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八之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天台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卷八之下

    高丽沙门谛观录

    南天竺沙门蒙润集注

    清比丘性权汇补辅宏记

    清三宝弟子钱[、/(、*、)]庵较订

    天台嫡裔比丘谛闲编科参梓

    △二十行二。初正明十位。

    次明十行者。

    【□注】四教义四(六)云。此十通名行者。行以进趣为义。前既发真悟理。从此加修。从空入假。观无量四谛。

    【■记】此释名行之所以也。仪文一句。标征。注文引文释义。如四教义引涅盘云。知诸阴苦。名中智。分别诸阴。有无量相。悉苦。非诸声闻缘觉所知。名上智。是名无量苦谛。知诸入者。名为门。名为苦谛。分别诸入有无量相悉苦。即无量苦圣谛也。知十八界名为分。亦名性。即苦谛。分别诸界有无量相悉苦。名无量苦谛也。无量集谛者。知爱因缘能生五阴。名集。一人起爱无量无边。况一切众生所起之爱。如是等爱无量无边。即无量集谛也。无量灭谛者。知灭烦恼。名灭。分别烦恼不可称计。灭亦如是。即无量灭谛也。无量道谛者。能断烦恼名道。分别道相无量无边。所离烦恼亦无量无边。即无量道谛也。如是四谛。大经悉云。非声闻缘觉所知。故属别教所学。

    【■补】菩萨住此无量道谛。学十波罗密一切诸道。断尘沙无知中品。十行成就。从空入假。平等观成。

    一欢喜。二饶益。三无违逆。四无屈挠。五无痴乱。六善现。七无着。八难得。九善法。十真实(断界外尘沙惑)。

    【□注】始入法空。不为邪动。名欢喜行。常化众生。使得法利。名饶益行。常修忍法。谦下恭敬。名无违逆行。行大精进。令一切至究竟涅盘。名无屈挠行。不为无明之所失乱。名无痴乱行。生生常在佛国中生。名善现行。於我我所。一切皆空。名无着行。菩萨成就难得善根。名难得行。说法授人成物轨则。名善法行。二谛非如亦非非相。名真实行。

    【■记】此正释别教菩萨十种行门之妙义。依稀俨似十波罗密。况菩萨利物决不[起-巳+俞]斯。故以十义而消释也。言十行者。一施行。谓邪附法兴。若修檀时。未达法空。即为邪动。今初行菩萨。从空入假。始证假有之法本空。虽入俗利生。以布施行。摄诸众生。舍身命财。无畏法施。恣意行檀。不为无常苦等诸邪所动。其心欢喜。故以施而释欢喜也。二戒行。谓以戒法利人。常时化令得益。故云饶益行。三忍行。谓内修忍行。外受捶打辱事。乃至身为大地。任众生之所履。唯自谦卑。恭上敬下。违来依纳。逆来顺受。故名无违逆行。四进行。谓发大勇猛。行大精进。俱令众生得二涅盘。当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不令有人独得灭度。其精进修行若斯。故名无屈挠行。五禅行。谓修定持心。无明伏而不动。则不昏不乱。故名无痴乱行。六慧行。谓心心慧照。念念觉生。常不离佛。无时不现。故云善现行。七方便行。谓以人法二空方便。空诸执着。我及我所。二俱无有。故云无着行。八愿行。谓依四弘誓。运大慈悲。与乐拔苦。所愿如心。成就一切难得善根。故名难得行。九力行。谓具加持力。依三轨式。说法授人。示教利喜。令人信解领受。三轮清净。善成轨则。故名善法行。十智行。谓若身若口若意。三业如智慧行。所言如所行。言行相符。无有虚诳。故名真实行。言二谛非如非非相者。须知如是真谛。非如是俗谛。今十行满足。但中近显。故双非空有。别彰一中真实耳。

