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之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眼光如水眼眶红烂羞明赤肿眼泪生翳第七十四

    眼光如水是何因。肝肾之热极而兴。未发初潮必见此。如无斯候别病侵。

    目赤弦烂泪常淋。非因被风即烟熏。治若不早成痼疾。急为疏通奏奇勋。

    热毒余毒上攻目。羞明怕日眵泪多。暴赤肿闭目生翳。眼眶皮烂宜清毒。

    眼光如水。此肝肾两经热极所致。乃麻之正候也。未发热与初热之间。有此症者。方为出麻之候。如无此症。即非麻候。如有麻毒入目、生翳障者。以蝉菊散主之。如热毒上攻、眼目生翳。并暴赤羞明者。用羌菊散主之。(朱曰 麻后白翳攀眼不退。有秘方用鸡肝一具。麝香少许。拌入鸡肝内。隔水蒸熟食之。食七次。必见效。)大便滑者。去大黄。少加生枳壳微导之。如麻后余毒不解。上攻眼目。羞明怕日。云翳眵泪俱多。红赤肿闭。用羚羊角散。去黄 、升麻。加连翘、牛蒡子、黄连主之。如麻后眼目生翳。目赤红肿。眼眶皮烂。俱宜用朱纯嘏加减清毒拨翳汤主之。其有眼眶红烂常多泪者。其症多因麻之正收时及麻收后。不避风寒。为风热所侵。或被烟熏。皆能令目赤弦烂。而常流泪。当即为疏解。急以柴胡饮子治之。若日久不治。则为终身痼疾。

    朱曰 眼眶红烂。小儿麻后。往往有此。皆因不避风寒。风挟热上攻所致。

    蝉菊散

    治痘麻入目。或病后生翳障。

    蝉蜕(去土净) 白菊花(去梗叶净) 各等分。为末。水煎。加蜜汁少许。再煎。食后温服。

    羌菊散

    羌活 白菊花 蝉蜕 防风 木贼 栀仁 大黄 谷精草 白蒺藜 黄连 沙苑 蒺藜甘草为末。清米水调下一钱。

    羚羊角散

    羚羊角(镑屑) 黄芩 草决明 车前子 防风 大黄 芒硝 黄 升麻 水煎。稍热服。

    朱纯嘏加减清毒拨翳汤

    此方最验。可随症加减。

    生地黄(一钱五分) 甘菊花 黄芩(酒炒) 牛蒡子 连翘(各七分) 当归尾 柴胡(各八分) 川芎(六分)

    红花 木贼(各五分) 草决明(炒) 白蒺藜(炒去刺各一钱) 甘草(去皮三分) 水煎服。

    柴胡饮子

    治风热眼眶赤烂。

    柴胡 羌活 防风 赤芍 桔梗 荆芥 生地黄(各一钱) 甘草(五分) 水煎热服。

    眼闭第七十五

    未曾睡着闭双眸。脾经火旺欠清消。正收收后多见此。急宜利水清上焦。

    眼闭之症。非熟睡而两目闭。谓未曾睡着。而双目自闭也。其症多见于正收及收后。盖因脾经之火旺盛未消而然。治宜清上焦之热。兼以利水为急。以泻白散、加木通、薄荷叶、玄参、牛蒡子、连翘、荆芥治之。火退而目自开矣。或问脾火旺、当用泻黄散。而用泻白散。何也。曰。土为金之母。实则泻其子。

    朱曰 眼闭一证。亦有因多服清凉之剂而然者。盖太阴主开。多服清凉。脾阳受耗。失太阴主开之效用。

    泻白散

    治肺热咳嗽。手足心热。

    桑白皮(姜汁和白蒸) 地骨皮(去骨各一两) 炙甘草(五钱) 淡竹叶一把。糯米一百粒引。水煎服。加陈皮、桔梗。亦名加味泻白散。有热。更加知母、黄芩。或问地骨皮乃三焦气分药。而泻白散用之。何义也。曰、三焦属肾。肾为肺之子。实则泻其子也。

