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第六(从第十一经至第十六经三纸)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寿昌元年乙亥岁高丽国大兴王寺奉宣雕造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第六(从第十一经至第十六经三纸)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门澄观述

    (有十二善知识。第一尊法宝髻长者。第二普眼长者。第三甘露火王。第四大光王。第五不动优婆夷。第六遍行外道。第七具足优钵罗华长者。第八婆施罗船师。第九最胜长者。第十师子频申比丘尼。第十一筏苏密多女。第十二鞞瑟底罗居士)。

    ●第五尊法宝髻长者。寄无痴乱行。以慧资定。静无遗照。动不离寂。云无痴乱。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修治前法。后渐次下。趣求后友。城名师子宫者。禅定无乱。如彼深宫。处之所作决定无畏。故名师子。友名法宝髻者。绾摄诸乱。居在心顶。故名为髻。而言宝者。乃有多义。一净无惑乱。二明无痴翳。三圆无缺减。四威势起用。五可贵为尊。法喻双明为法宝髻。

    第二见在市中下。见敬谘问。於市见者。处闹忘怀。在乱常定故。

    第三尔时长者下。授己法界。於中四。一执手将引。二示其所住。三善财观察。四问答因缘。

    △今初。即授法方便。显加行智向正证故。

    △第二告善财言下。示其所住。即正授法界。法界即是栖神所故。

    △第三尔时善财下。善财观察。显正证入。於中二。先总观舍宅。后别睹楼阁。

    ▲今初。四面即是四句般若。二门即是存泯不同。如一有门。见心妙有而入法界。即是有门。若取有相。即拂於有。名非有门。知法空寂。即是空门。以空为空。说空空门。若谓妄惑本空真知不空。即亦有亦空门。妄因真立。妄无妄原。真对妄宣。真非真体。则双存之门。自然泯矣。若言欲言其有。无相无名。欲言其无。圣以之灵故。非空非有。是第四门。此俱非门。为俱是遮。为有所表。若但是遮。便同戏论。若有所表。未免於有。故此但非。亦不可说。则非有非非有。非无非非无。故云八门。然得意为门。失意皆谤。唯忘言会之。

    ▲后於其宅内下。别睹楼阁。旧经但云其宅十层八门。今经文中阁与宅别。宅则通明一切法界。楼阁别明无障碍故。於中三。一总。二别。三结使明见。今初。义如八角塔形。若例前宅。不妨四角。面各二门。然有五义。一通约所修。以八正道为能入门。八正通入一切一切位故。二约所依。即以八识而为其门。於眼根中入正定故。悟一一识即法界门。於眼觉悟。即眼陀罗尼自在佛也。八识皆然。三约教能显理。理教各具有等四门。故成八门。寻教得解即教四门。於理得解即理四门。无二体也。四教理行果各通二谛。便是八门。五四句般若各有二门。例如宅说。

    二见最下层下。别明十层。即为十别。然有三义。一表十地。二即十行。三总不表。且依十地以释经文。一初地檀增。而食一种复为施首。故回向中六十门。施食居第一。二二地持戒。惭愧衣服。摄善法戒。以为财物。三三地忍增。以为严具。四四地道品。为内眷属。进策万行。为上珍宝。五五地文显。欲映前后成十地故。从真入俗故。说法利乐。真俗无违。为最胜论。得於义持陀罗尼门。禅定偏增云诸三昧。善达五明云世明智。真俗决定名为印行。六六地由得般若现前。成就智慧。文中三。初总明。次别显。后总结。总中皆是六地之德。次所谓下别显。有十六门。一照体即寂而无不包。二即寂之照无机不鉴。三外缘不转。四内照无求。五惑境不摧。六遍摧诸惑。七顺教普摄。八含德甚深。九见法无依。十契理行行。十一巧化无尽。十二证随俗门。十三穷四辩才。十四照物心行。十五寂照双运。十六广布法云。后如是等下总结。七七地有殊胜智知诸教法。云如响忍。功行已满求入八地。为出离门。菩提分法无不皆具。为持教法。第八层中。含於二位。初即八地。得念不退无功用道。三种世间皆得自在。后现一切佛下。即是九地。法师位故。一音顿演。第九层中。亦有二位。十地等觉。俱为一生。第十层中。即如来位。二表十行者。以其十行即十度故。前七文显。八大愿所成神通等故。九一生所系。为最上力。善法行故。十唯至如来。智度始圆。为真实故。此即当位自摄诸位。十行才满即作佛故。上摄十地。即摄后位。摄前义劣。略而不明。前十住中。第六位摄。此寄第五。前正报摄。此依报摄。欲彰不废后过前故。三者总不表位。但此菩萨以行就机。现居胜报。渐次增胜。十显无尽。初四施物。后后难前。次二施法。前浅后深。次二得法。前狭后广。后二现德。先因后果。总上三义。因果行位无尽法门。为阁为宅。以彰法界。