    △二附释种性。

    亦云性种性。用从空入假观。见俗谛。开法眼。成道种智。

    【□注】性种性者。假观分别。十界差别种性也。

    【■记】谓十行菩萨从空入假。分别十界中种种性。种种欲。悉能分别不谬。名性种性。

    【□注】从空入假观者。观经疏三云。若住於空。与二乘何异。不成佛法。不益众生。是故观空。不住於空而入於假。知病识药。应病授药。令得服行。故名从空入假观(文)。

    【■记】此释从空入假观。初句。标名。次观经下。引古释义。如妙宗钞云。先斥住空。堕二乘地。若修假观。能成佛法。能益众生。观空作入中方便。故於空智。证而不住。三界惑执。须荡令空。诸法因缘。须究本末。见思重数。如尘若沙。以大悲心徧观徧学。故名知病。诸法诸门。破性破相。一一对治。无不谙练。是名识药。随惑浅深。知机生熟。神通该动。智辨宣扬。四悉当宜。各令获益。如此授药。方肯服行。皆由证空入假。故观名从空入假也。

    【□注】道种智者。观音玄下(初)云。能知一切道种差别。则分别假名无谬。故名道种智(文)。

    【■记】玄记云。空智总达诸法无生。不能别知诸法缘起。故不能用佛道法发众生善种。假观能尔。名道种智。

    【□注】诸文云。十住修空断见思。十行修假破尘沙。十向修中伏无明。此以观对位也。若云初住断见。二住至七住断思。八九十住断界内尘沙。十行断界外尘沙。此断惑分齐也。四念处四云。十住断界外上品尘沙。十行断中品尘沙。十向断下品尘沙。(文)(言三品者。生无生八门为上品。无量四门为中品。无作四门为下品)此以惑从教也。以别是界外教。或纯用假观摄故。

    【■备】此料简诸文。说断尘沙参差之故。由以观对位。断惑分齐。以惑从教。三种不同。

    【■补】纯用假摄者。三观摄教也。空摄藏通。假摄别。中摄圆。别教虽三具修。而空观无异藏通。证道同於圆教。唯有空假。正属别教也。又十住傍修假。十行正修假。十向虽修中观。犹以假为方便。故纯假观摄也。有师标云。以惑从教者。谓以尘沙惑。从於别教也。然别教先破见思后破无明。何独以对尘沙。故云是界外教。盖界内藏通二教。不论断尘沙。唯别教四门徧学。徧断尘沙。故非不修空中。而纯用假观摄者此也。

    【□注】又此十行。明横学四。且无作四门。为圆为但。若圆无作。十行位浅。尚未修中。如何能说以此化他耶。若谓但中。释签五(初)云。各附彼教。而为相状。(文)既附彼圆。岂应是但。杂编五(十四)云。十向圆修。可由实道。(智转行融乃修圆中)十行无作。且顺权方。(只是但中无作)良以修中之位已深。出假之位当浅。位深。故知昔日化他。无非妙行。位浅。故知将来自行。亦是但中。不可以实难权。以他妨自。(文)其说切当。学者知之。附彼圆教。但为明於无作相状。能附岂可全同深位。

    【■备】此节料简十行位中。横学四教中所学之无作也。谓圆中无作。非别十行浅位所能说也。若系但中无作。又违释签附圆相状之说。此双难也。杂编下。释难。意谓别教十向修中观位。既已智转圆修。可以说由实道。别教十行修出假位。既是化他无作。自应且顺权方。只此且顺权方四字。二难俱解。一解以实难权。盖无作名同。而义有别。不可以附圆而不应是但也。二解以他妨自。盖十向修在自。十行学为他。不可以化他但中。妨自修圆也。将来自行亦但中者。别行位浅。所学无作。全依但中。故由此时。以望将来。所有自行。智亦但中耳。释签明附圆相状者。节义云。十行中明生灭。依彼藏教为相状。乃至明无作。附彼圆教为相状。既言附圆。则能依但中。岂可全同所依圆中耶。义学杂编六卷。净觉法师所述。

