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第三(之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卷第三(之下)

    【科】十玄缘起无碍法门义第三。

    夫法界缘起自在无穷今以要门略摄为二一者明究竟果证义即十佛自境界也二者随缘约因辨教义即普贤境界也。

    太一云一乘缘起自体法界不同大乘缘起但能离执断常诸过等此宗不尔一即一切无过不离无法不同也法界缘起不过自体因之与果所言因者谓方便缘修体穷位满即普贤是也所言果者谓自体究竟寂灭圆果十佛境界一即一切谓十佛世界海及离世间品明十佛义是也。

    【科】初义者圆融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可说其状相耳。

    以性海果分是不可说义谓圆融理智普别行等相即相入无碍自在是也。

    【科】如华严经中究竟果分国土海及十佛自体融义等者即其事也。

    然彼十佛所依有二一国土海圆融自在当不可说二世界海有三类一莲华藏世界海具足主伴通因陀罗等。

    【科】不论因陀罗及微细等此当不可说义何以故不与教相应故地论云因分可说果分不可说者即其事也。

    法界缘起之内有法有义法当果分义属因分纵因陀罗及微细等义今亦不辨以圆融极果绝於说相所以不可以言说。

    【科】问义若如是何故经中乃说佛不思议品等果耶答此果义是约缘形对为成因故说此果非彼究竟自在果所以然者为与因位同会而说故知形对耳。

    果分不可说者太一问不思议品等亦明果德何故得於因门说耶答虽是果德对缘以辨果非究竟圆寂之果是故与因同会说也。

    【科】第二义者有二一以喻略示二约法广辨。

    至相云今约教就自体相辨缘起者於中有二一者举喻释成於法二者辨法会通於理。

    【科】初喻示者如数十钱法所以说十者欲应圆数显无尽故。

    举喻者如夜摩天会菩萨云集品说云譬如数法十增一至无量皆悉是本数智慧故差别所以下孔目云十数之义含於二门一成圆教门二不成圆教门教义摄益中已引。

    【科】此中有二一异体二同体。

    今举此十数为譬者复有二门一异体门二同体门。

    【科】所以有此二门者以诸缘起门内有二义故一不相由义谓自具德故如因中不待缘等是也二相由义如待缘等是也初即同体後即异体。

    探玄云谓大法界中缘起法海义门无量约就圆宗略举十门谓诸缘起法要具此十义方成缘起故阙即不成演义云何以初异体门中云诸缘各别不相杂乱第二同体门中云互相徧应方成缘起释曰谓要由各异方得待缘要由遍应方自具德耳。

    【科】就异体中有二门一相即二相入。

    异体门中复有二门一者一中多多中一二者一即多多即一。

    【科】所以有此二门者以诸缘起法皆有二义故一空有义此望自体二力无力义此望力用由初义故得相即由後义故得相入。

    缘起有二相即相入谓诸缘相望全体形夺有有体无体义缘起方成以若阙一缘余不成起起不成故缘义即坏又诸缘力用互相依持互相形夺故有全有力全无力义缘起方成故得相即相入也。

    【科】初中由自若有时他必无故他即自何以故由他无性以自作故二由自若空时他必是有故自即他何以故由自无性用他作故以二有二空各不俱故无彼不相即有无无有无二故是故常相即若不尔者缘起不成有自性等过思之可见。

    探玄云是故一缘是能起多缘及果俱是所起是即多为一成多是无体一能作多一是有体由一有体必不得与多有体俱多无体必不得与一无体俱是故无有不多之一无有不一之多一多既尔多一亦然反上思之。

    【科】二明力用中自有全力故所以能摄他他全无力故所以能入自他有力自无力反上可知不据自体故非相即力用交彻故成相入又由二有力二无力各不俱故无彼不相入有力无力无力有力无二故是故常相入。

    谓全有力全无力缘起方成是故缘起要互相依具力无力如阙一缘一切不成余亦如是是故一能持多一是有力能摄於多多依於一多是无力潜入一内由一有力必不得与多有力俱是故无有一而不摄多也由多无力必不得与一无力俱是故无有多而不入一也如一持多依既尔多持一依亦然反上思之。

