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边疏卷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立四种神足体性。是故今言随事随教住者者是牒前位。得定四人为灭以下。明彼四人随其所应后时修习八种断行。通而言之。此八种行亦在前位。但彼位中唯伏现缠。是故不立断行之名。于后位中能断随眠。是故此中方立断行。如彼论云。四三摩地增上力故。已远诸缠。后为永害诸随眠故。及为修集能对治彼诸善法故。便更生起欲乐?励。彼于如是正修习时。有八断行。为欲永害诸随眠故。为三摩地得圆满故。差别而转。此中欲者。即是彼欲。此中?励。即彼精进。此中信者。即彼信。此中安念正知思舍。即彼方便。如是此中若先欲等四三摩地。若今所说八种断行。于为永断所有随眠。圆满成办三摩地时。一切总名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乃至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乃至广说。言此中欲者。彼是彼欲。乃至即彼方便者。是明彼先修四定时。亦有如是八种行相。以彼四人修习定时。无有不依此欲精进。及信方便而得定者。彼时合说名四。瑜伽论中。不名八种断行。虽彼不立断行之名。而其行相此彼不异。故言此等即彼等也。又虽四人皆有欲等。而随偏增。说四差别。非谓欲增上者。都无精进等行。乃至观增上者。都无欲等行也。

    且止乘论。还释本文。何者以下生起后文。从此以下有二颂半。依前总标。次第别显。谓初一颂明五种失。后一颂半颂八断行。初中有二。三句别显。一句总结。其五失相。释中分明。释中次第释五种失。第一中言没懒恶处者。着散乱处不起精进也。第二中言不忆不持者。不忆教言。不持教旨也。第三中言忧喜为体者。下劣是忧。忧其难进。沉为事用。掉起是喜。喜小所得。浮为事用。此二相待互遍为鄣。是故合立为一过失。如合断常为一边见也。第四过者。沉时修观。浮时修止。而不随时作意修治。故不作意为过失也。第五过者。沉浮灭时。即应任舍。若沉灭后犹作离意。则还起浮。若浮息后犹作止意。亦还入沉。故无二时作意为鄣也。为灭以下明能治行。亦先发起。于中三句。初句总摽立八种定。次句别显立前四意。复有以下正发下文。

    颂中有二。初之二句明前四行。次之一颂显后四行。用初四行总治一鄣。所以然者。诸鄣之中。懈怠无首。除遣为难。故须欲勤能所相依及与信猗因果相助。依此四力。乃能摧伏。其后四过。已失上首。鄣力微劣。随一能除。言依处者。是第一欲。及能依者。第二正勤。先深欲乐寂静功德。依此发起勤精进故。此因缘者。依处之因。是第三信。□决定信。起欲乐故。言及果者。能依之果。是第四猗。正勤为因。得猗果故。

    释中次第。释此四种。第四中言若作正勤得所求禅定故者。得禅定时。粗重息灭。于此即得身心轻安。轻安曰猗。适悦为相。故约得定。以显猗果。余四以下明后四行。亦先发起。于中先即举数列名。灭余以下对过明。次颂中四句。随显四相。初言缘境界不迷者。即是正念对治忘教。次言高下能觉知者。是正智对第三过。觉知沉浮。浮高沉下随至觉知也。灭彼心功用者。是明作意。为灭沉浮。用心作意。随起对治。此中作意。正是思数。推发止观。故名作意。非遍行内作意数也。寂静时放舍者。是明舍相。沉浮灭时任放而舍也。

    释中即四。第四中言起放舍心放流相续者。欲明舍位有初中后。如对法论说。舍者依止正勤无贪瞋痴。与杂染住相违。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功用住性为体。不容杂染所依为业。心平等性等者。谓以初中后位辨舍差别。所以者何。由舍与心相应。离沉没等。不平等性故。最初证得心平等性。由心平等。远离加行。自然相续故。次后证得心正直性。由心正直。于诸杂染。无□□故。最后证得心无功用住性。今言起舍心者。是总标句。次言放者。显初位中心平等性。初始放舍不平等故。次言流者。显第二位心正直性。从平等流四正直故。言相续者。是显第三无功用住由无功用得久住故。