    【■补】言但中无作者。如苦不能恼。集不能染。出空有二边之外。天然之理。不假造作也。

    【□注】然此出假。若果但中。圆机起时。何以赴之。当知圆机。自感圆应。十行出假。乃教道说。无稽之问。不足评矣。

    【■记】此明十行出假。不能应圆机为难。谓十行出假。约教道判。本不应於圆机也。末二句。是斥辞。

    △三十向二。初正明十位。

    次明十回向者。

    【□注】四教义四(七)云。此十通名回向者。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己功德。普施众生。事理和融。顺入法界。故名回向。

    【■记】此明回向得名之所以也。仪文一句。释征。注文。引文正释。四教义云。菩萨深观如来藏。破无量取相。破无量尘沙。破无量无明。破无量身相。受相。心相。法相。知无量病。识无量药。作此观时。即入十回向位。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己济他。名回向也。

    【□注】四念处三(十一)云。别向圆修。(文)霅川云。可由实道。(杂编但不合云。只缘被接。方曰圆修)此据得意者。智转行融。及证道说也。若三观次第。唯修但中。据不得意者。及教道说也。

    【■补】此节引诸文而证释也。四念处。十住。修性念处观。十行。修共念处观。十回向。回别向圆。修缘念处观。故云别向圆修也。有师标云。得意者。乃得佛意也。净觉谓。被接方能圆修。不知别教得佛意者。十向自能圆修。若定言被接。别教无智转行融得意人耶。故原注以不合点之。若不得意者。十向唯修但中也。

    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

    【□注】以无相心。常行六道。而入果报。不受而受。名救护众生离众生相。

    【■记】此下十段。正释义也。谓以无相心行六道。即不受义。入果报。即受义。到处度生。心常无相。名救护众生离众生相也。

    二不坏。

    【□注】观一切法。有受有用。念念不住。名为不坏。

    【■补】言一切者。不出空有。以凡夫受用於有。二乘受用於空。俱属可坏也。今者念念不住二边可坏之相。而於中道受用。归向中道不可坏之性。故云不坏也。

    三等一切诸佛。

    【□注】三世佛法。一切时行。名等一切诸佛。

    【■记】言一切时行者。谓一切时中。依三世佛法而行。所谓运无缘慈。度有情界是也。

    四至一世处。

    【□注】以大愿力。入一切佛土。供养一切佛。名至一切处。

    【■记】愿。即法门誓学。佛道誓成愿也。欲成佛度生。必须亲近诸佛。广修供养。名至一切处也。

    五无尽功德藏。

    【□注】以常住法。授与前人。名无尽功德藏。

    【■记】言常住法者。即不生不灭无起尽之理。此理含藏一切大乘功德。普应随机。无有穷尽。名无尽藏。

    六入一切平等善根。

    【□注】行无漏善。善而不二。名入一切平等善根。

    【■记】言无漏者。即不漏落于二边之善也。善而不二。即中道之善也。谓菩萨万善齐修。心中了了。而无一丝挂碍。故言无漏不二也。据十向修圆中。修一善。即修无量善。名入一切平等善根。

    【■补】据经云。行善无漏。善而不二。何者众生机多。不可独用一实而行化。故兼二边之机相。善。即有边。无漏善。即空边。今菩萨智转行融。即空而有。即有而空。是名入一切平等善根也。