    【科】又以用摄体更无别体故唯是相入摄体收用无别用故唯是相即此依因六义内准之。

    体用双融义谓诸缘起法要力用交涉全体融合方成缘起探玄中有六句今用二句一以体无不用故举体全用即唯有相入无相即义二以用无不体故举用全体即唯有相即无相入也此依因六义中待缘等准之皆是入十玄无碍之方便也。

    【科】於中先明相入初向上数十门一者一是本数何以故缘成故乃至十者一中十何以故若无一即十不成故即一有全力故摄於十也仍十非一矣余九门亦如是一一皆有十准例可知。

    今约十数明一中多多中一者今明初句若顺数从一至十向上去如一者一缘成故一中即有十所以一成若无十一即不成无性缘生故一中即有十所以一成故二三四等一切皆成也若一住自性即不成十十若不成一亦不成。

    【科】向下数亦十门一者十即摄一何以故缘成故谓若无十即一不成故即一全无力归於十也仍一非十矣余例然。

    明次句多中一逆数十至一向下来但十玄章影在前门彼略不出耳今章别开也。

    【科】如是本末二门中各具足十门余一一钱中准以思之此约异门相望说耳。

    本末即向上向下各具十门余一一门准上思之。

    【科】问既言一者何得一中有十耶。

    既称一宁容有多耶。

    【科】答大缘起陀罗尼法若无一即一切不成故定知如是此义云何所言一者非自性一缘成故一是故一中有十者是缘成一若不尔者自性无缘起不得名一也乃至十者皆非自性十由缘成故为十此十中有一者是缘成无性十若不尔者自性无缘起不名十也是故一切缘起皆非自性何以故随去一缘即一切不成是故一中即具多者方名缘起一耳。

    陀罗尼此云总持大法界缘起总持法若无下对缘以显一此一乃无性缘成一故得一中具十若不尔不得名一为此下反上是故缘起皆无自性一中具多方成一多缘起。

    【科】问若去一缘即不成者此即无性无自性者云何得成一多缘起。

    既一缘无性多缘亦无性那得成一多缘起。

    【科】答只由无性得成一多缘起何以故由此缘起是法界家实德故普贤境界具德自在无障碍故华严云菩萨善观缘起法於一法中解众多法众多法中解了一法是故当知一中十十中一相容无碍仍不相是一门中既具足十义故明知一门中皆有无尽义余门亦如是。

    此由法界实得缘起力用普贤境界相应所以一多常成不增不减也。

    【科】问一门中摄十尽不。

    此门摄法为尽不尽耶。

    【科】答尽不尽何以故一中十故尽十中一故不尽四句护过去非显德等准之可解耳别别诸门中准例如是缘起妙理应如是知第一门竟。

    亦有尽义亦无尽义何者一中十即是尽十中一具说即无尽又复知一中十十中一皆尽不尽义也四句者有无两亦双非离过显德准此缘起可解余之八门例此应知异体相入门竟。

    【科】初异体门中第二即义者此中有二门一者向上去二者向下来。

    今异体中相即义亦具二门。

    【科】初门中有十门一者一何以故缘成故一即十何以故若无一即无十故由一有体余皆空故是故此一即是十矣如是向上乃至第十皆各如前准可知耳。

    但一有体多无体故得一即多向上从一至十也。

    【科】言向下者亦有十门一者十何以故缘成故十即一何以故若无十即无一故由一无体余皆有故是故此十即一矣如是向下乃至第一皆各如是准前可知耳以此义故当知一一钱即是多钱耳。

    由一无体多有体故得多即一向下来从十至一也十即一缘成故若十非一一不成何但一不成十亦不成如柱若非舍尔时即无舍若有舍亦有柱以柱即舍故有舍复有柱故一即十一即十故成一复成十也。

    【科】问若一不即十者有何过失。

    由前谓一即多多即一故兴此问也。

    【科】答若不即十者有二失一不成十钱过何以故若一不即十者多一亦不成十何以故一一皆非十故今既得成十明知一即是十也二者不成一过何以故若一不即十十即不得成由十不成十故一义亦不成何以故若无十是谁一故今既得成一明知一即十又若不相即缘起门中空有二义即不现前便成大过谓自性等思之可知下同体门中准此知之余门亦准可知耳。