    三如是一切下。结使明见。

    △第四尔时善财见如是等下。问答因缘。先问后答。答中四。一举昔佛兴。二睹佛兴供。三发兴善愿。四结果酬因。今初。如来十号今当略释。一言如来者。万法虽异。一如是同。圣体之来。来化群生。故曰如来。二应供者。至道良田。能生妙果。相累兼亡。应为一切恭敬供养。三正遍知者。如其胜义。觉一切法。知无不周。鉴无邪僻故。四明行足者。身口意业。随智慧行。即以明行。而为具足。又明即三明。足谓定慧。如脚足故。又足者备足。与慧俱行皆圆足故。五善逝者。上升最极永不退还。迹尽双树。为物而逝。皆称为善。六世间解者。世界有情一切品类。无不达解。亦解结缚故。七无上士者。人高道绝。莫之与等。八调御丈夫者。身口诸恶。[怡-台+龙]悷难制。佛能伏之。又以调物。可谓丈夫。若瑜伽论。七八二德合之为一。云无上丈夫调御士。释云。一切世间。唯一丈夫善知最胜调心方便故。九天人师者。瑜伽云。为实眼故。为实智故。为实法故。与显了义为开导故。乃至能正教诫。教授天人。令其出离一切苦故。十佛者。於能引摄义利法聚及非义利种种法中。能正开觉。故名为佛。委具十义。已如题中。具上十德。为世所尊。故名世尊。若依瑜伽。既合七八。开佛世尊。为九。为十。谓能破诸魔大力军众。具多功德。名薄伽梵。即具六义。亦如前说。瑜伽名为十种名号随念功德。诸论异释。可略言之。余文可知。

    二时彼国王下。明睹佛兴供。谓奏乐焚香。

    三我时以此供养下。发兴善愿。

    四由是因缘下。结果酬因。由初一愿。招下四层所有胜报。由后二愿。招上六层所有胜报。一九微因愿力报胜。又表万行浑融无[得-彳]。发起向佛。则随一行。无不具足。何果不成。

    第四善男子我唯知下。谦己推胜。初谦己知一。谓胜德普遍蕴在十层。为福德藏。因由行愿。即愿庄严。愿与理俱。为无障碍。故得成果。一能现多。

    后如诸菩萨下。推胜知多。对前功德。胜故难思。

    后二文显。

    ●第六普眼长者。寄善现行。慧能显发三谛之理。般若现前。名善现行。般若遍照。一中见多。名为普眼。以一法中具一切故。国名藤根者。夫藤根者。深入於地。上发华苗。般若证深。能生后得。后得随物转而不悭。取类藤矣。城名普遍门者。实相般若。防非为城。无所不通。何法不入。眼入实相。眼即为门。色入实相。色即为门。自色已上。种智已还。该通一切无非门矣。又以门为门。非真门矣。无门无入。为真入门。若一门一切门。尤深门也。故上经云。於眼根中入正定。於色尘中从定出。於一法中入正定。一切法中从定起。方为自在无碍普门。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思修前法。后趣求后位。前中亦二。先结前所闻。后深入诸佛下。思修证入。初句入果。余皆入因果。云深入诸佛无量知见者。无量有二义。一广多无量。即权智境。二深无分量。即实智境。境无量故智亦无量。知见二义。一别。二通。别谓知即是慧。谓根本智。见即是智。谓后得智。以此二智。知前二境。通谓俱是如来能证。如实知彼义故。即无障[得-彳]智。若尔时以重言。为拣比知。所以言见。为拣眼见。所以云知。此如世亲般若论释。入谓证达。若依禅宗。知心空寂名知。见心空寂名见。知约了知。见约证见。然见亦见知知即心体忘缘寂照真知见也。余句可知。后随顺作意下。趣求后友。