    眼多眵涕第七十六

    眼多眵涕本属热。脾肺二经火未息。无分初起与收后。清降肝脾火为急。

    眼生眵涕者。脾肺火甚故也。见此症者。无分前后。即当清降肝脾之火。以泻白散(见七十五条)除甘草、加龙胆草治之。

    白珠红赤第七十七

    白珠络属手太阴。初热红赤是本经。正收收后仍赤红。肺家风热犹未清。

    目之白珠属肺。今麻之发、正合本脏。故初发热之时。未出麻之际。目即赤红。此正候也。如出现后、及正收、与收后。而白睛仍前赤红者。此乃肺经风热未尽所致。宜清肺泻火为急。以泻白散(见七十五条)加荆芥、薄荷叶、连翘、元参、牛蒡子治之。赤而肿痛者。风热上壅也。以加味导赤散(见四十九条)加荆芥治之。

    朱曰 凡风热白睛红赤。此二方皆可生效。

    雀盲第七十八

    麻发于心火烊烊。丙子反侮壬癸乡。以致麻后患雀盲。照月夜灵四六汤。

    雀目者。每至日暮、而眼不能见物、是也。又名鸡目瞎。又名高风障。经曰。眼得血而能视。肝脏血。肝血有亏。兼之火邪旺盛。熬于壬癸。津血亏耗。致病雀目。至日暮属阴之时。而目不能视物矣。治法宜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合六味地黄汤。加石决明、夜明砂主之。或以照月饮、决明夜灵散治之亦可。

    六味地黄汤

    熟地黄(一钱) 山茱萸(五分) 淮山药(炒五分) 白茯苓(七分五厘) 牡丹皮(去骨七分五厘) 泽泻(七分五厘) 水煎。空心服。

    照月饮

    治雀目立效。

    真雄黄(研细水飞过) 用活鸡剖开。取热肝捣极烂。入雄黄末五厘。温酒调服。

    决明夜灵散

    治男妇大小眼目、至暮则昏。夜间虽有灯光月亮。不能视物。(朱曰 此方治雀盲颇有奇效。惟必多食。)

    石决明(炒) 夜明砂(水淘净各二两) 公猪肝(一两、母猪及瘟猪之肝、切不可用、用羯羊肝、更妙。)

    右肝勿犯铁器。以竹刀切肝作两片。将药末铺于一片肝上。将第二片肝盖合。用线扎紧。勿令药末漏出。放入砂罐内。以淘米泔水一大碗。煮肝。煮至米泔仅存小半碗时。去火。于卧时。以药肝与汁。一齐与服。

    前方石决明、镇肾益精。以之为君。夜明砂、升阳主夜。以之为臣。米泔水、主脾胃。以之为佐。肝与肝合。以类相从。引入肝经。以之为使。

    口气臭第七十九

    足阳明经有蕴热。口中因之有秽息。倘或臭气不可闻。纵是神仙医不得。

    口气秽浊。乃热邪蕴积于胃。宜用清金降火之剂为急。以清胃散、少用升麻。以开提胃气。加连翘、牛蒡子治之。如麻收之后。有口臭、口疮、唇烂。兼之咽喉疼痛者。以生地败毒散。除去赤芍、桔梗、甘草、柴胡。加黄连治之。其有口臭不可闻者。此是胃烂。必死之症。若其人原有口臭者。则不在此例。当详问施治。

    朱曰 口臭一证。有自少至老不愈者。惟麻时口臭。不可不注意。

    清胃散

    症治与六十二条加味清胃散同。

    生地黄(四钱) 当归 黄连(酒蒸各三钱) 升麻(一钱五分) 丹皮(五钱) 石膏引。

    生地败毒散

    生地黄(一钱五分) 丹皮 黄芩(酒炒) 柴胡(各七分) 牛蒡子(炒) 连翘 天花粉 元参 金银花桔梗(各八分) 薄荷叶 黄柏 赤芍(各五分) 生甘草(去皮三分) 熟石膏 淡竹叶(各一钱) 灯心五十寸引。水煎。另以犀角磨汁对服。

    口疮第八十

    心脾胃经毒未降。热壅上焦口生疮。满口唇舌俱赤烂。独有牙龈不受伤。

    口疮之症。满口唇舌生疮。或黄、或赤、或白、而烂。独牙龈无恙者、即是也。其症多见于正收及收后。乃心脾胃三经火甚。余热未尽。而毒壅上焦。下必大便燥结。小便赤涩。治宜清利心脾之火。兼润大肠之剂。以导赤散(见二十五条)去甘草。加猪苓、泽泻。以导脾胃之火。火麻仁、杏仁、以润大肠之燥。若得大便通利。小便频行。其毒自退。外以绿袍散吹之。如乳下婴儿。乳母有热。

