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第一(之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
    教是能诠。乘约所诠。乘教非一。故辨此门。

    【科】先一乘随教有五。一别教一乘。二同教一乘云云。三绝想一乘如楞伽。此约顿教。四约佛性平等为一乘等。此约终教。五密义意一乘如八意等。此约始教云云。

    别教一乘同教一乘云云者。建立一乘中广显同别。不复更书三绝想一乘。孔目云会彼五乘成无分别离相一乘。出楞伽经。第四可见五密义意者。要问有八意。故说一乘。彼一乘是隐密相引二乘说非显了说也。

    【科】二。明三乘亦有五。一小乘中三始别终同以俱罗汉故。二始教中三始终俱别以有入寂故。三终教中三始终俱同并成佛故。四顿教三始终俱离云云。五圆教中三始终俱同汝等所行是菩萨道等故云云。

    小中三始别终同者。探玄云谓始约因修四谛缘生六度等别。终就得果。三乘之人身智同灭。故云俱罗汉等也。二始教等者。探玄有二义句。彼云若据圣谛缘生六度行异。亦得名为始终各别。此是第二第三时教说也。即是今义。彼又云。二始同终别三。谓同闻般若同观无性三乘之人各得自果。如前所引说。彼前所引者亦即大品等共教三乘。若如是者。始教既皆共教三乘。则亦有同观无性各得自果始同终别之句也。三终等者。始同者同闻般若同观性空故。终同者并成佛故。探玄又有近异远同三。谓初以三乘方便引之。後同以大乘令得度等。名若力士经大般若等诸大乘经。於中虽有权实不同皆具三乘。以约始终一类此世定故。如是说者则终教自具四句。一始同终别。三同闻般若等故始同也。皆为三人所得故终别也。以终教亦収入共教三乘。故二始终俱别三。以大品等通说三乘法通益三人。则谛缘度别是三法始别也。通三人得益是终别。虽有权实皆具三乘。此世根性定故。未过八万劫等未回心故三始别终同。三约此世根性异。未至无余位不发心。须说二乘。引令入道谛缘度不同始别。又以八六四二万十千劫醉三昧酒始别。酒消然後觉终同也。四始终俱同三。始同同闻同观也。终同者以许回心作佛也。四顿教始终俱离者皆不可说故。五圆教中三。汝等所行释始同皆得授记终同也。

    【科】三。诸教相收者有二门。一以本收末门。二以末归本门。

    所以辨相收者。欲显方便正乘上下相望权实不同。令知末有所归耳。然有二门并约一乘辨也。本即一乘。末即诸教。以诸教虽有相收为本之义。而本义不成。以毕竟是方便故。如共教中亦上下相望有共不共而皆共教也。

    【科】初中於圆内。或唯一圆教以余相皆尽故。或具五教以摄方便故。顿教中或唯一顿教亦以余相尽故。或具四教以摄方便故。熟教中或一或三。初教中或一或二。小乘中唯一。皆准上知之。

    圆内余相尽者本来是一乘故。或具五摄前四为方便故有五也。此通即不即二义。如下七八二门辨。顿教中亦余相尽者一切不可说不知一故。或四摄前为方便者从渐入顿故。熟教亦名实教或名终教。或一亦以余相尽故。或三前二为方便故。初教根不定堪入熟教等。故初教或名始或名分以空有二宗皆未尽大乘法理总名初教。或一约自宗。或二摄小为方便。小根不定堪入初教。即便定等。故小乘唯一。

    【科】二以末归本小乘内。或一以据自宗故。或五谓於後四教皆有为方便故。初教中或一是自宗故。或四谓於後三教皆有作方便故。熟教中或一或三。顿教中或一或二。圆教中唯一。皆准上知之。

    前四皆有趣归之法。则知自宗非是究竟故名方便。随宜巧便假施设者也。小乘或一自宗不知大乘故。或五皆有为方便故。初教或一约自宗或三於後二教皆有为方便故。顿教中或一约自宗或二於後一皆有作方便故。当知此章终顿二教但属三乘。皆须入一方名究竟。望後圆教皆名方便。若约泯二显一属於一乘则不名方便。以後三教皆名□乘。今非此义。圆教唯一以究竟故。

