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肇论略注卷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以。良由有依真立。故有而非有。真自随缘。故无而不无。

    是以言真未尝有。(以物即真。故未尝有)言伪未尝无。(随缘建立故不无)二言未始一。二理未始殊。(言异而旨一)故经云。真谛俗谛谓有异耶。答曰无异也。(正显不二)此经直辩真谛以明非有。俗谛以明非无。岂以谛二而二於物哉。

    放光已下。通明真俗不二之旨也。物。指中道理。古德云。二谛并非双。言单未曾各。宗门谓一双孤雁。搏地高飞。一对鸳鸯。池边独立。曹洞宾主五位。正偏兼带。照用同时。虽发明向上。实显理事混融。真俗不二之旨。苟悟即真。自然得大机用矣。

    然则万物果有其所以不有。有其所以不无。

    此下三辨有无不二也。此以二语征起。果。实也。谓万物果有其不有。果有其不无耶。且征定。下四句释也。

    有其所以不有。故虽有而非有。有其所以不无。故虽无而非无。

    释不有不无义也。谓果有真空。则幻有是假。故虽有而不有。果有妙有。则无非断灭。故虽无不无。故下成正义。

    虽无而非无。无者不绝虚。(非豁达断空)虽有而非有。有者非真有。(谓是缘生假有。故非实有)若有不即真。(谓不实有)无不夷迹。然则有无称异。其致一也。

    此结成有无。总显不二之义也。谓若有不是实有。当即有以观无。则无非实无。不必芟夷其迹。然后为无也。若芟夷其迹。则为析色。若绝无。则堕断灭。以真谛之理。本非有无。故称异而致一也。上显真俗不二。下引经斥迷。以摄归真。

    故童子叹曰。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

    引经证成。摄归真谛非有非无也。楞严云。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以从因缘。故非有无。

    璎珞经云。转法轮者。亦非有转。亦非无转。是谓转无所转。此乃众经之微言也。

    良以说法非有非无。故法轮转无所转。诸大乘经唯明此理。而人不达。妄执定有定无。故下斥破。

    何者。谓物无耶。则邪见非惑。谓物有耶。则常见为得。

    将斥迷谬。先纵显俱非也。谓法果实无。则执断之邪见非惑矣。若法果实有。则执常者为得矣。

    以物非无。故邪见为惑。(此正破本无心无二宗)以物非有。故常见不得。(此破即色一宗)然则非有非无者。信真谛之谈也。

    斥破迷谬。以摄归真谛也。上约三种不二。反覆核论非有非无。以祛迷执。苟契双非。不堕二边。则真谛自显矣。

    故道行云。心亦不有亦不无。中观云。物从因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寻理即其然矣。

    此下至显於兹矣一段。正显不真空义。初引道行立义。次引中观。约缘生无性以明不真。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以从缘生是假。故不有。既从缘起。则本不有而今有之。故云不无。由假故不真。为空。以缘起故不实无。故不是真空。

    所以然者。(此下辨非有无)夫有若真(实也)有。有自(一向)常有。岂待缘(会聚)而后有哉。譬彼真无。无自常无。岂待缘而后无也。若有不自有。待缘而后有者。故知有非真(实也)有。有非真(实也)有。虽有不可谓之有矣。(上释非有)不无者。夫无则湛(凝也)然不动。(变也)可(许也)谓之无。万物若无。则不应起。起则非无。以明缘起故不无也。

    此约因缘以明非有非无也。谓若有是实有。则一向自有。不待缘会而后有矣。譬彼真无亦不待缘。今既待缘生。则非实有矣。若无则湛然不动。可谓之无。湛然者。以始教相宗。不许真如随缘。谓凝然不变。故论主出此文以破执无之见。意谓真如既已随缘成一切法。则非凝然不变矣。以真如有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二义。下引论证成。

    故摩诃衍论云。一切诸法。一切因缘故应有。一切诸法。一切因缘故不应有。一切无法。一切因缘故应有。一切有法。一切因缘故不应有。(下斥异见)寻此有无之言。岂直反论而已哉。

    此引大论。重释因缘义也。谓诸法既属因缘。则本非有无。是知无属因缘。则非断无。有属因缘。则非实有。寻思此言。岂但相反之论而已哉。其意特显诸法非有非无义也。良以佛说因缘二字。破尽外道断常之疑。故论宗此以斥异见。