    第二然后乃到普遍门城下。见敬谘问。於中二。先见依正。后设敬谘问。今初。百千聚落周匝围绕者。眷属般若。又随举其一收一切故。新经云。十千表万行也。其城广大等者。实相般若。周遍包容。已具余度为多庄严。般若雉堞。高峻无上。是佛大道。荡然无涯。宽无不容。平无邪曲。余并可知。后闻已往诣下。设敬谘问第三长者告言下。称赞授法。先赞。后善男子我昔下。授己法界。於中二。先明修学得法。后明法之业用。今初。般若生德。如学於文殊。得法有二。一医方断惑。二和香显德。后因此了知下。显其业用。即分为二。先明医方用。后显知香用。

    △今初。瑜伽医方略有四种。一知病相。二知病因。三知除断。四知断已不生。今文具之。於中四。一总明劝学。二释治病由。三令先治王。四广明治相。今初。风黄痰热。内四大病。亦是病相。鬼魅蛊毒下。是外四大。亦是病因。此句有情。若草毒水火即是非情。并为病缘。如是一切下。结多品类。我悉下显能除断。第二善财复言下。显治病由。先问后答。由障菩提。故须治断。第三菩萨复观下。令先治王。王是众生安乐本故。第四善男子菩萨若欲治诸病下。广明治相。於中三。第一总标许说。第二广说因相。第三明除断相。

    ▲今初。诸病内起。即是病因。品类增损。此明病相。无量无边下。双结许说。

    ▲第二善男子一切众生因四大下。广说因相。於中二。第一横说。第二坚说。前中亦二。先法说。后喻况。前中三。初说四大。二说尘毛。三明五大。今初分四。一明大为病因。二说所起病相。三结成过患。四结病所依。今初。明身为病本。是病是身。若使无身。当有何病。四大违反。因此病生。若了大空。病无依矣。今为不了故为病因。二所谓下。明所起病相。略有四病。初标名。次言身病下释相。四种病中各有多相。身之四病。后文当释。然其心病即是烦恼。故梵本云。谓贪嗔痴若痴狂心乱。是病之因。亦通病相。言客病者。自外而来故。十地中明。内四大病即是身病。外四大病即是客病。言俱有病者。亦因外缘。亦因内大。故名为俱。非身心俱。谓因遇寒热及内四大复有乖违。即是俱病。然梵本中。无有忧喜。忧喜亦是病之因故。亦是第二心病摄故。三其余品类下。结成过患。上言为主。略标上首。类更有余。皆前四摄。言展转相因者。或因身病而动心病。如因黄热起贪嗔痴等。或因心病而起身病。因贪劳损。因嗔黄热。因热投水。因风坠崖。贪嗔在怀外遇伤损。如是等类。其徒寔繁。能令众生受身心苦。即结遇也。四善男子如是众病贫贱人少下。结病所依。经文自释。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皆劳役故。第二善男子一切众生皆以无量极微下。辨微细尘毛皆为病本。全是虫依故。婆沙论。人全虫成。正法念说。八万户虫。则户有多口。三亿之数。亦非多矣。第三善男子又观此身下。明五大病因。谓四大围空显假合故。或说六种加。识处其中。而数论诸师。亦说五大。故诸经论多说四耳。文中三。初标征。次所谓下牒释。后然彼下。结成五大。彰其微细。故十地经。八地能知。楞伽经中。责所不问。

