系者皆举焉。然既曰语词,即句读矣,何以顿为?盖单行语词之为句读也,固矣;有时语词短而多至三四排者,诵时必少住焉,此其所以为顿也。

    [305]汉书儒林传云: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与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陛下」后,三字者四,四字者二,要皆为语词,谓之为顿也可,谓之为句也亦可。①

    [306]又匡衡传云:宜遂灭宫室之度,省糜丽之饰,考制度,修外内,近忠正,远巧佞,放郑卫,进雅颂,举异材,开直言,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絜白之士,昭无欲之路,览六蓺之意,察上世之务,明自然之道,博和睦之化,以崇至仁,匡失俗,易民视,令海内昭然咸见本朝之所贵。————排行语词共计十八顿,同上。

    [307]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云:己丑,士弥牟营成周,计丈数,揣高卑,度厚薄,仞沟洫,物土方,议远弥,量事期,计徒庸,虑财用,书糇粮,以令役于诸侯。————计十一顿。

    [308]又桓公六年云:公问名于申繻,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此五顿皆语词,分解「名有五」也。

    [309]又云: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此五类续解。

    [310]继云: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晋以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先君献武废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共计前六读,后五顿,末又三顿,皆有外动止词等字。是顿分三排,每排即可视作一句,而每顿谓之为句亦可。

    [311]庄子齐物论于形大木窍穴之后,而记其声,则云: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共八顿,皆内动字衬以「者」字,以为表词也。盖窍穴非有「激」「謞」等声也,惟其声之似耳。此「者」字之用。

    [312]左传隐公十一年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三顿皆散动字为表词也。

    统观上引,凡语词排行字少,诵时不能不为之少住,故为之顿耳。

    ○1此处说「昭至德」至「崇化厉贤」六顿‘谓之为句也亦可’,不合文通体系,疑「句」应为「读」。以次各句仿此。

    【10.5.3】三,止词、转词有为顿者。

    止词、转词在后。

    [313]左传昭公十二年云: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使」后止词五本名,排作五顿。

    [314]又云: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与」介字,后四本名,四顿。此转词之顿也。

    [315]又定公四年云:分鲁公以大路、大旗,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分鲁公」以后,皆可为转词之顿。

    [316]赵策云:人主之子,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乎!————「无功之劳」,「无劳之奉」,两止词,两顿。

    [317]韩文潮州刺吏谢表云:至于论述陛下功德,与诗书相表里,作为歌诗,荐之郊庙,纪泰山之封,镂白玉之牒,铺张对天之闳休,扬厉无前之伟迹,编之乎诗书之策而无愧,措之乎天地之间而无亏,虽使古人复生,臣亦未肯多让。————「至于」后诸排,皆顿也。

    凡介字后司词长者,皆可谓顿,可参阅七卷介字篇。总之,止词、转词之可谓顿者,其式不及备载。而尤习见者,则凡止词为意之所重者,先置句首耳。

    止词先置。

    [318]左传桓公二年云: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夫德」两字,置句首一顿,下文「之」字指焉。

    [319]又昭公二十年云:山林之木,衡鹿守之;泽之萑蒲,舟鲛守之;薮之薪蒸,虞侯守之;海之盐蜃,祈望守之。————计四句,每句止词先置为顿,此即彖三系一之例,试检阅之。

    司词先置。

    [320]史记刺客列传云: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政身」乃「以」之司词,先置,一顿。①此式可参观卷七介字篇。

    至记价值、度量、里数、距限等语,概为宾次,有可为顿者,则见于彖四之系三矣。②

    ○1一般诵读不在「政身」后停顿。

    ○2此指【10.4.3】节。

    【10.5.4】四,状语有为顿者。

    凡状字或名字,集至两字或三四字,以记时记处者,往往自成一顿,无所名也,名之状语。此与彖四系一系二相类,可参观也。其已成状字者:

    [321]史记曹相国世家云:乃者我使谏君也。————「乃者」状字记时之顿,见卷六状字篇。①

    「于是」「间者」「顷者」「今者」「始者」「近者」「不者」,又「不然」「非然」「虽然」与「如是」「若是」「夫如是」之属,皆可置诸句首以为顿也。而「久之」「顷之」与夫「今也」「始也」「且也」之属,亦此志也。不宁唯是,

    [322]左传成公十六年云:韩之战,惠公不振旅;箕之役,先轸不反命;泌之师,荀伯不复从,皆晋之耻也。————「韩之战」三字一顿,记其事也。余同。

    [323]史记匈奴列传云:自是之后,汉使欲辩论者,中行说辄曰。————「自是之后」一顿记时。凡以「后」「先」「中」「外」「间」「侧」等字记时与处者皆类此,已见于卷三宾次节。②

    [324]汉书食货志云:先是十余岁,河决灌,梁楚地固已数困。————「先是十余岁」记时一顿。又凡经传如‘元年春王正月’‘五月辛丑,太叔出奔共’‘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③所记年月时日,皆各为一顿。

