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之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鼓胀门

    (附水肿)鼓胀又名单腹胀。以其中虚外坚。有似于鼓也。鼓胀之作。有得于食者。有得于气者。

    有得于气食兼并者。有先伤于色。而后伤于食者。有先伤于食。而后伤于色者伤于食。则食不能消。而胃气以窒。伤于气。则肝经受病。而痞塞不通。伤于气食。则肝家有余。脾家不足。

    以有余之肝木。克不足之脾土。则气愈结。而食愈不化。由是膨胀紧急。而病日益深矣。先得于食。而后伤于色。则脾先病。而肾继之。中脘先胀。而后及于小腹。先得于色。而后伤于食。则肾先病而脾继之。小腹先胀。而后及于中脘。若气与食色三者俱伤。则一齐而发。中脘小腹两胁尽胀。此病之尤重者也。三者之中又有虚实之分。虚者壳壳然坚而不痛。气满按之则陷而软。实者内挟宿食或瘀血邪实于内。按之不陷而硬痛。又有眼下忽如卧蚕状者。必发水肿。然水何自而来耶。盖人身真水真火。消化万物以养生。脾土虚弱。则水流为湿。火炎为热。湿热郁结经络。浊腐之气。津液与血。皆化为水。水积妄行。面目虚浮。流于膜外遍身。皮肤光肿。手按成窟。随手而起。上则喘急咳嗽者何也。盖金生水。脾病则肺失降下之令。故喘嗽。下则足膝 肿者何也。盖肾主水。脾病则湿热下注。故 肿。阳水先肿上体。肩背手膊属手三阳经也。治宜辛寒散结行气。苦寒泻火燥湿。阴水先肿下体。腰腹胫 。属足三阴也。治宜苦温燥脾或辛热导气。故男从脚下肿起。女从头上肿起也。逆阴阳微妙。欲知其死生何以断之。曰鼓胀之病。脐满者重。脐突者死。发热者重。腹如墙壁坚硬者死。水肿之病。手心足心平满者死。面黑肉硬腹多青筋者死。此断死生之大诀也。大法治鼓胀者。

    以实脾去湿宽膨利水为主。不可过于克伐。治水肿者。以行水为主。而后补之。如此治法。

    万无一失矣。

    鼓胀门

    脉云

    脉宜浮大。忌沉细。经云。水气浮大得延生。沉细应当是死别。

    鼓胀门

    立方

    胡芦酒 治单腹胀初起。一服立消。

    苦葫芦(一个。去蒂如盖。内盛老煮酒。原以蒂盖上。隔水炖滚。乘热饮酒吐利后即愈舒中益元汤 治气虚中满。肚腹膨胀。朝宽暮急肚大筋青。

    人参 白术(土炒) 肉桂(各一钱) 莱菔子 浓朴(姜汁炒) 泽泻(各一钱二分) 水煎实脾饮 治虫胀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一切肿胀。忌食盐酱。

    槟榔 白术 干姜 大附子 草果(各一钱) 广木香 白茯苓 浓朴 苍术(各一钱五分) 水煎空心服。

    五子十皮汤 治一切虫胀。并气虚中满。单腹胀。

    茯苓皮 草果皮 牡丹皮 生姜皮 大腹皮 地骨皮 木瓜皮 木通皮 五加皮(各一钱) 甘草皮(五分) 大腹子 车前子 葶苈子 紫苏子 菟丝子(各一钱二分) 加灯心三十茎。

    空心服。

    四炒枳壳丸 治气血凝滞。变成鼓胀。

    枳壳(四两。分作四处。) 一分苍术(一两。同煮干炒黄色。去术。) 一分小茴香(一两。同干。炒黄色。去卜子。) 香附(醋炒二两) 槟榔 玄胡索 三棱(各一两)上为末。好醋同老米打糊为丸每服二钱。空心白滚汤下。

    换金丹(秘方) 治一切鼓胀神效。

    广木香 青皮(醋炒) 芦荟 肉豆蔻(面包煨) 麦芽(炒) 神曲(炒) 山楂肉 千金子(去壳油各三两) 白术(土炒) 黄连(各二两) 槟榔(一两) 沉香(七钱)黑蝉七只。洗净入雄猪肚内。扎口煮半熟。取出去蝉骨与肠。再同煮极烂。和前药捣为丸每服五分。白滚汤送下。加至一钱止。如上膈胀白豆蔻汤下。下膈胀砂仁汤下。此丸服后。要合参苓白术散间服。(方见脾胃门)珍珀活命丹 治单鼓胀。

    牛黄 琥珀 珍珠 蟾酥 朱砂(各一钱) 蝼蝈(七个) 地鳖虫(七个)上为细末。人乳为丸。每服五分。空心白滚汤送下。

    二丑夺命丹 治气蛊。血蛊。大小便不通。面足浮肿。肚大青筋。痰喘气急。饮食不进。服此丸忌盐酱房劳。发物荤腥。百日之外。

    木通 香附(醋炒) 大黄 草果(炒) 芫花 槟榔 泽泻(去毛) 红芽大戟 小芽皂甘遂(各一两) 黑丑(炒) 白丑(生用各五钱) 雷丸(三钱)上为末。以白酒酱同老米。打糊为丸。每服二钱。白酒送下。泻三四次。第二日服补脾丸药药。如胀肿不消。以陈壁土煎水服之。即消散矣。

    又方 治鼓胀小便不通。急胀如鼓。

    石 (五钱) 琥珀(二钱) 沉香(三钱) 白槟榔 木香(各一钱五分) 麝香(五分)蝼蝈(即土狗二十个)上为末。以白酒酱为丸。每服一钱五分。陈香丸汤送下。

    神仙蒸脐法 治鼓胀。服药难于取效。内服换金丹。外用此法。(方见噎膈门)紫金锭 治鼓胀初起。姜汤磨服四钱。(方见痰门)秘效丸 治肚腹胀大。小便短涩。脐凸气喘。夜不得卧。

