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之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喉痹门

    (附失音 附骨鲠)肺气通于咽。胃气通于喉。盖咽以出气。喉以纳食。乃一身之关隘也。闭塞而不通。则道路阻绝。饮食难下。死生安危。胥此系焉。此人之至急者也。使不早治。则不救矣。而喉痛之症惟喉风犹急。乳娥次之。若左右皆乳娥。是亦缠风也。缠风云者。喉中皆缠紧惟有一线之通。乳娥云者。肿处如蛾。形犹有可通之路。要其致病之由。皆因平日感受风热。积之既久。留于上焦。一时未发。乘机而动。醉后而重醉劳后而复劳。动其相火。相火一炽。而平日所积之风热。一齐而起。痰血腾涌。如潮之至。结于咽喉。外不得吐。内不得下。为肿为痛。苦楚呻吟。饥不能食。渴不能饮。煎剂卒难奏功。丸散安能施效。病势已逼。将立而视其死矣。必须用刀针以决之。庶可以泄其毒。而救其热。然后治之以药。乃可愈耳。

    喉痹门

    脉云

    喉痹之脉。两寸洪溢。上盛下虚。脉忌微伏。

    喉痹门

    立方

    祛火通关饮 治喉痹不通。饮食不下。

    黄连 玄参 山豆根 桔梗 牛蒡子 枳实(各二钱) 大黄 玄明粉 栝蒌仁(各三钱姜二片。水煎温服。

    立消散白硼砂 灯心灰(以灯心塞入罐内固济 之罐红为度)风化硝 黄柏 青黛 冰片(各等分)上为极细末。以芦管吹入喉中。

    吐法青鱼胆(一具) 胆矾(二钱) 牛黄 冰片(各五分)以三味放入鱼胆内。线扎其口。悬于当风处。阴干为末。以鸡羽蘸药点喉中。即大吐痰血立愈。

    又方白矾(半斤巴豆肉十五枚同炒过去巴豆)以鹅毛蘸陈醋。 矾。姜汁。皂角末。引吐立消。

    又方土牛膝捣汁灌下吐痰即消。

    熏法巴豆末一两。摊在粗草纸上。一头巴豆。一头无巴豆。紧紧卷作一巨。长可二寸余。将巴豆一头点火即吹灭。其无巴豆一头。令病患含口内。使人对火轻轻吹之。令烟透入喉中。立破脓血而宽。

    屡验方 治缠风并双乳蛾。

    榆树上刺毛窝一个。剪病患指甲脚爪。如左边盛。剪左边手足。右边盛剪右边手足。若双蛾。左右皆剪。用食盐少许。同入锅内 过为末。吹入患处。以手拍其后顶。如蛾在左。拍左。在右。拍右。双蛾。两边皆拍。实时破溃。痰血立出而愈。

    神仙饮 治阴经喉痹。服凉药反痛者。

    黄 人参 白术 知母 附子(各一钱) 当归 柴胡 玄参(各一钱五分)水煎温服。

    针法(缠喉风水不能通死在项刺一刺即愈刺少商穴。在大指端内侧。去甲如韭叶许。白肉宛宛中是也。两手皆刺出血。其水米即通。盖此穴乃手太阴肺经之穴。直通咽喉。针式用三角柳叶匾薄者)

    喉痹门

    附失音

    神水丹天花粉 玄参(各三钱) 青黛 地骨皮(各二钱) 冰片(四分) 牛黄(一钱) 知母 川贝母(各六钱)上为末。以藕汁熬膏为丸。如弹子大。噙化润下。

    清爽化痰汤 治喉音不清。

    玄参 桔梗 甘草(各一钱) 生地(二钱) 诃子肉(八分) 麦门冬 橘红 百部(各一灯心三十茎。不拘时服。

    喉痹门

    附骨鲠

    化骨神丹楮实子(一两为末) 霜梅肉(三两) 上共为丸弹子大噙化咽下。

    又方宿砂 威灵仙 黑沙糖(各等分)酒煎时时呷之。其骨立消。

    神秘方 不拘诸骨立化。

    千年矮(即平地本)不拘多少。捣碎酒煎。尽醉服之即愈。

    又方 单治鱼骨鲠。

    橄榄核为末。以顺流水调服二钱。

    齿痛门

    齿与牙同类而异名。齿者内床也。牙者外版也。内床能嚼。而外版无为。能嚼则恒劳。

    无为则恒逸。恒劳则易伤。而常逸则无恙。故痛多在内床。而罕于外版也。味之辛酸。气之浓薄。质之坚脆。性之冷暖。一咀嚼间。而饮食之毒流渗于齿缝。其有余物些少偶干于中。未能即脱者。又于当风处剔之。甚至有剔伤出血者。几何而不为致病之阶也。故齿痛之病。风痛居多。风入于内。实时肿痛连颊。咀嚼难合。此人之所最苦者也。而风症之外。又有火与虫之属焉。风从外得。火自内伤。而虫又火之所化也。何以言之。盖齿者骨之苗。肾之余也。而齿根之肉。当缝之深处。则属于足阳明胃之经。今之患齿者。岂真齿之痛也。齿之坚尤甚于骨。非血非筋。乃物之至顽而木者。何痛之有。痛之所在。则在于齿当缝之深处也。以阳明有火。热蒸于胃。胃经受热。上通于齿。故其痛也。必臭秽难近根肉深赤齿缝流水而味如盐名为牙宣。而多麋烂。此得之于胃火而成者也。其或痒。或痛。或大痛难忍之际又忽然痛止。而如无恙者。非属于风。非属于火。其虫之为蠹。是虫也。又何从而生之。必有些须食物。留于齿根。为火 炼。籍血气而成也。啮其齿则齿碎。啮其肉则肉疼。其或不啮而微痛。则肉痒。此虫痛之。所以异于风与火也。或不痛而焦枯脱落者。非胃火也。乃肾气衰弱。不能固其根也。是以老人之齿多疏豁。而少壮者则无焉。观于此。则可以施治矣。