    【科】是诸教下所明义理交络分齐。准此思之。

    交络者如五教互望分齐也。

    【科】是则诸教本末句数结成教网。大圣善巧长养机缘。无不周尽。

    本末句数者。则上来诸教相收诸句也。结成教网则熔融为无尽圆宗也。是则融前诸教为究竟之圆。多涝漉根缘无孑遗矣。是知人天善根皆圆教摄。有谓但融圆中自有四谛等法。不取前教者岂足以语道也。

    【科】故此经云张大教网亘生死海。度天人鱼置涅盘岸。此之谓也。

    【科】第六教起前後者。

    教起前後者略辨如来一代所说。约时显教本末交映与夺相资方为善巧摄生方便也。

    於中有二。初明称法本教。二明逐机末教。

    【科】初者谓别教一乘。即佛初成道第二七日在菩提树下。犹如日出先照高山。於海印定中同时演说十十法门。主伴具足圆通自在。该於九世十世。尽因陀罗微细境界。则於此时一切因果理事等一切前後法门。乃至末代流通舍利见闻等并同时显现。

    称自得法。直说根本一乘法也。於中有四。初正陈本法。第二七日者顺论众也。以时因陀罗该前後故。周疏具有会释。十十法门即同时具足等十十门也。言理事等者等余行位人法等事法也。前後者前即初成後即末代。乃至今後见闻等并在此时显现。

    【科】何以故。卷舒自在故。舒则该於九世。卷则在於一时。此卷即舒。舒又即卷。何以故。同一缘起故。无二相故。

    初徵有何所由。前後复同时。同时亦前後耶。答卷舒自在。故不同末教卷舒异门不得自在。此宗舒卷牙即是故该九世摄一时熔融无碍也。又徵何以卷舒得若是耶。同一缘起故无舒即无卷。有卷乃成舒也。无二相者珠光镜明牙相是也。

    【科】经本云於一尘中建立三世一切佛事等。又云於一念中即八相成道乃至涅盘流通舍利等广如经说。

    广如离世间品等说。

    【科】是故依此普法。一切佛法并於第二七日。一时前後说。前後一时说。如世间印法读文则句义前後印文则同时显现。同时前後理不相违。当知此中道理亦尔。准以思之。

    孔目问曰。大智舍利弗等佛出世已在他国。异时异处方与目连等入其佛法。因何华严经会第二七日。佛未移动即有舍利弗等五百声闻。其只洹林及普光法堂并未建立。因何具述在经。答。如来依解脱德建立一乘。故经云於一微尘中建立三世一切佛转法轮。当知今所成一乘教者即其事也。依九世入智融九世法成其十世。即过现未各有过现未相。即复相入成其十世。当第二七日如是等法皆悉现前。又曰若欲识华严经无尽教义者。当依六相因陀罗微细智及陀罗尼自在法智。知今章即用彼文也。下文云广如孔目问答。则知自云录和尚微言。成於章疏。果不虗矣。不熟孔目问答。则不知此章元由。後贤不可不察。

    【科】二逐机末教者谓三乘等有二义。一与一乘同时异处说。二异时异处说。初义者是同教故。末不离本故。依本而成故。後义者本末相分故。与本非一故。此二各有二义。一三乘。二小乘。

    三乘等者兼小乘也。初义者同时异处也。是同教者则表三一和合同时说也。如次章所指末不离等所以皆同初时也。文中三故字皆出所以同时也。後义本末相分者。本教末教二相各不同也。与本非一者。以不即义故也。

    【科】初者密迹力士经说佛初成道竟七日思惟已。即於鹿苑中以众宝等庄严法座。广集三乘众。梵王请佛为转法轮。广益三乘众得大小等果。乃至广说如彼经中。又大品经云佛初在鹿野苑转四谛法轮。无量众生发声闻心。无量众生发独觉心。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行六波罗蜜。无量菩萨得无生法忍。住初地二地乃至十地。无量一生补处菩萨一时成佛。