    橘红 青皮(醋炒) 砂仁(炒) 枳壳(麸炒) 桑白皮 草果仁(炒) 槟榔(各一两) 芫花大腹皮 茯苓皮 浓朴 丁皮(炒) 肉桂(炒) 南木香 苍术(米泔浸炒) 益智仁(各八钱)上为末。醋打面糊为丸。体浓者五钱。体弱者三钱。第一服消上部葱汤下。第二服消中部陈功。轻者不三服而愈。

    妇人有气鼓血鼓。方与论并见妇人门。

    鼓胀门

    附水肿

    水肿之病。有因鼓胀而得者。有不因鼓胀而得者。视其眼高起如卧蚕状者。必发此症。

    论大法宜实脾利小水。宽膨去湿顺气。然病势至此。则水气用事。真气无权矣。

    鼓胀门

    附水肿

    祛水饮 治腰以上肿。身热气在表。宜发汗而愈。

    麻黄(去节) 柴胡(各一钱) 升麻(八分) 防风 山楂(各三钱) 生姜五片煎服。

    消肿汤 治腰以下肿。小便不利。

    猪苓 泽泻 木通 车前子 葶苈子(各二钱) 地骨皮 五加皮 生姜皮 海金沙 枳壳(各一钱) 灯心三十茎。空心服。

    琥珀丸 治一切水肿。小便不通。大便溏泻。气喘等症。

    大戟 芫花(醋炒) 海金沙(炒) 白丑(微炒捣末水牛尿浸焙干各二两) 琥珀(八钱)黄连(酒炒) 滑石(各一两) 肉桂(五钱)上为末。以木通一斤。煎浓汤法为丸。每服二钱。空心白滚汤下。

    扶脾逐水丸 治通身水肿。气望上逆。小便竟无。日不能食。夜不能卧。

    白茯苓 云白术 山药 苦葶苈 花椒目 巴戟(各五钱) 黄连 黑丑(各八钱) 北五味(二钱) 海金沙 泽泻(各一两)上为末。荷叶煎汤为丸。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下。

    尊重丸 治一切肿胀。小便涩。大便闭。并单腹胀。

    沉香 丁香 人参 槟榔 广术香 青皮 陈皮 枳壳 白芷 车前子 苦葶苈 木通赤上为末。姜汁打糊为丸。每服二钱。空心白滚汤下。

    治水肿照各经加药法。

    如从阴肿起。其根在肾。加泽泻。从面肿起其根在肺。加桑白皮。从四肢肿起。其根在脾。加大戟。从背肿起。其根在胆。加雄黄木通。从胸肿起其根在皮肤。加茯苓。从腹中肿起。其根在脾与胃。加花椒目。从口唇肿起。其根在小肠。加巴戟。从脚肿起。其根在心。加葶苈。从胁肿起。其根在肝。加芫花从腰肿起。其根在胃。加甘遂。从脐肿起。其根在大肠。加姜皮。从头目肿起。其根在心肺。加羌活。从膈至小腹肿起。其根在膀胱。加海金

    胁痛门

    肝藏于内。外应乎胁。胁之所在。肝之所在也。所藏者血。所属者怒气。扑跌斗殴。内伤乎。藏于肝部。则虽无瘀血。而亦痛矣。然何以辨其为血与气耶。盖瘀血作痛者。痛而不膨按之亦痛。不按亦痛。其痛无时而息也。怒气作痛者。痛而且膨。得嗳则缓。已而复痛。其痛有时而息也。此非血与气之辨乎。然有左胁痛右胁痛。左胁痛甚者。必是肝火盛。木气实。

    右胁痛甚者。必是痰流注。并食积。两胁走痛者。必痰饮也。又有季胁作痛者何也。盖季胁两肋稍之处。肝之下胆之位也。痛甚而下连小腹者。亦是死血。痛不甚而止于一处者痰也。

    治此病者。审其所伤而治之。亦无不中矣。

    胁痛门

    脉云

    脉沉气。涩血。滑痰数热。两胁疼痛。脉必双弦。弦满者顺洪大者逆。

    胁痛门

    立方

    疏肝散瘀汤 治瘀血凝结两胁刺痛。

    当归 红花 苏木 青皮 柴胡(各一钱) 山楂(二钱) 白芍 乌药 桂枝 甘草(各八分) 水煎热服。

    抑肝定痛饮 治怒气伤肝胁痛。

    广木香 橘红 青皮 柴胡 白芍 当归(各一钱五分) 官桂(六分) 沉香 枳壳(各一钱) 水煎热服。

    龙荟丸 治肝火盛肋胁作痛。

    当归 龙胆草 山栀仁(炒黑) 黄芩(酒炒) 黄连(各一两) 大黄(酒蒸) 芦荟 青黛(各五钱) 广木香(三钱) 麝香(五分)上为末。神曲三两。打糊为丸。每服二钱。姜汤送下。