    [325]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云:自莒疆以西,请致千社,以待君命。

    [326]又昭公二十年云:聊摄以东,姑尤以西,其为人也多矣。————一地名后介以「东」「西」方向诸字,自成一顿,所以记处也。

    [327]韩文应科目时与人书云:天池之滨,大江之濆,曰有怪物焉。

    [328]又潮州谢上表云:虽在万里之外,岭海之陬,待之一如几甸之间,辇毂之下。————计四字者六,各衬偏次,自为一顿,亦所以记处也。而类此者往往而是,此所谓状语之为顿也。

    ○1此指【6.4.9】节。

    ○2此指【3.3.3】节。

    ○3章云:均见隐公元年春秋及左传。

    【10.5.5】五,同次有为顿者。

    同次者,同乎前次也,即所指者与前次所指者一也。见三卷同次节。

    [329]庄子达生云:臣,工人,何术之有?————「臣」者,梓庆自称,一顿;「工人」,自称所执之事,与「臣」同指梓庆一人,故为同次,一顿。此同次之为顿也。

    [330]左传隐公十一年云: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百里」一顿,与「许大夫」同为宾次。

    [331]又僖公四年云:公杀其传杜原款。————「杜原款」本名一顿,与「其传」同次。

    [332]其二十三年云: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叔隗季隗」本名,一顿,与「二女」同次。

    [333]其二十四年云:秦伯送卫于晋三千人,实纪纲之仆。————「实纪纲之仆」一顿,与「三千人」同次。

    [334]又襄公八年云:敝邑之众,夫妇男女,不遑启处,以相救也。————「夫妇男女」一顿。

    [335]昭公七年云: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冯依于人,以为淫厉。况良霄,我先君穆公之胄,子良之孙,子耳之子,敝邑之卿,从政三世矣。————「良霄」后四顿,皆与同次。

    [336]又昭公二十二年云: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流,以相济也。①

    [337]韩文原性云: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

    [338]又云:其所以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惧,曰爱,曰恶,曰欲。

    [339]又送郑尚书序云:其海外杂国,若躭浮罗,流求,毛人,夷亶之州,林邑,扶南,眞腊,于陀利之属,东南际天地以万数。或时候风潮入贡,蛮胡贾人,舶交海中。————凡所引平列诸名,皆同次而可顿者也。

    [340]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云:晋人谓之二五耦。

    [341]又僖公七年云: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实违君命。

    [342]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曰「二五耦」,曰「三族」,曰「陈相」,曰「辛」虽皆同次,而不可谓之顿也。②

    其余同次之可为顿者,可检阅同次节诸引而别之。

    ○1此句以「一气」「二体」……「清浊」「小大」……等为与「声」同次,殊嫌牵强,

    ○2上引[330][332]三例与[342]无别,故也‘可不谓之顿’。

    【10.5.6】六,言容诸语有为顿者。

    句读中往往有边两字、三字或四字、五字以肖面貌、体态、服制、情性、材质等事,类若状语,而诵时应少住者,故谓之言容之顿。

    [343]孟子滕文公上云: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歠粥」两字,「面深墨」三字,间于句中,非起词,非语词,惟言谅阴之容。又「歠粥」者,外动与止词也,而「面深墨」者,则名字与其表词也,似读者非读,与上下文无涉也。无可强名,故谓之顿,视同状辞耳。

    [344]左传文公元年云:且是人也,蜂目而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蜂目而豺声」一顿,言其目如蜂而声如豺也。

    [345]又宣公四年云: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两顿同上。

    [346]其十二年云:训之以若敖蚡冒路蓝缕以启山林。

    [347]又昭公十二年云:雨雪,王皮冠,秦复陶,翠被,豹舄,执鞭以出。

    [348]其元年云:吾与子弁冕端委以治民,临诸侯,禹之力也。

    [349]秦策云: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赢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

    [350]史记陆贾列传云:尉他魋结箕倨,见陆生。

    [351]又云:陆生常安车驷马,从歌舞,鼓琴瑟,侍者十人,宝剑直百金,谓其子曰。

    [352]汉书高帝纪云: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宽仁爱人,意豁如也。

    [353]又云: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枳道旁。

    [354]又霍光传云:光为人,沈静详审,长财七尺三寸,白晳,疏眉目,美须髯。

    [355]史记管晏列传云: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356]又廉颇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

    [357]汉书食货志云: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358]又杨恽传云:是日也,拂衣而喜奋褏,低卬,顿足起舞。

    [359]史记刺客列传云:樊于期偏袒搤腕而进。

    [360]又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61]又留侯世家云: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发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

    [362]韩文送殷员外序云:朱衣象笏,承命以行。

    [363]又送石处士序云:先生居嵩邙*榖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

    [364]又云:坐一室,左右图书。

    [365]又云:冠带出见客。①

    [366]又新修滕王阁记云: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

    [367]又石鼎联句诗序云:夜与刘说诗,弥明在其侧,貌极丑,白须黑面,长颈而高结喉中,又作楚语,喜视之若无人。

    [368]又盘谷序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何,秀外而惠中,飘轻裙,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姸。