    第二善男子如是五大和合成身下。喻况。略有三喻。倒喻前三。文分为二。先别喻。后结劝。前中三喻。即分为三。一仓篅喻。二画瓶喻。三四蛇喻。今初喻前五大。篅谓编其苇竹。外假中空。外如四大。内如空大。终归散灭。显是无常。由业所持。显从缘无性现缘说。五原由业生非自在天下。显空无我。此拣外道。略举其四。等取於余。一拣涂灰外道。计一切法自在天生。自在天喜众生安乐。自在天瞋众生受苦。故求其喜而供养之。二拣数论。从自性生。自性即是冥谛。谓从於冥谛生於觉谛。从於觉谛次生我心。次从我心生五微尘。从五微尘复生五大。从於五大生十一根。神为主等。三拣时散外道。谓一切法从时而生。时至则生。如春芽等。四拣执方外道。谓一切物从十方生。等者。等於六句无因。乃至九十五种横计不同。皆说有我。今明诸大和合而生。则无我矣。故净名云。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斯即病因。故当远离。二譬如陶师下。即尽瓶喻。正喻前文微细虫聚。埏者和也。埴者土也。和土成器即是坏瓶。坏即不坚。显无常观。内盛臭秽。彰其不净。故涅盘三十二云。善男子。是身者不如摩罗耶山生於栴檀。亦不能生优钵罗华分陀利华瞻婆罗华摩利迦华婆师迦华。九孔常流脓血不净。生处臭秽。丑陋可恶。常与诸虫共在一处。前仓篅喻显空无我。后四蛇喻明是苦源。五观足矣。三又如四蛇下。即四蛇喻。喻初四大。涅盘三十二云。譬如有王。畜四毒蛇。置之一箧。以付一人。仰令瞻养。是四蛇中。设一生瞋。则能害人。是人恐怖。常求饮食随时守护。一切众生四大毒蛇亦复如是。若一大瞋。则能坏人。与此同也。然四大中。风轻地重。水冷火热。性自相违。如四毒蛇。性相违害。置之身箧。违则害人。故次合云。一大不调。百一病起。梵本云。一百病起。二是故智者下。结劝观察。略结二喻。粗陈过患。令知病因。如实应观。四大等空。空亦复空。病无依矣。

    第二善男子汝复应知下。竖说病原。文中二。先总标。后别说。今初。竖说五时必依四大。故复牒之。后云何外器下别说。文中分三。初明外五时。次辨内五时。后显因时病起之相。初中。即外器界。文分四别。一总明。二别显。三例余。四总结。今初。十方五时。皆由内感。谓当生此界。一类有情。妄心所习。共业同感。二劫初成时下。别显五时。即为五别。第一时中。言人寿无量者。俱舍论云。此洲寿不定。后十初叵量。总相说耳。亦有文说。八万四千而为最上。既皆化生。无有父母男女我所。犹如色天。二次食段食贪等现行者。即第二时。谓既喜乐长寿。渐生地味。次生地饼。次生林[竺-二+腾]。后生香稻。皆由贪故。细隐粗现。香稻粗故残秽在身。为欲蠲除便生二道。因斯乃有男女相生。宿习因缘互相瞻现。欲贪鬼魅。惑乱身心。因兹初有贪等现行。皆第二时。三次由我所。共立田主。以为统御者。第三时也。谓由懒堕故。积贮香稻。生我所心。多收无厌。故随收处。无复再生。遂共分田。虑防远尽。便有贪吝。侵盗过生。遂共铨量有德为主。六分之一奉令守田。因斯便立剎帝利王。众共钦承受其统御。皆第三时也。四次寿渐减。乃至十年。由恶业故起小三灾者。第四时也。谓始八万四千。百年减一。至年十岁。为减之极。言小三灾者。拣火水风。即俱舍云。业道增寿减至十三灾起。刀疾饥如次。七日月年止。业道增者。即今经恶业。略由二法。一贪美食。二性懒堕。有三善业则能对治。谓持一不煞。则离刀兵。施一诃梨怛鸡。则离疾疫。施一团食。则离饥馑。刀兵七日便止。疾疫七月七日止。饥馑七年七月七日方止。五至第五时下。正取劫坏。为第五时。初坏有情。后坏器界。并先空地狱。终尽初禅。故云梵世皆空。三水灾风灾相续亦尔者。例余灾也。谓七火后一水。七水火后风。俱舍论云。三灾火水风。上三定为顶。如次内灾等四无不动故。四善男子是名下。总结。结外五时。