    【科】解云以此教证。当知最初第二七日即说三乘法。与一乘同时说也。

    经中言七日思惟。即思因行缘行也。文处可见义当探玄本末差别同时兼小乘一乘。三类同时也。

    【科】二小乘者。弥沙塞律说佛初成道竟入三昧。七日後乃於鹿苑而转法轮。故知小乘亦与一乘同时说也。

    【科】又普曜经云第二七日提谓等五百价人施佛麨蜜。佛与授记当得作佛等。此经所说虽通三乘等教。有义亦摄人天等法。亦与一乘同时说也。

    於中各有引经示义。

    【科】问说时既同。何故说处别耶。

    此是直问非难问也。

    【科】答为约时处寄显法故须同异也。

    约时处表法要同异也。

    【科】故地论云时处等校量显示胜故。同时者显是同教故。处异者示非别教故。如别教一乘在菩提树下说者。欲明此是得菩提处。即显如来自所得法称本而说。故不移处说也。余三乘等法欲明逐机改异。故移处就机鹿苑而说显非本也。

    地论等者。时谓初时。处即觉场。异处谓鹿苑等显非别教者移异就机。非是称自所得一乘别教也。余文可知。

    【科】第二时处俱异者。由与一乘不即义故时处俱别也。或三七日後说如法华经。或六七日後说如四分律及萨婆多论说。或七七日乃说如兴起行经。或八七日乃说如十诵律说。或五十七日後说如大智论说。或一年不说法。经十二年方度五人。如十二游经说。有人解云智论五十七日者即五十个七日。与十二游经一年同也。

    第二等者不即义者言本末差别也。八七下探玄大疏皆云五分律。余并同此末教机异宜闻各别。故不同也。

    【科】以此等教证当知三乘小乘并非第二七日说。由与一乘教差别故。随机宜故。余可准知。

    并可知其中义有依本起末摄末归本等。此皆略之矣。

    【科】第七决择其意者。

    然诸教前後差别难知。略以十门分别其意。

    诸教前後难知者。探玄西域二家之後吾祖有问二说三教各初说小华严初说。如何会释前章三宗同时并说。故有此科决择其意也。言差别难知。者古来诸德各答释此问。多说不同。一约顿渐悟机。二约显秘二门。三约一音异解。然皆有妨难。不能决通。第四贤首释通方决此难。兼会二说。大例有二。一为此世根定者说。二为此世根不定者说。今章总笼二例。以为十门。

    【科】一。或有众生於此世中。小乘根性始终定者。则见如来从初得道乃至涅盘。唯说小乘未曾见转大乘法轮。如小乃诸部执不信大乘者是。

    彼文此世根定中有三。此其一也。

    【科】二。或有众生於此世中。小乘根不定。故堪进入大乘初教。即便定者则见如来初时转於小乘法轮翻诸外道。後时见转大乘初教即空法轮回诸小乘。如中论初说者是。

    此即此世根不定门也。然此章分成多义。以顺前诸教也。彼但入三入一之二门耳。今即从小入初教也。而言即空法轮者。孔目等但有以空为始。今章录之而成其文。故言即空法轮。其後相宗渐炽。探玄等方辨乃以三分半人不得成佛。故亦判入初教。加分名耳。非相违也。中论初者即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也。

    【科】三。或有众生於此世中於小乘及初教根不定故堪入终教。即便定者则初时见转小乘法轮。中时见转空教法轮。後时见转不空法轮。如解深密等说者是。

    即深密三轮中初闻唯小。次闻唯大。後闻具三。此云空不空者约所显理说。

    【科】四。或有众生於渐教中根不定故堪入顿教。即便定者即见初示言说之教。犹非究竟。後显绝言之教。方为究竟。如维摩经中初三十二菩萨及文殊等所说不二并在言说中。後维摩所显绝言之教以为究竟者是。

    此约净名宗在绝言也。文处甚显。

    【科】五。或有众生於此世中顿悟机孰。即便定者即见佛从初得道乃至涅盘不说一字。如楞伽经说。又涅盘经云。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菩萨具足多闻等。

    亦即探玄根定中析出也。所引皆绝言也。

    【科】六。或有众生於此世中。三乘根性定者见佛从初即说三乘教法乃至涅盘更无余说。如上密迹力士经及大品经说者是。

    即彼根定中云或有众生此世三乘根性熟者见佛始终但说三乘。如密迹力士经云。佛初鹿园说法时无量众生得阿罗汉果等。乃至广说大品大般若亦同此说。又云以此义准後时所说皆通具此三乘。如诸大乘经中所说。又云於中虽有权实不同皆具三乘。是故当知此前诸门权实顿渐不同。此世根性定不定别皆属三乘。第七已下方谈从三入一耳。