    齿痛门

    脉云

    右关脉洪数。胃火上炎。浮洪乃是风热。尺脉洪大而虚者。肾经不足。主齿动摇。相火上升作痛。立方。

    祛风抑火汤 治齿缝胀肿作痛。

    防风 荆芥 薄荷 白芷(各一钱五分) 升麻(八分) 黄芩 黄连(各二钱) 甘草(五分)葱头二枚食后温服。

    清胃汤 治胃中积热。平昔喜酒者。

    石膏( 熟三钱) 白芷 升麻(各一钱) 干葛 黄柏(各二钱) 甘草(五分)水煎食后服。

    神妙饮 治牙疼不可忍。牵引头面。发热发肿者。

    生地 当归 细辛(各一钱五分) 骨碎补 防风 赤芍 川芎 槐花(各二钱) 升麻知母(各一钱)水煎温服。

    蠲痛饮 治牙齿疼痛。浮动出血。

    甘菊(二钱) 大黄 石膏( 各三钱) 竹茹 防风(各一钱)水煎温服。

    又方 治齿疼。并出血。

    青盐四两误过。淬竹沥中取起炙干。又淬又炙。收尽竹沥四钟为度。朝朝擦之。

    又方 治齿缝出血不止。

    竹茹四两。醋浸一宿少少含之。其血即止。

    定疼散 治虫牙作痛。不可忍者。

    细茶叶 朴硝 白芷 细辛 钟乳石 花椒(各一两) 冰片 麝香(各八分)为末。每日早晚擦之。

    三黄丸 治一切火痛。(方见三消门)又方 治牙根摇动欲落。

    石膏(四两) 青盐 北细辛 羊胫骨 白芷(各一两) 雄鼠骨(五钱)上为末。清晨擦。有涎水时。多噙多漱。如有摇动者。将牙咬定擦之。自然坚固。

    乌须固齿神妙散(秘授)当归 生地 母丁香 子丁香 青盐 旱莲草 细辛 没食子 茯神(去皮为末以桑椹取汁浸晒九次各等分)上为细末。清晨擦牙。即用滚水多漱咽下,未白者永不白已。白者擦上半载须发皆黑。

    齿牙坚牢。

    珍珠散 治走马牙疳。

    人中白(二钱) 铜青(五分) 珍珠 麝香 牛黄(各三分) 南枣( 灰六分)上为极细末。吹于患处。

    神秘丹 治牙疼立止。

    真川椒 雄黄 蟾酥 麝香 荜茇(各等分)上为极细末。以枣肉拌药为丸。如黍米大。塞一丸于患处。其虫化为黄水。

    口门

    (附舌 附唇)脾开窍于口。饮食浓味。则脾气凝滞。加之七情烦扰过度。则心火炎盛。而口疮生矣。

    大要有实热。有虚热。脉洪而数乃实热。脉洪而虚浮。中气不足。又口中味有觉苦甜酸辛咸淡涩不同。宜细辨之。口苦兼生疮者。心热也。若谋虑不决而苦者。胆热也。口甜者。脾热也。口酸者。肝热也。亦有饮食停滞而作酸者。口辛者。肺热也。口咸者。肾热也。口淡者。脾虚也。口麋者。膀胱移热小肠也。口臭者。积热蕴于胸膈。而冲于口也。又有飞丝入口。治各不同。

    口门

    立方

    清膈汤 治口疮作痛。上焦实热。

    黄连 黄柏 枳壳 石膏 玄参 大黄(各三钱) 甘草(一钱)水煎不拘时服。

    千金衔化丸 治上焦实热。口内溃烂。饮食难进。

    玄明粉 石膏( 红黄连煎汁淬如此九次) 玄参(各二两) 白硼砂 薄荷叶 黄柏(各四钱) 冰片(五分)上为末。生蜜为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衔化。外用珍宝散掺上即愈。

    甘露汤 治中焦虚火。服凉药反盛者。

    人参 白术 升麻 附子 黄 丹皮(各二钱)枣二枚。煎八分。食远服。

    紫金丹 治下焦阴火炎上。日晡潮热。口内起泡。

    黄柏 知母 当归 生地 天门冬 麦门冬 玄参 白芍(各等分)上为细末。如弹子大。衔化润下。

    珍宝散珍珠(二钱) 硼砂 青黛(各一钱) 冰片(五分) 黄连 人中白(各二钱 过)上为细末。凡口内诸疮皆可掺之。

    济急饮 治飞丝入口。令人口舌生泡。

    紫苏叶细嚼。白汤咽下。如此数次。即愈。

    清火育心汤 治口苦。

    黄连 远志 茯神 人参(各一钱五分) 麦门冬 枣仁 地骨皮(各八分)水煎温服。

    清脾抑火汤 治口甜。

    黄连 青皮 黄芩 黄柏(各二钱)灯心三十茎。食远服。

    清金饮 治口辛。

    百部 黄芩 桑皮(各一钱) 桔梗 枳壳 麦门冬 石膏(各二钱)水煎温服。

    苓术饮 治口淡。

    白茯苓 云术 人参(各二钱) 白芍 山药 芡实 甘草(各一钱)黑枣二枚。食远服。

    调肝饮。治口酸。

    小柴胡 甘草 当归 青皮 龙胆草 枳壳(各二钱)水煎温服。

    滋肾丸 治口咸。

    当归 生地 人参(各一两) 杜仲 石斛 枸杞子 山茱萸 破故纸(各二两) 五味子(八钱) 何首乌 龟板胶(各一两五钱)上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空心滚汤下。

    效验汤 治口麋。

    陈皮 麦门冬 桔梗(各一钱) 玄明粉 木通 黄柏 山栀 连翘 生地(各二钱)水煎温服。

    清气丸 治口臭。

    青皮 黄连 黄芩 甘草(各五钱) 石膏 檀香(各一两)上为末。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滚汤下。

    口门

    附舌

    心之本脉系于舌根。脾之脉络系于舌两傍。肝脉循阴气络于舌本。肾之津液出于舌端。

    分布。则舌强而短。舌卷不言者死。内因七情气郁。有舌强壅肿或短者。痰热肺胀也。有舌上出血如泉者。肝热也。有舌上生疮破裂者。心热也。有舌苔干涩如雪者。脾热也。舌上有一二黑点者。肾虚也。又有木舌。舌肿满口不能转动者是也。有重舌。附舌根而重生一物。口不能言。饮食不进。又有舌出过寸者。各有治法。

