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百法论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盖撇即舍耳。不害者。谓慈愍众生。不为损恼。此专治嗔。不嗔则外不伤生。内全慧命。故为至善。如儒之仁。而善法系之终焉。

    根本烦恼六者。谓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此六烦恼。乃二种我法之根本。为二种生死之根本。一切枝末从此而生。然贪嗔痴。名为三毒。伤害法身。断慧命者。唯此为甚。故首标之。慢乃我慢。疑乃不信。不正见即邪见。此三法障道之本。慢障无我。疑障正信。不正见障正知见。三乘能断三毒。而不能断此三法。外道之执。邪见更甚。所以修行难入正行者。此三烦恼之过也。法华名为十使烦恼。谓贪.嗔.痴.慢.疑。为五钝使。不正见分五。谓身见.边见.邪见.戒取.戒禁取为五利使。由此烦恼能使众生漂流苦海。故名为使。

    随烦恼二十者。谓忿.恨.恼.覆.诳.謟.骄.害.嫉.悭。此十为小随。无惭.无愧。此二为中随。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正念.不正知.散乱。此八为大随。所言随者。以随他根本烦恼而生故。言小中大者。以随有三义。谓自类俱起。遍染二性。谓不善有覆。遍诸染心。具三名大。具一名中。大小俱起故。行相粗猛。各自为主。故名小随。以忿等十法。各别而起故。其无惭无愧。则一切不善心俱。大小俱起。名中。由无惭愧则昏掉不信等。一齐俱起。故名为大。盖无惭愧及不信等。与上善法相返。义相对照可知。不必繁解。要知请详唯识。

    不定四者。谓悔.眠.寻.伺。论曰。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谓此二二。各具善恶二法。故不定于一。以不同前五位心所。定遍八识三性一切时一切地。此心所之差别也。悔不定者。如作恶之人。改悔为善。悔前恶行。如作恶之人。悔前恶事不作。故不定耳。眠谓睡眠。则令身不自在。心极暗昧。此非善恶。故名不定。即眠中作梦。亦不定善恶。论说眠能障观。以眠为心所者。能令身心昏重之用。但非一定善恶耳。言寻伺者。乃作善作恶之心。将作之时。必返求于心。意言筹量。粗转为寻。入细为伺。所谓粗细发言。言不定者。如赞佛菩萨。初寻后伺。方得妙辞。如刁讼之人。亦由寻入伺。方得成算。故此二法为不定耳。如上五十一法名心所者。乃心家所有之法也。然八识心王不会造业。其造业者乃心所为之。以此与心相应故同时起耳。此心所法。又名心数。亦名心迹。亦名心路。谓心行处总名妄想。又名客尘。又名染心。又名烦恼。烦者扰也。恼者乱也。有此心所。扰乱自心。然清净心中本无此事。如清冷水投以沙土。则土失留碍。水亡清洁。自然浑浊。名烦恼浊。今修行人专要断此烦恼。方为真修。楞严经云。如澄浊水。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故修行人纵得禅定。未断烦恼。但名清水现前。而沙土沉底。搅之又浊。况未得禅定而便自为悟道乎。如阿难蒙佛开示如来藏性。彻底分明。而自述所悟。但曰心迹圆明。以向来都是妄想用事。全不知不见。今日乃见此是烦恼。方得圆明了了耳。今人以妄想为悟心。岂非自颟耶。然此心所。名虽相宗。要人识破此妄想相。则容易妙悟本有真心矣。岂直专数名相而已哉。

    已上虽分王所。总属八识之见分。

    十一色法者。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此五根乃八识揽地水火风四大所成内身。为识所依之根。五尘亦是四大能所八法所造。为所受用境。其法尘乃外五尘落谢影子。属六识所变。一半属心。一半属境。此十一法。通属八识相分境。以唯识所现故。