    七等随顺一切众生。

    【□注】以观善恶无二一相。名等随顺一切众生。

    【■记】盖众生所起心念无量。此位菩萨缘修中观。观诸善恶性非有二。即是中道一相。名等随顺一切众生。

    【■补】菩萨正修圆中。实相无相。故无凡夫有漏善恶之二相。亦无二乘偏空涅盘之一相。既平等普观。随顺实相。无非佛因。咸皆趋向究竟佛果。故名等随顺一切众生也。

    八真如相。

    【□注】心得自在。等三世佛。常照有无。名真如相。

    【■记】谓菩萨以中观心。随顺实相。出入同佛。即寂即照。照有。即不变随缘。照无。即随缘不变。名真如也。

    【■补】不为二边动乱。故得自在。无妄曰真。不异名如。乃三世诸佛安住之处。菩萨常照有无。即真如相。故名真如相也。

    九无缚无着解脱。

    【□注】以般若照三世诸法。是一合相名无缚无着解脱。

    【■记】般若。是即理之智。三世诸法。是即智之理。理智合一。无能照所照。孰为缚着耶。

    【■补】般若是智。三世诸法是境。三世约竖。诸法约横。一合相者。即佛大总相法门。若境智不忘。犹为缚着。今以无缘般若。照无相妙境。境智一如。故名无缚无着解脱也。

    十入法界无量。

    【□注】觉一切法中道无相。名入法界无量。

    【■记】谓菩萨觉悟一切。皆中道无相。一法既圆。万法俱寂。名入法界无量。

    【■补】前曰一合相。以理为总。今谓一切法中道。以事为总。一切法者。即十法界依正假实色心法也。此诸事法。全理而成。具一切造。一切即中道无相。中道即法界。十向菩萨修圆中观。圆融之理。相似而显。故觉一切法。皆中道无相法界。名入法界无量也。

    (伏无明。习中观)。

    【□注】伏无明习中观者。集解云。空假之心。既已满足正修中道第一义观。无明不起。忍伏故也。

    【■记】此释伏惑修中之力也。此位是解行终心。粗惑已融。似中慧净。断界外下品尘沙。伏无明之忍转强。相似之中道也。

    △二附释种性。

    亦名道种性。行四百由旬。居方便有余土。(以上三十位。为三贤。亦名内凡。从八住至此。为行不退位)。

    【□注】道种性者。始正修中。故名道。能生佛果。故名种。行四百由旬者。约生死处。加方便土。约烦恼。加尘沙。约观智。加假观。以此增前为四百也。方便有余土者。观经疏五云。修方便道。断四住惑。故曰方便。无明未尽。故曰有余。

    【■记】妙宗钞云。修方便道者。九种行人。合生彼土。藏二。通三。别住行二。既修空假。皆方便道。别向圆信。所修虽实。犹居似道。判为方便。不生分段。盖除四住。约此修断。名方便。断通余别。为有余也。

    【□注】行不退者。化他行满无退转也。前七住还断惑证空。名位不退。后初地去。名念不退。中道正念二边莫动。

    【■记】此明行不退也。以此十位之大士。以其正修中观。相似见中道理。了知自他不二。因果一致。理事圆融。所以不着於自。而回向於他。不着於因。而回向於果。不着於事。而回向於理。故能化他行满。而无退转也。前七住下。言不能称为行不退位。后初地下。言其位超胜。亦不称之为行不退位。唯八住至此。共二十三人。俱得称为不退位也。

    △二圣二。初明因二。初十地。

    次明十地者。

    【□注】四教义四(八)云。此十通言地者。一能生佛智。住持不动。二能与无缘大悲。荷负一切。故名为地也(文)。

    【■记】此言所以得地之功能也。初仪文一句。标征。注文。是引文发明。言地有二义。一能生。二能持。璎珞经云。地名为持。能持百万阿僧祇功德故。亦名为生。能生一切因果故。论云。生成佛智住持故也。

    一欢喜。(从此用中道观。破一分无明。显一分三德。乃至等觉。俱名圣种性)此是见道位。又无功用位。百界作佛。八相成道。利益众生。行五百由旬。初入实报无障碍土。初入实所。

    【■补】大经云。菩萨圣行满足。即住无所畏地。即是初地菩萨。离五怖畏。谓无死畏。无不活畏。无恶道畏。无恶名畏。无大众威德畏。若言不畏贪欲恚痴。此内无三毒。外无八风。则无恶名畏。若言不畏地狱等。即无恶道畏。若言不畏沙门。婆罗门。即无大众畏。见中道无二死。即无死畏也。法身常命已显。即无不活畏。得入此地。具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显二十五有之我性。我性即实性。实性即佛性。佛性既显。有感即应。故能百界现生。利益众生也。又此地具足四德。破二十五有烦恼。名净。破二十五有业。名我。不受二十五有报。名乐。无二十五有生死。名常。即佛性显也。