    口门

    附舌

    清顺汤 治舌强拥肿。

    黄芩 麦门冬 黄连 连翘 山栀仁 生地(各二钱) 大黄(四钱)姜三片。不拘时服。

    又方 治舌上出血。

    蒲黄 生地 麦门冬 当归 人参 甘草(各二钱)临服加藕汁一钟。

    又方 治舌血不止。

    槐花(炒过为极细末掺上即止)又方 治舌苔。

    生姜蘸水揩擦。再煎黄连水漱之。

    犀黄饮 治木舌。肿胀满口。

    玄参 犀角 升麻 甘草(各二钱) 大黄(五钱)水煎不拘时服。

    立消散 治重舌。

    皂角刺 朴硝 黄连 冰片(各等分)上为末。掺患处再煎黄连汤。时时呷之。

    缩舌散 治舌长过寸。

    冰片(二钱) 朱砂(三钱)上为细末。猪胆汁调敷即收。

    又方鸡冠刺血。盛盏内浸舌。即缩上。

    口门

    附唇

    唇皆属于脾。脾受邪则唇为之病。若风胜则唇为之动。寒胜则唇为之揭。热胜则唇烈。

    燥胜则唇干。气郁则生疮血少则惨而无色。上唇内有白点。虫食上部。下唇内有白点。虫食下部。兰唇紧小不能开合。饮食不得。不急治即死。毋忽。毋忽。

    口门

    附唇

    泻胃汤 治唇肿干烈便秘烦渴。

    葛根 桔梗 桔壳(各二钱) 大黄(三钱) 前胡 杏仁(各一钱)水煎食后服。

    又方 治唇不润。

    生地 当归 天门冬 麦门冬 黄 (各二钱) 升麻(六分)水煎食后服。

    又方 治唇生白点。

    芜荑(炒) 干漆(炒烟尽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五分滚汤调下。

    又方 治兰唇。

    青皮( 灰) 橄榄( 灰各等分)上共和匀猪脂调搽。

    又方 补缺唇舌。

    鲜蟹( 灰五钱) 乳香(五分) 没药(四分)上为极细末。搽上即生肉。

    诸血门

    (吐血 便血 尿血 血汗 血潜 鼻血 五窍出血)血乃水谷之精。化于脾生于心。藏于肝。布于肺。施于肾。善调摄者不妄作劳。则血之运于身者。无一息之停。自然肌肤润泽筋脉和畅何病之有。后生少年辈恃其壮盛。恣情酒色。而贫穷劳苦之人。又不暇自惜。涉远负重奔走于衣食。而无日夜之安宁。其能不伤于血乎。伤于上部则胸臆痛。伤于中部。则两胁中脘痛。伤于下部。则小腹痛。由是吐血。衄血。便血。尿血。之病作矣。夫吐血。与衄血无异。但所由之经不同而要之皆裹于脾也。脾能裹血。

    不能使血之不升。胃火上蒸。则血从口出。肺火上腾。则血从鼻出。然有轻重之差焉。衄血太甚。始于吐血无异。不甚不足为虑也。至于吐血虽不甚。而实为可畏。用药者其可以混施耶。夫吐血固甚于衄血矣。而就其吐血言之。则亦自有轻重。如一咯一块者。胃口血也。其所从来者近。痰中见血色如玛瑙而成块者。亦胃口血也。其所从来者亦近。二者势若可畏。

    而犹可调理。法当任其自出。又必看其色不鲜者。旧血也。勿以药止之。其色鲜者。新血也。所积者必不甚多。宜以药止之。盖旧血终不归经。不任其自出。及于增剧。新血终当归经。若所出者多。则损人矣。故宜药止之。以引血归经。此皆可以调理而愈者也。若痰中见血。或一点之小。或一丝之细。语其势若无可畏。而病根反深。此血非胃口之血也。乃从肺脏中来。肺为虚火所逼。血从痰出故也。其所以少者何也。盖肺脏以气为主。

    本多气而少血。是以所出者亦少也。肺脏之血本少。又火逼而出之则肺以枯。而无以领一身之气矣。所害不亦大乎至于五窍出血者。势如潮涌。耳目口鼻一齐逆流。药不及煎针不及下。死在顷刻间。此犹血症之至极者也。医者岂可无急治之法。若夫渗入肠间。从下部而出。则为肠风。为脏毒。为溺血其病易治。

    非若上焦之血也。又有从汗孔出者。为肌衄从舌出者。为舌衄。从委中穴出。为 血。皆有治法。诸血见若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热甚也。身凉脉净者易治。是正气复也。治法未见血。则宜消宜和。既见血。则宜凉宜止。旧血未尽。则化其血。新血未尽。则补其血。因其势之轻重。而为缓急之施。则无不中矣若妇人崩漏。女子月信。则自见本科。而此不及载云。