    若不即者有二过一不成十十不成一是情谓之一所谓缘成一者一中具十故今章第二失中合云十不成一过传写之误又若不相即空有二义即不成立便有自性断灭等过下同体等准此故略不明。

    【科】问若一即十者应当非是一若十即一者应当非是十。

    若一与十二互相即安有一十之存乎。

    【科】答祗为一即十故是故名为一何以故所言一者非是所谓一缘成无性一为此一即多者是名一若不尔者不名一何以故由无自性故无缘不成一也十即一者准前例取勿妄执矣应如是准知。

    此明一即十者离一无有十而十即是一缘成故若不尔者自性无缘起不得名一则一不得成十即一者准此可知。

    【科】问上一多义门为一时俱同耶为前後不同耶。

    至相十玄问若一多要待缘成者为是同时为有先後耶。

    【科】答即同即前後何以故由此法性缘起具足逆顺同体不违德用自在无碍故皆得如此。

    缘起故常同时常前後所以然者一即十十即一故常同时向上去向下来故常先後逆顺自在故无障碍。

    【科】问如上所说去来义其相云何。

    既有先後去来本相云何。

    【科】答自位不动而恒去来何以故去来不动即一物故但为生智显理故说去来等义耳若废智一切不可说如上果分者即其事也。

    虽前後去来而常不动作为生智下今若辨去来者约智说若废智下体即息诸论道同於究竟圆果离说相故。

    【科】问若由智者即非先有如何说云旧来如此耶。

    谓智乖本法即非先有何云旧来如此。

    【科】答若癈智即不论缘起由约智故说旧来如此何以故不成即已成即离始终故智及与法旧来成故。

    由智方知本有以智照故不成即已成即离始终故。

    【科】问为由智耶法如是耶。

    一多之体由智照耶法本有耶。

    【科】答为由智耶为法如此耶何以故同时具足故余义准以思之大段第一异体门讫。

    法本有故智即能显由智照故方明本有二义同时皆尽无碍故一切诸法例如此知。

    【科】第二同体门者亦有二义一者一中多多中一二者一即多多即一。

    还如前门二义相似。

    【科】初门中二一者一中多二者多中一初一中多者有十门不同一者一何以故缘成故是本数一中即具十何以故由此一钱自体是一复与二作一故即为二一乃至与十作一故即为十一是故此一之中即自具有十个一耳仍一非十也以未是即门故初一钱既尔余二三四五已上九门皆各如是准例可知耳。

    是本数一中即具十者清凉云如一本自是一则为本一应二为二一应三为三一等只一个一对他成多喻如一人望父名子望子名父等同一人体而有多名。

    【科】二者多中一亦有十门一者十何以故缘成故十中一何以故由此一与十作一故即彼初一在十一之中以离十一即无初一故是故此一即十中一也仍十非一矣余下九八七乃至於一皆各如是准例思之。