    【□注】舍凡入圣。四魔不动。到有无边。平等双照。名欢喜地。

    【■记】谓此菩萨。既离凡入圣。能转魔界成佛界。四魔莫能动也。有边万法齐彰。无边。一尘不立。照有不乖无。照无不乖有。有无二边。平等双照。居然中道第一义天。是则前未到而今到。宁不欢喜乎。

    【■补】四魔不动者。分破无明。不为烦恼所动。分证法身。不为阴魔所动。分得常住。不为死魔所动。百界作佛。不为天魔所动。

    【□注】从此用中道观者。四教义四(七)云。从此见佛性。发中道第一义谛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证无作四谛。一实平等。法界圆融(文)。

    【■记】止观云。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盘。无灭可证。此谓无作四谛。一实圆融也。

    【□注】破一分无明。显一分三德者。无明。乃是障中道之别惑。无明分破。中道分显。法身般若解脱。是为三。常乐我净。故称德。应知初地所破无明。细分三品。中上虽破。犹在回向后心。至三品尽。方入初地。

    【■记】无明翳乎法性。是障中别惑也。三德。如金光明玄义云。法名可轨。诸佛轨之成佛。经云。诸佛所师法也。身者聚也。一法一切法。无有缺减。故名身。经云。我身是一切众生真善知识是也。般若觉了诸法集散。非集非散。即觉了三谛之法也。於诸法无染无住名解脱。此三皆言德者。皆有常乐我净四德也。谓法身无二死为常。不受二边为乐。具八自在为我。身口意三清净为净。般若任运具四德。如智冥真如境。故大品云。色净故般若净。例此即得色常色乐色我。诸义皆成。当知般若具四德明矣。解脱四德者。诸恶永尽。即无常无乐无我无净。皆已尽也。众善溥会。即常乐我净也。大经云。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即法身。当知解脱同如来常乐我净也。应知下。明初地正破下一品。

    【□注】俱名圣种性者。据同证论。准经。必须开等觉性。

    【■记】言同证者。即无作四谛圆融中道之理。是十一地同所证也。所准之经。即是缨珞。如经云。从初地至等觉。俱名圣种性。

    【□注】见道位者。四教义四(七)云。从初地至佛地。皆断无明。但以约位分为三道。初地名见谛道。二地至六地。名修道。从七地已去。名无学道。(文)初地断无明别见。发真中道。故云见道。大经云。自此已前。皆名邪见人也。故知两教三乘。别教地前。未见中道。未断别见。皆名邪见人也。此约证道同圆。初地即同初住故也。

    【■记】初地名见道者。谓发真中道。见佛性理。断无明见惑。显真应二身。入佛智地是也。从二地至六地名修道者。断别惑三界爱。智论。迦叶闻甄迦琴声。不能自安。云三界五欲。我已断竟。此是菩萨净妙功德所生五欲。故於是事不能安忍。例色爱无色爱。亦复如是。维摩诃须菩提云。同於烦恼。不别菩提。入於八难。不得无难。意在於此。故从二地至六地。通名修道。断此别惑也。今以义推。二离垢地。即侵断别教欲爱。名斯陀含向。三明地。即别教斯陀含果。四炎地。别教阿那含向。五难胜地。别教阿那含果。断别惑欲爱尽也。六现前地。别教阿罗汉向。断别色无色爱也。七远行地。别教阿罗汉果。断别无色爱尽。从此名无学道也。大经下。证初地可名正见人也。

    【□注】又无功用者。既至初地。不加功力。任运流入萨婆若海百界作佛者。四教义四(八)云。初发真中道。见佛性理。断无明见惑。显真应二身。缘感即应百佛世界。现十法界身。入三世佛智地。能自利利他。真实大庆。故名欢喜地也。(文)辅行七下(二十四)引璎珞云。初地百界。二地千界。乃至万亿等界。现身亦尔。(文)行五百由旬者。约生死处。加实报土。约烦恼。加无明。约观智。加中观。实报无障碍土者。观经疏六云。行真实法。感得胜报。色心不相妨。故言无障碍(文)。