    和肝饮 治胁下杠梗起一条作疼。

    当归 白芍 三棱 青皮(各一钱五分) 大茴香 木香 枳壳 柴胡 砂仁(各八分)水煎不拘时服。

    调肝饮 治季胁痛连小腹。

    当归 川芎 乌药 玄胡索 青皮(各一钱五分) 柴胡 槟榔 广木香 桃仁(去皮尖各一钱) 水煎热服。

    舒肝汤 治痰凝聚结。两胁胀痛。夜不能卧。

    白芥子 柴胡 青皮(各二钱) 橘核 乌药(各一钱五分) 澹竹沥(一钟) 龙胆草(一钱) 生姜五片煎服。

    腰痛门

    肾藏于内。外应乎腰。腰之所在。肾之所在也。惟房劳不节竭其真精。则肾脏空虚。而腰斯雄健。斫丧真元。遗其病于暮年也。有瘀血腰痛者。因跌扑坠堕傍及。两腰俱痛。日轻夜重。而脉涩者是也。有湿痰腰痛。因天阴久坐而发。或因膏粱而致。其脉或滑而伏是也。又有闪挫而得腰痛者。亦有肾虚无所凭根据。一有闪挫则肾离其故处。其脉实。此痛之所由作也。

    又有久泻而得腰痛者。利尽其水。而真水亦涸故也。又有腰重如带五千钱者何也。盖肾属水。其质本重。而又兼脾湿下注。湿与水而同宫。水得湿而溢满。此腰之所以重也。然但湿而不甚痛者。以肾水不收故也。女人腰痛。少壮者多血滞。衰老者多血虚。产妇临蓐而先腰痛者。乃胞系欲脱于肾故也。治此病者。审其虚实。而施治无不中矣。

    腰痛门

    脉云

    腰痛之脉。多于沉弦沉为气滞。弦为损肾。濡细伤湿。涩为瘀血。滑乃痰火。洪大肾虚。脉带沉滑易痊。

    腰痛门

    立方

    立安饮 治肾虚腰痛。

    杜仲(盐水炒) 黄柏(炒) 破故纸(炒) 人参 菟丝子 牛膝(各一钱五分) 白茯苓当归 川芎 生地(各二钱) 水煎。临服加盐三分。

    散痛饮 治瘀血所滞。两肾作痛。

    乌药 玄胡索 杜仲(盐水炒) 桃仁(去皮尖各一钱五分) 青皮 柴胡 穿山甲 牛膝红花(各一钱) 甘草(二分) 加生姜三片。煎服。

    调荣汤 治闪挫腰痛。

    当归 生地(各三钱) 官桂(一钱) 乌药 红花 陈皮 白芍(酒炒各二钱) 水酒各一祛湿汤 治腰痛。重坠如带数千钱者。内有湿热也。

    泽泻 黄柏 白茯苓 木通(各一钱) 防己 苍术 杜仲 破故纸(各一钱六分) 生姜三片煎服。

    奇妙丸 治妇腰痛。血凝气滞。经水不调。肾经虚极。

    当归(酒洗) 白芍(酒炒) 杜仲(各二两) 广木香 肉桂 玄胡索 牛膝(各一两) 破故纸(炒) 甘草(炙) 桃仁(去皮尖) 生地 川芎(各一两五钱)上为末。蜜丸。每服三钱。空心白酒送下。

    煨肾丸 治肾虚腰疼。

    杜仲(盐水炒三钱为末) 用猪腰子一枚。批作五七片。以椒盐腌去腥水掺末在内。以荷叶包裹。外加湿纸三四重。放灰火中煨熟。热酒送下。

    肾着汤 治腰痛体重。腰冷如冰。

    白茯苓 甘草(各二钱) 白术(三钱) 干姜(炒黑一钱五分) 加黑枣五枚。空心服。

    青蛾丸 治一切腰痛。肾虚血少。痛时腰冷寒邪凝滞。气血不和等症。

    萆 (四两。分作四分盐水童便。米泔水。酒。各浸一日。焙干炒) 杜仲(姜汁炒)胡桃肉(去膜另研各八钱) 补骨脂(四两酒浸)上为末蜜丸。每服三钱。空心青盐二分酒送下。

    神功散 治一切腰疼。不论肾虚。血滞闪挫立效。

    杜仲(四两童便二碗煎干) 橘核(一两五钱同杜仲炒) 黄柏(五钱炒令褐色) 上为末。

    每服三钱。空心酒调下。

    腰痛曲不能转者。针人中立愈。

    泄泻门

    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HT 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为病则一。故总名之曰泄泻。

    要病斯作矣。然亦有先感怒气。而后伤饮食者。有先伤饮食。而后感怒气者。有适值饮食之间。而忽发暴怒者。有忧郁内结。而含悲以食者。有饮食后。即入水洗浴者。有饮食未久。复饮食者。凡此皆足以成其病。善调摄者。不饥不食。不渴不饮。喜怒有节。不使太过。何至有泄泻之患哉。大抵泄泻与下痢。皆脾家之疾。而受病之新久不同。故势有轻重。而治之有难易也。然果何以知之。盖宿食停于中得湿热而始变。则有赤白诸般之色。而为下痢。此受病已久。故有积而无粪也。饮食过饱。挟湿而不尽化。则大便通痢。无里急后重之苦。而为泄泻。此受病未久。故有粪而无积也。此泄痢之别。用药者其可以概施乎。诸痢多热。而寒者少。诸泻多寒。而热者间或有之。惟完谷不化。属于客热在脾。火性急速。不及传化而自出也。然亦有脾寒。不能运而完谷不化者。此其常也。治此病者。当视其小便之赤白。察其脉之洪数沉迟而已。小便赤。脉洪数则为热。小便清。脉沉迟则为寒。不可不辨也。