    四如意下。大分第四。总明根力。亦先发起。文相可知。

    颂中中有二。前一颂半正明行相。后之二句属当阶位。初中有三。一颂明根。一句明力。后之一句明五次第。初中亦二。在前一句显根起因。下之三句正明根相。初言已下解脱种者。五根位在通达分中。故先已下解脱分种。望出离果。所修善根。与解脱果。作初种子。故言已下解脱种子。何等善法为其体者。有师说云。七方便中。前三方便。是解脱分。以??等四心是通达分。故知前三属解脱分。或有说者。闻思二慧。施戒三业。为解脱分。如优婆塞戒经说云。解脱分体者。所谓身口意业。从方便得。方便有二。一者耳闻。二者思惟。复有三种。一者施。二者持戒。三者多闻。毗婆沙中亦同此说。是身口意。意业偏多。唯是意地。不通五识。是方便得。亦是生得。是闻思慧。非是修慧。以何事种如此善根。或以布施持戒多闻。以此回向解脱涅槃。永离生死。若有如是勇猛心者。是则能种。若不如是。虽多布施。终身持戒。广习多闻。亦不能种。论说如是。若言前三方便是解脱分者。亭心念处。皆通三慧。何故说言非是修慧。又婆沙云。解脱分善有远有近。近者所谓前身种。此身成就。来身解脱。远者曾种迳那由他受身。不能生远分善。优婆塞经亦同此说。然利根声闻独觉菩萨。皆于最后一身之中。修七方便。乘得解脱。若亭心观总别念处。是为解脱分善根者。则于一身下种得脱。何得说言迳三身体。故知前三方便善者。属通达分。方便所摄。如说中阴。识支方便。故属识支。此亦如是。或有说者。施戒多闻及二方便。皆是解脱分善根体。然解脱分善有其三品。中下二品闻思为体。有可退义。其上品者。修慧为体。乘入通达分。无可退义。前说经论。且约初种。唯显中下二品善根。如对法论云。从下中品解脱分善。有可退义。唯退现行。非退习气故。又此论中约四正勤四如意是以说下解脱分种子。故知此分亦通修慧门。若此善根亦通修慧。何以取别二分异相。答信增上时立解脱分。慧增上时立决择分。如对法论云。于谛增上法。净信胜解相。是顺解脱分。即于此法。谛察法忍相。是顺决择分。如其次第。信增上故慧增上。且止傍论。还释本文。此下三句别显五根。欲增上者。是信根相。若信增上。必有欲乐故。事增上者。精进根相。灭恶生善。为事能故。境界不迷没者。是念根相。念增上者。不迷失故。言不散者。是定根相。及思择者。是慧相根。

    释中有三。先释根义。次释初一句。后释下三句。初言此中增上。次第五处流者。第二句中。增上之言。通流五处。以增上义。是根义故。为修以下释初一句。为修四勤故者。是举正勤。兼取念处。心已随教得住者。是牒四如意足。心信言因此心已下解脱分种子者。是明三四为解脱分。依此文知。如是三四位在四善根之前也。一欲以下别释五根。文显可知。

    颂中一句。第二明力。即就五法以说力者。由胜进时。能损惑故。故言说力。损惑故也。下之一句明五次第。前前为因。后后是果。故初说信乃至后慧。故言前因后是果也。

    释中即二。释初句中亦有三句。初牒五根。次正释文。若五以下重显根后说力之意。谓若五法始成立时。黑白间赴。未名为力。若不信等。非助或法。不能鄣时。乃名五力。故说根力随有次第也。云何以下次释下句。于中亦三。初以徴问。次牒偈答。云何如是以下因问别显。相生次第。文相可知。