    【■记】妙宗钞云行真实法等者。圆教从初。别教十向。能於诸法。称实观中也。中理今开。即感妙报。色心不二。毛剎相容。纯是法身菩萨所居。实报无障碍土也。妙玄云。分别言之。此实报土。在方便土外。若即事而真。此亦不远。如云观见娑婆。瑠璃为地。坦然平正。诸楼台观。众宝所成。纯是菩萨咸处其中。即实报土是也。

    【■补】色心不相妨者。色周徧。心亦周徧。此色即真常之色。故不相妨。如云因灭是色。获得常色等。此乃胜妙五阴。法法圆融故也。妙玄云。华严明阿僧祇香华云。不可思议充塞法界者。此是菩萨胜妙果报所感五尘。呼此为欲界思惑。菩萨出入无量百千三昧禅定心尘之法。呼此为色无色思惑。签云。此中为消界外同体见思。故须界外更立三界。不然。於二乘所断何别。既分内外见思名同。故须立思分三界。从五尘为名。故例如欲界。从定地为名。故例色无色界。故知违理由见。感报由思。四念处云。登地断别见。二地至七地断别思。此亦偏断之义耳。(云云)至八地已上。犹是无色界不可思议六尘。以地持解等觉无垢地。始得离见清净禅。当知离欲界色无色惑。俱至等觉乃尽方是圆义。故大经云。十地为无我轮惑所转。无我。只是见惑。若见惑不断。不应至无垢地。若见至无垢地者。乃圆义耳。故义推偏断是别义也。所言偏断者。为对圆伏而说也。

    【□注】宝所者。喻分证寂光也。

    【■记】宝所喻寂光者。以常寂光净土。乃功德丛林。真如库藏。世出世宝。无不具足。假喻发明。犹若宝山。今言喻分证者。以仪文云。初入宝所。既云初入。是故喻之分以证寂也。

    二离垢地。

    【□注】以正无相。入众生界。同於虚空。名离垢地。

    【■记】若除诸相而言无相。是邪无相。即於无相。无相乃正。以正无相。入众生界。终日度生。不见有生可度。生界同处无法当情。名离垢也。

    【■补】不为空有二边之垢所染故。

    三发光地。

    【□注】光慧信忍。习佛之道。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记】仁王五忍。疏以三贤为伏忍。初地至三地。对无漏信忍下中上。今上品信位。中道无漏之慧转着。名光。以习久净明。净极光通。名发光地也。

    四焰慧地。

    【□注】顺无生忍。观一切法。明焰慧地。

    【■记】四五六地。对柔顺忍。以顺无生。故名曰顺。盖约教道。七地方对无生忍。故仁王云。尔焰圣觉达地菩萨。修行顺法忍。逆五见流。集无量功德。住须陀洹。疏以四地对下品顺忍。故今注云。顺无生忍。观一切法。粗得下品忍。观慧发焰。比前极其明盛。名焰慧地也。

    五难胜地。

    【□注】顺忍修道。三界无明莫不皆空。名难胜地。

    【■记】仁王经云。胜进达菩萨。於顺道忍。以四无畏。观那由他谛。内道论。外道论。药方工术。故曰我是一切智人。灭三界疑等烦恼故。集无量功德故。即斯陀含。疏以五地对中品忍。故曰顺无生忍修道。三界无明皆空。下地所不及。名难胜地也。

    【■补】三界。乃界外之三界以尘沙是方便土之无明。无明是实报分证寂光之无明。今至五地。顺无生忍而修佛道。方便尘沙已尽。即实报分证寂光无明亦分尽。故曰皆空。

    六现前地。

    【□注】上顺诸法。观於三世寂灭无二。名现前地。

    【■记】仁王云。常观真实。住顺忍中。作中道观。尽三界集因集果。一切烦恼尽故。乃至证阿那含。疏以六地对上品忍。故云上顺诸法。即顺诸法上品无生忍。故观过现未起灭无二。当下寂灭。寂灭境相常时现前。曰现前地也。