    【科】七。或有众生於此世中三乘根不定。故堪进入同教一乘者则见自所得三乘之法皆依一乘。无尽教起是彼方便阿含施设。是故诸有所修皆回向一乘。如会三归一等。又如上所引三乘与一乘同时说者等。

    於此世等者三根不定而入一者。回三入一是同教也。见自得法是彼方便。舍方便而入正乘。三乘为教。一乘为义。三一和合。即前圆教。或五前四为方便故。虽非正乘皆圆教摄。是彼方便故。如奴属主也。孔目云。若横依方便法门有二义。今说一乘中後义与彼究竟圆一乘为方便故说一乘非即圆通自在义也。意云但与彼作方便得名一乘非即是彼圆通自在无尽法也。故云依彼教起是彼等也。阿含此云净教。意云但是言说耳。

    【科】八。或有众生於此世中三乘根不定故堪可进入别教一乘者。即知彼三乘等法本来不异别教一乘。何以故。为彼所目故。更无异事故。如法华经同教说者是。

    文云或有众生於此世中三乘根不定堪入别教者。则此类众生初见佛闻说三乘。久修根熟普眼智开。见自得法是佛於一乘分别说三。无异事唯是一乘。故云入别。还是从三入一但根利不见所舍方便耳。若为彼一乘之诠目一一圆融故更无异事。孔目云。由依究竟一乘教成。何以故。从一乘流故。又为一乘所目故。如法华经同教说者以此经宗於会三归一。是故上之二门虽入同入别利钝不同。皆就机破会。不同华严初成顿说无权可会。不通二乘。独谈不共一乘。如前别教中该摄一切本末唯是一乘。则是此经所诠圆别究竟法也。

    【科】九。或有众生於此世中具有普贤机者。则见如来从初成道乃至涅盘。一切佛法普能初时第二七日海印定中自在演说无尽具足主伴。穷因陀罗网微细境界。本来不见说三乘小乘等法。如华严经别教中说者是。此约普贤教分见闻及解行处说。

    此下二门皆约别教一乘。此即探玄此世一乘根性熟者开二门也。即初时便说本教也。不见三小者直体显一。为大菩萨直示法界成佛仪故。不对二乘无所破故。无权可会。不同法华破异明一。此约普贤教分等。普贤门中若但约教证以分二分。则教分中有见闻解行。入证分齐为证分。孔目曰。此约教分说。又曰此据证说。或开三分。所谓见闻分解行分入证分。或名三位。或名三生。孔目云。当是圆教证分已去。又云当在圆教位中见闻处说。又曰普贤解行分义是也。三分并是普贤门摄。今文约教证二分为九十二门。故教分中即见闻及解行处说也。

    【科】十。或有众生於一乘别教解行满足已证入果海者。则见上来诸教并是无尽性海随缘所成更无异事。是故诸教即是圆明无尽果海。具德难思不可说不可说也。此约一乘入证分齐处说。余可准知。

    此即一乘根性定析成此门。众生解行满足证入果海。则知非是寂灭圆极自在果也。又云即见上来诸教等者。当知此中果海即是发心品初发心时取得果耳。亦不思议等所显之果。此中说者即显果海不可说也。此文云不可说不可说者。乃是具德难思出於数法耳。非言果分玄绝不可说。是故结云。此约一乘入证分齐处。既言就此处说。显非果海明矣。

    【科】第八施设异相者。

    然此异相繁多。略约十门。以显无尽。何者十异。

    【科】一者时异。谓此一乘要在初时第二七日说。犹如日出先照高山等。故论云此法胜故在初时及胜处说也。

    时异等者。如教起前後说。

    【科】若尔何故不初七日说思惟因缘行等如论释。

    初七最胜何以不说。思惟因行缘行故初七不说。论即十地论。广说如诸疏记。

    【科】又此即是时因陀罗网等故即摄一切时。若前若後各不可说。劫通前後际并摄在此一时中也。

    亦如上说。因陀罗即数也。用显时之无尽。

    【科】三乘等不尔以随逐机宜。时不定故。或前或後亦不一时收一切劫等。

    亦如前辨。

    【科】二者处异。谓此一乘要在莲华藏世界海中众宝庄严菩提树下。即摄七处八会等及余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海。并在此中以一处摄一切处故。是故不动道树徧昇六天等者是此义也。又此华藏世界通因陀罗网故周侧诸尘。於此称法界处。说彼一乘称法界法门也。