    上来明其行相已竟。若人以下属当阶位。亦先发起。于中二句。初句对前以分后位。此明五根在解脱分后。次句就后别问所在。此问通达分在根在力。

    颂中二句正答。此问??等四位是通达分。于中前二立根。后二说力。故言二二通达分五根及五力也。此中略明四善根义。欲显此义。四门分别。一名。二体。三相。四位。初释名者。??顶二名。从喻为目。其后二者。当法立名。谓初定心。审观圣谛。与真现观。仿佛相似。如攒火时。初生??气。与火热触。始有相似。故从此喻。名为??法。欲令行者。勤修不息如攒火者。无暂息故。如智度说。如是观谛信。谓涅槃道。心住快乐。似如无漏。是名??法。如人攒火。得有??气。必圣得火故。言顶法者。是最上义。修习五根。至最上品。如人首顶。身中最上。故从此喻。名为顶法。如彼五力上品。就法名世第一。今此五根上品。从喻名为顶法。虽有亲疏。齐显上义。如对法说。由彼顶法。展转增进。居上位故。又复顶者。是处中义。何者??法以前。罪增福微。修行不易。如似上山。忍法以后。罪微福增。修行不难。如从山下。此二中间。罪福亭等。如至山顶。已上未下。故从此喻。名为顶法。如智度说。??法增进。罪福亭等。故名顶法。如人上山至顶。两边道里俱等故。或有说者。明进退际。如是等义如常说也。顺谛忍法。世第一法。亦如是常说。寻之可知。第二出体者。前二善根。五根为体。后二善根。五力为体。若取最胜定慧为体。论其助伴。通余心法。如对法说。??法者。谓各别内证。于诸谛中。明得三摩地钵罗若。及彼相应等法。乃至世第一法者。谓各别内证。于诸谛中。无间心三摩地钵罗若。及彼相应等法。从此无间。必起最初出世道故。第三辨相者。依攒火喻。辨相若别。如瑜伽说。譬如有人。欲以其火作火所作。为求火故。下安干木。上施攒燧。精勤策励。勇猛攒求。于下木上。最初生??。次??增长。热气上冲。次倍增盛。其烟遂发。次无焰火。欻然流出。火出无间。发生猛焰。猛焰生已。便能造作火所作事。如下木上。初所生??。其??善根。当知亦尔。烧诸烦恼。无漏法火。生前相故。如??增长。热气上冲。其顶善根。当知亦尔。如次烟发。其顺谛忍。当知亦尔。如无烟火。欻然流出。世第一法当知亦尔。如火无间发生猛焰。世第一法所摄五力。无间所生。出世无漏圣法。当知亦尔故。第四明阶位者。如一道章已广分别。故今此中不重出也。四善根义略说如是。释中有二。初正释文。后重分别。重分别中即有二句。初句顺明。后句反显。若人已下解脱分种。则次四位得决择分。若人未下解脱分种。是则不如此决择力。是谓顺明反显意也。

    次说以下明七觉分。亦先发起。

    颂中六句。约五义说。言依分者。初念觉分。觉所依故。自体分者。择法觉分。觉自性故。出离分者。精进觉分。能摧觉慧。令出鄣故。功德分者。是喜觉分。由觉实相。生欢喜故。三种灭或分者。谓猗定舍。由灭或鄣。助成觉故。后之二句显三差别。对法论云。念者是所依支。由系念故。令诸善法皆不忘失。择法者是自体支。是觉自相故。精进者。是出离支。由此势力。能到所到故。喜者是利益支。由此势力。身调适故。安定舍者。是不染污支。由此不染污故。依此不染污故。体是不染污故。如其次第。由安故不染污。由此能除粗重过故。依定故不染污。依止于定得转依故。舍是不染污体。永除贪忧。不染污位。为自性故。

    释中有四。初明觉位。次释名义。三正释文。四问发起。初明位者。见道位中。始觉道理故。立觉分也。第二之中。先释觉名。无分别如如智是名觉者。若约二乘。无四倒分别之如如智。就菩萨无一切分别之如如智。次释分义。同事法明是名分义者。于转凡事成圣法中。同为一趣。相助而成故。此七以下正释本文。云何以下徴问发起。

    颂中二句明三差别。言因缘者。灭或因缘。此猗觉分。即是轻安。与粗重因。正相反故。言依处者。灭或依处。是之觉分依于理定得转依故。自性故者。是舍觉分。舍离或鄣之自性故。故言说者。由此三种灭或义成。故说三种为灭或分也。

    释中次第释此三义。释初中。言或鄣为重行住因者。显所对因。种子粗重。名为或鄣。故言或鄣重。即此粗重为现行或。而作因缘。故言为行住因。此中为字应在重下也。言此猗与粗重因对治故者。猗是轻安。反对粗重。是故能为灭或因也。余文可知。