    泄泻门

    脉云

    沉迟寒侵沉数火热微小者生浮弦者死。

    泄泻门

    立方

    调脾除湿汤 治湿气伤脾。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小便黄赤腹微作胀。

    升麻 柴胡 防风 麦芽(各一钱) 苍术 陈皮 猪苓 泽泻 半夏(各一钱二分) 木通羌活(各八分) 水煎温服。

    十珍散 治一切脾泻。久久不愈。元气亏伤。脾胃虚弱。面黄肌瘦。饮食减少。

    薏苡仁(炒) 宿砂 山药(炒) 莲子(去心各一钱) 白术(土炒) 白茯苓 人参 黄(蜜炒) 白扁豆(各一钱二分) 北五味(二十粒) 水煎温服。

    五苓散 治泄泻小便赤涩。并霍乱吐泻。

    白茯苓 泽泻 猪苓(各二钱) 白术(八分) 肉桂(五分) 灯心三十茎。食前服。

    肉豆蔻散 治脾胃虚弱。腹胁胀满。水谷不消。脏腑冷滑。

    川乌 诃子 肉豆蔻 小茴香 干姜 肉桂(各八分) 甘草 浓朴 陈皮 苍术(各一钱) 枣二枚。姜三片。食前服。

    立效饮 治脾经湿热作泻。

    白茯苓 车前子 木通(各二钱) 黄连(一钱八分) 泽泻 苍术(各一钱) 灯心三十茎。煎服。

    立愈饮 治过伤生冷。以致脾胃不和。呕吐泄泻。

    草果仁 肉豆蔻(面包煨各一钱) 红曲(炒) 山楂(各一钱五分) 苍术(米泔浸炒) 白茯苓扶元汤 治脾胃久虚。泄泻不止。神思倦怠。饮食少进。四肢酸软。

    人参 白术(各二钱) 石斛 白茯苓(各一钱五分) 肉桂(一钱) 升麻(一钱) 山茱萸黄连(各一钱二分) 加枣二枚。食前服。

    诸般所伤作泻。暨各经泄泻。引经录后。 如伤肉食泻。以山楂为君。佐以蓬术。三棱。枳如伤生冷泻。以肉桂为君。佐以干姜。槟榔。莱菔子。陈皮。枳壳。如伤油腻泻。以苍术为君。佐以滑石。茯苓。陈皮。浓朴炙甘草。白术。神曲。 如伤米食泻。以麦芽为君。佐以神曲。陈皮。苍蓬术。三棱。枳实。黄连。 如伤于酒泻。以消食药中。加消酒之药。如葛粉。绿豆粉。天花粉。黄连。山楂。 如伤于暑泻。以香薷。黄连。为君。佐以车前子。滑石。茯苓。木通。浓朴。扁豆。直肠自下者。名曰洞泄。以白术为君。佐以五味子。诃子。肉果。牡蛎。粟壳。每朝登厕溏滑者。名曰脾泄以白术为君。佐以煨姜。大枣。茯苓。炙甘草。久泄腰痛者。名曰肾泄。以白术杜仲为君佐以茯苓。人参。肉果。诃子。五味子。

    泄泻两胁痛。名曰肝泄。以芍药为君。佐以白术茯苓苍术浓朴。青皮。甘草。当泄时又闭而不下。及所下者多白沫而有声。乃风泄以防风为君。佐以苍术。浓朴。陈皮。甘草。白术。

    灸法 治吐泻日久。服药不效。垂危之极。

    天枢二穴(在脐傍各周二寸灸五十壮) 气海一穴(在脐下一寸五分灸五壮)

    秘结门

    秘者气之闭也。结者粪之结也。气闭则攻击于肠胃。而瘀塞于魄门。欲下不下。虽努力以伸肛门燥结而沥血者。秘而不结。虽不通利而不甚艰难。结而不秘。虽不滋润而不甚费力。惟秘结兼至。难中之难也。少壮之人多患秘。以其气有余而不及转运也。衰老之人多患结。以其血不足而大肠干燥也。又有所谓风秘者。常欲转失气。而气终不泄。肛门壅塞。努力伸之。则有声如裂帛。而粪又不下者。其根始于伤风咳嗽。咳嗽将愈。而此病即发以肺大肠相为表里风入于肺而传病于大肠故也。脉经曰。尺脉见浮风入肺。大肠干涩秘难通非此之谓乎。大法秘者调其气。结者润其血。而秘之得于风者。即于调气润血药中。加去风之剂则得之矣。

    秘结门

    脉云

    燥结之脉。沉浮勿疑。热结沉数虚结沉迟。若是风结。右尺浮洪。

    秘结门

    立方

    调气饮 治气闭结滞。大便不通肚腹急胀。

    广木香 槟榔 枳实 苏梗 青皮 陈皮(各二钱) 玄明粉(四钱) 水煎临服。加蜜一润肠汤 治血枯粪结。

    当归(三钱) 知母 麦门冬 桃仁 麻仁 苏子 生地(各一钱五分) 水煎食前服。

    通畅饮 治一切闭结。枯燥之极。

    麻仁(研为泥) 桃仁(去皮尖) 杏仁(去皮尖) 当归 滑石(各一钱五分) 栝蒌仁(去壳) 郁李仁(去壳) 玄明粉 陈皮 枳壳(各一钱) 水煎临服入蜜一两热服。

    祛热汤 治火结。

    大黄(三钱) 黄连 浓朴 桃仁 朴梢(各二钱) 水煎不拘时服。

    牛黄丸 治一切闭结。并痢疾后重。

    黄连(酒炒五两) 广木香 槟榔(各三两) 大黄(一两) 当归 黑牵牛(一斤。炒熟。

    取头末。各四两) 上为末。生蜜为丸。每服三钱。白滚汤下。

    如意汤 治风闭结。

    防风 苏紫 当归 枳壳 桃仁(各一钱五分) 广木香 荆芥 玄明粉 山楂(各一钱)葱白五根。煎服。

    立通饮 治内有积热闭结不通。

    黄芩(三钱) 石膏( 五钱) 黄柏 山栀仁 麦冬(各一钱) 玄明粉 桃仁(各二钱)水煎不拘时服。

    搜风顺气丸 治老年血枯。大肠干燥。结硬难解。并治肢节顽麻。手足瘫痪。气血不和积热不散。

    大黄(十两酒浸九蒸九晒) 火麻仁(去壳) 山药(炒) 车前子 牛膝(酒洗) 槟榔 郁李仁(去皮壳) 枳壳(麸炒各四两) 独活 菟丝子(酒煮捣各三两)上为末蜜丸。每服三钱。清茶送下。

