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金刚三昧经通宗记卷第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天台山华顶嗣祖沙门 ??震 述

    无相法品第二之中

    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若有众生。见法生时。令灭何见。见法灭时。令灭何见。

    此问灭见。发起性空义。意谓如佛言。若心之生灭。则令灭其妄心。若见法生时。一切法相。念念出生。见法灭时。刹那不住。念念迁灭。又当令其灭何等见耶。

    佛言。菩萨。若有众生。见法生时。令灭无见。见法灭时。令灭有见。若灭是见。得法真源。无入决定性。决定无生。

    此示其性源。谓正当见法生起之时。便好识取本有之性。若二乘执法本无者。知毕竟非无。即可令其灭此无见矣。又如正当见法迁灭之时。便好识取本无之性。若凡夫执法本有者。知毕竟非有。即可令其灭此有见矣。若灭此有无二种妄见。则知前尘自相有无。于我何预。如此便得法性真源。达法本空。知心妄计。灭心妄见。于有于无。何有定执。若谓有不应无。云何刹那不住。若谓无不应有。云何念念出生。由是而观。亦无有所入于决定之性。此乃为决定而住于无生者矣。此与真性空品为张本也。

    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令彼众生住于无生。是无生耶(北藏作也)。

    此拣问误解。

    佛言。住于无生。即是有生。

    此顺遣其非。

    何以故。无住无生。乃是无生。菩萨。若生无生。以生灭生。生灭俱灭。本生不生。心常空寂。空寂无住。心无有住。乃是无生。

    此徴明其义。言自应无所住于无生。乃是无生。若生心住于无生。即以能生而灭所生。殊为不可。直须生灭二种妄心。俱乃寂灭。使本生之妄。更不复生。如是则心体常自空寂。既得空寂则无所住。若心既无有所住。乃真是无生矣。

    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心无有住。有何修学。为有学耶。为无学耶。

    此问修学之功。发起如来藏义。修者修于德业。学者学其道法。上古之世。无文字记识。若欲成一大业。先于木上。以刀斫痕计其数。名之曰业。凡一功成。即修去一痕。故圣人皆言修业。以木痕修尽。为卒业。其义如此。又学字。谓童稚初授书时。两手捧持。如玩卦画爻象而已。此学之义也。又学未满。谓之有学。至无所学地。为无学。又研真断惑名为学。真穷惑尽名无学。解脱谓心无有住。即同空寂。既是空寂。有何所修。有何所学。又问。得此无生之心。为是学未满之有学耶。为是至无所学地之无学耶。

    佛言。菩萨。无生之心。心无出入。本如来藏。性寂不动。

    此示如来藏性。言无生之心。无有所住。亦无出入。即是众生本来自性清净如来之藏。其性体本自空寂不动。有出缠在缠二义。在诸佛证得。为出缠如来藏。众生不了。为在缠如来藏。又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号净法身。此为如来藏品之张本。其义在后品中发明。

    亦非有学。亦非无学。无有学不学。是即无学。非无有学。是为所学。

    此明非学不学。言其不同二乘四果。有学无学之比。汝言有何修学。殊不知此中。无有学与不学。是即无学。非无有学。是即为所学也。

    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云何如来藏性寂不动。

    此问其名义。

    佛言。如来藏者。生灭虑知相隐理不显。是如来藏性寂不动。

    此示相拣过。夫如来藏。本无生灭。本自空寂。皆由前七识。无始名言。有支及业。三种虚伪。恶习所熏。而为生相无明。转为识藏。含藏一切种子。为善不善因。又依此藏识。复生住地无明。起前七现行。此住地无明。即与前七和合。由此现种相生。因生而有灭。因生灭而有虑知。因有此四相。故隐覆真理。不得显现。然此生灭根源。实从如来藏。转为识藏。而起于七识也。今众生但为四相隐覆。而不知如来藏性。本无生灭。本自空寂。故不为其所动也。

    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云何生灭虑知相。

    此问拣过之相。

    佛言。菩萨理无可不。若有可不。即生诸念。千思万虑。是生灭相。菩萨观本性相。理自满足。千思万虑。不益道理。徒为乱动。失本心王。

    此示四种过。言如来藏中。真性之理。本无可之与否。若有可否。即有是非。有是非。即诸念纷飞而起。遂有千种思万种虑。由此有菩提烦恼。更互相侵。不知此皆是生灭之相。若返观于本性之相。其理本自满足。若随意识思虑。则不能益于至道之理。徒为其所动乱。而使心王失于所守矣。