    诸血门

    脉云

    失血之症。脉皆见芤。芤在何经。血亦从何经。只宜微细。不宜浮大。诀云。鼻衄吐血沉细宜。忽然浮大必倾危。

    诸血门

    立方

    凉血抑火汤 治吐血衄血初起。气盛上逆。不能下降归经。

    当归 赤芍(各二钱) 大黄(三钱) 黄芩 黄连 丹皮 生地 川芎(各一钱五分)灯心三十茎。临服加藕汁半杯。

    必胜饮 治男子妇人。血妄流溢。或吐或咳。衄血并皆效验。

    生地 当归(各三钱) 川芎(一钱) 蒲黄(炒黑二钱) 小蓟(取汁半酒杯)。

    加乌梅五个。空心服。

    茜根散 治吐血衄血。错经妄行。并妇人月信不止。

    茜草 阿胶(各二钱蛤粉炒) 侧柏叶(炒过一钱) 生地 甘草 黄芩(各一钱五分)加童便半酒杯。温服。

    犀角地黄汤 治怒气伤肝。积热不散。郁于经络。随气涌泄。为吐血衄血便血等症。并各经宜加录后。

    怀生地 犀角 丹皮 赤芍(各二钱)加童便半杯空心服。心经血。加麦冬黄连。肝经血。加青皮黄芩。脾经血。加百合白芍。

    肺经血。加百部天冬山栀。肾经血。加知母黄柏玄参青蒿。胆经血。加柴胡竹叶。胃经血。

    加干葛大黄。心胞络血。加茅根丹皮。大肠经血加槐花地榆。小肠经血。加山栀侧柏木通。

    膀胱经血。加茅根牛膝。三焦血。加地骨皮连翘。吐血不止。陈棕灰炒黑荆芥穗。蓄血不消。加桃仁大黄。

    四生丸 治血热妄行。吐咯不止。

    生柏叶 生荷叶 生地黄 生艾叶(各等分)四味共捣极烂。丸如芡实大。每一丸。白滚汤下。

    保真神应丸 治男妇吐血。咳嗽气喘。痰涎壅盛。骨蒸潮热。面色痿黄。日晡面炽。睡卧不宁。服之神效。

    辽五味(拣净一斤) 杜仲(姜汁炒) 阿胶 白术(各二两) 贝母 白茯苓 花椒目荷叶( 灰存性) 怀生地(各四两用柏子仁三钱砂仁三钱绢袋盛之入生地同煮拣去柏子仁砂仁)上为末。以黑枣肉。同地黄汁捣为丸。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下。

    急济饮 治吐血如泉之甚一服立止。

    小蓟(捣汁) 童便 磨墨汁 藕汁(各半钟) 沉香(磨一钱)作二次缓缓呷下。

    神宝饮 治风邪入于胃经。下血鲜紫。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

    苍术 白术 人参(各五钱) 茯苓 当归 白芍 川芎 槐角(炒黑各一钱五分) 升麻水煎食前服。

    槐花散 治肠风脏毒下血。

    扁柏叶(炒黑) 槐花 枳壳(麸炒) 荆芥穗(炒黑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下。

    对金饮 治大肠下血。

    黄连 槐花 苍术(各一钱二分) 甘草 白术 浓朴 枳壳 陈皮 藿香 当归(各一钱)升麻(八分)水煎食前服。

    柏灰散 治脏毒下血。诸药不效。

    侧柏叶(取发春东夏南秋西冬北 灰存性) 每服二钱空心滚汤调下。

    仙露饮 治小便出血。

    生地 蒲黄 黄连(各二钱) 升麻(八分) 小蓟 旱莲草 川芎(各一钱) 水煎空心服又方当归 川芎(各一钱五分) 益母草 阿胶 人参 刘寄奴 龙胆草 荆芥穗(各二钱)水煎温服。

    固元汤 治血从毛孔中出。名曰血汗。此元气不足。

    人参 五味子(各五钱) 黄 甘草 枣仁(各二钱) 水煎温服。

    又方 治血汗初起。

    人中白(二钱) 人参(一两) 麝香(半分临服加入) 水煎温服。

    灵秘散 治偶然抓伤血络。血出不止。名曰血潜。若不急救。血尽即危。

    粪桶箍( 灰三钱) 胎发( 灰一钱) 煮酒饼上纸( 二钱)上为末。和匀掺上即止。再服犀角地黄汤(方见前)。

    寸金散 治鼻衄不止。

    黄药子(五钱) 土马HT (五钱有足者生古墙上多有之) 生甘草(一钱)上为末。每服二钱。新水调服。

    又方 伏龙肝半升。以井花水大碗。淘取汁和顿服。

    又方 韭汁饮之立止。吐血亦妙。

    又方 头发烧灰。吹入鼻中即止。

    五窍出血。以井花水当面连喷几口。急分开头发用草纸数层蘸醋令透。搭在囟门。其血即止。

    诸虚门

    诸虚先要辨阴阳血阴而气阳也。有暴虚而无伤损者易复。有虚而亏损者亦可补益。惟久虚。气口脉弱则死。强则生。女人久病。人迎脉强则生。弱则死。虚症必食少神昏。遗精潮汗。

    痰嗽腰背胸胁筋骨痛。但见一二症。便是阳损。自上而下。一损于肺。则皮聚而毛落。二损于心。则血脉虚少。不能荣于脏腑。妇人月水不通。三损于胃。则饮食不能消克。不为肌肤治。宜辛甘。若淡于胃。则不可治矣。阴损自下而上。一损于肾。则骨痿不能起于床。二损于肝。则筋缓不能自收持。三损于脾则饮食不能消克。不为肌肤治宜酸苦。若咸过脾则不可治矣。大要心肺损而色惫。汗多者为阳虚。肝肾损而形瘁。汗多者为阴虚。经云。损其肺者。

    益其气。损其心者。补其荣血。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古庵云肺。脾主气。肺恶寒。而脾恶湿。则温寒燥湿之药。是补肺脾。而泻心肾也。心肾主血。心恶热而肾恶燥。则清热润燥之药。是补心肾。而泻肺脾也。要之阴阳损伤。皆水火不济。火降则血脉和畅。水升则精神充满。或心肾俱虚。或心脾俱虚。或肺肾俱虚。或五脏俱虚。但以补和心肾为主。兼养脾胃。则饮食进。而精神气血生矣。

    诸虚门

    脉云

    虚人脉多弦。弦濡大而无力者。为气虚。沉微无力。为气虚甚。多在右手上见。脉弦数而无力。为血虚。脉涩而微。为血虚甚。此多在右手上见。或寸微尺大而紧者血虚有火。

    诸虚门

    立方

    十全大补汤 治气血两虚。并病后虚极者。

    人参 黄 茯苓 白术(各二钱) 芍药 当归 川芎 熟地(各一钱五分) 甘草 肉桂(各一钱) 枣二枚。姜三片。煎服。

    八珍汤 治气虚血少。四肢无力。

    生地 当归 川芎 芍药(各二钱)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各一钱) 枣二枚。煎服。