    第二云何内身下。明内五时。次第对上。文易可知。

    第三善财白言圣者下。别明因时起病之相。於中二。先善财问起欲显时空。后普眼告言下。长者为答。空有双辨。文分六别。一总显时空。二指事辨相。三略分时分。四显病随时。五总出病因。六劝令审察。今初。言时无自体者。标时空也。分别所成者。显空所以。由分别有。明即是空。菩萨智轮。本无时分。以妄分别。则三际轮回。始末难穷。若寻环无际。二如人睡觉下。指事辨相。谓睡初觉名觉初时。设若未觉。便名睡时。是知此时。因物方有。剎那渐积。昼夜等殊。寻末归本。但一剎那。即此剎那。依觉无体。入剎那际。故多差别。强分别生。时亦不言我是剎那及腊缚等。故中论云。因物知有时。离物何有时。物尚无所有。何况当有时。辨时之相。如妙见章。三或约一岁。分为六时。下略分时分。即无时之时。随俗假说。此方四时。西域之中。或分三际。谓寒热雨。或分四时。同於此方春夏秋冬。但以黑半为初。正月十六日而为岁首。余大同也。或分六时。即如今说。亦以正月十六日为初。则正月十六至三月十五。而为春时。三月十六至五月十五。而为热时。余四例知。时有多种。故致或言。四是故智者下。显病随时。谓总六时。合为三节。以配三病。总集一病。遍於诸时。然三藏意。增长发生。二义不同。增长是微。如阳气积集。发生是着。如芽茎已生。痰癊之病。雪时增长。春时发生。风病热时增长。雨时发生。黄热秋时增长。寒时发生。此与金光明春时痰癊动夏内风疾增秋时黄热兴冬则三俱起。大同少异耳。五善男子我今为汝下。总显病因。初结前生后。后如是身病下。正显病因。因虽无量。无先宿食。故西域法。一切病患。断食为先。六若诸众生下。劝令审察故。量力而进。不少不多。美味长贪。应知止足。饱死饿死。二死不殊故。有偈云。多食增疾病。少食气力衰。处中而食者。如秤无高下。文中。略举十事五对。皆病之因。广如别说。是故触类皆须得中。若调琴弦。非缓非急。

    ▲第三善男子我此住处下。明治断相。於中二。先治身病。后治心病。二段之中各有成益。今初可知。第二然后各为如应说法下。辨治心病。於中三。谓标释结。今初可知。二所谓下释中二。先明治病。义如常说。后为欲令其发菩提心下。辨其成益。有十六句。就文分三。初有五句。通显行愿。次有十句。成就十身。后有一句。总离诸恶。今初可知。二为欲令其具佛相好下。文有十句。以十度因。成十身果。即菩提等十种身也。一施满他心故。相好悦物。二戒遍止恶故。法身无垢。即应化法身。三忍能含纳故。福德难思。四进策万行故。威势无胜。五禅定寂照故。得无等等清净菩提。六般若照理故。智身究竟。即智慧法身。七方便涉有故。色身随化。八愿穷来际故。愿身住劫。九力有干能任持色身及诸净剎。十智无不决故。随意现称根。此约纯门。一度成一。若约杂门。十度互成。清净慈门剎尘数。共生如来一妙相等。亦纯门也。世尊往昔为众生。修治法海无边行。即杂门也。无量劫中修行满。菩提树下成正觉等。即纯杂无[得-彳]门也。总上三门。因果交彻。为华严中佛因果也。三有一句。总离诸恶。即总净十身一切功德。三如是种种广以财法下结。即类结多门。上辨医方用竟。

    △第二善男子我又善知和合下。辨知香用。於中二。先总标。后所谓下别显。於中三。一知香体。略辨十香。大同旧译。如音义释。二如是等香下。总知体用及和合之法。至青莲华长者当广分别。三善男子我持此香下。别明用香。於中二。先供佛兴愿。后善男子我欲供养下。显供成益。成大供故。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谦己推胜。谦己中云。令一切众生普见诸佛供养欢喜法门者。身心病除。成二世乐。故皆欢喜。以香普供。得佛十身。则何佛不见。

    余二可知。

    ●第七甘露火王。寄无着行。方便涉有。不迷於空。事理无滞。不舍不受。故名无着。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念教成益。后趣求后友。前中三。初牒前修习。次作是思惟下。念友胜能。后如是专念生净信心下。显修成益。於中有二十心。一信乐所闻。二欣庆所得。三法乐怡神。四诸根柔软。五勇求进趣。六不取不生。七悲智双流。八以德严饰。九不着万境。十不[得-彳]起修。十一万累不拘。十二不被心使。十三了无了相。十四万行修成。十五不疑未闻。十六遍剎礼事。十七以因严果。十八智合十身。十九上求菩提。二十念念入理。