    亦当服药。使乳无热。儿亦清安。以 乳方、去甘草、与乳母服之。若麻收之后。口疮唇裂者。均宜以秘本洗心散去麻黄、或以河间凉膈散(见二十六条)去芒硝、甘草。俱加石膏、牛蒡子下之。如系牙疳之症。则又从牙疳门施治。

    绿袍散

    治一切口疮腐烂。(朱曰 绿袍散治口疮神效。)

    荆芥穗 薄荷叶 青黛(各三钱) 元明粉 硼砂(各二钱) 百药煎(二钱五分) 甘草(一钱五分) 为末。点舌上。令其自化。或用新汲井水。和蜜、调点舌上。亦可。

    乳方

    木通 泽泻 猪苓 生地黄 赤茯苓 天花粉 连翘 黄芩 西茵陈 甘草梢 灯心引。水煎。

    上药、候乳母食后。令捏去宿乳服之。服后。令乳母仰卧。使药味传贯于乳。再令乳母略去乳汁少许。然后以乳哺儿。仍以此药与儿同服。

    秘本洗心散

    专治口舌生疮。

    当归 生地黄 木通 黄连 大黄 薄荷叶 麻黄茸 各等分。灯心引。水煎服。

    舌生白珠第八十一

    舌上累累生白珠。心脾郁热致灾危。急宜清心与降火。依法调治症自除。

    舌者心之苗。而脾脉又络于舌。心脾二经之热。无所泄而发于舌。故舌生白珠。累累如粟。甚则上 牙龈。满口遍生。其症多见于正收及收后。法当以朱氏洗心散。去甘草、加黄连。或加味导赤散(见四十九条)加麦冬治之。如大便不通者。以洗心汤去赤芍、甘草。合泻心东加石膏、牛蒡子。或以河间凉膈散(见二十六条)去芒硝、甘草。加黄连、石膏、牛蒡子治之。外以桑白皮捣自然汁涂之。或用涂方涂之。或用绿袍散(见八十条)点之。如食乳孩子。以 乳方(见八十条)去甘草。与乳母服之。

    朱曰 凡一证当知从何经发出。如此证读内经者即知发于心脾二经之热。据经用药。自可迎刃而解。

    朱氏洗心散

    治心经有热。口舌生疮、白珠、等症。

    生地黄 枯黄芩 麦冬 归尾 知母 薄荷叶 甘草 鲜藕节、侧柏叶引。甚者、加黄连。

    水煎服。

    洗心汤

    治心热、白珠满口、二便不通。

    防风 荆芥 黄芩 木通 大黄 连翘 生地黄 归尾 赤芍 甘草 灯心引。水煎服。

    一书无赤芍。有黄连。有潮热加柴胡、羌活。一书有潮热加黄连、骨皮、元参、黄柏、栀仁。

    泻心汤

    川黄连 为末。临卧。蜜水调服。

    涂方

    治口疮甚者黄柏(去粗皮锉碎以蜜炙黄色) 青黛 各等分。为末。以蜜调涂患处。

    涂方

    薄荷叶 黄柏 硼砂 冰片 黄连 为末。以蜜调涂患处。

    牙疳第八十二

    阳明胃火留为殃。毒上冲牙生疳疮。此症非同口疮比。顷刻能令性命伤。

    麻毒流连走马疳。牙龈黑烂食难尝。败唇崩鼻牙齿落。漏颊穿腮旦夕亡。

    牙疳者。专于上下牙龈腐烂。其毒最重。其症最危。非若口疮舌珠之比。此乃胃火留而不去。

    余毒上冲所致。急宜清胃凉血。佐以润大肠之剂。以秘本加味清胃散。加石膏、荆芥、火麻仁、杏仁治之。大便秘者。以秘本洗心散(见八十条)去麻黄。加牛蒡子、石膏微利之。(有用当归散者。

    实属无济。方仍存之。)外以桑根白皮煎汤漱洗。以马鸣散、文蛤散、救苦散、无比散、烧盐散等方。随用以涂之。若麻一出即收。麻毒收入于里。致生牙疳。大热、谵语、不食等症。内宜用凉解之剂。以加减清胃汤去陈皮、桔梗、甘草。加黄连、葛根、牛蒡子主之。外以熟附子切片。将水煮软。