    次说以下明八正道。亦先发起。

    颂中有二。前之一颂正约四义明立八意。其次一颂约后二义显六差别。初中言分决者。即是正见。谓后得智于所得分决了知故。又复分明决了先所证故。及令至者。正思正语。思是意业。语是口业。由此二种正业。令他至正道故。令他信三种者。亦是正语。及与正业正命。言正业者。即是身业。此身口业。大分有二。若从无嗔无痴而起。立为正语及与正业。若依无贪善根所起。别名正命。反耶命故。如智度说。离五耶命故名正命。何等为五。一者若行者为利养故。诈现奇特。二者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者为利养故。占相吉凶。而为人说。四者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令人畏惊。五者为利养故。称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耶因缘活命故。名为耶命也。对治不助法者。即是正勤正念正定。以此三种治三鄣故。由此四义立八道分。故言说道有八分也。此八种中正语一种。通有二能。故尔处说。其余不尔。故随一也。

    释中有二。先明位地。修道位中显立道分者。于修道中。有后得智。世间正见分决义故。正释文中。释前三义。释初义中即有四句。初言见道分决分是正见者。牒偈属当。后得正见。缘自见道。决定分别。知其分齐。故言见道分决分也。第二句言此见世间正见者。正出体相。第三句言出世正见后得者。对因分别。因此以下是第四句释分决义。自所得道者。是牒所知见道。言及果者。谓见或断所得无为。于此道果随所得分。决了分别。故说正见为分决也。令他以下释令至义。能令他知及得者。依内正思发起正语。故能令他知其有道。及能令他随行得道。故说此二为令至也。令他信下释第三义。举数列名。发起下文。

    颂中二句。显三差别见者。由正说故。表内正见。故从所表名为见也。或者正业知之正命。由此三行。令他起信。故言应知令他信也。对法论说。正语正业正命。是令他信支。如其次第。令他于证理者。决定信者。见于正命清净性故。所以者何。由正语故。随自所证。菩能问答。论议决择。由此了知有见清净。由正业故。往来进止。正行具足。由此了知有戒清净。由正命故。如法乞求。佛所听许。衣钵资具。由此了知有命清净也。

    释中有二。初言令他信分者三处者。是释下句。依正以下释上三义。初中言有智者。正释颂中所表见也。正依业下释次戒义。依正命下释知足义。此中三句。初言他得信轻财知足者。是略表句。于非法物。无知重心。故言轻财。于如法物。不过量取。故名知足。第二句者重显上义。如法行见衣服等四。是释轻财。如量行见衣服等四。是释知足。四二命缘者。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也。故令以下第三结句。烦恼以下明第四义。举数列名。发起下文。

    颂中二句显三差别。言大或者。根本烦恼。正勤所治。及小惑者。是随烦恼。正念所治。自在鄣者。是六通鄣。正定所治。下言对治者。对上三鄣。总显三治。对法说云。正精进者。是净烦恼鄣支。由此永断一切结故。正念者是净随烦恼鄣支。由此不忘失。正止举相等。永不容受泛掉等随烦恼故。正定者。能净最胜功德鄣支。由此引发神通等无量胜功德故。

    释中有二。初释三鄣。第一以下对鄣明治。第一中言非助烦恼有三种者。明此三种皆是烦恼六通等鄣。婆沙论中有三师说。有说无知。有说不得。有说于定不得自在。如是三说。皆有道理。今此论中。且说初义。是无知故。说名烦恼。修断烦恼名大惑者。见道所断亦是大惑。今说道分所对治故。但说修断贪瞋等耳。第二第三文显可知。第一烦恼以下第二对鄣明治。次第说三。文相可见。

    于此品内。有二段中。别明对治。竟在于前。此下第二总说对治。于中有二。前之一颂约位分别。其后二句对人分别。

    就第一中。此修习下发起下文。

    颂中有二。初之三句别显三位。下之一句举数总结。初中言随不倒有倒者。谓凡夫位。若约二乘。从亭心观。至世第一法。若就菩萨。十信以上尽十回向。随顺见道。故随不倒。未离见或。故言有倒。随颠倒不倒者。谓有学位。若约二乘。苦忍以去。乃至金刚。若就菩萨。初地以上乃至等觉。或种未尽。故随颠倒。得无分别。故言不倒。无倒无随倒者。谓阿罗汉及如来地。见或已离。故言无倒。修或永尽。故无随倒。下句总结。文相可知。