    淋闭门

    (附转脬 附不禁)小便滴沥涩痛者。谓之淋。小便急满不通者。谓之闭淋症有五气砂血膏劳是也。其感不一。或因房劳。或因忿怒。或饮醇酒。或食浓味所致。房劳者。阴虚火动也。忿怒者气动生火也。醇酒浓味者。蓄成湿热流于下焦。所以小便淋沥。欲去不去。不去又来。而痛不可忍。甚者闭塞。则令人闷绝矣。皆属于热。间有挟冷者。必先寒战。而后溲便。盖冷气与正气交争。冷气盛。则寒战而成淋。正气盛。则寒战解而得便溺也。治宜清热利小便。开郁行气。破血滋阴。至于调平心火。乃治淋闭之纲领也。又分在气在血而治。以渴不渴辨之。如渴而小便不利者。热在上焦气分。宜清热不渴而小便不利者。热在下焦血分。宜滋阴养血。又云。

    肾经阴虚而不利者。用八味地黄丸。热结膀胱而不利者。用五淋散。元气虚而不能输化者。

    用补中益气汤。脾肺之气燥而不能化生者。用通淋琥珀丸。若转筋便闭气喘。不问男女孕妇。急用八味丸。缓则不救矣。

    淋闭门

    脉云

    举要曰。淋病之脉。细数何妨。少阴微者。气闭膀胱。阴人见之。阴内生疮。大实易愈。虚涩其亡。又云。鼻头色黄。小便必难。脉浮弦涩见于左尺。

    淋闭门

    立方

    加味八正散 治气滞淋涩。初起茎中作痛。

    车前子 瞿麦 蓄 滑石 生甘草(各一钱五分) 山栀仁 木通 大黄 赤茯苓 黄柏(各一钱) 灯心三十茎空心服。

    通淋琥珀丸 治砂石淋茎中涩痛不可忍。

    琥珀(三钱) 鳖甲(五钱) 滑石 黄连(各八钱) 石首鱼脑骨(三对 ) 牛膝(八两熬上为细末。以牛膝膏为丸。每服二钱。空心清茶下。

    当归饮 治血淋。

    牛膝 蒲黄 当归 黄连 生地(各二钱) 麦冬(去心) 木通 扁柏叶(微炒) 山栀仁(各一钱) 灯心三十茎食前服。

    鹿角霜丸 治膏淋。溺与精并出。混之如糊。如米泔者。

    鹿角霜(四两) 白茯苓(三两) 秋石(二两五钱) 海金沙(二两)上为末老米糊为丸。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下。

    苓珀丸 治劳淋。遇劳即发。痛坠及HT 。

    当归 白茯苓 白芍 川芎 生地(各二两) 琥珀(一两) 鹿茸(一对酥炙) 木通(六上为末。以木通汤为丸。每服二钱五分。空心白滚汤送下。

    清肝散 治肝经气滞。积热而淋。茎中刺痛如刀割。

    车前子 黄柏(各三钱) 甘草梢 青皮(各一钱) 木通 泽泻(各二钱) 灯心三十茎。

    补中益气汤 治中气虚弱。不能运通水道而淋。

    黄 人参(各二钱) 甘草 白术 当归 柴胡(各一钱二分) 升麻(三分) 陈皮(八分) 水煎空心服。

    清心莲子饮 治上盛下虚。心肾不交血虚内热。淋涩作痛。

    麦门冬 石莲子 赤茯苓 车前子(各一钱二分) 黄 地骨皮 黄芩 人参(各一钱)甘草(三分) 灯心三十茎空心煎服。

    五淋散 治肾气不足。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断或尿如豆汁。或出砂石。或下膏糊。

    或便鲜血。

    当归 小蓟 赤芍 山栀仁(炒黑) 赤茯苓(各二钱) 甘草(八分) 灯心三十茎。空心八味丸 治肾虚淋沥。茎中涩痛。或时作痒。

    熟地(四两) 山药(炒) 泽泻(去毛) 山茱萸肉 丹皮(各二两) 白茯苓(三两) 黄柏(盐水炒) 知母(盐酒炒各二两五钱)上为末蜜丸。每服三钱。空心盐汤送下。

    滋肾丸 治肾经不足。内热闭固。诸火不能升降。虽不甚渴。而小便不利。淋涩作痛。

    黄柏(姜水炒) 知母(盐酒炒) 白芍(酒炒) 麦门冬(去心) 白茯苓(去皮) 人参(各二两) 枸杞子 鳖甲(羊酥炙)天门冬(去心) 生地 山茱萸(去核) 牛膝(各一两二钱) 甘草(八钱)上为末蜜丸。每服三钱。空心盐汤送下。

    淋闭门

    附转脬

    脐下并急而痛。小便不通。有因热逼。或强忍小便。以至气逆者。

    淋闭门

    附转脬

    通利运转汤 治脬转内热。

    寒水石 车前子 木通 滑石(各二钱) 麝香(三分) 淡竹二十片。空心煎服。

    补中益气汤 治忍尿行房。(方见前)葵发散 治妇人脬转。

    头发( 灰存性) 冬葵子(炒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灯心汤下。

    神仙蒸脐法 治脬转立刻见效。(方见噎膈门)