    敷患者两手心、两足心以拔之。如麻后牙疳肿痛者。以清胃散(见七十九条)加荆芥、元参、牛蒡子主之。外以尿桶中白垢。火 如盐。加冰片研。和蜜调、搽之。凡麻后、牙龈黑烂、肉腐出血。呼吸气息、臭气冲人者。名为走马牙疳。急用尿白火 。加冰片。以蜜调频涂。或用马鸣散等方。或以龙硼散、黄龙散、雄黄散、神授丹等方吹之。又或以黄连、硼砂各一钱。胆矾三分。冰片五厘。研末搽之。再加白盐梅、烧灰存性。人中白、火 、同研。搽之更应。内急以生犀地黄汤、加石膏治之。俟症平。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用生地黄、加木通、栀仁、生犀角、西茵陈以利小便。使热血下行。而毒火不致上冲矣。若牙疳白色。为胃烂不治之症。有用栗树根白皮。煎水洗患处。而以五倍子、雄黄、百草霜、枯明矾、为末吹之者。间有取效。未必全验也。若通龈白色。自外延入内者。无脓血者。牙眶烂而口臭者。喘促痰鸣者。面颊浮肿者。环口青黑者。颊漏腮穿者。喉穿齿落者。唇崩鼻坏者。皆不治之症也。

    朱曰 牙疳证虽危险。内外治法极多。按法治之。自可奏效。尚有一种似牙疳者。如小儿口内生毒块。不能食乳。名螳螂子。用生地酒浸捣烂涂脚心。男左女右。自愈。

    又一外治法。用生香附、生半夏等分为末。鸡子白调作饼。贴涌泉穴。男左女右。

    一周时愈。

    秘本加味清胃散

    治斑疹口舌生疮。牙龈腐烂。

    丹皮 当归 生地黄 黄连 犀角 连翘 升麻 甘草 水煎服。

    马鸣散

    治走马牙疳良方。

    人中白(即尿桶中白垢、以竹刀刮取、用新瓦盛、以火 之、俟其色白如盐、取用五钱。) 蚕蜕纸(又名马鸣退、烧灰、二钱) 生五倍子(一钱) 明矾(研细二钱) 又五倍子(一个、入明矾末于内、装不尽、再用五倍子一个、装尽、以火 之、俟以矾枯为度、取用。) 同为细末。先用米泔水、洗患处。然后以末搽之。

    文蛤散

    雄黄(五钱) 枯明矾(五分) 蚕蜕纸(烧灰一钱) 生五倍子(一钱) 又五倍子(一钱同明矾炒枯用) 为末。先将米泔水、洗患处。然后以末搽上。一日数次。以愈为度。

    救苦散

    治口疮牙疳。

    人中白(火 五钱) 寒水石(飞过三钱) 青黛(五分) 僵蚕(炒) 黄柏 冰片(各一钱五分) 牛黄(二分) 为末。先以苦茶洗患处。然后以末搽上。三五次少愈。十次全愈。

    无比散

    治牙疳腐烂。

    黄牛屎( ) 冰片(少许) 为细末。吹患处。

    烧盐散

    治牙疳溃烂 取椽斗大者。实盐满壳。合起。将铁丝扎定。烧化存性。以 复地片时。取起。加入麝香少许。研细。涂之。椽(音许、即栩字。诗陈风宛丘之栩柞栎也。一名杼。三四月间开黄花。八九月内结子。子如皂斗。子外有房。可染皂。)

    加减清胃汤

    治麻后口疮。

    元参 连翘 生地黄 黄柏 麦冬 木通 白茯苓 天花粉 陈皮 桔梗 甘草 灯心引。

    龙硼散

    治麻后口疮。

    牡黄牛屎尖( ) 明矾(五分) 冰片(一分五厘) 朴硝(一钱) 硼砂(二钱) 为末。以鹅管盛末。吹患处。

    黄龙散

    牡黄牛屎尖( ) 冰片(一分) 为末。以鹅管吹患处。

    雄黄散

    雄黄(一钱) 黄柏(二钱) 麝香(一分)为末。先以艾叶煎汤洗患处。然后以末搽之。以愈为度。

    神授丹

    枯明矾(七分) 麝香(一分) 白毡灰(三分)为末。以竹管盛。吹患处。

    生犀地黄汤

    连翘 葛根 元参 黄连 生地黄 荆芥穗 升麻 甘草 生犀角(另磨) 水煎。入犀角汁二三匙对服。

    狐惑第八十三

    上唇生疮虫食脏。下唇生疮虫食肛。此名狐惑非佳候。化 丸儿酌治良。

    上下唇口多疮。其声嗄哑者。名曰狐惑。其义云何。乃出自伤寒指掌之言。谓上唇多疮者。虫食其脏。名曰狐。下唇多疮者。虫食其肛。名曰惑。盖取其进退犹豫之义也。大非美候。宜以秘本化丸。或古方化 丸。酌量而治之。如更烦躁、昏闷、失声者。死症也。