    释中有二。先释下句。何者以下释上三句。如次第下属当三位。随文可知。

    菩萨以下对人分别。亦先发起。

    颂中二句。明三差别。言境界者。谓所缘境。及思惟者。谓所修行。言至得者。谓所得果。于此三中。大小不同。故言有差别也。

    释中即三。初中言自相续身等念处是其境界者。实论二乘。亦离外身。及内外身。然其但缘自世界内。不能普缘他方世界。为显其狭。故说自身等也。第二中言菩萨无生得道理者。以其不取生灭等相。得理原故。名得道理。第三中言为灭离身诸法者。为灭身等。得寂静处。是明二乘。唯为自身。住于寂静。以为至得。菩萨不为灭离故修者。简异二乘。常在生死。度群生故。非不为灭离者。简异凡夫。于内心中。离诸鄣故。但为至得无住处涅槃者。离凡夫执。不住流转。异二乘着。不住寂静。是名无住处涅槃也。修习以下结前起后也。

    ○修住品者。修是前说。道品之行住。是依行建立之位。行人所住。故名目住。此中正显依修立住。是故名为修住品也。

    此品之中。有三颂半。于中有二。前之三颂。别明位相。后二句约人总结。初中亦二。二颂一句依修行立四位差别。后之三句约法界明三位不同。初中有三。在前一句举数总标。次七句三字别显四位。最后二字是总结也。初总标。言修住有四种。谓下所说有十八位。安立之意。唯有四种。故言有四。何等为四。一者前之七种。立共通位。共通三乘故。次有二种。立不共位。不共二处故。其次六种立前后位。前后立六故。最后三种。立同时位。同时说三故。为显道品修行有共不共。故立前二。为显因行果德有渐有顿。故立后二。是谓安立四种位意。文中即四。初之二句立共通位。次有一句立不共位。其次三句立前后位。后一句余。立同时位。初共位中。即立七位因者。第一因位修住。谓三乘种性。前取无始。后除发心。于其中间。唯有因性。未得行果。故名因位。入者。第二入位修住。谓三乘人随其种性。已能趣入初发心故。行者第三行位修住。谓三乘人发心以后。及乃至世第一法以还。随其方便。修如行故。至得者。第四果位修住。谓三乘人入见道位。方始至得出世果故。有住第五。谓三乘人在修道位。未至所望。作功用故。无作第六。谓三乘人至无学位。已果所得。息作用故。意者。第七胜德位修。住得六道随意转故。此位通前学无学也。

    第二段中略立二位。言有上者。地前菩萨依不共行。已趣二乘。一切位地。对彼二乘。无增上德。显此菩萨有增上行。故名有上。然此上行未是究竟。其胜行有上可修。故名有上。依此二义。立有上位。何故但立地前位者。为显菩萨在凡位时已超二乘圣果位故。言无上者。是如来地。对诸菩萨。虽过二乘。而未究竟。有上可修。故立如来。为无上位。究竟圆满。更无上故。又此佛果最极上位。能于我慢习气永尽。故于上相。都无所在。以之故名为无上位。如经颂曰。上相无所有故。号为无上。依此二义。名无上位。立有上者。为异二乘。立无上者。为简菩萨。由此二义。立不共位也。

    第三段中。安立六位愿乐位者。谓在地前四十心位。愿证一道。业修万行故。言入位者。初地菩萨已入见道。生佛家故。言出位者。谓次六地渐增修道。出诸鄣故。受记位者。谓第八地决定无退。受佛记故。说者位者是第九地。得无碍辨。善说法故。灌顶位者。是第十地。菩萨行满。受佛位故。记十方佛所放光明。入菩萨顶以授佛位。事同于王受位之时。取四海水。灌其顶故。此六位者。显位阶降有前后也。

    第四段中安立三位。言至位者。果地法身。从自往来。到至得故。功德位者。是受用身。依万行功受万德故。住事位事者。是变化身。遍十方界。化八相故。此三住者。显果差别。无前后也。言已说者。第三总结也。