    黄 汤 治五脏虚寒。四肢消瘦皮毛枯涩。津液不通脉气微弱。

    黄 白术 人参(各三钱) 生姜(五钱) 附子 肉桂(各二钱) 枣十枚。煎服。

    补中益气汤 治中气不足。劳倦伤脾四肢乏力。饮食少进。久泄不止。

    当归 黄 人参(各二钱) 白术 陈皮 柴胡(各一钱二分) 升麻 甘草(各八分) 枣姜煎服。

    滋阴抑火汤 治血虚火盛朝凉晚热。精神减少睡卧不稳。

    当归(三钱) 知母 麦门冬 天门冬 地骨皮 丹皮(各二钱) 枣仁 柴胡 天花粉人参(各一钱) 灯心三十茎。食远服。

    六味地黄丸 治肾气虚弱。脾经不和一切损伤。虚烦骨蒸。

    山茱萸 山药(各四两) 熟地(八两) 泽泻 丹皮 茯苓(各三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每服三钱。空心服。

    生脉散 治虚损之人。口苦咽干。脉息微弱。不时可以当茶饮之。

    人参 辽五味 麦门冬(去心各二钱) 水煎温服。

    古庵心肾丸 治水火不济。心神恍惚。血虚气弱寒热往来。

    生地 熟地 山药(炒) 茯苓 石斛 枸杞 龟板(羊酥炙) 牛膝 丹皮(各二两炒)黄连(酒炒) 鹿茸(各一两酥炙) 当归 泽泻 黄柏(盐水炒) 甘草(各一两五钱) 上为末蜜丸。每服三钱。空心盐汤下。

    虎潜丸 治真元不足。荣卫不调。气血亏损。阳事痿弱。

    黄柏 知母 熟地黄 龟板(各三两) 虎胫骨(一对) 锁阳(四两) 当归 陈皮 白芍牛膝(各二两) 上为末。以羊肉为丸。每服四钱。空心滚汤送下。

    固本保元丸 治诸虚百损。精血不固。元神不足。四肢乏力。肌肉消瘦。朝凉暮热。梦寐遗精。阳事不举。

    人参 茯苓(各三两) 紫河车(二具) 枸杞 五味子 知母 锁阳 仙茅 当归(各二两) 生地(四两) 黄 杜仲(各一两) 天雄(一枚) 甘草(八钱)上为末蜜丸。每服三钱。空心盐汤下。

    补天膏 治肾气不足。下元虚乏。脐腹疼痛。脚膝缓弱。肢体倦怠。面色痿黄。腰疼背胀。

    龙眼肉(各四两) 紫河车(二具) 黍米金丹(一粒即小儿出世口内大血珠)上为咀片。以桑树柴文武火。煎熬成膏。不时可服。

    天王补心丹 治心经血少。神思倦怠。恍惚易忘并读书人灯窗刻苦至瘵。久服之亦令人白茯苓 人参 玄参 远志肉 丹参 桔梗(各一两) 当归 辽五味 麦门冬 天门冬生地 柏子仁 酸枣仁(各二两)上为末蜜丸。朱砂为衣。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下。

    痨瘵门

    (附梦遗鬼交 盗汗。自汗 骨蒸潮热)痨者劳也。犹妄作劳以成病也。从病从劳。故名曰痨。劳力负重则伤血。而气亦重伤。

    然精犹未伤也。劳力以行房则伤精。而血气其能以独不伤乎。或劳力以负重。而复劳力以行房。

    更失于检束而不避风寒侍其强壮而纵欲曲 。则精神与血俱伤。而真元所削。风寒曲 交次。而虚火易炽病根日深。病已不可拔。犹不知戒。而肆情逞欲。则心肝肺肾损矣。心损则精神不守恍惚。肝损则失血少睡。面白无色。肺损则声音低小。言语不续。肾损则腰膝软弱。

    小便短数。而虚损之症成矣。虚损者痨瘵之始。痨瘵者。虚损之终。由劳伤而成虚损。由虚损痰中见血。一咳血即出者有面常颊热忽洒淅而似寒者。有胸前如火。而两足冰冷者。有腰疼背痛。而筋骸无力者。总属于虚。至于梦遗鬼交。盗汗自汗。骨蒸潮热。又属非虚之所致耶。究而言之。梦遗鬼交。虚不暇言矣。然何以有是梦有是交。而又有是精耶。盖梦者心之神也。鬼者肝之魂也。精者肾之液也。心之火。君火也。肝肾之火相火也。相从君之令者也。君火一动。相火从之。而梦遗鬼交之病起矣。盗汗自汗虚不暇言矣。然均之为汗也。何为而有盗与自之异耶。盖盗汗者。睡去即出。醒来即收。盗之偷窃乘其虚 而惟恐人知。故有盗汗之名焉。而求其所属之经。则犹于心气之不足。汗者心之液也。心气不足则神不守舍。

    而液无所摄。故睡中出汗。一惊觉之间。则心神渐定。故汗亦收也。自汗者。无睡无醒。自然濡湿。故有自汗之名焉。较而论之。则自汗为甚是何也。盖盗汗本于心虚。而其真元犹未尽虚也。自汗则真元耗散。腠理皆开。肺失统气之权。不能固表故毫窍疏豁。汗流不禁。岂不大可畏哉。若汗出如膏。凝而不流者。乃真元尽泄于外。而生气以绝。死期至矣。骨蒸潮热。虚不暇言矣。然何以使热之蒸于骨耶。盖骨之所属者。肾也。肾实则寒。肾虚则热。骨热龙火大旺。煎熬真阴。真阴既竭。热无所容。流入于骨。故成骨蒸。骨蒸既久。上蒸于颧。颧赤而热则不救矣。盖颧者骨之本也。骨本一枯。则肾经已绝。死期至矣。又有喉哑一症者。百无一生。传尸一症者。九死一活。相思一症者。无药可治。或平素有漏疮及下部忽生肿毒。与夫脾虚发肿泄泻者。皆难治之症也。

    痨瘵门

    脉云

    凡男子尺脉虚数。而寸沉微者为痨。女子寸脉虚数。而尺沉微者为痨。要之痨瘵脉数或涩细。如潮汗咳血肉脱者殂。

    痨瘵门

    立方

    滋阴抑火汤 治阴虚火动。盗汗发热。咳嗽吐血身热脉数。肌肉消瘦。酒色过伤。已成知母 人参 黄柏 天冬 麦冬(各一钱) 贝母 生地 当归 白芍 白术(各一钱五分) 煨姜灰(八分) 加灯心三十茎。温服。