    秘本化 丸

    君子肉 芦荟( ) 龙胆草(各二钱) 五灵脂(一钱五分) 黄连(二钱) 川楝子(一钱五分) 乌梅 为末。以乌梅去核、捣烂、合丸。白水下。

    古方化 丸

    黄连(五钱) 蜀椒(闭目者勿用、去杆、炒二钱。) 苦楝树根白皮(晒干二钱) 为末。用乌梅肉、七枚。以艾汤浸、捣烂、合丸。艾汤下。

    切牙第八十四

    切牙之症非痘比。痘有寒热二症分。喜食热物四肢冷。下血咽痛见阎君。

    切牙虽非痘症比。亦有寒热二症分。未曾服药从热治。过用寒凉又宜温。

    麻之切牙。非若痘比。痘症切牙。有寒热二症之分。而麻症切牙。皆属热候。乃阳陷于阴。故多发渴。而手足俱热。喜饮食冷物。治宜滋阴降火。以麦冬汤。去白芍。加丹皮治之。若手足俱不热。而反厥冷。喜食热物。此为热邪内亢。后必下血、咽痛、痰鸣而死。即以白虎汤(见二十六条)

    治之。然多不可救。若饮食犯椒姜辛辣助热等物。更非所宜。然麻后切牙。亦有虚实。不可执泥无虚实之说。但不与痘症比耳。麻后切牙。其先未曾服药而切牙者。乃实症也。解毒乃止。而三味消毒饮(见三十三条)之类。可以随证加减而用。若已经服药而切牙者。恐服寒凉之药过多。有伤气血而然。宜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加人参治之。

    朱曰 实证宜解毒。易治。多服寒凉伤气血。非大医不能治矣。

    麦冬汤

    治痘症。便实而渴。

    生地黄 当归身 白芍药 麦冬 水煎服。

    舌胎第八十五

    舌胎虽当分颜色。黄为胃火白肺热。惟有黑胎莫相逢。麻症逢之心经绝。

    舌者心之苗。心为君火。麻本火候。故舌有胎。胎有黄、白、黑三种。白胎为肺热。黄胎为脾胃热。均当清解疏利。更兼外症参详而治。如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桔梗、甘草。葛根解肌汤(见第五条)去赤芍、甘草。葛根疏邪汤(见三十三条)防风败毒散(见第五条)去桔梗、甘草。苏葛汤(见第六条)去柴胡、赤芍、甘草。俱可随症加减而施。纯黑者。则为心绝。黑而湿者。热淫血分。黑而燥者。热淫气分。皆为危候。此症无分首尾。均宜清热疏利。一例而治。并宜用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黑而湿者。多用生地黄、元参。燥者。倍用黄连、黄芩、麦冬、淡竹叶。加地骨皮、木通。黑色渐退者吉。不退者不治。

    唇燥第八十六

    唇燥火热在胃脾。红赤热重淡白微。若带紫黑而燥者。苦寒之味始相宜。

    唇燥、乃脾胃二经之热。其症有三。一则唇淡白而枯燥者。其热尚微。以白虎汤(见二十六条)

    去甘草、粳米。加麦冬、木通、牛蒡子治之。一则唇赤而枯燥者。其热极深。以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加元参、牛蒡子、连翘、木通治之。一则唇带紫黑而枯燥者。其热剧而重也。以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加犀角汁、元参、牛蒡子、木通、车前子治之。惟宜随症轻重。以清热分利。方称良工。