    淋闭门

    附不禁

    小便不禁。古方多以为寒。殊不知属热者多。盖因膀胱火邪妄动。水不得宁。故不能禁。而频数来也。

    淋闭门

    附不禁

    清胜丸 治一切不禁。

    当归 生地 丹皮 白茯苓(各三两) 山茱萸(去核) 北五味 牡蛎 莲蕊 黄柏 益智仁 知母(各二两)上为末蜜为丸。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下。

    便浊门

    (附遗精)便浊湿热兼痰。分有余不足治之。恣意膏粱。浊气下注者。此为有余。思虑淫欲。精元失守。而成浊者。此为不足。赤者湿热甚。心与小肠主之。白者湿热微。肺与大肠主之。然古人有。谓思虑过者则赤。淫欲过与痰者则白也。遗精比梦遗犹甚。或小便后出多不可禁。或不小便而自出。或茎中出而痒痛。常如欲小便者。皆因思虑过度。以动君火。君火动。则相火翕然而起。所以激真水而疏泄也。有因色欲太过。泄滑不禁者。其为热症明矣。

    便浊门

    脉云

    两尺脉洪数。必便浊遗精。如女人尺脉涩而弱者。或洪数而促者。皆为白带。心脉短小。因心虚所致。必遗精便浊。

    便浊门

    立方

    厘清饮 治内有湿痰。湿火赤白混浊。

    陈皮 半夏(各一钱五分) 白茯苓 萆 木通(各二钱) 山栀仁 泽泻(各一钱) 灯心三十茎。空心煎服。

    又方 治思虑过度。真元不足。下焦虚寒。便溺渗涩。

    茯苓 泽泻 白术 白茯苓(各一两) 肉桂(三钱) 远志 酸枣仁 石莲肉 天门冬麦门冬 柏子仁 甘草 人参(各五钱) 朱砂(三钱)上为末蜜丸。朱砂为衣。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下。

    导赤散 治赤浊。

    当归 白芍 生地 川芎(各五钱) 甘草 半夏 陈皮 白茯苓 樗白皮(各四钱)青黛 滑石(各三钱)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灯心汤下。

    清心益元饮 治一切白浊神效。

    石莲肉 川萆 赤茯苓 石菖蒲(各一钱) 远志 麦门冬 黄柏 地骨皮 人参 滑石(各八分) 甘草(二分) 灯心三十茎。淡竹叶十片。空心煎服。

    便浊门

    附遗精

    固精丸 治思虑忧愁。或酒色过度。上盛下虚。真元不足。精关不固。阳事易举。遗精无度。

    牡蛎( ) 黄柏(盐酒炒) 知母(盐水炒) 远志(甘草泡去骨) 白茯苓 芡实(炒) 莲蕊(各二两) 山茱萸肉 龙骨( 各一两) 朱砂(五钱) 山药(炒四两)上为末。以山药打糊为丸。朱砂为衣。每服三钱。空心盐汤送下。

    四妙丸 治精不固。

    韭菜子(炒) 菟丝子(各四两) 牡蛎( 人乳淬) 龙骨( 各二两)上为末。荷叶煎汤为丸。每服三钱。空心盐汤送下。

    疝气门

    疝气俗名小肠气。其实非小肠也。其所属者厥阴肝经也。人之一身。惟两胁与小腹。以至阴囊睾丸。皆统于肝。肝主筋。而脉循阴器。阴器者。筋之宗也。人因醉饱劳后。房欲忿怒等动火。火郁之久。湿气生焉。使浊液凝聚。并入血队。流于肝经。肝火急速。又暴为外寒所来。是以作痛。甚至有上升入腹者焉。若寒作寒论。恐为未备。大要热者。遇热则发。二便赤涩。小腹肛门俱热。外肾累垂。玉jing挺急。六脉洪数。寒者遇寒则发二便皆利胁腹清冷。

    外肾紧缩。六脉沉细。又有冷热不调者。外肾小腹。或冷或热。二便或闭或利。又其痛走注无形者。属气痛。有常处。有形者。乃湿痰食积瘀血。下聚而成也。按之不痛者。属虚也。

    又有胁傍动气。或时胀起。横入阴处。响如蛙声。而下坠者。亦寒疝也。至于感湿而成者。

    一丸渐大。一丸渐小。而小者或至于消尽。皆并于大者。而成独丸焉。其冷如冰。其硬如石。至大如鹅卵沉沉而痛上连小腹。筋脉牵引坐卧不得安。乃肝木得湿。畅茂条达。如树得地气。易于长成。此为湿疝也。又有身体发热。阴囊胀大皮破水流。痛不可忍者。乃得之于房劳。因妇人不洁秽水侵淫。热气蒸染所致。此为劳疝也。又有身体发热。耳后忽生 腮。红肿胀痛。 腮将退。而睾丸忽胀。一丸极大。一丸极小。有似乎偏坠。而非偏坠也。盖耳傍乃少阳胆经之分。与厥阴肝经相为表里。少阳感受风热。故 腮忽生。后又遗发于肝经。故腮既减。而睾丸即大此亦热疝也。又有阴囊大如斗。阴jing反缩于内。小便淋漓。不能通快。

    行履滞碍。不能轻健者。非疝也。乃膀胱气也。盖肾与膀胱为表里。肾主水。而不能藏。故膀胱受之。气化则能出矣。惟肾虚为邪所客。遗病于膀胱。膀胱受邪气闭而下坠。小便渗入阴囊。日积月累。故胀大如斗也。治此病者。以伐肾邪为主。若夫小儿偏坠。当以食积治。