    保真饮 治劳思虚损。妄泄真元。阴虚火动。痰喘气急。咳嗽吐红。

    辽五味 当归 白术 酸枣仁 紫河车 石斛 玄参 沙参(各一钱) 紫菀 山栀(炒黑各二钱) 人参(三钱) 加童便一杯。煎服。

    鳖甲地黄汤 治虚痨手足烦热。心下怔忡。及妇人血室有干身体羸瘦。饮食减少。

    天冬 麦冬 鳖甲 白术 人参 白茯苓 柴胡 甘草(各一钱五分) 肉桂 熟地 石斛秦艽(各一钱) 水煎温服。

    河车回天丸 治咽喉干嗽。洒淅似寒。腰膝酸疼。日晡颊赤。头眩眼花。吐血喘逆。饮食少进。肢体 羸。

    人参(一两) 紫河车(一具) 附子(八钱) 当归 白术 菟丝子 杜仲 知母 黄柏(各二两) 秋石 丹参 贝母 阿胶 白芍 辽五味(各一两二钱)上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送下。

    参附接命膏 治痨弱。喉音哑者。饮食不进。肚腹疼痛。

    人参(八两) 大附子(八两)上为粗末。将天鹅油二斤浸半月。慢火熬至焦黑绞去渣。再熬至滴水成珠。再入东丹一。慢熬成膏。待温加入麝香五钱。摊 丝上贴在丹田处连脐。内服河车回天丸。痨瘵将危贴此回生。

    噙化紫金丹 治肺热咯血。痨嗽不止。

    川贝母 天花粉 紫参 玄参 款冬花 密蒙花 紫菀茸(各五钱) 牛黄(八分) 青礞石海粉 黄芩 甘草 桔梗(各三钱)上为极细末炼蜜六两为丸。如芡实大。每一丸噙化润。

    济阴丹 治酒色过度。怒气伤肝。阴虚火动。咳嗽吐痰。咯血盗汗。并皆治之。

    紫菀 麦冬 辽五味(各四两) 人参(二两) 知母 青蒿(各三两) 紫河车(二具)上为细末。以陈荷叶煎汤为丸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送下。

    痨虫治法 盖因初起病痨之人。先为痨虫所食五脏而死既死之后。五脏皆冷。虫不能居。从。

    亦以臭秽而不用。其外无治法矣。

    抽胎换骨丹 治虚痨。补元气。固精壮肾梦寐遗精并虚寒等症。久久服之。功效通神。

    真川椒(二斤拣去合口者并子新瓦上焙干) 牛膝(一斤八两酒浸焙干) 怀生地 怀熟地上为末不犯铁器。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温酒送下三十丸。服至五十丸止。不可过服。

    歌曰其椒备五行。其神通六义。欲知先有功。

    夜间且不起。服至半载余。脚心汗如雨。

    骨蒸及烦劳。五脏无风气。明目腰不疼。

    身轻心健记。别更有异能。三年精自秘。

    颜貌若婴童。精爽更少睡。但服此神妙。

    一生无疟痢。若能志心服。三尸自然弃。

    更有九般虫。各各自回避。傥逢此色人。

    第一须传意。虽未遇神仙。初缘已得地。

    痨瘵门

    附梦遗鬼交

    梦属心。鬼属肝。精属肾。君火动则相火随。故有此症。治此症者。不独涩其精。又必清心火。不独清心火。又必补其虚。惟虚故火易动。惟火动故精易泄矣。

    痨瘵门

    附梦遗鬼交

    梦遗遗精。当验于尺微涩精伤。洪数火逼。亦有心虚。左寸短小。脉迟可生。急疾便夭

    痨瘵门

    附梦遗鬼交

    九龙丹 治梦遗鬼交。精虚火旺。久久不愈。

    当归身(酒洗) 枸杞子 金樱子 石莲肉(炒) 莲花蕊(各二两) 怀熟地(四两) 芡实(炒) 白茯苓(去皮) 山楂肉(各三两)上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送下。

    清离固精丸 治梦遗日久。精神倦怠。面色痿黄饮食减少。腰酸背胀。久不育子。服之黄连(酒炒) 萆 人参(各一两) 鹿角霜(三两) 知母(青盐水炒) 秋石 牡蛎(过) 茯神(去心) 远志(去心) 石莲肉(炒) 白术(各一两五钱上炒)上为末以荷叶煎汤法为丸每服三钱。空心盐汤送下。

    痨瘵门

    附盗汗自汗

    盗汗属心。自汗属肺。心神不守故盗汗。肺气不收故自汗。久久不愈令人丧魄。

    痨瘵门

    附盗汗自汗

    汗脉浮虚。或涩或濡。自汗在寸。盗汗在尺。凡人脉带虚弱微细者。必有盗汗。

    痨瘵门

    附盗汗自汗

    敛汗育心汤 治盗汗养心血。

    枣仁 茯神 知母 白芍 当归(各二钱) 牡蛎 麦门冬 沙参 甘草 生地(各一钱五分) 枣五枚。煎八分。温服。

    镇元饮 治自汗。固肺经。

    人参 当归 白术 黄 五味子(各一钱) 山茱萸 肉苁蓉 麦门冬 黄柏 生地(各一钱二分) 莲肉十枚。灯心三十茎。煎八分。临卧服。

    当归六黄汤 治盗汗自汗。

    当归 生地 熟地 黄芩 黄莲 黄柏(各一钱五分) 黄 (三钱) 枣五枚。煎八分。

    护命散 治汗如神。

    枯矾(一钱) 五倍子(五钱) 龙骨( 过一钱五分)上为细末。以津唾调。塞满脐中。外用绢条扎定。过夜即止。

    痨瘵门

    附骨蒸潮热

    骨蒸潮热。微有不同。骨蒸则无时而不热。潮热则如潮信之来。必有定期热者。

    痨瘵门

    附骨蒸潮热

    调荣清热饮 治骨蒸屡验。

    丹皮(炒) 地骨皮 当归 鳖甲(酥炙) 白术(各一钱五分) 黄 (蜜炒) 青蒿 知母(盐水炒) 人参 柴胡(各一钱) 枣二枚。煎八分。不拘时服。

    灵应饮 专治潮热。

    茯神 小柴胡 人参 生地 银柴胡 黄芩(各二钱) 知母 麦门冬(各一钱) 枣五枚。临服加童便一杯。

    诸气门

    (附气滞 附郁)人得天地之气以成形。形者气之所犹以寓者也。气者形之所犹于充者也。二者固相为用。而亦有轻重之差焉。形病气不病。虽羸瘦而无害。气病形不病虽肥壮而可忧。是形在所轻。而气在所重也。人能安养天和。使五脏之气。均得其平。则何病之有。惟内伤七情外感六气。