    摄他一同多己望於一摄之亦然皆是多也。

    【科】问此与前异体何别答前异体者初一望後九异门相入耳今此同体一中自具十非望前後异门说也即义亦准思之。

    同体即入与前异体即入何别答前异体门一中十者以初一望後九故名一中十此门言一中十者即一中有九故言一中十。

    【科】二者一即十十即一亦有二门一者一即十亦有十门不同一者一何以故缘成故一即十何以故由此十一即是初一故无别自体故是故此十即是一也余九门皆亦如是准之可知。

    如一有体多无体能摄他同己一有体摄他多也能成有体所成无体也。

    【科】二者十即一亦有十门不同一者十何以故缘成故十即一何以故彼初一即是十故更无自一故是故初一即是十也余九门准例知之。

    十有体一无体多有体故能摄一故本一无体潜入多中。

    【科】问此同体中一即十等者为只摄此十耶为摄无尽耶。

    此明一体为祗摄一中十亦摄他处十耶。

    【科】答此并随智而成须十即十须无尽即无尽如是增减随智取矣即十如前释言无尽者一门中既有十然是十复自迭相即相入重重成无尽也然此无尽重重皆悉摄在初门中也。

    至相曰随智差别故亦尽亦无尽何者如一若摄十即名为尽若具说即无尽但展转相迭相互即重重无尽也。

    【科】问为但摄自一门中无尽重重耶为亦摄余异门无尽耶。

    为摄自一中十无尽为余诸门中无尽。

    【科】答或俱摄或但摄後自无尽何以故若无自一门中无尽余一切门中无尽皆悉不成是故初门同体即摄同异二门中无尽无尽无尽无尽无尽无尽无尽无尽无尽无尽穷其圆极法界无不摄尽耳。

    若一无尽余亦无尽若余不尽一亦不尽若成一一切即成若不成一一切亦不成是故此摄法即无尽复无尽圆融自在无不周尽。

    【科】或但摄自同体一门中无尽何以故由余异门如虗空故不相知故自具足故更无可摄也此但随智而取一不差失也。

    祗摄自门中无尽於三四义犹若虗空即是尽更不摄余故名无尽故亦摄尽不尽。

    【科】如此一门既具足无穷个无尽及相即相入等成无尽者余一一门中皆悉如是各无尽无尽成宜如是准知。

    清凉曰由异体相入带同体相入故有帝网门者同体相入一中已含於多而更入於异体故有重重之义同体相入如镜已含多影更入余镜故有重重无尽之义余门可知。

    【科】此且约现今理钱中况彼一乘缘起无尽陀罗尼法非谓其法只如此也应可去情如理思之。

    喻则有限法乃无穷至相云法门具满无喻可况今说喻者但分喻耳若不去情难造妙旨此章合云现今事钱错为理字也。

    【科】第二约法广辨者略有二种一者立义门二者解释门。

    然此章全依至相十玄贤首承用探玄修改清凉全依贤首新文以所立有次第故。

    【科】初立义门者略立十义门以显无尽何者为十。

    先立所依体事十对分为十门一一门皆复具十以显无尽。

    【科】一教义即摄一乘乃至五乘等一切教义余下准之二理事即摄一切理事三解行即摄一切解行四因果即摄一切因果五人法师摄一切人法六分齐境位即摄一切分齐境位七师弟法智即摄一切师弟法智八主伴依正即摄一切主伴依正九随生根欲示现即摄一切随生根欲示现十逆顺体用自在等即摄一切逆顺体用自在等。

    所言教义者教即是通相别相三教五乘之教即以别教以论别义所以得理而亡教若入此通宗而教即义以同时相应故二理事者若三乘教辨即异事显异理如诸经举异事喻异理若此宗即事是理如入法界品等经文是谓体实即是理相彰即是事也三解行者如三乘说解而非行如说人名字而不识其人若通宗说者即解即行如看其面不说其名而目识也相显为行契穷後际为解四因果者修相为因契穷为果五人法者如文殊即当妙慧普贤彰其称周明人即法也六分齐境位者参而不杂各住分位即分齐境位也七法智师弟者开发为师相承即弟子也八主伴依正者举一为主余皆为伴主以为正伴以为依也九逆顺体用者即是成坏义也十随生根欲性者随缘常应也如涅盘经此方见满余方见半而月实无亏盈若以此宗明者常增减而无增减以同时相应故今章但九十不次。

    【科】此十门为首皆各总摄一切法成无尽也。

    然此十门体无前後同时相应既其具此十门余因陀罗等九亦皆具此十门其中一一皆称周法界所以举十门者成其无尽义也。

    【科】二言解释者亦以十门释前十义以显无尽。

    随举教义理事等十门以一为首摄余九门即显无尽。

    【科】问何以得知十数显无尽耶答依华严经中立十数为则以显无尽义。

    前已引竟。

    【科】一者同时具足相应门此上十义同时相应成一缘起无有前後始终等别具足一切自在逆顺参而不杂成缘起际此依海印三昧炳然同时显现成矣。

    以是总故冠於九门之初即具教义理事等十门同时也何以得如此耶良由缘起实德法性海印三昧力用故得然也非是方便缘修所成故得同时。

    【科】二者一多相容不同门此上诸义随一门中即具摄前因果理事一切法门如彼初钱中即摄无尽义者此亦如是然此一中虽具有多仍一非即是多耳多中一等准上思之余一一门中皆悉如是重重无尽故也。