    唇舌破裂第八十七

    少阴太阴火上冲。唇舌必然见赤红。正收收后唇舌裂。心脾已绝归罗酆。

    唇舌破裂。此心脾之火甚上冲也。其色必深赤。间有紫黑者。若初发热。及正出之间。唇舌红而破裂者。此症还轻。斯时其毒在未出将出之际。若得火轻血活。内能托出。口能食物。斯为可治。药宜用寒凉。加以疏托之剂。以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加元参、牛蒡子、荆芥、葛根、薄荷叶治之。若正收与收后而唇舌破裂者。以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加黄柏、元参、山豆根、木通治之。若唇舌破裂而紫黑枯燥。此心脾二经俱绝。兼之血不活者。则难治矣。

    咽喉痛第八十八

    火邪拂郁咽喉痛。射干鼠黏汤可用。吹喉惟有十宣散。莫犯金针病增重。

    毒火熏蒸气上炎。咽喉自此正疼烦。从来麻症多咽痛。莫作寻常喉痹看。

    麻症属火。咽喉疼痛。亦是常候。乃毒火拂郁上熏。故咽痛也。切勿误认作喉痹。而妄用金针去其血。初潮咽痛者。以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甘草、桔梗。加射干、山豆根主之。

    外以十宣散吹之。(有以甘桔东加牛蒡、连翘、升麻治之者。万不可用。方已芟。)已出而咽痛者。以静远主人射干鼠黏子汤去升麻、桔梗、甘草。或钱氏甘露饮去熟地黄、酌用石斛、茵陈。

    加牛蒡子、射干、防风主之。麻症有咽喉痛者。不拘初热正出已收。俱以射干、牛蒡子、山豆根、防风煎汤与服。外用十宣散吹之。或用二圣散吹之。如麻症有结喉等候。以射干消毒饮(见五十三条)去甘草加防风主之。如麻毒上攻。咽嗌肿痛热渴。或肿毒不消等症。以加味骨皮清膈散(见五十条)去当归、滑石、桔梗、甘草、紫菀。加石膏、元参、麦冬、薄荷、防风、牛蒡子主之。

    (有以大如圣饮子治之者。非惟不识避忌。而实于病无济。方姑为收录。)如麻症血热。咽喉不利者。以加味消毒饮去甘草。加射干、生地黄。或以紫草消毒饮。去甘草。加生地黄、防风、射干治之。如咽不利。而兼风热咳嗽者。以射干消毒饮(见五十三条)去甘草。加防风、连翘、桑白皮、贝母治之。如咽痛。而麻不大起发者。以消毒饮(见二十三条)去甘草。加葛根、前胡、射干主之。如肺热咽痛、声音不清者。以全书除热清肺汤(见五十五条)去石膏。加射干、牛蒡子、黄连主之。(有以甘桔清金散治之者。不可轻用。方仍收。)大凡麻症咽痛不堪者。照症用药而外。