    而五脏之气病矣。故心气盛。则烦燥不宁。口干舌燥。肺气盛。则壅塞喘急。上膈烦满。肝气盛则暴怒时发。两胁膨胀。脾气盛。则中脘痞塞。腹满饱闷。肾气盛。则膀胱满急。水道不通。皆气之有余者也。心气虚。则精神恍惚。梦寐不宁。肺气虚。则呼吸短浅。皮毛洒淅。肝气虚则筋脉不和。头空少睡。脾气虚则饥不欲飧。溏泄自利。肾气虚。则腰脑不能转侧。大便与小便。前后牵引而微痛。此皆气之不足者也。善医者调其气而已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又岂有虚虚实实之患乎。凡本经之虚实。或宜补而宜泻。然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又不可不知也。

    诸气门

    脉云

    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沉极则伏。涩弱难治。其或沉滑。气兼痰饮。又曰。沉弦细动皆气痛心痛在寸。腹痛在关下部痛在尺。脉象显然。

    诸气门

    立方

    利气丹 治一切气滞。心腹胀闷疼痛。呕吐酸水。痰涎不利。头目眩晕。或下利脓血。

    大小便结滞不快。郁结等症。

    沉香 木香(各二两) 黑丑(一两半生半熟) 玄胡索 槟榔 枳壳(麸炒) 莪术 乌药(各一两五钱) 大黄(四两) 黄连(三两) 山楂肉(一两八钱)上为末水丸。每服二钱。空心白滚汤下。

    心气虚。则补之以炒盐。心气实。则泻之以生甘草。此本经之补泻也。然肝为心之母。

    虚则以姜橘补肝。脾为心之子。实则以黄连枳壳泻脾。

    肺气虚。则补之以五味子。肺气实。则泻之以桑白皮。此本经之补泻也。然脾为肺之母。虚则以炙甘草大枣补脾。肾为肺之子。实则以泽泻泻肾。

    肝气虚。则补之以姜橘。肝气实。则泻之以芍药。此本经之补泻也。然肾为肝之母。虚则以地黄黄柏补肾。心为肝之子。实则以生甘草泻心。

    脾气虚。则补之以甘草大枣。脾气实。则泻之以黄连枳实。此本经之补泻也。然心为脾之母。虚则以炒盐补心。肺为脾之子。实则以桑白皮泻肺。

    肾气虚。则补之以地黄黄柏。肾气实。则泻之泽泻。此本经之补泻也。然肺为肾之母。虚则以五味子补肺。肝为肾之子。实则以芍药泻肝。

    合而言之。诸气之病。分为五脏。五脏之病。分为诸症。皆不可以一节言也。此之所陈乃补泻之大略耳。然此正药之外。又不能无增益者焉。如炒盐补心。甘草泻心固矣。而麦冬亦可以补心。黄连亦可以泻心。又如五味子补肺桑白皮泻肺固矣。而人参亦可以补肺黄芩亦可以泻肺。如姜橘补肝芍药泻肝固矣。而细辛亦可以补肝。黄连亦可以泻肝。如炙甘草大枣补脾。黄连枳实泻脾固矣。而白术亦可以补脾。石膏大黄亦可以泻脾。如地黄黄柏补肾。泽泻泻肾固矣。而杜仲亦可以补肾。茯苓亦可以泻肾。临病用药。其可以执一耶。

    诸气门

    附气滞

    苍天之气。清净不息。变为云雾。为雷雨者。山泽湿热熏蒸也。人身元气导引血液。升降三为癖。而心腹胁肋刺痛。蓄于下焦。则为腰痛。为胀坠。流乎经络。则周回刺痛。多因七情饮食。郁为湿热。成痰与积。起初宜辛温之药。开郁行气。豁痰消积。稍久即以辛平之药和之。辛寒之药折之。如此则火易降。气易平。而病根可除矣。

    诸气门

    附气滞

    开郁理气汤 治气郁不散。肚腹胀满。

    香附 沉香 半夏(各一钱) 苏子 枳实 萝卜子(各一钱五分) 丁香 大腹皮 藿香(各八分) 水煎热服。

    清气抑肝丸 治气不消散。凝滞膈上。

    青皮 桑白皮 枳壳(各三钱) 檀香 山栀仁 乌药(各一钱) 半夏曲 橘红 白豆蔻(各一钱五分) 砂仁(一钱二分) 加生姜三片。煎服。

    气滞上焦。以橘红。枳壳。桔梗。甘草。藿香。香附。黄连。砂仁。枇杷叶。栝蒌仁为气滞中焦。以木香。槟榔。山楂。枳壳。蓬术。在两胁。加青皮。柴胡。龙胆草。芍药为主。气滞下焦。以沉香。茴香。川楝子。荔枝核。山栀为主。

    诸气门

    附郁

    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而不得升。当降而不得降。当变化不得变化。则诸病生焉。然有病久不解而成郁。有郁久而生病。其症有六。脉多沉伏。胸满胁痛。脉沉涩者。为气郁。周身关节走痛。首如物蒙。足重遇阴寒便发。脉沉滞者。为湿郁。胸膈满。动则喘急。起卧怠情。寸脉沉滑者。为痰郁。目蒙口干。舌燥。小便赤涩。脉沉数者。为热郁。四肢无力。能食便血。脉沉芤涩者。为血郁。嗳酸腹饱。不能食。左手脉和平。右手脉紧盛者。