    若无思虑。则无生灭。如实不起。诸识安寂。流注不生。得五法净。是为大乘。

    此明五法净。释前修学之功效也。言若心无思虑。则无有生灭。便得入于真如实际之地。妄念决定不起。诸识安住空寂。流注之识不生。则五法皆净。是谓之大乘也。

    ○楞伽经云。诸识有二种生住灭。谓流注生及相生。流注住及相住。流注灭及相灭。起信论中。谓第八中现识。三相微隐。是细中之细。名为流注。此流注。全是真如不生灭性。因无明不觉。忽与生灭和合。转而为识。名流注生。长劫相续。名流注住。至等觉金刚道后。得一念相应慧。顿断生相无明。此是业识动念。念中最细者。断已。即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方灭第八中现识之相。名流注灭。此流注边际。极为细微。唯佛及住地菩萨。真断我法二执。证法性身者。方能知耳。其余大乘资粮加行位中。以善巧方便观察。远离分别我法二执。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观生死涅槃平等。得证如来平等法身。初获无分别智者。亦知之。既知此已。即以无分别智。观察微细流注。若上品修。顿超十地。中品修。顿超八地。下品修。从地至地。渐断渐证。直至十地。始能见自心微细妄想流注耳。此第八现识中。生住灭三种流注也。若生住灭三种相。乃前七识中相。但就前流注住中。分而为三。有细中之粗。是前五与七了境。粗中之细。粗中之粗。是第六了境。此三相为粗显。如七识初生。执第八为我。名相生。即与前境和合。相续不断。名相住。若大乘。从初发正信相应地。即断执取相。是灭粗中粗相。即是断第六我执分别。以第六分别事识。因第八现识计度。而生执取故。又从初地。证遍行真如。断相续相。得随分觉而见道。谓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以离分别粗念相故。即是断第六法执分别。此亦是第六依第八现相计度。而生相续故。至七地断智相。此亦是第六。因现识而成智相故。此断第六法执俱生。此法执。以与身俱生。任运而起故。是灭粗中细相。总为第六了境。自八地断现相。以第七唯内执第八为我。而无法执。此空第七俱生我执。又以前五识。依第八转相而转现相故。九地即断转相。以第七依第八业相。而转转相故。此二。乃前五与七了境。是灭细中粗相。是为相灭。然相。即流注中相。流注。即相中流注。若流注识灭。即得灭尽定。苟或微细习气不灭。流注识亦不能灭。今观众生心中。刹那刹那。念念生灭。以何治之。其必观生也。犹石女之怀胎。观住也。若阳??之翻波。观异也。同浮云之万变。观灭也。类狂华之谢空。观刹那也。于真如心中。未尝动着一纤毫意念。如是则流注与相。一切都尽。所以八地中菩萨。于灭尽定。能念念入。念念起。此灭第八识。转现二相中。生住灭三种相。然尚有一分无始无明业相未断。故十地悟入微细秘密愚。等觉金刚心。断微细所知烦恼障。此所知与烦恼。名为二障。即从我法二执。根本上生。烦恼障大涅槃。所知障大菩提。唯识中。谓染法障所知境。令智不知。名所知障。故曰所知不是障。被障障所知。至等觉。方断此二障。且于境上。犹有微细执着愚。及微细碍愚。所以云。等觉菩萨。犹坐在无明窟中。至妙觉解脱道。第八。依真相而转业相。及前五。所依转相而转现相。一时灭尽。此是空第八。及前五中法执。而得入于佛地。即前所谓流注识灭。是灭第八中。一分无始无明业相。此业相灭。即流注灭。若流注灭。第八真相方显。真相。即心真如相。乃亘古亘今。不断不灭。虽则随缘而生。本未尝生。随缘而灭。本未尝灭。此即本觉心体。自古自今。不变不坏。其流注灭者。唯灭心相。而心体常存。以故谓之真常流注。因众生迷此。故流转三界。诸佛证此。即成等正觉。但相宗。论我法二执。有粗有细。粗者是分别。细者是俱生。又唯识百法中。前九十四种。是众生分上。我法二执。后六种无为。是二乘菩萨。我法二执。又八识中。以六七皆有二执。五八俱无。性宗则五八。唯法执。七唯我执。六我法二执俱有。若无相无见。无分别。无二执者。真如也。又五法者。即楞伽中。所云相。名。妄想。如如。正智。是也。又云。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二种无有我。悉摄摩诃衍。夫世间万有。皆名相所摄。故凡有相即有名。皆吾人强为安立者也。然一切有形色者是相。即相而称谓是名。因名相而生分别。是妄想。知此名相。自性本空。实无一法可立。亦无一法可遣。知一切法。其体空寂。离于所作。是如如。从如如之体。返观一切名相妄想。犹如过客。来去不停。求其实相。了不可得。是正智。又楞伽别示三性八识二无我。亦以此五法收尽。盖三自性。一缘起自性。即名相。二妄想自性。如其名。三成自性。即是如如正智。又八识是名相妄想。若转八识而成四智。即是如如正智。又二无我。谓人无我。法无我。我与法是名相。执我执法是妄想。证二空无我。即是如如正智。以故一切佛法。总不出此五法。且名初本无名。相初本无相。皆由妄计。谓此名非彼。彼相非此。若知其不实。无思虑计度生灭之相。即如智亦是假名。何有相之可得。若谓实有如智。亦属妄想。如此则五法皆净尽无余矣。

    菩萨。入五法净。心即无妄。若无有妄。即入如来(自觉圣智)之地。入智地者。善知一切从本不生。知本不生。即无妄想。

    此明入佛智地。夫自众生至于佛地。无非皆欲空此五法而已。盖众生流转六道。只为执著名相妄想。而起毁誉爱憎。种种意言分别。若得名空。则毁誉不动。相空。则憎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