    二渐次前行下。趣求后友。於中三。初周遍寻求。二伴友引导。三辞诣王所。

    △今初可知。

    △二于时遇有多闻下。伴友引导。此第二段。直至诣王。向一卷经。旧经所无。於中四别。一遇友谘询。二时彼多智下。问答来意。三婆罗门言彼藤根国下。赞美安抚。四我王恒居下。为说法门。於中亦四。一标举盛德。二善财复言何故大王下。问答王名。三我王复以下。重举德能。四善财复言云何名为下。征释王德。於中二。先问。后答。答中二。第一广明胜德。第二结赞劝归。

    ▲前中亦二。先长行。后偈颂。

    [○@△]长行复二。第一酬具足七支。第二酬中道正化。前中亦二。先举所持七支。谓以国之依正。文武经邦。皆人七支。在文易了。后复有二法下。明能持支法。谓谋以智虑。勇以果决。故但二德可持七支。

    第二仁复当知我国大王下。酬前中道正化。於中三。第一总彰九德能转王轮。第二广说二德包含正化。第三例说众德以显难思。

    [△@、]初中三。一标举。二何等下征释。三我国大王具此九法下结赞。

    [△@、]第二仁者当知我国大王奉事多佛下。广说二德包含正化。於中二。第一举因标德。第二问答广释。前中亦二。先举因深德远显是菩萨。后是故我王下。标举二德。许其宣陈。

    第二善财白言云何内德下。问答广释。於中亦二。第一释内德。第二释外德。

    [△@⊙]前中又二。先问。后答。答中三。第一总明胜德包弘。第二历时别说。第三结归内德。初中分二。先明异熟超伦。后明动合规矩。今初。具八异熟。初即种族圆满。二入胎下寿命圆满。既言天护。则寿命无夭。此中文略。三乃至受位下自在圆满。四博闻强记下勇力圆满。五身无众患。摄二圆满。一色相。二丈夫相。六含垢忍辱下大势圆满。七发言诚谛下信言圆满。七段之中。具八异熟。二行幸城邑下。动合规矩。可知。

    第二仁者当知居俗白夜下。历时别说。於中二。先分析时分。后我王精勤下。辨时中所为。於中亦二。先辨夜分四时所有德用。后自昼初时下。辨昼四时所有德用。於中四时。即分四别。就日初时复分为二。先明初二分时。后明后二分时。前中分四。一总辨所为。二征问所以。三广释其相。四结赞属时。初二可知。三答言仁者下。广释其相。於中三。初总明用十所由。次又此十事下。标十胜德。后初嚼扬枝下。别明十事。即为十段。各十胜德。前八可知。九严卫文二。先列十德。后如是庄严下。总显仪式。(下十二经)十修祭祀中。虽不列十。文具多德。於中四。一明祭祀所为。二或出游下。明祠祭之时。三祀祭之时下。明祀祭之仪。四国内辅臣下。即傍及有德。四我王如是日日下。结赞属时。二日初出时下。明后二分时。谓昼初时后二分中所为德用。初明占候。次坐临朝。后结时分。以此二分并前二分。为日初时。四分事讫。次第二时及第三时。二段文显。第四尽第四时下。明第四时所有德用。於中二。先正明所作。即问道谈玄。二由斯王德渐盛渐圆下。彰其成益。於中三。初略明益相。二喻显益相。三广说益相。今初可知。二譬如白月下。喻说益相。略有四喻。分二。前二顺喻王德增益。后二翻喻无王之失。今初。一白月喻。喻王暗尽德圆流化渐远。二海潮喻。喻王德渐大化不失时。后若无国王下。有二翻喻者。一舟船无主喻。喻若无王万姓沉溺。二释天降雨喻。喻若无王万姓[〦/(口*口)/(┌/┌/一)]乱。冗阳仰雨。天泽应时。万姓仰王。雨露咸赖。天不降雨。饥而犹存。国若无王。万姓咸毙。三复次我王由闻下。广说成益。盛德内着。威势外彰。不广朝仪。岂知主贵。文中三。初陈列世仪。次尔时我王下。偈赞玄理。后王说偈已下。事讫退朝。