    盖食积不消。脾湿下行。流入肝部。故成此症。岂以大人之疝治之。至于妇人小腹两边。逼近阴处。忽然并结胀痛。或皮内顶起如鹅子大者。乃寒气聚于厥阴所致。小腹受寒气。其病即发矣。是之谓阴疝。熟谓妇人无疝乎。大法以热治寒。以燥治湿。以活血治劳。有食积则散之。有邪则伐之。有寒则祛之。斯得之矣。

    疝气门

    脉云

    疝脉弦急。积聚在里。牢急者生。弱急者死。沉迟浮涩。疝瘕寒痛。痛甚则伏。或细或动。脉经云。肝脉大急与沉皆为疝。

    疝气门

    立方

    二陈双核饮 治疝气。遇劳碌风寒即发。外肾肿大坠痛。

    陈皮 青皮(醋炒) 橘核(炒) 荔枝核(炒各二钱) 甘草(五分) 乳香 白茯苓 半夏没药 大茴香(各八分) 生姜五片煎服。

    一醉散 治寒热不调。以致疝气。

    青皮 小茴香 陈皮 青木香 荔枝核 橘核 大茴香(各一钱五分) 青盐(五分) 生姜五片。不拘时服。

    七圣饮 治疝气遇热即发。并 腮肿退。忽患偏坠者。

    山栀仁 冬葵子 青皮(各二钱) 黄柏 猪苓 赤茯苓 大黄(各一钱五分酒蒸九次)灯心三十 。食前服。

    姜桂汤 治疝气遇寒即发。

    吴茱萸 肉桂 干姜 橘核 青皮 荔枝核 甘草(等分) 姜五片煎服。

    □□饮 治疝气。走注疼痛。无有形积。

    陈皮 青皮 香附(各一钱) 柴胡 川楝子 广木香 破故纸 甘草(各一钱五分) 生姜五片煎服。

    削坚饮 治疝气。时常在一处疼痛有形内有积瘀者。

    山楂 玄胡索 桃仁 槟榔(各一钱五分) 昆布 海藻 青皮 乌药(各一钱二分) 生姜三片。临服加酒一杯。

    补肾汤 治疝气内中虚寒者。

    羌活 黄 大附子(便制) 木瓜(各二钱) 川芎 沉香(磨) 苏叶 白术 白茯苓人参 甘草(各一钱) 水煎不拘时服。

    蟠葱散 脾胃虚冷。气滞不行。膀胱外肾受寒。偏大不消。痛连心腹。并治妇人血气刺痛。

    干姜 玄胡索 白茯苓 丁皮(各一两) 莪术 三棱 青皮 宿砂(各八分) 肉桂 苍术甘草(各五钱) 上为末。每服三钱。空心酒调下。

    祛湿止痛饮 治睾丸。一大一小。疼痛不可忍者。此湿疝也。

    苍术 防己 白术(各一钱五分) 官桂 泽泻 乌药 木通 橘核 萆澄茄(各一钱)水煎食前温服。

    橘桂汤 治阴囊肿大。皮烂水流者劳疝也。

    当归 红花 白芍 大茴香 木通(各一钱二分) 黄柏 青皮 橘核 桃仁 官桂(各八分) 水煎不拘时温服。

    槟沉饮 治妇人小腹近阴之处。结聚胀痛。或皮内顶起始鸡子大者阴疝也。

    槟榔 沉香(磨水) 官桂 广木香(各一钱磨水) 大腹皮 青皮 香附 小茴香(各一钱五分) 生姜五片煎服。

    疝疾灵丹 治一切疝疾疼痛。并阴囊大如斗。小便淋漓。

    泽泻。(一斤分作四分童便。盐水。醋。酒。各浸七日。放日中晒干炒。)吴茱萸(二两炒)上为末。老米打糊为丸。每服三钱。空心盐汤下。

    股痛门

    (附脊痛)股居一身之下。众阴之所归。而其所以作痛者。三经受病也。足太阴脾经主肉。足厥阴肝经主筋。足少阴肾经主骨。脾经受湿。下流于股。则肉酸疼。肝经受寒。下及于股。则筋挛急痛。肾经受寒下注于股。则骨髓冷痛。其痛各有所属也。而可以一概治之乎。设使筋挛急痛。

    误以为湿而用燥剂治之。则燥尽其血。而筋失所养。其痛愈甚。必投以养血之剂。则筋自舒而不挛急矣。使骨髓冷痛。误以为湿。而用燥药治之。则燥尽其髓。而骨空虚。其空愈加于痛。必投之以补髓之剂则骨气充而无所苦矣。使肉内酸痛。单用热药。而不用燥剂。肉得热而融活。固有微效。而湿留于中。何时而去。必以热药为向导。而以燥剂君之。以血药佐之。则湿可去而血亦不枯。此万全之法也。若妇人产后或患股痛。乃恶血流于经络也。要当以热药为向导。而以活血之剂君之。以行气之药佐之则愈。若误以为湿。而投燥剂。则不惟股中之血易干。而一身之血亦病矣。若误以为寒。而投热药。则血得热而行。犹为庶几然。大热之剂。亦未可轻用。慎之慎之。