    释中有三。一者举数总标。二者牒数别解。于中次第。释十八位。第七中言胜德位者。是释颂中意字。由有胜德。得如意故。第八中言过声闻等位者。是约有增上行之义。释有上名。未入初地菩萨有约有其上可进之义。释有上名也。释无上中。唯约一义。释无上也。此余释文。准前可解。一切以下第三总结。即释颂中已说文也。

    此下第二明法界位。初句总标。下即别显。真如法界。自性无染。但依客尘。以显三位。故言法界复有三也。言不净者。在凡夫位。于诸或种。无所断故。不净净者。有觉圣位。修或未尽。见或尽故。言清净者。在无觉位。见修二或究竟灭故。如次第者。是总结也。

    释中即二。先释初句。不净以下释次二句。前四位中约初共位。释三差别。为显法界。普通三乘。是故不就余门说也。

    于此品内有二段中。别明位相。竟在于前。此下半颂。约人总结。此中安立人者。随此位别安立别人。应知如道理者。劝知顺理安立人也。

    释中有二。先即总释。此中以下别显立相。言自性中住者。依第一位以显初人。此人已入住者。是显第二位中立人。如是等者。例显后位诸余人也。修位已说。何者得果者。结前生后也。

    ○得果品者。依前修住。显得果相。是故名为得果品也。

    于此品内。有二颂半。分作二段。二颂一句别显果相。最后一句说已总结。初中亦二。前之一颂。对因以明五果不同。后一颂一句约位以显十果差别。此中在前略明其义。五果之义三句分别。初列名字。次明体相。其第三者。对因分别。列名字者。依瑜伽说。一异熟果。二等流果。三离系果。四士用果。五增上果。此就通门。染净杂说。今此论说。一名报果是异熟果。二增上果不异彼名。三随流果是等流果。四功用果是士用果。五相离果是离系果。此约别门。唯说善果。故随善起。次第而说。何者。宿世善业所感报果。作善法器。故在初说。依此报果增上力故。得发善根。是增上果始起以后。由先世习爱乐胜善。是等流果。由此现在爱乐功力。善根圆满。是功用果。圆满修故。能离诸鄣。是故第五立相离果。第二出体相者。如菩萨地力种性品说云。诸不善法。于诸恶趣受异熟果。善有漏法。于诸善趣受异熟果。是名异熟果。习不善。故乐住不善法。不善法增修习善。故乐住善法。善法增长。或似先业。后果随转。是名等流果。八支圣道灭诸烦恼。名离系果。若诸异生以世间道灭诸烦恼。不究竟故。非离系果。诸有一类。于现法中。依正随一工巧业处。起士夫用。所谓农作商贾事工。出书算数占卜等事。由此成办诸稼穑等财利等果。是名士用果。若眼识等是眼根等增上果。众生等果。是名士用果。若眼识等。是眼根身分不坏不散。是命根增上果。二十二根各各能起自增上果。当知一切名增上果。此中言或似先业后果随转者。如因煞生。受于恶趣异熟果已。后生人趣。受短命果。由盗物故。堕恶趣已。后生人中。受贫穷果。诸如是等。等流果摄。余文分明。寻之可知。五果体相。略明如是。第三封因分别者。谓对十因。显其差别。异熟果是引发因。增上果中望心心法。是同事因。得善不善是引发因。得等流果是生起因。得士用果是引发因。得离系果是引发因。此余诸因所得之果。多分入于增上果摄。如瑜伽论。思所成决择中说。又先所住诸业烦恼。于三界中异熟果熟。此异熟果因业烦恼。引发因故。名有因法。又六识身以从眼色。乃至意法为增上缘。同事因故。名有因法。又不善法。由近恶友。闻非正法。不正思惟。引发因故。名有因法。与此相违三种引发因。起一切善法。当知亦尔。即此诸因。皆由各别增上果故。名有果法。若善不善无记诸法所有种子。未被损害。彼一切法皆是能生生起因故。名有因法。此生起因皆由各别等流果故。名有果法。又染污住生耶精进。无果劬劳。生忧苦住。不染污住。生正精进。有果劬劳。生喜乐住。彼由引发因故。名有因法。即彼因法皆由各别士用果故。名有果法。又世间道。趣于离欲及出世法。圣道所摄。能证涅槃。彼由引发因故。名有因法。即出世道。由离系增上果故。名有果法。谓由究竟离系果故。若世间道非由究竟离系果故。此所引文随义类取。未必一一如彼次第。五果之相略说如是。