    不拘前后。外用十宣散、二圣散、玉锁匙、化毒丹等方。任凭选用吹之。

    静远主人射干鼠黏子汤

    射干 山豆根(各一钱五分) 牛蒡子 紫草 紫菀茸(各一钱) 蝉蜕 升麻(各六分) 木通 石膏桔梗(各八分) 甘草(五分) 灯心九根引。水煎。食后服。

    钱氏甘露饮

    治心胃热。咽痛。口舌生疮。痘疹热毒上攻。牙龈肿。牙齿动摇。

    天冬 麦冬 生地黄 枳壳(炒) KT 石斛(去苗) 黄芩 熟地黄 茵陈 枇杷叶 甘草 水煎。食后服。牙齿动摇者。并以此漱口。

    加味消毒饮

    牛蒡子(一钱五分) 荆芥(七分) 防风(六分) 紫草茸(一钱) 甘草(五分) 糯米一撮引。水煎。不拘时服。

    紫草消毒饮

    紫草 连翘 牛蒡子(各一钱) 荆芥(七分) 山豆根 甘草(各五分) 水煎。不时温服。

    十宣散

    黄连 黄芩 黄柏(各一钱) 儿茶 雄黄 苦参(各五分) 硼砂(五分) 乳香(一分) 元明粉(三分) 冰片(少许临用时下入药内) 为末。每用五厘。以竹管吹入喉中。

    二圣散

    苦参(三钱) 僵蚕(二钱) 为末。吹喉二三次。即痛止肿消。

    玉锁匙

    焰硝(二两五钱) 硼砂(五钱) 僵蚕(二钱五分) 冰片(一厘)为末。每用五分吹喉。

    化毒丹

    薄荷叶 荆芥穗 雄黄 辰砂(各二钱) 朴硝(一钱) 牙硝 硼砂 甘草(各二钱五分) 桔梗(五钱) 山豆根(一钱五分) 为细末。以竹管吹入咽中。或以水调服。

    大如圣饮子

    牛蒡子 桔梗 甘草(各一钱) 麦冬(五钱) 水煎服。

    甘桔清金散

    牛蒡子(七分) 连翘 甘草(各五钱) 桔梗(一两) 诃子皮(三钱) 为末。薄荷少许。煎汤。下一钱。或加薄荷。水煎服亦可。若非声音不清者。则去诃子皮。

    〔附〕治平常咽喉方备用

    射干鼠黏子汤

    治咽痛。

    牛蒡子(四两) 射干 升麻 甘草(各一两)水煎服。

    甘草防风汤

    甘草(一钱) 防风(二钱) 桔梗(六钱)水煎服。

    加味甘桔汤

    治咽喉暂用。

    桔梗(八分) 甘草(一钱二分) 牛蒡子 射干(各六分) 防风 元参(各四分) 生姜一片引。热甚者。去防风加黄芩。

    五拗汤

    治咽痛。

    麻黄 杏仁 荆芥 桔梗 甘草 姜引。水煎服。

    射干散

    治咽喉肿痛。

    射干 元参(各钱半) 牛蒡子(一钱) 升麻(八分) 桔梗 甘草(各一钱) 水煎服。

    海上方

    治骨鲠。

    金凤花根 打碎。以米醋煎。用有嘴壶盛之。令患者将口衔壶嘴。仰面咽之。其骨即出。吞药之时。勿令沾牙。或用玉簪花根。威灵仙根。如前法治之。亦可。

    头疼背强头项肿遍身痛第八十九

    寒热头疼兼背强。遍身痛楚苦难当。更有头项俱肿者。都缘毒火未清降。

    麻症本类伤寒。倘或不避风寒。未经清解。邪火内迫。毒攻于里。症生多端。或有伤寒并作。

    头疼背强。或头面颈项浮肿。或脉强火盛。大热作渴。或麻收之后。发热而遍身疼痛。种种症候。

    在所不免。急宜清火解毒。如寒热并作。头疼背强者。当用表散。以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桔梗、甘草。略加白芷治之。(有加羌活者。大非所宜。)头面颈项肿者。以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白桔梗、甘草。加葶苈主之。脉强火炽。热盛作渴者。则以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主之。如麻出稠密。遍身疼痛烦躁者。以凉血饮子(见四十五条)去赤芍。加连翘、牛蒡子主之。如麻收后。遍身疼痛者。以古方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加葛根、前胡、白芷、防风治之。

    (有加升麻羌活者。亦非所宜。)

    朱曰 时医不敢用表散。盖慎之也。惟麻证则必须表散。如项肿遍身痛。以及腹肿腹痛证。皆毒邪闭塞。证虽凶猛。用清热解毒。佐以表散。无不奏效如神。

    腹痛第九十

    腹痛原因毒内攻。首尾治法不相同。清解通利消饮食。更分虚实莫朦胧。

    腹痛之症不一。总由火毒内郁。而不能出。或为风寒壅滞遏抑。或因饮食停滞不化。而皆能致痛。若见于初热正出之间。风寒壅遏。毒反内攻。而腹痛者。急与疏表。麻出透而痛自止。以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桔梗、甘草、淡竹叶。或葛根解肌汤(见第五条)去赤芍、甘草。加枳壳。或葛根疏邪汤(见三十三条)治之。若饮食过伤。腹满胀痛者。以枳实导滞化毒汤去山楂、浓朴、槟榔、甘草治之。(有用平胃散。加神曲、山楂、麦芽、枳壳、木通治之者。治腹痛满固当。而治麻腹痛亦非所宜。方仍附收。)大便秘者。加丑牛、或大黄以利之。小便赤涩不通者。加猪苓、泽泻以导之。若于正收及收未尽之时而腹痛者。乃外邪未尽。而复入里所致。宜兼清中外。法当疏托。佐以清解。使毒复出。而痛自止。以清热透肌汤(见二十五条)加枳壳。木通、黄芩治之。如麻全敛之后而腹痛者。治宜清凉解毒。佐以风药。兼分利余热。使毒内消、而痛自愈。以化毒清表汤(见十六条)去知母、花粉、桔梗、甘草。加枳壳治之。又须验其有无他症。分别属虚属实而治。