    股痛门

    脉云

    股痛之脉。沉迟者多。浮大因风热。

    股痛门

    立方

    舒筋调荣汤 治一切股痛神效。

    当归 肉苁蓉 川芎(各三钱) 牛膝 人参 威灵仙 红花(各一钱) 生地(二钱) 丹皮沉香(各八分) 黑枣二枚。食前服。

    蠲痛神异膏 治一切股痛立效。

    松脂(三斤。入锅化开。泸入水中取起。再入锅慢火炼至紫黑色。然后入姜葱汁各二碗再炼。不住手搅待干为度。入猪油半斤。再炼少顷。入乳香。没药。各三两麝香。一两。

    摊贴患处神效。)洗法 股痛洗三四次即住。

    凤仙草(一大束捣烂) 苍术(半斤) 防风 荆芥(各五两) 葱(一束捣烂) 水煎以旧衣服浸汤内。搭其痛处。立效。

    和荣汤 治两股上连腰胯疼痛。

    牛膝 杜仲 天门冬 麦门冬 黄柏 人参(各一钱) 乌药 当归 白芍 沉香 青盐(各八分) 水煎温服。

    股痛门

    附脊痛

    背脊乃肾脉所贯。属太阳经。其所以作痛者。乃房劳过度。不惜劳力。脊虚髓空所致。

    若为贼风乘虚而入。实时HT 强。不能屈伸也。

    股痛门

    附脊痛

    桂附汤 治脊痛筋挛急服。乃血受寒。

    大附子 肉桂(各二钱) 川芎(五钱) 白芍 生地 当归 木瓜(各一钱五分) 水煎温服。

    散湿饮 治脊内酸痛。

    白术 苍术 防己 防风 茯苓(各一钱) 官桂 天麻 当归(各一钱五分)水煎临服加酒一杯。

    虎兔丸 治骨髓冷痛。背脊酸疼。神效。

    虎骨(二两羊酥炙)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破故纸(炒) 玄胡索(各一两五钱)杜仲(盐水炒) 大附子(便制) 菟丝子(酒煮) 香附(醋炒) 广木香(各一两) 上为末。入雄猪脊髓一条。同蜜捣丸。每服三钱。空心酒下。

    妇人科

    干道成男。而坤道成女。故男为阳。而女为阴也。气属乎阳。而血属为阴。故男多气。

    而女多血也。阳轻清而阴重浊。故气无形。而血有形也。气惟无形。故充满于中而不露。血惟有形。故流溢于外而可见也。然是血也。以其初而言之。即先天真一之水。女子十四天癸至。

    则源泉之通。自此而始。其往来有信如潮汐之不愆其期。然后血脉调和。而病无由生。一失其期。便能作疾。而生育之机。亦因以窒矣。故治女病者。以调经为先。而善调经者。以顺气为主。气顺则经自调。经调则血常足。是以月事既正。新血一生。一交媾之间。而胚胎即结。血少精多。则精裹血而成男。血多精少。则血裹精而成女。欲得子者。于月事初止之后。

    三日之内。新血始生。而气犹清。交感而成胎者必男也。三日之外。新血渐多。而气已浊。

    交感而成胎者。必女也。其有交感于三日之外。而亦生男者。必其平素血气不盛。而其来不浊故也。其有交感于三日之内。而亦生女者。必其平素血气太盛。而其来不清故也。其有血气未尝不足。而月事又调。宜乎成胎也。而久不生育者。何也。是必男子精气不稠。或精寒不相交结故也。而非女子之病也。其有男子精气素充。而又无子者。是必女子子宫之寒。不能摄精故也。而非男子之病也。然何以知子宫之寒哉。盖女子尺脉常盛。若沉细而迟。如无所动。则子宫之寒可知矣。其有子宫不寒。而亦无子者。必其血不足。或痰有余故也。然果何以知其血之不足。痰之有余哉。亦视其形之肥瘦而已。盖瘦人多血虚。血虚则不能凝精。

    肥人多湿痰。湿痰流注于下焦。则痰与血混淆。而化气不清。故亦不能凝精也。其有瘦人肥人。而亦未尝无子者。又何也。盖瘦人多血虚。道其常也。若月事既调。而无热症。则血常滋润而不枯。是以能生育也。肥人多湿痰。亦道其常也。然或肌肉不甚浮。而色不甚白。饮食无浓味。则湿痰亦少。而血气常清。是以亦能生育也。由是观之。则女子之血实。所以宰生生化化之机也。方其未成胎也。则此血周流而不息。应期而至。及其既成胎也。则此血荣养于内以护其胎。今妇人初有孕。即头眩恶心。或发呕吐多厌饮食。而常思酸者。乃足厥阴肝经养胎也。肝主风。故头眩。肝有余。则恶心呕吐。肝胜脾。故多厌饮食。肝喜酸。故常思酸也。过此则诸经轮次养胎。其七八月之间。两足浮肿者。足太阴脾经养胎也。脾注四肢。

    故两足浮肿也。两手不浮肿而独见于两足者何也。盖脾本足之阴经。况此时胎气已坠下。故不能不见于两足也。每一月。则一经养之。十个月。则十经养之。十月满足而后产焉。其余二经则又养于既产之后。而化血化乳汁矣。是乳汁亦血也面其色白者。何也。盖胸前部倍属太阴肺经。乃西方庚辛金也。金色本白。血从阴分而来。故变赤而为白也。凡血去多。则令人虚。今乳汁既为血。亦不宜去多也。然其来也。恒有余其出也。无尽止足。以饮小儿。

    而其母不觉其虚者。何也。盖人身之血。皆资于饮食以生者也。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肺。从肺之部位而出。故成乳汁。妇人既产。而饮食倍于常日。既产之后。又属足阳明胃经养之。乳傍属阳明。故乳汁多受于此处。胃能化饮食。饮食能生血。饮食既足。则血亦足。血既足。则其化为乳汁也。自无穷尽矣。何至令人虚乎。甘属胃。故乳汁亦甘。白属肺。

    故乳汁亦白。是以知既产之后。乃肺胃二经养之也。小儿二三岁。其母复有妊儿饮魃乳。即黄瘦泄泻者。以乳汁味酸。正足厥阴肝经养胎之日。肝能克脾。故儿饮之即泻也。当此之时。肺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