    次正消文。初中言器果者。是果报果。宿习善根所得果报。顺修善行。为受道器。故名器果。此果报果通善恶道。今明顺果。故取善道。言报果者。是增上果。谓胜善根。由器报力。增上所起。从因立名。名为报果。次言此是增上果者。恐滥初果。依本名别。此增上果通一切法。今就善法立此果故。唯取器报增上所起也。言爱果者。是随流果。由其先世。长习善根。后随彼流。爱乐善法故。此随流果。普通三性。今明修果。唯取善法也。言增长者。是功用果。由现在世勤功用力。善根增长。得圆满故。清净果者。是相离果。由行圆满。出离鄣故。言次第者。立此器等五果前后。依报果等。五果次第。由是相依。生起次第也。

    释中有二。初释五果。此立以下释次第也。器果中。言果报者。是出器体。与善相应者。是释器义。第二中言器果增上故者。举能起缘。即是报也。善根最上品者。显一所起善。正出果体也。第三中言宿世数习故者。是举前因。爱乐善法者。正出果体也。第四第五。文显可知。此立以下释次第言。亦可知也。

    此下第二约位显十。于中前四是略说果。其后六者。是广说果。开前四果。分别六故。又前四果是上上果。望下下因。立上上果故。其后六果。是随顺果。二二相顺。立三双故。初中言上上果者。是第一果。实是通名。但从最初。以立通名。其后三中更立别目。此第一果在入行位。入为因上。行为入上。望下为果。名上上果。因位修住唯是种性。未发修行。故不立果。言初果者。是第二果。在至得位。始得出世。故名初果。言数习者。是第三果。在有作位。加行功进修。名数习果。究竟果者。是第四果。在无住位。是无学果。故名究竟。此下三句明后六果。言随顺者。是前四中。初上上果。此果正是见道方便。随顺彼故。名随顺果。此中三双。皆是随顺。但从最初受此通名也。言对治者。是前四中第二初果。顺前方便。始得见道。永断前时所伏或种。是故名为对治果也。言相离者。前四之中。后之二果。学无学道相离诸鄣。须发胜德。故名相离。言胜德者。即彼位中六神通等。顺修彼离鄣。成此胜德。是故此二亦随顺也。上来诸果约共位立。此下二果在不共位。言有上者。在菩萨地。是约第三前后位说。言无上者。谓如来地。是约第四同时位说。有上无上亦相随顺故。此三双名随顺果也。此下一句第二总结。

    释中有二。一者正释本文。二者总集分别。初中亦二。先即总标。后随文释。此中亦二。先释十果。后释结句。初中亦二。先正释文。次分别义。释文中。言从自性发心者。从下自性。得上发心也。乃至修行者。从下发心乃至其上修行。此显上上果体相也。应知后后次第者。此以后后释上上义。谓发心位是自性后。其修行位是发心后。约此后后立上上果。自性非后。故不立果也。释次三果。文相可知。释随顺中。言为因缘故者。是释随顺义。即第一果与第二果。作因缘故。名为随顺。言应知上果者。是出体也。释对治中。言是灭道者。出其体相。断灭之道。故名灭道。言因此得初果者。因此随顺。得见道果。是对前果。显随顺义。言此中初道名对治果者。是举果体。以富其名也。释相离中。言相离果者。是牒其名。言数习果圆满果者。是出其体。谓前四中。后二为体。圆满即是究竟义故。言为远离或鄣故者。释相离义。言如次第有学无学诸圣人果者。此是约人显其果位也。释次三果。文相可知。如是以下重分别义。言如是四果者。一者第四名究竟果。二者第七名相离果。三者第八名胜位果。四者第十名无上果。此四种果皆显圆满果位差别。故言为分别圆满果故也。准此而论其余六果。为分别因。而不说者。非令同故。非令同者。四果等显一位之果。六果随显别位因故。为略说下释其结句。言为略说如是多者。是正释文。或五或十。故言多也。言若广说则无量者。是显结意。谓结句言略说意者。为显广说有无量果也。