    第三仁者当知下。总结内德。可知。

    [△@⊙]第二善财白言云何复名下。明外化德。於中。先问。后答。答中二。第一总明王化。第二开章别释。前中有七。一总明王力。二立王原由。三立王所以。四四人依王。五幽冥同赞。六诸佛护持。七结归王德。今初。谓众生依正共由二力。一自力。二王力。自业有二。一不共业感於正报。二者共业感外依报。二王力者。一人有庆。万国咸宁。第二劫初成时下。立王原由。谓无为之代。人各自理。人文既着尊卑有叙。卑高己陈则贵贱位矣。劫初立王。已见普眼。第三有欲之人下。立王所以。劫初无欲无过无王。贪味欲生。陵夺斯起。惩恶禁暴。理在於王。第四仁者当知人有四姓下。明四人依王。西域四姓。大同此方。二商仕农依王一也。文中二。一明四姓。二显依王。前中亦二。先横说四姓为业不同。后然此四姓下。即竖论四姓。所谓同异。文中亦二。先总明。后言艺业下别说。谓别历四时齐驱四姓四时。文分为三。一明初时为业定异。二言营财下。明二三时所为皆同。三言解脱者下。明第四时有同有异。二如是种种下。明其依王。於中四。一法说。二故诸学者下喻明。三又彼所修下王人相依。亦犹万邦咸宁德归元首。百姓有过在余一人。四是故我王下。结赞归主。第五时婆罗门复告善财下。幽冥赞美。第六复次我王下。诸佛护持。流心佛教。特异余主。第七以是正心下。结归王德。德在正心。故诗三百一言以蔽。然法喻双显。文有三喻。一如执钩策。通警万人。二如牛领群。明能导善。三如钩制象。语治恶人。后同归解脱总该诸类。

    第二复次我王建国下。开章别释外化之相。於中二。第一标章显要。第二善财白言下。依章解释。释上三章。即为三别。第一释念除五怖。第二释慎择三臣。第三释精修御膳。今初分二。先问。后答。答中二。先别离五怖。显王有德。后余国五怖下。对余显胜。二善财白言下。释慎择三臣。先问。后答。答中四。一标。二列。三释。四叹。今初。法喻双标。二何等下列。三言辅臣下次第别释。皆以总中日喻并说。初释辅臣如曜群分。以为天子耳目。助天之明故。二二将师者下。释上将师如日除暗。文中有四。一总明具德。二初自七月下。显其功用。三仁复应知我国五城下。广其攻守。此有五城。可以善守。余国无此。可以能攻。四故我大王下。结归主德。三三使臣下释前使臣。文中分四。初总明如日流光。二所以者下。释须使所以。三是故我王下。正明慎择。四具兹十德下。显其成功。四由此三臣下。结叹由得三臣能成正化。於中四。一总显胜德超伦。二别明离恶成善。三感天龙护国。四得忠正满朝。今初。法喻双辨。变恶者。将臣如日除暗。显善者。辅臣如日照物。威被万方者。使臣如日流光故。我已下显其成益。二或所游止下。别明离恶成善。此文二势。一属王身。王具三臣故无下过。二属万姓。由王具德。能令率土惩恶进善。三以是天龙下。感天龙护国人王金鼓。大集等经皆广其事。正法治国。诸佛菩萨天龙善神。护持国界。灾害不生。不以正法。善神远离天龙恚怒。降诸衰损故。皇天无亲。唯德是辅。黍稷非馨。明德唯馨。即斯义也。四王之左右下。忠正满朝。风清露洁。君圣臣良。周武十乱。汉高三杰。功归主也。第三善财复言下。释精修御膳。先问。后答。文显可知。上外德竟。

    [△@、]第三婆罗门言下。例说众德。以显难思。文中五。一标征。二别显。三结赞。四纵舍。五结德无尽。今初触类成德。德则无穷。二仁者当知师子兽王下别显。即增数以明。文有六段。并显可知。三以是思惟下结赞。有一於身。犹降怨敌。况能全具。孰不仰风。四仁复应知下纵舍。所以重明此者。日月犹蚀。尧舜病诸。非菩萨王安能总具。犹兵食信。不获已者先去兵等。於中二。先以三德统摄。后设无此三下。一德统摄。有法喻合。五广说我王下。结德无尽。