    问曰。此五根身。乃众生之内身。言揽四大所成。此义云何。

    答曰。楞严经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此言因迷一心。转成阿赖耶识。则灵明真空。变为顽空。于顽空中。无明凝结成四大妄色。故云依空立世界。乃妄想澄凝所成之国土耳。由有四大妄色。则本有之智光。转为妄见。以彼妄色为所见之境。妄见既久。则搏取四大少分为我。而妄见托彼四大以为我身。故四大本是无知。因妄见执受而有知。真心无量。今被无明封固。潜入四大以为心。所谓色杂妄想。想相为身。故云知觉乃众生。是为五蕴之众生耳。故内五根外六尘通属八识之相分。故参禅必先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者。正要泯此相见二分。单究八识无明本体。故身心世界不消。总是生死之障碍耳。所言分别我法二执者。以执身为我执。根尘为法执。二乘修行。但破身见。则出分段生死。其分别法执。从初信心。历三贤位。直至初地。方破此执。岂易易哉。

    二十四种不相应者。此乃色心分位。盖依前三法上一分一位假立得等之名。拣非心心所色等。故名不相应。以不与心王相应。以不能作善作恶。故非心所。但系唯识所计分位差别。以是我所执之法。故亦列在有为法数。义有多解。非所急务。故不必一一。恐妨正行耳。

    此上九十四种名有为法。以是众生生死之法。乃妄识所计。有造作故。故名有为。名世间法。下六无为。乃出世法。

    无为法有六种者。谓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受想灭无为.真如无为。此六种法。拣异有为。故立无为名。虽云出世法。实通小乘。以不动乃三果那含。受想灭乃灭尽定耳。虚空无为者。从喻得名。谓无为法。体若虚空。无所造作。下五无为。通以此喻。然此虚空喻。有大小不同。如华严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又云。清净法身。犹若虚空。此则直指法界性空。即起信所云。如实空镜。以体绝妄染。故如虚空。此乃大乘法性真空。实一心之别称也。此中虚空。义通大小。正取虚豁无有造作。以作下五无为真谛之喻耳。择灭无为者。择谓拣择。灭谓断灭。由无漏智。断诸障染。所显真理。故立斯名。此在权教菩萨分断分证。及二乘所证涅槃空法。正属择灭。故曰证灭高证无为。实在二乘。非择灭者。谓不由择力。缘缺所显。即实教菩萨以如实观。观诸法性本自寂灭。以立此名。不动无为者。谓第四禅。离前三定。三灾不至。无喜乐等动摇身心。得不动名。即五那含定。受想灭无为者。无所有处。想受不行。名受想灭无为。通灭尽定。此与不动皆属二乘。真如无为者。理非倒妄。不妄不变。名为真如。以远离依他遍计。此正唯识所证十种真如。若依起信。正是八识体中本觉。及真如门。乃对生灭之真如。未尽一心。故是相宗之极则。此上百法。乃总答云何一切法也。下答云何为无我。

    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此二无我。直显一心之源也。盖我法二执。有粗有细。粗者名分别我法二执。细者名俱生我法二执。此二种执。始从凡夫外道二乘。历三贤十圣。直至等觉。方才破尽。破此二执。即证一心。是名为佛。今此二无我。则粗细二执皆在此中。言补特伽罗。云数取趣。谓诸有情数数起惑造业。名为能取。当来五趣。名为所取。此盖就凡夫所执分别五蕴假我及外道所执之神我以取分段生死之苦者而言也。其实二乘所执蕴即离我。及涅槃我。与地上菩萨未破藏识。七地已前俱未离俱生我执。以取变易生死之微苦者。今论中但说凡夫分别之我。未及圣人。盖就相宗一往所谈耳。其实佛意以圣教量尽皆破之。方极大乘之义也。法无我者。谓我所执之法也。凡夫法执。即身心世界六尘依报。外道所执妄想涅槃。二乘所执偏空涅槃。菩萨所执取证真如。论云。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以有证得。是为微细法执。所谓存我觉我。俱名障碍。故八地菩萨已证平等真如。尚起贪着。是谓微细法执。此执未空。故未尽异熟。尚属因果。直至金刚道后异熟空时。即入果海。即起信云。菩萨地尽。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名究竟觉。是则按此百法。前九十四。乃凡夫所执人法二我。六种无为。乃二乘菩萨所执人法二我。以虽证真如。犹属迷悟对待。总属生灭边收。故今生灭情忘圣凡不立。方极一心之源。故皆无之。此实即相归性之极则也。嗟今学者。但只分别名相。不达即相即性归源之旨。致使圣教不明。而有志参禅者。欲得正修行路。可不敬哉。

    百法论义(终)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