    上来第一正释文竟。此下第二总集分别。于中有二。初正集义。后结究竟。初中有三。先集对治。次集修位。后集得果。初中亦二。总标。别集。别集之中。对上品说。列十二修。觉悟修者。是四念处。体是智慧。离无明故。摄论说此名显示修。除无明闇。显了境故。令薄修者。是四正勤。勤修二善。薄二恶故。彼论名为损灭修也。熟治修者。四如意足。体是静虑。成就治道故。彼论名为治成修也。上事者修。即是五根。为起上位。五力事能故。彼论名为后行修也。密合修者。即是五力。行与理合。能胜烦恼故。言智到境一家故者。释密合义。彼论名为相应修也。上品修者。是七觉分。始入出世上于世间故。彼论名为胜智修也。胜品修者。是八圣道。进入修道。胜于上品故。彼论名为上上修也。初发修者。是凡夫位。如前颂言。随不倒有倒故。彼论名为初际修也。中行修者。有学圣位。如前颂言。随颠倒不倒故。彼论名为中际修也。最后修者。无学圣位。如前颂言。无倒无随倒故。彼论名为后际修也。有上修者。是二乘修。无上修者。是菩萨修。如前颂言。境界及思惟至得有差别故。境界无胜以下。举彼三义。释无上也。言无集者。菩萨思惟。破折诸相行无所得。故言无集。对二乘思集取苦无常等相也。

    此下第二集修住义。于中亦二。总标别明。略举五位。集诸修住。第一中言应成修住者。是牒其名。此人住自性中者。举人属位。即是前名。因住修住。虽未成就。有应成性故。名应成也。第二中言作事修住者。是牒其名。后发心乃至修行者。属当其位。即是前名入位行位也。第三中言名最净位者。先牒前位。谓前第四名至得位。至得之名。同法身位。是故名为最净位。次言最净位者。是立其名。欲显此位。非体最净。但名最净故。名为最净住也。第四中言有庄严位住者。是立其名。遍满十地故者。释庄严义。于十他中。十种法界。及十度等。有为无为。功德遍满。是故名为有庄严位修住。第五中言无上位住者。是立其名。义已显前。故不更说。以此五位。总摄上说。十八种位。及次所说法界三位。随其所应。相摄应知。

    此下第三集。其果义。于中亦二。总标别集。别集之中。明六种果。先列其名。后辨其相。一摄持果者集。前五果。彼报果等五果之中。摄一切果。无不尽故。又器果等五果之内尽摄。次说十种果故。以是二义。名摄持果。二最胜果者。集彼十果。就彼普摄五果之内。简取最胜。立此十果。是故名为最胜果也。其次二果重显五果。后之二果重显十果。三数习果者。显五果中初果报果。数习善根。所得报故。四上上引出果者。显五果内后之四果。于报果上。出增上果。乃至功用果上引出相离果故。五略果者。显十果内在前四果。六广果者。显十果中后之六果。略广之义。如前已说。此中以下次第显相。言摄持果者是五种果者。是显初果。义如前说。言余果是五种果别异者。显最胜果。后说十果。名为余果。五果之中。最其殊胜故。言是五果之别果也。言宿世所集故名果报果者。是显数习果。五果之初也。言上上引出故有四种果者。是上上引出果。即是五中后四也。言若略说上上果有四种者。是显略果。即是十中在前四果。约通义故。说上上果有四种也。言若广说随顺果有六者。是显广果。即是十中后六种果。亦就通义。故言随顺果有六也。是四种果分别广说故者。释广果名。就前四果。分别说六。故后六种名广果也。

    中边以下。总结究竟。言此处有四者。总相而言。对治修住得果三品。合为一处。以依行立位。就位立果。文势相乘。无隔绝故。故释论主合此三品。一处集义。由是义故。至于此处。则有四处。一相。二鄣。三真实。其第四者。谓行住果。以之故言。此处有四。第四处内别有三义。随别立品。故言三品也。

    中边疏卷第三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