    [369]又少监马君墓志云:姆抱幼子立侧,眉眼如书,发漆黑,肌肉玉雪可念,殿中君也。当是时,见王于北亭,犹高山深林巨谷,龙虎变化不测,杰魁人也。退见少传,翠竹碧梧,鸾鹄停峙,能守其业者也。幼子娟好静秀,瑶环瑜珥,兰茁其牙,称其家儿也。

    ————诸此内,所有自二字以至五字之顿,凡以肖面貌、体态、情性,材质等者,皆状语也。其为顿也,既与句读之起词、语词无涉;而自集之字,类又无定,嵌诸句读,文势顿宕。前卷未之一言,故博引诸式以为则。

    至如平比之句,亦以肖容也。有以二三字缀诸句尾,宛若一顿。然似此之句,率连上文,不可谓之顿也。且比句必有所隐之语,谓为读者近是。

    [370]左传昭公十二年云:今与王如响。————「如响」者,「如响之应」也。又连上一气读,是读也,是顿也。

    [371]又定公九年云:吾从子如骖之靳。

    [372]论语先进云: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

    [373]左传昭公二十年云:事建如事余。

    [374]又云:自以为犹宋郑也。

    [375]又云:归,从政如他日。

    [376]庄子应帝王云:至人之用心若镜。

    [377]韩文孔君墓志铭云:君于为义若嗜欲,勇不顾前后;于利与禄,则畏避退处如怯夫然。

    ————凡引内所言「如」「若」「犹」以为比者,皆有隐语,实读也,不得视犹顿也。而所以引之者,盖无于归,故附此使式焉尔。

    ○1马氏所说之顿,是‘诵时应稍住者’。然[359]的「偏袒搤腕」,[360]的「白衣冠」,[365]的「冠带」诵读时均无须少住。

    彖六

    【10.6】凡有起词、语词而辞气未全者,曰「读」。读有读之式,有读之用。读之式有二,曰记,曰位。

    【10.6.1】记有三。

    【10.6.1.1】一,接读代字也。

    [378]公羊庄公十二年云:天下诸侯,宜为君者,唯鲁侯尔。————「宜为君者」一读而为起词也。「者」字,接读代字也。凡有接读代字者,斯为读。

    [379]左传成公二年云:不可,则听客之所为。————「客之所为」者,止词也,一读。「所」字,接读代字也。

    [380]庄子秋水云: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两句,句集两读,起词之读有「者」字,表词之读有「所」字。

    [381]又人间世云:存于己者未定,何暇暴人之所行?————两句,第一句起词「者」字为读,第二句止词「所」字为读。

    [382]又云: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其年壮」「其行独」,两「其」字指「卫君」而居偏次,所以领读也。

    [383]史记老庄列传云: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以朽矣,独其言在耳。————「其人与骨」同上。

    [384]庄子秋水云: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其」接「此」字,读之起词。

    以上所引,皆已详卷二接读代字矣。故接读代字者,乃所以为读之记也。

    又「其」字指名,用于主次,或单用,或与连字并用,所附者惟读而已,亦见卷二指名代字。①

    [385]庄子齐物论云: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两用「其」字,指名代字,皆为读之起词。

    [386]左传昭公二十年云:虽其善祝,岂能胜亿兆人之诅?————「虽其」两字,「虽」连字,「其」起词。

    故凡读之起词有用代字为指者,概为「其」字。是则同一「其」字,或接读,或指名,其为用则一。其位则紧接所指,而嵌于句中者,接读代字也:遥应所指者,指名代字也。详观卷二代字之有涉乎「其」字者,知所区别矣。

    「者」字之所以为接读代字者,以其为读之起词而有所指也。不则,「者」字惟为煞读之用。

    [387]史记萧相国世家云: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

    [388]又项羽本纪云: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两引「者」字,而两读之起词皆以备在,则「者」字之无所指也明矣。此已见诸卷二接读代字矣,又见诸卷九传信助字矣。②夫如是,

    [389]又萧相国世家云: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于中,疑君也矣。

    [390]又留侯世家云: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后于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

    [391]汉书儒林传云:陈涉起匹夫,驱适戍以立号,不满岁而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搢绅先生负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禁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392]齐策云: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393]三国志诸葛亮传云: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

    [394]又云: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历引诸「者」字,既非起词,又无所指,盖惟用以煞读,以明辞气之未完而已。

    ○1此指【2.2.6.1】【2.2.6.3】两节。

    ○1此指【2.3.3.8】节与【9.7】节。

    【10.6.1.2】二,起、语两词之间参以「之」字也。此例详诸七卷「之」字节。①

    [395]孟子公孙丑上云: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

    [396]又尽心上云: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397]又梁惠王上云:故民之从之也轻。

    [398]又梁惠王下云:吾之不遇鲁侯,天也。

    [399]又告子上云: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

    [400]韩文张中丞传后叙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

    [401]史记淮阴侯列传云: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

    [402]又云: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403]又自序云: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着明也。

    [404]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云:夫子之在此也,犹燕之巢于幕上。

    [405]韩文圬者传云:虽然,其贤于世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