    [○@△]第二时婆罗门为善财下偈颂。於中二。先辨意。二偈词。虽是祗夜。亦有伽他。然偈之次第。多顺梵文。长行之中。小有回转。故不依次。五十一偈长分为七。初有五偈。总显立王所以。文在外化之初。义该九德之始。二有偈。明王化益。颂前举因标德。三我王生盛族下十五偈。颂前内德。四古先无道主下十六偈。颂前外化。初一反明。余皆顺显。於中三。初九偈。颂慎择三臣。二有二偈。颂念除五怖。三有四偈。颂四人依王。五住如幻解脱下八偈。总显胜德。劝成本心。六是故我国人下二偈。却颂前七支。七末后三偈。颂前广说众德。显不思议。

    ▲第二时婆罗门偈赞王已下。结赞劝归。

    △第三尔时善财闻婆罗门下。辞诣王所。文并可知。

    第二遥见彼王下。见敬谘问。於中二。第一睹见。第二敬问。前中四。一见胜依正。二十万猛卒下。睹其逆化。三善财见已下。不了生疑。四作是念时下。空天晓喻。於中二。先晓喻。后劝往。前中亦二。先令忆前教真实。使不生疑。后善男子菩萨巧行下。辨后行深玄。令其信入。然善财虽常忆念。而生疑者。逆行难知故。贪益现世。不疑筏苏。瞋痴现损。胜热此王并生疑怪。又此二调炼后便熟故。言深玄者。通达非道为佛道故。梁摄论。戒学中。明菩萨逆行煞等生无量福得无上菩提。要大菩萨方堪此事。然有二种。一是实行。二者变化。若实行者。了知前人必定作於无间罪业。无别方便令离此恶。唯可断命使其不作。又知前人若舍命已必生善道。又菩萨自念。我行煞已。必堕地狱。为彼受苦。彼虽现受微苦。必得乐果。瑜伽菩萨地戒品之中。亦同此说。言变化者。即当今经下王自说。二尔时善财闻天语已下。设敬谘问。例前胜热。合有悔过。略不言耳。

    第三时甘露火王下。授己法界。於中二。先授法方便。执手同坐。示无间仪。摄彼加行令趣真故。后而告之言下。正示法界。令证相应。於中四。一举果令入。二善财如语下。依教修证。三王时告言下。以实显权。四善男子我得菩萨下。示其所得。於中二。先辨名。谓了生及法。缘生无性如幻化故。后善男子今我国土下。辨其业用。以幻化幻。於中四。一正辨业用。二善男子以是当知下。结上所属。但是化耳。问此教所设一切皆实。何以言化。答自力摄生一切皆实。逆行苦事须云权化。得此中意。化亦是实。实体遍故。实亦化故。三善男子我以如是下。结其成益。四善男子我身语意下。彰其实德。谓慈念之深。然诸位至七皆方便故。多显悲增故。伊舍那及观自在开敷树华。此三亦皆慈悲深厚。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谦己推胜。推胜云得无生忍者。后位当此。得如幻忍证无生故。

    示友礼辞。文并可知(已下第十三经)。

    ●第八大光王。寄难得行。谓无障[得-彳]愿乃能得故。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思修前法。后趣求后位。今初十句。初总。余别。别中。一如幻作用。二缘生性空。为幻法性。若约真性。从缘显故。幻所依故。大般若说。乃至一法过涅盘者。亦如幻故。三无愿愿故。四法通一切。五业即是因修万行等。六偏语利他。七能幻之智。八幻所经时。九如幻之用。於此九法。随顺事理。思惟修习。云何修习。若依空门。见幻无幻。方为见幻。故上经云。菩萨了如幻时。不见众生乃至菩提涅盘。若约非真。不[得-彳]幻相。故经云。虽达三世平等。而不违分别三世。由此故能性相无[得-彳]。以性融相。一法之中见一切法。故上经云。菩萨知一切法皆悉如幻从因缘起。於一法中解一切法。於多法中解了一法。至德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