    此约理说以一入多多入一故名相容体无前後而不失一多之相故曰不同此即缘起实德非天人所作故。

    【科】此经偈云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世界本相亦不坏无比功德故能尔。

    【科】然此一多虽复互相含受自在无碍仍体不同也所由如上钱义中释此有同体异体准上思之可解。

    仍体不同若不尔者诸缘杂乱失本缘法缘起不成此则诸缘各各守自一也。

    【科】三者诸法相即自在门此上诸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圆融自在无碍成耳。

    还就教义理事等十门取其三世间圆融无碍自在故一即摄一切成其无尽复无尽以其无尽故相即复相入此约用以说也。

    【科】若约同体门中即自具足摄一切法也然此自一切复自相入重重无尽故也然此无尽皆悉在初门中也。

    太一曰此无尽复无尽相即复相入与因陀罗网及微细相容门有何差别耶答如喻说同体门中说者若就隐映相应互相显发重重复重重成其无尽者即是因陀罗网门摄若诸门一时具显不相妨碍者即是相容门摄若就三世间圆融无碍自在相即复相入成其无尽复无尽者即此门摄。

    【科】故此经云初发心菩萨一念功德深广无边际如来分别说穷劫不能尽何况於无量无数无边劫具足修诸度诸地功德行。

    此即明其一即一切成其无尽何况者此即从二三至九十皆成无尽。

    【科】义言一念即深广无边者良由缘起法界一即一切故耳如彼同体门中一钱即得重重无尽义者即其事也。

    此据缘起体性成其无尽复无尽故。

    【科】何况无边劫者即余一一门中各显无尽义者是也所以尔者此经又云初发心菩萨即是佛故也由此缘起妙理始终皆齐得始即得终穷终方原始如上同时具足故得然也。

    良由始终相即复相入成无尽故先後因果不失虽不失先後以先後相即复相入故成其无尽。

    【科】又云在於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也是故得一即得一切又云知一即多多即一故也十信终心即作佛者即其事也。

    信满成佛约位佛非行佛故。

    【科】问如同体一门中即摄一切无尽者为一时俱现耶为前後耶。

    问意可知。

    【科】答於一门中一时炳然现一切者属微细摄隐映互现重重者属因陀罗摄余义即同即异即多即少即有即无即始即终如是自在具足一切无尽法门仍随举一为首余即为伴道理一不差失旧来如此此辨同体一门中具足自在无穷德耳余异体等门中亦准思之。

    有三义不同余义下即此门摄。

    【科】问若一门中即具足一切无尽自在者余门何用为答余门如虗空何以故同体一门并摄一切无不尽故。

    若一门自具足何用余门答余门如龟毛兔角不可得。

    【科】问此同体门中所摄一切者但应摄自门中一切岂可摄余门中一切耶。

    但应摄自岂容摄他耶。

    【科】答既摄自一切复摄余一一门中无尽一切如是重重穷其法界也。

    自他俱摄方能穷尽缘起无碍法界之义。

    【科】何以故。

    【科】圆融法界无尽缘起无一一切并不成故此俱论法性家实德故不可说其边量。

    若无一一切不成如一斗即摄一升若无升斗即不成也。

    【科】故此经偈云不可言说诸劫中演说一切不可说不可说劫犹可尽说不可说不可尽又偈云一切众生心悉可分别知一切刹微尘尚可筭其数十方虗空界一毛犹可量菩萨初发心究竟不可测。

    【科】良由此一乘圆极自在无碍法门得一即得一切故耳。

    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一或一切成一证一切证。

    【科】因果俱齐无前後别故地论云以信地菩萨乃至与不思议佛法为一缘起以六相总别等义而用括之明知因果俱时相容相即各摄一切互为主伴深须思之此事不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