    若应有。即是有。不应言无。若应无。即是无。不应言有。

    此言申相反意。谓法应是实有。则不当言无。若应是实无。则不当言有。今言非有非无者。正以假而非真。故言非有非无耳。下释异同。

    言有。是为假有以明非无。借无以辨非有。此事一称二。其文有似不同。苟领其所同。则无异而不同。

    此释异同以明不二也。今言有无者。但是假借有无。以明非无非有耳。非实有有无作实法也。其实一体。但称说似有不同。苟能领会一真之理。则万法唯真。无异而不同也。下显不真空义。

    然则万法果有其所以不有。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无。不可得而无。

    此辨双非以显不真空义也。谓万法实不有。岂可强执为有耶。诸法果不无。岂可强执为无耶。故不可定执为有为无也。

    何则。(征释双非)欲言其有。有非真(实也)生。欲言其无。事象既形。象形不即无。非真非实有。然则不真空义。显於兹矣。

    此显双非。结归不真空义。以呈观体也。若言实有。则缘会而生。本自无生。故非真实生也。若言实无。则缘起即形。随缘成事。则非实无也。二者皆非真实。故题称曰不真空。义显於兹。良以不真故空。故非实有绝无也。前约缘性无生以明不真竟。下约名实无当以明不真。

    故放光云。诸法假号不真。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

    此引经证成不真义也。彼经二十七云。须菩提。名字者不真。假号为名。以假故不真。谓但非实有。非绝无也。故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但非真人耳。

    夫以名求物。物无当名之实。以物求名。名无得物之功。

    此以假名释非有非无也。以名求物。如呼木贼地龙等物。岂有真贼真龙以当其名耶。以物求名。如召火呼冰。岂实有寒热以及齿颊耶。足知名实无当。

    物无当名之实。非物也。名无得物之功。非名也。是以名不当实。实不当名。名实无当。万物安在。

    名实无当。则名相元虚。求物而不可得。则妄想不有。此心境两空。真俗不立。中道之旨。於是乎显矣。下斥迷返悟。

    故中观云。物无彼此。而人以此为此。以彼为彼。彼亦以此为彼。以彼为此。

    中论第四云。诸法实相。无有彼此。意显法本一真。元无彼此。由人妄执。故起是非。三祖云。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此彼莫定乎一名。而惑者怀必然之志。然则彼此初非有。惑者初非无。

    此出迷者双执也。如两人东西对立。同观一标。东者谓在西。而西者谓在东。然标实无东西。迷人妄执为必然。此惑之甚也。故彼此未始有。惑者未始无。由是观之。诸法本无。而迷者妄执为定有定无。正此意也。

    既悟彼此之非有。有何物(彼此)而可有(执也)哉。故知万物非真。假号久矣。

    此言悟则是非两忘。自离有无之执也。既悟物无彼此。则知法非有无。但有假名。元无实义。

    是以成具立强名之文。园林托指马之况。如此。则深远之言。於何而不在。

    此引内外微言。以结属忘言之妙也。成具云。诸法无所有。强为其名。园林。即漆园。庄周尝为此吏。故以地指人也。指马之喻。齐物论云。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意谓物论之不齐者。盖由人之各执是非之见也。以指喻指等者。谓人以己之初指。喻彼之次指。为非同己之指以为必然。若易而观之。则彼之执次指者。又以己之初指为非矣。马即双陆之马。戏筹也。意亦如指。意谓指马本无是非。而人妄执彼此为必然。岂非惑耶。以譬诸法实相。岂有自他。而人迷执为有无。亦犹是也。苟能忘言契理。则彼此情忘。是非齐泯。有何法可当情乎。成具则妄想元空。园林则是非无主。故曰深远之言。於何而不在。

    是以圣人乘千化而不变。履万惑而常通者。以其即万物之自虚。不假虚而虚物也。故经云。甚奇世尊。不动真际为诸法立处。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也。

    此结归中道第一义谛也。以圣人证穷真谛。故异类分身而不动真际。故千化不变。入众生界而不被烦恼所碍。故万惑常通。以其万法即真。故不假分析而后为虚也。故引经证成。由不动真际而建立诸法。故立处即真。

    然则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

    此结归一心。以明圣人之实证也。初云目对真而不觉。以道在目前。故不远。以不觉。则迷之为凡。悟则为圣。是知了悟实相常住。则顿超生死。永证无为。故曰体之即神。不假外也。

    不真空论(终)

    肇论略注卷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