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92.韩偓:香奁诗、长短句六首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韩偓字致尧①,京兆人,昭宗龙纪元年(公元八八九年)进士。他与韦庄都是唐代最后一群诗人。当时宦官弄权,军阀跋扈,昭宗李晔于光化三年十一月,被左右军中将刘季述逼迫退位,囚于东宫少阳院。韩偓与宰相崔胤定策诛杀刘季述。天复元年(公元九O一年)正月,昭宗复位,崔胤晋爵为司空,偓等赐号功臣。五月,擢升为翰林学士,甚得昭宗信任,屡次召对,问以机密大事。因此为宦官所忌,攻讦韩偓漏泄宫禁中语言,阻止昭宗再召见他。十月,朱全忠逼帝幸风翔,偓追至鄠县,见帝恸哭。至风翔,迁兵部侍郎,进承旨。三年正月,帝还京师。二月,因为朱全忠所恶,贬为濮州司马。临行时,昭宗秘密与偓泣别。偓说:“这个人比以前那些人更坏,我降官而死,也许是幸事,实在不忍看见他做出篡弑的罪行。”以后又贬为荣懿尉,徙邓州尉。天佑元年(公元九0四年)四月,朱全忠逼帝迁都洛阳。八月,朱全忠弑帝于椒殿。天佑六年,召偓为学士。偓不敢入朝,举家南迁,至福建,依王审知。后唐同光元年(公元九二三年),卒于南安之龙兴寺,年八十。

    韩偓一生的政治生活,非常复杂。他和昭宗,有君臣知遇之感。崔胤是朱全忠的人,韩偓帮助崔胤,密谋诛杀刘季述,是借朱全忠之力肃清宦官势力。但诛杀刘季述的功臣中也有宦官。这些宦官分为二派,一派是朱全忠的人,一派是李茂贞的人。刘季述的被杀,造成了新的一群宦官的势力。韩偓和昭宗屡次密谈,既为新兴的两派宦官所忌,又为朱全忠所忌,韩偓虽然想为昭宗效忠,内诛宦官,外制军阀,以保全李唐政权,但他毕竟是个手无寸铁的文人,无能为力。终于被朱全忠斥逐出去,眼看昭宗被弑,结束了唐代的历史。

    韩偓的诗集,从《唐书·艺文志》以后,历代著录的书名、卷数都不相同。但可知他有两部诗集:一部是一般的诗集,名为《翰林集》,或称《韩翰林集》,或称《韩内翰别集》,或称《韩偓诗集》,这一集中所收都是他平日抒情、咏怀、唱和、记事的诗,诗格清丽,与韦庄的《浣花集》相似。另一部名为《香奁集》,所有著录都相同,并无异名。这部诗集中所收都是描写女色和男女偷期密约的艳情诗,风格是继承李商隐的,但创作方法没有李商隐的朦胧隐晦。这一集诗被视为唐诗中最下流的,它在后世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明清两代的色情诗人,都喜欢做这种诗,可以清代王次回的《疑云集》、《疑雨集》为代表。才子隹人小说中的“有诗为证”,也都是这一派的诗,例如清末的《花月痕》,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小说《玉梨魂》和《雪鸿泪史》,都是。

    但是,也有人以为韩偓是个正人君子,不是温飞卿那样的轻佻才子。《香奁集》中的诗,表面上看虽然赋咏的是男女私情,但骨子里却是暗写他和昭宗的君臣际遇。正如李商隐有些艳情诗是暗写他和令狐绹的关系。这样一讲,《香奁集》就成为一部有政治比兴的诗史了。清代末年,有一位满族诗人震钧写了一部《香奁集发微》,就运用这个观点给集中所有的诗作了笺释。他的依据是韩偓自己写的《香奁集序》和诗题下所注写作年月不合。韩偓在序文中说这一集诗的创作年代是“自庚辰、辛巳之际,迄己亥、庚子之间”。又说在这一期间,他“所著歌诗,不啻千首,其间以绮丽得意,亦数百首。往往在士大夫之口,或乐工配入声律。”庚辰是懿宗大中十四年(公元八六O年),韩偓才十七岁。庚子是僖宗广明元年(公元八八0年),韩偓三十七岁。这样说来,这一集中的诗都是他早年的作品。但是,集中有《无题》四首,小序云:“余辛酉年戏作无题十四韵……”辛酉是昭宗光化四年,也是天复元年(公元九O一年)。正是因诛刘季述有功,任翰林学士的时候。又有《袅娜》七律一首,题下注云:“丁卯年作。”丁卯是天祐四年,正是昭宗被弑,朱全忠篡位的时候。又有《深院》七绝一首,题下注云:“辛未年在南安县作。”又《闺恨》七绝一首,注云:“壬申年在南安县作。”又《闺情》七绝一首,注云:“辛未年在南安县作。”这三首显然都是晚年在福建的作品。为什么序文中说这一集诗是未登进士的早年新作,而实际并不如此?为什么还要在诗题下注明实际的创作年代?震钧说:

    序中所书甲子,大都迷谬其词,未可尽信也。其谓庚辰,辛巳迄己丑、庚子之间者,考其时在僖宗之代,致尧方居翰林也②。而一卷《香囊》,全属旧君故国之恩,彼时安所用此?此未可信也。又所谓“大盗入关”者,似指黄巢矣,而云“迁徒不常厥居,求生草莽之中,岂复以吟咏为意”。则益可疑。考巢贼乱后,致尧始贵,并无避地之举,直至梁移唐祚。致尧始“不常厥居”,所谓“天涯逢故旧,避地遇故人”者,正此时也。然则“大盗”盖指朱温,而避地则贬濮州,贬荣懿,徙邓州。南依王审知,均是也。故《无题》诗序云:“丙寅年在福建寓止”,可徵《香奁》一集,编于晚年梁氏既禅以后,故不得不迷谬其词以求自全云尔。

    又说:

    今集中诗凡有年之可考者,均在贬官以后,即《翰林集》亦始于及第之年,未及第前,无一诗之在,抑又何也?以此见《香奁集序》乃故为迷谬之词,用以避文字之祸,都非正言也。

    凡是仔细读过一遍《香奁集》的人,对于这个疑问,恐怕都会与震钧持相同的解释。现在让我们用这个观点来看几首诗:

    懒卸头

    侍女动妆奁,故故惊人睡。

    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泪。

    懒卸凤皇钗,羞入鸳鸯被。

    时复见残灯,和烟坠金穗。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可以说是仄韵拗体五言律诗。但《花草粹编》却把它作为《生查子》词收入了。因为音调与《生查子》词完全一样。苏东坡有一首诗,题云:《送苏伯固效韦苏州》,诗云:

    三度别君来,此别真迟暮。

    白尽老髭须,明日淮南去。

    酒罢月随人,泪涩花如雾。

    后夜送君时,梦绕湖边路。

    这首诗既见于东坡诗集,又见于东坡词集,亦题作《生查子》。东坡诗题所谓“效韦苏州”,是指韦应物。查今本韦应物诗集中没有这样声调的诗。很可能是韩致尧之误。从这一个例子可知唐代末年,诗的句法音律已在变革,也是从诗发展为词的一个迹象。

    震钧在《懒卸头》这首诗后,加了一个笺释云:“一腔热血,寂寞无聊,惟以眼泪洗面而已。”我以为这样笺释,还没有能透发出政治比兴的意义,它仍然是在为艳情诗作解释。韩偓另外有一首诗,癸酉年在南安县作的《闺情》,也用“懒卸头”,可以引起我们的注意:

    轻风的砾动帘钩,宿酒初醒懒卸头。

    但觉夜深花有露,不知人静月当楼。

    何郎烛暗谁能咏,韩掾香焦亦任偷。

    敲折玉钗歌转咽,一声声入两眉愁。

    我以为这两首诗是同时所作,表现的也是同一类型的情绪。既然是在南安时所作,可知作者当时的情绪是正在考虑要不要到福州去依附王审知。“懒卸头”即不想改妆,二诗中都表达了这个意志。“懒卸凤皇钗,羞入鸳鸯被”这一联的喻意最为明白。“宿酒初醒”是指在长安时的政治生活,犹如酒醉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