    诸气门

    附郁

    舒郁丸 治一切郁症。

    香附 枳实 苍术(各三两) 沉香(一两五钱) 宿砂 山栀仁 抚芎 红曲 半夏(各上为末水丸。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下。

    气郁。加乌药。木香。槟榔。干姜。枳壳。桔梗。

    湿郁。加白术。白芷。赤茯苓。木通。苍术。

    痰郁。加南星。海石。栝蒌仁。枳壳。桔梗。小皂荚。

    热郁。加黄连。青黛。连翘。山栀。

    血郁。加桃仁。红花。丹皮。当归。韭汁。

    食郁。加山楂。麦芽。神曲。伤冷食胃脘痛。加草豆蔻。干姜。如春加防风。夏加苦参。秋冬加吴茱萸。

    诸痛门

    诸痛之症。种种不同。其患有周身骨节肩背手臂项脊腰肋。心膻小腹之殊。其致痰之由。有风寒湿热燥火。痰血积气之异。如周身遍体。无所不痛者。此有火或饮酒之人。素有湿痰停积于内。又为风寒邪气所侵。以至痰不能周流疏利。留蓄于经络关节之间日久凝滞不散。郁于肩背项脊。腰肋手臂等处。不肿则痛。须令人按之摩之。则热气至而痛止。故今之背痛者。痰滞也。必捶打千百。而后散可知矣。不然则为痰。为涎为饮三者之症。盖湿邪上浮于肺。随气壅嗽。发动则名为痰。湿邪聚于脾。随气溢于口。气流出不禁。则名曰涎。至于胃为湿邪所乘。而为吐。为呕。为哕。则名曰饮。此又不可不察。然大要以胜湿消痰。顺气和血养脾为主。外此又有饮食之后。为冷气所伤。而发热身痛。此伤食身痛也。宜消导之。

    六脉浮紧。鼻塞身重头痛气粗。发热身痛者。此伤寒伤风身痛也。宜解表之。如病后汗下而身痛者。此气血虚也。宜调补之。至于头痛头风。以发散为主。心痛即胃脘痛。有旧疾有客寒。有积痰以开郁化痰为主。其腹痛腰胁痛宜温经散寒。热湿为要。若饮食过多。内伤脾气者。宜消导之。又如小便作痛者。须问小便利不利。小便利者是蓄血。小便不利者。是溺涩。有卒然大痛者。是感寒时痛时止者。是火。若妇人小腹为冲任之海。一遇寒冷则血气凝结。为之击搏而作痛。得温暖则气和通。而痛自止。又有胞络之间。阴hu之中。为房事所伤。或外寒郁遏亦能作痛。臀尖尽处。又有所谓尻骨痛有痰有血虚死血不同。学人宜详审之

    诸痛门

    脉云

    举要曰诸痛麻多于沉伏。惟风寒头痛。脉浮而洪。

    诸痛门

    立方

    蠲疼汤 治周身仵痛。

    防风 羌活 苍术(各一钱) 木瓜 当归 威灵仙 乌药 生地(各二钱) 白芍 秦艽川芎(各八分) 水酒各半。煎服。

    定疼汤 治肩背项脊痛并背心痛此其寒痰不散。

    独活 羌活 本(各二钱) 川芎 甘草 防风 前胡 当归(各一钱五分) 陈皮 肉桂苏子(各八分) 酒煎温服。

    拂疼饮 治手臂肿痛。皆因湿痰湿火或风寒凝滞不散。

    乌药 南星 僵蚕 川芎 麻黄(各一钱) 苍术 桂枝 白术 橘红(各一钱) 竹沥(一杯) 水煎温服。

    活络饮 治肢节疼痛。

    当归 川芎 白芍(酒炒) 半夏(姜矾制) 南星 桑寄生 秦艽 生地 苍术(炒各一钱五分) 临服加酒一杯。

    降气汤 治胸膈作痛。胀闷喘急。饮食难进。

    木香 当归 苏子 生地(各二钱) 宿砂 丁香 山楂 青皮 枳壳 大腹皮(各一钱)水煎温服。

    手拈散 治心腹腰胁。两肋疼痛。并瘀血凝滞。

    草果 玄胡索 五花脂 乳香 没药 沉香 阿魏(各五钱)上为末。每服二钱。煮酒调送下。

    通达饮 治小腹胀痛。溺涩不通。内有蓄血结聚。

    当归 桃仁(去尖) 大黄(酒煨) 猪苓 泽泻 木香(各二钱) 附子 滑石 玄胡索(各一钱二分) 加灯心三十茎。食前服。

    立效饮 治妇人为房事所伤。阴hu内胀疼难忍。一服立瘥。

    川芎 当归 玄胡索 丹皮 姜黄 大茴香 红花(各一钱五分) 桂心 秦艽 赤芍(各八分) 临服加煮酒一钟。

    流气饮 治刺痛。皆因心事忧郁。不得舒畅。而作痛如刺。

    白檀香 沉香 乌药 桔梗(各一钱五分) 香附 白豆蔻 枳壳 宿砂 苍术(各二钱)水煎温服。

    头痛门

    头居身体之上。为诸阳之会。其位至高。犹山之有巅。木之有杪也。风之起也。愈高而愈狂。山巅木杪先得之。故云行如飞。叶落如雨。皆风使之然也。头居上体。为风之所先及。然以其会乎诸阳。而不畏寒。故人多忽之。而不知所避。风邪一入头即痛焉。是以头痛之症。

    风痛居多。夫风何以能痛也。盖风之为物也善行而数变也其性易入。其气易感。头之诸阳内聚而拒风。风之势内外攻以抗阳。风与阳相争。两不肯伏。交战至于高之分。而头之诸经始病矣。以诸阳之强。且不能以胜风。而况以诸阴乎。其有气虚血虚而作痛者。虽系本原之不足。而实风之为病也。盖虚之所在。邪必辏之。使无风之入。惟觉眩运而已。何以作痛耶。但其气血已虚。无力拒风。风虽入而不与争。故其痛亦不甚也。其有饮食不消。痰涎涌上而作痛者。非风之罪也。宜审而治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