    若邪热内结而腹痛者。以通利大便为主。以河间凉膈散(见二十六条)去甘草治之。如麻后脾气不调而致腹痛面目四肢浮肿者。以分利小便为主。以导赤散(见二十六条)治之。腹疼而小便不通者。以导赤散(见二十六条)加芍药治之。若麻症毒重。腹痛烦躁潮热者。以连翘败毒散。去赤芍、甘草治之。倘腹痛不止。加黄连、麦冬治之。若麻症首尾肚痛者。此皆由毒火内蕴而然。宜先发散。以防风败毒散(见第五条)去桔梗、甘草治之。后以山楂肉煎汤与服。至若元气大虚。阴阳不能升降。小水不利。遍身浮肿。喘促兼见者。则难治矣。

    枳实导滞化毒汤

    枳实 青皮 麦芽 木通 连翘 赤苓 牛蒡子 山楂肉 槟榔 浓朴 甘草 灯心引。水煎服。

    连翘败毒散

    连翘 防风 牛蒡子 荆芥 木通 赤芍 甘草 水煎服。

    平胃散

    治胃中宿食不化。藜藿之人宜之。

    浓朴(去皮姜汁炒) 苍朮(米泔水浸去皮麻油拌炒黄色各四钱) 陈皮(去白) 炙甘草(各二钱) 姜引。水煎服。

    腰痛第九十一

    麻疹腰痛症候恶。婴儿罕有男妇多。男为肾败女血耗。治法不同切莫错。

    麻疹之症。原系胎毒所感而发。而脏腑所蓄之毒。因之而泄。故诸经皆有见症。惟肾为清净之府。不宜见症。腰者属肾。膀胱之络系焉。故凡麻症。多忌腰痛。如见腰痛。则为逆候。然腰痛之症。幼孩罕有。惟男妇多有腰痛者。何则。盖男人有五劳六欲之伤。肾多虚弱。麻乃火候。丙丁熬煎。壬癸必涸。麻收之后。阴血必亏。津精重耗。故多见斯症。乃为肾败之候。最为难治。宜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合六味地黄汤(见七十八条)加枸杞、杜仲、故纸之类主之。如尚有余毒未尽者。更加牛蒡子、连翘、治之。如兼有潮热者。加酒炒黄连、黄芩、盐酒炒黄柏、地骨皮等药治之。

    如初热正出已出之时腰痛者。则于宣发清解药中多加生地黄、当归、以滋养之。若妇人出麻之际。或值经来之时。或因热重。迫血妄行。天癸非期而来。血既下行。已经暴耗。兼之毒火熬煎。耗中加耗。人身之血。能有几许。当此重耗。未有不生腰痛之疾者。凡有此候。急宜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多加元胡索主之。倘仍有余毒未清者。或兼有潮热者。则仍加炒黄连、炒牛蒡、连翘之类。以解其余毒。清其余热。如见于初潮已出之间者。则亦于宣发清解药中。多加生地黄、元胡索、当归治之。总宜急为调治。免致夺血而亡之患。

    朱曰 治腰痛法。皆井井有条。

    气痛第九十二

    气疼皆因风邪干。内有余热与风抟。此症逢之休妄治。法当寒热分两般。

    麻症气痛。皆因内热未泄。外为风寒所袭。食热相搏。内外夹攻。致有此候。然有寒热之分。

    寒者易治。热者难为。治之者、先宜探其寒热而施治。方无差谬。凡遇此候。先以冷饭炒热。以绢包裹乘热而揩其胸。喜揩而痛稍减者。此寒多热少。以香茱汤与之顿服。得吐。则寒邪外泄。而痛即止。不吐亦即痊愈。若揩之而更加痛者。此内热已极。外感最深。热毒风寒。搏结胸中。吐之难减。下之不利。温之增剧。凉之弗息。延经一二日。肺胃腐败而死。虽用清热保肺清胃之剂。亦仅十全一二而已。

    朱曰 试气痛寒热。法甚精。然炒热盐试之。亦未尝不可。腹痛不仅有寒热两证。因气、因血、因痰、因食。且有虚痛。有实痛。原因不一。

    香茱汤

    治寒痛、绞肠痧等症。

    香附米 吴茱萸 五灵脂(俱用醋炒) 台乌药(各三钱)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