    要在下世界海者。即莲华藏香水海中摄二十重佛刹。结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於中布列。皆如来修因之所严净。常处其中而演说法。七处八会晋译经耳。及余下此华严藏之外十方无间穷尽法界之刹并在其中。不动者即不分而遍也。又此世界通帝网重重无尽。不可说其分量也。周侧诸尘。经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等。清凉云此犹约器世间说。若约智正觉及众生世间。即一一佛身支节毛孔皆摄无尽重重之刹。普贤众生一一皆尔。并是遮那说经之处自狭之宽。略显十重之处。如疏所辨。

    【科】三乘等即不尔在娑婆界木树等处亦无一处即一切处等。

    在文可见。

    【科】问若尔何故佛地经等亦在净土中说耶。答彼经但云在光曜宫殿等具十八种圆满。亦不别指摩竭国等。以彼为地上菩萨说佛地功德故。在三界外受用土中。此三乘终教及一乘同教说。

    答彼下示彼经相亦不下拣不同。以华严指摩竭国全华藏故。以彼下显彼经意况为地上说佛地德故。特於界外受用中显染净差别说。非融通说也。此三下指教分齐也。三乘终教及一乘同教共说此义。则知三乘终教非别教也。

    【科】若此华严皆云在华藏界内摩竭国等。不云娑婆内亦不云三界外。故知别也。余义准知。

    染净熔融也。

    【科】三者主异。谓此一乘要是卢舍那十身佛及尽三世间说。如普贤行品云。佛说菩萨说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等。

    谓此等者十身二种十身如玄文具列。仍说用周等十重无碍。广显法界身云无尽之相通三世间。常说遍说。所引经文即三世间说也。

    【科】不同三乘等是化身及受用身等说。余义准知。

    受用即三身中他报身名卢舍那。孔目云。此约三乘卢舍那。当彼报身又云化身复说报身。所化千佛及化千亿释迦亦当报身下阎浮提。七岁出家等当是化身。若依华严即不如此。为有十佛不同。故其卢舍那等及化释迦并是十佛化用。应可准知。又如普贤乘象至行者前即三乘普贤。谓第四十五知识即一乘普贤。当知三身舍那与十身舍那德义天远。普贤既尔文殊亦然。一一皆具主伴。圆明无尽故。

    【科】四者众异。谓此一乘经首唯列普贤等菩萨及佛境界中诸神王众。

    谓此等者如妙严品所列。

    【科】不同三乘等。或唯声闻众。或大小二众等。

    或唯等如余经说。

    【科】问若尔何故第九会中有声闻众耶。

    【科】答彼中列声闻意者二种。

    有二意则二声闻各当一意。

    【科】一。寄对显法故以彼如聋如盲有显法深胜也。

    寄彼声闻对显华严尊胜。阿罗汉在座同请尚犹聋盲。其法深玄固可知矣。故云显深胜也。即释迦弟子舍利目连十大声闻也。

    【科】二。文殊出会外所摄六千比丘等者非是前所列众。此等皆是已在三乘中。令回向一乘故作是说之。

    此舍利弗弟子海觉等六千比丘与五百声闻叔侄行异。故孔目云。即有大智舍利弗等五百声闻。并有舍利弗弟子六千比丘。并者兼及也。拣有二种不同。文殊等者在本会中文殊闻显後辞佛南游故云出会所摄。即舍利弗亦辞佛从文殊游於人间以为助化。所将因陀罗惠等五百比丘出於自房。至道中。舍利弗劝诸比丘观文殊十种胜德。文殊如象王回观诸比丘。比丘皆得十眼十耳等。故云所摄六千等为表六根清净。故化为六千也。非是下拣五百声闻。是此会经初所列声闻众。此六千经初不列。故则二类不同。列字悞作引。此等下其诸比丘位在三乘中回心人也。非是小乘声闻位人。良由文殊游行经中文殊已会化令回心向大。故云已在三乘中。今令回心向一乘。故经作是说耳。孔自云。二约终义辨回心者如下经文。大智舍利弗与五百比丘回心向文殊师利。并言宿种善根。现六千比丘显久共修行成实眷属。舍利弗身在佛法中。义当聪明位。又曰今复回心。当回之时即得十种大法等。又曰其位在顿悟熟教等。又行愿往後此是菩萨众。目连鶖子等是声闻众。当回心前辛苦穷谕愚法位人。孔目又曰如穷子。长者遣使方便与价等义。当人天及大众部以去乃至初教。如舍利弗回心等义。当初教已去乃至顿教及终教已下孔目化六千者五百比丘化非声闻化也。