    七远行地。

    【□注】观诸烦恼。不有不无。常向上地。念念寂灭。名远行地。

    【■记】仁王云。玄达菩萨。十阿僧祇劫。修无生法乐忍。灭三界集因集果。住后身中。无量功德皆成就。无生智。尽智。五分法身。皆满足故。即阿罗汉梵天位。疏以七地对下品无生忍。故曰观诸烦恼。不有不无。即是以中道观观之。为不有不无第一义谛也。由居下品无生忍。所以常向上地。由观法无生故。所以念念寂灭。是则从功用边造至上地。名远行地也。

    八不动地。

    【□注】以无生观。舍於三界。名不动地。

    【■记】仁王疏八地对中品无生忍。故曰以无生观。舍於三界。当知三界乃有为动作之地。既入无为寂灭。不为动之所动。名不动也。

    九善慧地。

    【□注】入於上观。光光佛化。无生忍道。名善慧地。

    【■记】仁王疏九地对上品无生忍。故曰入於上观。光光佛化。无生忍道。当知此道具足辨才。现身如云。说法如雨。名善慧地也。

    【■补】菩萨一一世界。学佛化度。无明将尽。智慧转增。故名曰光。光光者念念也。佛者。觉也。觉无生之理也。即以此道觉悟众生。故名佛化等。能以此利他。此慧之善者。

    十法云地。

    【□注】入中道观。受佛职位。既同真如。亦等法界。法云普覆。名法云地。

    【■记】仁王疏以此得菩萨果。名寂灭忍。故云入中道观。受佛职位。既等不妄不变之真如。亦同交彻融摄之法界。唯以妙法慈云。遍覆涅盘果海。名法云地也。

    (已上九地。地地各断一品无明。证一分中道)。

    【■备】辨讹云。明十地。将相宗寄位明十地。引来相宜。初二三地。寄同世间。初地布施。二地持戒。三地精进。此三种世间亦修故也。四地寄同初果。与注中无生观相宜。五地寄同四果。与注中三界无明莫不皆空相宜。六地寄同缘觉。与注中观三世寂灭相宜。七地寄同菩萨。八地去方入无功用位。寄显一乘三世寂灭者。正与缘觉还灭三世十二因缘是同。第八地而云舍於三界者。约顿悟菩萨论。而论中明顿悟菩萨。八地始受变易。若是渐悟。初地论舍。

    【■补】佛从真如法界生。真如法界。一体异名。即中道寂灭之理。菩萨入此观。故受佛职。

    △二等觉。

    更断一品无明。入等觉位。亦名金刚心。亦名一生补处。亦名有上士。

    【□注】於十地后心用观。更断一品。方入等觉。

    【■记】十地皆有初中后三心。今於第十地后心用观。断十一品无明。方入等觉也。

    【□注】四教义四(十四)云。即是边际智满。入重玄门。若望法云。名之为佛。望妙觉。名金刚心菩萨。亦名无垢地菩萨。三魔已尽。余有一品死魔在。断无明习也。(文)集解云。解入百千三昧。照一相无相。寂灭无为。望於妙觉。犹有一等。比下名觉。故名等觉。所修观智。纯一坚利。喻若金刚。名金刚心(文)。

    【■记】边际智满入重玄门者。璎珞明等觉地。百千万劫入重玄门。报修凡夫事。谓菩萨将前所修之法。重历一番。故曰重玄。法云是种性。等觉是觉性。故等觉为佛。妙觉乃当教极果。等觉是当教极因。故此望之称为菩萨。以其智慧坚利。名金刚心。只有一品生相无明在易断。故称无垢。三魔尽死魔在者。大论问。五阴魔可摄三种魔。...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