    【科】五者所依异。谓此一乘教起要依佛海印三昧中出。

    要依海印等者。上云今将开释迦如来海印三昧一乘教义有同别二门。若如上说三乘等并在同教中。岂亦海印出耶。孔目曰。同别由同在海印定中成。故不在定中。说同教者。入一乘远方便故。

    【科】不同三乘等依佛後得智出。

    即法住智也。

    【科】六者说异。谓此一乘此方说一事一义一品一会等。时必结通十方一切世界皆同此说。主伴共成一部。是故此经随一文一句皆遍十方。多文多句亦皆遍十方。

    谓此下即上所引同说经亦即主伴经。

    【科】三乘等即不尔但随一方一相说无此主伴该通等也。

    一方者逐一方化仪也。一相者一相孤门也。无此圆融主伴结通十方等也。

    【科】七者位异。谓此一乘所有位相上下皆齐。仍一一位中摄一切位。是故乃至佛等诸位在信等位中。余位亦然。

    谓此下即六位相收即入等广在疏文。略如所诠中辨。

    【科】三乘中即不尔但随当位上下阶降皆不相离也。余如下说。

    不尔等以彼但约行布差别上下不同。离字误当作杂字。不相杂也。

    【科】八者行异。随一菩萨即具信等六位。一一位中所有定散等差别行相并一时修。如东方一切世界中常入定等。西方世界中常供养佛等。如是十方世界中尽穷法界行亦不分身。一时皆遍满。一念皆遍修。一一念中亦如此信位满心已去。一一位皆如是修。更无优劣。又一行即一切行等通困陀罗网等。

    即具信等者以得一即一切。故得升即得斗也。以一若不成一切俱不成。良由同一缘起故。六相智融故。相入故。相即故。一一位中定谓正在定散谓出三昧时也。并一时修者一念徧成诸行也。东方下互徧同时也。尽穷法界行者显重重遍也。法界义总成故。亦不分者一身即法界身故。一时下显念劫圆融。随一一门各尽摄故信位满心已去。即约行拣位以一乘是行佛故。如问答云。若具五位及九位。佛则是一乘圆教摄也。更无优劣前後熔融故。又一下诸行共成缘起有同体异体相即成也。

    【科】三乘即不尔。地上菩萨犹各有分齐。况地前者乎。余如下说。

    於文可见。

    【科】九者法门异。谓略举十重以明之。一。彼有三佛此有十佛。二。彼有六通此有十通。三。彼有三明此有十明。四。彼有八解脱此有十解脱。五。彼有四无畏此有十无畏。六。彼有五眼此有十眼。七。彼说三世此有十世。八。彼说四谛此有十谛。九。彼有四辨此有十辨。十。彼有十八不共法此有十不共法。余门无量广如经说。

    相对拣显十佛如离世间品等。十通十明并如本品。余如出现品等。

    【科】十者事异。谓随有舍林池地山等事皆是法门。或是行或是位或教义等而不坏其事。仍一一尘中皆具足法界一切差别事。因陀罗微细成就随一事起皆悉如是。

    谓如善财随所遇贪嗔痴等皆得法门。遇山入山法界遇水入水法界等皆即事即真也。仍一一尘皆具法界。如一尘是总相。人法理事因果行位等十对二十事法为别相等。一一尘皆各如是。故得因陀罗等也。

    【科】三乘等即不尔但可说即空即真如等。故不同此也。又若以神通不思议力容得蹔现。非是彼法自性如是。余可准知。

    孔目云。初教即空。终教即如。顿教即泯。又若下拣足指案地并净名不思议等也。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卷第一(之下)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